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1998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本屆政府從1993年6月任期開始,到現在已經五年了,任期即將結束。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過去五年的工作,對今後五年發展目標和今年的工作提出建議,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五年工作的回顧
1993年至1997年,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五年來,在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惠州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監督支持下,在市政協的參與和支持下,我們認真貫徹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精神,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緊緊地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困難,順利完成了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確定的各項任務。全市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五年間,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5.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3.1%;工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7.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9.6%;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4.2%;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2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和7.1%。五年來,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堅持“發展經濟從基礎、源頭、積累抓起”的指導思想,實現國民經濟穩健發展。
我們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把打好基礎,抓住源頭,抓好積累作為經濟建設的根本任務來抓,確保經濟穩健發展。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比1992年增長2.1倍。
  ——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通過政策傾斜、法規保障、行政措施、經濟手段加強對農業生產的領導和扶持,實行“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落實糧食考評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劃定170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幾年來,以提高糧食單產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大搞農業綜合開發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初步扭轉了我市糧食單產排序多年處於全省尾部位置的局面,糧食連續四年增產,連續四年被評為省糧食工作考評先進單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鄉鎮企業實現總產值、利稅總額和出口創匯持續大幅增長。199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90.7億元,比上年增長12.5%,比1992年增長64.2%,年均增長10.4%。
  特別要指出的是,全市扶貧工作成績顯著。市委、市政府精心實施扶貧攻堅計畫,以“千乾扶千戶”結對子等方式開展扶貧工作,全市投入扶持資金829萬元,興辦脫貧項目7287項,全市絕對貧困戶基本脫貧。龍門縣經省政府批准脫掉貧困縣帽子。
  ——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在經濟環境偏緊的形勢下,堅持工業立市的指導方針,把發展工業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上規模、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增效益”的思路,扶持發展了以TCL、德賽、麥科特、紡工、華陽五大集團為骨幹的一批企業集團,其中有4家已進入全省70家大型企業集團的行列。去年這五大集團的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1%。創出TCL電話機、TCL王牌彩電、康力彩電、富紳襯衣、裕泰針織絲光面料、麥科特機車、德賽電池、達園飲料等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在著力抓好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的同時,建成了一批上規模的工業園區。199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638.7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比1992年增長4.7倍,年均增長41.5%,增幅居全省前茅,總量在全省排第五位。其中電子工業產值270億元,年均增長45.3%,總量在全省排第二位。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92年的26.2%增加到1997年的51.2%,實現了由農業型經濟向工業型經濟的轉變。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倍受全市人民矚目的南海石化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項目的框架協定於今年2月在荷蘭海牙籤訂。南海石化項目將對我市的工業,乃至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外向型經濟是我市的基本經濟特色 。我們把利用外資工作的立足點轉移到依靠區位優勢、開放意識、管理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上來。不斷擴大對外經貿合作與交流,先後引進了美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批國際知名大公司、大財團,辦起了一大批規模較大、技術含量較高的企業,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1997年,全市外貿出口總額34.7億美元,五年累計110.9億美元,年均增長44.2%;實際利用外資9.7億美元,五年累計41.7億美元,年均增長22.3%。目前外向型經濟總量約占全市經濟總量的70%。
——商貿流通產業有新進步。市委、市政府於1995年作出《關於加快流通產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大市場,發展大貿易,搞活大流通”的總體思路,並把握京九鐵路開通和香港回歸的機遇,重點抓八個農副產品、日用工業品和生產資料等大型批發中心的建設,增大商貿流通產業的比重,擴大惠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0.5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9.4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分別比1992年增長86%和18%;超額完成省下達“菜籃子”工程的各項量化考評指標,去年被評為廣東省“菜籃子”工程工作先進單位。去年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下降0.8%。
  ——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市政府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作出了《關於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決定》。目前全市個體私營經濟的增加值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32%,繳納稅金占全市地方稅收的27%。
  ——人民民眾的生活繼續得到改善。199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563元和3305元,分別比上年增加422元和193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比上年末增加29.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五年前的14.6平方米增加到19.2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16.1平方米增加到23.5平方米。
  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交好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張答卷。在全市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努力塑造一代“四有”新人;加強道德教育,認真開展“百歌頌中華”“百書育英才”“百片揚國魂”等活動,精心組織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以及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優美環境活動,舉辦了“社會公德論壇”;在一些視窗服務部門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去年,市政府頒布了“市民文明公約”、“市民交通安全守則”,推出了“全市65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公車、游公園”的舉措,文明新風逐步在全市樹立起來。五年來全市共評出文明村1637個,文明戶13.5萬戶,文明單位176個。惠東港口英雄民兵連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授予“精神文明建設模範民兵連”榮譽稱號;惠州電力工業局榮獲全國職業道德“十佳”單位稱號。
  ——科教興市戰略穩步實施。五年累計全市共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進步獎71項,省級以上重點新產品稱號60個,專利授權證書237項。實施“火炬計畫”項目37項,“星火計畫”項目58項。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引進和扶持了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經省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8家。科技對工業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8.9%。技術市場穩步發展,五年累計完成技術契約登記98項,技術交易額2.4億元。科技隊伍不斷擴大,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建設教育強市步伐加快。五年累計全社會投入教育經費19.8億元,其中政府在預算內投入教育經費9.9億元,辦學條件和教師住房得到很大改善。全市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幼兒教育得到較大發展,特殊教育得到重視,高等中專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社會辦學有新進展。惠州大學建設資金逐步落實到位,新校區建設進展順利,正朝著有特色有影響的地方性綜合大學的方向邁進。
  ——城鄉醫療衛生保健條件有較大改善。五年累計投入醫療衛生事業經費5.8億元,農村衛生三項建設得到加強,衛生院“一無三配套”建設成效顯著,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提前達標,合作醫療工作有新的進展。全市醫院分級管理達標步伐加快,醫院的整體功能有較大提高。抗災防病、婦幼保健等各項任務全面完成。全市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的醫療衛生體系。
  ——計畫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堅持落實人口目標責任制,基層計畫生育基礎建設得到加強,去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6.4‰,五年間每年降幅0.6‰,連續五年完成省下達的人口計畫各項控制目標,連續三年獲省通報表彰。
  ——體育工作成績顯著。在全市開展了全民健身運動,體育公園建設初具規模,體育設施建設和社會辦體育成效顯著。去年,惠州運動員在國家級以上的各項比賽中共獲得10.5枚金牌、2.5枚銀牌、8枚銅牌,在第八屆全運會上取得好成績。
  ——宣傳、文化、新聞、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五年累計全市有58件作品和92個劇(節)目在全國、全省獲獎。文化部門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去年組織送戲下鄉2233場,觀眾50多萬人次;持續開展掃除黃色書刊和打擊非法出版物活動,淨化文化市場。鄉鎮文化站建設得到加強。宣傳、新聞、廣播電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推進兩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此外,政府其他部門的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績,“雙擁”工作取得新進展,駐惠部隊在支持和參與地方的兩個文明建設中作出了很大貢獻。
三、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積極推進各項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在“抓大”方面,按照抓有效、抓扶強的精神,通過資產授權經營、資產重組、最佳化組合、增資減債、股份制、兼併聯合等方式,重點扶持TCL、德賽、麥科特、紡工、華陽五大集團的發展。在對TCL集團試行資產授權經營取得成效後,相繼對德賽集團實行資產授權經營和對華陽集團實行股份制改造,給企業帶來了活力,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惠州特色的國有企業發展路子。在“放小”方面,採取多種形式改組、改造了一批小型企業,到去年底止,全市已完成改制的企業有315家。
  ——財稅管理和金融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順利實施新稅制和分稅制的財稅管理體制,按時完成國家和地方稅務機構的分設,實現了財稅管理向新體制的平穩過渡。組建了市投資管理公司,國有資產管理逐步完善。加強了稅收征管,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全市財政收支平衡,金融形勢穩定。1997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8.01億元,比上年增長13.4%,財政支出13.6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加上中央和省返還及各項補助,財政收支平衡並略有結餘;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80.8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1%,比1992年末增長63.7%;各項貸款餘額274.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4.8%,比1992年末增長2.1倍。
  ——社會保障制度繼續完善。全市建立了農村社會保險網路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認真組織實施再就業工程。到1997年底止,全市在職職工參加養老保險19.7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7.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0.6萬人;各類企業已實行全員勞動契約制;住房公積金制度及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加強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
  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1億元,年均增長17.3%,其中用於能源交通、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資120億元。交通方面:完善惠州港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如期開工,惠州港的吞吐量已達656.1萬噸。完成京九鐵路惠州段及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廣汕公路、205國道、惠深公路、惠樟公路改造;惠博沿江一級公路、龍新公路、深汕高速公路惠州段等工程竣工通車,金龍大道建設工程基本完成。建成東江大橋(擴建工程)、龍橋大橋等10多座大橋。新增公路2519公里,目前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660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為59.2公里。通信方面:開通了粵港2.5GB/S環路同步數字傳輸系統和行動電話商用系統,城鄉電話號碼升七位,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2萬門,城鄉電話普及率每百人17.2部,行動電話用戶超過10萬戶。電力方面:建成發電廠(站)11座,增加裝機容量13.6萬千瓦,輸變電能力成為全國主變容量超200萬千伏安以上的53個城市之一,全市人均用電量由1992年的587千瓦時增至1997年的1038千瓦時。水利建設方面:五年投入資金10億元,完成水利建設項目1725宗,對235宗大中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重點對10個灌區進行了改造配套,新建了天堂山、風田、紅花湖水庫。市政建設方面:建成了市區三大出口路、仲愷大道、南三環路等一批交通道路設施,進一步提高了供水、供電、供氣能力。
1996年以來,市政府把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擺上突出位置,開展以整治市區七大出口路為重點的城市綜合治理,同時加強對幹部民眾的城市意識教育。去年市政府邀請七位國家級城建規劃專家來惠考察論證諮詢,並組織市四套班子部分領導和城建部門負責人赴東北、華東有關城市考察學習,同時籌劃旨在提高人民生活素質的跨世紀建設工程。經過努力,商業步行街已在春節前投入使用,兩江四岸整治首期工程下埔濱江公園已向市民開放。市容市貌有較大改觀,我市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城市。
  五、推進民主法制和廉政勤政建設,保持社會政治穩定。
  全市完成了“二五”普法規劃,全面實施“三五”普法規劃。五年來,市政府把依法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依法治理“三亂”,依法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作為突破口,推動依法治市的深入開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增強了廣大幹部民眾對依法治市的信心。各級政府主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協商工作。市政府五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9件、建議353件,政協提案446件,處理人民民眾來信來訪8154件(次),市長專線電話3741次。同時,加強了規範性檔案的制定、執行、監督和檢查,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經濟社會的自覺性及水平逐步提高。
  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廣泛開展遵紀守法教育,狠抓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處了一批貪污受賄、嚴重以權謀私等違法違紀案件,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反腐敗鬥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不斷完善“兩公開一監督”為主要內容的各項廉政勤政制度。近兩年來,在市直機關開展創“五好”活動,廣大幹部的廉政意識、公僕意識和敬業精神得到增強。市政府堅持每年有重點地辦好幾件與人民民眾有切身利益的實事,切實解決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堅持實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黨政第一把手責任制,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先後組織了“掃黃”、“打非”,反盜搶機動車輛,剷除惡勢力,收繳“黑槍”,打擊車匪路霸,打擊和取締賣淫嫖娼,禁毒等專項鬥爭和專項治理,廣泛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堅持不懈地反對和打擊各類走私販私活動,使走私活動在我市範圍內得到有效的遏制。
  各位代表,我們高興地看到,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市國民經濟已經進入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為“九五”計畫的順利完成和新世紀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全市黨政軍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奮鬥,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的結果,也是與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關心和支持分不開的。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關心、參與和支持惠州建設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工作中還有不少缺點和不足。主要是:全市經濟綜合實力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比較大。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名牌產品、拳頭產品不多,第三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發展滯後,地方財政收入與經濟總量的增長不相協調。農業粗放經營比較突出,農業整體素質不高,鄉鎮經濟比較薄弱。部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欠佳,下崗、失業職工增多,就業壓力加大,部分民眾生活還比較困難。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社會治安、貪污腐敗和奢侈浪費等現象仍是人民民眾不滿意的突出問題。政府工作人員的素質、能力和服務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並集中精力認真解決。
各位代表,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深切地體會到: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作為主線貫穿於一切工作之中,在具備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有利條件下,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拓新的招商引資渠道,堅定地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必須堅持從經濟的基礎、源頭、積累抓起和“上規模、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增效益”的經濟工作方針,強化工業主導地位,增大工業經濟總量,促進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必須堅持以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為目標,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觀念,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戰略舉措和動力源來抓,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兩個文明同步發展,相互促進,全面提高經濟素質和全民素質。這是我們過去取得成績的重要經驗,也必將指導我們在今後的發展中取得新的更大的進步。
  今後五年的展望
  新一屆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大精神,實現跨世紀發展藍圖的關鍵五年。在這五年中,要全面完成 “九五”計畫,制訂和實施“十五”計畫,為把惠州建設成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原材料工業和基礎工業為支柱,以現代化港口為龍頭的國際性工業基地和具有旅遊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奠定基礎。因此,我們構想,從現在起按照年均遞增15%左右的速度,到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將達到360億元(按1997年價為484億元);到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將達到477億元(按1997年價為640億元),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將發生很大變化,經濟實力將大大增強。那時,城市綜合素質、生態環境質量和綜合水平與社會文明的物質、文化要求基本相適應;人民生活在小康的基礎上達到較寬裕的程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市民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綜合素質和社會公益事業達到較高的水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政治生活形成政通人和、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我們相信,新一屆政府一定能夠在中共十五大和中共廣東省第八次代表大會精神指引下,按照江澤民總書記對廣東提出“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的要求,在歷屆領導班子和全市人民艱苦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上,在新一輪的創業中,借南海石化項目建設之勢,帶領全市人民朝著奮鬥目標,開拓進取,創造出新的輝煌業績。
  為了實現上述構想,在發展中必須突出抓好6個重點:
  一、圍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加快各項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要有較大的突破,力爭經過五年,在全市形成以混合型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以資本為紐帶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以商品市場為基礎、要素市場為支柱的市場體系;以中介組織為主體,多層次、多功能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地方財政實力壯大和轉移支付能力增強為前提的區域經濟發展調節機制;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覆蓋全社會、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與此同時,要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積極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作協調、行為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行政管理幹部隊伍。
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產業化。
   穩定和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繼續加大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力度,調整最佳化農村經濟結構,結合農村小城鎮的建設,推進鄉鎮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以現代農業促進城市發展。堅持不懈地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推動先進適用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的套用;努力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向生態農業轉變;加強農業的綜合開發,推進林業、畜牧業、水產業產業化進程。要從戰略高度重視鄉鎮經濟發展,把鄉鎮經濟發展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鄉鎮經濟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份額。按照“三個有利於”的原則,深化農村改革,在培育農村新的生產關係,扶持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業經營實體,加大力度推進服務於農民的農村商品流通體制的建立和各生產要素、生產資料市場的形成,在解決影響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力求有新的進展和突破,從而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富裕農民,農村穩定。
  三、藉助南海石化項目效應,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
  南海石化項目的建設,有利於惠州乃至廣東產業結構向高新技術、重型化發展,有利於惠州實現工業化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的進展。因此,要按照穩定發展第一產業,大力加強和推進第二產業,努力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的產業結構調整思路,以推進南海石化項目建設為契機,以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發揮大項目效應,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電子、汽車、化工和紡織等四大支柱產業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化工產業方面,要初步形成一兩個以ABS或PVC等合成材料為龍頭的新型塑膠生產基地;兩三個與電子工業和輕紡工業相關的聚乙烯、聚丙烯生產基地;一兩個合成橡膠生產基地;兩三個效益好、附加值高、有特色的精細化工和醫藥產品基地。 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擴大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惠州發揮優勢的強市之路。要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努力增創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優勢,增強外經貿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拉動力。組織實施新的招商引資方式,嘗試採取國外股權投資、國際基金投資等方式利用外資,繼續創造條件接受國際產業轉移;用產業政策引導外資投向,注重吸引外商投資興辦石化下游產品加工項目;加強與現有外商的聯繫與合作,穩定和發展現有外資企業;利用外資發展鄉鎮企業。繼續在吸引外資、利用外資中增強、帶動惠州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市企業集團和名牌產品的實力。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推進外貿工作穩步發展。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組合優勢,加強與內地的經濟合作。通過提高開放水平,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五、規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著力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
  城市建設關係著惠州的形象和檔次,是新時期我市各項工作的重頭戲。要樹立抓城市建設就是抓經濟建設的觀念,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與樹立嶄新的城市形象作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和動力源來抓。要樹立惠州的整體概念,強化惠州的整體意識,吸取國內外城市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根據我市現有的自然條件優勢和特色,我們的目標是把惠州建成以惠澳大道——金龍大道為南北中線的組團式現代化城市。這個組團式城市區域範圍包括一灣(大亞灣)、兩江(東江、西枝江)、六城(惠城、淡水、大亞灣、平山、羅陽、龍城)。未來城市各部分之間將以高速公路、輕軌鐵路、帶狀公園相連線,以田園綠地相間隔。大亞灣區以石化、汽車工業為主,城區以電子信息、輕紡、旅遊為主。按照可持續發展和合理布局的原則,繼續調整、完善和深化城鄉規劃,加強城鄉建設和管理,抓好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環境生態保護,推進城鄉淨化、綠化、美化建設。加強東江、西枝江和淡水河水源水質保護力度。切實保護西湖環境,穩步推進以兩江四岸為重點的城市綜合整治,加強對城市防洪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惠州市區防洪標準。力爭經過五年的努力,讓兩江四岸如秀麗的彩帶環繞市區,20華里長的惠州大道成為市區的南北中軸線、景觀路,占地73萬平方米的人民廣場橫亘江北新城,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將展現在廣大市民面前。
六、實施科教興市和依法治市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社會文明和依法行政水平。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高科技綜合實力;增加投入,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的力度,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創新;發揮市場機制對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信息化的進程。到2002年,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要達到4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要達到16%以上;專業技術人員總數要達到13萬人,占總人口數的5%,全市綜合科技實力和產業科技水平居省內先進水平。根據市財力情況,建立一個適當規模的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積極實施教育強市計畫,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惠州大學建設,力爭在本世紀末,使惠州大學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標準。加強中等技術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多層次人才,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抓好專業人才和各類管理人員的培養、引進、使用和繼續教育,營造一個有利於人才成長和選拔的社會環境,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企業家和管理人員隊伍。加強市民的文明教育,提高市民的社會道德、文化科學水平和城市意識。繼續抓好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科學館和體育場館的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繼續抓好“三五”普法教育,重點抓好各級幹部的學法、用法,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管理法制化,形成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會管理依法運作,全民守法、護法和依法辦事的局面。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政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戰能力,做好法律保障和服務,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保持政治和社會的持續穩定。
  一九九八年工作意見
  1998年是新一屆政府施政的第一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動力,繼續按照“以進求效,穩住勢頭,確保增長”的方針,把握天時,用好地利,保持人和,充分發揮南海石化項目效應,調整和最佳化經濟結構,兼顧速度和效益,保持可持續發展,努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根據對整個經濟運行趨勢和巨觀環境發展變化的預測,建議今年全市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計畫安排: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工業總產值增長20%;農業總產值增長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與上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6%(其中市本級增長10%);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升幅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確保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力爭控制在10.7‰以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要著力抓好13項工作:
  一、充分發揮南海石化項目效應,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
  南海石化項目獲國家批准,是我市的一大盛事。要將這個難得的機遇轉化成為加快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今年重點是充分發揮大項目的前期帶動效應,基本思路是“三有、兩解決、一追求”,即要有規劃、有秩序、有步驟地發展,防止前幾年房地產開發熱時的歷史教訓重演;解決已有一些基礎、又是當務之急的公共事業、文教衛體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解決前幾年形成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穩定、有效的前提下爭取發展速度儘量快一些,避免大起大落和以浪費耗費資源、吃子孫飯為前提的“大發展”。當務之急,一是借勢造勢,加大宣傳力度,採取各種形式宣傳惠州的投資環境和發展前景,消除外界對惠州的誤解,重塑惠州的新形象,以吸引更多的客商來投資。二是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對建成的港口、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配套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和營運效益;提高政府機關辦事效率和職能部門的服務質量。三是傾盡全力做好大項目的各項前期準備和配套服務工作,力保項目如期開工,並儘可能多地在惠州消化產業效應帶來的下游項目。四是抓緊培養和引進一批與大項目建設相適應的各種人才。 二、打好國有企業改革攻堅戰,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企業改革中,要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下大力氣抓好大的,放開小的。要以資本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龍頭,進一步組織推動大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併聯合,實現低成本擴張。實行政策傾斜,在改革企業投融資體制、理順和完善企業內部的運營機制、加強內部管理、實行資產授權經營、參與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大指導扶持力度,促進市直五大企業集團的發展。全面放開放活小企業,在“放小”工作中,既要大膽創新,又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行分類指導,對不同的企業,採取注資經營責任制、股份合作制、產權轉讓、兼併、租賃等方式進行改制,力爭年底完成市直中小企業改制工作。
  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探索公有制實現形式。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和混合型經濟,尤其要提倡和鼓勵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合為主的集體經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儘快出台進一步加快、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措施,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營造寬鬆的環境,引導民間資金更多地轉向投資辦實業,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 推進各項配套改革。加快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採取有力措施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險基金征繳和管理工作,確保基金安全。推進社會救濟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決好部分企業離退休人員和部分職工的生活困難問題。市政府已設立了市直再就業基金,並撥出專款作為市直幫困專項經費,市政府要督促各級政府採取相應的有關措施。繼續組織實施再就業工程,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加強再就業培訓,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增加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的市場就業,為下崗和失業職工再就業創造條件。力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下崗和失業職工再就業率分別達到65%和75%。加快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機制。繼續完善“市國資委 — 市投資管理公司 — 企業”三個層次有機構成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繼續擴大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範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製度,理順收入分配關係。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以培育資本市場為重點,加強要素市場建設。
  三、大力加強農業,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繼續把加強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要以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發展城郊型農業,提高農業整體素質,是我市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增創新優勢的重要內容。市政府確定惠城區為發展城郊型農業的中心區,按照“市、區兩級政府共同抓,以區為主”的原則進行運作,並以此為龍頭,推動“三高”農業的發展,加快全市現代化農業的進程。加大耕地保護和開發力度,簽訂和實施第三期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90萬畝以上。繼續抓好創糧食優質高產活動,推廣水稻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主攻單產,力爭糧食總產達到106萬噸以上。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做好江海堤圍安全達標和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作,提高水利工程設防標準,發揮工程效益,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擴大外引內聯,因地制宜,放手發展混合型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把資源加工型企業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力爭鄉鎮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0%。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和民主政治建設,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鞏固扶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繼續扶持老區、移民區的經濟建設。進一步抓好農村小康達標工作。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速開發山地農業和海洋農業,拓展農業發展的空間和領域。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建立農工技貿一體化、種養加、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市場需要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水產養殖業和鹽業,發展惠州傳統的土特產品。扶持發展一批農副產品加工和服務型的龍頭企業。扶持和培育一批農業企業家,按“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模式,探索農業企業集團帶動農戶發展的路子。加快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運銷業,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引導,規範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和管理,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著力抓好“四個一批”,推動工業快速有效增長。
  繼續按照“上規模、抓拳頭、創名牌、搞集團、增效益”的工業發展思路,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升產業層次,進一步抓好“四個一批”,推動工業快速有效增長。一是繼續扶持一批大企業集團發展。市直五大集團要將求大與求強結合起來,抓好生產經營型向資本運營型的轉變,通過低成本擴張,使集團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幫助有條件的企業集團申報進入國家或省重點扶持發展的企業集團行列;各縣(市、區)要抓緊組建發展一兩個大企業集團。企業集團要把市場開發與產品開發結合起來,通過拓展市場和提高產品檔次參與市場的激烈競爭,解決市場拉力不足的問題。二是加大名牌產品在經濟總量中的份額,推動名牌產品向系列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今年力爭再創一批省級以上的名牌產品。三是重點抓好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一批上規模的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要充分利用現行政策,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產業政策、稅收政策、海關政策以及國務院、省政府公布的有關治亂減負政策,以幫助企業輕裝上陣。要做好新項目的跟蹤和配套服務,尤其要抓緊引進消化南海石化的配套項目和下游產品加工項目。四是抓緊培養一批企業家和專業人才,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用人機制,為企業家和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各種支持和條件。與此同時,要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著手籌劃以乙烯為龍頭的石化工業的發展,石化工業、紡織工業隨著南海石化項目的建設而真正成為惠州經濟的支柱產業。
  認真組織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引導和鼓勵外資、民資以股份制的形式投向技改,加大對技術開發的投入,提高開發經費占銷售總額的比例。制定優惠政策,對企業技術改造進行激勵扶持。加強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建設,增強企業自身的技術開發能力。繼續加強市場開拓,千方百計提高大集團與“三資”企業產品的內銷比例,提高企業開拓國內市場的能力。今年要在鞏固大西南市場的基礎上,向東北等地區市場挺進。
  五、搞活商貿流通,積極推進旅遊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是搞活商貿流通、發展旅遊業和盤活房地產市場。要用新機制力促流通產業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今年要力爭全面完成八個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並逐步將工作重點從建設轉移到管理上來。按照“立足本地市場,開拓省內外市場”的思路,一方面要採取有效的行銷方式和政策擴大本地市場銷售;另一方面要開拓東北及其他地區市場,提高惠州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在國內市場中不斷擴大“惠州板塊”的比例。繼續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建設,堅決完成省下達我市全年111780噸糧食收購任務,抓好中央、省、市、縣四級67440噸糧食儲備任務的落實,按中央和省的部署,抓好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要用新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發展新的肉菜生產基地,提高產品的自給率,保障供給,搞活市場。加大力度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整頓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權益。整頓和規範收費秩序,保持物價基本穩定。
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和新的增長點來抓。旅遊業的發展要與城鄉建設結合起來,作好江河、湖海、山泉的文章,最佳化旅遊資源配置,完善和提高旅遊區的整體功能。積極推進博羅羅浮山和龍門南崑山風景旅遊區管理機構的報批工作。城市中心區尤其要認真做好兩江四岸的旅遊文章,積極推進東湖國際旅遊度假村的建設工作。吸引國內外資金搞好旅遊資源開發,推出反映我市改革開放成果的工業、商貿和城市觀光相結合的特色旅遊項目。把住宅建設作為房地產業的發展重點,解決好潛在總需求大與有效需求不足、價格過高與居民購買力偏低等矛盾,進一步規範市場管理,引導房地產業走上健康有序發展的軌道。
  六、強化財稅金融管理,保持穩健運行。
  強化稅收征管,加大稅收工作重點向征管和基層轉移的力度,加強增值稅稽查和出口退稅管理;改進和完善個體、私營企業的稅收征管辦法,分步實施建帳和查帳徵收,為納稅戶提供良好的稅收工作服務和鼓勵性優惠措施,爭取湧現出更多的納稅大戶和先進納稅戶。
  嚴格預算管理,嚴肅財經紀律,開源節流,增加財政收入,保證財政支出的增幅低於財政收入的增幅。厲行節約,壓縮非生產性建設開支,確保重點項目支出,預算安排的支農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做好財政扶貧工作。支持發展高科技、支柱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支持國有企業增資減債、轉換機制、技術改造;支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最佳化資本結構、企業兼併破產、組建企業集團等工作。加強對國有企業、國有參股的股份制企業財務管理和監督,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及監督制度。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加大清理檢查力度,對違法亂紀行為嚴肅處理。
  各級政府要支持人民銀行加強金融監管,堅決制止亂設金融機構、亂集資、亂攤派貸款的行為,規範金融市場的運作;調整最佳化信貸結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正常生產經營,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法規和制度,把一切金融活動納入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進一步化解金融隱患,增強防範和抗禦金融風險的能力。切實加強“三防一保”工作,堅決打擊各類金融犯罪,改進金融服務,保證我市的金融平穩健康運行。
  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外經貿發展。
  圍繞“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最佳化外商投資結構、提高招商引資水平、確保外貿出口增長”的目標,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落實國家出台的外經貿新政策,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優良的服務、更科學的管理,把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促進外經貿發展。
  認真研究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我市引進外資和出口貿易的影響。各級政府要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幫助企業降低出口成本,開拓國內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力求將東南亞金融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減到最低限度。根據國家產業政策,繼續引導外資投向“三高”農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投向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努力提高利用外資的整體水平和綜合效益。積極探索利用外資嫁接國有企業,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大力發展間接利用外資,如租賃、貸款和融資,積極開展委託招商、“網上招商”,把觸角伸向歐、美等已開發國家。鼓勵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產。繼續發展加工貿易,並引導加工裝配由初級加工向深加工發展。
充分發揮外貿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積極發展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進一步發展“三資”、“三來一補”企業產品出口,扶持國有企業、私營企業自營出口以擴大外貿隊伍,拓展遠洋貿易,搞好代理出口,擴大出口規模,提高外貿經營效益。深化外貿體制改革,逐步把外經貿企業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合作制公司。口岸、外事、僑務工作要積極為對外開放服務,推動惠港澳台經濟、技術、文化合作與交流向更高層次發展。繼續加強內聯工作,吸引更多內地企業參與我市經濟建設。
  八、加大城市建設力度,開創城鄉建設新局面。
  把搞好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作為改善投資環境、配套大項目上馬的重要工作來抓。在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中,認真把握好城市建設的公眾性和權威性,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戰略性和系統性,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繼續做好惠州——大亞灣地區發展規劃的修編以及鄉鎮的規劃,為下一步惠州發展成為組團式現代化城市打好基礎。今年重點抓好幾項示範工程的規劃建設:按設計繼續做好兩江四岸整治首期工程下埔濱江公園的精雕細刻和後期項目的完善工作,同時做好第二期工程建設的準備工作;人民廣場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南湖周邊環境的綜合整治;江北新區城市功能配套建設。此外,要加強土地開發利用和管理,強化政府管理土地的權威性,按照“依法依規、以用為先”的原則,嚴格用地審批,杜絕炒作地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下半年適時推開土地盤整工作。加快城鎮住宅建設,推行工程招投標制和社會監理制,加強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質量。
  九、抓好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搞好環境保護。
  調整投資結構,重視投入產出效益。集中力量抓好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方面:完成惠澳大道工程和金龍大道改建工程,搞好省道1913線龍門段、省道1914線惠東段、省道1916線惠水線惠陽段建設,以及惠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廣惠高速公路、沿海一級公路建設的前期工作。繼續做好惠州港完善配套項目、港口工業園區開發項目的建設。抓緊籌劃惠澳鐵路建設。通信方面:全市新增電話用戶8萬戶,增開長途電話3000路,建設電話村200個。能源方面:市區配電網實施整改,全市續建、新建11萬伏輸變電工程6項、22萬伏輸變電工程2項。供水方面:抓緊江北水廠首期工程、惠陽市中部地區和大亞灣地區供水工程的建設。水利建設方面:以水庫、江海堤圍除險加固和內澇整治為主,重點抓好惠州大堤防洪達標,同時抓好七星墩、花樹下、觀洞、顯崗、廟灘和白沙河水庫除險加固達標。
  按照“經濟要發展,環境要改善”的要求,強化環保意識,搞好環境保護。落實各級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依法治理和管理環境,狠抓薄弱環節,切實保護好東江、西枝江和淡水河水源水質,加快“碧水藍天工程”、造林綠化和水土保護工程的實施。抓好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加快梅湖污水處理廠建設,推廣微型無動力污水處理系統,努力改善市區環境質量。進一步抓好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綜合開發。繼續開展“南粵杯”“嶺南杯”達標活動。在市區全面推行“三定上門”收運生活垃圾和門前三包,積極開展除“四害”滅蚊達標專項工作,迎接第四次全國城市衛生檢查,爭取進入全國衛生城市行列。
十、提高經濟淨福利在經濟工作中的比重,努力改善人民民眾生活。
  經濟淨福利是指在整個經濟成長中給國民提供的醫療、公益事業(包括市內公共運輸、公園等)的指標。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各級政府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關心民眾的冷暖,把提高人民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生活質素和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作為政府工作的立足點,在經濟工作中,多考慮改善人民民眾的生活。今年市政府決定加大在城市公共設施等公益事業建設的投入,讓廣大人民民眾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切實抓好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離退休幹部生活保障以及扶貧救濟等工作。努力提高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民純收入的水平,確保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使廣大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共享社會繁榮。
  十一、積極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水平。
  重視科技工作。落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有關政策。建立科技發展基金和高科技風險基金增加“科技三項費用”,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建立健全科技信息網,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我市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形成的關鍵技術,組織科技攻關,力爭創出更多新技術成果。引導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技術、資本擴張,通過聯合兼併等形式,發展大型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大力培養和引進與石化項目相關的技術人才。 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實施素質教育力度,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鞏固和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成果,市區、縣城及有條件的鄉鎮,要努力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加強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繼續抓好惠州大學的建設,加快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體制改革,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積極發展套用學科,抓好中等技術人才的培養。多渠道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和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繼續鼓勵和扶持社會辦學。
  推進文化事業。繼續實施“五個一”工程,把文藝上山下鄉和推動城鄉文化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活躍和豐富城鄉民眾文化生活。加強文化遺產和文物的保護,抓好地方志的編寫工作。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和文化法制建設,依法調控、規範、引導和保障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加強廣告管理。繼續抓好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文化館(站)等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惠州電視台、惠州人民廣播電台信號傳輸覆蓋面擴大的建設,儘快增加中央電視台加密頻道。報刊、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搞好衛生、體育工作。深化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三級醫療網路,繼續抓好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積極開展城鄉疾病預防、初級衛生保健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抓好醫院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整頓規範醫療和藥品市場。認真貫徹《體育法》,繼續推行《全民健身計畫綱要》,促進民眾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加強體育市場管理,支持社會辦體育。抓好體育訓練,提高運動競技水平,做好第十屆省運會的各項參賽工作。 抓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把計畫生育工作納入依法管理的軌道,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目標管理責任制,切實把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完成情況與對幹部評價考察結合起來,堅決執行“一票否決”制度,確保完成省下達的指標。繼續抓好計畫生育工作基層基礎建設,農村創建計畫生育合格村要達35%以上。
認真貫徹《國防法》,繼續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做好“雙擁”工作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妥善安置退役、轉業軍人,增進軍政、軍民團結,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做好民族工作,促進民族團結。落實宗教政策,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重視發展老齡和社會扶殘助殘事業。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精神,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加強思想道德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突出任務來抓。堅持用鄧小平理論武裝、教育廣大幹部民眾,認真抓好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廣泛宣傳“市民文明公約”,深入持久開展民眾性創建精神文明活動。大力宣傳各種先進典型,弘揚時代精神,樹立文明新風,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創建一批高標準的文明單位、文明村戶、文明街道和文明小區。
  十二、推進依法治市,保持社會穩定。
  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制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和重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團體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做好人民代表的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重視民眾來信來訪,改進政府工作。
  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市,加大力度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管理。抓好領導幹部的學法、用法,努力提高各級幹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深入持久地開展全民普法教育,不斷增強全民的法制意識和觀念。認真搞好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抓好司法、公證、律師工作,為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
  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做好社會上各類民事糾紛的調解工作,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強化經常性的嚴打鬥爭,加大對嚴重暴力性犯罪、帶黑社會性質團伙犯罪、重大經濟犯罪、走私販私和毒品犯罪的打擊力度。堅決查禁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對問題突出的地區、部位適時開展專項整治。加強治安的基層工作,完善110報警指揮系統和巡警隊伍建設,各縣(市、區)年內要完成110報警指揮系統的建設。健全群防群治網路,推進安全文明小區和安全文明村建設。加強對外來人口的治安行政管理和出租屋的管理。認真做好交通管理和消防工作。增強國家安全意識,防範和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和破壞。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努力把政法隊伍建設成為廉政高效的有戰鬥力的隊伍。繼續深入開展反走私鬥爭。
  十三、加強廉政勤政建設,提高機關服務質量和水平。
  抓好乾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和糾正不正之風工作的落實。貫徹執行中央、國務院規定的厲行節約的八項規定,加強公務員的政紀教育。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工作,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認真查處以權謀私,嚴懲腐敗行為。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的出資人職能與社會經濟管理職能分開,以政資分開促進政企分開,把屬於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的權力交還企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撤併職能重疊、交叉的政府部門,調整減少專業經濟管理部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實施公務員制度。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和機構,充分發揮其在監督、評估、代理、諮詢、仲裁中的作用。在政府機關繼續深入開展創“五好”活動,搞好機關建設,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機關服務質量和水平。政府各職能部門要就如何適應南海石化項目落戶惠州的新形勢,提出對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協調服務。各級政府機關工作人員要堅決按照“三防”(防止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四實”(講實話、辦實事、鼓實勁、求實效)的要求,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聽取民眾意見,了解真情,幫助基層和民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堅持政府每年為人民民眾辦幾件實事的工作制度。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七屆政府全體成員和全市人民同舟共濟,奮力開拓,全面完成了“八五”計畫,並為實現“九五”計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未來的五年,惠州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八屆政府將面臨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讓我們在中共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在中共廣東省委、省人民政府和中共惠州市委的領導下,抓住機遇,同心合力,奮勇拼搏,在新一輪的創業中,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以更加輝煌的成就,邁向二十一世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