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府任期是跨世紀的五年。五年來,省政府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省政協的監督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等戰略,努力增創體制、產業、開放、科技四大優勢,基於歷屆省政府工作奠定的基礎,經受住較為複雜嚴峻經濟形勢的考驗,在各種困難和風險中開拓前進,逐步解決了我省多年快速發展中積累和暴露的突出問題,國民經濟實現大跨越並走上良性循環軌道,改革開放、社會各項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順利完成了省九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兩個萬億突破,經濟綜合實力躍上大台階。
經濟發展進入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三化並舉階段。預計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1674億元,比上年增長10.8%,五年年均增長10.2%。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達13368.7億元,約是1997年的兩倍。稅收和財政收入大幅增加,預計2002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0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是1997年的2.5倍,全省可支配財力達1550億元,收支保持平衡,並有適當的儲備。對國家的貢獻不斷增加,1998年至2002年,我省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年均增長20.3%。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放開了糧食市場,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推進,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傳統產業得到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2002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6.9,比1997年提高33點。第三產業發展提速,增長速度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7年的13.5∶49.9∶36.6祝為8.8∶50.2∶41.0。城市化水平從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8%提高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55.7%。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引發了地方金融支付風險。我們沉著應對,大膽決策,堅持改革,狠抓發展。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支持下,實施“一攬子”解決地方金融支付風險方案,對全省147家城市信用社、14家信託公司及14個營業部(辦事處)和843家農金會實施停業整頓、償付個人債務和外債。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法律,順利實施原“省國投”破產,成功進行“粵海重組”。我省以堅實的經濟基礎,妥善解決了超過1000億元的地方金融內外債支付風險,成功抵禦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
——各項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本屆政府開展了兩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省政府各部門原有的審批事項進行清理和規範,共精簡各類審批事項821項,占總數的40%,改革工作仍在不斷進行中。政府職能進一步向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祝。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公開招標拍賣,國家投資建設工程、公有資產產權交易、政府採購公開招投標,推行辦事程式公開化和規範化。建築、土地、產權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加快發展,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取得明顯成效。
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取得較大進展,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初步建立國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重組省屬國有資產,省屬24家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企業實現保值增值。大多數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改革中壯大。劣勢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和一般經營性小企業轉制加快。省重點扶持的工業龍頭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鄉鎮企業產業結構、產權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和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底企業養老、失業參保人數分別比1997年底增加156%和111%。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行,到2002年底,全省共有670萬職工參加醫療保險。
建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取得重要進展。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試點工作穩步推開。行政事業單位工資統發和基本建設項目財政性資金集中支付工作進一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實現“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理順農村電力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同網同價、競價上網”。在國家新組建的第二大電網公司中,廣東是控股的大股東。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完成了政府機構改革,省政府行政編制精減49.4%,市縣鄉鎮精減19.44%。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其他各項改革有新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
——外向型經濟再上新水平。
積極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機遇,實行“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對外經濟貿易持續發展。出口商品結構得到最佳化,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提高。國有外經貿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入,經營主體逐步多元化。授予一大批民營生產型企業以自營進出口權。加工貿易健康發展,一般貿易穩步增長。多元化出口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境外加工貿易、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進一步拓展。預計2002年進出口總額2213.9億美元,其中出口突破千億美元,達118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3%,五年年均增長9.7%。投資軟環境進一步改善,國際大企業、大財團在粵投資增加,利用外資水平不斷提高。預計2002年實際吸收外商直接投資13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6%,五年年均增長6.8%。粵港澳台經貿合作再上新台階,舉辦了五屆粵台經貿合作交流會。建立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和粵澳高層會晤制度,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聯合舉辦了粵港台經濟合作論壇。外事、僑務、台務、旅遊工作為我省的對外開放作出新貢獻。創辦廣東經濟發展國際諮詢會,擴大了我省的國際影響。
——國內市場有效拓展。
連續幾年分別在華中、華東、東北、西北等地區舉辦經貿合作會展活動,廣貨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得到鞏固提高。省內市場繁榮興旺,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改造農村電網,降低電價,至2002年底實現農村住宅到戶電價0.79元/千瓦時以下的目標,全省各類電價比2001年12月平均降低0.128元/千瓦時,有效擴大了電力需求和家電市場。整治涉農收費,農民負擔繼續減輕,農村消費環境得到改善。預計200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五年年均增長11.4%。
——科教事業快速發展。
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省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發明專利申請量自1998年以來年均增長40.6%,企業創新能力、產業國際競爭力居全國前列。以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群迅速崛起。民營科技企業快速發展。預計2002年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達1150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22%,比1997年上升13.5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5.39%。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成就顯著。智慧財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教育事業大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珠江三角洲絕大部分地區和各地級市城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繼續教育發展較快,職業技術教育不斷加強,社會力量辦學逐步興起。高等教育在整合中發展提高,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生從1997年的17.47萬人增至46.87萬人。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省政府撥款11億元,與教育部共建重點大學,其中9億元投入新組建的中山大學。“211”工程建設取得新成效,一批學科的學術水平接近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培養和引進了一批我省急需的專業人才。
——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邁出新步伐。
信息產業高速發展。預計2002年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值達3760億元,與開始實行同口徑統計的1998年相比,年均增長28.9%。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規模較大、產業配套較齊全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產業群。軟體業發展迅速,軟體出口居全國第一。廣州、深圳、珠海、南海四個軟體園區建設勢頭良好。電子政務建設穩步推進,初步建立了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全省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進展順利。企業信息化發展加快,電子商務有了良好開端。廣州、深圳、汕頭等市的信用信息網試點建設初見成效。信息網路安全保密工作水平提高。
——初步解決了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交通和用水等突出難題,全省不同區域共同發展。
籌集370多億元支持山區發展。從2001年起省政府每年安排財政專款,建立免收農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2002年安排4.4億元,全省已有103萬名農村困難家庭子女享受全免費教育。省政府安排3億元改造老區山區1000所農村學校,籌措20億元解決中國小教育歷史欠帳問題。籌措16億元開展扶貧兩大會戰,實現了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機動車、通電話、通郵政和通廣播電視目標。籌措80億元用於山區、欠發達地區、省際高速公路以及山區普通公路網和山區航道建設。安排27.3億元專款建設粵東高陂水利樞紐工程、潮州供水樞紐工程、粵西雷州半島治旱、粵北石灰岩地區蓄水工程,逐步解決這些地區民眾飲水問題。全省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明顯,珠江三角洲地區示範作用增強,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發展的基礎條件明顯改善。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堅持和完善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474件和政協提案1986件。城鄉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依法理順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撤銷管理區辦事處,選舉村民委員會,實行村民自治,順利完成第一屆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民主選舉。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廠務公開紮實推進。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民眾團體的聯繫,建立了省政府工會工作聯繫會議制度,民主渠道進一步拓寬。認真配合省人大常委會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清理、修訂、廢止了一批與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對外承諾不一致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推進依法行政,規範行政執法主體及其行為,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落實。普法教育、法律服務、監獄勞教工作得到加強。審計、監察、統計等工作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並取得階段性成果,偷稅騙稅、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逃匯騙匯等違法犯罪活動得到遏制,信用建設邁出新步伐,市場環境逐步最佳化。安全生產形勢基本穩定。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嚴重刑事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堅決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反走私鬥爭保持高壓態勢。國家安全工作更好地服務於改革與發展大局。全民國防意識不斷增強,國防動員、兵役徵集、民兵預備役和擁軍優撫安置工作進一步加強,軍政軍民更加團結,廣州、深圳等10個市、縣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深入開展學習鄧小平理論、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講”教育活動。加強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公民道德建設。“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告別陋習、走向文明”等觀念深入人心,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公民素質不斷提高。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廣州、深圳、中山、茂名、肇慶、南海和廣州市天河區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區)”,10個城市成為省級文明城市,並湧現了一批文明行業、文明單位、文明村鎮和文明社區。文藝精品戰略和南粵錦繡工程取得豐碩成果,“五個一工程”再創佳績,山區文化建設工程、“文化藝術上山下鄉工程”五年工作目標順利實現。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初步形成。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事業不斷發展。城鄉愛國衛生、醫療服務、疾病控制、衛生監督和藥品監督工作進一步加強,中醫藥事業持續發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成功承辦了第九屆全國運動會,實現了“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環境、一流的組織、一流的成績”和“精彩、圓滿並具特色”的目標,取得金牌、獎牌、總分三個第一的好成績。人口自然增長率近3年來連續下降,保持10‰以下,為實現我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達到全國中等水平的目標打下較好基礎。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認真貫徹國家宗教政策,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實施“九五”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取得成效。民政、人防、氣象、地震、檔案、參事、文史等各項事業都有新發展。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全省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初步富裕。預計200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912元和11200元,五年年均實際增長3.8%和6.3%。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4.5平方米,比1997年增加2.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提高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採取實在措施幫助困難民眾解決住房難、就醫難、打官司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加大,城鎮登記失業率在3%以下,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生活環境有所改善,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得到加強,森林覆蓋率達57.2%。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成長質量明顯提高、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我們的主要體會是:第一,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中央的要求與廣東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敢為人先,大膽試驗,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第二,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集中精力發展生產力,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第三,必須堅持“穩中求進,有效增長”的經濟工作方針,著力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第四,必須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不斷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努力提高經濟綜合競爭力。第五,必須緊緊抓住市場,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面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努力擴大有效需求,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第六,必須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加快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同時,對山區、欠發達地區實行分類指導,重點扶持,促進不同類型地區共同發展。第七,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八,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實行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在集中精力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把精神文明建設擺上更加突出位置,實現兩個文明同步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各位代表,我省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共廣東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省黨政軍民認真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粵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廣東建設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我省目前的小康仍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經濟社會發展中尚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仍不合理;經濟體制有些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民收入增長較慢;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較突出;城鄉部分民眾生活比較困難;人口控制和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任務依然艱巨;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等。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按照省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戰略部署,以“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工作全局,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核心,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粵、可持續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四大戰略,增創開放、產業、科技、體制、環境五大優勢,努力建設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建立文明法治環境,率先實現寬裕的小康。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和總體要求是: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左右。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綜合競爭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壯大支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城鎮化水平。加強科技事業,推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有新進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珠江三角洲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東西兩翼經濟快速發展,山區全面實現脫貧奔康。
2003年是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實現“十五”時期各項目標的重要一年。要以繼承、創新、提高、發展為思路,努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不斷增強我省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努力開創各項工作新局面。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外貿出口增長5%,居民消費價格持平或略有上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5%。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全面繁榮農村經濟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加強農村集體土地管理,在有條件的地方,引導和規範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調整種養結構,發展效益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臨海工業、濱海旅遊、海洋藥物、遠洋漁業、休閒漁業和“名、優、特”海洋養殖業。抓好商品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省級100家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抓好全省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促進鄉鎮企業體制創新,增強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完善城鄉規劃體系,依法加強管理。把推進城鎮化建設作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逐步消除不利於城鎮化的體制和政策障礙,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鎮化進程。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以發展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擴大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機會,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從2002年起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每年資助5000名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加快華僑農場體制改革。穩妥開展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清理農村各種不合理收費,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合法權益。
嚴格農產品質量管理,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制訂省級農業標準,建設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逐步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廣良種良法。推進鎮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改革,改善農業技術服務。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以中高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為重點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流通中介組織。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籌措資金,做好計畫,爭取5年左右時間實現全省行政村通水泥路。對山區市縣列入省水利發展“十五”計畫安排的重點防洪工程,重點水利工程、山區市縣列入省計畫安排的支流江河堤圍陂壩修復工程以及山區小Ⅰ、小Ⅱ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提高省補助資金標準。推進西江、北江大堤安全達標和潮州供水樞紐、高陂水利樞紐、珠江河口整治等工程建設。抓緊樂昌峽、灣頭水利樞紐建設前期工作。建設好缺水地區飲水工程和田頭蓄水工程。加強堤圍防護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和水利現代化水平。保護農業環境,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加大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力度,減少農業生產、加工和農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最佳化經濟結構,提高產業競爭力
進一步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搞活國有經濟。完善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進國有資產最佳化重組。拓寬劣勢企業退出渠道。符合條件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都要實行股份制改造,放開股權比例,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產權交易市場建設,規範產權交易行為,防止企業轉制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廣國有企業經理人員公開招聘和選拔。完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經營者業績考核體系。對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幹,試行年薪制、期權制等激勵辦法,鼓勵和支持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繼續深化電力、城市公用事業等壟斷行業的改革。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結構最佳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逐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施名牌帶動,培育一批國內和國際名牌產品。構建和完善以大企業為龍頭,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產業化協作的產業體系。重點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提高資本運作水平,整合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要素,延長產業鏈條,逐步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發展成為跨國企業。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業的社會服務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組織力量加強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攻關、套用、推廣,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加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量,增強核心競爭力。
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鞏固提高製造業基礎地位。積極發展對經濟成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促進大型連鎖經營、中高級批發市場和現代物流等龍頭企業發展。
加快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進一步建設廣州、深圳、珠海、南海四個軟體園區,扶持重點軟體企業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龍頭企業。推進信息技術在企業產品設計、製造、管理、行銷、服務等的全過程套用。抓緊與電子商務配套的認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商務發展。推動山區信息化建設,省財政安排1.75億元,用五年左右時間,實現山區“網路到鎮、信息進村”。
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把發展民營企業作為增強廣東經濟發展後勁的一件大事來抓,對民營企業實行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努力為民營企業創業人員營造“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利”的良好發展氛圍。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財產和權益。省政府設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管理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引導和服務。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凡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產業政策規定以及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內對外開放的行業和投資領域,都對民營企業開放。加強民營科技園區建設,支持科技型、外向型、農業型、扶貧型和勞動密集型民營企業發展。引導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改善金融服務,積極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最佳化外貿出口商品結構,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發揮比較優勢,堅持以質取勝。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力爭在信息、家電、紡織服裝等行業培育一批出口名牌、著名商標。鞏固港澳、歐美日、東南亞等傳統市場,開拓俄羅斯、中東、非洲、拉美等新市場。擴大一般貿易出口,提高加工貿易水平,發展服務貿易。推進國有外經貿企業的戰略重組,培育和發展大型外經貿企業集團。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外經貿業務。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開展境外加工貿易或合作開發資源。擴大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業務,帶動成套設備和技術出口。
繼續完善投資軟環境,提高吸收外資水平。加強外經貿、海關、稅務、檢驗檢疫、金融、邊檢等部門的協調配合,進一步推進“大通關”建設,完善“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加工貿易聯網監管和深加工結轉監管新模式,營造安全高效通關環境。建立外商投資企業網上服務系統,為外商提供投資申報的全過程服務。完善外商投資產業政策,提高各種經濟園區建設水平,使之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進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擴大吸收來自歐美日等已開發國家的資金,吸引跨國公司、國際大財團到我省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採購中心。
提升廣東與港澳台經濟合作水平。增強優勢互補,把廣東的製造能力和資源優勢與香港、澳門、台灣的金融物流優勢、資金技術優勢和旅遊資源優勢融合起來,重點加強在製造、服務、物流、金融、旅遊等領域全方位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和繁榮。
四、千方百計開拓國內市場,努力擴大有效需求
保護和培育消費需求,促進形成新的消費熱點。高度重視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改善消費環境,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引導居民消費預期,擴大居民即期消費。規範壟斷行業和服務業的價格行為,全面推行明碼標價和收費公示制。促進形成旅遊、住宅、汽車、信息服務、智力開發、教育、體育健身、衛生保健等新的消費熱點。壯大會展業,培育會計、審計、法律、建設監理、房地產等中介服務。發展社區服務業。
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進一步推進城鄉用電同網同價,促進農民消費,擴大農村市場。繼續引導企業到中西部重點城市開展經貿合作,鼓勵各類企業到全國各地建立銷售服務點,著力開拓西北、西南和東北等市場。支持優勢企業到省外投資辦廠,引導企業開展資源投資型、資產型、科技型和基礎設施合作。
加大投資力度,促進民間投資。加快廣州白雲國際機場遷建、惠州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推進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業主招標,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能源、交通、供水、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及公用事業建設。強化房地產一級土地市場供給調控,保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對限額以下的一般競爭性項目,凡屬於國家鼓勵和允許的,原則上將審批制改為登記備案制。
五、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科技創新水平
推進教育創新,加快教育事業發展。增加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繼續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落實農村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撤銷鎮級教辦機構。積極穩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按期完成2000所老區山區農村學校改造任務。完善中國小“一費制”和免收農村困難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書雜費制度。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建設示範性普通高中。整合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加快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實用型人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推進中國小信息化教育和英語教育,推廣國語,探索課程和教材改革。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調整高校布局,加強學科建設和專業調整,提高師資水平。建設廣州大學城和珠海等大學園區,實施高校“強校建設工程”。發展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社會辦學。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大學、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形成促進科技創新和創業的資本運作和人才匯集機制。建設一批科技創新中心、開放式重點實驗室、開發基地和重大成套技術裝備製造基地。引導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開發機構,爭取再建立100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壯大,創辦民營科技園和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組織實施專業性的鎮級技術創新示範工程。發揮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發展技術市場。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促進欠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運用智慧財產權制度推動技術創新。重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整體開發,吸引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抓緊廣東科學中心建設。加強科普工作。
六、充分發揮珠江三角洲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山區開發和東西兩翼發展,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
繼續推進珠江三角洲現代化建設。以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築珠江三角洲協作大平台,增強城市群和產業群的競爭力。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帶動珠江三角洲產業整合,成為世界性的製造基地。建設和完善珠江三角洲地區物流基礎設施與市場體系。構建廣州、深圳區域性金融中心,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體系和城市功能,增強廣州、深圳的輻射力和吸引力。經濟特區在體制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力促佛山成為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我省第三大城市。
全面落實關於加快山區發展的決定。提高山區國道、省道及縣通鎮公路補助標準,促進以公路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山區投資環境。加快山區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發展具有山區優勢的資源加工型、農產品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扶持山區發展一批前景好的工業項目。鼓勵扶持山區開發小水電。按照權責利對等原則,調整省屬7座水庫利益分配,其水電廠稅後利潤實行省市二八分成。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扶持山區貧困地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組織好珠江三角洲對山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結對幫扶,重點扶持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困難家庭。全面鋪開重點村脫貧奔康工作,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幫助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支持山區和革命老區實施“一鄉一品”項目。加大對山區、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今年起,省對市縣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採取“基數不動,提高遞增比例”辦法,一定五年。16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一般性轉移支付遞增比例由10%提高到14%,其餘享受新增轉移支付補助的市縣年遞增比例由8%提高到12%。在省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準備金中安排100億元重點用於減輕山區和困難地區“中央專項再貸款”的還貸負擔。
增強東西兩翼和粵北經濟實力與發展後勁。加快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功能,改善投資軟環境,吸引外來投資,承接珠江三角洲輻射和產業轉移。千方百計壯大縣域經濟。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石油化工、電子、醫藥、造紙和資源型工業。推進海洋綜合開發,發展海洋經濟。利用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搞活農產品流通。鼓勵和擴大民間投資,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
七、全面加強信用建設,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完善行政審批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公務員信用承諾制度,形成高效、廉潔、誠信的行為規範。建立企業信用評價、監督管理、責任追究等信用制度,促進企業守法經營。建立規範的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制度,提高公民誠信意識。推動信用法規體系建設,加大失信懲罰力度。
努力建立規範的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體系,促進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要素市場健康發展。完善對市場主體資格和市場行為等方面管理的政府規章。反對地區封鎖和行業壟斷,依法規範市場準入和競爭行為。
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適時開展區域性專項整治。加強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嚴肅查處做假賬和在建設工程招投標中弄虛作假等腐敗違法行為。整頓規範文化市場、娛樂場所和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等營業場所。撤併公路收費站,嚴格收費管理。依法規範中介活動。
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特、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制度,推行註冊安全員制度。抓好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排除事故隱患,努力減少死亡事故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把維護社會穩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領導責任制和一票否決等制度。繼續嚴厲打擊各種暴力犯罪、帶黑社會性質的團伙犯罪、毒品犯罪以及搶劫、盜竊等多發性犯罪,集中整治治安混亂的重點地區和突出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大禁毒和戒毒力度,完善打、防、控一體化的社會治安長效機制。做好國家安全工作。嚴密防範、堅決打擊敵對勢力和“法輪功”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加強司法行政、監獄勞教工作。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依靠各方力量維護社會穩定。
八、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把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政府重要職責。通過發展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密集型企業、社區服務業,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勞動者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完善掛鈎勞務扶貧制度,加強城鄉統籌,擴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門路。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利用非主業資產和閒置資產,多形式分流安置富餘人員。落實國家和省的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支持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建立就業援助制度,重點扶持大齡再就業困難群體實現再就業。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職業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利用現有教育資源開展多形式的再就業培訓。依法保護包括外來務工者在內的全體勞動者合法權益。
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將符合條件的城鄉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做到應保盡保。健全社會保險“市級統籌,省級調劑,強化征繳,規範支出”制度。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清收企業欠繳的社會保險費,建立各級財政補充社會保險基金制度,增強社會保險基金保障能力。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體系,嚴格規範社會保險業務管理。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
關心困難民眾生活。以供應廉租房為主,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全省城鎮現有住房特困戶困難。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重點補助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農村合作醫療保障資金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救助金。安排專項資金提高重點優撫對象的生活和醫療補助,解決低保對象等困難民眾的基本醫療救助。建立公職律師事務所,為困難民眾提供法律援助。
九、加強稅收征管,強化財政監督
嚴格依法治稅。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繼續整頓和規範稅收秩序,加大稅務稽查力度,依法嚴厲打擊和查處偷、逃、騙、抗稅行為。清繳企業欠稅。推進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建帳制度。加強反避稅工作,提高涉外稅收管理水平。
健全財政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和部門綜合預算管理。逐步統一公務員崗位津貼。全面實行政府採購制度。建立以國庫單一帳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財政國庫管理制度。確保國企改革中關閉破產企業人員分流安置、就業和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農業、環保等方面的支出。
整頓財經秩序,嚴肅財經紀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強化審計監督。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的監督力度。擴大對省屬企業集團公司和重點基建項目委派財務總監,向財政性資金收支較大的省直行政單位委派財務總監。
十、落實環境資源保護和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促進可持續發展
突出環境保護。進一步落實各級政府環保目標責任制。以保護飲用水源水質為重點,落實各流域水質保護規劃、各重點區域水污染整治計畫,強化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全流域整治珠江,對韓江、練江、鑒江、漠陽江、榕江等河流進行整治。堅決搬遷整治或關閉威脅飲用水源安全的污染源。加快城市和重要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推進城市固體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加強對生產生活噪聲的監管。防治大氣污染,對現有燃煤燃油發電廠限期配套脫硫設施,提高城市機動車尾氣達標率。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推進工業污染源治理全面達標。切實治理污染嚴重行業,嚴格監管危險廢物,查禁進口廢物。發展環保產業。
加強生態建設和資源管理。做好全省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建設規劃工作。繼續抓好國家級、省級生態示範區和生態示範村建設。鞏固發展造林綠化成果,提高森林覆蓋率。建設東江、西江、北江、韓江流域生態林工程。重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強化山區作為全省生態屏障的戰略地位。依法保護和合理開發各種自然資源,建立健全國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堅持耕地、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控制非農用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保護海洋環境和海岸帶、珊瑚礁等生態系統。建設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示範區。健全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氣象、地震預測預報,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構建“數字廣東”地理空間框架。
提高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水平。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和新修訂的《廣東省人口與計畫生育條例》,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計畫生育村(居)民自治。開展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加強對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的管理與服務,建立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的工作機制。重視解決老齡人口社會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問題。關心支持殘疾人事業,推進殘疾人康復和就業。
十一、加強先進文化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深入宣傳學習貫徹中共十六大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圍繞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文化產業集團化建設。扶持省重要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支持文藝院團改革和發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幫助山區、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事業。積極參加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繁榮文藝創作,創造嶺南優秀文化品牌。推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民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以鄉鎮帶村莊,實現先進文化“進村入戶”。加強對廣大幹部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團隊精神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促進公民道德素質提高和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深入開展多種形式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示範工程,推動各類企業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監督。認真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建立和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式。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作用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多方聽取人民民眾意見和要求。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完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完善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認真抓好“四五”普法教育,增強公職人員的依法辦事能力和公民的法律素質。規範法律服務。做好行政複議、應訴工作。繼續開展對省直行政機關執法權的核准、界定和公告,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強化行政執法監督。進一步清理、修訂、廢止與世貿組織規則和我國對外承諾不一致的地方政府規章。配合人大做好立法工作。
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發展。逐步建立農村衛生服務新體系。從2003年起連續5年,省財政每年安排農村衛生專項資金1億元,用於支持山區欠發達地區公共衛生建設。深化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建立健全衛生監督執法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整頓規範藥品市場與醫療機構。規範和擴大藥品、醫療器械集中招標採購。加強學校食品衛生和工礦企業衛生管理。扶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努力建設體育強省。發展民眾體育事業,構建親民、便民、利民的體育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培養優秀體育人才,提高競技體育國際競爭力。發展體育產業,培育體育市場。提高統計工作服務水平。抓好全民國防教育,增強公民國防意識。重視和加強國防建設,提高國防動員建設和民兵預備役工作水平。完善防空設施建設管理。做好雙擁共建和優撫安置工作。加強民間組織管理。繼續重視和做好外事、僑務、台務、檔案、參事、文史等工作。
認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尊重和保護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禁止亂建廟宇和露天佛像,打擊邪教和利用宗教進行的違法犯罪、滲透活動。
加快婦女兒童事業發展。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尤其是保障婦女參政議政、勞動就業等權利。提高婦女兒童保健水平,重視兒童培養。建立完善生育保險制度。重視非公有制企業中女工權益保護問題。
十二、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加快政府職能祝。繼續推進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強化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搞好公共服務、創造公平環境的職能。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範審批程式,實行辦事公開。
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凡不涉及國家安全和保密以及法律法規規定事項,政府機關作出的對社會公眾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定,事關全局的重大決策過程和出台的政策,以及民眾普遍關心的事項等,都要通過適當的形式向社會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政風建設和廉政建設。落實“八個堅持、八個反對”,切實祝作風。精簡會議和檔案,狠抓各項決策和工作部署的檢查落實。注重調查研究,努力為基層和民眾解決實際問題,多辦好事實事。發揚艱苦奮鬥優良作風,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勤儉辦事。強化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監察。堅持勤政廉政,乾淨幹事。深入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進一步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素質和服務水平。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順利完成了“九五”計畫,並為實施“十五”計畫開創了良好局面。中共十六大的勝利召開,為我們展現了更加光輝的未來。我們一定要以中共十六大精神為指針,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我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