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麥教猛
各位代表:
2013年,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是惠州的發展之年、改革之年、穩定之年、豐收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轉型升級為路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目的,全力推進科學發展惠民之州建設,經濟發展逆勢上揚,重點改革不斷深化,民生質量明顯提升,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一、有效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
深入實施擴內需、穩外需和幫扶企業發展等一系列措施,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深入實施擴內需、穩外需和幫扶企業發展等一系列措施,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發展速度和質量同步提升。實現生產總值2368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2.6%,增幅居珠三角首位;人均生產總值50884元,增長11.7%。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0.88億元,增長23.37%,增幅居珠三角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15元,分別增長12.6%和13.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8%,在4%的控制目標內。
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引進契約資金1092億元,成功舉辦哈爾濱、長沙和巴西聖保羅展銷會,簽約金額36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8.7億元,增長18%,總量躍居全省第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4.2億元,增長15.5%,增幅居珠三角第二。外貿出口292億美元,增長26.3%,增幅居全省首位。
實體經濟穩步發展。出台28條扶持措施,開展"企業服務月"活動,為企業減免稅費3.5億元,安排扶持資金3.6億元。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20.5個百分點。47家規模以上企業增資擴產。新增私營企業6896家、個體工商戶3.2萬戶。
二、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呈現新格局
充分發揮龍頭項目帶動作用,深入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充分發揮龍頭項目帶動作用,深入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服務業比重由36%提高到36.5%,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65.6%提高到66.7%。石化、電子產業向集聚化高級化發展。中海油丙烯酸及酯、巴斯夫丁苯膠乳等項目投產。石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11.5億元,增長16.2%。仲愷高新區獲批國家LED產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成功舉辦"雲博會"。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440.4億元,增長27.8%。惠州港年吞吐量突破7000萬噸。實現旅遊總收入184.2億元,增長14.3%。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長12.3%、20.6%,存貸比達64.3%,獲省"金融穩定獎"。
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新增國家級創新平台1個[1],新組建省部產學研聯盟3個,引進科技創新團隊5個。預計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2%。榮獲省科技進步獎7項,申請專利9894件。新增馳名商標4件、高新技術企業28家、省級創新型企業8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8.6%,占比居全省第二。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關停重金屬污染企業113個。單位GDP水耗下降10.6%。超額完成省下達節能降耗任務,省節能考核獲評優秀。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達目標之內。仲愷高新科技產業園獲認定"省市共建循環經濟產業基地"。
三、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體制機制煥發新活力
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系統推進配套改革,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滿意度居全省第一[2]。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審批提速85%,工商登記增長65%。成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28類公共資源實現集中交易,為財政增收節支5.6億元。承擔全省"兩建"[3]試點,率先建成"一庫兩網三平台"[4],成立市信用中心。組建市交通投資集團、水務集團,新增4家創業投資機構,啟動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行政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完成第五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級行政許可由211項減少到70項,全部實行"零收費"。建成並開通市、縣(區)網上辦事大廳,市直966項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占比94.3%;縣(區)3093項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占比53.2%。實辦業務200多萬宗。
社會體制改革有序開展。登記註冊社會組織1698家。實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首批購買服務262項。建成全省首家社區服務網路中心,"特色之家"入選全省社會管理十大創新項目。2萬多名異地務工人員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成效初顯。在全省率先開展綜合改革試點,市級208項、縣區1189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初步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投入機制、由民作主的決策機制、底線均等的保障機制和均衡發展的資源配置機制。全市財政基本公共服務支出95.8億元,增長29.5%,增幅高出同期財政預算支出9個百分點。
四、著力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三宜"惠州展現新面貌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紮實推進城鄉區域一體化,"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更加突顯。
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建成一批城市道路、連線路和立交設施[5]。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園林風景項目36個。建成望江公園、金山湖公園(一期)和龍豐公園。新增綠道152.8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8平方米。新增公交線路25條,建成便民腳踏車服務站點100個,投放腳踏車1萬輛。城市管理實現格線化[6]。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莞惠城軌、廈深鐵路加快建設。廣河高速建成通車,提前四年實現"縣縣通高速"。完成縣道改造50公里、農村公路硬底化800公里。新增5個省級宜居示範城鎮、12個省級宜居示範村莊,建成鹿頸村嶺南新民居示範點。實現"村村通光纖"。完成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新開通3條跨市公交線路。龍門、惠東兩個產業轉移園新引進項目14宗,總投資25.8億元,省產業轉移考核獲評優秀。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2011年度考核獲珠三角第一。
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圓滿完成省人大確定的"兩河"[7]流域污染整治任務,建成金山河整治主體工程。新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1座、垃圾無害化處理場1座,縣縣建成垃圾處理場。新上項目環保否決率11.9%。新增省級生態鄉鎮7個。森林覆蓋率60.87%。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省環保責任考核連續五年獲評優秀。
五、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建設得到新提升
全市公共財政民生支出183.33億元,增長26.2%,占財政預算支出比重由63.9%提高到66.9%,十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民眾幸福感總體評價居珠三角首位[8]。
公共文化教育更加完善。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和市區公園景點,成功舉辦一批高水平文藝演出和體育賽事。實現"鎮鎮皆教育強鎮"、"縣縣有示範高中"、鄉鎮中心幼稚園全部規範化。市東江高級中學建成。中職新城完成年度建設任務[9]。高考新增本科上線人數占全省的1/5。57.6%的異地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公辦義務教育。
醫療保障大幅提升。建成市中醫醫院新院、中大惠亞醫院,完成市中心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第三人民醫院綜合大樓及329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第四人民醫院成為全省首家平價二級醫院,115家醫療機構開展"平價藥包"服務。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綜改運行新機制,實施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基本實現全民醫保,人均醫保補助從210元提高到252元;居民醫保政策內平均報銷比例由70%提高到80%,最高支付限額由12萬元提高到30萬元;職工醫保政策內報銷比例由90%提高到95%。
社會保障不斷增強。新增城鎮就業崗位7.3萬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老齡津貼提高一倍,新發放老年歸僑補貼和困難殘疾人補貼[10]。城鄉低保由城鎮最低每月270元、農村最低210元統一提高到385元。率先實施低收入群體燃氣價格補貼。建成保障性住房5400套,完成農村困難戶住房改造4372戶。發放公積金貸款22.4億元,增長95%。74個省級貧困村和1227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平安惠州建設紮實推進。深入開展法治城市建設,榮獲全省首批法治城市創建先進單位。"三打"取得積極成效[11],績效考核總分排名全省第四,獲評優秀檔次。全警上路大巡防全面鋪開,綜治信訪維穩網路更加完善,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加強,社會和諧穩定,民眾安全感不斷提高。
社會各項事業加快發展。通過全國公共文明指數測評,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地區"。成功創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與巴西聖保羅、智利維尼亞德爾瑪市開展友好交往。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邁出新步伐,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事業取得新發展。統計、審計、外事、僑務、台務、民族、宗教、方誌、檔案、移民、仲裁、氣象、三防、消防、應急、防震、打私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在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並報告工作,自覺接受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13件、建議134件,政協提案139件、委員意見建議126件,辦理網民來信3.5萬件,辦復率均為100%。廣泛開展"黨政領導信箱"、"行風熱線"、"惠民線上"等活動,開通政府官方微博,建成覆蓋縣區和部門的政務微博群。第三次獲評"廣東網路問政年度城市"。依法行政工作有效開展,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政府效率和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朋友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惠州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上辛勤勞動的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駐惠部隊、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市改革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落後於珠三角平均水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產業結構重型化給節能減排帶來嚴峻考驗,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城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社會管理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市重點項目推進年、民生實事建設年、轉型升級提速年。綜觀當前巨觀經濟形勢,雖然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尚不牢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保持穩中求進的態勢仍然具有許多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我們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宏偉藍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提出了廣東發展"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為廣東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胡春華書記蒞臨惠州考察調研,寄予我市"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殷切希望,明確了我市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極大鼓舞了全市幹部民眾。我市一大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或動工建設,為惠州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注入了強勁動力。與此同時,全省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輪加快發展的熱潮,百舸爭流,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面對新形勢、新目標,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推進科學發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增強建設惠民之州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不移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加快轉型,以更加高昂的鬥志、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紮實的工作,全面開創我市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胡春華書記調研惠州重要講話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總目標,突出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率先跨越",全力推進"重大平台、重大產業、重點企業"建設,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型升級,促進生態文明,強化民生保障,爭先進位,率先跨越,努力實現更快速度的發展、更有質量的轉型、更高水平的惠民,為2017年率先實現"兩個翻番"[1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出口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5%以內;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36.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7%以內;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2‰以內;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2.0%以上;節能減排完成省下達任務。
圍繞上述目標,必須著力推動"八個率先跨越":
一、在壯大經濟實力上率先跨越
堅持擴消費、促投資、拓外需並舉,做強企業,做大總量,提升質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強化投資拉動作用。開展好"重點項目建設年"活動,發揮重點項目帶動作用,安排重點項目170項,年度計畫投資414.8億元。抓好交通、能源、環保、水務、市政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基礎設施投資穩步增長。積極拓寬民間投資,推動企業增資擴產,鼓勵技改和創新投入。加強招商選資,力爭引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切實提高已簽約項目履約率。
有效擴大消費需求。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加快落實國家鼓勵消費政策,推進特色商業街區、專業市場建設改造,完善農村商業網點,擴大城鄉消費。拓展社區服務、文化休閒、旅遊度假等熱點消費,鼓勵發展網購,推廣信貸、租賃等新型消費模式。辦好惠州產品呼和浩特、俄羅斯展銷會,建成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提高惠貨市場占有率。
保持外貿快速增長。全面落實穩出口各項政策,大力幫扶重點出口企業。深度挖掘傳統市場潛力,積極開拓東協、俄羅斯、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積極扶持高新技術、自主品牌產品和一般貿易出口,大力發展服務貿易,鼓勵建設境外行銷網路和對外投資帶動出口。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資源型產品進口。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深化與港澳台的經貿合作交流。推進口岸建設與開放,提高通關效率。
強化金融支撐作用。積極發展現代金融業,大力引進各類功能性金融機構,完成組建惠東、博羅農商行,啟動組建龍門農商行。加強金融、科技、產業三融合,充分發揮金融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整合產業、科技扶持資金,加快發展創業投資,組建2家創投機構。積極推動企業上市和股權融資,完成3家企業上市。加強政銀企合作,更好發揮交通投資集團、水務集團等融資平台的作用,加大優勢產業、重點項目的融資力度,強化金融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撐。
實施企業成長計畫。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年主營業務千億元企業1家,新增超百億元企業1家。重點扶持100家創新型、成長型企業加快發展。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平台[13]和信貸支持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合作配套,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深入實施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推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實施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惠28"條措施。完善經濟運行監測分析例會制度,提高生產要素的調節和保障能力。加強財稅金融監測預警,提高財稅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落實重要商品的儲備管理和產銷運銜接,穩定物價總水平。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二、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率先跨越
實施"產業培育計畫",大力發展重大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產業競爭力。
做大做強"電、汽、化"產業。開工建設中海油煉化二期項目,大力引進石化中下游項目特別是精細化工項目,推進石化產業鏈延伸發展。加快TCL液晶、移動網際網路、"慧雲"生態創意等產業園和北斗裝備製造套用產業基地建設,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向高端化發展。規劃建設博羅、惠陽、大亞灣汽車產業園區,爭取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做大汽車產業。深入實施"兩化融合牽手工程"[14],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省市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大力發展LED、物聯網和雲計算套用等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快培育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推進綠色照明示範城市、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示範城市建設。鞏固首屆"雲博會"成果,辦好第二屆"雲博會"。
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荃灣港區國際貨櫃碼頭二號泊位、煤炭碼頭一期等項目建設,推進鐵水聯運,擴大貨源,打造億噸大港。加快惠州機場和"空港"經濟區建設。推進羅浮山、西湖創"5A"。培育發展健康衛生、智慧生活、綠色環保、文化創意等幸福導向型產業。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高標準農田25萬畝,加快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建設。以十二大特色農產品[15]為重點,積極發展品牌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推進精深加工和冷凍保鮮等技術套用,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在創新驅動發展上率先跨越
積極構建多元化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套用開發和產業化,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
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落實企業研發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大亞灣石油化工研究院、仲愷電子信息研究院等公共創新平台建設,新增技術創新平台15家。從今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支持專業鎮建設公共服務平台。實施"雙高人才計畫",大力培養和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專業人才。
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最佳化科技財政投入,鼓勵套用研究和成果產業化。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群建設,發展科技綜合服務,促進創新創業。發揮產業集聚優勢,積極承接先進地區的技術與產業溢出。推廣契約能源管理[16]、重大技術設備融資租賃[17]等新型商業模式,支持新產品開發套用。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爭取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8家。
實施智慧財產權、技術標準和名牌帶動戰略。創建全國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力爭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20%以上。支持優勢產業建立智慧財產權聯盟,推進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深入推進品牌帶動戰略,力爭新增馳名商標4件。
四、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率先跨越
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以更大勇氣和智慧推動重點領域改革。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系統推進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現審批提速80%以上[18]。繼續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實現市、縣(區)有效銜接。完善公共資源交易體制,完成所有中心鎮公共資源交易所建設。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套用系統的建設推廣,最佳化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市與區的財政體制,探索建立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製度。做好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深化國企改革,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探索水價"全成本"定價和區域供水同網同價。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事項壓減40%以上,加快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完善網上辦事大廳,確保所有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都可實現網上辦理。深化簡政富縣強鎮事權改革。
深化社會管理創新。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民生社會、平安社會、公平社會、活力社會、法治社會。建成社會組織"孵化器",扶持120家以上社會組織發展。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制度。強化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樞紐功能,開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試點,全面推進社區"六個一"工程[19]。實施"千名社工人才培養計畫",發展社工隊伍,引導城市社區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創新和完善出租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以惠東和龍門為試點,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實行配套的財政、產業、土地、環境政策和考核制度,探索山區發展新路子。穩步實施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資產確權登記,鼓勵對集體資產統一管理和交易。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行村(居)自治事務與經濟事務相分離。深化華僑農場改革。
五、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率先跨越
推進城鄉規劃和基礎設施一體化,促進縣區聯動發展,積極參與深莞惠經濟圈建設,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
著力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最佳化"一城三組團"功能布局,增強輻射帶動力。提升惠東、博羅縣城建設水平,逐步與市區融合發展。推進金龍大道沿線、龍門縣城建設和生態旅遊開發,打造北部生態發展組團。加快中心鎮、專業鎮和名鎮名村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公共設施與周邊鎮村共建共享。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建設流動商戶臨時疏導區。
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快信息技術的拓展和套用,打造信息化高地,建設智慧城市[20]。拓展惠民卡功能和使用範圍,建成"讀者雲圖書館"和電子政務雲數據中心一期工程,建設住房公積金運營與監管系統、數字城管系統和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提高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捷運規劃。加快莞惠城軌、廈深鐵路和7條在建高速公路[21]建設,完成國道205線和省道357線惠州段以及三環路等路面改造。抓緊四環路南段、金愷大道、惠新大道等城市主幹道建設。啟動雲山東江大橋、第三東江大橋、新開河北橋建設。推進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貫通、潼湖圍達標加固和觀洞水庫應急供水擴容等工程。加快灌區和小農水改造。抓好禎州、現代、崇文、尾塘等輸變電工程。
加快環大亞灣新區建設。編制完成環大亞灣新區開發建設總體規劃、空間發展規劃、幹線路網規劃、海岸保護利用規劃,修編全市海洋功能區劃。整合沿海港口、岸線和產業資源,最佳化空間布局,促進產業集聚、配套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加快區域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區域融合發展。
推進深莞惠經濟圈建設。全面落實合作協定和重點事項。推進深惠城軌前期研究,加快江城大道、龍江東江大橋、縣道225線惠陽秋湖路口至深圳坑梓段改造等項目建設。爭取開通大亞灣至大鵬、新圩至龍崗等跨市公交。完善環保聯防聯治機制,深入推進"兩河"污染整治。完善龍門、惠東產業轉移園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引進更多優質項目。推進坪惠合作區[22]規劃建設。
六、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率先跨越
堅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建設美麗惠州。
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啟動市能源管理中心建設,推廣套用節能減排技術,引導企業節約用電用水。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狠抓水泥、石化等重點行業節能降耗。合理控制土地開發強度,提高用地效能。大力推進"三舊"改造,積極開展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試點。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控制。
深入推進治污減排。完成金山河綜合整治,推進青年河等重點河涌治理。新建21座污水處理設施,確保已建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批。推進重污染企業淘汰,全面淘汰中小燃煤鍋爐,完成水泥生產線降氮脫硝改造。加強養殖業和機動車減排。統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提高生態建設水平。深入開展生態縣、生態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加快規劃建設潼湖濕地公園,抓好海洋生態園建設和考洲洋生態修復,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推動國家生態市創建工作。大力推進生態景觀林帶、森林碳匯和森林進城圍城工程建設,實施中心城區和縣城中心區造林綠化工程,完成8個森林公園、100個森林家園和7個森林繡花工程建設,確保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在36%、40%以上。實施村鎮"綠色家園工程",建成10個"千村家園綠化示範村"。力爭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在生態建設上爭當珠三角"第一梯隊"。
七、在文化建設發展上率先跨越
以提升全民素質為核心,深入推進文明創建,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積極培育文化產業,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深化文明城市建設。圍繞奪取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廣泛開展"共築中國夢、當好建設者"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新時期廣東精神、惠州精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倡導社會志願服務和愛心互助,推進"好人之城"、"道德講堂"建設,提升市民整體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加大城市綜合整治力度,確保順利通過全國公共文明指數測評。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修繕一批古街區、古村落、古建築。科學規劃、保護和整治水東街、金帶街等歷史文化街區,加強對銀崗窯址[23]、羅浮山葛洪煉丹遺蹟、賓興館等歷史遺存的保護修繕,啟動重修東坡祠。加強古蹟保護,研究甄別和形成《惠州市古籍聯合目錄》。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
最佳化公共文化服務。重點推進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達標升級。完善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機制,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漁船通"。建設市數字圖書館,推行圖書借閱"一卡通"[24],廣泛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開展"文化惠民卡"試點,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
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與商貿、旅遊、科技結合,重點推進龍門農民畫產業園、讀者(惠州)數字出版基地、雅圖光電和數字視頻產業基地、羅浮山文化產業孵化基地、艾米動漫基地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實施"原創動漫扶持計畫",提高原創能力和文化創意水平。
八、在提高民生質量上率先跨越
鞏固和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成果,力爭提前兩年實現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目標。
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促進城鄉居民更加充分就業。繼續抓好社會保險擴面提標,完善社會保障卡套用功能。推進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落實低收入群體物價補貼雙聯動機制,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
推進教育創強爭先。鞏固省教育強市創建成果,確保惠陽區和16個鎮全部通過省教育強區、教育強鎮複評。抓好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工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爭取縣(區)全部創建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申辦1所高職院校,建成市技師學院二期工程。推進規範化幼稚園和民辦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實施"強師"工程,培育一批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學團隊。
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啟動健康新城一期工程建設。推進市第一和第三人民醫院等綜合性醫院創"三甲"工作,確保市中心醫院、市中醫醫院"三甲"複審、縣(區)中醫醫院"二甲"複審達標。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深入推進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擴大平價醫療服務。扶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遷建市人口計生服務中心。打造衛生信息平台,建設"智慧醫療"和"全民低成本健康海雲工程"[25],實現健康管理全民覆蓋。
深化平安惠州、和諧惠州建設。構建"兩圈五網"[26]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維護社會治安穩定。嚴厲打擊涉毒違法犯罪,確保禁毒嚴打專項行動取得明顯實效。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層層落實信訪工作責任,依法妥善處置突發性、群體性事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管理,加強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食品藥品市場監管。
統籌發展各項事業。廣泛開展民眾體育運動,籌辦第四屆市運會、第二屆國際龍舟邀請賽、第十三屆世界象棋錦標賽、第五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體育賽事。全面推進"惠一家"優生健康工程[27],推廣生育關懷基金。創建防震減災示範市。建設市檔案館二期工程和各縣檔案館新館。組織實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繼續做好雙擁共建、人民防空、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審計、三防、應急、台務、仲裁、方誌、科普、打私、老齡、殘疾人等工作。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惠民之州,是我們始終如一的追求。從今年起,市本級新增財力75%以上、縣級新增財力60%以上投入民生。今年繼續開展"民生實事建設年"活動,我們將集中力量辦好十件民生實事:
一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萬個,幫助3000名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建立並完善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專項制度,實施商業保險大病二次補償;將兒童白血病、愛滋病機會性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腦梗死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5種疾病納入醫保門診特定病種;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
三是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條件。在惠城、惠陽、大亞灣、仲愷4個區開展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工作;新增和改擴建一批公辦中國小校[28],新增國小學位8434個、初高中學位2840個;實施城鎮貧困家庭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午餐計畫",對符合條件的在校學生給予午餐補助。
四是減輕看病就醫壓力。建設市中心人民醫院改擴建二期工程;啟動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工程;在8間二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設立平價診室,新增8間政府辦醫療衛生機構使用平價中醫適宜技術治療包,新建30家以上平價藥店;將城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提高到85%,增強檔案使用功能。
五是緩解民眾住房困難。籌建2165套公共租賃住房,完成4348戶農村住房困難戶住房改造和剩餘的428戶大中型水庫移民住房改造,改造華僑農場危房1000戶。
六是改善道路交通狀況。完成800公里通自然村公路硬底化、50公里縣道沙土路改造。打通市區10條市政連線路[29],新建5座人行過街設施[30],實施紅花湖路、金榜路、梅湖大道等道路拓寬改造工程;新開通15條公交線路、新投放230輛公車(其中惠城中心區環保公車100輛);在金山河鏡河篩月、白鷺棲霞綠地配套建設地下公共停車庫,金山河沿岸增設地面公共停車位,共新增停車位458個。
七是最佳化供水供氣服務。建成日供水20萬噸的潼湖水廠主體工程;開展大亞灣、惠陽、仲愷和惠城區供水一體化工作;新建16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現49個省級貧困村村村通自來水。完成惠城區、仲愷高新區3.5萬戶居民天然氣轉換。
八是提升宜居環境。建成6座污水處理廠[31]並投入運行,完成2座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32],完善2座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33]。升級改造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和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場;在惠城中心區逐步推行垃圾分類處理;完成鎮街垃圾轉運站、自然村垃圾收集點建設;新建生態景觀林帶192.4公里、碳匯林[34]12.76萬畝;城市添景增綠343.6萬平方米。啟動惠州市植物園建設。
九是提升民眾安全感。深化"全警上路大巡防",進一步提高路面見警率和查控率,實現市區重點區域全時空覆蓋。新建300個、改造2610個高清視頻監控點,提升視頻監控系統實戰效能;在市區治安複雜地段增設5個治安崗亭,日均投入18輛以上流動警務車,並常態化排查整治治安亂點。
十是完善基層便民服務。建設20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建60家平價商店;建成10個鄉鎮和60個自然村的體育健身設施;完成有線電視未通達的56795戶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
各位代表!惠州已經進入了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新時代。站在繼往開來的新起點上,面對人民的新期盼,我們深感前景廣闊、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勇挑歷史重任,勢在必行。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八項規定,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服務型機關建設年"活動。大興實幹之風,踐行為民之舉,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大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服務方式,最佳化政務服務,不斷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大力推進廉政建設,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力促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堅持從嚴治政、依法行政,著力打造法治型、服務型、責任型、效能型、和諧型、廉潔型政府。
各位代表,時代賦予我們重任,人民寄予我們厚望。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惠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激發爭先進位的昂揚激情,凝聚跨越發展的強大合力,團結拼搏,開拓創新,務實進取,為推進惠州"儘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為創造惠州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