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所謂常態,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人類社會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發展,人對社會的認識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貫穿在常態-非常態-新常態中的主線,是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人類總是經歷事物的正反面發展、總結正反面經驗,經過感性-知性-理性、具體-抽象-具體的否定之否定後,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經濟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發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的成果;經濟學新常態,就是人類經濟認識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結晶。
新常態經濟是經濟學範式轉換、經濟發展模式轉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新常態經濟是與
GDP 導向的舊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的新的經濟形態與經濟發展模式。新常態經濟用發展促進增長、用社會全面發展摒棄GDP增長,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作為市場的核心機制,把改革開放的目標定位於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不是不可持續增長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以新常態經濟為經濟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新常態經濟學為理論形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
詞語釋義 釋義1 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家看來,所謂經濟,就是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利活動,所謂經濟學就是教人創造價值滿足人的需要的經世致用的學問。但隨著後來經濟的發展、貿易的出現、經濟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產生出商品經濟,發展出市場經濟,提升為知識市場經濟,衍生出虛擬經濟;經過西方古典-新古典-新興古典經濟學家與時俱進線性抽象的一路折騰一路演化,價值逐步異化為價格,異化為金錢,經濟活動逐步異化為賺錢,經濟學也就逐步異化為教人怎樣賺錢,包括怎樣投機賺錢。隨著產品的邏輯逐步演變為貨幣的邏輯,衍生出金融的邏輯,最後產生出金融泡沫,虛擬經濟也就演變成虛幻經濟。當金融泡沫破滅,虛幻經濟就釀成金融危機。這樣人類經濟就由常態進入非常態,催化經濟非常態的西方經濟學也就成了非常態經濟學。現在人類面臨的問題,是使經濟與經濟學由非常態重新進入常態,從而完成人類經濟與經濟學發展的大圓圈。這個大圓圈的起點與終點都是經濟的本質價值,都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思想;只不過經過人類經濟與經濟學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經濟學思想獲得了現代經濟學的形態,其中包含了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合理因素。
釋義2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GDP增長方式的革新,意味著一切向錢看增長方式的改變,也意味著新自由主義、市場原教旨主義經濟學的失敗。總結實踐經驗,發展經濟必須回歸經濟的本義;所謂經濟,就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最佳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最佳化配置與最佳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最佳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與最佳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巨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總量經濟學與個體經濟學。就經濟與經濟學的本義來講,政治經濟學是非常態經濟學,科學的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是新常態的經濟學。
釋義3 新常態經濟是惠民生使人民幸福的經濟,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新常態經濟的生產目的,因此新常態經濟學是幸福經濟學。幸福經濟學是以主客體對稱的對稱辯證法和對稱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則為理論出發點,以價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合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和諧經濟為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以人的幸福最大化為最終目標。幸福
經濟學範式 本質上就是對稱經濟學範式。幸福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幸福經濟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幸福經濟學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陳先生就這樣以新常態經濟學為主線,把對稱經濟學、轉型經濟學、結構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幸福經濟學貫串起來,形成完整的體系,使新常態經濟學成為和西方經濟學、GDP經濟學不同的經濟學範式,使新常態經濟在理論上得到概括與提升,使陳先生創立的對稱經濟學在新常態經濟中得到充實與發展。
內涵 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了“適應”“把握”和“引領”新常態的要求。他說,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
而要“適應”“把握”進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正確的認識無疑是前提。正如習近平所說,“在認識新常態上,要準確把握內涵”。
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
第一個認識誤區是將新常態當成一個事件,以“好”或“壞”來界定新常態的“性質”。
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
習近平說,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不要濫用新常態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態”,什麼文化新常態、
旅遊 新常態、城市管理新常態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現象都歸結於新常態。
很顯然,一些領導幹部由於不懂新常態的真正內涵,習慣性地把它當作了口號或標籤了。
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
講清這一問題,習近平連說了三個“不是”,指出新常態不是不幹事,不是不要發展,不是不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是要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起因 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巨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
“新常態”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問題和未來挑戰的清醒認識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現實機遇的從容把握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把握中、在彰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使命的擔當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實力智慧和意志的背景中形成。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中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半年增速分別為7.7%、7.7%、7.4%,是經濟成長階段的根本性轉換。中國告別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
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新階段,中國政治呈現出新常態,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給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戴上“緊箍咒”,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深入;“新常態”也不僅僅是指中國社會建設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中國社會建設呈現出新常態,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等一大批社會組織緊跟黨走在時代前列,倡導社會風尚,促進和諧社會幸福社會建設;“新常態”使中國文化發展進入新階段,中國文化發展呈現出新常態。
經過 首次提出
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
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說,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這是中央領導人首次以“新常態”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國經濟。
首次闡述
在把“新常態”作為執政新理念關鍵字提出6個月後,習近平2014年11月9日首次系統闡述了“新常態”。他表示:“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習近平是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講這番話的。在題為《謀求持久發展 共築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向包括130多家跨國公司領導人在內的世界工商領袖們,闡述了什麼是經濟新常態、新常態的新機遇、怎么適應新常態等關鍵點。
特點 主要特點
習近平說:“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本質 提質增效是新常態的本質。
新常態的指向是國民生活質量提高,老百姓的“
獲得感 ”提升,就業穩,價格穩,民生保障更完善。
機遇 新常態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習近平說,即使是7%左右的增長,無論是速度還是體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經濟成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習近平說,以確定的戰略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我們正在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有利於化解各種“成長的煩惱”。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避免依賴出口的外部風險。
3、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習近平以前三季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高於工業平均增速、單位GDP能耗下降等數據指出,中國經濟結構“質量更好,結構更優”。
4、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習近平舉例說,由於改革了企業登記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成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事件 打虎拍蠅 “打虎拍蠅”反映了黨中央在懲治腐敗這一
大是大非 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打虎拍蠅”行動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要行動。“打虎拍蠅”是中國治國理政的重要一環,發端於嚴格執紀、嚴肅問責;起興於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發展於勇於改革、銳意創新。
在2013年1月22日的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的要求時,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對反腐路徑做出了具體部署,“堅持標本兼治,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
一場零容忍“打虎拍蠅”的反腐戰役由此開啟。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數據顯示,2013年,超過18萬黨員幹部被處分,立案、結案件數、處分人數均比上一年有兩位數增長,其中中央紀委監察部對涉嫌違紀違法的中管幹部已結案處理和正在立案檢查的就有31人。
2014年反腐力度更是空前,2014年以來,僅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案件查處”欄目中就公布了500多名官員被調查或處理的訊息,絕大多數為廳局級官員,其中副部級以上官員便有32人。
2014年,中國政府正以“
壯士斷腕 ”的勇氣和“
零容忍 ”的態度,堅決懲治腐敗分子,推動從嚴治黨和社會改革。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簡稱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簡稱OBOR;或 Belt And Road簡稱,BAR)是“
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簡稱。“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評價 新常態”是對中國國情的全新揭示。
這種經濟上的“新常態”被專家解讀為:要在尊重規律中順勢而為,不要動輒進行過度干預。
2014年8月13日,人民日報旗下公眾號俠客島發文稱:一種“習近平式”的新常態已經到來。
俠客島認為新常態並不玄妙,無非八個字:“不拘常例、不違常情。”
文章指出,以前大家覺得是“常例”的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奢侈消費、公款旅遊、迎來送往等,無不戴上“緊箍咒”,一些官員以前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文章稱,周永康和徐才厚這種級別的大老虎被拿下之時,大家應該能品味出其中的深意--20多年來,坊間流傳的“刑不上常委”的所謂“常例”,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眼中,這不過是個偽命題。
盧鋒評論指出,習近平用“新常態”向世界描述了中國經濟的一系列新表現,包括增速變化、結構升級、動力轉變,特別闡述了新常態派生新機遇,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成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一個走向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對亞太地區和世界都是利好訊息。
他分析說,進入新常態後,由於總量規模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不會降低,對世界市場的需求不會減弱。同時,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意味著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這對全球經濟的再平衡和健康發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應。
理論家施芝鴻說,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國際關係和中國外交戰略,以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等方面,中國領導人已經營造了“十個新常態”。
《經濟日報》評論員文章表述: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成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巨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文章認為,中國領導人在APEC會議上關於“新常態”的講話,形式上化解了國內外唱衰中國經濟的輿論尷尬,表現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自信,認為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學者觀點 解碼習近平深改"協奏曲":經濟是重頭戲 民眾是落腳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 同志圍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闢論述,深刻回答了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特別是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中國共產黨的改革理論的系統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經濟體制改革是重頭戲
習近平 :當前,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少集中在經濟領域,經濟體制改革任務遠遠沒有完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還沒有充分釋放出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就必須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不動搖。
2014年2月28日,全面深化改革小組第二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專項小組重大改革的匯報》,習近平在會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對其他領域改革具有牽引作用,要抓好已經出台的改革措施的落實,運用好已有試點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強工作協調,使各項改革協同配套,使改革與巨觀經濟運行和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突出問題協同推進。”
經濟學家宋清輝 解讀: 從改革提及的頻率上,可以見到政府依然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首要任務,並協同大量的投資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從政府角度看,關鍵是明確角色,找好定位,既要搞活放開,又要管理到位。從市場角度看,破題口就在經濟體制改革。
政府的“減法”就是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讓市場能夠擺脫大量束縛,按照真正的市場經濟規律運行;取消、下放一系列性質審批更是向各部門要效率,減少企業創立、發展時不必要的行政障礙,令術業有專攻的民營經濟工作者更好的創造財富;簡政放權,一方面是要尊重市場,另一方面就是要清理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在打貪反腐的同時增強幹部隊伍的廉潔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真正為老百姓、為市場服務。
市場經濟走上正軌,民營經濟才能實現繁榮,但當前形勢並非如此,大量國家壟斷阻礙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急需從“藏富於國”向“藏富於民”轉變的情況下,簡政放權將為民營經濟注入強心劑,讓更多的民眾在多勞多得市場經濟環境下獲得更多可支配收入、降低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動內需從而推動民營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實現良性循環,令GDP有更好的表現。
習式新常態引領“十三五”:經濟發展向質量進軍
“新常態”需主動引領而非被動適應
習近平 :中國經濟體量大、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中國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紮實地推進經濟發展,更加堅定地深化改革開放,更加充分地激發創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維護公平正義,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
解讀 :主動而不是被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足見中央對新常態環境下的高度重視。結合習近平強調“十三五”期間需要保持經濟成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產業結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現代化加快步伐、體制機制改革、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民生、扶貧開發十個領域取得明顯突破的背景來看,兩者又是環環相扣。
在主動出擊下,才有機會將穩增長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中。新常態背景下,只有主動才能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並促進經濟成長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在生產端實現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才能在“十大領域”中取得真正的突破。突破就需要改革,從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如簡政放權、涉外經濟改革進行的情況可以看出,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沖了一部分經濟下行的壓力。
在改革不斷深化、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我國就業壓力也出現了緩解的趨勢,無論是對農業、生態文明、民生、扶貧都能起到積極作用,這將有助於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提升我國市場化程度,令新興民營產業獲得更好的發展、贏得更多的財富,做到真正的財富於民。
從習近平近期的講話可以發現穩定經濟成長、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方式有很多,其重點都在於保障經濟穩定增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新型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全社會的福利水平。綜合這些方面,相信即將於2015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十三五”將會為中國未來五年創造更多驚喜。(記者姚毅婧) (
本文綜合經濟學家 宋清輝 的解讀觀點,其著有《 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