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2015年的工作報告,內容是宿遷市2014年工作回顧,以及對2015年的工作安排等。

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統籌做好穩增長、抓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快進的好勢頭。預計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800億元、達1860億元,同比增長1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10.1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500億元、達1550億元,增長20.1%;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達15929元,增長11.3%。雖然發展速度告別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階段,但主要指標增幅依然領跑全省,在省列統的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有7項位居全省前列、5項位居第一。
一是經濟運行健康有序。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形勢,牢牢把握“穩”與“進”的平衡點、結合點,經濟運行呈現結構持續最佳化、質量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量質齊升。規上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雙雙超過300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相當於1996年至2009年14年的累計投入,工業經濟總體實力邁上新台階;新增銷售超10億元以上企業11戶,一年新增數量是以往年均增量的5倍,企業實力穩步增強;新增場外市場掛牌企業18戶,“新三板”掛牌數位居蘇北首位;重工業產值首次超越輕工業,工業用電量突破100億千瓦時,但單位GDP能耗五年來首次下降,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分別提高到23.3%、19.9%,工業結構進一步調高、調新、調優;第一台冰櫃、製冷壓縮機和第一部手機成功下線,改變了長期以食品、板材等為主的產品結構。招商引資成果喜人。康師傅飲品、杉杉服飾、海天醬油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落戶,新開工5億元以上大項目創歷史新高;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4%,新批及淨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大項目25個、是2013年的2.5倍,外資招引逆勢飄紅。園區發展進位爭先。市及三縣兩區開發區省內排名全面進位;5個共建園區進入全省共建園區前10名,蘇宿園區連續五年排名第一。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入庫地方稅收突破百億;旅遊業收入達145.7億元,增長44.7%、居全省第一;南京銀行、長江商業銀行相繼落戶,率先實現省內四大城市商業銀行全覆蓋;華東雲計算中心等項目順利推進,中國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揭牌,全省首家電子商務秘書公司成立運營,電子商務產業蓬勃興起。現代農業基礎不斷夯實。糧食生產“十一連豐”,小麥單產、總產再創歷史新高;2/3以上國字號農業龍頭企業在宿建設加工基地,家庭農場總量和認定“三品”產地面積占比均位居全省首位;規模養殖比重位居全省前列,河蟹出口量連續九年全省第一。
二是主導產業加速集聚。出台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意見,構建了市域“雙新一特”和縣域“2+1”產業體系,產業導向更加聚焦。“三電一綠”產業迅速崛起,智慧型家電、綠色建材產業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形成了集聚態勢,雙雙獲批為省級先進制造業基地。家電產業平地崛起。集聚了格力電器、東貝壓縮機、雙鹿上菱電器等總投資超百億元的13個大項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產業鏈條,初步確立了全國白色家電產業第五極的地位。光電產業高端成長。吉創光電研製技術領先全國的5.5代投射式電容觸控螢幕,已進入試生產階段,宿遷有望成為全國頂級電容觸控螢幕生產基地。機電裝備產業迅猛發展。可成科技、長電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產能充分釋放,機電裝備產業僅用四年即實現產值從百億級到500億級的跨越;可成科技投產四年產值增長50倍、突破60億元,今年有望成為繼蘇酒集團之後全市第二家百億級企業。綠色建材產業集聚成勢。連續兩年主辦綠色建材產業合作論壇,在德國成功舉行綠色建材產業專場推介會,與世界500強企業巴斯夫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德國BGW、康程新材料等總投資超過140億元的20餘個大項目相繼落戶,綠色建材產業逐漸成為全國有影響的特色產業。縣區主導產業特色彰顯。沭陽縣的裝備製造、泗陽縣的汽車配件、泗洪縣的新型膜材料、宿豫區的新型材料、宿城區的智慧型電網等產業集聚度不斷提升、特色更加鮮明。
三是改革創新率先突破。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減權去利為核心,大力度深層次推進各項改革。快人一步率先改。比全國提前近一年開展先照後證、並聯審批和“四證(照)一體”改革,大大激發了廣大民眾創業熱情,全年新增公司制企業9801戶、較2013年增長78.8%;率先開展網路經營主體工商登記,全國首張個體網店數字營業執照在宿核發;在全國首推資格資質去行政化改革,569項資格資質項目僅保留53項、放開率達81.2%,市場主體參與率超過60%;大力開展資源要素價格改革,簽訂了全國首例水氣熱交易契約;在全省率先開展鄉鎮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和涉農貸款保證保險辦理試點改革。減權去利徹底改。行政審批事項由193項壓減至57項,精簡率超過70%,三縣兩區均壓減到50項以內,成為全國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地區之一;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由199項壓減為7項,精簡率超過96%,企業註冊登記基本不需前置審批,辦理營業執照由原來至少1個月壓減到5天左右;中介機構與行政機關脫鉤,斬斷了權力尋租的利益輸送鏈條。層層遞進有序改。以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為突破口,開展行政審批制度、資格資質去行政化、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三部曲”改革,著力管住政府“閒不住的手”;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政府購買服務、國資平台等改革,打破壟斷和分割,著力放活市場“無形之手”;著眼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模式,開展社會組織培育和信用體系建設,著力培育社會“自治之手”。環環相扣系統改。圍繞“放”,最大限度壓減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激發了市場活力;圍繞“退”,全面推進政企分離、政社分離,實現了社會組織與政府部門脫鉤;圍繞“接”,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新增社會組織2202個,相當於歷史總和;圍繞“管”,建立監管聯動平台和社會信用體系,並逐項制定所有審批事項的事中事後監管辦法,實現了寬進嚴管。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既充分激發出市場和社會主體活力,也高度契合中央改革意圖,準確把握了改革核心要義,特別是資格資質去行政化改革受到中央領導肯定和批示,央視新聞聯播兩次報導我市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