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工作部署,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在省市黨委、政府和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緊圍繞建成全面小康目標,按照好中求快的總基調,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實現平穩健康發展。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提質邁向新常態。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提質邁向新常態。
主要指標穩步增長。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8.06億元,增長10.4%;財政收入60.71億元、增長2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05億元、增長14.3%,稅收占比達84.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83億元,分別增長13.6%、23.5%;工業用電量12億千瓦時,增長16.6%,連續三年全市第一;貸款餘額241.19億元,增長17.5%。發展質態持續向好。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完成技改投入16.5億元,發放科技創新券1030萬元,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23%;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單位GDP能耗下降3.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20%,提高4個百分點;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07.3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4.7:52.6:32.7。小康進程全面加快。主攻薄弱環節,補齊指標短板,省定全面小康25項指標,核心指標全面達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4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680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8億元,增長12.6%。
二、堅定不移調結構,產業轉型實現新發展。
二、堅定不移調結構,產業轉型實現新發展。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深入推進大項目 “8341”工程,成功舉辦閩台經貿洽談會等主題招商活動,金牌櫥櫃、黑五類食品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戶,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56個,實際到賬外資9550萬美元。積極實施大企業培育工程,深入開展服務企業“百日行動”,全年新增規模企業35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552億元,增長15.5%,新增主營業務收入超5億元企業10家,蘇絲股份登入“新三板”,大禾農業、隆士達實業在上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全力推進開發區“二次創業、轉型升級”,全年實現工業開票銷售120億元、財政收入9.5億元,全省綜合考評上升6位、89個省級開發區中排名第25,獲批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省兩化融合示範區。現代農業穩步推進。創成省級成子湖生態農業產業園,引進友康生物科技等項目22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2家;全縣年出欄生豬140萬頭、山羊80萬隻,工廠化食用菌日產量200噸,新建青蝦繁育基地300畝,獲批中國洪澤湖·青蝦之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順利推進,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運行,成立全市首家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年新增土地流轉19.31萬畝;新創市級以上“五好”示範社14家,新註冊家庭農場420個;打造“成子湖”等系列農產品品牌,註冊商標10件,認定無公害農產品34個,建成農產品展銷中心4家。整治縣鄉河道17條,新建高標準農田4.8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電子商務蓬勃興起,青年電商中心、西康電子商務創業園、全民創業園網路創業專區完成建設,新增網上銷售企業150家、網店1200家,實現網路銷售3.8億元,快遞業務2600萬票、增長32%。商貿流通加快發展,哥倫布商業廣場、雨潤金街、大潤發超市等綜合體主體完工,人民路、淮海路商業軸和上海路黃金商圈初具規模,運河休閒商業長廊、城南汽車4S店等特色街區、專業市場人氣商氣快速集聚。金融服務不斷完善,新增各類貸款37.04億元,華泰證券掛牌運營,互助聯保協會提供過橋資金13.9億元。生態旅遊欣欣向榮,成子湖旅遊開發加快推進,媽祖文化園建成開放,棉花博物館創成國家3A級景區
三、持之以恆抓統籌,城鄉建設彰顯新優勢。
交通路網更趨完善。325省道、成子湖旅遊公路建成通車,330省道眾興至盧集段和267省道前期準備工作基本完成,成子河航道主體完工,宿淮鐵路泗陽火車站正式運營,圓了泗陽人民翹首以盼的“鐵路夢”。全力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濱湖公路、錢愛公路愛園段加快建設,臨鄭路、新吳路、宿眾線維修全面完成,新建改造農村公路56公里、危橋28座。城市品質持續提升。濱河CBD二期、桃源綠島二期、紅星美凱龍主體完工,洪澤湖大道、濱河大道東延建成通車,泗中路以東等老舊片區改造、人民路和上海路黃金商圈公共退建空間建設加快推進,全年完成房屋徵收65萬平方米,新開工房地產面積90萬平方米,縣城建成區面積達4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至51.37%。數位化城管指揮中心建成運行,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組建成立,城市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完成3個城中村和5個老舊小區升級改造;持續推進 “五微”治理,改造維修城區道路29條、建設“三合一”公共配建區域3個。新開通城鄉公交線路15條,新增公車65輛,完成33輛公車空調安裝。小城鎮建設有序推進。出台《關於鼓勵農民進城入鎮集中居住的意見》《進一步規範鎮村房屋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檔案,加快引導農民向城鎮和新型社區集中。王集、新袁小城市總規和控詳規完成編制,“雙十”工程進展順利,高標準完成新袁黃碼河、彎腰河等水系整治和王集北京路等6條道路改造,小城市建設品位顯著提升;鄉鎮“九個一”工程基本建成。按照“八位一體”要求,高標準建設成河社區和郝橋社區,為全縣新型社區發展打造了樣板。加快推進城鄉同質供水,新鋪供水管網81公里,成子湖水廠、新一水廠、淮沭河水廠基本建成。啟動“一流配電網”建設,220千伏泗陽南變投入使用。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閘橋公園、吉祥島公園建成開放,高標準建設5處街頭綠地、10條林蔭道,新增綠地面積12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39.2%,順利通過國家園林縣城省級評審。大力開展“大氣污染亮劍行動”,對91家燃煤鍋爐實施清潔能源改造,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秸稈雙禁工作獲全市一等獎,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5.6%。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完成914個自然村整治,完成率達70%;配備村莊環境保潔員1767名,縣鎮村三級垃圾收運體系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93%;加快推進鄉鎮污水 “1+1”工程,鄉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創成省級生態縣。
四、千方百計惠民生,公共保障得到新改善
增收富民成效顯著。深入實施脫貧奔小康、成子湖片區扶貧開發兩項“三年行動計畫”,全面推廣“選單式”扶貧,常態開展“五位一體”幫扶,發放小額扶貧貸款3.5億元,全縣77個村居、5.45萬人實現脫貧,成子湖片區列入國家級和省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全力推進創業富民,發放創業貸款4.5億元、創業券300萬元,新增私營企業2607戶、個體工商戶12841戶,實施“家門口”就業工程44個、新增“三來一加”項目 262個,帶動創業就業3.6萬人;鄉鎮全民創業園新入駐企業362戶,實現稅收1.9億元。社會保障全面提升。積極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全縣“五險”擴面2.97萬人次,新農合成功開展異地聯網結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失業保險參保率均達95%以上。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啟動實施。全年新建成保障房4320套,改造棚戶區21.65萬平方米、農村草危房1362戶。社會事業協調發展。20項民生實事進展順利,財政用於民生投入達41.1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5.2%。教育事業持續發展,二本以上達線率全市第一,4名學生考取清華、北大;新改擴建幼稚園8所,省優質園達46所;加固C級危房10萬平方米,D級危房全部消除,南京路國小等5所城區學校基本建成,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縣通過省督導評估。醫衛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公共衛生服務平台主體建成,王集醫院等8家醫院認定為一級甲等,36家省示範和159家標準化村衛生室建成投用。文體事業亮點紛呈,著名作家泗陽行、第三屆讀書節等活動成功舉辦,淮海戲《鄉村好人》、小說《滄桑》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城區“十分鐘健身圈”基本建成,新增健身步道30條;成立各類體育協會22個,社會體育指導員達2085名,獲評省體育強縣。率先通過省計量惠民示範縣驗收。社會治理持續加強。積極推廣“兩條線”工作法和“政社聯動”治理模式,縣鄉村三級管理服務中心全面建立,眾興、李口“政社聯建”試點有效開展,城鄉和諧社區達標率分別達82%、75%以上,獲評省級平安縣。全力打造誠信泗陽,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掛牌成立,“一網兩庫一平台”投入運行。狠抓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加強應急救援聯動機制建設,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五、凝心聚力促改革,自身建設取得新成效。
民主法制等8大領域改革事項穩步實施,城鄉供水體制等10大重點改革任務加快推進。全面落實省簡政放權“517”基本架構要求,對全縣所有行政權力進行清理、審核和確認,39個部門1953項權力清單全部公開到位;建立行政審批事項動態調整機制,保留行政審批事項43項 ,壓縮審批時限28.3%,即辦件和“一審一核”事項提高到90%以上。整合運行網路問政平台、領導信箱和12345政府服務熱線,打造立體化網路問政體系,全年辦理各類民眾訴求5.36萬件,辦結率98.6%,民眾滿意率95.8%。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成“4820”專項整治行動,聚焦“四風”問題,徵集各類意見建議7689條,整改辦結率98.7%。進一步強化三公經費管理,出台《加強財政預算剛性約束實施意見》,試點實行公務卡制度,機關公用經費削減5.6%。充分發揮審計職能作用,全年審計政府投資工程105個,節約財政資金1.25億元。高度重視人大代表議案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全面完成201件議案、建議辦理任務。
2015年工作部署
2015年是泗陽建設全面小康、深化改革創新的攻堅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超前謀劃“十三五”發展的關鍵之年。面對新一年加快發展與提升質量的雙重任務、促進增長與保護生態的雙重壓力、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雙重要求,我們將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穩中求進、主動作為,全力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新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緊緊圍繞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總基調,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法治建設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民生改善為根本,努力打好轉型升級攻堅戰,奮力開創泗陽加快發展新局面。
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
新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引領新常態,緊緊圍繞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總基調,堅持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法治建設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民生改善為根本,努力打好轉型升級攻堅戰,奮力開創泗陽加快發展新局面。
經濟發展的預期目標是:
2015年力爭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1%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7%以上,節能減排完成省市下達目標。
提升質量效益推動轉型發展
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順時應勢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切實做到換擋不減檔、增量更提質。
一、做強主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尋求新突破
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積極推動產業集聚,加速工業經濟擴量提質、轉型升級。堅持招大培強,以增量促轉型。緊跟市委“四海”戰略,調整最佳化招商方式,堅持園區招商為主體、專業招商為重點、產業招商為導向、職能招商為補充,加快編制產業鏈招商指導目錄,密切關註上海自貿區、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外溢效應和產業轉移動向,聚力招引一批建鏈、補鏈、強鏈的龍頭企業和關鍵項目,確保年內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2個。著力突破外資招引,拓展對外合作渠道和領域,全年實現到賬外資9000萬美元。持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和“工業再造”計畫,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增資擴股、掛大靠強、上市發展等途徑實現戰略重組、轉型發展,年內新增東瀅服裝、新安馳鋁業等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12家,完成吉福新材料等3家企業掛牌上市,實現中星彩膜、樂家冷彎型鋼等38家工業再造企業銷售、利稅同比翻番。堅持聚焦重點,以集聚促升級。按照量身定製、定向施策原則,出台推進主導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等政策意見,聚焦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和關鍵環節,整合財政、科技等項目和資金,加快打造一批聚合度高、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紡織服裝產業圍繞中高檔化纖長絲面料集聚,聚力推進海欣纖維、晨陽高科等重點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化纖長絲面料產業園,加快形成紡絲、加彈、織造等完整產業鏈;家居製造產業依託金牌櫥櫃等龍頭項目帶動,聚焦門業、家具、櫥櫃、地板等終高端產品,年內家居製造企業達60家以上;汽車配件產業瞄準模具、鑄造等配套項目,加快上下游及配套產業集聚,完善設計、研發和製造等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配套和服務功能。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聯炬智慧城等孵化器建設,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年內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個,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8個,引進申報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40名,創建“三名”商標6個,規模企業擁有自主品牌達50%以上。堅持精準發力,以服務促發展。嚴格按照“三轉三提升”要求,推動各園區發展理念、建設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快轉變,努力構建保障力更強的助企服務平台。開發區圍繞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目標,加快園區總體規劃和供電等專項規劃編制,完成省級燈具檢測中心掛牌,啟動省級輪轂檢測中心創建;木業園區全力推進終端產品集聚和“八個一”基礎配套,年內主要指標達到省級開發區標準;吳江(泗陽)工業園借鑑太倉德資中小企業工業園建設標準,高質量建成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設施。全力破解要素瓶頸制約,堅持“向上爭取擴增量、科學規劃挖存量”雙軌並行,統籌抓好土地收儲、閒置用地盤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年內收儲土地500畝、盤活用地1200畝、新增掛鈎指標2000畝,切實解決企業用地難題。積極深化銀企合作,創新開展互助聯保、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全年新增各類貸款50億元、其中工業貸款20億元,擔保公司在保餘額超60億元,企業互助基金超4億元;鼓勵幫助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展存量資產融資,力爭直接融資占比達40%以上。
二、堅持以為人本,注重內涵提升,在建設最美縣城上打造新亮點
立足“不求大、不求快、但求好”的導向,關注內涵功能,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全面增強城市的內在魅力。突出規劃引領,建設品質城市。堅持科學統籌規劃,加快編制中心城區、火車站片區控制性詳規,推進綜合交通、水源地保護專項規劃等“多規合一”,以規劃的剛性約束護航城市發展。圍繞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一河兩岸三城”,聚焦重點軸線和項目,縱深推進城市開發,年內完成房地產開發250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110萬平方米。人民路軸線加快實施瑞禾陽光城、億陽國際等項目建設,綜合規劃沿街立面、廣告設定、門前退讓,全面構建商業氛圍濃郁的中心軸;上海路軸線重點推進上河園、名門華庭等11個項目開發,加速打造充滿現代氣息、時尚靚麗的迎賓大道;沿運河軸線紮實抓好濱河CBD、桃源綠島等關鍵節點,著力描繪鱗次櫛比的沿運河天際線。進一步最佳化人民路、上海路等重點軸線和核心街區的建築立面、廣告設定、形態色彩、重要節點設計,不斷提高城市的美觀度和舒適度。加強精細管理,建設文明城市。啟動實施城區地下綜合管網等基礎設施普查,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終身檔案;統籌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帶給市民更多的生活便捷。充分依託數位化城管信息平台,用好城市管理的“千里眼”,有效解決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突出問題,切實提升街區品位,創成省優秀管理城市。強化物業管理五級考核制度,加強對物業公司進入、管理、退出等全過程監管,切實規範物業服務市場秩序。深化“誠信、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大力開展誠信建設、遵德守禮等五大品牌創建,紮實推進文明交通暢通、志願者之家等五大重點工程,積極培育現代城市文明風尚,確保通過全國文明縣城驗收。注重業態提升,建設繁榮城市。突出核心商圈聚合聯動,加快推進“三產興城”步伐,著力打造一批集聚度高、輻射力強的核心商圈和城市綜合體,年內大潤發超市、新城市廣場、佳源廣場、雨潤金街、紅星美凱龍全部投入運營,不斷延伸沿運河休閒商業帶。積極構建多式聯運、層次合理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全縣物流業發展規劃修編,重點推進臨港物流園建設和物流企業培育,年內發展物流龍頭企業1家、開闢內河貨櫃航線1條。深入實施旅遊業發展五年計畫,高標準編制三莊漢墓群、平原林海自駕游等景區提升規劃,深度整合平原林海、成子湖大湖風光等優質資源,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打造泗陽生態旅遊品牌。
三、致力城鄉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在改善鎮村面貌上展現新特色
推進城鄉統籌既是改善民生的關鍵,更是加快發展的機遇。我們將牢牢把握這一機遇,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加快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步伐。強化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始終秉持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農業成為真正富民產業的發展目標,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紮實推進農業五大園區建設,年內現代漁業產業園、愛園果樹示範園分別獲批省級園區和鄉村旅遊點,創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大力發展優質稻米、食用菌、畜禽、果蔬、青蝦等特色主導產業,整合成子湖、平原林海等農產品品牌,年內完成農產品“三品”認證30個。加快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以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年內新增土地流轉面積8萬畝、家庭農場60家、市級以上“五好”示範社20家,培育高效農業科技示範戶100戶。高度重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眾程灌區改造、高渡萬畝高亢田改造等重點工程,年內完成河道疏浚26條,新增高標準農田5.2萬畝,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堅持有序發展,建設新型鎮村。充分發揮鼓勵農民進城入鎮集中居住、規範鎮村房屋建設等檔案政策效應,統籌考慮交通條件、發展水平、輻射半徑等關鍵因素,本著“因地制宜、自下而上、民眾參與”原則,科學制定鎮村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不大拆大建、不塗脂抹粉,引導鎮村精細有序發展、農民穩妥漸進集聚。搶抓省大力支持蘇北重點中心鎮建設機遇,持續推進小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畫,重點做好危舊片區改造和基礎功能配套,實施完成“雙十”工程。各鄉鎮圍繞鎮容鎮貌打造,重點實施“六整治、四提升”工程和小城鎮建設“五件實事”,年內每鄉鎮建成一條市容示範街、一個規範農貿市場。科學排定重點發展村莊提升計畫,各鄉鎮每年選擇一個基礎較好村莊,充分借鑑李口八堡和盧集成河、郝橋建設模式,注重延續原有脈絡、挖掘特色內涵、保護自然景觀,統籌開展基礎配套、功能提升和環境整治工作,慎砍樹、不填河、少拆房、禁占田,力爭通過三至五年時間,打造一批綠樹成蔭、清水環繞、配套完善的明星村居。統籌城鄉配套,夯實發展基礎。聚焦事關泗陽長遠發展的交通基礎工程,加快構建以高速公路、城際鐵路、高等級航道為骨幹的城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年內330省道二標段、濱湖公路、莊胡公路建成通車;積極跟進徐宿淮鹽城際鐵路建設,主動做好項目保障及綜合交通規劃對接等工作,讓全縣人民早日邁進高鐵時代。穩步推進城鄉同質供水和天然氣鎮鎮通工程,年內新一水廠、成子湖水廠、淮沭河水廠全面運營,完成18.5萬農村居民安全飲水任務;建成木業園區天然氣運營中心和張家圩綜合站,新鋪設供氣管網50公里,完成9個鄉鎮通氣計畫,真正讓民眾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潔氣。加強電網重點項目建設,年內110千伏泗水變、220千伏泗陽東變投入運營,110千伏盧集變啟動建設。持續實施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年內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完成數位電視整轉2萬戶。
興辦惠民實事增進民生福祉
始終以人民滿意為標桿,堅持民生導向、辦好民生實事、守住民生底線,切實做好富民、惠民、樂民、安民文章。
一、有效整合政策資源,穩步推進增收富民
把增收致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整合資源、健全保障,著力提升民眾收入水平。突出抓好創業就業。深入落實促進創業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年內發放創業券300萬元、創業貸款4.8億元,新增私營企業3000戶、個體工商戶15000戶,帶動城鎮就業1萬人以上。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年內開展職業技能、網路創業等各類培訓1.2萬人次以上,新增網上銷售企業400家、網店3000家,鄉鎮網路創業專區全部投用。完善全民創業園功能配套,年內新增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50個,建成市級以上中小企業集聚示範區2個,標準化廠房入駐率70%以上;深入推進“家門口”就業工程,“一村一品”專業村覆蓋率達20%以上。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兜底保障作用,紮實推進城鄉社保並軌擴面、醫療救助提檔升級,年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新農合參保率繼續穩定在99%以上、報銷比例提高到75%以上。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養老護理、康復保健等產業,年內創建省三星級敬老院3所,實體化運作縣老年公寓。深入開展扶貧救助。抓住宿遷被列為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機遇,進一步加大成子湖、淮沭河片區扶貧開發力度,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立足一村一業、一戶一策,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廣泛發動社會扶貧,年內發放小額扶貧貸款3.5億元,1.75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1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積極推進向上爭取,圍繞成子湖片區開發等重點項目,精心謀劃包裝,全年爭取到賬資金25億元、增長10%以上。研究出台社會救助工作實施辦法,整合各類救助資源,加快構建涵蓋醫療、教育、住房的全方位社會救助體系,廣泛惠及城鄉低保戶、城市“三無”人員、特困殘疾人等各類低收入群體。繼續開展林中鳳凰教育基金進校園和特困學生資助活動,規範發放程式、拓寬資助範圍,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
二、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全力做好實事惠民
不斷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滿足民眾公共需求。著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入實施教育圖強三年行動計畫,年內完成城南國小、西康國小新建和實驗國小等4所學校改擴建,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積極提升學前教育水平,年內新建、改建鄉鎮幼稚園12所,確保70%以上幼稚園達到省級優質幼稚園標準,創成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切實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年內分別完成公民辦學校各15萬平方米的C級危房維修加固任務。持續推動人文教育和內涵發展,努力實現特色打造和質量提升有機結合,二本以上達線率蟬聯全市第一,民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切實解決百姓就醫難題。以衛生計生機構整合為契機,有效提升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年內公共衛生服務平台投入使用,所有村衛生室完成標準化建設,公辦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使用率達100%。制定出台促進醫院發展的政策意見,扶持重點醫院發展壯大,整合提升民營醫院醫療資源,年內縣中醫院創成三級中醫院,50%鄉鎮醫院創成一級甲等醫院。積極最佳化市民居住環境。搶抓國家和省更大規模推進棚戶區改造機遇,全力爭取國開行棚戶區改造統貸專項資金支持,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直接投資、參股以及PPP等方式參與棚戶區改造,力爭三年完成8000戶改造任務。大力實施安居保障工程,年內開工各類保障房1762套、建成4400套,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難題。持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完成11個小區監控及門禁系統改造以及2個老舊小區形象提升,確保“改造一個小區、打造一個樣板”。不斷改善公眾出行條件。持續加密城區路網,年內完成巢湖路等11條道路建設和桃源中路等3條道路改造,城南停車場、城中停車場建成投用;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年內完成17條市際客運班線改造、24輛城市公交空調加裝,提升乘坐舒適度。統籌規劃布點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年內新建、改造農村公路60公里、危橋20座。進一步加強縣鄉道路日常管養,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完善動態巡查機制,確保道路設施完好率90%以上。豐富活躍民眾文體生活。堅持把文化建設和民眾文體活動有機結合,依託市民中心、圖書館、書畫院等平台,廣泛開展全民讀書節、泗水講壇等各類文化活動;加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完善“十分鐘健身圈”,著力辦好全市第四屆運動會、平原林海腳踏車賽等體育賽事,不斷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體需求。加快“無線城市”建設步伐,年內城區主要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
三、深入開展生態建設,突出抓好宜居樂民
緊緊圍繞國家級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創建目標,突出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三大重點,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努力營造天常藍、水常清、地常綠的美麗城鄉畫卷。構築生態環境保護框架。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全力打造以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節能建築和生態旅遊為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嚴守環保“底線”和生態“紅線”,項目入駐實行發改、環保、國土等部門聯合預審制度,堅決遏制源頭污染,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積極搶抓省實施大運河風景路規劃機遇,統籌抓好運河沿線拆違讓綠、環境整治和微景觀設計等工作重點,全力打造蘇北最美運河岸線。圍繞大運河、古黃河以及環洪澤湖生態走廊打造,統籌抓好退漁還湖、退濕還林和環境保護工作,構建布局合理、林種多樣、景觀優美的綠色生態屏障。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力推進水源地違建拆除、生態修復、取水口安全防護等工程,年內完成水源地達標建設。提升城市生態綠化水平。圍繞打造融匯貫通、清流環繞的景觀特色,深入實施清流入城和城市“三水”工程,年內完成桃源南路供水管道、泗水大道南側污水管道建設及南包河、北包河水系貫通。持續增加城市綠量,重點實施古黃河濕地公園二期等公園綠地和人民北路等3條林蔭道建設,對新建道路同步提升綠化品位,年內新增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39.8%,持續構建綠網相連、綠脈相通、綠園點綴的城市園林景觀。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重點開展城區揚塵、餐飲油煙、工業企業超標排放以及秸稈焚燒等污染治理,年內確保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削減COD800噸。打造鄉村清水生態系統。啟動農村水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計畫,統籌推進水系貫通、河道清淤、河塘整治和污水處理工作。圍繞水美鄉鎮、水美鄉村創建,年內每鄉鎮完成一條水環境示範河道整治任務,促進昔日“水清河澈、洗衣洗菜、撈魚捕蝦”的清水生態回歸。深入實施鄉鎮污水處理“1+1”工程,年內鄉鎮污水處理系統完成“十個必接”,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運營;緊密對接重點發展村莊提升計畫,同步推進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配套,加快污水處理向村居延伸。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年內整治村莊837個,全面完成省下達任務;充分發揮鎮村垃圾收運體系作用,實現農村環境長效保潔。
四、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有效促進和諧安民
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新要求,積極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夯實社會治理基礎。深入推進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加快建成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的基層服務體系,年內眾興鎮12個城市社區全部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區管理服務平台,在居民小區、商圈、街巷建立126個服務格線。加快推進綜治信息系統平台建設,年內實現縣鄉村三級平台全覆蓋。積極開展誠信泗陽建設,依託“一網兩庫一平台”,推進個人、企業信用信息常態歸集、共享共用;出台信用產品套用辦法,推廣信用承諾和信用核查報告,開展第三方信用報告套用試點,年內引進信用評級機構1家。完善安全應急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嚴格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一票否決”制度,有效防止和堅決遏制各類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開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和排查整改,嚴格把關大型活動、全面檢查人員密集場所安全設施,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聯席會議制度、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和網路輿情導控機制,不斷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常態開展交通、食品、教育等領域應急演練,著力提高事前預警、事中救援、事後恢復的綜合應急處理能力。深化平安泗陽建設。運用法治思維推動信訪處理,常態執行社情民意蒐集和矛盾排查化解“兩條線”工作法,全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確保各類矛盾糾紛預防在先、化解在小。深入開展信訪突出問題包案化解行動,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要求,固化領導幹部下訪接訪機制,及時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圍繞“技防城”打造,加快推進道路、小區及鄉鎮街區等重點部位技防監控設施建設,全面構建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確保蟬聯省級平安縣和社會治安安全縣。
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政府效能
積極用好新常態下的新機遇,狠抓改革攻堅,推進依法治縣,提升行政效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使政府的施政方式、治理水平更加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
一、聚焦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發展難題。推進農村領域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改革,制定宅基地、農村集體用地等流轉交易規則,年內所有鄉鎮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和農村產權交易站組建。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股份合作社擴面,啟動眾興鎮域範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努力實現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開展社會事業改革。深化集團化辦學機制和教師流動機制改革,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搶抓國家在江蘇開展醫改試點契機,探索集團化辦醫、建設公辦醫院等發展模式,逐步構建公立、民營共存的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穩妥推進城鄉供水體制調整,通過PPP模式等合作方式,構建城鄉一體的供水新機制。進一步整合體育館、游泳館等運動場館資源,建立統一的運營管理標準,不斷提高利用率和市場價值。抓好財政金融改革。圍繞政府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的要求,加快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和部門預算項目庫,健全預算評審及績效評估機制,不斷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切實推進預決算公開,年內向社會公開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全方位接受公眾監督。積極推動涉農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整合,建立網上申報審批平台,公開申報條件,讓扶持資金使用更加統籌集約、公開透明。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精神,健全規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依法落實舉債程式和資金用途,完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構建“借、用、還”相統一的債務管理體系。鼓勵銀行設計開發扶持電商發展的金融產品,引導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依法開展網上融資,力爭年內電商貸款規模突破2000萬元。推動國資公司改革。按照做公益、去逐利等“五做五去”思路,分類制定國資平台戰略規劃,逐步從競爭市場轉向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回歸國有公司本位;充分整合土地收入、存量資產和特許經營權等有形、無形資源,依託國資平台統一管理運營,努力發揮最大效益。
二、把握關鍵環節,推進依法治縣。將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履職的基石,緊扣“法治泗陽”建設要求,推動依法治縣各項任務落實。強化依法決策。把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和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式,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風險性和廉潔性審查機制,確保決策程式合法、過程民主、責任明確。通過定向邀請與公開選聘相結合,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形成縣鄉法律顧問資源共享機制;在徵收、城管、國土等重點執法部門配備法律專業人才,切實提升法律服務保障能力。規範行政行為。牢固確立法治政府理念,推進行政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和責任法定化,嚴格執行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切實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督管理職能,加快構建覆蓋生產、流通和消費市場的全程綜合監管體系;實體化運行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常態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著力解決城市管理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健全問責方式與程式,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約束力。加強法治監督。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定期向人大報告政府重點工作,聽取政協民主協商意見。更好踐行司法為民宗旨,認真解決在土地徵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危害食品安全、坑農害農等涉及民生案件專項執法行動,全力維護民眾和企業合法權益。深化對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督,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和內部監督制度,廣泛利用審計監督、行政監察等手段,有效解決執法不公、不嚴和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積極運用網路播報、微博播報等多種平台和方式,向公眾發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三、轉變思維理念,建設現代政府。按照現代政府的內涵和要求,切實轉變理念,調整施政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和工作效能。以更大勇氣推進簡政放權。堅持動態清理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壓縮審批流程、加強後續監管,定期公開收費清單、權力清單和流程清單,擴大“並聯審批和三證合一改革”受益範圍,確保綜合審批時限再壓減25%,所有涉及兩個及以上部門審批項目全部並聯審批。強化資格資質去行政化管理,對所有行政部門“兩資”項目進行確認公示,除涉及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項目外,全部下放給市場和社會組織。加強政務服務體系規範化建設,拓展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功能,將涉農行政許可、個體工商戶設立等審批事項向鄉鎮延伸,實現“一站受理、全程代理、承諾辦結”。加快政務服務雲平台建設,推進所有權力事項上網公開運行,構建集網上申報、查詢和監督為一體的電子政務體系。進一步調整網路問政運行機制,實行全天候網上巡查、半小時答覆回應,打造 “24小時線上政府”。以積極姿態增進溝通互動。制定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意見,全面推行“五放五減十鼓勵”制度,健全科技、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辦法,年內新增有能力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社會組織30家以上。規範中介組織管理,推動去行政化改革,鼓勵引導中介組織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領域競爭。深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逐步交由社會組織和企業承擔。讓溝通互動成為政府工作常態,持續開展“政行風熱線”、“向人民匯報、請人民評議”、城市管理“大家評、月月考”等活動,依託網上泗陽等視窗平台,不斷增強與市民的溝通互動。以嚴格自律樹立良好形象。堅持政府常務會議集中學法制度,健全領導幹部帶頭讀書、帶頭調研和機關工作人員常態化學習培訓機制,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和引領發展能力。錘鍊務實落實的工作作風,緊扣全縣中心工作,固化單月城建、雙月工業觀摩等重大項目推進制度,嚴厲查處部門和鄉鎮“不落實、慢落實、假落實、低水平落實”等問題;強化言必行、行必果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積極倡導節約集約,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集中辦公,做好辦公用房統籌調配和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提高公共資源利用效益。嚴格落實廉政風險防控,加強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等重點領域、環節的審計和監管,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政府形象。
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順時應勢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切實做到換擋不減檔、增量更提質。
一、做強主導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尋求新突破
始終堅持項目為王,積極推動產業集聚,加速工業經濟擴量提質、轉型升級。堅持招大培強,以增量促轉型。緊跟市委“四海”戰略,調整最佳化招商方式,堅持園區招商為主體、專業招商為重點、產業招商為導向、職能招商為補充,加快編制產業鏈招商指導目錄,密切關註上海自貿區、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的外溢效應和產業轉移動向,聚力招引一批建鏈、補鏈、強鏈的龍頭企業和關鍵項目,確保年內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2個。著力突破外資招引,拓展對外合作渠道和領域,全年實現到賬外資9000萬美元。持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和“工業再造”計畫,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通過增資擴股、掛大靠強、上市發展等途徑實現戰略重組、轉型發展,年內新增東瀅服裝、新安馳鋁業等銷售收入超5億元企業12家,完成吉福新材料等3家企業掛牌上市,實現中星彩膜、樂家冷彎型鋼等38家工業再造企業銷售、利稅同比翻番。堅持聚焦重點,以集聚促升級。按照量身定製、定向施策原則,出台推進主導產業集聚發展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等政策意見,聚焦主導產業、重點企業和關鍵環節,整合財政、科技等項目和資金,加快打造一批聚合度高、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紡織服裝產業圍繞中高檔化纖長絲面料集聚,聚力推進海欣纖維、晨陽高科等重點項目建設,做大做強化纖長絲面料產業園,加快形成紡絲、加彈、織造等完整產業鏈;家居製造產業依託金牌櫥櫃等龍頭項目帶動,聚焦門業、家具、櫥櫃、地板等終高端產品,年內家居製造企業達60家以上;汽車配件產業瞄準模具、鑄造等配套項目,加快上下游及配套產業集聚,完善設計、研發和製造等產業鏈,提升產業整體配套和服務功能。堅持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聯炬智慧城等孵化器建設,積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年內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個,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8個,引進申報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40名,創建“三名”商標6個,規模企業擁有自主品牌達50%以上。堅持精準發力,以服務促發展。嚴格按照“三轉三提升”要求,推動各園區發展理念、建設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快轉變,努力構建保障力更強的助企服務平台。開發區圍繞創建國家級開發區目標,加快園區總體規劃和供電等專項規劃編制,完成省級燈具檢測中心掛牌,啟動省級輪轂檢測中心創建;木業園區全力推進終端產品集聚和“八個一”基礎配套,年內主要指標達到省級開發區標準;吳江(泗陽)工業園借鑑太倉德資中小企業工業園建設標準,高質量建成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及配套設施。全力破解要素瓶頸制約,堅持“向上爭取擴增量、科學規劃挖存量”雙軌並行,統籌抓好土地收儲、閒置用地盤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年內收儲土地500畝、盤活用地1200畝、新增掛鈎指標2000畝,切實解決企業用地難題。積極深化銀企合作,創新開展互助聯保、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全年新增各類貸款50億元、其中工業貸款20億元,擔保公司在保餘額超60億元,企業互助基金超4億元;鼓勵幫助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開展存量資產融資,力爭直接融資占比達40%以上。
二、堅持以為人本,注重內涵提升,在建設最美縣城上打造新亮點
立足“不求大、不求快、但求好”的導向,關注內涵功能,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全面增強城市的內在魅力。突出規劃引領,建設品質城市。堅持科學統籌規劃,加快編制中心城區、火車站片區控制性詳規,推進綜合交通、水源地保護專項規劃等“多規合一”,以規劃的剛性約束護航城市發展。圍繞打造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一河兩岸三城”,聚焦重點軸線和項目,縱深推進城市開發,年內完成房地產開發250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110萬平方米。人民路軸線加快實施瑞禾陽光城、億陽國際等項目建設,綜合規劃沿街立面、廣告設定、門前退讓,全面構建商業氛圍濃郁的中心軸;上海路軸線重點推進上河園、名門華庭等11個項目開發,加速打造充滿現代氣息、時尚靚麗的迎賓大道;沿運河軸線紮實抓好濱河CBD、桃源綠島等關鍵節點,著力描繪鱗次櫛比的沿運河天際線。進一步最佳化人民路、上海路等重點軸線和核心街區的建築立面、廣告設定、形態色彩、重要節點設計,不斷提高城市的美觀度和舒適度。加強精細管理,建設文明城市。啟動實施城區地下綜合管網等基礎設施普查,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終身檔案;統籌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帶給市民更多的生活便捷。充分依託數位化城管信息平台,用好城市管理的“千里眼”,有效解決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突出問題,切實提升街區品位,創成省優秀管理城市。強化物業管理五級考核制度,加強對物業公司進入、管理、退出等全過程監管,切實規範物業服務市場秩序。深化“誠信、包容、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大力開展誠信建設、遵德守禮等五大品牌創建,紮實推進文明交通暢通、志願者之家等五大重點工程,積極培育現代城市文明風尚,確保通過全國文明縣城驗收。注重業態提升,建設繁榮城市。突出核心商圈聚合聯動,加快推進“三產興城”步伐,著力打造一批集聚度高、輻射力強的核心商圈和城市綜合體,年內大潤發超市、新城市廣場、佳源廣場、雨潤金街、紅星美凱龍全部投入運營,不斷延伸沿運河休閒商業帶。積極構建多式聯運、層次合理的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全縣物流業發展規劃修編,重點推進臨港物流園建設和物流企業培育,年內發展物流龍頭企業1家、開闢內河貨櫃航線1條。深入實施旅遊業發展五年計畫,高標準編制三莊漢墓群、平原林海自駕游等景區提升規劃,深度整合平原林海、成子湖大湖風光等優質資源,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1個,打造泗陽生態旅遊品牌。
三、致力城鄉統籌,發展現代農業,在改善鎮村面貌上展現新特色
推進城鄉統籌既是改善民生的關鍵,更是加快發展的機遇。我們將牢牢把握這一機遇,關注農業農村農民,加快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步伐。強化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始終秉持讓土地成為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農業成為真正富民產業的發展目標,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紮實推進農業五大園區建設,年內現代漁業產業園、愛園果樹示範園分別獲批省級園區和鄉村旅遊點,創成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大力發展優質稻米、食用菌、畜禽、果蔬、青蝦等特色主導產業,整合成子湖、平原林海等農產品品牌,年內完成農產品“三品”認證30個。加快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以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年內新增土地流轉面積8萬畝、家庭農場60家、市級以上“五好”示範社20家,培育高效農業科技示範戶100戶。高度重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眾程灌區改造、高渡萬畝高亢田改造等重點工程,年內完成河道疏浚26條,新增高標準農田5.2萬畝,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堅持有序發展,建設新型鎮村。充分發揮鼓勵農民進城入鎮集中居住、規範鎮村房屋建設等檔案政策效應,統籌考慮交通條件、發展水平、輻射半徑等關鍵因素,本著“因地制宜、自下而上、民眾參與”原則,科學制定鎮村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不大拆大建、不塗脂抹粉,引導鎮村精細有序發展、農民穩妥漸進集聚。搶抓省大力支持蘇北重點中心鎮建設機遇,持續推進小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畫,重點做好危舊片區改造和基礎功能配套,實施完成“雙十”工程。各鄉鎮圍繞鎮容鎮貌打造,重點實施“六整治、四提升”工程和小城鎮建設“五件實事”,年內每鄉鎮建成一條市容示範街、一個規範農貿市場。科學排定重點發展村莊提升計畫,各鄉鎮每年選擇一個基礎較好村莊,充分借鑑李口八堡和盧集成河、郝橋建設模式,注重延續原有脈絡、挖掘特色內涵、保護自然景觀,統籌開展基礎配套、功能提升和環境整治工作,慎砍樹、不填河、少拆房、禁占田,力爭通過三至五年時間,打造一批綠樹成蔭、清水環繞、配套完善的明星村居。統籌城鄉配套,夯實發展基礎。聚焦事關泗陽長遠發展的交通基礎工程,加快構建以高速公路、城際鐵路、高等級航道為骨幹的城鄉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年內330省道二標段、濱湖公路、莊胡公路建成通車;積極跟進徐宿淮鹽城際鐵路建設,主動做好項目保障及綜合交通規劃對接等工作,讓全縣人民早日邁進高鐵時代。穩步推進城鄉同質供水和天然氣鎮鎮通工程,年內新一水廠、成子湖水廠、淮沭河水廠全面運營,完成18.5萬農村居民安全飲水任務;建成木業園區天然氣運營中心和張家圩綜合站,新鋪設供氣管網50公里,完成9個鄉鎮通氣計畫,真正讓民眾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潔氣。加強電網重點項目建設,年內110千伏泗水變、220千伏泗陽東變投入運營,110千伏盧集變啟動建設。持續實施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年內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萬戶,完成數位電視整轉2萬戶。
興辦惠民實事增進民生福祉
始終以人民滿意為標桿,堅持民生導向、辦好民生實事、守住民生底線,切實做好富民、惠民、樂民、安民文章。
一、有效整合政策資源,穩步推進增收富民
把增收致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整合資源、健全保障,著力提升民眾收入水平。突出抓好創業就業。深入落實促進創業就業的各項扶持政策,年內發放創業券300萬元、創業貸款4.8億元,新增私營企業3000戶、個體工商戶15000戶,帶動城鎮就業1萬人以上。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年內開展職業技能、網路創業等各類培訓1.2萬人次以上,新增網上銷售企業400家、網店3000家,鄉鎮網路創業專區全部投用。完善全民創業園功能配套,年內新增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50個,建成市級以上中小企業集聚示範區2個,標準化廠房入駐率70%以上;深入推進“家門口”就業工程,“一村一品”專業村覆蓋率達20%以上。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充分發揮政府兜底保障作用,紮實推進城鄉社保並軌擴面、醫療救助提檔升級,年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新農合參保率繼續穩定在99%以上、報銷比例提高到75%以上。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養老護理、康復保健等產業,年內創建省三星級敬老院3所,實體化運作縣老年公寓。深入開展扶貧救助。抓住宿遷被列為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機遇,進一步加大成子湖、淮沭河片區扶貧開發力度,深入開展脫貧攻堅,立足一村一業、一戶一策,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廣泛發動社會扶貧,年內發放小額扶貧貸款3.5億元,1.75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15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積極推進向上爭取,圍繞成子湖片區開發等重點項目,精心謀劃包裝,全年爭取到賬資金25億元、增長10%以上。研究出台社會救助工作實施辦法,整合各類救助資源,加快構建涵蓋醫療、教育、住房的全方位社會救助體系,廣泛惠及城鄉低保戶、城市“三無”人員、特困殘疾人等各類低收入群體。繼續開展林中鳳凰教育基金進校園和特困學生資助活動,規範發放程式、拓寬資助範圍,確保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
二、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全力做好實事惠民
不斷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滿足民眾公共需求。著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入實施教育圖強三年行動計畫,年內完成城南國小、西康國小新建和實驗國小等4所學校改擴建,創成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積極提升學前教育水平,年內新建、改建鄉鎮幼稚園12所,確保70%以上幼稚園達到省級優質幼稚園標準,創成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切實改善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年內分別完成公民辦學校各15萬平方米的C級危房維修加固任務。持續推動人文教育和內涵發展,努力實現特色打造和質量提升有機結合,二本以上達線率蟬聯全市第一,民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切實解決百姓就醫難題。以衛生計生機構整合為契機,有效提升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年內公共衛生服務平台投入使用,所有村衛生室完成標準化建設,公辦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使用率達100%。制定出台促進醫院發展的政策意見,扶持重點醫院發展壯大,整合提升民營醫院醫療資源,年內縣中醫院創成三級中醫院,50%鄉鎮醫院創成一級甲等醫院。積極最佳化市民居住環境。搶抓國家和省更大規模推進棚戶區改造機遇,全力爭取國開行棚戶區改造統貸專項資金支持,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直接投資、參股以及PPP等方式參與棚戶區改造,力爭三年完成8000戶改造任務。大力實施安居保障工程,年內開工各類保障房1762套、建成4400套,切實解決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難題。持續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完成11個小區監控及門禁系統改造以及2個老舊小區形象提升,確保“改造一個小區、打造一個樣板”。不斷改善公眾出行條件。持續加密城區路網,年內完成巢湖路等11條道路建設和桃源中路等3條道路改造,城南停車場、城中停車場建成投用;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年內完成17條市際客運班線改造、24輛城市公交空調加裝,提升乘坐舒適度。統籌規劃布點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年內新建、改造農村公路60公里、危橋20座。進一步加強縣鄉道路日常管養,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完善動態巡查機制,確保道路設施完好率90%以上。豐富活躍民眾文體生活。堅持把文化建設和民眾文體活動有機結合,依託市民中心、圖書館、書畫院等平台,廣泛開展全民讀書節、泗水講壇等各類文化活動;加強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切實完善“十分鐘健身圈”,著力辦好全市第四屆運動會、平原林海腳踏車賽等體育賽事,不斷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體需求。加快“無線城市”建設步伐,年內城區主要公共場所免費WiFi全覆蓋。
三、深入開展生態建設,突出抓好宜居樂民
緊緊圍繞國家級生態縣、國家園林縣城創建目標,突出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循環經濟三大重點,切實改善人居環境,努力營造天常藍、水常清、地常綠的美麗城鄉畫卷。構築生態環境保護框架。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全力打造以新型工業、現代農業、節能建築和生態旅遊為支撐的綠色產業體系。嚴守環保“底線”和生態“紅線”,項目入駐實行發改、環保、國土等部門聯合預審制度,堅決遏制源頭污染,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積極搶抓省實施大運河風景路規劃機遇,統籌抓好運河沿線拆違讓綠、環境整治和微景觀設計等工作重點,全力打造蘇北最美運河岸線。圍繞大運河、古黃河以及環洪澤湖生態走廊打造,統籌抓好退漁還湖、退濕還林和環境保護工作,構建布局合理、林種多樣、景觀優美的綠色生態屏障。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力推進水源地違建拆除、生態修復、取水口安全防護等工程,年內完成水源地達標建設。提升城市生態綠化水平。圍繞打造融匯貫通、清流環繞的景觀特色,深入實施清流入城和城市“三水”工程,年內完成桃源南路供水管道、泗水大道南側污水管道建設及南包河、北包河水系貫通。持續增加城市綠量,重點實施古黃河濕地公園二期等公園綠地和人民北路等3條林蔭道建設,對新建道路同步提升綠化品位,年內新增綠地面積5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率達39.8%,持續構建綠網相連、綠脈相通、綠園點綴的城市園林景觀。完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重點開展城區揚塵、餐飲油煙、工業企業超標排放以及秸稈焚燒等污染治理,年內確保5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削減COD800噸。打造鄉村清水生態系統。啟動農村水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計畫,統籌推進水系貫通、河道清淤、河塘整治和污水處理工作。圍繞水美鄉鎮、水美鄉村創建,年內每鄉鎮完成一條水環境示範河道整治任務,促進昔日“水清河澈、洗衣洗菜、撈魚捕蝦”的清水生態回歸。深入實施鄉鎮污水處理“1+1”工程,年內鄉鎮污水處理系統完成“十個必接”,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運營;緊密對接重點發展村莊提升計畫,同步推進村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配套,加快污水處理向村居延伸。持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年內整治村莊837個,全面完成省下達任務;充分發揮鎮村垃圾收運體系作用,實現農村環境長效保潔。
四、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有效促進和諧安民
主動適應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新要求,積極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夯實社會治理基礎。深入推進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加快建成覆蓋城鄉、條塊結合的基層服務體系,年內眾興鎮12個城市社區全部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區管理服務平台,在居民小區、商圈、街巷建立126個服務格線。加快推進綜治信息系統平台建設,年內實現縣鄉村三級平台全覆蓋。積極開展誠信泗陽建設,依託“一網兩庫一平台”,推進個人、企業信用信息常態歸集、共享共用;出台信用產品套用辦法,推廣信用承諾和信用核查報告,開展第三方信用報告套用試點,年內引進信用評級機構1家。完善安全應急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嚴格執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一票否決”制度,有效防止和堅決遏制各類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開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和排查整改,嚴格把關大型活動、全面檢查人員密集場所安全設施,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聯席會議制度、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和網路輿情導控機制,不斷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常態開展交通、食品、教育等領域應急演練,著力提高事前預警、事中救援、事後恢復的綜合應急處理能力。深化平安泗陽建設。運用法治思維推動信訪處理,常態執行社情民意蒐集和矛盾排查化解“兩條線”工作法,全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第三方評估機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確保各類矛盾糾紛預防在先、化解在小。深入開展信訪突出問題包案化解行動,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要求,固化領導幹部下訪接訪機制,及時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圍繞“技防城”打造,加快推進道路、小區及鄉鎮街區等重點部位技防監控設施建設,全面構建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確保蟬聯省級平安縣和社會治安安全縣。
深化改革創新提升政府效能
積極用好新常態下的新機遇,狠抓改革攻堅,推進依法治縣,提升行政效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使政府的施政方式、治理水平更加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
一、聚焦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發展難題。推進農村領域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改革,制定宅基地、農村集體用地等流轉交易規則,年內所有鄉鎮完成土地確權登記和農村產權交易站組建。積極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股份合作社擴面,啟動眾興鎮域範圍內村莊建設用地布局調整試點,努力實現節地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開展社會事業改革。深化集團化辦學機制和教師流動機制改革,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搶抓國家在江蘇開展醫改試點契機,探索集團化辦醫、建設公辦醫院等發展模式,逐步構建公立、民營共存的多元化醫療保障體系。穩妥推進城鄉供水體制調整,通過PPP模式等合作方式,構建城鄉一體的供水新機制。進一步整合體育館、游泳館等運動場館資源,建立統一的運營管理標準,不斷提高利用率和市場價值。抓好財政金融改革。圍繞政府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的要求,加快建立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和部門預算項目庫,健全預算評審及績效評估機制,不斷強化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切實推進預決算公開,年內向社會公開財政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及“三公”經費預決算,全方位接受公眾監督。積極推動涉農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整合,建立網上申報審批平台,公開申報條件,讓扶持資金使用更加統籌集約、公開透明。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精神,健全規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依法落實舉債程式和資金用途,完善債務風險預警機制,構建“借、用、還”相統一的債務管理體系。鼓勵銀行設計開發扶持電商發展的金融產品,引導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依法開展網上融資,力爭年內電商貸款規模突破2000萬元。推動國資公司改革。按照做公益、去逐利等“五做五去”思路,分類制定國資平台戰略規劃,逐步從競爭市場轉向民生和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回歸國有公司本位;充分整合土地收入、存量資產和特許經營權等有形、無形資源,依託國資平台統一管理運營,努力發揮最大效益。
二、把握關鍵環節,推進依法治縣。將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履職的基石,緊扣“法治泗陽”建設要求,推動依法治縣各項任務落實。強化依法決策。把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和集體討論決定等作為重大行政決策的法定程式,健全重大決策合法性、風險性和廉潔性審查機制,確保決策程式合法、過程民主、責任明確。通過定向邀請與公開選聘相結合,建立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形成縣鄉法律顧問資源共享機制;在徵收、城管、國土等重點執法部門配備法律專業人才,切實提升法律服務保障能力。規範行政行為。牢固確立法治政府理念,推進行政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式和責任法定化,嚴格執行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切實強化政府的市場監督管理職能,加快構建覆蓋生產、流通和消費市場的全程綜合監管體系;實體化運行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常態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著力解決城市管理權責交叉、多頭執法問題。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進一步完善糾錯問責機制,健全問責方式與程式,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約束力。加強法治監督。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定期向人大報告政府重點工作,聽取政協民主協商意見。更好踐行司法為民宗旨,認真解決在土地徵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危害食品安全、坑農害農等涉及民生案件專項執法行動,全力維護民眾和企業合法權益。深化對政府部門的行政監督,建立執法全過程記錄和內部監督制度,廣泛利用審計監督、行政監察等手段,有效解決執法不公、不嚴和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加強政府信息公開,積極運用網路播報、微博播報等多種平台和方式,向公眾發布信息,接受社會監督。
三、轉變思維理念,建設現代政府。按照現代政府的內涵和要求,切實轉變理念,調整施政方式,提升服務水平和工作效能。以更大勇氣推進簡政放權。堅持動態清理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壓縮審批流程、加強後續監管,定期公開收費清單、權力清單和流程清單,擴大“並聯審批和三證合一改革”受益範圍,確保綜合審批時限再壓減25%,所有涉及兩個及以上部門審批項目全部並聯審批。強化資格資質去行政化管理,對所有行政部門“兩資”項目進行確認公示,除涉及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項目外,全部下放給市場和社會組織。加強政務服務體系規範化建設,拓展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功能,將涉農行政許可、個體工商戶設立等審批事項向鄉鎮延伸,實現“一站受理、全程代理、承諾辦結”。加快政務服務雲平台建設,推進所有權力事項上網公開運行,構建集網上申報、查詢和監督為一體的電子政務體系。進一步調整網路問政運行機制,實行全天候網上巡查、半小時答覆回應,打造 “24小時線上政府”。以積極姿態增進溝通互動。制定社會組織培育發展意見,全面推行“五放五減十鼓勵”制度,健全科技、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管理辦法,年內新增有能力承接政府職能轉移的社會組織30家以上。規範中介組織管理,推動去行政化改革,鼓勵引導中介組織通過公開招標、競爭性談判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領域競爭。深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將適合市場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逐步交由社會組織和企業承擔。讓溝通互動成為政府工作常態,持續開展“政行風熱線”、“向人民匯報、請人民評議”、城市管理“大家評、月月考”等活動,依託網上泗陽等視窗平台,不斷增強與市民的溝通互動。以嚴格自律樹立良好形象。堅持政府常務會議集中學法制度,健全領導幹部帶頭讀書、帶頭調研和機關工作人員常態化學習培訓機制,全面提升幹部綜合素質和引領發展能力。錘鍊務實落實的工作作風,緊扣全縣中心工作,固化單月城建、雙月工業觀摩等重大項目推進制度,嚴厲查處部門和鄉鎮“不落實、慢落實、假落實、低水平落實”等問題;強化言必行、行必果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積極倡導節約集約,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集中辦公,做好辦公用房統籌調配和後勤服務社會化改革,提高公共資源利用效益。嚴格落實廉政風險防控,加強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等重點領域、環節的審計和監管,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