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巴南區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巴南區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地區:重慶市巴南區
  • 類型:報告
  • 時間:2011年
一、“十一五”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十一五”是巴南經濟社會打基礎、上台階、大發展的五年。全區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進“三區”建設,攻堅克難求突破,開拓創新促發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迎來了“十二五”跨越發展、提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嶄新時期。
(一)經濟實力跨上新台階;
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五個倍增”、“三個大幅增長”。“五個倍增”: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8.7億元,是“十五”期末120.5億元的2.6倍,年均增長16.6%;工業總產值達到551.4億元,是“十五”期末170.6億元的3.2倍,年均增長2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27.3億元,是“十五”期末75.7億元的4.3倍,年均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7.4億元,是“十五”期末31.1億元的3.5倍,年均增長28.1%;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達到20億元,是“十五”期末4.2億元的4.8倍,年均增長36.6%。“三個大幅增長”: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090元,比“十五”期末的10054元增長89.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41元,比“十五”期末的3475元增長94%;城鎮化率達到73.4%,比“十五”期末的62.9%提高10.5個百分點。
(二)交通建設實現新飛躍;
累計投入交通建設資金200多億元,比“十五”時期增加540公里公路里程;總里程達到2659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580公里,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3倍和1.5倍。全市“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路有“二環二射”貫穿全境,綜合交通體系主骨架基本形成。提前實施輕軌2、3號線建設,完成魚洞長江大橋正橋及南引道一期,完成渝南大道A段拓寬改造、渝南分流道一期工程,開工建設濱江路二期、渝南分流道二期工程,累計實施城市道路“白改黑”工程51萬平方米。沿江高速公路、佛耳岩滾裝碼頭二期、外河坪公交站場、魚洞換乘樞紐工程順利推進。完善城區公交站點158個,新建公交停車港70個。投入20億元,改造提升幹線公路和油化硬化農村公路710公里,新建農村公路464公里。實現鄉鎮通暢率、行政村通達率“雙百”目標,農村通暢率達到97.5%,農村客運覆蓋到70%的行政村。
(三)城鄉面貌呈現新變化;
完成居住區綜合整治494萬平方米,建成經濟適用房55萬平方米。恆大城、藍光·十里藍山等精品樓盤成為城市建設新亮點。鎮街場鎮基礎設施和市容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巴渝新居建設165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295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453戶,建成農民新村10個。新建龍洲灣濱江廣場等城市廣場5個、魚洞老街公園等城市公園15個、社區公園50個。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8%、41.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6.1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7.6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7%,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4.7%,分別比“十五”期末提高31和32.7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到40%,比“十五”期末提高8.5個百分點。成功創建市級環保模範城區。
(四)二三產業得到新發展;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由“十五”期末的16.2︰45︰38.8調整為8.9︰52︰39.1。“十一五”時期連續榮獲全市“工業十強區縣”、“十強園區”稱號。規模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75.9億元,是“十五”期末的3.3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84.5億元,增長235.45%。經濟園區提速開發建設,界石工業園取得突破性進展。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2%,超額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0.6億元,是“十五”期末的2.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位。專業市場群實現交易額264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9.6倍。“萬村千鄉工程”建成460個網點,居主城區第一位。被命名為西部唯一的“中國溫泉之鄉”。旅遊業接待遊客523.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2億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2.6倍、2.9倍。商品房銷售234.8萬平方米,是“十五”期末的2.7倍;銷售額105.1億元,是“十五”期末的6.3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為315.6億元和269億元,分別是“十五”期末的2.9倍、4.3倍。
(五)農村經濟得到新提升;
“巴南銀針”茶被評為中國名牌農產品,石灘“琢玉大米”等8個農產品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一生緣”豆乾等15個產品通過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五布柚等40個產品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二聖天坪被首批認定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重慶花木世界、光大集團城市生態奶業順利推進。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新建農村沼氣池2萬餘口、人行便道1200公里。投入20.9億元,建成場鎮水廠22個、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28個,解決了35.6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建成豐岩水庫主體工程並下閘蓄水,完成56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南彭—惠民”區域被列為全市統籌城鄉改革7個集中示範點之一。新成立巴南浦發村鎮銀行,郵儲銀行在全區設立“信用村”35個、“信用鎮”1個。完成三峽庫區四期移民攻堅任務,全面完成移民搬遷安置,順利推進後期扶持扶助工作。
(六)改革開放邁開新步伐;
改革區投融資體制,整合區投融資平台,累計融資130多億元。深化鎮街財政體制改革,加大對邊遠鎮、困難鎮轉移支付力度。完成林權制度改革。南泉萬河村被國家財政部確定為“全國農村綜合改革聯繫村”。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94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7%,比“十五”期末提高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工業產值達到40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74%,比“十五”期末提高6個百分點。累計引進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65個,日本住友商事等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發展。實際利用內資132.1億元,是“十五”期末的19.7倍。實際利用外資2.2億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2.7倍。進出口總額11.4億美元,比“十五”期末增長5.2倍。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市“開放型經濟先進區”。
(七)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
五年財政累計安排30.1億元,用於支持社會事業發展。被評為全國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科技進步綜合指數47.5%,居全市前列。教育“兩基”成果得到鞏固。被評為全國親職教育先進區。投入3億元新建5所中國小校,投入4.41億元實施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建成塑膠運動場26片、寄宿制學校14所。投入2.5億元完善衛生服務基礎設施,完成區人民醫院急救部和5個鎮衛生院、區皮膚病醫院改擴建,建成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個、標準化村衛生室177個。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白內障無障礙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實現全覆蓋,建成22個鎮街綜合文化站、198個村文化室(農家書屋),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到99%。成功創建市級文明城區、全市文化先進區。接龍、木洞、花溪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豐盛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經常性參加體育鍛鍊人口達到44.3%,比“十五”期末提高4.1個百分點;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90%,提高15個百分點。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人民武裝和國防動員建設深入推進,連續五屆獲市“雙擁模範城”稱號。
(八)民計民生有了新改善;
累計投入民生資金68.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50.6%。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五年保持在2.2%以內。被評為全國首批農村勞動力轉移示範區。財政累計支出21.5億元,七類社會保險覆蓋149.9萬人次,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保險目標。推行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參保率達到98.4%。累計支出城鄉居民低保金2.4億元,實現應保盡保。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在全國率先建立醫療救助中心,累計救助23.9萬人次、2581萬元。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發放解困助學基金1.65億元。建立慈善募捐長效機制,救助困難民眾2.5萬人次。新建、改擴建41個社區服務站,建成社區便民利民服務點62個。建成廉租住房1512套、6.2萬平方米。全面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民眾安全感提升到95.8%,居主城區第三位。
(九)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紮實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加強了思想建設、作風建設、法制建設。累計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250件、政協提案1458件,按時辦結率和回執滿意率均達到100%。修訂完善《政府工作規則》,嚴格依法行政,推進行政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深入實施《公務員法》,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強誠信政府建設,切實規範政府各類經濟行為,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透明度。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強化行政監察、審計和經濟監督。完善政府投資項目、工程招投標、土地招拍掛等管理制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紮實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三項治理”和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推進鎮街行政區劃調整、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改革,促進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積極應對特大旱災、暴雨、汶川大地震等突發事件影響,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完成援建四川崇州市公議鄉和對口幫扶城口縣、西藏芒康縣等工作。其他政務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010年,我們認真貫徹中央和市一系列決策部署,著力擴開放、強工業、調結構、靚城市、惠民生,全面完成區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十一五”圓滿收官。一是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6.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8%,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39.1%。“工業經濟推進年”成效顯著,工業總產值增長27.6%,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52.9%。二是產業最佳化升級成效明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4.2%,長安鈴木產值突破100億元,宗申集團突破80億元,大江集團突破40億元,重慶工具機、建設集團超過10億元。宗申動力獲第二屆市長質量管理獎。被評為“全國家電下鄉工作先進區”,3個專業市場、1個物流企業躋身全市“商貿流通100強”。批發零售總額突破200億元,鎧恩家居、西部汽車城銷售額突破200億元,服務外包產業園建成1200個呼叫座席,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啟動建設。“五方十泉”在區項目大見成效,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增長15.7%、18.5%。都市型農業逐漸興起,被評為“全國無公害水果產地縣”,“五布柚”獲評地理標誌商標。三是城鄉建設改造亮點紛呈。城中村改造累計拆遷32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完成巴縣大道、渝南大道A段等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開通城區環線公交。完成城區13個菜市場整治改造。開工建設區體育中心、文化中心,建成一批社區、村衛生服務設施。投資近5億元,建成110千伏海棠變電站等一批輸變電工程,新建、改造農網線路56公里,新增天然氣用戶1.8萬戶。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提前18天實現全年目標。四是民生實事全面落實。民生投入21.7億元,占財政支出的52.8%。在全市率先建立“民生110”,貼近民眾排憂解難。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面實施中小學生飲奶計畫和留守兒童“愛心午餐”。辦結“農轉城”6萬餘人,居主城第一位。發展微型企業437戶,解決就業3754人。全面啟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參保人數達30.8萬人,占應參保的87.97%,提前一年完成市下達目標任務。完成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入戶登記。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城鄉面貌顯著改觀;著力保障和發展民生,民眾幸福感大幅提升。全區廣大幹部民眾凝神聚氣,奮力拚搏,開創了全區各項事業的嶄新局面,譜寫了“十一五”發展的輝煌篇章。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的建設者和勞動者,向作出貢獻的廣大幹部民眾,向駐區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幹警,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各界人士,向長期關心和支持巴南建設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敬意!
五年的進步和變化令人鼓舞,但改革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政府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體現在:綜合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夠快;對外開放水平不高,高端要素集聚功能不強;社會建設欠賬較多,社會穩定壓力較大,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有的部門和幹部創新力、執行力不強,思想不夠解放、精神有待提振,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我們決不迴避任何矛盾和問題,要積極採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努力完成“十二五”時期目標任務
“十二五”時期,是我區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全面發力、闊步前進的重要時期,是進一步增強綜合實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當前,巴南的發展基礎逐步夯實,條件不斷完善,後發優勢日益凸顯,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我們必須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積極的進取精神,以國際化視野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搶抓重慶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二環時代”擴城發展等機遇,乘勢而上,奮力爭先,開創“十二五”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新局面,推動巴南發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做好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314”總體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加速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和城鄉一體發展進程,建設“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長極、城鄉一體發展示範區”,在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十二五”發展定位是: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長極、城鄉一體發展示範區。
——江南新城。包括巴南和南岸兩區二環以內至長江沿岸全部區域。我區範圍即銅鑼山兩翼9個鎮街,按照“一城兩翼,聯動發展”的空間開發戰略,最佳化提升銅鑼山西翼城區、開發拓展東翼城區。擴大城市規模,最佳化公共空間,完善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建成國際化現代都市區、國家中心城市的視窗。
——主城第三增長極。以江南新城、麻柳沿江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和國際化進程,與兩江新區、西部新城發展逐步形成鼎足之勢,輻射帶動重慶南部區域發展。
——城鄉一體發展示範區。在全區範圍內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生產生活服務等城鄉一體建設,就業、金融、信息服務和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以江南新城輻射帶動特色小鎮建設,城鎮化率達到85%。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在全市乃至全國形成示範效應。
發展目標是: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工業總產值1600億元,年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0億元,年均增長28%;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65億元,年均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500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30億美元,年均增長25%;實際利用內資累計135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0億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600元,年均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0元,年均增長16%。三次產業比調整為5︰50︰45。
通過努力,打造百平方公里、百萬人口的都市大區和千億級工業大區、千億級商貿物流大區,實現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全區GDP翻一番,人均GDP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以上。城鄉收入比縮小到2.49︰1。實現居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5%,市民享有更優生活工作空間。交通體系完善,出行暢通便捷。森林覆蓋率提高5個百分點,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民眾安全感指數保持在96%以上。市民健康保障水平、健康素質在全市領先,社會保障和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居重慶先進水平。在“一小時經濟圈”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實現上述定位和目標,要全面推進以下戰略任務:
(一)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著力推動經濟轉型;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加快形成“主城第三增長極”。
發展現代製造業。促進汽車機車、裝備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提檔升級,重點實施擴能技改項目和核心企業配套項目,推進長安鈴木二工廠和大江配套工業園建設。培育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經濟園區開發建設,建成千億級園區。推進鹿角—界石數碼產業園開發建設,打造重慶新興高端製造業基地。最佳化提升花溪機車工業園,加快麻柳重化工業園、魚洞天明汽車工業園、木洞輕工產業園建設。做大做強汽車機車、裝備製造、輕工產業,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精細化工和化工及金屬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形成六大產業集群,成為工業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強化電、氣、煤等能源保障,配合推進小南海水電站建設。
發展現代服務業。基本建成重慶公路物流基地,成為西部一流、多種運輸方式聯運的公路物流樞紐。著力打造市級核心商圈,擴大專業市場群規模,發展商業特色街區,加快社區商業設施建設和農村農貿市場建設改造。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打造重慶主城主要的休閒旅遊目的地。打造南溫泉、東溫泉、橋口壩等精品溫泉旅遊項目,加快樵坪山、聖燈山、雲篆山等生態旅遊開發。推進木洞桃花島、浪琴遊艇俱樂部等大項目建設,結合觀光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合理布局房地產項目,注重提升品質。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積極引進金融、保險機構設立區域性總部或分支機構。著力發展服務外包、諮詢、研發、會展、中介、法律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餐飲、住宿、娛樂、休閒等生活性服務業。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優質稻、花木、茶葉、蔬菜、水果及生態養殖六大特色產業。推動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推進“兩社兩化”建設,發展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培育農產品知名商標,推進重慶花木世界、光大奶業、二聖茶業、天星寺合作經濟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以技術創新帶動企業上檔升級。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設立創新研發中心。提高政府和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營造財政、金融、稅收等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推進“三網融合”,增強信息化服務經濟的能力。
(二)開拓國際化新領域,著力提高開放水平;
擴大開放是內陸和後發地區加快崛起的重要途徑。要以國際化的視野謀劃和推動工作大局,加大“引進來”、“走出去”力度,建設開放高地,促進跨越發展,為“主城第三增長極”提供有力支撐。
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以鹿角—界石工業園、麻柳沿江開發區、濱江經濟帶、南泉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等為重點區域,打造開放平台,發展外向型經濟。善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抓住國際電子信息產業重組的機遇,發展“整機+配套”、“製造+研發”、“生產+結算”為一體的加工貿易新模式。重點布局數位相機、攝像機、筆記本電腦配套、車載電子、LED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成為重慶經開區拓展區,與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公路物流基地力爭設立口岸和保稅倉庫,建立服務貿易結算中心,實現流通國際化,融入“一江兩翼三洋”國際貿易大通道建設。推動麻柳沿江開發區成為長壽經開區拓展區,深度開發桃花島項目,推進國家級數據處理中心建設。發展總部經濟,重點引進跨國公司區域性總部、分支機構和區域結算中心。高起點、大手筆規劃建設濱江經濟帶,建設國際一流標誌性建築,引進金融、交易和商業、企業等總部經濟項目。
建設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圍繞重慶打造東西部合作示範基地的目標,積極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以現有產業為基礎,以經濟園區、麻柳沿江開發區和公路物流基地為主要載體,高起點、有選擇地承接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化工、輕工、現代服務業等產業。大力招商引資,將園區、開發區、物流基地等作為引進內外資項目的主陣地,抓好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建設。做好基礎設施與標準廠房同步建設,開發區與城市房地產等配套設施同步建設,形成接納大項目落地的能力。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戰略性產業,推行產業集群式招商、委託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吸引國內外優秀企業落戶。重點在承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產業轉移和引進外資上實現重大突破。
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建設集團、長安鈴木、宗申集團等企業擴大產品出口,最佳化出口結構。支持重慶工具機集團、宗申集團、耐德公司等企業跨出國門,收購企業、研發機構、知名品牌和上市融資。支持企業到境外聯手外企開發市場、技術和標準,建立海外生產加工基地和資源開發基地。
加強區域協作。與南岸區共同打造江南新城,聯手促成重慶主城第三增長極。與長壽區合作,力爭麻柳沿江開發區成為長壽經開區拓展區。與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長壽化工園區合作,與渝南黔北地區其他區縣開展廣泛合作,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聯動發展格局,努力成為引領渝南黔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推進宜居宜業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建設宜居宜業“江南新城”,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和居民生活品質。
推進城鄉建設。加快以龍洲灣為核心的重慶新興城市副中心建設,展現現代化都市風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三甲醫院、中國小校、文化和體育中小建設,完善各類公共設施,營造居家興業良好環境。依託自然生態資源,建設濱江宜居新城、山地生態社區和宜居特色小鎮。沿濱江路建成一批生態濕地、休閒公園、市民廣場和特色商業,建成綠色生態、親水休閒江岸,成為重慶最具特色的宜居江岸,帶動濱江經濟帶建設。加大主要山脈植被保護力度,規劃建設高品質居住區。依託各地自然、人文特色和區位優勢,打造宜居特色小鎮。
推進交通建設。構建“六橫六縱十聯線”幹線公路,形成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和農村公路四級公路網路。推進白居寺、木洞、麻柳嘴長江大橋建設,建成濱江路、渝南大道分流道等城市主幹道,建成東城大道、惠南路等骨幹道路,推進渝南大道D段、惠東路建設。輕軌2、3號線巴南段建成通車,推動輕軌8號線巴南段開工建設。配合推進渝長鐵路和鐵路東南環線項目,推進燕尾山隧道、龍洲灣隧道建設。完成佛耳岩滾裝碼頭二期工程,建設麻柳嘴貨運碼頭和一批客運碼頭,建成外河坪公交站場、魚洞交通換乘樞紐。提升改造農村公路,推進暢通工程建設,有效改善農村出行條件。
推進生態建設。實施大規模城鄉綠化造林,完成重慶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工作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45%。加強城市骨架幹道綠化景觀建設。深入開展“綠化長江、重慶行動”,推進長江沿岸巴南段森林綠化,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推進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建設。大力推進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深入實施環保“四大行動”。推進流域治理和飲用水源保護,完成次級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環境監管,防止污染事故發生。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節能減排工作,推廣節能減排新工藝、新技術。發展低碳經濟,積極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創建低碳產業示範園、低碳生活示範城區。
(四)促進城鄉一體發展,著力縮小城鄉差距;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一體建設,提高農村現代化生活水平。加大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力度,加快建成“城鄉一體發展示範區”。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新農村建設,全面實施鄉村規劃。改造農村危舊房,推進巴渝新居建設。實施農村電網改造,推進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沼氣池和人行便道建設。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一批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推進觀景口水庫、豐岩水庫二期、龍崗水庫、高洞子水庫建設,策劃實施跨區域大型灌區。推進村級公共服務中心、農村中國小、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文化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實施廣播電視、電話、郵政“村村通”工程,場鎮天然氣管線實現全覆蓋。
促進農戶增收。加大政府投入,強化信息、技術、物流、市場等服務,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增加勞務收入。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支持發展農業生產。逐步增加農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合作醫療籌資和報銷水平,增加轉移性收入。努力探索農民依法分享土地長期增值權益的機制,增加財產性收入。
推動農村改革。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引導農村居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加快城鄉土地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建設用地市場,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推進集體土地股權化改革試點,促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擴大信用鎮、信用村範圍。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居民房屋和林權抵押貸款及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工作。推進“南彭—惠民”市級集中示範點建設,重點在城鄉土地利用制度改革等方面探索經驗模式,發揮示範帶動效應。
完善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建立穩定的“三農”投入機制,確保政府財政投入“三農”的總量和比重逐年增加。支持工商企業下鄉示範項目建設,建立工商企業與農民共享收益機制。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城市資源、要素、技術、現代理念等向農村傳輸。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緊密合作,促進農工商、產加銷一體化。
(五)全面加強社會建設,著力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成果為人民共享,大力推進社會建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發展經濟促進就業,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就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發揮非公有制經濟促進就業的作用,促進充分就業。重點解決失業人員、農轉非人員、庫區移民、殘疾人、退役士兵就業問題,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強化就業、創業培訓,健全規範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完善創業服務體系,鼓勵城鄉勞動者自主創業。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增加貧困群體收入。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大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加快公租房建設、危舊房和城中村改造,改善農民工和城市住房困難群體居住條件。保障市場充足供應,加強對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監控,實施對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補貼。
促進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學發展,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最佳化教育布局結構,完善國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高標準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加快發展中職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扶持高職教育發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和城市發展需要,創建一批國家級示範性或重點中職學校,推進職業教育園區建設。推進城鄉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工程,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完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進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積極發展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繼續教育。
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建設。推進三甲醫院建設、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健全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體系,保障藥品質量和安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加強學校體育,發展競技體育,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實現社區全民健身路徑、農民健身工程和健身廣場全覆蓋。發展心理諮詢,促進市民心理健康。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發展老齡服務業和產業。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和青少年事業。發展殘疾人事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
推進平安建設。打造民眾安居樂業的安全區、放心區。全面開展“六五”普法工作。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完善大信訪、大調解工作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治安防控體系,完成“三所”建設。推進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設,推進平安重慶應急聯動防控體系數位化城市建設,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實施交通安全“生命工程”。加快統籌城鄉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試驗區建設。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增強對各類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禦、應急處置和救助保障能力。
(六)推動思想文化建設,著力提升城市文明;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全面提升文化內涵和城市文明。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成為全區人民的共同追求。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大力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全面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城區先進工作區。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確保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管理,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配置,實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成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圈”。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大力繁榮文學藝術。挖掘研究巴文化、抗戰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將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提煉巴文化精髓並豐富其內涵,塑造獨特的巴南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做響木洞山歌、接龍吹打、界石兒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名街。創建全國文化先進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建成廣播電視服務(傳輸)中心,實現城鄉有線電視數位化。建成數位化檔案館,實現城鄉檔案信息資源共享。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拓展文化市場,整合區域旅遊、文化、商貿等特色資源,培育巴文化、抗戰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演藝業。打造集溫泉旅遊、茶莊茶藝、特色民居、家具設計、生態農業等為支撐,以巴文化為主題的休閒娛樂集聚區。推進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原創動漫設計基地、巴渝風情文化創意小鎮建設,發展專業化、規模化、高集聚度的新興文化產業龍頭項目。最佳化提升廣播電視影視傳輸服務、印刷包裝等傳統文化產業,形成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鏈條。
(七)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著力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強化體制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切實加強和改進政府自身建設。努力建設誠信政府、法治政府、陽光政府,打造讓民眾滿意的政府。
推進體制改革和管理創新。開展鎮街行政管理擴權改革,切實增強鎮街行政管理調控功能,促進鎮街經濟發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成市民公共服務中心,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開展綜合執法改革,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創新征地機制,理順管理體制,明確權責利,依法快速推進征地工作。創新投融資體制,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有效解決發展中融資保障問題。創新園區管理和招商機制,推行政府雇員制度,探索園區發展和招商引資新模式。創新扶持政策和幫扶機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引導、扶持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發展。
推進誠信巴南建設。以誠信政府建設為重點,以企業聯合徵信為突破,構建政府、企業、個人“三大信用體系”,全面推進“誠信巴南”建設。加強誠信體系信息化建設,建立完善企業、個人聯合徵信平台。建立信用監管與獎懲制度,機關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率先使用信用產品,引導企業和個人注重信用建設。倡導誠信自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開展面向社會的誠信服務承諾。
建設法治政府和陽光政府。著力打造法治政府,完善政府內部決策規則和決策程式,嚴格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完善執法程式,規範執法行為,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調解。著力打造陽光政府,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強化審計、監察等內部監督。確保行政權力依法、公正、有效運行。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和政務督查,健全促進科學發展的考核評價機制。規範管理投融資平台,合理控制政府負債。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推行網路政務,強化網上審批、網上辦事、網上監督。
加強政風和廉政建設。建立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密切與民眾的血肉聯繫。從體制機制入手,著力解決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環境污染等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改進會風文風,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機關。恪守廉潔從政若干規定,保證權力乾淨運行。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規範公共資源交易行為,嚴格執行招投標制度。從嚴治政,嚴肅查辦領導幹部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失職瀆職等案件,嚴肅查辦商業賄賂和嚴重侵害民眾利益案件。
各位代表!“十二五”目標令人振奮,展現了巴南新一輪跨越發展的嶄新藍圖,寄託了全區人民共享幸福安康的美好願景,重任在肩、使命光榮!我們一定要和衷共濟,提振精神,匯集全區人民的智慧力量,抓緊抓實各項戰略任務,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三、全力實現“十二五”發展良好開局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關重要。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6.5%,達到360億元;工業總產值增長25%,達到69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達到41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達到135億元;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增長20%,達到2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5%,達到2166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7.5%,達到7921元;城區空氣品質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314天;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實施65項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62億元。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規劃、征地和招商引資;
圍繞“十二五”目標定位,對接新修改重慶市城鄉總體規劃、重慶主城區外環區域發展規劃,深化巴南區分區規劃,編制城鄉戰略發展規劃。與南岸區對接合作,推進江南新城規劃建設。編制沿江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麻柳沿江開發區、濱江經濟帶規劃。完善魚洞老街歷史街區、巴南濱江路“兩江四岸”規劃設計,儘早啟動開發建設。著力解決土地瓶頸問題,做好14平方公里擴城規劃,力爭小城鎮建設用地指標。推行地票交易,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力爭成為全市建設用地復墾試點區。建立招商引資快速決策機制,設立“長三角”、“珠三角”招商視窗。力爭長安鈴木二工廠、金融服務外包基地等項目入駐。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160億元以上,完成進出口總額12億美元以上。
二是抓好城市建設改造;
投資60億元,實施十大精品工程,即:巴南濱江路、渝南分流道、內環快速巴南立交和南溫泉立交、東城大道、渝南大道環境綜合改造、巴南文化公園和龍洲灣商業步行街、李家沱濱江公園、南溫泉音樂廣場、居住區綜合整治、魚洞新華公租房和花溪民主新村廉租住房。完成危舊房拆遷掃尾和城中村改造拆遷剩餘任務量。建成一批汽車站、停車場、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公廁和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改造46條主次幹道和背街小巷市政設施,新建污水三級管網17公里。完成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年度目標任務,創建市級森林城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綠地率達到40%。配合推進輕軌2、3號線建設,建成外河坪公交場站。推進魚洞長江大橋正橋二期及南引道二期、魚洞公交樞紐工程建設,推進沿江高速公路巴南段、省道106改線工程。做好佛耳岩滾裝碼頭二期前期工作,實施一期工程進港道路建設。80%的鎮街建成客運站。
三是抓好工業經濟和園區建設;
工業投資增長13%,規模工業總產值增長25%。經濟園區完成融資20億元,投資100億元,土地徵用5000畝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460億元。建成界石組團桂花大道B段、梨花大道A段和B段、入口大道B段、縱一路、橫一路和 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魚洞組團天明、金竹主幹道。建成鹿角組團C、D線3.5公里、鹿角立交及連線道。在界石工業園規劃建設重慶界石數碼產業園,確保高迪數碼等項目入駐。推進麻柳沿江開發區規劃建設,完成融資5億元,建成骨幹道路2.5公里,征地平場1000畝,確保渝鈦白環保搬遷等項目入駐。配合推進小南海水電站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新建大江工業園等6個110千伏變電站,建成界石組團污水處理廠。加快接龍鐵礦、豐盛煤礦和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強化服務企業工作,繼續實行區領導聯繫重點骨幹工業企業制度。
四是抓好商貿、旅遊、房地產業;
商貿批發零售增長25%以上,商貿流通業增加值達到38億元以上。抓好魚洞、龍洲灣、李家沱商圈規劃建設,加快實施龍洲灣商業步行街、商社·渝南購物中心項目,建成地一大道地下商業、都和廣場購物中心。培育10家以上億元級商業批發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品牌餐飲企業總部。推進“萬村千鄉”、“家電下鄉”、“機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加快重慶公路物流基地建設,完成土地徵用3000畝,確保順天物流、西聯物流等項目入駐。旅遊業接待遊客5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億元。突出溫泉旅遊特色,加快南溫泉等七大景區建設。實施桃花島等特色旅遊項目,打造重慶花木世界4A級旅遊景區。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竣工商品房150萬平方米。
五是抓好城鄉統籌和都市農業;
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打造10個集中示範點,完成累計農轉城12萬人目標任務。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實現通村通暢率80%的目標。完成人行便道500公里、農戶家庭院落環境整治500戶。貫徹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加快豐岩水庫二期、龍崗水庫建設,推進一批中小型灌區建設。完成農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0個、場鎮供水工程改造4個,解決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完成萬畝蔬菜標準園建設,建成標準化茶葉生產基地1萬畝。推進國家級標準化有機農業示範區建設。打造十里生態茶葉長廊、重慶花木世界及雲篆山荷田觀賞休閒項目,推進重慶首個合作經濟產業園建設,打造光大城市生態奶業“歡樂牧場”,建成50個特色休閒農莊。抓好50萬畝天然林的全面管護。
六是抓好社會事業和文化建設;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調整中國小布局,推進中國小辦學條件標準化、農村寄宿制學校、“校安工程”和“五個校園”建設。推進龍洲灣國小、南溫泉國小建設。制定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推進鎮街公辦中心幼稚園建設。完成區中醫院遷建工程投入使用,完成二聖、惠民、安瀾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加快實施區人民醫院整體遷建、界石中心醫院及南泉中心衛生院遷建、區精神病醫院改擴建等項目。實現標準化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加強人口計生工作。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完善區體育場設施,加快區體育館建設。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廣場3個、健身工程100個,建成社區健身路徑100條。推進天坪青少年體育戶外營地、濱江運動休閒長廊二期、雲篆山健身登山步道建設。辦好第二屆區運會和全民健身系列賽事活動。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90.1%。推進區文化中心建設,力爭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園等市級項目落戶建設。完成“村村通”直播衛星工程建設任務。啟動2—4個鎮街影劇會堂和文化廣場建設。建成標準化社區文化活動室(社區書屋)20個。創建市級特色文化之鄉2個。
七是抓好一批民生實事;
投資54億元,實施30項民生工程,重點抓好一批民生大事。建成安置房58.4萬平方米,確保回遷安置5698戶1.5萬餘人。建成廉租住房1521套6.8萬平方米。完成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完成巴渝新居建設150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2000戶,建成農民新村10個。改造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新建地質滑坡重建安置房210戶1.4萬平方米。擴建二聖、豐盛敬老院。新建和改擴建社區服務站5個。城鎮新增就業1萬餘人,幫助、指導6000餘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完成10個村整村脫貧工作。發展微型企業1000戶以上。繼續實施學生飲奶計畫和留守兒童“愛心午餐”。推進次級河流域綜合整治,建設7個污水處理廠、2個污水處理站,實施河道清淤15公里。建設5個垃圾中轉站及配套垃圾處理設施,新建、改建公廁20座。推進應急聯動防控體系數位化建設工程,實施一批“生命安全”工程。
八是抓好學習教育活動;
政府系統要深入開展“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加快發展”學習教育活動,破解制約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促進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奮,推動工作更加有力。倡導區域合作、共謀發展的開放精神,倡導奮發有為、開拓創新的自強精神,倡導勇爭一流、勇創卓越的拼搏精神,倡導協作共事、共興巴南的合作精神,倡導敢於擔當、敢作敢為的進取精神,倡導勤於學習、勤于思考的好學精神。要用改革的思路、開放的視野和創新的辦法,不斷提高執行力、推進力,努力突破瓶頸,奮力趕超先進,推動跨越發展,為“十二五”發展開好局,向建黨九十周年獻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