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7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惠州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7年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不忘初心、銳意進取的五年,是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力落實市委決策部署,團結依靠全市人民,主動認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奮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率先跨越,深入實施平台構建、產業培育、企業成長、人才“雙高”、縣區趕超和惠民倍增“六大計畫”,較好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各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過去五年,我們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力以赴穩增長,經濟實現健康較快發展。
綜合實力實現新跨越。全市GDP突破3000億元,2016年達3390億元(預計,下同),年均增長10.7%。人均GDP達7.1萬元,年均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300億元,2016年達361.3億元,年均增長17%。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居全省第五位。
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201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億元,累計達8060億元,年均增長15.5%,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226宗。中海油惠煉二期煉油項目基本完工,中海油與殼牌集團合作新建120萬噸乙烯項目順利推進,信利一期、伯恩光學擴建等一批重大項目投產。舉辦6場“惠貨全國行”展銷會、5屆雲博會和4屆中國手機創新周活動,累計簽訂銷售貿易契約1918.4億元。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5億元,年均增長12.8%;電子商務交易額1400億元,年均增長24%;出口總額1947億元,年均增長5.5%,一般貿易出口占比從17.1%提高到24%。
實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77家,201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350億元,年均增長12.8%。新增市場主體18.9萬戶,其中民營企業17.9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9倍,占全市GDP比重44.1%。新增上市企業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4家。新增馳名商標15件、著名商標54件。
過去五年,我們著力建設重大產業、重大平台,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三次產業結構由5.6∶57.9∶36.5,調整為5.1∶53.7∶41.2,第三產業占比提高4.7個百分點。平板顯示、智慧型終端等高端電子信息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大亞灣石化區連續三年排名“中國化工園區20強”第二,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個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8.5%、41.5%。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345.7億元。羅浮山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獲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2016年旅遊總收入364.1億元,年均增長16.2%。新增金融機構45家,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4974.5億元、3461億元,年均增長15.7%和19.2%。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農業科技貢獻率64%。
平台建設成效顯著。珠三角(惠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建設有序推進。中韓(惠州)產業園成為中韓自貿協定中國三個園區之一。潼湖生態智慧區上升為省級發展戰略平台,引進引領性項目14宗、研發機構10家、企業研發中心9家。環大亞灣新區成為省重大區域發展平台,81宗現代產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52億元,海洋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建設成效初顯。7個省級以上產業園實現工業產值4464.3億元,增長2.7倍,占全市58.4%。
縣域經濟亮點紛呈。博羅縣、惠東縣、龍門縣人均GDP相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三個縣GDP年均增速高於全市2.7個百分點。博羅穩居全國縣域經濟百強,惠東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惠城區入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區。惠陽區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全市第一。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3倍和4倍。博羅獲評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龍門獲評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遊名縣。
過去五年,我們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突破
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出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1+6+N”系列檔案。成功引進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廣東IMEC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中科新能源研究院、南方工程檢測修復技術研究院等高端創新資源。與美國、德國、以色列、烏克蘭、比利時等國家科研合作不斷深化。省級專業鎮增加到24個,建立中小微企業服務平台23個。
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達466家,增長3.2倍。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22家,其中國家級5家,孵化面積達70.2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1023家。建成新型研發機構9家、在建16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組建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9個、院士工作站3個,獲評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被認定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建成眾創空間20家,累計引進374個孵化團隊。建成國家石油化工產品質檢中心、國家光電產品光輻射安全質檢中心。
創新創業成果豐碩。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36項。TCL入選國家首批創新企業百強工程試點企業。2016年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5800件、1160件,分別增長4.5倍、10倍,獲中國專利優秀獎8項,成功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市。質量強市建設深入開展,3個國家、省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落戶。“人才雙高計畫”“人才雙十行動”深入實施,累計引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39個、領軍人才69名。引進培養高技能人才15.6萬人。完善創業政策,建成廣東惠州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等7個創業基地,新增創業人數2.6萬人,創業帶動就業10萬人。仲愷高新區入列首批省級雙創示範基地。
過去五年,我們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體制機制釋放新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現。出台“去降補”“1+5”實施方案和行動計畫。234家關停類國有“殭屍企業”出清,95家特困類國有企業脫困工作加快推進。房地產去庫存成效明顯,總庫存較去年初下降668萬平方米,住宅庫存消化周期縮短至4.8個月。銀行機構不良貸款率1.08%,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金融市場運行穩健。落實涉企稅費減免等各項降成本政策措施,2016年為企業減負超百億元。全面啟動18項補短板工程,完成投資超過150億元。
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實施“三張清單”管理制度,市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推行“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網上辦理率達96.8%。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全面推行。項目投資實施並聯審批,提速80%。完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試點,提前兩年實現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十二五”目標。建成市、縣區一體化運行的“中介超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累計完成交易項目2.3萬宗。國有企業實現改革增效,淨資產增至596.2億元,年均增長24.1%。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完成集體土地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發證。建成農村“三資”管理服務平台、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兩建”考核連續四年居全省前列,獲批全國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市。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成為省首批創建公共運輸示範市,累計承擔省級以上改革試點86項,改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作用不斷增強。
對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積極貫徹“一帶一路”倡議部署,設立10個駐外經貿文化聯絡處,成功舉辦5場“惠貨全球行”活動。與我市有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96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7.6億美元。企業對外投資3.3億美元,年均增長96%。與薩摩亞務實合作取得初步成效。與韓國城南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過去五年,我們強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聚力扶貧攻堅,城鄉統籌發展邁上新台階
“兩港三網”建設成效顯著。惠州機場開通11條航線,通達12個城市,2016年旅客吞吐量達55萬人次。國際貨櫃碼頭建成投產,惠州港吞吐能力突破億噸。建成惠州海灣大橋及7條(段)高速公路,新增里程254公里,總里程達633公里。廈深高鐵開通,莞惠城軌惠州至常平段通車,贛深客專動工,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初步形成。光纖入戶率65.9%,4G移動用戶383萬戶。市區公共區域基本實現WiFi覆蓋。新增110千伏以上變電站18座,新增輸電線路1565千米,供電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城市實現擴容提質。城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超過96%,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67平方公里。完成惠州大道、三環路等城市主幹道升級改造,建成金石四路、激流坑水庫配套道路等一批城市道路以及59條市區連線路,四環路、隆生大橋、市民公園、市植物園等順利推進,新建城市公園39個。建成數字城管,實現“三網”聯動。獲評中國智慧城市建設50強。鐵腕整治“兩違”,累計拆除違法建築333萬平方米。城市路網更優、景觀更靚、品質更好。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改擴省幹線公路442.7公里、縣道185公里,完成新農村公路硬底化建設4060公里。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80.9萬畝,新增現代農業示範基地30個、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家、省名牌農產品59個。環羅浮山新農村示範片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惠陽、惠東示範片建設順利推進,惠城區獲批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實施農村泥磚房改造24220戶。完成105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31個省級貧困村通自來水工程。稔平半島供水工程加快建設,惠州大堤(南堤)堤路貫通工程紮實推進,城鄉水利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形成。
幫扶工作紮實有效。兩輪扶貧“雙到”任務全面完成,落實幫扶資金10.8億元,193個省市重點幫扶村、2.1萬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全部脫貧。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全面推進,2萬名無勞動能力相對貧困人口年度脫貧任務全面完成。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對口幫扶惠東縣、龍門縣工作深入推進,援藏援疆援川工作階段任務圓滿完成。
過去五年,我們始終堅守生態底線、踐行綠色發展,生態優勢更加明顯
生態創建成效顯著。每年投入20億元治水、20億元種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創建深入推進,建成國家級生態鎮6個、省級生態縣區3個、省級生態鎮53個,生態鎮村占比超過80%。入選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紮實推進河涌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成功打造金山河、青年河水環境綜合整治樣板工程。淡水河、潼湖流域水質逐步改善。考洲洋等重點海域綜合整治成效明顯,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全省第一,獲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惠州大行動,新建濕地公園6個、森林公園45個,森林覆蓋率達62.37%,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85平方米,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獲評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綠色發展指數全省第一。
污染防治深入推進。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54座,實現“一鎮一廠”,建成截污管網1200公里,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6%。“美麗鄉村•三大行動”紮實推進,建設森林村莊533個,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集點2萬多個、污水處理設施714個,農村垃圾實現“村收集、鎮清運、縣處理”,連續兩年在省人大組織第三方評估中排名珠三角第二位。潼湖環境整治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常態化開展大氣污染整治“八大行動”,空氣品質排名居74個重點監測城市前列,“惠州藍”享譽全國。
節能減排成效突出。編制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低碳生態規劃。累計完成減排項目268宗,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項目900多個,清退重污染項目188宗。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7.1萬輛,推廣套用新能源汽車1908輛。完成燃煤鍋爐淘汰、VOCs重點企業治理和火電、石化企業脫硝降氮改造工作,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
過去五年,我們集中財力辦好民生實事、發展社會事業,民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堅持將市級新增財力75%以上、縣級新增財力60%以上投入民生。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投入355億元完成項目275個。通過實施542個服務項目,建立了“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心區建成惠民腳踏車站點167個,投放腳踏車5700輛。改造提升集貿市場111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2%。入選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範市。
社會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新增城鎮就業33.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以內。新建保障性住房14806套,啟動棚戶區改造6512戶。低保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年均增長13%。醫療救助體系不斷健全,率先實現職工醫保與生育保險合併實施、職工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待遇統一。災害應急救助能力明顯增強,為216萬農村人口購買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市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縣區公辦社會養老服務中心7家、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6家、農村幸福院160家。
文教衛體事業加快發展。新建、改擴建學校92所,新增公辦中國小學位7.2萬個、公益普惠性幼稚園學位4.2萬個。惠州學院入選全省首批套用型大學轉型試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城市職業學院申辦成功。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民辦高校落戶。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區實現全覆蓋,創建成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文化惠民卡制度成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小巷總理》《千年之約》等文藝精品廣受好評。累計新增省級文保單位27處、省歷史文化街區5條,獲評國家級傳統村落10個,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功承辦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全面啟動衛生強市、健康惠州建設。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市中醫醫院新院、中大惠亞醫院投入使用,完成市中心人民醫院改擴建,整合組建新的市第三人民醫院。新建、改建村級衛生站529間,建成基層中醫館66間。成功應對全國首例輸入性中東呼吸綜合徵。傳染病發病率逐年下降。累計減少出生缺陷嬰兒近8000人。獲評首批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示範市。計生工作連續三年獲省考核第一。博羅獲評世界長壽之鄉。成功承辦世界象棋錦標賽、世界男子水球聯賽總決賽、中華龍舟大賽、省港杯足球賽等賽事活動。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全警大巡防” “全民大群防”,“兩搶一盜”警情逐年下降,平安惠州建設成效明顯,連續兩次獲評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城市。推動文明創建向基層延伸,高水平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社會組織總數3513個,註冊志願者達43萬人,19人榮登“中國好人榜”。累計建成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207所,率先實現鄉村學校少年宮全覆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打假工作考核連續三年全省第一。食品實現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統一監督管理,食品安全形勢趨好。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體系進一步健全,安全生產形勢平穩。
五年來,我市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工作取得新進展,軍民融合發展不斷深化,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民族宗教、港澳台、紅十字、殘疾人、老區建設等工作邁上新台階。統計、物價、供銷、口岸、打私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方誌、檔案、移民、氣象、三防、消防、應急、防震、科普等工作實現新發展。
過去五年,我們切實加強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服務效能不斷提升
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堅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累計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24件、省政協委員提案21件;市人大代表議案59件、建議801件,政協委員提案884件。全面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社會聽證、政府決策諮詢、重大行政決策後評價、政府法律顧問等制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數217件。成為全省首批行使地方立法權的地級市之一,配合制定地方性法規3件。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制度經驗全國推廣,全國仲裁“兩化”試點工作成效明顯,獲評全國“六五”普法先進城市、全國首批法治城市創建先進市。
行政效能持續提升。大力推進政務公開,紮實開展“萬眾評公務”活動,黨政領導信箱、行風熱線、惠民線上和網路問政等平台作用充分發揮,累計辦理網民來信19.1萬件,辦結率98.6%,公開政府信息42萬條。督查機制進一步完善,有效促進工作落實。市行政服務中心累計受理業務160萬宗,政府公共服務滿意度四年居全省第一。
廉政建設不斷深化。認真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全面推進政府系統廉政風險防控,馳而不息糾正“四風”。開展強農惠農資金、教育亂收費等領域專項治理,實施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專項執法監察,審計全覆蓋穩步推進,反腐敗工作紮實有效。大力倡導艱苦奮鬥,“三公”經費支出逐年下降。
各位代表,奮鬥充滿艱辛,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朋友關心支持的結果,也是歷屆市領導班子接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第十一屆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各駐惠單位、駐惠部隊、武警官兵,向老領導、老同志,向支持惠州建設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發展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是爭創競爭新優勢的強大動力;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是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始終堅持真抓實幹,是完成目標任務的堅實保障;始終堅持惠民利民,是做好政府工作的最終目的。經驗彌足珍貴,鞭策永續前行。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經濟發展速度與預期存在差距,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創新資源要素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結構調整尚鬚髮力,轉型升級任務艱巨;進出口形勢嚴峻,實體經濟面臨困難增多;“三農”工作存在短板,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與剛性支出需求矛盾加劇,經濟金融風險隱患增加,管理防控能力有待提高;安全生產、食品安全等領域存在隱患,環境保護、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繁重;機關作風須進一步轉變,行政效能有待提高,營商環境亟待改善等等。我們將正視矛盾、直面問題,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展望和2017年工作意見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全面分析了今後五年我市面臨的發展形勢和機遇, 確立了“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發展目標,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突出“四個發展核心”,全面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改革創新、率先跨越,全面提升政府效能和法治化水平,全力打造智造高地、區域樞紐、生態名城、文化強市、惠民之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奮力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為全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作出惠州新貢獻。
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要堅持以綠色化為引領,大力發展高端優質、低碳循環的綠色產業,加快建設協調發展、宜居宜業的綠色城鄉,努力構築天藍水清、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積極培育遵循規律、崇尚文明的綠色文化,持續增進和諧共生、普惠共享的綠色福祉,在踐行綠色化、融入現代元素與彰顯山水特質上久久為功,在“更好質量”和“更高水平”上奮力突破,在“率先”與“全面”上決戰攻堅,讓“青山綠水”永不褪色,給“金山銀山”添足成色,真正使“遠者來、近者悅、居者安”。展望未來,五年後的惠州:
——經濟總量突破5000億,綜合實力更加雄厚。主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推動供需結構有效匹配、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良性互動,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全市GDP突破5000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500億元,全力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力爭各縣區人均GDP達到全省平均水平。
——建成萬億產業集群,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完善。推動產業加速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邁進,力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石化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汽車和裝備製造業、新能源產業產值超過2000億元,傳統製造業超過1000億元,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升級,“2+2+N”現代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