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1月19日在宿遷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繆瑞林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過去的一年為“十一五”畫上了圓滿句號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十一五”的最後一年,也是宿遷發展歷史上極不尋常、彌足珍貴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積極適應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成功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新挑戰,努力克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困難,順利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在“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一步,為“十一五”發展畫上了圓滿句號。
——綜合實力邁上新的平台。2010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5億元,是“十五”末的1.9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525元,折合3200美元。財政總收入五年翻三番,達到205.8億元,年均增長51.4%;一般預算收入89.6億元,在全國地級市排名上升到70位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0億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長30.3%。完成進出口總額11億美元,其中出口9億美元,分別是“十五”末的7.2倍和6.6倍。
——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7.9:47.5:34.6,二、三產占比分別比“十五”末提高5.1個和3個百分點。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林木加工、機械電子等傳統產業達百億級規模,新興產業重點企業達到103家。高效農業、高效漁業占比分別達到42.2%和53.6%。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地區生產總值1個百分點以上。
——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到2010年底,全市城市化率達到41%,比“十五”末提高9.5個百分點。交通、水務、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60萬,相當於五年再建一個新城區。三個縣城初步達到中等城市規模,沭陽縣城人口超過50萬。小城鎮配套集聚功能明顯增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累計新建住房12.8萬套。
——民計民生得到持續改善。各級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累計達到289.7億元,年均增長32.8%。2010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740元、6875元,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面覆蓋,14項小康指標提前達到省定標準。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培植新的增長點,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五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走在全省前列。堅持年年都是工業突破年、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積極採取措施幫助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努力在外引內培中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五年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70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7.5倍。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476家,其中銷售超億元的157家,分別是“十五”末的3.9倍和6.8倍,蘇酒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銷售過百億的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84億元,是“十五”末的2.8倍,增速連續六年位居全省第一。把開發區作為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以共建園區為載體深化與蘇州的掛鈎合作,各縣區開發區全部獲批為省級開發區,與蘇州合作共建工業園區6家。2010年,全市開發區共實現業務總收入775.4億元、財政總收入78.2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9.5倍和18.1倍。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五年累計新發展高效農業176萬畝、高效漁業49.7萬畝,15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10年合計實現銷售收入134.5億元。加強商貿流通、現代物流、休閒旅遊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先後建成義烏國際商貿城、淮海建材城、海寧皮革城、國際汽配城、紅利來建材大市場等專業市場。創建4A級旅遊景區2家,獲批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0年,全市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億元,增長18.9%。引導江蘇銀行、交通銀行、蘇南五家農商行、紫金保險、省再擔保公司等金融企業到宿遷設立分支機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總數位居蘇北第一,在全省率先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成功當選“中國金融生態市”。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類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1家,是“十五”末的2.1倍,各項貸款當年淨增202.2億元,增長42.9%。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有序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高的五年。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控制作用,對中心城市重大規劃方案實行國際徵集,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實現城鄉規劃的全面覆蓋。集中力量加快中心城市和縣城建設,加強交通、供水、供電、商貿服務、環境保護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並出台政策引導農村和外來人口加快向城市集聚。對幸福路、徐淮路、黃運路等商業街區實施改造提升,古黃河濱水核心區、霸王舉鼎商圈等城市綜合體初現雛形,“一湖兩河”水系溝通、省第七屆園博會園博園等景觀和配套工程讓濱水城市的特色日益凸顯,中心城市整體形象發生重大變化。沭陽、泗陽、泗洪三個縣城全面拓展了新的空間,配套建設了一批重要的公共基礎和商貿服務設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形象。穩步實施小城鎮“1+4”工程,累計新增新型農貿市場150萬平方米、商業街區100萬平方米、居住小區250萬平方米。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798個。徐宿淮高速、宿邳一級公路、市區南二環等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京杭運河泗陽、劉老澗、皂河三座船閘建成通航,宿淮鐵路、宿新高速、205國道、245省道、325省道等重點交通工程任務過半,新改建農村道路3816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貫通水泥路,全市公路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7公里。實施南水北調截污導流工程,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4座,鋪設配套污水管網1109公里,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35.5萬噸,超額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新沂河整治、淮北大堤加固、中心城市第二水源地等重點水務工程全面完成。電網最大網供負荷由2005年的53.5萬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130.7萬千瓦。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榮獲“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大力開展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綠”為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累計疏濬縣鄉河道4859公里、整治河塘1.1萬面,完成改廁17.1萬戶,解決了137.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持續推進城鄉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五年提高7個百分點,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提高2.52個和2.77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淨增2.34平方米,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不斷深化改革創新,著力構建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內生髮展活力明顯增強的五年。順利完成了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率先在全省開展鄉鎮機構改革試點,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認真落實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授予宿豫區、宿城區、宿遷經濟開發區、市湖濱新城必要的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大力推進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分別由2005年的587項和281項減少到2010年的331項和126項,實現行政權力全流程網上公開透明運行。不斷加大財稅改革力度,調整完善市區財政體制,實行招投標管理體制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新成立註冊資本億元以上擔保機構15家,市、縣農村信用社全部改制為農合行或農商行。洋河股份、秀強股份成功上市。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洋河、雙溝通過股權收購組建蘇酒集團。積極創新土地利用方式,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促進城鄉土地資源的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五年累計盤活存量土地2.9萬畝。完善以獎代投機制,成立市、縣區教育、醫療衛生資產投資管理中心,有效解決對民辦學校和民營醫院的投入問題,促進各類教育衛生機構持續健康發展。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不遺餘力促進富民增收,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人民民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始終把創業作為發展之源、富民之本,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業文化,落實引導扶持政策,激發全民創業熱情,獲得“中國創業之城”稱號。截至2010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分別達到16.2萬戶和2.9萬家,比“十五”末淨增7.8萬戶和1.56萬家。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努力促進和幫助城鄉各類群體就業,五年共新增城鎮就業人口15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5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著力構建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安全網,2010年,城鎮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6.6萬人、39.1萬人、26萬人、26.7萬人和19.9萬人,新農保參保人數達到180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均穩定在98%以上,實現了市域範圍醫保“一卡通”。以危舊片區改造為抓手,強化住房保障,五年累計新開工經濟適用房21078套,新增廉租房2954套,建設拆遷安置房549萬平方米,2010年當年實施危舊片區改造拆遷189萬平方米,符合條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全部納入住房保障範圍。以助困、助學、助老、助殘為重點,努力解決弱勢群體的實際困難。2010年,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230元和155元,累計發放低保金2.65億元、物價補貼3148萬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900元和2300元,集中供養率提高到64%。持續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五年累計有88.6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特別是泗洪西南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關鍵性突破。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協調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社會和諧程度穩步提升的五年。強化教育辦學能力建設,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實現快速協調發展。城鄉義務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先後完成“六有”、“校校通”等教育工程建設,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已完成加固5萬平方米、新建103萬平方米。2010年,全市3-5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3.5%,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連續六年保持蘇北第一,高考本科達線連續兩年突破萬人規模;宿遷學院本科在校生超過1.4萬人;中職在校生增加到12.3萬人,普職比調整到4.3:5.7;新增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1%。加強公共衛生及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有效組織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醫療救治;市人民醫院創成三級乙等醫院,新建二級醫院10所,完成108家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為848個村衛生室配置了基本設備;建立居民健康檔案316萬份。加強計生服務體系建設,新改建村級計生服務室1385個,縣區及鄉鎮世代服務中心全部投入使用。連續舉辦創業文化節、西楚文化節,文學藝術創作取得豐碩成果,整合組建宿遷報業、廣電兩大集團,實現鄉鎮文化站全達標、農家書屋全覆蓋、有線電視村村通。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成功舉辦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參加第十七屆省運會實現金牌、獎牌、總分全面翻番。反腐倡廉建設得到加強,政風行風有了明顯改善。紮實推進平安宿遷、法治宿遷建設,建立健全社會矛盾預防化解機制,擴大法律援助範圍,社會治安滿意率持續位居蘇北第一。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續七年“雙下降”。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提前完成支援汶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任務,得到各方高度評價。統計、審計、檔案、物價、氣象、工會、婦女、青少年、工商聯、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無線電管理等事業都取得了新的進步,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全面達小康、實現新突破引領“十二五”發展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是宿遷建成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也是實現更大突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按照綱要(草案),“十二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動科學發展、謀求更大突破為主題,以創新發展方式、加速產業集聚為主線,以區域協調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為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大力實施產業強市、城鄉統籌、外向帶動、創業富民、科教優先、生態立市六大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文明建設,不斷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經濟體制轉軌、社會結構轉型,著力增強區域綜合競爭力,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加快建成長三角地區新興工商城市、綠色生態城市和創新創業城市,努力開創宿遷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主要奮鬥目標是,到2015年,完成“兩大任務”:一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二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具體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到2012年,打好發展基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400元左右,超過2009年的全國平均水平,年均增長14.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500元和8700元左右。第二步,到2015年,實現全面小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2000元左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年均增長14.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7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24500元和12700元左右。
提出這樣的目標任務,既是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更是宿遷全面達小康、實現新突破的必然選擇。展望新五年的發展,仍然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從巨觀環境看,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經濟治理機制導入變革期,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處於孕育期,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從宿遷自身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突破3000美元,加快發展的基礎更加堅實,正在進入經濟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加上江蘇沿海開發、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輻射帶動,以及省委、省政府優惠扶持政策的支持拉動,一個夢寐以求的新的黃金髮展期已經到來。因此,儘管國內外經濟環境仍存在一些不確定、不穩定因素,發展過程中也還面臨著資源約束、要素瓶頸等各種壓力,但只要我們抓緊抓牢大好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未來五年的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大有作為。
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將圍繞“十二五”規劃綱要確立的目標任務,集中力量實施好六大發展戰略。立足“產業強市”,著力打造產業集聚新高地。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招大培強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提高一產發展水平,拉動三產快速發展,實現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到2015年,全市三次產業比例達到9:52:39,培育形成新興產業、釀酒食品、紡織服裝三個千億級和林木加工、機械電子、商貿物流三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著眼“城鄉統籌”,著力構築一體發展新格局。圍繞城鄉一體化、城市現代化,堅持以就業集中人口、以人口繁榮城市,著重推動中心城市和三個縣城協調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中等城市群;優先發展重點中心鎮,穩步發展一般小城鎮,合理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在此基礎上,科學配置和利用城鄉要素資源,實現城鄉互動發展、共同繁榮。到2015年,市區和沭陽縣城人口均達80萬以上,泗陽、泗洪縣城達到50萬以上,全市城市化率達到55%左右。強化“外向帶動”,著力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把對外開放作為實現更大突破的強大引擎,加快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升檔進位,更加主動地對接沿海開發、融入長三角,全面提升外經外貿和利用外資水平,促使開放型經濟在三年內實現倍增。到201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40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7億美元,年均增速雙雙達到30%。突出“創業富民”,著力拓寬民眾增收新渠道。進一步擴大投資領域,最佳化創業環境,支持更多民眾走上創業致富道路。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全力擴大就業再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和幫扶救助,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確保實現“五年倍增”目標。致力“科教優先”,著力增強創新發展新支撐。突出教育第一基礎、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養和引進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到2015年,全市教育發展主要指標在蘇北領先;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47%;人才總量超過40萬人。堅持“生態立市”,著力增創持續發展新優勢。把綠色生態作為最稀缺的資源、最寶貴的財富,始終恪守環保優先方針,深入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把“生態宿遷、綠色家園”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完成省定任務。
確保“十二五”經濟發展實現良好開局
各位代表,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宿遷發展更大突破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保持和鞏固經濟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5%;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實際到賬外資均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0.8%;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具體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不懈引大培強,提升工業經濟集聚發展水平。著力實施“五大計畫”。一是億元以上大項目推進計畫。全年確保新引進、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項目300個、100個和100個,每個縣區引進投資15億元以上或6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不少於2個,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以上。二是重大項目竣工提速計畫。重點幫助和推動長電科技、德力化纖、蒙牛乳業、達利食品、旭源科技、歐亞薄膜、榮馬能源、常盈科技等在建重大項目儘快投產達效。三是新興產業擴張計畫。強化生產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年確保新開工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個,新能源、新材料、軟體和服務外包產業年內銷售收入均增長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提高到8%以上。四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計畫。採取針對性幫扶措施,確保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林木加工、機械電子產業年內分別實現銷售收入320億元、200億元、230億元和240億元。五是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畫。繼續實行一企一策、分類指導,全年確保新培育銷售收入超2000萬元的規模企業200家,新增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20家以上。加快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堅持以特色園區建設引領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支持洋河雙溝釀酒產業園、國家級食品產業園、雙向拉伸薄膜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通過規劃指導、政策引導和環境營造,吸引相關企業向園區集中,形成核心競爭優勢,促進開發區升檔進位。今年各省級開發區在全省綜合排名確保上升5個位次,宿遷經濟開發區力爭年內建成國家級開發區,市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全年確保新增入園企業30家以上、實現業務收入3億元以上。推動南北共建園區的產業對接、項目對接,蘇宿工業園區年內力爭引進2個5億元以上、3個億元以上項目,其他共建園區確保分別引進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5個。加強經濟運行調節。根據財力增長相應增加工業引導資金投入,與省財政支持宿遷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統籌使用,通過集中投入、重點投入、連續投入,確保政策和資金效益發揮最大化。科學搞好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及時掌握重點企業、行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態勢,針對性做好煤電油氣等生產要素的供給保障。認真落實減稅減費政策,及時兌現獎勵扶助資金,千方百計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二)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引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完成首批市級園區認定的同時,重點做好4個省級農業產業園和1個省級漁業產業園申報認定工作。全年確保新增高效農業40萬畝、高效漁業15萬畝,其中新發展設施農業15萬畝,新增適度規模經營面積45萬畝。加大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力度,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大力實施以秈稻改粳稻、旱田改水田、直播改栽插、手栽改機插為主要內容的水稻“四改”工程,加快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蔬菜種苗繁育中心建設,年內全市蔬菜集中育苗能力達到3億株以上。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推行無害化、標準化生產,健全完善質量檢測網路,支持農產品品牌創建,年內確保新創建地理標誌商標1件、省級著名商標10件、省級名牌農產品10個,新增綠色食品20個、有機農產品10個。加強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帶動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年內各縣區確保規劃和啟動建設年產值15億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個,全市新認定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0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著力推進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轉型升級,全年分別新發展省、市級“五好”示範社10個和30個。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市區華東農業大市場一期工程確保上半年投入運營,各縣區也加快建設區域性的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大力推進農業基礎建設,加強農業綜合開發。特別是抓住中央重點支持農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的機遇,採取試點推動、示範帶動的方式,統籌推進水利合作組織建設,加快灌區改造、小型農田水利、農村河道疏浚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集中整治245省道、新宿邳路、新宿沭路沿線以及西南崗農田溝渠,改善農田排灌條件,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高標準基本農田,全年確保新建成高標準農田20萬畝。認真落實購機補貼政策,鼓勵農業企業、生產大戶添置農機設備。不斷提高高效農業政策性保險參保率,切實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
(三)推動服務業提速增效,積極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大力實施服務業提速計畫,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流通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打造核心商圈、總部經濟、商務樓宇和特色街區,全面提升城區商貿質態。構築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市區依託在建的宿淮鐵路和京杭運河宿遷中心港,重點推進宿遷中心港物流園區、江蘇中聯物流中心、宿遷翔盛物流中心、宿遷交通物流貨櫃站場建設。各縣區年內也相應建設一批功能完備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培育壯大一批物流企業。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依託生態資源優勢,打造華東地區知名的生態旅遊目的地。整合駱馬湖周邊旅遊資源,加快運河文化城、中國水城、溫泉度假城等重大旅遊項目建設,啟動駱馬湖水上旅遊開發,打造皂河旅遊古鎮,確保年內駱馬湖省級旅遊度假區創建成功。推進以洪澤湖濕地公園為重點的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重點開發特色旅遊鄉鎮(村)、生態休閒農莊、特色農業觀光園、民俗風情園、農家樂等鄉村旅遊產品,年內確保創建旅遊特色村9家。積極開展“文化產業發展年”活動,加快澤達創意產業園、蘇酒博物館、市圖書館新館、新華書城等重大文化項目建設,精心籌拍一批特色影視作品,促進報業集團、廣電集團、楚鳳文化等重點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努力搞活流通促進消費。有效落實家電、汽車、機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鞏固發展城鄉消費持續增長的好勢頭。健全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支持紡織品、服裝、家具、建材等專業市場建設,引導城市商業網點向農村延伸。積極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加快餐飲酒吧、休閒會所、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服務場所建設,培育汽車、旅遊、住房等消費熱點,促進市場持續繁榮。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強產品質量和價格監管,營造快捷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四)全力加快重點工程建設,集中展示城市整體形象。緊扣時間節點,倒逼推進園博園及相關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高質量承辦好省第七屆園博會。上半年園博會主場館力爭竣工並啟動布展工作,博覽園及羅曼園配套設施和景觀工程全面完成;八月份完成宿遷景區建設任務;九月份星辰國際會議中心竣工運營,年底前城市展覽館主體工程基本完工,運河國際會議中心完成內外裝修。著力打造市區核心地標群。年內寶龍城市廣場商業部分建成運營,金鷹天地廣場進入中心店主體施工,宿遷1897、中央國際購物廣場三季度開工建設,加快中豪國際商業中心、金三角金融財富廣場、恆力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建設進度。加強市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加快110指揮中心、公交調度指揮中心建設,新區商務樓、便民服務中心以及江蘇銀行、民豐銀行綜合辦公樓年內確保投入使用。快速推進沭陽南部新城、泗陽運河新城、泗洪中心商務區建設,不斷增強縣城的集聚能力和帶動功能。大力開展“精品城市”創建。規範戶外廣告牌匾設定,加快市區路燈亮化集中監控系統二期工程建設,大力整治沿路、沿街的殘破危舊建築,全面修復損壞的人行道板等公共設施;集中力量整治背街小巷、河道溝邊衛生死角,對城區主次幹道、公共場所實行全天候保潔;加強建築施工和道路揚塵整治,嚴控餐飲附屬設施油煙排放,保持城市空氣品質良好。深入開展“綠化品位提升”行動,加快建設城市大型綠廊和幹道綠色通道,重點打造市府新區、宿豫新區、宿城新區三大園林景觀精品片區和20個園林景觀精品庭院、20條園林景觀精品道路。始終堅持鎮當城建的理念,按照中小城市發展要求,對省市重點中心鎮進行全面規劃建設,著重支持洋河鎮發展,打造未來的洋河新城。按照“三集中、三靠近”的原則,尊重農民意願,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與小城鎮一體規劃、建設和發展。同時,充分考慮城市化快速推進所帶來的公共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最佳化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布局,積極鼓勵有條件、有實力、有能力的農民到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中心鎮購房居住、就業生活,不斷加快城市、城鎮人口集聚的步伐。
(五)全面完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提高區域綜合承載能力。重點推進四個方面的基礎工程建設。一是重大交通工程。全力加快宿新高速宿遷段、205國道、344省道、325省道以及發展大道南延等工程建設步伐,326省道沭陽段、121省道宿遷段、245省道泗洪至安徽段確保年內啟動,京杭運河宿遷一號橋確保年內建成通車;宿淮鐵路宿遷段年內建成,並認真做好徐宿淮鐵路前期和啟動工作;京杭運河宿遷中心港、成子河船閘工程確保年內開工。二是城市水務工程。重點推進古黃河雄壯河灣景區改造、環城西路以西景觀提升以及民便河景區改造、七堡引湖樞紐等工程,古黃河與民便河內環溝通工程確保年內開工建設;加快西民便河綜合整治和管網清淤,六塘河疏浚整治工程確保三季度完工,市區積水地段改造、古黃河疏浚整治、城區排澇泵站和排水管網工程年內完成,市第二水廠年底前實現併網供水。三是節能環保工程。確保完成既有建築節能改造2.5萬平方米,光大垃圾焚燒發電廠、市危險廢棄物填埋場、蘇華達新材料脫硫、河西污水處理廠二期以及相關污水處理廠強化脫氮等工程年內建成運行。切實做好新沂河北偏泓尾水通道擴容工程前期工作,按計畫推進南水北調截污導流擴容工程建設,確保重點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明顯提升。四是區域電網工程。大力完善高壓電網,強化中低壓電網,推動國電二期2×600兆瓦發電工程儘快啟動建設,年內確保500千伏雙泗變擴建和4個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按期達標投產,切實提高配電線路聯絡率、配網供電能力及供電可靠性。同時,繼續加大供氣、供熱以及廣電管網、加油站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和承載能力。
(六)著力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更大力度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完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鞏固市、縣區政府機構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加快實施洋河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開展市級擴權強鎮試點,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大力推進招投標管理創新,積極探索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新機制。不斷強化財稅體制創新,完善市區財稅管理體制,加大預算資金統籌調配力度,穩妥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繼續爭取市外股份制銀行來宿設立分支機構,支持具備條件的農合行改制為農商行,推進新型農村金融組織試點。積極引進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手段進行直接融資,探索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方式設立創業投資公司,年內各縣區分別設立1家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創投公司。穩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年底前市區和三個縣分別建成不少於1000公頃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積極探索在市域範圍內綜合統籌和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的辦法,創新土地流轉和土地股份合作方式,研究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有效途徑,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置換城鎮保障住房的“雙置換”試點。堅持以改革促開放,切實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利用海關運行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培育外貿主體,加快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創建,爭取宿遷國檢上半年獲批。支持企業參加境內外展會開拓國際市場,確保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4.3億美元。加大外資引進力度,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0家,實際到賬外資2.4億美元。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到境外投資,拓展對外勞務合作和境外建設市場,年內自營外派勞務600人,實現營業額2000萬美元以上。 (七)切實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創新型經濟快速發展。全面落實與省科技廳的會商制度,抓好科技園區和創新平台建設,努力把宿遷經濟開發區科技產業園和市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建成一流的省級現代科技園區。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和特色園區發展,加快產業研究院建設步伐,支持智慧型輸變電設備、功能膜材料、生物釀酒、木材加工等研究院建設,確保國家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年內建成使用,國家玻璃製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力爭年內立項建設。積極探索政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精心籌辦好“中國宿遷生態科技博覽會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推動企業與重點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多種形式聯合,吸引高水平的專業團隊參與產業研究院建設,爭取更多的高新技術項目和產學研基地、研發機構落戶宿遷,年內確保實施合作項目200個以上。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切實完善和提升服務功能。繼續加大對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確保年內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50%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到35家以上。支持企業參與高新技術認定,年內全市按國家新標準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0家以上。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發明創造,全年專利申請量確保超過1000件。廣泛開展名牌商標和名牌產品創建活動,全年創建中國馳名商標2件以上、省名牌產品20個以上。足額安排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全面啟動“十大重點人才工程”,統籌實施好領軍人才“雙百計畫”、產學研人才“雙千計畫”、新興產業人才“雙萬計畫”等重大人才計畫,年內確保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科技人才100名,培訓科技企業家100名,簽約外協專家200名以上。認真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金藍領”計畫,拓展行業職業技能鑑定,全年確保培養技師、高級技師600人,組織行業鑑定2000人。
以富民惠民的實際行動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各位代表,我們的政府是人民政府。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圍繞更大力度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將以就業創業、城鄉安居、醫療教育、公交通達、扶貧濟困、養老保障、便民服務、環境改善等八個方面的民生實事項目建設為重點,切實解決好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全市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確保增長3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確保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讓人民民眾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感受,進一步提高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
千方百計推動創業擴大就業。制定更富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推動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完善創業配套服務,加快創業孵化和培訓基地建設,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規模,鼓勵企業剝離非核心業務向創業者開放。全年確保發放青年創業小額貸款5000萬元,新增個體工商戶3萬戶、私營企業3000家。大力開展各類培訓,全年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實用技術培訓24.2萬人、農民創業及“致福工程”培訓1.8萬人,對2000名退役士兵和復員士官開展免費中高級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增加就業再就業資金安排,健全完善四級聯網、資源共享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大就業援助力度,促進各類群體充分就業,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農村零轉移家庭。全年確保城鎮新增就業2.5萬人、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4.5萬人,幫助8500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新建大學生見習基地72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在住房、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為本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返土就業、市外人員選擇來宿遷就業創造更好的條件。強化勞動監察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適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引導企業逐步提高職工勞動報酬,不斷改善職工的福利待遇。
全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大力宣傳貫徹《社會保險法》。不斷完善保障體系,提高保障標準,努力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繼續擴大各類社會保險覆蓋面,積極實施工傷保險市級統籌,穩步提升保險統籌層次,全市五險擴面新增合計18萬人。將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城鎮戶籍人員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新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行“即征即保”,新農保基礎養老金髮放率達到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及新農合參保率都穩定在98%以上。落實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年內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240元、210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3200元、2600元,集中供養率達65%以上。深入開展城鄉醫療救助,加快同步結算平台建設,實現醫療救助與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的無縫對接,對獲得醫保補償以後的個人自付部分再給予不低於30%補助,為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提供特殊救助。建立健全城鄉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大力實施農村敬老院“關愛工程”,加快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全年完成“關愛工程”建設面積2.6萬平方米,新增床位510張,新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20個。紮實推進新一輪全國雙擁模範城(縣、區)創建,認真落實好各項優撫安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