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見。
2010年及“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衝刺之年。一年來,在中共湛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市政協的支持下,市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爭當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的目標,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搶抓機遇,發揮優勢,科學務實,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市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和“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全市生產總值1402.77億元,增長14.2%,創15年來最高增速,人均生產總值20048元,增長13.4%;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1∶41.1∶37.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6.23億元,增長25.79%;來源於湛江的財政總收入341.14億元,增長35.67%。
——這是“三次產業”進一步最佳化的一年
工業化進程加快。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405.97億元,增長25.1%;增加值464.06億元,增長18.2%;海洋產業總產值713.8億元、增加值336.8億元,分別增長10%和8%;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70.1%,提高77.5個百分點。14個項目入選全省現代產業500強,總投資1382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廣鋼環保遷建湛江和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晨鳴林漿紙一體化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將於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產;奧里油電廠油改煤、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發電、國電雷州東里風電場等5個項目動工建設。產業轉移工作在省考核中獲得優秀成績,累計承接產業轉移項目259項,總投資2505.64億元,已有130多個項目建成投產。廉江家電和吳川羽絨產業集群被認定為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組團參加省第六屆“山洽會”,簽約項目金額29億元。
服務業顯著提升。服務業增加值531.65億元,增長15.2%。港口吞吐量1.36億噸,增長15.2%;貨櫃吞吐量32.02萬標箱,增長38.2%。鐵路貨物發運量2790.66萬噸,增長9%;民航旅客吞吐量48.43萬人次,增長22%。建成市、縣兩級各類專業服務機構400多家,其中9家被認定為省級示範機構。地方金融業發展提速,光大銀行、交通銀行進入湛江;市商業銀行重慶、長沙分行開業,成為我省首家跨省經營的城市商業銀行,被評為“全國最具競爭力中小銀行”;6家小額貸款公司獲省批准運營,新增擔保總額23.7億元,居全省前列;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556億元、貸款餘額714.4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9.1%、16.5%。保險業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保險費收入30.35億元,增長30.6%,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面積居全省第一,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覆蓋率達到100%。旅遊業在建超億元項目25個,完成投資36.2億元,增長182%,居全省首位;粵西明珠美食廣場、吳川吉兆灣國際海洋度假中心等16個項目建成;特呈島被命名為省首批紅色旅遊基地,東海島旅遊區、雷州天成台、吳川吉兆灣被評為省濱海旅遊示範區,徐聞大漢三墩被列為省森林生態旅遊示範基地;成功舉辦第四屆海上國際龍舟邀請賽、第三十七屆世界旅遊小姐全球總決賽;全年接待遊客1415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65.3億元,分別增長23.8%和22.3%。圓滿舉辦省首屆海洋經濟博覽會,我市簽約項目金額102.5億元。榮獲“中國對蝦之都”稱號。連續7年被評為中國商業百強城市。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業總產值471.42億元,增長6.9%,居全省前列。糧食、蔬菜、糖蔗、香蕉、鳳梨、花卉等主要農作物及水產品產量均為全省之冠。訂單農業發展迅速,簽訂契約金額85.55億元,連續4年居全省第一;新增省級和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各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39家;湛江國聯水產成為我市首家上市農業龍頭企業。新建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1個、現代農業園區3個。總投資逾80億元的正大(湛江)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項目順利推進。農業標準化水平居全省前列,新增1個國家級、4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新建現代標準農田11萬畝和省級標準化生豬養殖場10個,建成國家級產業技術試驗站,制定36項省、市級農業地方標準、300多項農產品標準及350多項農業生產資料標準,初步建立起與國家、行業、省地方標準相互配套的農業標準體系。新增省級農業名牌產品12個、綠色食品認證14個、有機食品認證2個。開發補充耕地17.8萬畝,名列全省第一;連續1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受到省表揚。農村土地流轉157.99萬畝,占農用土地總面積22%。農機擁有量居全省前列。全國首個國家級珍珠種苗良種場獲得批准,全省首個深水網箱養殖產業園區落戶;硇洲、烏石國家中心漁港主體工程基本完成,龍頭沙國家一級漁港項目獲農業部立項。31宗省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完成投資19.15億元,完成率58.5%;118宗列入省病險水庫加固工程完成投資2.89億元,完成率70.1%。
——這是“三大需求”進一步擴大的一年
投資拉動強勁。完成重點項目投資209.1億元,增長65.6%。在重點項目建設有力帶動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57億元,增長33.9%。湛江港30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成品油碼頭改造和15萬噸級散貨碼頭升級改造等工程竣工;湛徐高速公路、東海島跨海大橋、國道325線文車至北羅坑段一級公路建成通車;茂湛鐵路、海灣大橋連線線二期工程等動工建設;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和鑒江供水樞紐工程加快推進。
消費持續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9.79億元,增長21.8%。城鄉消費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成大型商品零售網點25個,培育年成交額超億元以上批發市場21家;建設縣級配送中心13個、鎮(村)級農家店2192個,覆蓋率分別達100%和84%。全年住房公積金用於購買和改善住房19.66億元,有力促進住房消費。汽車、教育、文化、運動健身等新型消費形成熱點。農村消費擴大,農機、家電等下鄉實現銷售額3.67億元,增長1.5倍。
外經貿恢復性增長。外貿進出口總額35.32億美元,增長25.3%;其中出口16.87億美元,增長23.6%,進口18.45億美元,增長27%。43家水產品加工企業獲得歐盟、美國等出口衛生認證,列全省第一。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3個,增長62.5%;契約外資1.05億美元,增長11.5%;實際吸收外資3671萬美元,增長25.5%。
——這是“三個支撐”進一步增強的一年
體制改革支撐增強。完成新一輪政府系統機構改革和行政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開展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精簡50%以上、三分之一下放到縣(市),促進政府職能轉變。不失時機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創新,湛江港集團繼引入香港招商局集團、上海寶鋼集團成功改制後,又與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徐聞港區海安港與海安新港實現聯營;引入中紡糧油集團,收購盤活富虹、華農兩大民營食用油加工企業;冠豪紙業引入中物投資公司投資40億元加盟控股經營,成為股權引資的成功範例。實施投資體制改革,組建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集團、市交通投資集團和市水務集團等投融資平台,有力支持了交通和城市建設。成功收購湛江海灣大橋股權。推進醫療藥品價格改革試點和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改革。制定實施市對經濟技術開發區財政管理調整政策,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直事業單位財務預算管理。“廣東(湛江)統籌城鄉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步伐加快,分別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金融生態示範城市”和“廣東省金融穩定市”;穩妥推進農村信用社第二輪改革。集體林權主體改革基本完成,已確權發證97.9%。創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體制機制,綜合運用行政和現代金融保險資源,探索出受到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領導充分肯定的湛江醫保新路子。民營經濟增加值678.37億元,增長18.7%,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4%,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力量。
自主創新支撐增強。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認定市級自主創新企業16家、自主創新培育企業19家。實施高新技術項目107項,28個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為省級自主創新產品。獲批設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增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程中心和2家省級農業創新中心;建立各類企業技術開發機構80多家,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33項。專利授權量增長66%;獲得科技成果51項,其中22項轉化為企業標準。註冊商標、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均居粵西首位。高新技術產品總產值220億元,增長10%。
生態環境支撐增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超額完成年度指標任務。全市建成污水處理廠7座,日處理能力33萬噸,縣(市)城區污水處理廠全部竣工投產,市區污水處理率逾8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減排提前實現省下達的指標。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指標達標19項,占規定考核指標的73%。空氣環境質量繼續名列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前列。飲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造林20.6萬畝,完成任務103%;森林覆蓋率28.3%;徐聞成功創建“廣東省林業生態縣”;新增2個省級生態示範鎮,200條自然村建成“林業生態文明村”。
——這是“三項建設”進一步加快的一年
城市建設加快。編制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市區“三舊”改造專項規劃》、《市區綠道網規劃》以及市區環境與衛生、城市照明等專項規劃;編制實施東海島、麻章區和南三島等一批控制性詳細規劃。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被國家批准為試點市。擴大土地儲備,收儲土地6600畝。完成人民大道改造和海田路景觀整治二期、赤坎江整治二期等工程;動工建設濱湖路二期工程、新湖大道和奮勇大道;穩步推進湛江大道、銀帆公園、麻章公園等項目前期工作;人民大道改造工程榮獲國家市政工程“金杯獎”。更新462輛天然氣雙燃料出租汽車,新增190輛液化天然氣小型公車和公交大巴,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實施“三舊”改造項目109個,投入資金49.1億元,霞山漁人碼頭動工建設。實施三嶺山森林公園生態恢復工程,擴大面積1.18萬畝。新增城市綠地103萬平方米。綠塘河濕地公園被命名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榮獲“中國城鄉建設範例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十大綠色生態城市”和“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等稱號。
民生社會建設加快。全年用於社會民生事業的財政資金107.24億元,比上年增加24.63億元,增長29.82%,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69.8%,是社會民生投入力度最大、城鄉居民受益最多的一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5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6906元,增長17.2%,增速創12年來新高。年初確定的18件民生實事全面落實。基本完成小街小巷改造和路燈安裝;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2萬人,其中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2188人;新增城鎮就業6.6萬人;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5.5萬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6.7萬人。養老保險參保66.3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4.1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49.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8.5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34.0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587.5萬人,提前完成省醫改參保目標。全額資助低保戶、五保戶等困難民眾22.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19萬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累計支出城鄉居民低保補差金1.76億元,發放市區低保和五保戶物價補貼600萬元,有效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全面完成省下達的75.73萬人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建設廉租房365套、經濟適用住房158套。因災房屋全倒的1930戶新房全部建成入住。建成水庫移民新村85條,解決4000戶、1.8萬人住房困難。完成121間村鎮敬老院建設。10間鄉鎮衛生院改造、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784個農家書屋和17條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範村全部完成。解決老區村莊5.6萬人行路難和2.8萬人飲水難問題,完成2個老區村莊近200人搬遷安置。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達到省優秀水平,富有成效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籌集社會扶貧資金1.08億元,364個單位對355個貧困村投入幫扶資金4.87億元,改造貧困村民危房2萬多戶,建成幫扶項目710個,帶動8萬多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完成第二批1814名“代轉公”教師招錄和2100多名代課教師轉崗、辭退工作;全面實施教師績效工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6.5%,提前一年實現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1.7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啟動湛江職教基地建設。開展湛江文化建設定位和湛江人文精神大討論,組織特色節目參加上海世博會“廣東周”及港澳台等對外文化藝術交流演出獲廣泛好評,民眾文化和開心廣場活動推廣取得成效,成功舉辦動漫文化節;新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和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個;徐聞縣雷劇團獲得“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殊榮。啟動中央扶持的25個衛生項目、15項基本或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城市社區和行政村衛生服務站覆蓋率分別達到98%和96%。湛江籍運動員何沖在第十六屆亞運會勇奪男子跳水3米跳板冠軍,劉鷗、陳曉君獲水上芭蕾集體自由自選和組合冠軍;2名選手參加第十屆亞殘運會均奪得獎牌,譚業騰獲賽艇男子單人雙槳1000米冠軍;在第十三屆省運會上獲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排名全省第八位,榮獲“突出貢獻獎”、“體育道德風尚獎”;成功舉辦第十一屆“體育節”和第四屆海上國際龍舟邀請賽。完成年度人口與計生工作任務,人口出生率11.82‰,自然增長率7.23‰;赤坎區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順利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強化價格調控和服務,在全省率先運用價格認證手段服務重點項目建設,為項目節省資金1000多萬元。對口支援汶川龍溪鄉地震災區恢復重建54個項目全面完成。出台《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對殘疾人援助。成功舉行地震和糧食應急演練。雙擁、氣象、海防、檔案、供銷社、地方志、社科、民族宗教、婦女兒童、老齡和國家安全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民主法制建設加快。全年辦理省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共349件,辦復率均達100%。實現行政審批和重點工作、重點項目全程監督,擬建項目建立管理檔案並向社會公告,重點工作按時辦結率達到97%,重點項目按時間節點完成率達到95%,提高20個百分點,市直單位審批事項提前辦結率100%。規範性檔案報備率和及時率、行政執法投訴結案率均達100%。深入開展糾風治亂工作,強化惠農資金監管。嚴格食品市場準入,查處假冒偽劣產品案件3190宗,有效保障民眾生活安全。保持打私高壓態勢,連續8年沒有發生暴力抗拒緝私和群體性走私案件。“五五”普法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創建省、市民主法治村(社區)226個,徐聞縣被評為全國法治縣創建活動先進單位。充分發揮審計推進依法理財、促進廉政建設作用,完成審計或審計調查項目166個。政務公開工作在全省考核中獲得優秀成績。開展違法建設專項整治,拆除違法建築24.39萬平方米。堅持市政府領導到軍營辦公,為駐軍部隊解決實際困難問題13件;投入4700萬元建設國防綜合訓練基地,投入1200萬元加強基層武裝部和民兵基礎建設。“強綜治、創平安、促發展”主題活動紮實推進,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站)全部建成並有效運作,民眾集體上訪大幅下降,霞山區被評為省綜治維穩先進單位;紮實開展嚴打整治,社會治安繼續向好;市區交通綜合治理行動初見成效;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集中整治重大安全隱患,人民民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2010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為湛江“十一五”發展劃上了圓滿句號。站在五年時間節點上回眸,“十一五”時期是我市歷史進程中極不平凡的時期,是全市經濟實力提升最快、重大項目建設投資最多、城鄉面貌深刻變化、人民生活大幅提高的五年,實現了八個主要經濟指標翻番:一是生產總值翻一番。由2005年的681億元增至2010年的1402.77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1倍,相當於五年再造一個湛江經濟。二是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利稅總額翻一番。分別由2005年的640億元和104.55億元增至2010年的1405.97億元和214.72億元,均比“十五”期末增長1倍多,相當於五年再造一個湛江工業。三是服務業增加值翻一番。由2005年的222.66億元增至2010年的531.65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4倍。四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一番。由“十五”時期累計628億元增至“十一五”時期累計1665億元,增長1.65倍。五是港口吞吐量翻一番。由2005的6620萬噸增至2010年的1.36億噸,比“十五”期末增長1.1倍。六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一番。由2005年的269.98億元增至2010年的679.79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52倍。七是旅遊業總收入和遊客流量翻一番。分別由2005年的32億元和560萬人次增至2010年的65.3億元和1415萬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長1倍和1.5倍。八是財政總收入翻一番。由2005年的117.85億元增至2010年的341.14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1.9倍。“十一五”時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將對我市“十二五”及長遠發展產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影響:一是總投資近1300億元的湛江鋼鐵和中科煉化一體化兩大項目落戶並被國家批准開展前期工作,實現了改革開放以來全市重大項目建設的歷史性突破,為我市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強大後勁;二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衝擊,我市經濟不僅沒有發生大的波動,而是逆勢上揚,生產總值增速連續三年超越全省平均水平,這一轉折性的發展態勢,對全市幹部民眾堅定後發崛起、爭當區域發展龍頭信心是巨大的鼓舞;三是經過五年來的努力,我市發展思路、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承載力不斷增強,加上相當於前10個五年計畫投資總和的166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形成和積聚的巨大能量,為厚積薄發、持續快速發展奠下了堅實基石。這一切,將在物質和精神上,成為我們乘勝前進,開創“十二五”又好又快發展新局面的強力支撐。
各位代表,這一切成績來之不易,是中共湛江市委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凝聚著社會各界的智慧和辛勞。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向駐湛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長期關心支持我市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發展信心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科學發展與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的矛盾,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服務業層次不高,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繁重;二是科學發展與城鄉區域不夠協調的矛盾,中心城區輻射帶動力不強,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村集體經濟薄弱;三是科學發展與資源、環境容量制約的矛盾,項目用地緊張,環境承載力不適應新一輪大投資大開發需求日益凸顯;四是科學發展與科技、人才滯後的矛盾,產業競爭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附加值總體上仍處於國內外產業鏈的低端;五是科學發展與城市建設管理相對落後的矛盾,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有待加快,交通秩序和違法建設問題有待進一步治理;六是科學發展與民生保障能力不強的矛盾,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扶貧、社會治安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此外,政府職能和機關作風有待進一步轉變,一些部門領導幹部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不足、辦法不多,主動服務意識淡薄,辦事效率不高,與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相適應,等等。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採取更加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2011年工作安排
“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承擔全省區域協調發展重任、爭當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科學發展、後發崛起的重要機遇期。根據中共湛江市委九屆十二次會議的決定,市政府編制了《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本次大會審議。
加快“十二五”時期發展,必須圍繞一個目標:基本確立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地位。必須抓住兩個關鍵: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全面深化對湛江市情及發展階段、發展定位、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努力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快速發展,千方百計擴大經濟總量,以總量的擴張帶動調結構促轉變,夯實建設幸福湛江的物質基礎。二是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幸福湛江”為核心。堅定不移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十二五”發展主線,通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增強湛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創造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讓全市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過上更加幸福生活。必須堅持“五個突出”:一是突出抓好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以培育“現代產業50強”和湛江鋼鐵、中科煉化一體化等龍頭型項目建設為重點,努力做強做大以鋼鐵、石化為引領的先進制造業,以港口物流和特色旅遊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以農海產品精深加工為引領的現代農業,以臨港工業為引領的現代海洋產業,建設海洋經濟強市,加快構建結構最佳化、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突出抓好擴大有效需求。堅持求發展與調結構相結合、擴內需與穩外需相結合、增投資與促消費相結合,舉全市之力推進總投資4700億元的基礎設施、現代產業、宜居城鄉、綠色生態、民生保障、文化強市六大工程項目建設,著力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提升對外貿易,不斷擦亮國家沿海開放城市品牌,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成長新局面。三是突出抓好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聯動推進縣域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著力建設宜居城鄉,不斷增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能力,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四是突出抓好改革創新。推進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體制改革,著力構建有利於爭當區域發展龍頭的體制機制;深入實施科教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實現經濟成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五是突出抓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保障人民權益,最佳化人居環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
“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爭當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三年大變化、十年大跨越”的階段性目標取得決定性進展。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3%。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提升。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期末三次產業比例最佳化為15∶47∶38。基本建成以鋼鐵、石化、造紙為龍頭的現代產業體系,內需主導、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初步形成,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大幅提升;海洋經濟成為新增長點,港口貨物吞吐量超2.5億噸;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長10%,累計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以上。改革創新活力明顯提升。國有企業、財政金融、要素價格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創業創新形成新局面,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速,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文化軟實力明顯提升。城鄉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文化與經濟、科技密切融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人居環境質量明顯提升。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7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80%以上;森林覆蓋率28.5%;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3平方米以上。成功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廣東省林業生態市。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和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99%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0%。
五年看頭年,開局是關鍵。2011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1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緊抓科學發展主題,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幸福湛江”這個核心,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注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注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注重推進改革開放,注重保障改善民生,確保“十二五”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爭當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奠定堅實基礎。
2011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增長11.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6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港口吞吐量1.46億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外貿進出口增長10%,實際吸收外資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人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6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3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03‰以內。
為實現上述任務目標,今年必須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著力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推進轉型發展
以大型龍頭項目為引領提升發展工業。全面啟動廣鋼環保遷建湛江和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申報設立東海島30平方公里石化產業園,建成晨鳴林漿紙一體化和奧里油油改煤發電項目,實施東興石化系列產品升級項目,支持中海油擴大產能,動工建設廣東冠豪特種紙及包裝紙生產基地等項目。加快廣州(湛江)產業轉移工業園和農墾湖光工業園區、奮勇華僑工業區建設,打造工業新增長點。以“強工富縣”為突破口壯大縣域經濟,推動重化產業鏈項目和承接產業轉移項目向縣域布局,形成若干支柱產業集群;推進佛山順德(廉江)、深圳龍崗(吳川)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和廉江家具產業基地建設,動工或投產一批項目;支持縣域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以物流商務中心和特色旅遊為引領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組建和引進大型航運集團投資擴大貨櫃運輸及中轉業務;啟動建設湛江商貿物流城、東海島綜合物流園區和綜合保稅區,加快打造區域性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創建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和農海產品期貨交易中心。突出推進人民大道南、海田片區商業圈和舊大天然片區至開發區中央商務區建設。促進建設廣東(湛江)統籌城鄉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引進更多國內外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或地區總部,打造金融服務區;支持市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和有條件的農村信用社逐步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或合作銀行。制定《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出台鼓勵旅遊投資優惠政策;加快霞山漁人碼頭、徐聞大漢三墩旅遊區等27個重點旅遊項目建設;支持徐聞縣建設省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縣、湖光岩創建國家5A景區、東海島旅遊區創建國家4A景區和特呈島創建國家級濱海生態旅遊區;評定一批星級農(漁)家樂旅遊點;精心舉辦旅遊主題活動,深化區域旅遊合作,著力打造廣東“黃金海岸、生態海島、休閒勝地”旅遊品牌。
以優勢農產品基地為引領提升發展現代農業。實施《湛江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最佳化農業區域布局,著力建設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名牌產品、無公害農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基地。加快正大(湛江)農業綜合開發基地項目,打造現代農業示範樣板。推進南國花卉科技園、湛江農墾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等5大現代農業項目。落實糧食安全和“菜籃子”政府責任制,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加強區域性湛江冬季蔬菜生產基地和廉江、遂溪兩個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建設。發展深水網箱養殖產業園和遠洋外海漁業基地,籌建珍珠交易中心和國家、省級珍珠良種場。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場、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造林20萬畝,建設漿紙原料林基地300萬畝。加強現代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和省專項實施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成硇洲、烏石國家中心漁港,推進龍頭沙、草潭、海安等國家一級漁港建設。
以臨港產業帶為引領提升發展海洋經濟。完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最佳化布局,大力推進海洋工業、海洋運輸、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產品加工、濱海旅遊“六路並進”綜合開發,形成“藍色產業”集聚帶,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海洋科研成果推廣套用。爭取重大填海造地項目和涉海工程納入省海洋功能區劃統籌開發。加強海岸、海域科學利用和管理,完善海島基礎設施配套,推進羅斗沙等無人海島保護開發。支持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申報創建省級海洋綜合開發示範園區。
二、著力擴大內需,進一步推進投資消費協調發展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今年安排重點建設項目67項,計畫投資225.71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建成東海島疏港公路、南三大橋、霞山海濱碼頭改造和茂湛高速公路官渡立交工程;加快湛江港寶滿貨櫃碼頭、30萬噸級散貨碼頭、東海島通用泊位一期工程、茂湛鐵路、海灣大橋西連線線、鑒江供水樞紐工程以及高速公路與縣域、鄉鎮、園區連線線建設;推進湛江港40萬噸級航道、東頭山島油品碼頭一期、鋼鐵基地和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配套碼頭、徐聞南山港、東海島鐵路、官渡至南三大橋一級公路、東海島至雷州跨海大橋和南三島至東海島海底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積極支持配合建設廣東西部沿海高速鐵路、合浦至湛江鐵路、粵海鐵路湛江至海安段擴能改造項目,啟動湛江國際機場遷建工程。
推動消費升級。認真落實中央、省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繼續培育汽車、文化、體育、信息服務、旅遊等消費熱點,擴大“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等品牌效應,提升發展飲食服務業,最佳化消費結構。加強巨觀調控,抑制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繼續開展家電、汽車、農機、建材下鄉和家電以舊換新活動,擴大農村消費。積極發揮各級消費者委員會作用,維護消費者權益,增強居民消費信心。
完善市場體系。健全資本、產權、土地、人力資源等要素市場,規劃建設小家電產品及配件批發市場,繼續做大汽車銷售市場;在主產地建設一批大型化、高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湛江糧油物流中心和5萬噸糧庫。推進農貿市場升級改造,完成霞山水產品批發市場遷建,建成國聯南方水產品交易中心二期工程,打造區域性海產品集散中心。
三、著力推動體制改革和科技人才強市,進一步推進創新發展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理順市與區權責利關係,調動區級發展經濟積極性。組織實施富縣強鎮事權改革,增強縣鎮發展活力。完善財稅和投融資體制。加大國有企業資源整合力度,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市屬國有企業與中央和省屬企業合資合作,將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建成國有資產進退平台,支持優勢骨幹企業上市,促進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完成華僑管理區體制改革。
致力發展民營經濟。完善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政策,支持民營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文化產業等領域;支持民營企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積極參與鋼鐵、石化項目配套產業鏈建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設立市財政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發展融資性擔保行業,推進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引導民營企業加快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不斷壯大規模、提升層次、增強實力。
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合作、企業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公共資源共享、科技公共服務5大平台建設,構築具有集聚、示範和輻射作用的創新創意創業載體。加快湛江高新技術開發區發展,支持申報國家級高新區。規劃建設赤坎科技產業園區。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技術研發和中試服務基地、共享實驗室,推進科技研發孵化工程。促進專業鎮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堅持名牌帶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品牌和管理創新,打造一批擁有自主品牌與技術的旗艦型企業和名牌產品。
加快發展新興產業。依託優勢產業,突破核心技術,加速培育引領和支撐未來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等產業。推進廣東中能30萬噸木薯燃料乙醇項目一期、廣東粵電湛江生物質發電廠、特呈島太陽能光伏、徐聞生物質熱電聯供和徐聞勇士、角尾及坡頭南三、雷州東里風能發電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
大力引進人才促創新。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以高層次、高技能產業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創造優良環境和條件,緊緊圍繞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出引進一批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建立引進高層次人才基金,對有突出貢獻人才給予重獎。
四、著力加快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推進統籌發展
強化城市規劃統領作用。加快編制《湛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湛江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湛江市城鄉發展戰略規劃》、《“一灣兩岸”城市景觀規劃》、《市區城中村規劃》和修編城市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協助編制《粵西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啟動編制《市區地下空間利用與控制規劃》和《海島開發建設規劃》,建立完善的城市規劃控制體系。加快縣(市)城區及建制鎮總體規劃修編,提高城鎮規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
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完成疏港大道二期、奮勇大道、濱湖路二期等7條道路工程,加快新湖大道建設以及市區3條高等級瀝青道路和8條小街小巷改造,積極推動建設椹塘路、銀苑路,抓好湛江大道前期工作,建設市區客運樞紐站場和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加強市區綠道網建設,完成濱湖公園一期工程,啟動銀帆公園、麻章公園、體育公園、坡頭區南油公園、東海島公園和園林垃圾生態處理系統等項目,加快三嶺山森林公園生態恢復整治;改建部分公園綠化,開展赤坎水庫公園前期工作,年內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以上。改造市區8條道路路燈,逐步推進城市亮化工程。
推動新城區開發建設。加速城市東擴,以第十四屆省運會場館建設和海灣大橋實行年票制為契機,實施海東新區首期綜合開發,高起點高標準謀劃一批教育、居住、商貿、金融、文化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啟動東海岸觀海長廊、遊艇俱樂部等項目,逐步建成“一灣兩岸”城市副中心。全面落實地方與農墾合作發展框架協定,以教育產業園為切入點,推進湖光片新城區建設。加快東海島以服務鋼鐵、石化基地為重點的城市化進程,打造宜工宜商宜業新城區。
強力推進“三舊”改造。加快海濱大道改擴建和舊大天然片、霞海港片以及霞山漢口路、東堤路、洪屋路、赤坎南華廣場片舊城區集中連片改造,打造城市精品片區;加強歷史文化建築保護,推進赤坎“三民路”和霞山歐陸風情街建設,打造歷史文化街區;抓住產業轉型升級契機,推動城市中心區工業企業異地遷建,促進城區改造“騰籠換鳥”,打造新的城市功能區;抓好文保村、龍潮村、霞海村等城中村、城郊村改造,打造舊村莊改造示範品牌。
建設城管長效機制。加快城市管理體制由“條塊結合”向“屬地為主”管理模式轉變,明確管理責任主體和執法主體,推動執法重心下移,賦予街道、社區更多的管理許可權和責任,形成縱管到底、橫管到邊、全時制監管、全方位覆蓋的管理和責任網路。完善數位化城市管理系統,構建快速反應的城市綜合管理平台。加大城市建設執法督察力度,堅決依法拆除和遏制違法建築、違規廣告設施。堅持城市環境衛生治理常態化、制度化,維護良好的市容面貌。依法推進市區交通秩序整治專項行動。
提升城鎮化水平。完善縣域城鎮布局,堅持城鎮建設與農場場部、工業園區、商住小區建設有機結合,推動人口和產業向“一城數鎮”集聚。全面落實擴大中心鎮管理許可權,努力把中心鎮培育成為縣域人口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新載體。放寬城鎮戶籍限制,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落實農民工進城入戶積分制,促進人口到城鎮落戶。以推進農業產業集中發展、農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經營為重點,加快建設農村新社區,進一步提高新農村建設水平;切實抓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
五、著力擴大開放,進一步推進外向發展
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施科技興貿戰略,鼓勵出口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申報國家、省級品牌,培育以技術、品牌、行銷網路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提升加工貿易產業層次,擴大服務貿易,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最佳化出口市場結構。進一步完善口岸基礎設施。支持開發區申報海關特殊監管區,抓好湛江保稅物流中心和保稅港區審批跟蹤工作。
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推動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著力引進一批投資總量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財稅貢獻多、能耗污染低的大項目。強化產業鏈招商和工業園區招商,精心篩選推出一批以鋼鐵、石化等主導產業為重點的招商項目,著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戰略投資者,推動產業升級。加強招商引資載體建設,重點完善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保障項目用地,提高招商實效。積極引導湛商回歸。鼓勵和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增資擴產。
推進區域對接合作。加強與珠三角合作,深入推進“雙轉移”。拓展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合作領域,主動融入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建設,推進與西南各地共建出海大通道。密切粵西各市合作,合力培育“湛茂陽經濟發展圈”。落實粵港澳合作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強化與港澳互利合作,加快湛江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積極開拓國際友城。推進我市與中國—東協商務理事會戰略合作,舉辦中國—東協中小企業合作論壇。
六、著力加強生態建設,進一步推進綠色發展
節約利用資源能源。完善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政策,加快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實施差別性價格促進生產結構轉變,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健全工業及建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探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依法公開轉讓機制,嚴格耕地保護,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支持重點領域節水工程建設,開徵垃圾處理費和水資源費,穩步推進居民階梯式水價和階梯式電價,促進節水節電。加強稀土等資源保護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
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強對主要江河、重要水源涵養區及飲用水源、戰略性水源保護;推進南柳河和北橋河治理。強化市區海域海水養殖污染治理,定期發布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廣東省林業生態市(縣)、各級生態示範村鎮和綠色社區,加快建設沿海防護林、交通綠色長廊、江河水源涵養林等七大生態帶和區域綠道,構建沿海綠色生態屏障;繼續選擇200條自然村開展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大行動。抓好農村村場改造,推進新民居建設。努力完成國家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重點抓好國控、省控污染源環境監管,推進環保收費改革,實現達標排放。建成坡頭區、東海島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赤坎污水處理廠三期、開發區平樂污水處理廠及中心鎮污水處理廠工程;籌劃建設市區馮村垃圾處理場三期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及縣(市)城區、中心鎮垃圾無害化處理場。紮實推進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爭取年內取得全面進展。
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一批立體種植養殖、輪作複種等示範項目和示範區。發展循環工業,鼓勵企業間通過共享資源、廢棄物利用等途徑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創建循環經濟示範企業;重點發展鋼鐵、煉化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創建東海島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建成林漿紙一體化生產基地。強化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建設粵西(吳川)再生資源產業基地。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進一步推進和諧發展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制定實施《湛江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湛江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和《湛江市城區教育專項規劃》。完善學前教育體制機制,多途徑整合學前教育資源,著力解決幼兒“入園難”問題。開展以集聚辦學為主要內容的新一輪布局調整,加快建設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建設工程,推進市四中新校區建設,動工建設首批進入市職業教育基地學校。鞏固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果,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以上。加強國中學生“防輟”工作,完善扶貧助學機制,逐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支持發展民辦教育。
建設文化強市。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大力弘揚“開放兼容,勇立潮頭”的湛江人精神。實施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加快完善市、縣、鄉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逐步建設湛江粵劇院、歌劇院、文化藝術中心、中心文化廣場、文化主題公園、新聞大廈等市區標誌性文化項目和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國家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推動具有傳統優勢的文化產業培育自主品牌,延伸產業鏈條,發展一批文化產業集團。啟動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基地。
發展體育事業。加快建設第十四屆省運會體育場館、配套設施和水上運動中心,加強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創辦湛江跳水運動學校,組團參加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舉辦第五屆湛江海上國際龍舟邀請賽,辦好市第十二屆體育節。
最佳化醫療衛生服務。加快建設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鞏固和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推進醫藥價格改革和單病種收費改革試點,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行國家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圍繞公益性核心目標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發展,支持湛江中心人民醫院遷建和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市第一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擴建,籌建市醫療緊急救援指揮中心、湛江長者康復醫院和市口腔專科醫院。繼續實施衛生信息化工程,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
擴大城鄉就業創業。全面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產業、社會和公共服務等就業援助政策,建設惠及全民的就業體系。以鋼鐵、石化和林漿紙一體化基地為平台,鼓勵發展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大力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建設高校畢業生創業基地,抓好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推進城鄉就業援助工程,完善失業保險與免費技能培訓、促進就業聯動機制以及集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三位一體的失業保險制度;積極做好“零就業家庭”就業幫扶工作。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健全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市級統籌,進一步抓好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推進地稅全責徵收社保費。年內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含城鄉居民醫保)、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67萬人、34萬人、650萬人、29萬人、34萬人。抓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建立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津貼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制度。推進坡頭區省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年內中老年農村居民參保率達40%以上。推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鎮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繼續實施助殘工程。提高住房公積金使用率,增強職工購建住房能力,加快城鎮保障性住房特別是廉租房、公租房建設,不斷滿足民眾多層次住房需求。
抓好扶貧“雙到”工作。堅持扶貧“雙到”工作與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雙轉移、新農村建設、創先爭優活動、農村弱勢群體救助救濟相結合,採取輸血與造血、扶貧與扶智、思想扶持與物質扶持、短效與長效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幫扶實效,年內實現貧困村貧困人口80%的穩定脫貧目標。擴大貧困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就業與創業培訓和子女免費技術教育,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廣泛發動社會各界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
協調發展各項事業。加大力度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強化稅收征管,提高征管效能。加強國防後備力量特別是基層民兵預備役建設,全力爭創“雙擁模範城”全國四連冠、全省五連冠。抓好人防信息化、組織指揮體系和人防工程建設。推進市檔案館建設,加快檔案管理數位化和信息化。完成第二輪新地方志修編。切實抓好統計、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對台、地震、老區、糧食、供銷社、氣象、社會科學和婦女兒童、老齡、關工委以及村級換屆選舉等工作。
推進平安湛江建設。抓好各級應急指揮平台建設,提高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完善社會矛盾大調解機制,建成市級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人民民眾來訪接訪廳,完善市、縣、鎮、村四級民眾工作網路和縣、鎮、村三級綜治信訪維穩平台,推動規模以上企業建設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與不穩定因素。加大食品、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等監管力度,確保人民民眾飲食和用藥安全。落實低收入民眾價格補貼及農業各項價格扶持政策,加強物價調控,穩定市場供應和價格秩序。落實黨政幹部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和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強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努力實現省政府下達的安全生產控制目標。建設反走私和海防監控指揮中心。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網路建設,推進群防群治工作;依法嚴厲打擊重大刑事犯罪尤其是涉黑惡、涉槍、涉毒和“兩搶一盜”等嚴重違法犯罪活動,增強民眾的安全感。
辦好20件民生實事。城鎮新增就業6.5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萬人;完成農村勞動力免費技能培訓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萬人;培訓旅遊從業人員1萬人、組織旅遊企業為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2000個;為市區失業下崗人員開闢6個限時性市場;在市區興辦2個平價農貿市場和一批平價商店;完成15個鄉鎮中國小布局調整項目,建成129幢、20萬平方米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力爭70%以上外來工子女入讀公辦學校;完成和啟動20家鄉鎮衛生院改擴建;新增LNG小型公車200台、計程車300台投入運營;完成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850公里,新建農村客運站20個、候車亭300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運班車;改造南三島等5個陸島交通碼頭和8個鄉鎮橫水渡碼頭;建成廉租房430套2.15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250套1.38萬平方米;完成2000戶歷史遺留房地產權登記;建設水庫移民新村85條,解決4000戶、1.8萬水庫移民住房困難;改造農村貧困民眾危房12580戶;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5宗,解決43.14萬人飲水問題;建成農家書屋300個;實現每條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新建和改擴建鄉鎮敬老院(中心)20所;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提高到150元以上,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200元和125元以上;創建40個防災減災示範社區。
八、著力提高行政執行力,進一步推進率先發展
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全面貫徹《法治湛江五年規劃》,推進依法治市,把依法行政貫穿到政府工作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法定程式、法定許可權、法定職責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廣泛開展“六五”普法教育,提升全民法律意識。抓好政府部門依法行政能力建設,加強行政執法指導和監督,嚴格按程式和規則辦事。加強規範性檔案備案審查。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深化政務公開,強化政務服務建設,努力把各級政府網站建成政府信息公開第一平台。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決定,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自覺接受監督;主動加強同人民政協的聯繫,支持政協委員發揮參政議政作用;積極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
更加注重提高效能。全面實施《湛江市市直機關科級以下公務員年度考核實施細則》,深化機關效能和作風建設。推進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項目,減少環節,縮短時限;完善以行政服務中心為主要載體的政務服務體系,加快啟動市行政中心建設,推行部門行政審批和服務全面進駐視窗,推廣業務集中受理和並聯審批,把行政服務中心建成集行政審批、政務公開、便民服務、效能監察為一體的政務服務綜合平台。繼續完善行政審批和重點工作、重點項目督查督辦電子監察系統,實現全程監督,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更加注重服務創新。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確保政府管理服務到位。深入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重點在項目引進、立項、報批、跟蹤上搞好服務,在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信息諮詢、融資貸款、人才引進、政策扶持上搞好服務,在營造政府鼓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積極創業的濃厚氛圍上搞好服務,努力打造對內具有凝聚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創業環境。
更加注重廉政建設。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切實抓好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各項工作。堅持開展紀律教育月活動,建立健全預防腐敗的各項制度,在工程招標、土地出讓、產權交易、政府採購、征地拆遷、“三舊”改造以及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和政府專項資金管理等重點領域加強督查。嚴格規範公共財政支出,深入開展公車治理,繼續壓減因公出國(境)、公務接待、公務購車用車經費。推進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加強政府投資項目跟蹤審計。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各級政府機關和公務員要堅持以人為本、行政為民,牢固樹立民眾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覺遵守廉潔自律各項規定,做到以廉生明、以公樹威、以苦勵志、以儉修身、以慎施政,用實際行動當廉政建設的表率,做人民民眾滿意的公僕。
各位代表,湛江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一個新的飛躍正展現在我們面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幸福湛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目標鼓舞人心,任務催人奮進。讓我們在中共湛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紮實工作、苦幹興市,為爭當粵西地區振興發展龍頭、開創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而努力奮鬥!
名詞解釋
省第六屆“山洽會”:廣東省第六屆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山區及東西兩翼經濟技術合作洽談會。
“三舊”改造: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扶貧開發“雙到”:指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
“五五”和“六五”普法教育:在全國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五個和第六個五年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隨著新的科研成果和新興技術的發明套用而出現的新的部門和行業即新興產業中能夠成長為先導產業或支柱產業,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
現代產業50強項目:指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農業5大類分別培育10強項目。
臨港工業:依託港口資源優勢,以產業集群、成片開發為基礎,以重化工業為主體,以大型化和“大進大出”為典型特徵的生產組織形式。主要包括海洋油氣、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海洋船舶工業、水產品加工業、飼料加工業等。
4A和5A景區:是一套規範性標準化的旅遊行業質量等級評定體系,包括交通、導遊、衛生設施、遊客年接待量等具體指標,5A為目前全國旅遊景區(點)最高評定標準。
“菜籃子”政府責任制:各級政府對保障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副食品供應的責任制度。
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資源和依賴海洋空間進行的生產活動,以及直接或間接為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及空間的相關服務性產業活動形成的經濟集合。主要包括臨港工業、海洋運輸業、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業等。
藍色產業:利用海洋及海岸區位優勢和資源所發展的各種產業。
赤坎“三民路”:赤坎區舊城中的民族路、民生路、民權路。
城區改造“騰籠換鳥”:城市改造過程中的一種戰略舉措,指把城區中現有的工業企業轉移出去,騰出土地空間發展現代服務業。
城市管理“條塊結合”:條,指垂直管理,即管理業務系統的上下級領導關係;塊,指平衡管理,即以屬地為核心的管理。條塊結合指綜合性的縱向和橫向管理工作相結合。
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政府及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對安全生產負總責,其他副職既履行分管業務工作職責,同時履行安全生產工作職責的機制。
“兩搶一盜”:指搶劫、搶奪和盜竊等三類多發性侵財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