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1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惠州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01年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九五”時期的工作回顧
  “九五”時期,在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惠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的監督支持和市政協的參與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認真貫徹“穩中求進,進中求優,優中求效”的工作思路,努力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依靠全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保持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市八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預期目標基本實現,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九五”計畫的各項任務也基本完成。
 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440.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025元,比上年增長10.4%,分別比1995年增長99.4%和83.8%,“九五”期間年均遞增分別為14.8%和12.9%;農業總產值104.63億元,比上年增長7.1%,比1995年增長46.7%;工業總產值947.86億元,比上年增長20.7%,比1995年增長189.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達77.41億元和13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和9.9%,分別比1995年增長25.6%和53.4%。2000年全市三大產業比例為14.9:57.7:27.4。
  二、科技創新成效顯著 積極貫徹科教興市戰略,制定並實施《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技術創新、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九五”期間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進步獎78項,省級以上重點新產品稱號44項;專利申請量1260多件,專利授權量730多件;實施“星火”計畫24項,“火炬”計畫39項。去年全市47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電子信息工業實現總產值429.73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7%。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由1995年的37.6%上升到2000年的50%。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迅速。科學知識普及、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三、各項改革穩妥推進 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大部分國有企業已改造成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合作制企業。積極進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探索,通過對TCL集團、德賽集團等企業實行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加強了國有資產管理,促進了體制創新。狠抓國有企業扭虧脫困工作,採取股份合作、租賃、兼併、轉讓、承包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降低了國有企業的虧損面和虧損額,基本實現改革與脫困“三年兩大目標”。制定和落實一系列扶持措施,促使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企業集團不斷增強實力和市場競爭力。2000年市直五大集團實現工業總產值330.14億元,比上年增長21.4%,比1995年增長286.2%。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步伐,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00年底,全市參加養老保險34.8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1.66萬人,醫療保險正在實施,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部實行了社會化發放,完成了省政府下達的社會保險擴面征繳任務。外貿、糧食流通、財稅、金融、價格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醫療體制、城鎮住房、政府機構等方面的改革也有新的進展。
 四、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努力開拓國際市場,調整最佳化外貿出口結構,有力地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快速增長。2000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達44.9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3%,比1995年增長92.8%,年均遞增14%。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和領域,引進了一批國際知名大公司、大財團,辦起了一批規模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2000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7%,“九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48.83億美元,比“八五”時期增長71%。世界500強企業中,有索尼、日立、松下、LG、三星、西門子等16家落戶惠州。尤其可喜的是,全市人民翹首以盼十二載的中海殼牌石化項目終於正式簽約,為我市帶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五、創建“四塊金牌”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 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四塊金牌”為目標,大力搞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綜合整治,重點對西湖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大面積、全方位的改造,對市區主幹道和七大出口路進行了整治,對“兩江四岸”和濱江地帶進行了治理,實施了一系列城市民心工程,建成了江北水廠、梅湖水質淨化中心一期工程、商業步行街、下浦濱江公園和市區一批園林綠化工程,投入3億多元鋪設了300多公里高壓電纜,拆除了市區的架空電力線路,市容市貌有了很大變化,環境質量有了很大改善,提升了城市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去年我市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稱號,“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也已通過了省的檢查。同時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九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326.32億元。這時期對國道205線和省道惠深線、惠水線、龍塘線以及縣通鎮公路進行了改造,完成了惠州大堤首期、二期加固及一批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成了金龍大道、惠澳大道、羅浮山東江大橋等一批公路、橋樑工程和500千伏變電站等一大批輸變電工程以及集光纖、微波、電纜、衛星通信等多手段於一體的主體通信網,廣惠與惠河高速公路惠州段、惠澳鐵路等重點項目上馬建設並順利推進。
  六、財政金融形勢和市場經濟秩序平穩 “九五”期間,認真執行積極穩健的財政政策,加強稅收執法和征管,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嚴格控制和壓縮一般性開支,堅持“收支兩條線”管理,試行政府採購招標制度,確保了財政收入平穩增長。2000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94億元,比上年增長21.7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17.67%,加上中央和省返還及各項補助,基本實現財政收支平衡。“九五”期間,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累計47.79億元,年均遞增13.7%。以重建金融秩序和信用為重點,採取積極有效措施,對城市信用社、農村合作基金會、信託投資公司進行了清理整頓,基本上化解了我市地方金融機構的支付風險,地方金融資產的清收工作也取得初步進展,確保了全市金融平穩運行。200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59.07億元,比年初增長2.6%,比1995年末增長85.7%;各項貸款餘額213.34億元,比年初減少12.6%,比1995年末增長8.4%。加強對金融、市場、財稅、價格及房地產的監管,嚴厲查處各種違紀違規案件,依法嚴懲制假售假、走私販私、騙匯騙稅、經濟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力維護。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 堅持每年重點為民辦幾件實事、好事,讓人民民眾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積極組織實施“兩大會戰”,基本實現“四通”和“四個一”目標。“九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市整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00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25元,比上年增長4.1%,比1995年增長25%;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630元,比上年增長2.8%,比1995年增長37.4%。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9.73平方米和20.57平方米,超過小康標準。年末止累計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5%。
  八、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有新進步 在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精神文明建設的力度。在全市廣泛開展“兩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開展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使館的野蠻暴行、批判李登輝的“兩國論”、揭批“法輪功”邪教組織三項鬥爭,積極推動民眾性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九五”期間,全市教育投入31億元。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學前教育、高等教育、中專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全面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2000年惠州大學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本科院校。衛生事業取得較大進展,各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合作醫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得到發展,愛國衛生、預防保健、計畫免疫、中醫等方面的工作以及藥品食品、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監督管理都得到進一步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水平逐步提高,本市運動員在國際及全國的比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堅持落實人口目標責任制,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200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0.62‰,比1995年降低8.06個千分點,連續10年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畫控制指標。宣傳、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不斷發展,建成了一批綜合性文化設施,創作了一批高質量的文藝精品,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持續開展“掃黃打非”,淨化了文化市場;廣播電視覆蓋網得到進一步完善和擴大,解決了全市175個廣播電視覆蓋盲點村收看電視難問題。積極開展軍警民共建活動,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建設進一步加強。宗教、民族事務等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九、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 各級政府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協通報工作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九五”期間,市政府辦理人大代表議案12件,建議和意見443件,政協提案628件,處理民眾來信來訪18081件(次)、市長專線電話10584次。市、縣(市、區)行政執法部門全部建立了執法責任制,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強。法律服務、法制宣傳、普法教育和勞動教養工作進一步推進。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推進“重典治亂”,先後開展了“兩打一掃”、“打黑除惡”等嚴打專項行動,全面清查整頓娛樂服務場所,加強外來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推進基層安全文明創建活動,全力遏制“法輪功”反彈,取得了明顯成效,維護了社會穩定。在政府機關認真開展“三講”教育、創“五好”和“四評”教育活動,大力整頓機關作風,公務員隊伍素質和服務效率明顯提高,幹部的公僕意識、廉政勤政意識進一步增強。堅持從改革和制度建設入手,狠抓領導幹部、行政執法部門、經濟管理部門的廉政建設,從源頭上遏制各種腐敗現象。嚴厲查處“三亂”,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完成了政法、軍隊、武警和黨政機關與所辦經濟實體和管理的直屬企業脫鉤的工作。
各位代表,我們高興地看到,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市國民經濟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為實施“十五”計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的結果,也是與駐惠解放軍、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關心和支持分不開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關心、參與和支持惠州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顧這五年的工作實踐,有很多經驗值得記取。第一,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始終抓住經濟建設不放鬆,把發展作為主題貫徹於一切工作之中,把握機遇,加快發展。第二,必須堅持走開放型經濟發展道路,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力爭與世界級大企業聯手發展,不斷提高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水平。第三,必須堅持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國有企業,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新型的政企關係;引進高新技術,發展實用技術,提高綜合實力。第四,必須堅持“從基礎、源頭、積累抓起”和“上規模、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建網路”的經濟工作方針,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抓發展。第五,必須堅持以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為目標,著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第六,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十五”期間,我們要繼續堅持和不斷豐富這些經驗。肯定成績和總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整體效益不夠理想,經濟總量尤其是工業經濟已形成一定規模,但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仍然偏低。二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信息網路服務業滯後,人才、技術和生產資料等要素市場發育較慢,流通領域仍處於人流不旺、物流不暢、信息不靈、資金不足的狀況。三是城市化水平較低,城市功能不夠完善。四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山區老區仍有部分民眾生活較貧困,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五是金融風險隱患猶存,原城市信用社和農村合作基金會、信託投資公司的債務清收工作難度大、進展慢,加上我市歷史欠賬多,償還能力弱,地方財政面臨很大壓力。六是投資環境還不夠理想,特別是軟環境不盡人意,服務質量、辦事效率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七是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嚴峻,一些地方犯罪數量增多,犯罪手段升級,犯罪危害加重,人民民眾缺乏安全感。對以上問題,我們一定會高度重視,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十五”計畫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五”時期是我市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奠基期,是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期,是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過渡期。市政府根據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省委八屆六次全會和市委七屆四次全會精神,擬定出《惠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草案),請各位代表一併審議。
  進入“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有利條件:一是中海殼牌石化項目上馬建設及其產生的連帶效應,將給我市經濟發展注入巨大的推動力,帶動各行各業發展;二是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經濟開放度進一步提高,為我市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提供了契機;三是我市有明顯的區位優勢,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潛力巨大;四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我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堅實基礎。五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法制環境越來越好,投資環境趨於最佳化,對投資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實施“十五”計畫中,我們要充分發揮這些有利條件,增強競爭意識,抓住機遇,紮實工作,努力掀起新一輪創業發展的高潮,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根據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確定“十五”時期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立足於惠州的現實基礎和獨特優勢,著眼於惠州的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貫徹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增創體制、開放、產業、科技四大優勢,充分利用中海殼牌石化項目的效應,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營造經濟發展的“亮點”;正確處理經濟高起點、跨越式發展與提高經濟效益的關係;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全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統一,努力把惠州建設成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和石化工業的重要基地,與國際經濟緊密聯繫的外貿出口基地,風光秀麗、聞名國內外的旅遊基地,現代化港口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地區,為我市在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五”時期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遞增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12%;外貿出口總額年均遞增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遞增8%;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
  實現上述奮鬥目標,“十五”時期必須貫徹落實好“四個堅持”:
  ——堅持把發展作為主題,在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努力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綱要》(草案)提出了“十五”時期的10項主要任務。(一)加快經濟結構的調整步伐。(二)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快城市化進程。(三)穩步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四)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五)加快基礎設施現代化進程,適度超前於經濟發展。(六)堅持外向帶動戰略,進一步擴大出口,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八)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九)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健全法規制度,依法治市。認真落實這10項主要任務,是開展新一輪創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題中之義,也是今後五年政府施政的基本目標。
——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在發展中加快調整,以調整促進更快發展。重點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推進所有制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城鄉結構、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按照“切實穩定第一產業,大力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思路進行。農業方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託,著重在最佳化生產結構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的水平,大力發展“三高”農業、特色農業、城郊農業、創匯農業、生態旅遊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工業方面:按照“面向市場、企業為主、科技推動、提高素質”的要求,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電器機械三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新材料、醫藥、光機電一體化、軟體等有潛力的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服務業方面:抓住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機遇,擴大利用外資、民資領域,大力加快旅遊業這個龍頭的發展,著力培育交通運輸倉儲業、信息服務業、社會服務業三大支柱行業,切實加強金融保險業、商貿流通業。調整所有制結構,主要從兩個方面推進:一是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各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思想,支持、鼓勵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調整區域經濟結構,主要依據“一市兩區三縣”不同的發展基礎、區位條件等特點,合理安排產業布局,實行分類指導,促進協調發展,形成“舞起龍頭、突出中心、振起兩翼、拉動後部”的戰略梯度發展態勢。調整城鄉結構,著力點在於實施城鎮化戰略,加快城市化進程。以“完善基礎設施、增強配套功能、最佳化人居環境、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大力加強市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努力把惠州建設成為珠三角東北部、東江流域的區域性中心城市;以“突出特色、強化功能、提高質量、繁榮經濟、集聚人口、壯大規模”為方針,選擇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鎮特別是惠州—大亞灣地區40箇中心鎮重點發展,形成眾多具有較強輻射和帶動能力的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調整最佳化企業組織結構,關鍵是繼續貫徹“抓大放小”的方針,鼓勵和支持TCL、德賽、麥科特、華陽等大企業集團發展成為擁有著名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國際性跨國企業;通過兼併、重組等形式,放開、激活全市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促進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提高與大企業的配套能力。
——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大膽進行體制創新,突破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是:進一步深化以產權多元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規範發展資本、產權、土地、技術、有形建築、勞動力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強力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清理和減少政府審批事項,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政企、政事、政社關係。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適應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要求,繼續積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加快與國際慣例接軌,把利用外資與對外投資、擴大出口與最佳化進口、“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落實科技興市戰略,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突出三點:一是大力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和機制,鼓勵和支持TCL等企業集團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建立高新技術發展風險投資機制,鼓勵科技型企業創業發展。二是鞏固義務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改革中專教育,強化成人教育,發展民辦教育,加快惠州學院、廣播電視大學建設,創建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保證教育適度超前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三是制定優惠政策,改革分配製度,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積極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創業的社會氛圍和良好環境,大力培養引進和用好人才,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作用。
——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努力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十五”時期的發展應當更加注重民生,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使人民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基礎上,主要從三個方面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一是加快完善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社會失業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關心老人、兒童、婦女、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等社會保障事業,努力形成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通過發展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個體私營企業等,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同時引導人們轉變就業觀念,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由市場機制調節就業,不斷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三是在提高城鄉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費水平的基礎上,加快城市化和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努力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提高社會淨福利水平。
  圍繞“十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今後五年的發展突出以下七個戰略重點。
  一、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建設先進的現代農業經濟區域
  最佳化生產結構,大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在保護好基本農田,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加大調整種植業結構的力度,擴大適銷、高效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畜牧業,並努力創出品牌。積極開發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淡水資源,加快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快生態林業發展,重點加強南崑山、羅浮山、古田、象頭山等自然保護區建設,抓好京九鐵路和廣汕、廣梅、深汕公路惠州段“綠色通道”建設,推進全市6個森林公園建設。發揮各地的地理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業,形成南部沿海、中部沿江、北部山區各具特色的產業帶,建成一批主導產業基地。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推廣“公司+農戶”模式,辦好一批農產品種植和加工基地,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引進外資興辦農業項目,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和創匯農業。積極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改革,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農業生態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壯大鄉鎮企業,把鄉鎮企業調整升級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