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回顧
一、2013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全區上下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圍繞“一城一極一區”目標定位,以“強工業、抓建設、促效益、惠民生”為主線,團結奮鬥,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區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
總結
(一)經濟運行平穩向好。統籌推進“五化一體”建設,經濟運行穩中趨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5.9億元,同比增長11.8%,增幅居主城區第四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35.6億元,增長2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7億元,增長14%,增幅均居主城區第一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2億元,增長20.8%;其中稅收收入21.3億元,增長20.1%,增幅分別居主城區第二位和第一位。出讓土地實現成本收入57.1億元,綜合財力達到133.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42元,增長9.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600元,增長12.5%,增幅分別居主城區第四位和第三位。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83.3億元,比年初增長14.9%;貸款餘額395.6億元,增長9.1%;存貸比81.9%,居主城區第三位。市場主體4.36萬戶,增長15.1%;外資企業新增28戶,增長2.3倍。
(二)工業經濟加速回升。狠抓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工業經濟企穩回升。實現工業總產值645億元,增長11%,比上一年提高7.1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總產值538.4億元,增長10.9%,比上一年提高8.9個百分點。工業綜合效益指數233.8%,提高19.8個百分點。完成工業投資132.9億元,居主城區第三位。新引進工業項目27個,協定投資103億元。數碼電子等新興產業從無到有,提速發展。經濟園區新建標準廠房48萬平方米,建成部分已完成整體招租。長安鈴木二工廠新車下線投產,金泰航空等12個項目投產,深圳惠科等12個項目開工。麻柳沿江開發區建成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新希望等7個項目啟動建設。全區規模工業研發投入8.2億元,居全市先進行列。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實現產值277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2.9%。在全市率先推進企業精益管理創新,重點企業人均產能提高30%以上,被評為全市精益管理示範區。錦暉陶瓷創建全市首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4家企業獲評全市技術創新示範企業。
(三)第三產業勢頭強勁。推進內需拉動、擴大消費,社零總額增速連續6年領跑全市。商品銷售總額完成542.9億元,增長18.3%,增幅居主城區第三位。商品交易市場綜合發展指數居全市第三位。鎧恩國際等四大特色專業市場實現銷售420億元,增長18.5%。商社匯·巴南購物中心建成開業。引進城市綜合體萬達廣場,商業體量達70萬平方米。成功舉辦家博會等10餘場大型商貿活動,實現銷售60億元。公路物流基地入駐項目快速推進,新引進京東商城等6個項目。溫泉旅遊、鄉村旅遊等持續升溫,接待遊客1577萬人次,增長32.1%。南溫泉整體開發二期商業步行街、五星級酒店主體完工。豐盛、東溫泉入選重慶美麗小城。新增金融機構12家。銀行金融機構實現利潤11.3億元,增長9.7%。
(四)城市建設提速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大美巴南”行動,城市建設擴量提質。商品房施工面積1467.6萬平方米,銷售面積200.8萬平方米,銷售額119.4億元,分別增長22.4%、27.6%、46.9%。龍洲灣濱江片區完成投資100億餘元,建成276.6萬平方米,投資及開發量居主城十大城市片區第二位。濱江城市經濟帶在建城市綜合體等項目23個,建築面積達770萬平方米。龍洲灣B區開發正式啟動,旭輝城等項目開工。鹿角新城開發建設加快,引進融創集團競得土地1924畝。沿江高速巴南段建成通車,境內高速公路形成“二環三射”路網。在全市率先啟動4G試驗網建設,光纖入戶新覆蓋1.7萬戶。新開工建設4座變電站,建成天然氣主管線27公里。完成一批人行道、車行道、下水道整治,新增隔離護欄2000米,新增停車位5700多個,新增城市綠地61萬平方米,新建污水管網19公里。城鎮生活垃圾處置率達到98.9%,城市生活污水處置率95.4%。實施“藍天行動”,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居主城區前列。森林覆蓋率達到43%。
(五)城鄉統籌一體發展。致力於“三化”解決“三農”問題,農業農村穩步發展。財政投入3.5億元,支持都市效益農業和特色小鎮、幸福農莊建設。深入實施農業產業化十大工程、七大亮點項目,新發展優質蔬菜、水果、茶葉等特色農業生產基地4萬餘畝。光大奶業一期投產,重慶茶業集團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二聖集體村被確定為西部唯一、全國首批5個之一的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範基地,接龍荷花村等5個村被確定為全國和市“美麗鄉村”創建示範點。在國際上首創豬藍耳病防控新技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首創魚菜共生瓜果類立體蔬菜種植技術在全市推廣。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900畝,成為全國規模化節水灌溉試點區。加快農民職業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50人,發展種養大戶476戶,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29個。加快農村社區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社區公園、農貿市場等特色小鎮項目98個,建成幸福農莊、農民新村14個28萬平方米,惠及農民2399戶。硬化建設農村公路200公里,新增農村人行便道500公里、沼氣池500口。龍崗水庫大壩建成,完成20座病險水庫整治。三峽後續工作實施規劃有序推進,爭取項目35個、專項資金2.3億元。
(六)改革開放步伐加快。著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活力日益增強。在全市率先推動職能重組、組織重構改革,率先建立城市建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率先實施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制度、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辦法,率先在主城區建立社區矯正機構“中途之家”。被納入全國首批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完成農村土地股份化、集體資產股權化、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改革試點。完善債務風險防控機制,新增融資77.6億元,債務總量平穩下降。加快內陸開放高地建設,與重慶海關建立共同促進開放型經濟合作關係。實際利用外資7.98億美元,增長101%,增幅居主城區第一位;進出口總額13.3億美元,居主城區第五位。招商引資再創新高,新簽約項目總投資額487億元,增長41%。實際利用內資370.9億元,居主城區第一位。引進香港工業園、香港城,推動重慶中央活動區、重慶—東協物流大通道上升為市級戰略。
(七)社會民生保障有力。紮實推進“大善巴南”建設,促進民生髮展。財政對民生支出37.7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70.5%。城鎮新增就業4萬餘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2%。社會保險參保達176.7萬人次,基本實現全覆蓋。支出1.2億元資助救助困難民眾。在全國率先探索計畫生育特殊家庭養老幫扶模式。花溪中學建成投用,新建11個鎮街中心幼稚園。接龍、豐盛衛生院改擴建完工投用,完成71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建成一批鎮街和村居文化基礎設施,接龍小觀梆鼓舞、麻柳荷葉列入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南泉抗戰舊址群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創《巴國霓歌》大型廣場文藝演出原創品牌。廣泛開展民眾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行動,參與民眾達30萬人次。成功舉辦環中國國際公路腳踏車比賽等10餘項重大賽事。推進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設,連續多年實現重特大事故“零目標”。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健全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投入19億元完成一批區級民生工程。建成公租房230萬平方米,建成入住廉租住房1368套,完成5640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建成42個農村飲水工程,紅層找水打井1200口,解決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188輛定線長安車有序退出,二環內基本實現公交全覆蓋。最後4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
過去一年,我們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堅決反“四風”,改政風。辦結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08件、政協提案385件,回執滿意率100%。財政預決算、政府性融資等重大事項提交人大審議23件次。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八嚴禁”“十二不準”,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反腐倡廉全面加強。深入開展糾風、效能監察和發展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全區“三公”經費壓縮20%。積極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確保了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人民武裝工作、國防動員建設得到加強。完成對口幫扶城口縣工作任務。外事、法制、民族、宗教、僑務、對台、監察及愛國衛生、婦女兒童、慈善、老齡、殘疾人事業得到新發展,統計、審計、人事、政務服務、檔案、地方志、保密、氣象、地震、民防、消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績,規劃、國土、工商、稅務、質監、食藥監、郵政、通訊、能源等部門為全區發展作出新貢獻。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全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階,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關注關懷和堅強領導;得益於區委的統攬全局、定嚮導航和歷屆區委、區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也凝聚著段成剛同志的心血和汗水;得益於區人大和區政協的大力支持、有力監督;更是全區人民奮發圖強、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廣大幹部民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及各界人士,向駐區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和支持巴南建設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一年,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巴南正處於爬坡上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不少:經濟總量特別是工業經濟總量偏小;稅收結構不優,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融資成本較高,債務總量和償債壓力較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三農”問題仍然突出,城鄉一體發展任務繁重;公共服務還不能滿足民眾需求,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種種矛盾問題仍很明顯;政府自身建設不盡如人意,執行力有待提高,一些政府工作人員改革創新和服務意識不強,謀發展解難題辦法不多,不作為、慢作為甚至亂作為現象依然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不迴避、不繞道,務必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4年工作目標和任務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貫徹市委四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實施五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重要一年。我們務必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低調務實、少說多乾,敢於擔當、積極作為,切實做好全年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建設“一城一極一區”目標定位和“四區一基地”功能定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促增長、抓建設、推改革、惠民生”為工作主線,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紮實推進“五化一體”“大美巴南”“大善巴南”建設,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主要預期性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左右;工業總產值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主要約束性目標: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5%;空氣中細顆粒物濃度下降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實現今年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著力強化要素保障,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切實加大經濟運行調控力度,合理調度、最佳化配置生產要素,盡力消除制約發展的種種瓶頸因素,力促經濟良性運行,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得以兼顧。
抓好規劃保障。做好“十二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工作。編制“四區一基地”空間、產業等規劃,推進小城鎮規劃修編和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推動鎮村規劃全覆蓋。開展專項專業規劃編制和規劃研究,科學指導產業發展、園區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高效完成重大項目規劃手續辦理,推進規劃指標平移,滿足項目落地需求。嚴格城市規劃管理,嚴厲查處違法建築,遏制在建項目違反規划行為,確保開發建設規範有序。
抓好用地保障。拓寬思路、創新舉措,通過大項目帶指標、地票、增減掛鈎、用足用活三峽移民政策等方式,積極爭取用地指標。認真清理“兩規”指標覆蓋“家底”,規劃好招商布局,超前為項目落地開建做好準備。強化用地指標的統籌管理,有效解決重大項目供地問題。堅持集約節約用地,高度重視招商項目投入產出比,算好“畝產稅收帳”,每平方公里產出不低於150億元。合理調控小城鎮規劃修編增加的用地指標,加強閒置土地清理,加大違法用地處置力度。全年爭取落實6000畝用地指標,力保入駐項目如期供地。
抓好資金保障。創新融資方式,通過企業債、私募債、股權合作、未來收益權質押、融資加代建等拓寬融資渠道。完成15億元企業債券發行工作,新增金融機構融資70億元。加快出讓商住用地4600餘畝,回籠資金100億元以上。按照“債務要有數、規模要有度、債務要分類、管理要有規、用債要有方、結構要調整、償債要有責”的要求,加強政府性債務管控和責任審計,鎖定償債資源。建立健全“借、用、管、還”投融資模式和償債機制,堅持“一盤棋”調度,收縮戰線捏緊拳頭,突出重點量力而行,確保債務風險可防可控。堅持“四劃一體”,既立足長遠謀劃、策劃、規劃好發展目標和重點項目,又著眼當前條件和財力,按照先急後緩、效益優先和當期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的原則,有計畫地分期分批實施,凡資金未落實的項目一律暫緩開工。
抓好能源保障。加強與電力、天然氣部門溝通協調,力爭實現全年不拉閘限電、不限氣目標。確保220千伏虎嘯、110千伏金竹、110千伏光國、35千伏永隆4座變電站投入運行,新開工220千伏白馬山、110千伏梓桐及南彭變電站項目。加快外環天然氣主幹線建設,推進界石等鎮儲氣站項目,實現天然氣供應全覆蓋。
抓好人力資源保障。鼓勵企業招引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強化校企聯合、定單培養人才。搭建勞動力資源服務平台,完善企業用工需求信息庫。在完成市信息產業重點企業協助招工任務的同時,新增就業4萬人,開展培訓1萬人次以上,實現回鄉就業創業3500人,切實幫助重點企業解決用工問題。
(二)唱響“巴南製造”品牌,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實施品牌戰略,培育一批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著力在各園區、開發區培養“懂經濟、會管理、敢創新、重契約”的具有工業精神的幹部隊伍和企業家隊伍,以此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切實做強“促增長”的主引擎、主支撐。
強力推進項目落地、投產達效,儘快形成增量。完成工業投資155億元。已簽約並供地的所有項目,第二季度全部實質性開工建設。經濟園區標準廠房簽約入駐企業全部投產,曙光、寧輝部分樓棟交付使用並形成產能,加快台灣聖美、深圳惠科、華雄等項目建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60億元,規模工業新增產值60億元。麻柳沿江開發區新建標準廠房80萬平方米,開建北大國醫、攀渝鈦業等項目,新希望、百亞、拓為服裝城、廣澤中小企業基地等部分企業投產,規模工業實現產值10億元。全力推進香港工業園招商,標準廠房上半年招商完畢,年底前10個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實現產值10億元。
強力推進現有企業扶優扶強,壯大提升存量。認真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相關工作。大力實施“五轉一創新”,推進無證轉有證、個體轉企業、分支轉法人、規下轉規上、限下轉限上,創新服務企業體系。推動技改升級、擴能提質,支持重點骨幹企業做優做強。以市場倒逼促存量盤活,提升汽摩產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推進長安鈴木二工廠25萬輛整車、一工廠自主品牌乘用車項目,支持宗申集團產業升級和多元化發展。實化領導幹部聯繫企業制度,建立企業訴求信息平台,完善“三級聯動”解決企業困難機制。引導支持民營企業抱團發展。投足用好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最佳化“新工通·助保貸”中小企業融資平台。強化工業經濟運行監測,抓好規模企業特別是30戶重點企業的協調服務。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以上、利潤增長12%以上,工業綜合效益指數提高3.5個百分點。
強力推進工業招商,增強發展後勁。瞄準“整機+配套”、垂直整合全產業鏈,大力開展以商招商、集群招商,以招商選商促增量做大做優。著力打造一支“精功課、善博弈、會算賬、促雙贏”的專業化招商隊伍,緊盯行業領先、帶動力強、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知名企業,高效推進一批項目簽約入駐。工業招商契約金額200億元以上,實際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
強力推進新興產業,促進可持續發展。編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著力發展數碼電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和新信息技術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和輕紡服裝等產業,引進雲計算、大數據、車聯網、智慧型終端及下一代網路設備項目。雲教育產業園建成產業用房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5個。新興產業項目投資占工業總投資60%以上。
強力推進創新驅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整合資源、確保投入,研發經費(R&D)增長12%以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關鍵技術平台和研發中心,構建“產、學、研、用”創新開發體系,培育核心競爭力強、產業帶動大的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和重點新產品達到120項,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2家。推進全國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區創建,專利申請量增長25%以上,專利成果轉化率達到60%以上。推進精益管理創新,新增10家企業深度系統服務,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
(三)唱響“巴南服務”品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建設商貿物流集聚區、中央文化休閒活動區、生態健康體驗區為目標,圍繞拓展產業方向、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優“促增長”的加速器。
打造商貿物流核心平台。強力推進公路物流基地建設,加快形成“五大業態”。力促普洛斯、西聯鋼材等項目一期建成運營,實現營業額8億元。落實已簽約項目用地指標,推進宗申車谷、傳化、中集、公運、菸草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京東商城電子商務基地建設,確保項目一期6月交地並動工建設,制定和推行物流配送末端載具新型標準化。大力推進華南城百億級市場建設,一期用地6月底前全部交付,確保上半年動工開建。推動華南城和京東商城儘快形成商貿物流集聚區的主要支撐。著力發展一般貿易、加工貿易、服務貿易,依靠京東商城、華南城等,重點突破保稅倉庫及車間、電子商務、離岸金融結算服務貿易以及雲計算、大數據的外包服務,力爭取得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牌照。推動中小企業由傳統經營模式向電子商務經營轉變,完善花木世界、鎧恩國際、錦暉陶瓷、愉購網等電子商務交易平台。
培育購物休閒新型業態。以濱江城市經濟帶為核心,打造中央活動區,加快博澳君禧天地、珠江御龍天下、融匯商業廣場等項目建設,重慶高檔商品一條街、重慶囍街等特色商業街區初步成型,提升做優渝南大道、紅光大道汽車4S店群。以鹿角新城為核心,打造中央休閒購物區,加快引進國際品牌和高端消費項目。生態休閒經濟區以特色小鎮為核心,培育一批商貿強鎮和星級農家樂,促進購物消費與休閒度假、農業體驗、鄉村旅遊有機結合。突出“中國溫泉之鄉”品牌,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宣傳行銷,提升巴南休閒旅遊品牌形象。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重點打造溫泉旅遊、古鎮旅遊、休閒避暑等精品項目,推進景點環線連線,形成生態特色突出的旅遊“珍珠鏈”。南溫泉核心景區建成開放,豐盛古鎮全面開街。
加快商貿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打造李家沱—龍洲灣市級核心商圈,加快萬達廣場、通江廣場、旭輝城等項目建設。以引進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機構為主,大力推進城市綜合體、總部基地、商街、購物中心的二次招商。拓展提升渝南大道專業市場群規模和品質,促進西部國際汽車城、渝南汽車市場提檔升級,辦好中國(重慶)—東協家具博覽會、東溫泉中華山水茶道文化節。培育東城大道新型專業市場群,加快南彭國際工貿城、重慶花木世界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民生商業,最佳化社區商業結構和布局,新建一批便民商圈,積極謀劃發展夜市經濟。同步發展農村商業,鞏固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成果,推動電子商務農村網下店建設。
加快發展金融服務業。深化與深圳聯合金融集團戰略合作,著力打造重慶金融服務總部基地,促進重慶銀雁金融配套服務公司等簽約項目儘快入駐。加快金融機構集聚,新引進金融證券機構8家以上。完善銀政、銀企合作機制,進一步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穩步提高存貸比,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打造生態健康體驗區。突出“天下休閒、養在巴南”品牌,以發展生態“三養”產業為方向,推進生態健康城和高品質養生、養心、養老基地建設。在魚洞、龍洲灣等人口聚集區,發展健康管理中心、康復中心、專科醫院等健康產業。在特色小鎮探索“三養”新模式,有序有效推進常青國際養生園、如恩天倫城等全產業鏈養老項目。
(四)唱響“美麗鄉村”品牌,紮實推進農業農村發展。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為目標,突出產業為重、典型示範、以點帶面,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美麗鄉村,促進城鄉一體發展,做實“促增長”的穩壓器。
加快發展都市效益農業。推動三大特色產業做優、五大優勢產業做強,切實保障民眾的“米袋子”“菜籃子”,加快形成“一村一亮點、一鎮一特色、一片一產業”新格局。集中力量實施光大奶業、萬畝生態漁村、天坪鄉村旅遊聖地、環雲篆山觀光休閒樂園等七大亮點項目,推進現代生態農業創新示範基地、“美麗鄉村”創建示範點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各產業主推品種和主導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培訓6000人次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3%以上。大力發展農業二、三產業,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領域。保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壓態勢,確保民眾“舌尖上的安全”。
完善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經營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完善土地流轉經營權市場和機制,鼓勵承包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適度流轉。加強農村資源、資本、資產管理。扶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新發展股份合作社10家,探索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完善農業基層服務體系,推動基層服務機構向實體型經濟組織轉變,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鼓勵城鄉一體項目業主通過增減掛鈎投資參與土地復墾,實現農村閒置集體建設用地資產功能。完成土地復墾3000畝以上,基本完成農轉城退出夾心房、連體房的清理補償。穩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承包經營權、林權等產權流轉交易,促進農業農村資源資本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加快實施城鄉一體項目。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結合都市型效益農業、鄉村旅遊業發展,精心打造石龍低碳生態循環農業、天心寺禪茶文化生態農業、石灘美德有機農業、安瀾錦繡山鄉等項目,加快東溫泉、聖燈山整體開發、二聖及惠民熙可、跳石林海等項目建設。推行和完善鎮村公共服務建設標準,整合資金加快特色小鎮、農村社區建設。加強幸福農莊質量安全及物業管理,嚴格按規定清理和制止小產權房。
改善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紮實開展土地治理、土壤改良、田間種養設施配套,改造中低產田2萬畝,新建人行便道500公里、沼氣池500口。硬化縣鄉骨幹道路11條,硬化通村公路200公里,安裝生命防護欄200公里。完成65座病險水庫、800口山坪塘整治。豐岩水庫全面完工,龍崗水庫下閘蓄水。實施“水改旱”和飲水工程,緩解雙河口、麻柳嘴片區缺水問題。
(五)深化“大美巴南”建設,著力提升城市品質。以山水城市風貌展示區為目標,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努力建設 “生態+現代”的城市聚集區、“園城互動”的產城融合帶,塑造“大美巴南”新形象。
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投資40億元推進五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實施龍洲灣B區市政道路、界石數碼產業園B區道路、渝南大道D段拓寬改造等項目,東城大道全線初通,建成物流基地縱三路、橫四路、環道路東段。實施梓桐大道、南涪路木洞控規段擴建等項目,加快麻柳沿江開發區骨幹路網建設。開展龍洲灣隧道、麻柳嘴長江大橋、茶惠大道等前期工作,推動鐵路東南環線、輕軌6號線延伸段和渝湘高速接龍槐樹立交等前期論證,加快建設蘇家浩大橋。完成長江木洞防洪護岸二標段主體工程,做好麻柳港區及觀景口水庫、高洞子水庫前期工作,配合推進小南海水電站建設。加快龍洲灣B區高壓線路遷改。強力配合和督促業主,處理好魚洞地下人防工程、龍洲水岸項目等歷史遺留問題。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促進“三網融合”,提高光纖寬頻入戶率,推動城市無線熱點全覆蓋,加快城區及重點鎮街4G網路建設。實施社區光網工程等五大重點項目,IPV4/IPV6下一代網際網路交換中心投入運營。啟動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設,擴大中國小“數字校園”,推廣智慧社區及“掌上巴南”、融信通等平台套用,建設智慧型生活先進區。提升城市數字管理系統,完善城市應急聯動指揮平台,推進“陽光政務”平台建設。完善12582農信通、12316農業服務熱線,提升農村信息化套用水平。
推進龍洲灣濱江片區建設。以巴濱路岸線為核心,堅守城市美學導則,強化山水輪廓線、天際線、濱水岸線的規劃保護,在加快建設進度同時提升品質。新開工商住房200萬平方米,建成170萬平方米,新增投資100億元。加快濱江城市經濟帶在建項目進度,促成香港城等新引進項目、小南海水電站總部基地落地建設。龍洲灣B區征地拆遷、市政設施配套齊頭並進,加快推進長江國際原墅、重慶德普外國語學校等項目,開建龍洲灣地下人防工程。推進龍洲灣南苑公租房建設。高職城初步形成道路骨架,加快5所入駐學校建設,確保已簽約並供地院校2015年9月新生入學。鹿角新城突出高端居住、養老社區定位,推進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實施融創開發項目。
推進產城融合帶建設。加快推進樵坪人家、百合家園公租房及周邊環境、市政道路建設,加快實施界石公交換乘樞紐、萬象廣場、新界商街、新科城市綜合體等項目。完成南湖供水系統技改工程,提高界石、南彭地區綜合供水能力。各園區、開發區著力推進公用設施配套,加大商住開發力度,加快界石、南彭、木洞、麻柳嘴等產城融合帶建設。持續推進城郊特色鎮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功能,逐步形成“城市聚集區—產城融合帶—城郊特色鎮”梯次發展格局。
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按照淨化、綠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成一批人行過街系統、停車場和公廁。挖掘和保護好魚洞老街歷史文脈。深化魚洞城區綜合整治。實施巴濱路、龍洲大道美化亮化,建成雲篆山生態文化公路。最佳化城市客運線網,開通界石園區、公路物流基地、巴濱路等13條公交線路。完善城鎮污水三級管網和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嚴格管理城市道路開挖和地下管線建設,推進移動、電信、聯通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共建共享。嚴格執行建管聯席會議制度,確保已建和新建小區配套公用設施建設落實到位,確保建設項目規模、進度和品質符合規劃設計要求。強化對小區物業管理的監管。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格執行環境準入規定,從決策源頭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大力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改造及管網建設,確保達標排放、穩定運行。建成公路物流基地、東溫泉污水處理廠。實施“藍天行動”,空氣品質穩步提升。實施“碧水行動”,次級河流監測斷面達標率達到93%,花溪河重點河段堤防工程完工,開展五布河專項治理。實施“寧靜行動”,區域環境噪聲和交通幹線噪聲控制在標準值內。實施“綠地行動”,啟動長江巴南段水域生態環保工程,新建改建城市綠地10萬平方米,新建公園綠地8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43.5%。完成松材線蟲病除治年度任務。實施“田園行動”,強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垃圾收運系統建設,鞏固畜禽養殖污染整治成效。推動市級生態鎮創建,開展國家生態區創建工作。
(六)深化“大善巴南”實踐,切實增進民生福祉。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社會建設和民生保障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讓“大善巴南”惠及更多民眾。
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工商聯、科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更好地聯繫和服務民眾。培育發展村、社區類社會組織,建立社會組織自治與政府管理相結合的新機制。減輕基層組織行政化負擔,強化基層績效考核。改革信訪工作制度,推行網上信訪、聯合接訪、綠色郵政,暢通民眾訴求表達渠道。落實訴訪分離制度,引導民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涉法涉訴問題,依法規範信訪行為,加大對違法、非法上訪的處置力度。健全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完善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有機銜接的大調解體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做好社區矯正和刑釋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深入推進平安建設,依法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和政府監管責任,有效防控較大及以上事故。大力整治農村三輪車非法營運。查處消費侵權違法行為,推行消費維權公益訴訟,打造消費安全示範區。抓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增強應急處置能力。加強人民武裝和國防動員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建立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制度,確保完成城鎮新增就業目標任務,農村勞動力累計穩定轉移就業16萬人。實施“五險”統征工作,加大擴面徵收力度,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92%以上,城鄉醫療保險參保率96%以上。有序開展城鄉養老保險業務下沉,推進社會保險網上申報。繼續推進鎮街、村和社區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平台標準化建設。以最低生活保障為核心,醫療、自然災害、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相配套,慈善和社會幫扶為補充,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探索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報銷機制。積極發展社區養老機構。推進殘疾人康復托養中心建設。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建成龍洲灣國小、新屋國小和2所公租房配套國小,新建4所鎮級中心幼稚園,加快松花江國小及曼哈頓小區配套學校建設,推進教育綜合實踐中心建設。加快農村幼稚園建設,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覆蓋面。完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保障貧困家庭子女平等入學。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積極推進三級醫院建設,加強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完善急救醫療服務體系。推進以市七院等為試點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強化公共衛生服務,繼續免費提供11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依法落實“單獨兩孩”生育政策。深入推進“六大文化工程”。建成區體育館,完成區文化藝術中心、廣播電視服務(傳輸)中心主體工程。建立公共文化單位到基層服務常態化機制,積極探索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新舉措。豐富民眾文化活動,實施城鄉文化互動工程,推進“一鎮街一品牌”特色文化創建活動。在促進文化事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建立文化產業服務體系。
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嚴格按照“五個堅持”原則,“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集中力量辦好與民眾關係最密切的基本民生。結合市里確定的22件民生實事,完成涉及我區的農村危舊房改造等15個項目。開工建設安置房100萬平方米,實施農村飲水灌溉、撤併鄉鎮環境整治等49項民生工程,切實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
(七)凝聚智慧勇氣,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以更強的自信和決心,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認真落實市委和區委關於深化改革的安排部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大膽探索、試點先行,有序開展、蹄疾步穩。著力推進國有企業、現代市場體系、行政和權力監督、財稅、城鄉一體化、民主和法治、社會治理和社會事業、文化、生態文明、幹部人事等改革創新,破除發展障礙,不斷釋放改革紅利。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加快國企制度改革,完善區屬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區屬國有企業以土地作價入股入駐項目,以固定分紅模式參股非公經濟,有效降低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負債。鼓勵非公企業入股園區公司,合作推進園區開發,促進產業項目儘快達產。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統一市場準入標準,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創新發展地方金融,活躍民間資本。抓好市場主體發展,積極發揮市場主體在促進增長、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上的重要作用。推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企業個數增長16%以上。加快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推動企業信用在工程建設、政府採購等多方面的套用。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全國試驗區示範效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平台公司經營預算平衡制度,促進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深化預決算公開,探索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清理整合現有各種專項資金,建立產業引導基金,確保資金使用效益最最佳化。
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落實職能重組、組織重構改革方案,最佳化政府組織結構,力求機構更精簡、職責更清晰、執行更高效、服務更到位。圍繞園區開發、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城鄉一體等重點工作,最佳化部門職能職責,提高辦事效率。圍繞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政府職責,調整組織結構,提升服務水平。深化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強鎮街便民服務中心、村居便民服務站建設,完善政務服務體系。推行小型公共資源交易運行機制,推進公共資源集中拍賣。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醫療、教育等領域,積極穩妥地引進社會資本投入和管理運行。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精心策劃包裝各類項目,加大城市宣傳行銷力度,切實提高招商引資的水平和實效。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生態“三養”等為重點方向,以各經濟板塊、公共服務設施、城鄉一體等為重點領域,深入開展招商推介,全力引進優勢項目。實際利用內資37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億美元以上。力推外貿進出口轉型升級,支持宗申集團申報國家出口暢銷品牌,扶持長安鈴木、航天巴山、弘願氣動等出口企業發展,進出口總額完成10億美元。深化與重慶海關的戰略合作,推進東協南向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以公路物流基地和佛耳岩港為平台,建設保稅倉並設立海關臨時監管點,推進重慶公路口岸國際物流高地建設。
(八)踐行民眾路線,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嚴格按照中央、市委和區委的決策部署,紮實開展好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改政風、轉作風,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努力建設運行有序、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
嚴格依法治區,建設法治政府。深入實施法治政府建設五年規劃,嚴格落實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查和備案制度,深化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嚴格依法自律,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推行新聞發言人制度和權力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制度,重視和發揮政府法律顧問、經濟顧問的決策諮詢作用,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大額資金使用等經充分調研論證,實行集體決策,並按程式與政協協商、提交人大審議。嚴格依法履職,注重契約精神,尤其在招商引資活動中,嚴格履約“回頭看”。既要督促檢查企業依契約履約,又要依法按履約情況平等同比例兌現優惠政策,構建良好的政企關係和發展環境。探索綜合執法,堅決糾正行政違法和執法不當問題。按規定經嚴格審批後,開展委託執法。適應和使用新媒體等傳播工具,善待網路輿情和公眾關切,傳遞正能量,強化公信力。
打造以結果為導向的執行模式,建設高效政府。以成敗論英雄,憑結果看實績。推行“工作項目化、項目目標化、目標責任化”,掛出格線化“作戰圖”,鎖定目標任務、時間進度和責任單位、責任人,嚴格按結果進行績效考核。推行“一線工作法”,落實工作“一竿子插到底”。決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業績在一線創造,幹部在一線鍛鍊成長。大力倡導立說立行,當天事、當天辦,言必信、行必果,高效推進工作,高效服務基層、企業和民眾,確保政令暢通、執行有力,堅決反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對重要工作、重大任務、重點項目,開展專項效能監察,加大問效問責力度,確保落實到位、見到實效。
樹立成本行政意識,建設節儉政府。善算經濟賬,注重經濟活動中的成本核算。科學配置、合理使用資源要素,最佳化產業設定和布局,避免資源浪費、要素失衡、產能重疊和過剩。規範招商引資程式,提升招商選商質量,科學把握和平衡招商成本。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推行網上申報、網上審批、網上辦公和電子發票。嚴格執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建立節約型機關建設長效機制,嚴控“三公”經費,全面推行“公務卡”。嚴格財政資金管理,把有限的財力、更多的精力,用在推動發展和改善民生上,少行“錦上添花”之舉,多做“雪中送炭”之事。
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設廉潔政府。嚴格執行中央和市委關於黨風廉政建設一系列規定,大力整治“四風”問題,“接地氣、有底氣、聚人氣”,以作風改進贏得民心。密切與民眾的血肉聯繫,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踐行宗旨意識,知民情、說實話、出實招。嚴守黨的紀律,增強紀律觀念和程式意識。加強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建設,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強化審計結果運用。完善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土地出讓、項目引進、政府採購等制度建設並公開,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的發生。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廉政成為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