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0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0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惠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九九九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複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在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惠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和市政協的參與支持下,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中共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 “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統攬全局,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為巨大動力,堅持“進中求效,穩住勢頭,確保增長,確保穩定”的工作思路,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成績。市八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
 一、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6%,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5.5:57.0:27.5。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具體表現在:
  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 全年糧食總產達112.66萬噸,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增長,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糧食生產責任制考評任務。水產品、畜禽肉類和水果等產量都有較大增加。營林生產、森林管護工作得到加強。鄉鎮企業總產值369.93億元,增長13.1%。全年農業總產值98.08億元,增長8.4%。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 重點抓大集團、抓骨幹項目、抓工業園區建設。市直五大集團工業總產值266.89億元,增長53.8%,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3.2%。縣(市、區)組建的工業集團和工業園區已形成一定規模。新上的技改骨幹項目新增產值30億元左右。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TCL微縫電視螢幕牆、數字無繩電話,康惠可視電話,德賽DS5.1聲道解碼器、雷射頭產品,華陽光學變色油墨、醫用可吸收縫合線等一批高新技術產品已投放市場。電子工業實現總產值345.21億元,增長41.7%,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2.9%。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的工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7.1%。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04.71億元,增長24.6%;工業增加值208.8億元,增長13.9%。
  外經貿工作有新突破 充分利用各種促進外貿出口增長的政策措施,有效地扭轉了上半年出口下滑的局面。全年出口總額36.76億美元,增長9.6%,獲得“廣東省1999年擴大出口先進獎”。加大了對台招商、鄉鎮利用外資工作力度,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84億美元,增長1.4%。外事、僑務、口岸、工商、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服務。
  擴大內需、啟動消費取得成效 大力開拓國內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組織企業參加省在成都、瀋陽、鄭州、長沙、昆明等城市舉辦的展銷會、博覽會、洽談會,擴大了惠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份額。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到國內外建立行銷網路。著力抓好改革農電體制、改造農村電網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工作,農村到戶電價已降至每千瓦時1元以下,減輕了農民負擔,促進了農村消費。“米袋子”、“菜籃子”各項指標完成情況良好。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0.95億元,實際增長11.6%。積極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全年接待旅遊總人數增長34.6%,旅遊營業收入增長24.5%,國際旅遊收入增長84.6%。
 個體私營經濟有較大發展 進一步落實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有關規定,重點扶持50家較大規模的私營企業,僑興、富紳、隆生、裕華、橋勝、南方稀土等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的私營企業集團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註冊私營企業719戶,個體工商戶1.1萬戶。全年個體私營企業納稅2.74億元,增長16.2%。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市、縣兩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領導小組及其工作機構,精心組織,周密部署,抽調近400名幹部對全市22家城市信用社進行了停業整頓。在上級的支持下,城市信用社和農村合作基金會風險得到初步化解。
  金融、財政形勢穩定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49.97億元,比年初增加39.03億元,增長12.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51.6億元,增長8.7%。實現了地改市以來第一次順差結匯。加強稅收征管工作,調整支出結構。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0.75億元,增長14.1%;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82億元,增長12.3%,加上中央和省返還及各項補助,基本實現財政收支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在崗職工全年平均工資收入8883元,實際增長14.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9437元,實際增長5.1%;農民人均純收入3531元,實際增長3.8%。
  二、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
  抓住國家增髮長期國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努力擴大投資需求,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58億元,增長10.3%。
  交通建設 惠澳鐵路獲得國債資金2億元,前期工作逐步展開。惠河高速公路進入全面施工階段,廣惠高速公路征地基本完成,惠澳大道惠州至澳霞段已經拉通,金龍大道、廣梅線、龍塘線、惠樟線、惠深線等收尾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新建公路113.7公里,改建公路172.5公里。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683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1.2 公里。
郵電通信建設 建成“流動市話”網路、郵政金融網二期工程、郵件處理中心配套工程、第四和第五期移動數字通信(GSM)交換擴容工程、130網路擴容4.3萬門工程等項目。全年新增固定電話7萬戶、行動電話11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每百人25.3部。
  電力建設 擴建220千伏主變工程及建成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各1項,改造和新建11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141公里,新增110千伏及以上主變容量38萬千伏安。
  水利建設 對全市74座中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對惠州大堤南堤、惠東平山大堤等32條共127公里江海堤圍進行了整治建設。
 市政建設 基本完成了《惠州——大亞灣地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江北水廠首期日供水20萬噸工程竣工投產,梅湖生活污水處理廠完成首期工程量的95%,西湖截污引清工程開始動工。市區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2.4萬平方米,縣(市、區)也加強了園林綠化工作,我市榮獲“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力度加大。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加強,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土地管理工作進一步規範。
  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大企業集團改革力度加大 進一步完善和規範了TCL集團、德賽集團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麥科特集團和華陽集團的部分企業實行了股份制改造,調動了經營管理者和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效益穩步提高。
  中小企業改革步伐加快 按照“三個有利於”的標準,遵循有進有退、先易後難的原則,進一步放開放活國有中小企業。全市國有中小企業已有75%以上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轉制。
  各項配套改革進展順利 工商行政和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增收,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工作基本落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救濟金、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得到提高。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實際分流安置率達50.3%,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8%。
  四、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通過精心組織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做好迎接澳門回歸的各項工作,結合聲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野蠻行徑、揭批“法輪功”邪教組織和反對李登輝“兩國論”三場政治鬥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廣大幹部民眾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激發了愛國熱情。廣泛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行業、文明崗位以及創“五好”等精神文明建設系列活動,湧現了一批榮獲國家、省、市、縣各級表彰的文明單位、文明視窗、文明村鎮、文明戶標兵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分子。我市被評為“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以發展高科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重點,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市已建立國家級技術開發中心1家和省級重點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家。一批科技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一批科技項目列入“星火”“火炬”等計畫。經省認定的43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88.6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1%。全年代理專利申請123項,獲授權專利98項。科學普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教育事業有新發展 全年多渠道投入教育資金7.39億元,增長11.1%,其中地方財政預算內經費3.18億元,增長15.3%。加大了改造薄弱學校工作力度,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逐步推進。“普九”成果得到鞏固,全市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4%,國小升學率達97.76%。高中教育質量有所提高,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3355人,高考錄取率55.1%。幼兒、中專、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以及民辦教育都有新發展。惠州大學經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
  衛生、體育工作進一步加強 農村合作醫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有所發展,預防保健、計畫免疫、藥品管理等工作得到加強。市中心人民醫院被評為“全國百佳醫院”。落實《獻血法》取得成效。深入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水平有較大提高,本市運動員在國際及全國比賽中取得較好成績。
  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績 認真落實《廣東省計畫生育條例》和人口目標責任制,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降至7.16‰,下降2.02個千分點,連續9年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畫控制指標,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1999年度計畫生育達標單位”稱號。
  文學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部門為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積極開展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全市文藝工作者在全國、全省文藝演出中,有10件作品獲獎。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文化設施有較大改善,市博物館搬遷新館,縣(市、區)、鄉鎮文化館(站)建設得到加強。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完成了市區有線電視光纖網路改造工程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解決了175個廣播電視覆蓋盲點村看電視難問題。持續開展掃除黃色書刊和打擊非法出版物活動,加強了對文化娛樂市場的管理。
  “雙擁”工作成績顯著各級黨委、政府在支持部隊建設,改善駐惠部隊官兵物質文化生活,以及解決部隊隨軍家屬就業、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駐惠部隊在支持和參與地方的“兩個文明”建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軍地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市首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五、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按照省委和市委的部署,開展了政府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三講”教育,進一步加強了領導班子建設,提高了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駕馭複雜局面的能力,促進了政府依法行政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
  民主法制建設繼續推進 認真執行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協通報工作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按期辦復市人大議案2件、建議114件,政協提案126件。處理民眾來信來訪5789件(次)、市長專線電話2142次。政府機關依法行政和行政執法責任製得到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力度進一步加大。依法撤銷管理區、建立村民委員會工作圓滿完成。法律服務、法制宣傳、普法教育和勞動教養工作進一步推進。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成效 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黨政一把手責任制,加強了政法隊伍建設。堅持打、防、管、教並舉,精心組織各種專項鬥爭,嚴厲打擊帶黑社會性質與惡勢力團伙及各種刑事、經濟犯罪,掃除黃賭毒,促進了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堅持反走私工作責任制,加大打擊走私力度,依法嚴懲了一批走私犯罪分子及妨礙執行緝私公務的為首分子,沿海地區走私活動得到有效遏制。
  機關廉政勤政建設進一步加強 加大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力度,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不斷深化,集中力量查處了一批大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試行政府採購制度。基本完成了各級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的工作。機關深入開展創“五好”和行風評議活動,幹部的公僕意識、廉政勤政意識進一步增強。
  此外,政府其他工作也取得了可喜成績,為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各位代表,1999年,我們在較大困難面前能夠經受住考驗,取得比預期更好的成績,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銳意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惠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幹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
  向關心和支持惠州建設的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整體發展不平衡,部分鄉鎮企業發展相對較慢,第三產業滯後狀態未從根本上改變;部分中小企業經濟效益不理想,虧損問題比較突出;幹部民眾收入的總體水平仍較低,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金融風險隱患還未從根本上消除;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環節;政府部門的工作和作風還有許多方面需要改進。對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一定會高度重視,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OOO年工作意見
  各位代表!2000年是世紀交替之年,是“九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今年,我們既面臨著嚴峻挑戰,也面臨著新的難得的發展機遇。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未徹底消除,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改革發展中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但是,全球經濟發展趨勢向好,我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家繼續實行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始起步,我市金融風險逐步得到化解,全市人民盼望已久的南海石化項目按目前進展情況,可望年內簽訂契約,開始啟動,這些都將給我市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必須繼續堅持從經濟的“基礎、源頭、積累”抓起和“上規模、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的經濟發展思路,繼往開來,抓住機遇,團結奮進,開拓創新,奪取新的勝利。
  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以江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強大動力,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任務、總目標統攬全局,認真落實省第八次黨代會、市第七次黨代會和今年市委工作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緊緊扣住“進”這個主題,堅持“穩中求進,進中求優,優中求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今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2%;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8‰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10方面的工作:
  一、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任務、總目標統攬全局,推動全市經濟協調發展
  全力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根據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我市2010年要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000美元的目標。按照現基數推算,年均增長要達到12%。在這10年裡,擬分三個階段推進:第一階段,即前三年時間,主要是推進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左右;第二階段也用三年時間,南海石化項目拉動和優勢產業的形成,將促使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左右;第三階段是後四年時間,經濟發展保持穩健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14%。為此,要致力於建立三大體系:一是結構最佳化、產權多元、持續增長、有惠州特色的地區經濟體系;二是廉潔、高效、公平、法治的社會管理體系;三是科教發達、人文進步、環境優美的社會文明體系。按照區域梯度發展的原則,實行分類指導,形成“中心突出、兩翼跟進、拉動後部”的戰略發展態勢,推進全市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出口農業。擴大優質高產水稻種植面積,優質谷面積達到70%以上;發展適銷對路的優質蔬菜、優質水果、優質花卉等經濟作物,調整最佳化畜牧業、林業和水產養殖業結構;推進海洋綜合開發、利用和管理;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培育和扶持省市級8家農業龍頭企業,辦好石灣、小金口兩個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大力推廣“公司+農戶”的模式,搞活農產品的深加工和流通;搞好供銷社體制改革,發揮供銷社在生產流通中的作用。把小城鎮建設與鼓勵民間投資、發展鄉鎮企業結合起來,促進城鄉一體化和農村二、三產業發展。進一步做好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江海堤圍的整治工作,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繼續抓好土地延包工作,落實土地承包契約,將經營權證書籤發到農戶。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堅決制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
  堅持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同步,積聚工業發展後勁 繼續實施工業立市戰略,集中力量促成一批新項目和技改項目上馬,特別是促成18個高新技術項目儘早形成新的生產能力。繼續抓好大企業集團,重點扶持他們進軍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信息產業。套用高新技術,抓好中小企業技術、設備、產品改造,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對質量低劣、沒有效益的產品,堅決予以淘汰。加快建立中小企業服務體系,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
  大力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繼續以旅遊業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契機,深化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旅遊景點統一管理;多渠道增加投入,興建或改造一批高檔次的景區、景點和賓館、酒店;加強旅遊宣傳和推介;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古蹟和海洋生態旅遊資源,力促旅遊產業有較快發展。加快商業結構調整,建立和發展一批有輻射力的商品交易市場,進一步規範各類專業市場。積極推廣物流配送、代理制、連鎖經營、網上購物等現代流通方式,搞活商貿流通。發展信息產業,推進政府上網、企業上網工程,加快“信息市”建設步伐。培育和完善技術、產權、人才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完善和規範房地產市場,盤活房地產沉澱資金。發展社區服務、中介服務等產業。
  積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 鼓勵個體、私營企業擴大投資規模,著力培育一批有品牌、有規模、有行銷網路的私營企業集團。為個體私營經濟營造平等的發展環境。凡可以向外商開放的領域,個體、私營企業均可以進入;鼓勵私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併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政府採購、公共設施建設等招投標中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完善貸款擔保機制,解決個體、私營企業融資難問題;創造條件給予更多的私營企業經營進出口權,鼓勵私營企業直接參與國際競爭。
  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今年是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的最後一年,各級政府要把如期實現兩大目標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調整所有制結構,推進體制創新 按照“有進有退”的原則,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政府逐步從競爭性行業和非骨幹企業退出國有資產股權,使國有企業逐步改造成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業,從而形成混合型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形式,加強對國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行使出資人權利,解決出資人缺位和政企不分問題。
  推廣TCL經驗,加快國有控股大企業集團改革 在具備條件的國有控股大企業推廣“授權經營,增值獎股”的做法,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從根本上調動經營者積極性。大企業集團要推行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理順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關係,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特別是成本、資金和質量管理。深化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建立企業經營者激勵和約束機制。調整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關係,取消企業行政級別,建立分層分類管理制度。拓寬經營者選拔渠道,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改革。創造條件,力促我市主體產品突出、技術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大集團進入“省級隊”“國家隊”和跨國公司行列。
  突出抓好國有中小企業的扭虧脫困 結合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經營機制轉換為重點,採取股份合作、租賃、兼併、轉讓、承包等多種形式,區別不同情況,實行分類指導。對一批經營困難但有優質資產的中小企業實行資產重組;對一批債務較重但有品牌、有市場的中小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對一批資不抵債、技術落後、浪費資源、扭虧無望的企業實行關閉、破產。鼓勵國有大企業集團及各種所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中小企業改革。努力降低國有企業虧損面和虧損額,實現扭虧脫困目標。
  大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加大工作力度,實現養老、失業保險覆蓋全社會的目標。依法強制各類所有制企業和個人參加社會保險,嚴肅查處不參加社會保險、嚴重拖欠社保費的單位和個人。採取多種措施,開闢籌資渠道,充實社會保障基金。依法管好社保基金,嚴禁挪用、擠占、轉借。繼續做好國有企業原有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確保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以養老保險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實行勞動預備制度,完善社會勞動職業中介機構的管理,提高勞動就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