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一、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是深圳科學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年,是全市人民團結一致、攻堅克難、奮力前行的一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轉型升級的內在壓力,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圍繞主題主線,以“深圳質量”為標桿,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採取一系列前瞻性、針對性舉措,全力以赴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社會建設、努力改善民生,完成了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全年本市生產總值1.295萬億元,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2314.43億元,增長12.3%;進出口總額4667.85億美元,增長12.7%,躍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其中出口2713.7億美元,實現二十連冠;全口徑公共財政收入4502億元,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82億元,增長10.6%;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2.8%,低於預期目標1.2個百分點。
  (一)質量提升引領經濟發展新跨越。主要指標實現“三個突破”,本市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00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經濟效益持續提高。人均GDP接近2萬美元,每平方公里產出超過1億美元,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達90%,均居內地大中城市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雙引擎。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000多個,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增速為經濟增速兩倍以上,占本市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我市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服務業占本市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近56%,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達68%。自主創新成為經濟成長內生動力。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81%,居全國領先水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8024件,占全國的40.3%,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9萬億元,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達61%。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消費、投資增速分別高於GDP增速6.5和2.3個百分點。在經濟總量取得突破的同時,資源能源消耗首次出現“三個總量下降”。用水總量、汽柴油銷售量、製造業用電量分別下降0.61%、1.79%和1.06%。這標誌著我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要成效。
  (二)結構最佳化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及時出台支持擴大出口和內銷的穩定經貿發展33條、金融支持實體經濟24條、促進產業轉型升級36條、鼓勵總部企業集聚發展29條等政策措施,組織開展政策宣講40多場,建立重大項目分級協調和領導掛點服務企業機制,全年共協調重大項目284個,掛點服務重點企業1480家,幫助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實現經濟成長逐季加速,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製造業高端化步伐加快。支持產業轉型升級項目693個,淘汰“兩高一低”企業1575家。先進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近70%,服裝、鐘錶、黃金珠寶等產業的品牌優勢進一步顯現。我市累計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03件,成為國內首個突破百件的副省級城市。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業總資產突破5萬億元,深交所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29家,繼續位居全球第一;港口貨櫃吞吐量近2300萬標箱,連續10年居全球第四。投資結構改善。社會投資占總投資比重提高到78%,原特區外投資占總投資比重提高到72%。外貿結構最佳化。服務貿易出口增長37.6%,是出口整體增速的3.5倍,進料加工出口增速高於來料加工32個百分點,超過2000家來料加工企業實現不停產轉型。總部經濟加快集聚。華潤集團中國內地總部、海信集團南方總部、中國電子國際總部等18家總部落戶深圳,平安、華為、招商銀行等進入世界500強,在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累計達189家。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華星光電提前達產,旭硝子、深超光電等項目和全球首條超材料生產線投產,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項目進入設備安裝調試階段。
  (三)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盪”,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學突破,華大基因科學家王俊入選英國《自然》雜誌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深圳成為獲得這兩項殊榮的唯一中國城市,我們倍感光榮和自豪!創新載體建設加速。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投入運行,國家基因庫動工建設,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等180家,累計757家。科技創新向前沿和高端邁進。第四代移動通信、基因測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技術處於世界前沿,光啟研究院專利申請量占全球超材料領域的85%以上,華為、中興在LTE技術領域的基本專利占全球的1/5。深圳承擔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均增長35%。我市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416項,其中國際標準137項。創新生態體系更趨完善。出台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10”檔案,強化創新政策支撐。新型研發機構加快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北斗衛星導航、移動互聯、超材料等產學研資聯盟積極開展協同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崛起。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新增股權投資企業1450家,累計3500家以上。繼續實施“孔雀計畫”,引進高層次海外人才團隊16個。成功舉辦第14屆高交會和第11屆國際人才交流大會。
  (四)綠色低碳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預計萬元GDP能耗降幅超過4.25%,萬元GDP水耗下降11.7%,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年度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新建綠色建築292萬平方米,累計達1265萬平方米,居全國前列。全年新增建築節能48萬噸標準煤。全年推廣新能源汽車2100輛,累計超過5000輛,繼續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國際低碳城列入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合作旗艦項目,啟動區建設穩步推進。落實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相關法規,開展碳排放核查,碳排放交易準備工作進展順利。資源循環利用水平提高。新建污水管網323公里,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469.5萬噸,新增79.5萬噸。日污水再生利用量達到136萬噸,增長13.3%。建築廢棄物再利用總量350萬噸,比上年提高16.6%。垃圾焚燒發電量4.5億度,居全國第一。啟動500個小區垃圾減量分類試點。生態宜居城市建設加快。大力開展城市綠化提升行動,新建和整理綠道1012公里,建設142公里、4.4萬畝生態景觀林帶。新建改建公園64個,公園總數達841個。集中整治機動車、電廠等PM2.5重點排放源,空氣品質持續好轉。全力推進跨界河流污染治理,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水質通過省達標考核。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通過第三次國家環保模範城複查。
  (五)特區一體化加快城市功能提升。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計畫實施以來,原特區外固定資產投資達4429億元,完成計畫的1.6倍,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從78%提高到90%,千人總體學位數從78個提高到98個。光明、坪山、龍華加快從產業功能區向新城區轉型,大鵬新區全面啟動國際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規劃建設,寶安、龍崗城市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深圳機場T3航站樓主體工程完工,深圳北站、深圳東站等交通樞紐投入運營,軌道交通三期正式開工,深汕二期、布龍路二期等14條主幹道建成通車,打通32條斷頭路。加快推進公交都市建設,新增、最佳化公交線路165條,新增公交專用道100公里、新一代公交候車亭855座、腳踏車道101公里,日均公交客流量突破千萬人次。西氣東輸二線向深圳供氣,新建市政燃氣管道14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氣居民用戶10萬戶,500千伏鯤鵬變電站擴建等電網工程投入使用,清林徑引水、公明供水調蓄工程進展順利。大運中心、布吉污水處理廠等11項工程分獲6項“魯班獎”和5項國家優質工程獎。城市運行更加智慧型化。在全國率先建成第四代移動通信規模試驗網,城市網路電視台影響力擴大,全市網際網路、家庭寬頻普及率分別達83%和80.8%,無線寬頻覆蓋率達85%。智慧型交通、數字城管、數字環保、科技強警等提高了城市智慧型化水平。土地空間利用更加集約化。積極推進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開工城市更新項目60個,累計完成土地整備67平方公里,土地二次開發成為建設用地主要來源,一批舊工業區、舊商業區、城中村加快向新興產業集聚地和現代化新社區轉型。
  (六)加強社會建設促進民生改善。市本級財政對重點民生領域投入達518億元,增長14%。國家確定的“十二五”期間免費義務教育、基本藥物制度、就業援助等涉及我市的65項地方基本公共服務全部落實。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升。最低工資標準提高至每月150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56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與經濟成長同步,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長快於高收入家庭。新增就業人數9.94萬人,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2.42%。出台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創新綱要,新開工保障性住房3.8萬套,竣工1.8萬套,市區兩級財政啟動惠及20萬人才的租房補貼,住房公積金歸集人數位居全國第三。實行婚檢及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和基本殯葬服務免費。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啟動普惠性幼稚園試點70所,新增中國小和幼稚園學位4.5萬個,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學生61.8萬名,國家級示範性高中比重達44.8%,建成國家級職業教育實訓基地8個。南方科技大學正式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籌建,中國資本市場學院掛牌成立,生物、新材料、先進技術等特色學院啟動建設。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一批醫療衛生設施投入使用,新建社會醫院5家,新增病床3100張,新增省醫學重點專科12個。試行先診療後結算、網路健康服務等方式,方便市民就醫。社康中心服務能力增強,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占全市67%。歌曲《走向復興》等4部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深圳當代藝術館和城市規劃展覽館開工建設。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民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全市172家公共圖書館與200台自助圖書館實現一證通。文博會規模和影響擴大,首屆中國設計大展成功舉辦。第八屆市運會暨首屆體育大會順利召開。深圳運動員在倫敦奧運會獲2金3銀,創歷史最佳成績。社會建設和管理取得新進步。實施社會建設“織網工程”和“風景林工程”,推進“一庫兩網”建設,推廣社區公益服務等典型經驗,建成社區服務中心214家,建立社區居民議事會744個,開通社區家園網48個。創新社會工作機制,提高社會工作服務水平,專業社工隊伍超過4000人。“三打兩建”工作成效顯著,嚴厲查處商業賄賂,打掉一批欺行霸市團伙,查辦制假售假案件2萬餘宗,社會信用體系、市場監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加強社會治安立體防控,完善應急管理體系,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向好。加強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啟動城市公共安全評估及白皮書制定工作。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率先組建食品安全監管局,實行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監管,加大對非法養殖、私宰生豬和地溝油的打擊力度。深入開展藥品安全進社區活動,藥品評價性抽樣合格率達98.5%。社會文明呈現新風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深圳“十大觀念”深入人心,綠色出行、機動車禮讓行人、排隊、讓座等文明行為蔚然成風,志願者之城、愛心之城建設紮實推進,註冊志願者達46萬人,扶貧濟困、無償獻血、公益慈善廣泛開展,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慈展會,再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認真做好國防動員和雙擁創建工作,連續五次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步。
  (七)改革開放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著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相互協調、良性互動的格局。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邁出新步伐。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商事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相分離、審批與監管相統一、註冊資本實行認繳制的商事登記管理新體系。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市屬國資國企成為投融資改革的重要力量,社會投資快速增長。深化財政改革,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工作順利推進。開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綜合試點,創新土地二次開發權益共享機制,完善城市更新的具體措施,出台最佳化空間資源配置促進轉型升級的政策。公立醫院管辦分離、醫藥分開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在全國率先全面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門診、住院藥品費用平均下降9.3%和13.8%。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非戶籍人口入戶的常態機制,實現高技能人才無障礙入戶,有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組織管理改革進一步深化,直接登記範圍擴大,各類社會組織超過5600家。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連續四次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地區稱號。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達到新水平。實際外商直接投資額52.3億美元,現代服務業成為利用外資的主體。深圳境外投資新增22.1億美元,增長155.5%,對外承包工程契約額185.4億美元,增長42.5%。新增海法、亞特蘭大等國際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9個,友城總數達44個。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22條先行先試政策獲國務院批覆,前海諮詢委員會正式成立,302家企業和機構被批准入區,註冊資本達372.7億元,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獲批,建立粵港(前海)國際仲裁合作平台。深圳通與香港八達通實現互聯互通。珠三角規劃綱要年度考核32項全部達標。深莞惠一體化進程加快,基本實現通信同城化。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全面啟動。扶貧“雙到”三年計畫順利完成,“雙轉移”工作被評為全省優秀,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和貴州等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特區服務全國的作用增強。
  (八)提質提效強化政府服務。認真執行法律法規和人大各項決議,建立向人大報告和向政協通報工作的多層次常態化機制。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12件、政協提案559件、市民建議7949件。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推行績效管理,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調整市級行政審批事項113項,清理幅度達32.2%,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率達97.1%。積極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現跨部門協同辦理和並聯審批。“深圳政府線上”連續三年榮獲全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副省級城市第一名。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工作,向人大提交立法議案8件,建議人大新制定法規4項、修改15項,制定政府規章8項,評估梳理規章150項。“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獲中國法治政府獎。統計、計生、檔案、司法、民族、宗教、口岸、外事、港澳、對台、僑務、民防、防震減災、氣象等工作質量進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面對外部複雜環境的嚴峻考驗,我們直面轉型升級的挑戰,打破傳統發展路徑的依賴,不為短期利益所惑,著眼長遠,心無旁騖,主動作為,加強對經濟形勢的分析研判,密集出台政策,創新服務手段,加大協調力度,強化督察督辦,在克難中前行、創新中發展、轉型中升級,交出了一份來之不易的答卷。實踐證明,“深圳質量”的理念完全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之路完全符合深圳的客觀實際,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的發展戰略完全符合城市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一年來的實踐,更加堅定了我們以新的發展方式應對各種挑戰,以“深圳質量”增創發展新優勢的信心和決心,只要我們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深圳經濟特區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深圳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美好!
  過去一年的成績,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人民民眾永遠是我們事業的力量源泉,是深圳奇蹟的創造者。在這裡,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工作在不同崗位的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我們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各有關部門、中央和各省區市駐深單位,向駐深解放軍、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深圳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和在深工作的外國專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一年的工作,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資源能源和市場對外依存度高,易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在經濟發展邁上新台階後,統籌推進轉型升級、提升質量和穩定增長的難度加大。二是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突破核心技術、提升源頭創新能力、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更加迫切。三是環境容量約束趨緊,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四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深度城市化進程中,利益主體和訴求多元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會管理水平,促進和諧發展的要求更高。五是適應人民民眾新期待,轉變政府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加強廉政建設還需付出更大努力。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克服困難,應對挑戰,做出更好成績。
  二、2013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2013年,是深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深圳時,要求我們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努力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排頭兵、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為深圳經濟特區新一輪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當前,外部形勢錯綜複雜,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將延續,主要經濟體需求疲軟,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明顯抬頭,美日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和歐債危機深化的影響不可輕視。國內面臨著增長速度放緩、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和轉型升級更加迫切等問題,但一系列巨觀經濟政策的調控作用顯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增多。我們既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更要有敏銳的機遇意識,善於在全球大背景下、全國大發展中謀劃深圳的未來,發現機遇、搶抓機遇、用好機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在深化改革開放中實現新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緊緊圍繞主題主線,牢固樹立“深圳質量”理念,始終堅持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實現改革開放新突破,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打造綠色低碳新優勢,開創社會建設新局面,提升文化發展軟實力,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引領作用,加快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建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深圳質量”是我市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是“深圳質量”的本質要求,必須貫徹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
  有質量,就是堅持質量第一,以質取勝,把有質量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取向,以質量引領發展,以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更少的資源消耗、更低的環境成本,創造更多更好的發展成果,形成創新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城市功能優、文明程度高的發展態勢,打造質量型增長、內涵式發展的新格局。
  穩定增長,就是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把握深圳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深刻認識我市經濟已由高速增長期進入平穩增長期,以科學合理的發展速度,為加快轉型升級留有空間,為增強創新能力創造條件,為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贏得主動,實現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實現更長時期更高質量的穩定增長。
  可持續,就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牢固樹立科學求實的作風,既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率先確立可持續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導向,以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
  全面發展,就是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統籌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更發達、城市更美麗、文化更繁榮、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幸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9%;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4.25%和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持續健康發展。轉型升級是事關深圳前途命運的一場硬仗,當前的產業轉型就是未來的有質量增長,無論經濟形勢多複雜,困難和壓力有多大,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能變,步伐不能停,力度不能減。一是以培育優質增量引領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爭取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加快23個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建設,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30億元,扶持項目1000個,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力爭全年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增加值占GDP比重30%左右。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金融中心功能,打造財富管理中心和股權投資基金集聚地。加快建設平安保險、太平保險、招商證券等18座金融總部大廈,新引進金融機構15家以上。繼續支持順豐、朗華等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推動物流產業集約化、高端化、網路化和國際化。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市、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和中國軟體名城建設。進一步最佳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支持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啟動未來產業培育計畫,在海洋經濟、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領域搶抓新的機遇。二是以最佳化存量推動轉型升級。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推動轉型升級。根據各區域產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因區施策。加快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舊工業區改造,實施特色產業園培育工程,提高產業集聚化發展水平。加大技術和品牌創新力度,大力發展都市時尚型產業,推動服裝、鐘錶、黃金珠寶等產業高端化,打造更多國內外知名品牌。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等產業國際競爭力。三是以高質量投資帶動轉型升級。落實國家促進民間投資“新36條”,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最佳化,強化重大項目和上市企業用地保障,加快建設華為控股全球總部和百度、阿里巴巴國際總部、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等重大產業項目,推動壩光片區國際生物產業園、大沙河創新走廊、梅林電子商務產業帶、華大基因生物產業基地建設。四是以擴大內需促進轉型升級。抓住消費升級機遇,擴大深圳品牌影響力,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發揮“深商e天下”電子商務平台作用,積極發展服務消費、虛擬消費等新興業態。最佳化本地消費環境,推進羅湖國際消費中心、福田中央商務區等核心區域建設,大力培育推廣“深圳購物”、“深圳美食”。抓住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的機遇,搭建平台,整合資源,加快技術、產品和服務外溢,擴大經濟發展腹地。
 (二)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推動力,是實現質量型增長的戰略支撐。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加快建設創新環境優、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益好的國際創新中心。一是不斷夯實創新基礎。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力爭達到3.9%。加快深圳國家基因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的作用。推進公共技術平台建設,吸引更多科研機構落戶深圳,新增各級創新載體100家以上。加快培育新型研究機構,促進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能力雙提升。二是積極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基因工程、超材料等優勢領域,取得核心技術新突破。加強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發與套用,支持骨幹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組建研發平台,更多地承擔和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技術攻關。全年組織實施50項以上高技術重大攻關項目。三是全方位最佳化創新生態。在關鍵領域組建一批產學研資聯盟,推動協同創新。強化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推動開放式創新。促進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投基金,爭取新三板試點。加快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建設,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構建專業化、網路化的專利服務和標準服務體系。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完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辦好第十五屆高交會。四是全力構築創新人才高地。完善人才發展機制,高水平培養和高質量引進並舉,集聚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複合型人才和創新團隊。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深入實施“孔雀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10個以上。進一步最佳化人才服務體系,全面實施人才安居工程。
  (三)著力聚合改革正能量,實現綜合配套改革新突破。改革創新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根和魂,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我們要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增創科學發展體制機制新優勢。一是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深化財稅、投融資體制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創新財政支持產業發展方式,增強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加快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打破壟斷,降低門檻,簡化程式,提高效率,推進社會投資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加大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力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支持非公經濟健康發展。繼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創新統計方法,探索建立反映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的指標體系,更好地發揮統計在科學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積極穩妥推進社區股份公司改革,支持社區經濟加快轉型升級。二是加快推進社會領域改革。進一步理順政府和社會的關係,積極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作用,逐步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完善政府主導、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探索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積分入戶制度。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創新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推進公交等公用事業改革,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教育、文化、醫療、養老等事業發展。三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大部門制改革,建立更加明晰的部門職責體系。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規範和完善公務員交流機制。穩妥推進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繼續開展法定機構試點和機關事業單位雇員制度改革。
  (四)著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開放是提升深圳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外溢型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功能。一是加快高端資源集聚。落實支持總部經濟發展政策,加大投資推廣力度,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和機構在深設立地區總部,引進國內外大型總部企業10家以上。推動引資、引技和引智有機結合,重點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支持企業“走出去”,鼓勵優勢企業開展海外併購和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穩定和擴大海外市場份額。二是全面推進前海大開發大開放。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構建引領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開放高地。用好前海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在基礎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上實現大提速,推進大開發。加快前海商事法制建設,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產業準入、優惠目錄儘快出台。積極引進現代服務業項目和各類要素交易平台。拓寬境外人民幣資金回流渠道,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立足高端,引進30家以上世界500強企業,實現利用外資70億美元以上。抓緊實施前海綜合規劃,精心打造重點開發單元。三是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拓展友城網路,藉助僑界、使領館和深圳國際形象大使等資源,開拓國際交往新渠道。爭取在深舉辦更多的國際高水平賽事和各類展會。深入開展市民講外語活動,繼續推進城市雙語標識工作,提高公共媒體外語套用水平。四是最佳化外貿結構。擴大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拓展海外銷售網路和渠道,鞏固歐美、香港等重點市場,擴大與東南亞的貿易合作,以更大力度開拓南美、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加快保稅區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占外貿進出口比重達到15%以上。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引進培養具有全球供應鏈運營能力的企業,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進口商品分銷中心。積極應對貿易摩擦,支持企業運用WTO規則維護權益。五是加強區域合作。推動深莞惠一體化,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和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提升城市交通樞紐功能,啟用深圳機場T3航站樓,建成沿江高速、博深高速、廈深鐵路,加快穗莞深城際線深圳段、深中通道等重大項目規劃建設。實現深圳通與嶺南通互聯互通。深化深港、深澳合作,加強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聯繫,促進經貿、教育、科技、金融、旅遊等領域的互利共贏。開工建設蓮塘—香園圍口岸和深圳河治理四期工程,加快深港西部快速軌道前期工作。以“一城一園”為重點,紮實推進對口援疆工作。認真完成對口支援西藏、幫扶貴州和省內相關地區等任務。
  (五)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美麗深圳。環境是生產力,是競爭力,是未來發展的基礎,以污染環境和過度消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的增長沒有前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深圳實現更長遠、更持續、更高質量的發展。市本級在生態環保領域投入223.3億元,實施一批生態文明建設項目,為建設美麗深圳提供堅實保障。一是最佳化城市空間開發格局。嚴格實施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深化陸海統籌,拓展發展空間。制定實施特區一體化新三年計畫,今年市本級投資73.6%安排在原特區外。加快光明、坪山、龍華、大鵬新區發展。推動大空港地區、深圳灣—後海總部基地、筍崗—清水河現代服務業基地,以及深圳北站商務區、光明門戶區、鹽田中心區、坪山中心區等規劃建設。推進華強北商圈改造升級。加強土地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加大違法建築查處力度,積極穩妥處理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問題。新開工一批城市更新項目,建立土地整備與新供用地指標掛鈎機制,全年整備入庫土地18平方公里。二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和資源節約。加快國際低碳城啟動區建設。新開工建設項目率先全面推行綠色建築標準,繼續實施太陽能屋頂計畫、LED路燈改造計畫和公共建築契約能源管理。新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1700輛以上。啟動編制政府綠色採購目錄。積極建設節水型城市,加快推進海水和再生水利用。三是完善城市現代交通體系。增強城市交通樞紐地位,提升全國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力。大力構建公交、捷運、輕軌、腳踏車等低碳交通網路,推進坂銀通道、坪鹽通道等前期工作,加快軌道三期、現代有軌電車試驗線、彩田路北延段等項目建設,鶴洲立交、平安立交建成通車,打通33條斷頭路,暢通片區微循環和特區一體化交通。完善人行道、腳踏車道建設,構建步行、腳踏車與公交便捷接駁系統,推廣公共腳踏車租賃服務,全年新投放公共腳踏車1萬輛以上。加強公交都市建設,發布公交服務指數,提高軌道交通運行效率,公交分擔率達到55%。大力發展智慧型交通,實時發布交通運行指數,著力緩解道路擁堵。四是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完善河流整治責任體系,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主要河流生態修復工程,繼續改善前海灣、深圳河、龍崗河水質,加快觀瀾河、茅洲河、坪山河、葵涌河等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強化大氣污染物跨區域協同控制,完成電廠機組低氮或脫硝改造,強化PM2.5防治工作,實時公布監測數據。加快完善環境保護基礎設施,推進污水、污泥、垃圾處理等工程建設,新建200公里以上污水管網。推進建築垃圾、餐廚垃圾綜合利用和生活垃圾減量分類管理。完善市容綜合考核機制。繼續實施綠化提升行動,加快建設田頭山、鐵崗—石岩等自然保護區,建成121公里、3.3萬畝生態景觀林帶,新建改造50個公園,開放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五是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完善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健全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推行綠色信貸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探索建立低碳產品的標識和認證制度,從嚴控制產業能耗、環保準入門檻。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完善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市場機制。加強環保實績考核。實施最嚴格措施,加強水資源管理。通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深圳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空氣更清新!
(六)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構建和諧幸福家園。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導向。要把人民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不斷增強作為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市民更幸福、城市更包容、社會更溫暖。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保基本、可持續,今年市財政安排重點民生領域支出增長13.5%,其中教育、醫療衛生、公共運輸分別增長20.5%、32.7%和27.9%。投資18億元啟動優質飲用水入戶工程。新建天然氣市政管道105公里,增加10萬戶管道天然氣居民用戶。二是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加大教育投入,實行公辦中國小運行經費生均撥款制度。加快提供優質學位,新改擴建中國小校18所,增加公辦學位1.85萬個。新增幼稚園學位2萬個,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在有條件的社區至少建有一所普惠性幼稚園。實施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加快發展高等教育,支持北大、清華、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大學提升教學科研水平,加快推進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展,高起點建設2—3所專業化、國際化特色學院。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支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改革發展。全面開展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業技能資格證書覆蓋率。實施全民素質提升計畫。三是讓市民得到更可靠的社會保障。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促進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係。落實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提供保障性住房2.5萬套。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調整機制,著力提高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和優撫群體的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推進市兒童福利院建設。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加快推進市老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出台養老設施專項規劃。支持發展慈善事業,辦好第二屆慈展會。四是提供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建成市兒童醫院住院綜合大樓、市第二人民醫院綜合大樓,推進新明醫院、聚龍醫院等重點項目建設。支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推廣網路健康服務,促進優質衛生資源均衡布局和共享。積極引進名醫和重點專科團隊,深入推進社康中心標準化建設,壯大全科醫生隊伍,大力推廣家庭醫生服務,加強市民健康管理和醫療保健服務。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完善醫療急救、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升計生服務質量。五是實施科技惠民工程。加強現代科技在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文化、交通出行、公共安全、食品藥品等領域的套用。完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提高網際網路、家庭寬頻普及率和無線寬頻覆蓋率,光纖入戶增加到100萬戶。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維護信息安全。六是進一步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推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試點。繼續實施“織網工程”和“風景林工程”,整合基層管理和服務資源,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社區服務。完善信訪制度,健全矛盾糾紛調解工作體系,暢通和規範民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深入開展“三打兩建”工作,著力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增強防範和打擊犯罪能力,促進社會治安持續好轉,打造平安深圳。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正式發布深圳公共安全白皮書,加強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持續開展泥頭車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完善減災防災和綜合應急救援體系。強化食品安全管理,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和黑名單制度,堅決打擊制假售假,提高檢測能力,加大抽檢力度,嚴管重罰,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過程監管。推進藥品電子監管,提升藥品安全保障能力。規範發展社會組織,建立政府行政監管、社會公眾監督和社會組織自律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系,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發展,加強雙擁共建工作和國防動員體系建設。
  (七)著力建設文化強市,增強城市軟實力。文化是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城市內涵和品位的重要體現。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整體實力。一是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新開工深圳書城寶安城、坪山新區文化綜合體和國際網球中心、觀瀾版畫藝術博物館等一批文化項目,加快當代藝術館和城市規劃館、大鵬所城二期保護等重大項目建設。完善基層公共文體設施,繼續推動公共文體場館免費或優惠開放,積極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開展公益文化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繼續辦好深圳讀書月、創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講堂、公園文化節、萬場電影惠百姓等文化活動。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鼓勵學術性文化活動。推進文化菁英集聚工程,推出更多原創文化精品。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鼓勵發展競技體育,積極打造有影響力的競技隊伍。二是提升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重大項目,加快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建設,推進華強文化創意基地、華誼兄弟文化城、前海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福田新媒體產業園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時尚、旅遊等深度融合,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壯大創意人才隊伍,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龍頭企業。發揮文博會等國家級文化產業發展平台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集聚輻射功能,促進更多文化產品走向世界,爭當文化產業發展領頭羊。三是塑造深圳時代風尚。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大運精神”和深圳“十大觀念”。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倡導以陽光心態面對人生、以辛勤勞動創造生活、以感恩情懷融入社會。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全面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推進志願者之城、愛心之城、慈善之城建設。推廣“社工+義工”服
 (八)著力加強自身建設,努力建設廉潔高效的法治政府。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從嚴治政,突出“乾”字當頭,著力提高服務能力。一是堅持依法行政。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嚴格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切實做好建議提案辦理工作。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建議。嚴格依法行政,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維護法律權威,建設法治城市。二是大力改進工作作風。切實落實中央改進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和省委、市委的要求,開展“弘揚改革創新精神、樹立優良工作作風”學習教育活動,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乾實事,敢作為,勇擔當。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認真辦好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加強明查暗訪,堅決糾治作風不實、庸懶散奢的不良風氣。三是持續提高行政效能。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強化信息資源共享,嚴格行政電子監察。進一步最佳化政務流程,精簡審批事項。完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加強責任追究,提高政府效能。四是切實抓好廉政建設。全面推進源頭治理、制度防腐。強化財政資金監管,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加強審計與監察,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營造風清氣正的發展環境,建設廉潔城市。
  各位代表,深圳正以更加堅定的步伐、更加昂揚的鬥志走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深圳重要講話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紮實工作,用我們的勤勞和智慧,共同創造深圳經濟特區更加美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