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本屆政府任期五年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在佛山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完成“九五”計畫和市十一屆人大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十五”計畫的良好開局,開創了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3年佛山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3年
  • 地區:佛山市
  • 性質: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佛山市政府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及2003年工作建議,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本屆政府任期五年來,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在佛山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完成“九五”計畫和市十一屆人大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十五”計畫的良好開局,開創了我市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五年來,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11.2%的速度增長,2002年達1168.66億元(絕對值按當年價,增長率按可比價計,下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4636元人民幣,折4183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億元,比1997年增長1.68倍,五年年均增長21.8%。全市稅收總額249億元,比1997年增長1.7倍,五年年均增長21.9%。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所有制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非公有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民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41.8%,已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最佳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7年的8.7∶54.7∶36.6調整為6.2∶53.1∶40.7。農業在結構調整中有效發展。農業總產值143.48億元,五年年均增長6.2%。工業結構得到提升,優勢行業迅速壯大。全社會工業總產值2703.88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4.3%。第三產業發展層次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75.44億元,五年年均遞增11.3%。市和南海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業成為重要的經濟成長點。
各項改革實現新突破。公有企業轉制面90%以上,其中涉及產權制度改革的占八成。加大國有企業扭虧脫困力度,基本實現扭虧脫困預期目標。推動了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工作。構建了公有資產監管和運營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鎮職工養老和失業保險覆蓋率以及基本醫療保險單位參保率都達95%以上,確保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得到深化和創新。推進政府管理企業方式改革,實施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推行了預算管理體制改革和機關幹部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同時,穩步推進糧食流通體制、農村股份合作制、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稅費改革。順德作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為全市改革提供了示範和經驗。
國內外市場得到新拓展。五年來,在國內部分地區、香港地區舉辦和參加經貿洽談及交流合作活動,提高佛山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會展經濟得到發展,成功舉辦陶瓷、家具、家電、花卉、內衣等重點產品專業博覽會和庫存商品交易會。積極調整消費結構,市場繁榮興旺。2002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8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2%。積極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最佳化調整出口結構,多元化出口市場格局初步形成。2002年進出口總額129.7億美元,外貿出口五年年均增長12.3%,累計287億美元。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五年累計實際吸收外資52.8億美元,占歷年總額的45.1%。在擴大對外開放和交往中,外事、僑務和對台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教興市”取得新成果。堅持推動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各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展到97家,已有23家重點大學和科研院所與佛山企業進行科技合作。智慧財產權保護得到加強,累計專利授權量2.27萬件、申請量2.94萬件,均居全省前列。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500家,專業鎮發展到15個,並且建立起一批生產力促進中心和工程技術服務中心。2002年,高技術產品產值605.9億元,五年年均遞增34.8%,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2.4%。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61家,其中國家火炬計畫重點高新技術企業14家。我市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信息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信息技術普及和套用為重點,推進了信息產業化和產業信息化。2000年全面啟動信息市建設,掀起信息化建設熱潮,南海信息化建設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電子政務建設穩步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步伐加快,省重點扶持的南海軟體科技園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我市被確定為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和廣東省信息化建設試點市,南海被確定為國家首批信息化試點城市和廣東省信息化綜合示範城市,順德被確定為廣東省製造業信息化試點市。2002年信息化綜合指數達65%。教育改革和發展步伐加快。調整城鄉中國小教育布局,改造一批薄弱學校,最佳化了教育資源配置。在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繼續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力量辦學取得新進展。2002年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0.3%,適齡青年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比例達到35.2%。全市已從國小三年級起逐步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加強了網路教育資源建設。初步建立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順德和南海被評為廣東省教育強市。
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邁出新步伐。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039.44億元,年均增長12.4%,完成一批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通車裡程達3974.6公里,公路密度104.22公里/百平方公里。各區在村村通公路的基礎上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標。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廣州至佛山項目試驗段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電網建設滿足社會經濟發展要求,2002年各區實現城鄉各類用電同網同價,農村住宅到戶電價控制在0.75元/千瓦·時以內,全市總供電量達208億千瓦·時。供水、燃氣、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取得新成績。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02年底,全市行動電話用戶305萬門,本地電話用戶150萬門,固定電話及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為55部/百人和90部/百人,信息網路普及率為12%。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五年建設了一批高標準、高質量、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並在堤防工程除險加固的基礎上實施“路堤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實施,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開展珠江流域及佛山水道和大氣污染的綜合整治工作,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進程,全市工業污染源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加快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4.05%,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9平方米。我市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城鎮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中心城區功能逐步增強,具有珠三角地區特色的組團式城市群逐步形成,城市化水平達到59%。
依法行政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績。五年來,完成“三五”普法教育,實施“四五”普法規劃,全民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先後完成村委會換屆選舉和社區居委會民主選舉工作,居民自治、村民自治逐步推行,城市社區建設繼續發展。政府法制建設進程加快,行政執法水平得到提高。全面清理與世貿組織規則不相適應的規範性檔案和政策措施,規範政府行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了簡政放權工作。在政府機關開展“高效優質服務”活動,政府部門的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新的提高。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強化行政監察、審計和經濟監督,推行政務公開和政府採購制度,政府職能和管理方式進一步轉變。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民眾團體及工商聯、各民主黨派的聯繫,重視民眾來信來訪工作,民主渠道進一步拓寬。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1231件。整頓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制假售假、走私販私、逃稅騙稅、逃匯騙匯等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完善招投標制度,社會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市場秩序、市場環境進一步得到規範和最佳化。強化安全生產管理,有效防止了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加大地方金融資產清收力度,金融運行平穩。2002年金融部門存貸款餘額分別比1998年初增長94.9%和57.8%。加強維護穩定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了嚴打整治鬥爭,大力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堅決取締邪教組織並做好痴迷者的轉化工作,認真做好社會矛盾的調處工作。我市先後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單位”和“廣東省維護穩定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稱號。
社會各項事業呈現新氣象。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碩果。深入開展學習鄧小平理論、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講”教育活動,全面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創建文明城市為龍頭,開展多種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市獲得“廣東省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稱號,南海獲得“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單位”和“廣東省文明城市”稱號。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藝創作喜獲豐收,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文化事業為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民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舉辦了市第五屆運動會,承辦了第九屆全運會部分比賽項目,參加第十一屆省運會,取得了好的成績。穩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醫療機構分類管理,鞏固和提高城鄉初級衛生保健達標成果,廣大居民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持之以恆抓好計畫生育工作。堅持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五年都圓滿完成人口計畫指標任務。國防建設和民兵預備役、擁軍優撫工作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市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四連冠”,南海、順德、三水、高明均成為廣東省雙擁模範單位。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288元,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15872元,五年年均分別增長4.6%和8%;年末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535.93億元,五年年均增長12.5%。加快建立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切實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工作。2002年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安置率為60.3%,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6%。推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採取措施解決困難民眾住房難、就醫難、打官司難、子女入學難等問題。重視殘疾人事業,殯葬改革工作穩步發展。宗教、人防、氣象、保密、檔案、物價、統計、老齡和對口扶貧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市經濟成長迅速、社會各項事業繁榮興旺、人民生活殷實、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果的五年。回顧過去五年工作,我們的體會主要是:第一,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探索和實踐符合佛山實際的發展新思路,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第二,必須堅持制度創新,深化各項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第三,必須堅持科技創新,最佳化調整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地走“產業強市”之路,用高新技術以及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信息化推動產業現代化,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第四,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全面開拓國內外市場,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第五,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提高城市化水平,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六,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依法行政,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們經受了各種考驗和挑戰,如亞洲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原有改革和發展中積聚的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等等。為了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本屆政府認真履行職責,努力應對,克服困難,積極化解不利因素,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效。這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正確領導下,是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是全市人民與時俱進、團結奮鬥、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駐禪部隊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外國友人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佛山市第十一屆人民政府向所有參與、關心、支持佛山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還不盡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還有很多問題尚待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發展環境尤其是軟環境還不能令人滿意;人民生活雖然總體達到小康水平,但發展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階層之間還有差距;市場經濟秩序有待繼續整頓和規範,社會治安環境還有待改善;行政區劃調整後政府各部門的管理職能、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行為有待進一步提高,社會管理新格局有待建立健全,困難群體的社會扶持力度仍需增大等等。對此,必須切實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及2003年工作建議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豪情滿懷;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佛山的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佛山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今後五年是我市在新體制下全面建設寬裕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九次黨代會以及省委九屆二次全會和市委八屆七次全會提出的戰略部署,以胡錦濤總書記最近視察廣東講話的精神為動力,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總目標總任務統攬全局,以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走“產業強市”發展道路,繼續深化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步伐,全面推進建設廣東省第三大城市、建設寬裕小康社會的進程,為建設經濟強省、文化大省作出重要貢獻。
今後五年奮鬥目標:經濟發展總量再上新台階,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9%左右,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同步增長,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努力實現三大目標:一是在全省建設經濟強省和文化大省中成為一支重要力量,作出重要貢獻;二是在加快第三大城市建設中實現佛山傳統歷史底蘊與現代都市文明優勢相融合,提升區域發展優勢和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快全面建設寬裕小康社會的進程,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今後五年主要任務: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發揮優勢,實現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的更快發展。新型工業化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積極探索創新城市化建設路子,推動城市化進程在現有城鎮分布的基礎上實現歷史性新跨越;以教育、文化、科技、衛生、體育等事業為載體的現代城市文明建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態勢,形成城市文明建設新亮點。
200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我市行政區劃調整後全面建設廣東省第三大城市的第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重大。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0.5%,農業總產值增長5%,工業總產值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出口總值增長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7%,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持平或略有上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下。
為實現上述任務和目標,對做好今年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抓好各項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明確發展方向,最佳化資源配置
按照建設廣東省第三大城市的要求,以及佛山在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尤其是“廣佛經濟圈”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全力抓好各項規劃的研究制定,明確今後發展方向。除要抓好已公布的交通發展規劃、電網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教育發展規劃的完善和實施外,還要在深入論證的基礎上,科學制定城市發展概念規劃、佛山市城鎮體系規劃和環境保護、文化建設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加強指導,加大投入,積極組織各項規劃的實施,促進資源有效配置。
二、確立產業強市戰略,最佳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整體素質
推進結構最佳化,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積極實施產業強市戰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組織實施《佛山市工業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結合起來,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和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鞏固提升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陶瓷及其他建材、金屬材料加工及製品等支柱產業,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壯大發展食品飲料、塑膠製品、精細化工及醫藥、家居用品製造等潛力產業。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名牌產品,構築名牌群體優勢。推進企業調整重組,支持一批科技型、品牌型的骨幹企業發展壯大。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和服務,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
大力發展園區經濟,加快產業承接和轉移。抓好工業園區規劃、建設和管理,加速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促進工業發展集約化、簇群化。採取有力措施,在佛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體框架下,重點推進禪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順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國家生態工業建設示範園區暨華南環保科技產業園、三水中心科技工業區、高明滄江工業園等主要工業科技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培育和形成各園區主導產業。按照產業發展導向,以園區為主要載體,承接國際和國內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將東南部的產業優勢和西北部的地域優勢充分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西北部利用成本級差和發展空間優勢,承接東南部產業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加快經濟發展。
以現代物流業為龍頭,提升商品流通和服務行業的發展水平。突出發展面向本地優勢產業的商品流通業和大力拓展社區居民生活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提升一批中高級專業批發市場,培育壯大一批連鎖經營企業。積極發展為生產企業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充分發揮佛山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優勢,堅持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和建設新興旅遊項目相結合,加快大旅遊體系建設。圍繞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需要,突出發展科研開發、金融、信息諮詢服務等面向本地優勢產業的服務業,積極培育教育、文化、衛生保健、體育產業和社區、公用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新增長點。
進一步推進公有企業改革,完善公有資產管理體制。繼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擴大公有資本退出領域。繼續加大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劣勢企業退出市場。引導企業推行規範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國家部署,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規範資產經營公司和授權經營公司的監管營運,建立科學合理的公有資產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提高公有資產管理水平。健全公有資產經營者激勵與監管機制,規範推廣年薪制,探索試行期權、期股制,鼓勵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三、堅持外源型經濟和內源型經濟協調發展,增強發展動力
抓住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有利時機,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拓寬外商投資領域,推動技術開發服務、零售、物流、旅遊等第三產業對外開放。利用產業優勢,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和大財團直接投資,鼓勵現有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產,並在我市設立研發中心。迅速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和關聯帶動大的項目,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和集約型經濟的發展。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大力發揮行業協會、招商中介機構在招商引資中的積極作用。
積極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推進外貿經營主體多元化,協助民營、生產性企業申辦進出口經營權。鞏固提高加工貿易,大力發展自營出口。落實各項鼓勵政策,支持重點出口企業擴大規模。推進出口產品多元化,促進名牌產品、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培育國際知名品牌。推進出口方式多元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拓展境外加工貿易。吸引世界零售巨商到我市設立採購中心或連鎖店,將佛山產品打入國際銷售網路。加快“大通關”建設,運用電子信息技術,提高通關效率。
調動基層積極性,促進區、鎮經濟大發展。把經濟發展重心下移,充分發揮各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促使各鎮成為經濟發展主戰場。進一步簡政放權,要在市政府向區級政府簡政放權的基礎上,推動區級政府向鎮級政府簡政放權。強化中心鎮在經濟發展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的集聚功能,努力形成全市經濟發展“虎虎生威”、“駿馬騰飛”的新局面。
鼓勵民間投資,做強、做大民營經濟。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發展”的方針,對民營企業“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進一步形成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的良好環境。放開市場準入條件,除國家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有規定外,各個行業和領域,都向民營企業開放。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創造條件,重點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納下崗職工就業型和農產品加工型民營企業發展。切實解決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難題,為民營企業提供融資、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引導民營企業加強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推動民營企業與國外資本有機結合。鼓勵我市民營企業實施異地擴張,支持外地民營企業到我市投資創業。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努力使民營企業創業人員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經濟上有實惠”,開創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新局面。
努力擴大消費需求,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引導、支持企業拓展市場空間和企業發展空間。大力發展會展經濟,依託產業優勢,認真策劃好家電、陶瓷、家具、花卉、紡織服裝等專業博覽會,推動企業努力拓展國內市場。加快商貿業發展,鼓勵各區大力發展商貿業和飲食業,使我市成為區域性購物中心和美食文化聚集地。繁榮本地消費,改善消費環境,合理引導住宅、汽車等大宗消費,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費熱點。
四、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加快農業標準化、產業化進程。以都市農業為方向,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調整最佳化農業品種、品質結構,發展適時、適銷、適應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特色農產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完善農業科技開發、推廣和套用新機制。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建設一批有規模優勢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農業現代化園區。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進行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業服務社會化體系建設,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保鮮、包裝、加工和儲運服務。發展和完善農產品市場,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
加快農村各項改革,改善農村發展條件。把發展農村二三產業與推進農村城鎮化戰略結合起來,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大力推廣農民公寓建設,抓好農村改貌工程的落實,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和環境。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理流轉,促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在已實行農村股份合作制的地區,繼續推廣股權流轉的有效方式。推進農村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農村管理信息化步伐,搞好村務財務公開。
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確保農村穩定。認真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好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合作醫療等問題。加大對經濟欠發達村和困難民眾的幫扶力度,維護農村穩定。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抓好各項配套措施的落實,進一步清理農村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加強對農村集體土地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征地款的補償和分配問題,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五、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提高城鎮化水平
實施城鎮化戰略,完善城鎮發展體系。推進城鎮化建設,提高城市化水平,最佳化結構、合理布局,以空間整合促進和帶動城市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整合。明確佛山市發展戰略定位,準確把握佛山市發展方向,按照現代化大城市發展思路、組團式城市發展布局,高標準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市域內各城鎮的地位、規模、發展方向和分工協作關係。做好全市重大基礎設施規劃以及各類工業園區的規劃安排。落實扶持措施,全力支持中心鎮建設,在戶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人事和機構體制、財稅管理體制等方面制定有利於中心鎮發展的政策,帶動小城鎮加快發展。發展小城鎮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指導鎮、村搞好規劃,提高建設管理水平。
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高水平抓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交通道路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發展為重點,以工業園區和各鎮為載體,多渠道增加固定資產投入,增強經濟發展後勁。抓好主幹公路交通網規劃的實施,在加快珠江三角洲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廣州至佛山段項目、新瀾石大橋、三水二橋、高明大橋擴建等一批在建工程建設的同時,抓緊啟動“一環”快速幹線、“珠二環”高速公路、廣三高速公路加寬、佛開高速公路加寬和佛明高速公路等以及廣珠西線二期工程的建設。全面啟動燃氣管網建設項目。加強水利設施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繼續推進城鄉電網、信息網、軌道交通網等一批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同時,按照省運會的比賽要求,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好一批大型體育場館。認真整治城市道路交通,科學規劃城市交通流向,抓好交通瓶頸路段的改造工作。
加強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工作。進一步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切實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以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為目標,推進工業污染源的深化治理,抓好陶瓷、紡織印染、水泥等重點污染行業的結構調整。組織實施好珠江綜合整治工作,按計畫推進佛山水道和西南涌、蘆苞涌綜合整治工程。加大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力度,突出抓好二氧化硫、粉塵污染治理,逐步解決機動車尾氣污染問題。在重要市政設施資源整合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一批污水處理廠、工業廢水處理中心、垃圾處理場和危險廢棄物處理中心等環保設施。抓好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安全。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和廢水回用、廢物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改善城市環境,搞好城市綠化、美化和亮化,展示良好的城市風貌。
切實提高城市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探索經營城市的有效方式,運用市場機制激活和運營城市資源,抓好城市公用事業改革步伐,實現城市公用事業投資多元化、運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在整合路橋收費站和郵政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城市公共資源,發展城市公交,實現區間交通公交化。利用電話號碼升位的機遇,統一電話區號,降低電信區間收費。推進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發揮鎮、街道和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積極作用。繼續探索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形成各層次職能分工明確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加大對“城中村”的整治、改造力度,堅決查處違章違法建設行為。
六、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步伐
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堅持開展經常性、民眾性、社會性的科學普及活動,不斷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繼續引導企業建立健全工程技術研發機構,支持骨幹企業在關鍵領域中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加強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專業鎮創新中心和行業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發展技術市場,建立面向廣大中小企業的社會化創新服務體系。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探索多樣化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層次。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的技術支持,多方式推動企業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探索建立科技風險投資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積極實施專利戰略,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
深化教育改革,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建設教育強市為目標,構建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繼續調整中國小布局,提高教育質量與效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快推進中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和英語教學,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大力發展面向全社會的職業教育,因地制宜發展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快大學園區建設,吸引更多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到佛山辦學,提升高等教育發展層次。推行辦學體制改革,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現代化,抓好一批示範性學校建設。
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鼓勵人才創業。積極實施人才戰略,抓好人才資源的儲備和開發。設立人才培育專項資金,探索人才培育新途徑。取消人才準入限制,落實好人才引進的各項優惠政策。優先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特別是留學歸國人員和各類科技、學術帶頭人。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人才評估和薪酬分配製度改革的有效方式。建立人才創業服務體系,提供人才創業的良好平台。
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以電子政務建設為重點,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套用。在“規劃、套用、整合、管理”上下功夫,確保信息化建設有序、健康發展,促進資源共享。加強電子政務規範化管理,全面提高政務信息化套用水平。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引導和協助企業依靠信息技術提高研發、設計、製造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與電子商務配套的認證體系和網上支付體系,促進電子商務發展。以南海軟體科技園和骨幹企業為依託,以軟體及系統集成業、數字多媒體廣播產業為重點,加快信息產業發展。
七、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強化金融監管
規範財政收支管理,構建公共財政體系。嚴格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嚴厲打擊各種偷逃騙稅行為。積極培養財源,確保財政穩步增收。最佳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確保政府機關正常運轉,以及社會保障、科技教育、環境保護、基礎設施、農業水利、文化建設等公共事業的支出。繼續推行委派財務總監製度,加強對各項財政性專項資金的監管,建立財政資金追蹤問效管理機制。改革預算編制方式,全面推行部門預算,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規定,建立、完善綜合財政預算。完善財政預算執行機制,推進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健全和規範政府採購制度,強化對政府採購行為的監管,擴大政府採購範圍。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進財政資金對產業發展的扶持方式。
維護金融運行秩序。加強對地方金融機構的監管,嚴厲打擊逃廢銀行債務等金融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金融機構信息溝通,健全金融風險預警機制。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加大對非公有經濟、中小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
八、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最佳化投資發展環境
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抓好政府信用建設和企業信用建設工作。按照“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原則,健全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取消不必要的市場準入限制,鼓勵規範有序的市場競爭行為。進一步完善土地、建築工程和勞動力市場,規範發展產權、技術等要素市場。堅持治理整頓與制度建設並舉,嚴厲打擊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違法犯罪活動。整頓和規範文化市場秩序,加強對網際網路上網服務和娛樂場所的管理。堅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推行註冊安全主任和班組安全員等項制度,建立長效的安全生產管理機制。
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以制度完善和設施配套為重點,落實最佳化投資環境各項措施。進一步規範收費行為,實施收費公示制度,取消不合理收費。在公用事業領域推行價格聽證制度,建立成本約束機制。根據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需要,降低工業地價。推行“一站式”服務和辦事承諾制、首問責任制、一個視窗受理制等方便快捷的辦事方式,努力辦好各級行政服務中心,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培育發展各類中介機構,建立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的中介服務體系。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社會治安管理長效機制。深化“三警合一”警務機制改革,大力開展社區警務建設,推進社區群防群治工作。繼續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嚴厲打擊各種暴力犯罪、帶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犯罪和多發性犯罪。嚴密防範“法輪功”邪教組織的破壞活動,堅決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做好基層調解工作,妥善處置各類群體性事件。
九、發展先進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
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組織廣大幹部民眾深入學習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結合起來,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繼續抓好普法工作,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深入開展多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塑造文明城市形象。
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現代都市文化,增強城市文化綜合競爭力。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高起點、高標準建設一批文化設施。強化文物保護工作,提高歷史文化街區開發利用水平。實施文化精品戰略,繁榮文藝創作。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藝術機構在改革中發展壯大。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多渠道滿足市民文化需求。
發展體育衛生事業,抓好第十二屆省運會籌備工作。抓好競賽和各項比賽項目的競技訓練,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推進體育事業改革,發展體育產業。最佳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多層次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醫療機構和衛生隊伍建設,加快推進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大力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路。加強衛生監督工作,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系統,有效控制、預防急性傳染病和食物、職業中毒事件。推行和完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制度,減輕民眾醫藥費用負擔。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規範發展營利性醫療機構,培育和發展衛生保健產業。當前,要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奪取我市抗擊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全面勝利。
加強計畫生育和雙擁工作,推進城市社區建設。落實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控制人口增長,穩定低生育水平,強化人口發展戰略。加強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工作,積極推進計畫生育村(居)民自治。改革計畫生育工作機制,強化城市計畫生育屬地管理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現居住地管理。積極開展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建立健全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逐步轉變全社會的生育觀念。重視民兵、預備役工作,完善防空設施的建設和管理,抓好全民國防教育。堅持做好擁軍優屬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繼續推進社區建設,建立新型的社區自治工作機制。深化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拓展社區服務領域,完善社區服務體系,促進社區資源共享。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強巨觀調控,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廣開就業門路。健全就業援助機制,認真抓好再就業困難群體的再就業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發展公益性職業介紹機構和勞動力市場,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基金收支平衡為核心,提高社會保障制度運行水平,鞏固擴面成果,強化基金征繳,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失業、工傷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完善社會保障各項資金的統籌管理,增強保障能力。全面構建社會保障社區工作平台,企業退休人員逐步實現社會化管理。
進一步鞏固以低保制度為核心的社會救助體系。對困難群體加強扶持,搞好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建立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應保盡保。加快完善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廉租房和法律援助等制度,切實解決困難民眾“四難”問題。重視殘疾人工作,積極發展老齡事業。
十、推進政治文明,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規範行政行為,促進依法行政。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落實《佛山市人大常委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規定》,切實辦理好人大議案、人民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建議,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規範各級政府行政行為,多形式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促進依法行政。加大行政執法監督力度,完善和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重大行政處罰備案審查制度。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增強行政公職人員依法辦事能力。認真做好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高度重視人民來信、來訪,妥善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