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1月16日在宿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王天琦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宿遷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
省政府和
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統籌做好穩增長、抓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快進的好勢頭。預計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800億元、達1860億元,同比增長1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10.1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500億元、達1550億元,增長20.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達15929元,增長11.3%。雖然發展速度告別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階段,但主要指標增幅依然領跑全省,在省列統的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7項位居全省前列、5項位居第一。
一是經濟運行健康有序。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形勢,牢牢把握“穩”與“進”的平衡點、結合點,經濟運行呈現結構持續最佳化、質量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量質齊升。規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雙雙超過300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相當於1996年至2009年14年的累計投入,工業經濟總體實力邁上新台階;新增銷售超10億元以上企業11戶,一年新增數量是以往年均增量的5倍,企業實力穩步增強;新增場外市場掛牌企業18戶,“新三板”掛牌數位居蘇北首位;重工業產值首次超越輕工業,工業用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但單位GDP能耗五年來首次下降,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高到23.3%、19.9%,工業結構進一步調高、調新、調優;第一台冰櫃、製冷壓縮機和第一部手機成功下線,改變了長期以食品、板材等為主的產品結構。招商引資成果喜人。康師傅飲品、杉杉服飾、海天醬油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新開工5億元以上大項目創歷史新高;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4%,新批及淨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25個、是2013年的2.5倍,外資招引逆勢飄紅。園區發展進位爭先。市及三縣兩區開發區省內排名全面進位;5個共建園區進入全省共建園區前10名,蘇宿園區連續五年排名第一。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入庫地方稅收突破百億;旅遊業收入達145.7億元,增長44.7%、居全省第一;南京銀行、長江商業銀行相繼落戶,率先實現省內四大城市商業銀行全覆蓋;華東雲計算中心等項目順利推進,中國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揭牌,全省首家電子商務秘書公司成立運營,電子商務產業蓬勃興起。現代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十一連豐”,小麥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2/3以上國字號農業龍頭企業在宿建設加工基地,家庭農場總量和認定“三品”產地面積占比均位居全省首位;規模養殖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河蟹出口量連續九年全省第一。
二是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出台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意見,構建了市域“雙新一特”和縣域“2+1”產業體系,產業導向更加聚焦。“三電一綠”產業迅速崛起,智慧型家電、綠色建材產業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形成了集聚態勢,雙雙獲批為省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家電產業平地崛起。集聚了格力電器、東貝壓縮機、雙鹿上菱電器等總投資超百億元的13個大項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初步確立了全國白色家電產業第五極的地位。光電產業高端成長。吉創光電研製技術領先全國的5.5代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宿遷有望成為全國頂級電容觸控螢幕生產基地。機電裝備產業迅猛發展。可成科技、長電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產能充分釋放,機電裝備產業僅用四年即實現產值從百億級到500億級的跨越;可成科技投產四年產值增長50倍、突破60億元,今年(2015年)有望成為繼蘇酒集團之後全市第二家百億級企業。綠色建材產業集聚成勢。連續兩年主辦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在德國成功舉行綠色建材產業專場推介會,與世界500強企業巴斯夫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德國BGW、康程新材料等總投資超過140億元的20餘個大項目相繼落戶,綠色建材產業逐漸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業。縣區主導產業特色彰顯。沭陽縣的裝備製造、泗陽縣的汽車配件、泗洪縣的新型膜材料、宿豫區的新型材料、宿城區的智慧型電網等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特色更加鮮明。
三是改革創新率先突破。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減權去利為核心,大力度深層次推進各項改革。快人一步率先改。比全國提前近一年開展先照後證、並聯審批和“四證(照)一體”改革,大大激發了廣大民眾創業熱情,全年新增公司制企業9801戶、較2013年增長78.8%;率先開展網路經營主體工商登記,全國首張個體網店數字營業執照在宿核發;在全國首推資格資質去行政化改革,569項資格資質項目僅保留53項、放開率達81.2%,市場主體參與率超過60%;大力開展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簽訂了全國首例水氣熱交易契約;在全省率先開展鄉鎮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涉農貸款保證保險辦理試點改革。減權去利徹底改。行政審批事項由193項壓減至57項,精簡率超過70%,三縣兩區均壓減到50項以內,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地區之一;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由199項壓減為7項,精簡率超過96%,企業註冊登記基本不需前置審批,辦理營業執照由原來至少1個月壓減到5天左右;中介機構與行政機關脫鉤,斬斷了權力尋租的利益輸送鏈條。層層遞進有序改。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開展行政審批制度、資格資質去行政化、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三部曲”改革,著力管住政府“閒不住的手”;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政府購買服務、國資平台等改革,打破壟斷和分割,著力放活市場“無形之手”;著眼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模式,開展社會組織培育和信用體系建設,著力培育社會“自治之手”。環環相扣系統改。圍繞“放”,最大限度壓減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激發了市場活力;圍繞“退”,全面推進政企分離、政社分離,實現了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脫鉤;圍繞“接”,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新增社會組織2202個,相當於歷史總和;圍繞“管”,建立監管聯動平台和社會信用體系,並逐項制定所有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後監管辦法,實現了寬進嚴管。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既充分激發出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也高度契合中央改革意圖,準確把握了改革核心要義,特別是資格資質去行政化改革受到中央領導肯定和批示,央視新聞聯播兩次報導我市改革。
四是城市形象嶄露新姿。圍繞“最美的生態、永遠的時尚”建設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塑造城市個性,增強了市民的歸屬感、幸福感和自豪感。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通用機場項目完成初步選址,宿豫陸運河項目正式獲批,中心城市迎來首條宿淮鐵路客貨專線;徐宿淮鹽高鐵項目通過工可審查,將於上半年破土動工,宿遷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鐵夢”將要成為現實。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以運河宿遷港為代表的中心城市180項重點工程順利推進,項王故里景區二期建成運營,運河南路、八一西路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325省道淮安至宿遷段、344省道沭陽段建成通車,新(改)建“兩場一街一中心”項目30個,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城市個性日益凸顯。全面完成151項園林綠化項目,新植各類喬灌木17.3萬株,新增綠地810萬平方米,建成一批彩色林蔭大道、花海花廊和落葉景觀道,運河橋頭公園、環城西路景觀綠化等公園遊園建成開放,古黃河雄壯河灣南岸景觀工程榮獲國內風景園林領域最高獎,城市環境更加清新怡人;三台山擴面提質工程全面啟動,致力打造“最美”系列,賦予城市新的特色和亮點。城市文明加快培育。豐富“宿遷規矩”內涵,紮實推進交通秩序整治,禮讓斑馬線行為全省最好,交通文明指數全省第一;全面清除各類非法小廣告,樓道內、牆壁上的“牛皮癬”明顯減少;首批54個小區物業整治順利推進,市區2500多家小餐飲整治全面完成,成功做法在全省推廣;常態開展志願服務、文明宣導等活動,湧現出一批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文明有禮成為宿遷人的新特質。“五城同創”實現整體突破。國家衛生城市已正式公示,節水型城市通過國家現場考核,環保模範城市通過省級評估、即將迎來國家評估,人居環境獎城市通過省級考核驗收,文明城市通過省級暗訪測評、直接晉升全國提名城市,持續不斷的創建活動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最佳化了環境,也改善了民生、凝聚了民心。縣城特色不斷彰顯。沭陽縣國際圖書城、泗陽縣媽祖文化園、泗洪縣世紀公園改造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建成啟用,沭陽縣、泗洪縣創成省衛生縣城,泗陽縣通過國家園林縣城省級評審,獲評“中國最美麗縣城”稱號。
五是民生改善緊扣需求。公共財政支出近七成用於民生,民生幸福“六大體系”發展指數躍居蘇北首位。民生實事項目穩步實施。民生六項工程紮實推進,76項為民辦實事項目順利完工;全面完成15個老舊小區、10個老舊農貿市場改造任務,惠及城區近十分之一人口;改造66個老小區燃氣設施,低保戶、特困戶享受安裝費用減免;城區公共廁所全部達到三類以上水沖式公廁標準,且全部免費開放;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4.2萬套、基本建成3.6萬套,圓了更多困難民眾的安居夢;完成239家學校食堂整規改造,廣大師生“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93個站點、2350輛公共腳踏車投放系統建成運行,騎乘公共腳踏車已成為廣大市民交通出行的新方式。創業就業成效明顯。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5萬人,“零就業”、“零轉移”貧困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登記失業率創歷史新低;網路創業成為居民增收新引擎,新增網店1.2萬個、正常經營網店達3.1萬個,新增全國“淘寶村”2個、總數達4個。社會保障擴面提標。“五險”擴面31.4萬人次,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和305元,農村五保集中、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5800元和4600元,城市“三無”老人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9000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5.4%,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覆蓋率均達98%以上,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不斷完善的社保體系為廣大民眾織就了一張“安全網”。“一水一房”建設紮實推進。水源地保護工程啟動實施,區域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推進,又有87萬農村民眾安全飲水得到保障;新建、加固中國小校舍62萬平方米,全市所有中國小D級校舍全部拆除到位。生態環境持續最佳化。宿遷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整治初見成效,馬陵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展開,成功入選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深入實施大氣質量提升專項整治行動,PM2.5、PM10濃度分別下降8.78%和8.13%,空氣品質優良率進一步提升。扶貧開發完成階段性任務。泗洪西南崗、成子湖周邊和黃墩湖滯洪區扶貧開發紮實推進,淮沭河沿線扶貧開發拉開序幕,成子湖周邊地區上升為省級扶貧開發試驗區,我市被列為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經濟薄弱村新“八有”年度目標順利實現。
六是社會發展協調並進。教育戰線喜訊頻傳。上一輪中心城市教育布局調整順利完成;馬陵中學、市實小喜遷新址;省優質園占比突破六成;高考本科達線人數連續五年超萬人,清華北大錄取人數位居全省第四、蟬聯蘇北第一;宿遷學院成功申本,宿遷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獨立本科院校。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啟動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進一步規範,990個村衛生室完成標準化改造,65歲以上老人實行免費體檢,市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建成並試運行,民眾身體健康有了更多保障;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啟動建設,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外裝,市人民醫院外科大樓投入使用,市婦產醫院、洋河新區人民醫院實現整體搬遷,宿遷榮獲“健康中國夢—全國民營醫院發展示範城市”稱號。文化事業亮點紛呈。市博物新館、圖書新館、檔案館建成投用,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實現村級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戶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成功舉辦首屆宿遷市書畫家晉省展,承辦省美協新人美術作品展;新增中國書協會員10人,中國美協會員從3人增加到7人;入展蘭亭獎、獲得全國美展提名獎等國內書畫重要獎項人次創歷史新高;6部作品獲省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長篇琴書《白綾記》榮獲中國曲藝界最高獎—牡丹獎,大型現代淮海戲《鄉村好人》列為省級舞台精品工程;“速新聞”正式上線,龍王廟行宮和中運河段入選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項王故里新年祈福開門迎賓大典“一炮打響”,一個個“文化事件”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宿遷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美好畫卷。科技人才工作實現重大突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百家,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突破百個,爭取省級以上科技項目實現歷史性突破;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8人,入選省“雙創人才”17人,省雙創團隊實現“零突破”。體育影響力明顯提升。十八屆省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和總分數全部實現翻番,排名創歷史新高;宿遷籍殘疾人運動員在仁川亞殘會上勇奪“九金一銀”,金牌數占全省近1/3;成功舉辦國際A級賽事—中國?宿遷駱馬湖生態四項精英賽,打響了宿遷生態體育品牌。對外交流成果豐碩。省市共建駐德國經貿代表處掛牌運作,與友城紐西蘭因弗卡吉爾市合作設立國際獎學金,開啟了宿遷學子出國留學的“直通車”。電子政務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成功舉辦2014“中國政務微博路在何方”高層論壇,“網上宿遷”躋身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前三強。社會治安持續向好。平安創建、綜合治理、信訪穩定等工作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工作連續九年榮獲全省目標考核一等獎,民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懲防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加快完善,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四風”問題得到明顯遏制,政風行風進一步好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民防、物價、氣象、地震、食品藥品安全、宗教、計生、人民武裝和雙擁、檔案、黨史、地方志等工作實現了新進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紅十字、慈善等事業取得了新進步。
2015年工作安排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以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5%左右,節能減排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確定這樣的目標,是市委、市政府全面把握巨觀經濟新常態,審慎考慮宿遷發展實際,權衡各方因素決定的,既遵循了我市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律,又反映了現階段經濟成長潛力。完成這一目標,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需要充分挖掘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推進工業主導產業集聚升級。以總投資1000億元的100個新型工業化項目為重點,加快外引內培,強化集聚升級,打造宿遷工業經濟“升級版”。推動主導產業集聚。立足全市“4+4”新特產業、縣區“2+1”產業發展定位,深入實施主導產業培育三年計畫,加快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邁進。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產業鏈或產業樹,推動產業垂直整合、橫向合作、融合發展;鎖定產業體系中的關鍵環節加以招引和培育,依託宿遷生態化工科技產業園建設印染服務中心和金屬表面處理中心,既滿足紡織服裝、家電等產業發展需求,又實現生產流程“去污化”、“清潔化”。轉變招商引資方式。強化“三位一體”招商,提高招商引資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精心籌辦第五屆宿遷經貿洽談會,支持行業組織以及市內外龍頭企業在宿舉辦產品洽談會、展銷會,辦好智慧型家電、綠色建材兩場博覽會;積極創建中德(宿遷)綠色建材產業發展示範區,力爭對德綠色建材產業招商實現更大突破;大力吸引台灣成長型、創新型、科技型項目在宿集聚,爭創海峽兩岸(宿遷)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示範區。支持企業做精做強。以開展“三服務三促進”活動為抓手,組織實施“四大助企行動”,採取市場化的理念和手段,支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運行;以實施企業培育“511”工程為契機,支持企業綠色發展、創新技改、兼併重組、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加快培育一批主業強、競爭力強、帶動力強的行業領軍企業。增強園區支撐功能。按照“五有三轉”的要求,推動開發區產業集聚、創新發展,打造永不轉移的產業基地;加快綜保區申創工作;提升七大經濟園的建設水平,積極爭創省級工業園區。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遵循現代農業發展方向,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指導和服務力度,推進4個生態家庭農場集群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實施合作社發展質量、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支持龍頭企業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隊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健全安全監管檢測體系,在規模生產基地試點農產品全程追溯管理,讓市民吃上放心糧油菜;健全市場銷售體系,鼓勵發展農產品連鎖配送、網上銷售等新型行銷方式;健全為農服務體系,重點在信息、科技、質量安全、維權護農等方面提供更完善的社會化服務。深化農村領域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推進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建設,實現農村產權交易的常態化、公開化、規範化;引導規範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探索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適度規模經營方式。
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聚力發展新型產業,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做強電子商務。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為目標,按照電子商務“一區多點”總體框架,重點推進中國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四個中心”建設;完善“政府+知名網路平台+市場主體”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支持企業“觸電上網”,推動宿遷本地產品全網銷售;與京東集團等知名電商開展定製合作,發展壯大定製經濟,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精心籌辦電商大會。做精文化旅遊。制定旅遊業發展六年行動計畫,加快項王故里三期、三台山風景名勝區等旅遊重點項目建設,推動駱馬湖旅遊度假區、洪澤湖濕地公園等景區創建升級;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游、自然風光游等特色旅遊資源,推進鄉村旅遊開發,打造具有宿遷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品牌。做大健康養老。依託三台山森林公園建設康復療養基地,發展康復保健、運動休閒等行業,創建國家級健康養老產業基地。做優現代物流。加快運河宿遷港二類口岸建設,規劃建設物流園區和物流信息平台,進一步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做活現代金融。積極引進民生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來宿設立分支機構,進一步健全金融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企業上市,提高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引導企業運用多種形式的直接融資工具,力爭全年新增融資中直接融資占比提升到40%;推動融資租賃業務集聚發展,搭建各類要素交易平台,提升金融市場開放度,激發更多金融活力。
增強科技創新引領發展能力。以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總領,進一步提升產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步伐。強化載體平台建設。統籌推進省市級創新平台建設,打造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年內新建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以上,新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30家。強化產學研合作。鼓勵境內外高校院所在宿設立技術轉移機構和成果產業化基地,辦好第十二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暨第三屆江蘇?宿遷生態科技博覽會與產學研合作洽談會,推進科技創新資源向宿遷集聚、成果在宿遷轉化。強化產品質量提升。積極爭創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深入開展技術標準提升工程和名牌培育集聚工程,年內新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12個。強化科技人才建設。實施“人才引培四大工程”,年內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和入選省“雙創人才”各10名以上。
二、以文明創建為統領,增添城鎮建設管理新動能
圍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實施“多規融合”為契機,按照規劃講統籌、建設出精品、管理重標準的要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和精品工程,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打造個性城市。全面推進總投資586億元的中心城市139項重大項目和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讓城市更新、更淨、更美,一步步把“最美的生態、永遠的時尚”化為現實。提升六類設施,打造功能配套完善的中心城市。交通設施上,繼續推進道路銜接貫通,完善路網結構,加快環城北路、青海湖路、三台山大道等項目建設,同時依託高鐵宿遷站規劃建設高鐵綜合樞紐,堅持公交優先,研究推進快速公交系統,再投放1000輛公共腳踏車,構建更加順暢、更加完善的公共運輸服務體系;教育設施上,啟動“八校”建設,最佳化教育布局,讓更多孩子就近入學;醫療衛生設施上,支持市人民醫院創三甲,市第一人民醫院下半年投入運營;環衛設施上,新(改)建公廁45座,新建壓縮式垃圾中轉站1座、建築垃圾轉運站3座;供排水設施上,加快推進城東自來水廠、核心區雨污水管網以及城區3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實現核心區雨污分流,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能源設施上,加快推進燃氣設施、分散式能源點及CNG加氣站、LNG應急氣源儲配站等項目建設,保障城市能源供應。加快會展中心建設,確保上半年建成投用。建設“四城一山”,打造個性特色鮮明的中心城市。圍繞建設“林蔭城市、彩色城市、花園城市、海綿城市”,實施104項園林綠化項目,打造一批彩色道路、花牆花廊花瀑,改造一批小遊園、小廣場,建設一批城市“生態水泡”、下沉式綠地、雨水濕地,讓城市環境更美麗、生活更宜居;加快推進三台山森林公園擴面提質工程,精雕細琢衲田、鏡湖、相思湖等景區,將衲田村、曬米台打造成為城市建設新亮點,確保以衲田為代表的一期項目“五一”開門迎賓。繁榮核心商圈,打造人氣商氣集聚的中心城市。在繁榮已有商業項目的同時,加快雨潤廣場、宿遷1897等項目建設,高品位規劃建設宿遷記憶廣場,年內中豪國際廣場、水韻城等項目建成運營,更好地集聚和服務民眾。完善市民公約,打造文明規範有序的中心城市。豐富“宿遷規矩”內涵,提升“五城同創”成果,年內創成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加大對店外經營、流動攤販、三輪車營運、噪音擾民等整治力度,年內完成213個住宅小區物業整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強社會文明“主心骨”;在全社會倡導“善待家人、善待他人、善待客人”的良好風尚,加快形成具有宿遷特色的文明習慣。
建設美麗縣城。實施市縣聯動、互補融合、統籌推進,加快建設各具特色、各有亮點的美麗縣城。沭陽縣按照區域次中心的定位,爭創國家衛生縣城,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城市。泗陽縣發揮鐵路、運河等交通優勢,爭創國家園林縣城和國家生態縣,打造生態精緻宜居的蘇北最美縣城。泗洪縣做足做活大湖濕地文章,啟動實施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創建,打造蘇皖邊界最美濱湖水韻之城。
培育特色鄉村。堅持尊重歷史、順應自然,因地制宜推進鄉村建設,讓農村居民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享受到優質便捷的生活服務。推進鄉鎮特色化發展。圍繞一鄉一色、一鎮一品,挖掘文化內涵,培育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突出抓好重點中心鎮建設,培育一批功能完善、特色彰顯、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產業重鎮、風情小鎮、旅遊名鎮。推進村莊特色化建設。加快村莊布局最佳化,力爭一季度完成規劃編制報批備案;立足“民富、村美、風氣正”,梳理挑選一批具有一定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產業特色的村莊,科學制定村莊規劃,大力推進環境整治、改廁等工作,打造一批環境優美宜居、村容景致獨特、鄉風文明和諧的魅力田園鄉村;選擇有基礎、有條件的村莊,再啟動一批鄉里中心和公租農莊建設。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牢固樹立“四海”意識,加快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提升宿遷區域聯通、對外開放的水平。突破重大交通工程項目。統籌做好徐宿淮鹽高鐵項目開工準備工作,為上半年開工創造良好條件;加快通用機場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同步推進跑道、氣象觀測站等建設;繼續推進徐宿連航道項目前期和爭取工作;宿豫陸運河項目船閘和一期航道工程年內開工建設。加快新一輪高等級公路建設。重點推進宿揚高速宿遷段、省道330宿遷段、省道326沭陽段、省道204雙溝至靳橋段續建工程,啟動省道329沭陽段、省道267泗陽段、省道347等建設。加強項目包裝策劃。加大對上溝通協調力度,開展宿遷至南京城際鐵路規劃研究,爭取連宿蚌鐵路、新長鐵路新沂至淮安段複線電氣化改造等項目編入《國家“十三五”鐵路發展規劃》。
三、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增添民生保障改善新動能
從民眾最期盼、最急需的事情做起,下大力氣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推進總投資225億元的30個民生實事項目,讓民眾分享到更多改革發展的成果。
紮實做好基礎性民生。滿足基本需求。加快推進區域供水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探索創新城鄉供水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年內全市區域供水覆蓋率達85%以上;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接通“斷頭路”,解決好“最後一公里”問題。拓展基本服務。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工程,年內城市公交分擔率、鎮村公交開通率分別達23%和80%;推進農村有線電視數位化整轉,年內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4.9萬戶,入戶率提高到95%以上。
紮實做好增長性民生。在提高就業中安民。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推動穩定就業和更高質量就業,讓更多民眾提高工資性收入。在促進創業中富民。鼓勵圍繞工業配套,實施精準化創業;加快網路創業園區、孵化基地建設,年內實現網路創業載體市縣鄉全覆蓋;辦活辦好“金種子”網路創業大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在加強保障中利民。落實城鄉低保自然增長機制,推進社保擴面“幸福行動”,年內新增企業職工“五險”擴面28萬人次,三大保險覆蓋率達95%以上;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最佳化拆遷安置和征地補償方式,推動拆遷實物安置為主向貨幣化安置為主轉變、征地貨幣化補償向全面保障轉變,保障性安居工程從“補磚頭”轉向“補人頭”。
紮實做好普惠性民生。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施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畫,探索支持學前教育發展機制;實施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工程,最佳化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專業和學歷結構,縮小城鄉間、校際間辦學差距;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職業教育特色化發展、品牌化打造;制定深化民辦教育改革與發展意見,支持民辦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提升醫療衛生水平。圍繞構建現代醫療衛生體系,通過購買服務、契約管理,進一步最佳化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有效落實11大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市1309個村全部建成標準化衛生室,新建5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在鄉鎮醫院試點實施、在社區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更好地滿足民眾就近就醫和基本用藥需求;加快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提升中心城市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制定出台支持民營醫院發展政策,促進民營醫院更好更快發展。推進文體事業繁榮發展。建設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特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進街道文化“三個一”和社區文化“五個一”建設;舉辦宿遷書畫家晉京展、全國書法蘭亭獎名家邀請展等,促進書畫藝術對外交流;加快引培高層次藝術人才,集聚一批名師名家;啟動三台山文創基地建設,打造高端文化藝術交流平台;實施“全民閱讀”工程,打造“書香宿遷”;創新一批新民俗,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精心組織駱馬湖國際生態四項賽,辦好第三屆市運會。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檔升級,擴大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覆蓋面,建成運營“12349”居家養老服務平台,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或參與養老機構建設,加快構建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年內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50%的農村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紮實做好特殊性民生。深度推進扶貧開發。強化精準式扶貧,抓好項目實施,確保完成年度扶貧開發任務;加大三大集中連片地區、黃河故道地區和淮沭河沿線地區開發推進力度,落實整體幫扶規劃和扶貧選單,年內泗洪西南崗、成子湖周邊和黃墩湖滯洪區整體脫貧。兜底做好社會救助。全面提高各類特困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繼續提高城鄉醫療救助比例,織密織好社會保障安全網;落實好殘疾人社會保障政策,對重度無勞動能力殘疾人實施兜底保障;紮實開展“救急難”工作,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確保困難民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四、以四大工程為抓手,增添生態文明建設新動能
以最高標準、最大力度和最嚴格的考核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重點抓好總投資146億元的20個生態文明工程項目,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圍繞天藍氣爽深呼吸的目標,推進大氣質量提升工程。抓揚塵。全面加強工地監管、道路保潔和渣土車輛管理,加大揚塵排污費徵收力度,倒逼排放單位減少揚塵排放。限尾氣。對農用車、過境貨車及無環保綠色標誌車輛實行市區全面限行,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拆解改造一批老舊船舶。治廢氣。加快實施企業脫硫脫硝和除塵設施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改造,積極推進重點污染企業搬遷。用秸稈。強化全面禁燒,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推進全量還田,年內綜合利用率達90%。
圍繞河清湖秀能游泳的目標,推進水體整治工程。治理水環境。推進污染物協同控制,著力解決城鄉河道黑臭等污染問題,年內確保馬陵河整治取得實質性成效。保護水源地。強化水源地建設和風險防範,完善水源地保護機制,實施取水口封閉式保護工程,提升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修復水生態。通過生態補水、截污、去圩壩、生態修復等方式,年內完成西民便河、古黃河等重點河流生態修復工程;加快編制駱馬湖、洪澤湖保護與生態修復規劃;實施中運河綜合整治,提升運河沿線生態環境。
圍繞平原林海好生態的目標,推進植綠護綠工程。美化城市生態。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載體,加快城市河岸、湖岸和主幹道兩側綠化帶建設,對閒置土地和待開發裸露地實施過渡性綠化,千方百計增加城市綠量。改善鄉村生態。深入開展綠化造林和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繼續實施村莊綠化、綠色通道建設等工程;進一步豐富林相,更新最佳化樹種,逐步解決楊花“七年之癢”。構建區域生態。推進五大生態走廊建設,通過實施綠化提檔升級、生態修復、景觀改造等工程,打造區域性大型綠色生態屏障。
圍繞清潔降耗少排放的目標,推進節能減排工程。實施工程、結構和管理減排,推進城市、鄉鎮、農民集中居住點污水處理廠(設施)和管網建設,加強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污染防治;推廣套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有序淘汰落後產能,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經濟,確保完成年度節能減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