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湛江市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湛江市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見。
  2005年工作回顧
  2005年是我市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各項工作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一年來,在中共湛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和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的目標,積極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發展戰略,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團結實幹,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面實現了“十五”計畫預期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為“十一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經濟增速持續加快,經濟總量不斷壯大,財政收入顯著增加,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生產總值657.81億元,增長12.1%,淨增106億元,增速創近10年來新高。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3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96.85億元,增長15.3%;第三產業增加值222.66億元,增長13.2%。海洋產業總產值412億元,增長30.8%,居全省第3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600元,增長11.9%。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2.8∶41.7∶35.5調整為21∶45.1∶3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3.97億元,增長21.3%;來源於湛江的財稅總收入120.32億元,增長32.6%。
  工業發展活力和後勁增強。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16.18億元,增長14.1%;完成總產值639.89億元,增長16.8%;工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44.6%,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產業重型化趨勢明顯,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為27.7∶72.3。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55.6%,位列全省第一。東興煉油500萬噸擴建、包裝材料尼龍薄膜、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工業項目建成投產。東興煉油廠成為年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中海油湛江分公司進入廣東工業50強。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取得新成效,6個產品成為國家免檢產品,1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5個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15件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工業園區引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52個,總投資44.37億元。發展循環經濟取得初步成效,發電、製糖、造紙、化工等行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率有較大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降低3.7%。成功舉辦’2005湛江工業博覽會,簽訂投資契約額167.4億元。
  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新成效。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化水平提升,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我市被評為全國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單位。完成省下達的糧食生產考核任務,糖蔗、香蕉、蔬菜、對蝦、珍珠等農產品產量居全省第一。43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81億元,帶動26萬農戶,戶均增收2850元。大華糖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被國家有關部門推廣。農海產品有3個獲認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0個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10個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水產品出口順利通過歐盟和美國食品管理機構的實地檢查。建成農產品檢測中心。投資3.56億元建設農田水利,投資4.88億元實施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完成造林24.4萬畝。
  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縣域完成生產總值277.31億元,增長11.5%。各縣(市、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均在10%以上;全部縣(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新增私營企業1207戶,增長8%;新增個體工商戶11458戶,增長3.8%;民營經濟增加值260.78億元,增長14.7%,占全市生產總值近40%。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0.28億元,增長17.9%,投資總量創歷史新高。全年在建重點項目25個,實際完成投資53.35億元,完成年度計畫106.7%。珠三角成品油管道工程湛江段等7個項目竣工投產;奧里油電廠、德利化油器、珠江啤酒易地改造等續建和在建項目進展順利。
  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成效顯著。湛江港發展實現大跨越,繼30萬噸級油碼頭建成後,25萬噸級深水航道竣工通航,20萬噸級鐵礦石碼頭正式投產,港口“三大工程”全部完成,進一步增強了南方大港和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地位。渝湛高速公路粵境段建成通車,海灣大橋、疏港公路建設進展順利,黎湛鐵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線動工建設。完成國道、省道和市通縣(市)一級公路改造任務,建成縣通鎮公路258公里、鎮通村委會公路硬底化1000公里、村通村公路4400公里,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7800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62.5公里。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進一步加強,城市面貌發生可喜變化。城市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和臨港工業園區、華港工業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完成。積極推進土地儲備,全年入庫土地2161畝。建成寸金路延伸段和馮村生活垃圾處理場二期填埋區,湖港路、百蓬路、機場路延伸段和霞山污水處理廠建設順利推進;市區舊城連片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建成漁港公園、綠塘河公園首期、燈塔公園、百樂園等4個公園和10多個小遊園、小綠地,新增綠地52萬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廉江市被評為省林業生態縣;徐聞珊瑚礁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入新公車100多輛,改善了市區公共運輸條件。“百日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市容環境有新改觀。建成天然氣儲配站,市區開始規模化使用天然氣。動工建設湛江電廠脫硫工程,建成後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000噸。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全國環保重點城市環境綜合質量考評結果,我市名列廣東第一、全國第二。
 第三產業最佳化提升。以港口貨物貿易、運輸等為重點的現代物流業快速發展。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6619.7萬噸,增長29.9%,創造了一年淨增1523.7萬噸的歷史紀錄。其中,湛江港集團完成4098.4萬噸,增長31.2%,增速比全國港口平均水平高11.2個百分點。公路、鐵路貨運量分別增長15.9%和24.1%。商貿服務業加快發展,消費需求持續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9.25億元,增長17.8%,增幅創近10年來新高。旅遊、房產、汽車消費形成熱點,標誌著居民消費進入以住行為主的新階段。郵政、電信業務總量52.76億元,增長32.2%。專業市場日趨完善,粵西物流中心逐步形成,霞山水產品批發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對蝦集散交易中心,榮獲“全國十佳農產品批發市場”稱號。全年接待遊客560萬人次,增長12.5%;旅遊業總收入32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39.9%。
  外經貿工作平穩發展。外貿出口9.57億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長。實際利用外資3896萬美元,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客商在湛興辦實業或籌辦項目。對外經濟合作投資400萬美元。
  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建立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框架,監管制度不斷完善。實行產權制度改革的市屬國有企業增加到95家,13家劣勢國有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市屬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基本完成,糧食市場巨觀調控能力增強。公車運營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湛江汽運集團通過兼併實現規模經營。規範國有產權交易行為,實施城區戶外廣告經營權公開拍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效顯著,清理和取消了一批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收費項目。投融資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全市9家縣(市、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完成增資擴股任務。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新建3家省級工程中心,40%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技術開發機構;與中山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檢測中心和6個產學研合作基地;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17%和5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00億元,增長15%;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提高到46%。教育:投入1億元實施中國小布局調整,新建學校11所,擴建學校155所,撤併學校182所;投入4000萬元改造市區學校10所,增加學位3000個;投入4710萬元完成157所老區學校改造任務;市二小、市二中新校區建成使用;普通高中發展迅速,優質學位明顯增加。文化:市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吳川市吳陽鎮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雷州石狗、遂溪舞獅、吳川飄色、東海人龍舞、廉江舞鷹雄、雷州姑娘歌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湖光岩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通過國家評審;成功舉辦國際舞獅邀請賽、首屆紅土文化藝術節。衛生:完成40間薄弱鄉鎮衛生院改造;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35.44%;初步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有效預防和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體育:我市運動員在國際跳水大賽中獲得7枚金牌;在世界帆板精英賽中獲得冠軍;在全國第十屆運動會上獲得3枚金牌,被省授予突出貢獻獎。人口與計畫生育圓滿完成省下達的目標管理各項任務。人事部門人才引進和人才資源開發取得新成效。統計部門完成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任務。物價部門加強物價調控、監督和管理,維護市場價格秩序。檔案部門提前完成農業、農村和社區檔案工作任務。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在打假治劣、淨化市場、保障民眾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外事、僑務、對台等部門積極加強與港澳台和海外華僑社團以及國外的經濟文化交往。人防部門建成人防戰備指揮所和現代通信指揮網路。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檢、鐵路等部門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氣象、地震、民族宗教、殘聯和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1.6元,增長8.2%;農民人均純收入4250元,增長7.2%。全面免徵農業稅,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27.7平方米和26平方米,均達全國平均水平。全市參加社會保險55.1萬人,增長3%。新增就業崗位4.99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21萬人。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16萬城鄉民眾最低生活保障和5.3萬“五保戶”供養問題。建成30宗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3萬民眾飲水困難。完成政府投資項目拖欠工程款清欠任務。改造鄉鎮敬老院27間,新建村級敬老院151間。改造農村貧困戶危房7853戶和水庫移民危房3299戶;市區建成廉租房8600平方米;發放住房公積金9730萬元,支持幹部職工購建住房,部分住房困難民眾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05.7億元,比年初增長12.2%。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聽取和採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意見和建議,全年辦理省、市人大代表議案及建議182件、市政協委員提案157件,滿意率達98.4%。政務公開制度全面推進,市政府行政服務中心被授予“廣東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加強行政監察和執法檢查,開展價格、教育、醫療收費等糾風專項治理。加大審計執法力度,實施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積極開展平安湛江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首次跨入全省先進行列。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沿海56個鄉鎮建立反走私長效機制。認真處理民眾來信來訪,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廣泛開展“塑造湛江形象,爭創文明城市”和以“四通五改六進村”為主要內容的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14個單位被評為省級以上文明單位,4個社區被評為廣東省文明社區,建設市級以上生態文明村342條,其中4條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9條村被評為廣東省文明村。
  “十五”時期,是我市歷史進程中不平凡的時期。全市經濟加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和諧湛江建設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實現了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港口吞吐量、外貿出口、財政收入“五個翻番”,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十五”計畫任務的勝利完成,標誌著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
  各位代表!這一切成績的取得,是中共湛江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中央、省駐湛單位和社會各方面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實幹、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在各個崗位上辛勤勞動、作出貢獻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湛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公安幹警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湛江建設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與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還有差距,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人民民眾的願望和要求還有差距,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臨港重化工業產業關聯度不強,產業鏈尚未形成,尤其是具有較高效益的下游產業薄弱;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現代服務業總體規模偏小,經濟成長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二是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快。中心鎮建設緩慢,規模偏小,城鎮發展的容納能力不適應農村剩餘勞動力加快轉移的需要,農民增收途徑不多,農村集體經濟薄弱。三是經濟外向度較低。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總量偏小,與我市擁有的優勢和地位不相稱。四是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新時期發展的要求仍有差距。城中村、城郊結合部規劃管理和改造明顯滯後,城市管理存在明顯的粗放特徵,部分市區市容衛生管理不到位。五是社會事業仍未適應民眾需求。文化教育衛生體育投入不足,社會保障能力不強,城鎮就業壓力較大。六是政府機關作風和行政效率未能適應加快發展的形勢,投資環境特別是軟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少數部門一些領導幹部大局觀念、責任意識不強;一些工作人員辦事拖拉,效率低下,工作時有失誤。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高度重視,認真對待,採取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2006年主要任務
  “十一五”時期,是湛江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和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根據中共湛江市委八屆五次會議的決定,市政府編制了《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本次大會審議。
  “十一五”時期,湛江面臨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我市擁有的港口、區位、資源、生態等優勢,與國內外重化產業和資本轉移,與國家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以及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深入推進,與全省東西兩翼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將有機會把潛在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後髮式跨越發展。歷史一再表明,機遇極為寶貴,稍縱即逝。抓住機遇,就會贏得一次跨越;錯過機遇,就會貽誤發展。全市上下必須牢固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增強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珍惜機遇,搶占先機,乘勢而上,奮發有為,努力把機遇轉化為發展的實際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以建成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和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為總目標,堅持實施“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發展戰略。加快振興經濟步伐,加快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後發優勢,促進湛江科學發展,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為趕上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更為堅實基礎。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1200億元,年均增長10%;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三次產業比例最佳化為13∶5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2.5%;外貿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0%,吸收外資年均增長10%;來源於湛江的財稅總收入超200億元,年均增長11%;港口貨物吞吐量超1億噸,年均增長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6%;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城鎮從業人員社會保險參保率80%,農村人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8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環境綜合指標80分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平方米。爭創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林業生態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繼續保持“全國雙擁模範城”的稱號。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重要一年,也是站在新起點、實現新跨越、開創“十一五”發展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2006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5%,第二產業增長12%(工業增長12.5%),第三產業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外貿出口和實際吸收外資分別增長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8‰以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左右。
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必須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工業發展水平
  強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市安排重點建設項目39個,總投資410.11億元,今年計畫投資50億元。健全各級領導聯繫重點項目責任制,明確完成時限;建立完善重點項目建設全過程主動服務制度,積極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及時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力爭奧里油電廠、珠江啤酒易地改造、廣東冠豪特種防偽紙等13個項目年內建成投產。加快東興煉油廠原油適應性改造、50萬噸中星石化重交瀝青和98萬立方米中油燃料油庫二期工程等項目建設。積極推進10萬噸蔗渣造紙項目前期工作,力促70萬噸木漿項目早日動工。努力做好大型鋼鐵基地等重大項目爭取工作。抓好《廣東省工業九大產業發展規劃》和《廣東省東西兩翼地區經濟發展規劃》中湛江投資項目的跟蹤落實。
  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引導生產要素向重大產業化項目和重點骨幹企業集聚,發展壯大臨港重化工業和農海產品加工兩個重點產業,不斷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著力培育壯大臨港石化、能源、製糖、造紙、家用電器、羽絨、服裝紡織等產業集群,加快重石化基地、電力基地和特色製造業基地建設。發展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新興產業項目,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實行要素配置傾斜政策,培育發展一批主業突出、帶動能力強、支撐作用大的大企業大集團。繼續評選公布全市工業企業50強。
  抓好工業發展載體建設。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大力提升產業層次和輻射帶動功能,在推進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培育先進產業等方面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全力做好延伸區申報工作,力爭年內獲得國家批准。加強省級試驗區和臨港、官渡、麻章等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做到當前發展需要與長遠發展要求相結合,區分層次,合理布局,有序開發;完成東海島試驗區產業布局和開發建設規劃。積極籌建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進省級農業科技園建設。年內爭取一批項目在各類園區落戶,一批項目建成投產,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以工業為主導壯大縣域經濟。從自身的特色和潛力出發,選擇一批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對財政增收較好的工業項目加快建設,形成若干個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群。抓好與珠三角共建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吸引更多企業和項目進入,營造具有縣域特色的工業產業基地。大力扶持具備一定規模、經營業績良好、現有資產較佳的優勢企業加快發展,壯大實力,使之成為投資擴張的主體和縣域“塊狀經濟”的龍頭。
  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完善政府、銀行、企業溝通合作制度,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信息、諮詢、市場開拓和融資服務。扶持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具有行業競爭優勢、發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業向小而專、小而特、小而精方向發展。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清理限制性規定,打破行業壟斷,完善金融服務,依法保護民營經濟合法權益,營造平等競爭的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再上新台階。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編制全市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規劃,確立相關目標、評價與核算指標和具體政策,建立循環工業促進機制,形成再生、增值、轉化、降耗、環保的循環增長模式。積極在石化、造紙等企業推廣利用餘熱、壓差發電;在製糖企業推廣利用蔗渣造紙、發電、制肥;在城區推廣中水再利用,進一步提高工業循環用水率;廣泛推行廢品回收綜合利用,建設資源再生產業基地,對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啟動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建設。
  二、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加快中心鎮建設。全面落實省政府鼓勵中心鎮發展的各項政策,抓緊出台我市推進中心鎮發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中心鎮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全市19個省級中心鎮的發展重點、步驟、措施,加速建設。堅持“政府創新制度環境,市場活化經濟資源,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快建設特色工業基地,增強聚集效應,引導鄉鎮企業向園區集中;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引導土地向規模開發項目集中;加快市場、社區和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向中心城鎮集中,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廣闊空間,使中心鎮成為連線城鄉的節點和繁榮農村、服務農業、集聚農民的重要載體。
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優質糧食種植基地和“雙高”糖蔗、北運菜、熱帶水果、城郊花卉、桉樹速生豐產林生產基地;加快建設水產品和畜產品出口基地;以粵台農業(湛江)合作試驗區和熱帶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建設全省熱帶農產品基地;支持建設大型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推進林漿紙一體化基地建設,延長林業產業鏈;鼓勵優質畜禽規模化飼養,積極發展節糧型畜牧業。主動調整農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開展農產品和水產品保鮮包裝、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改造提升和建設一批輻射範圍廣且能引導價格形成的區域性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加快發展農產品現代流通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拓寬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支持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與廣大農戶之間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力爭3年內帶動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農戶增加收入。加快建設現代漁港經濟區,推動海洋資源綜合開發。
  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各級財政支出結構和國民收入再分配製度,逐步建立穩定的農業投入增長機制。積極實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大力推廣良種繁育、現代集約化設施種植養殖等先進適用農科技術,推進農業機械化,扶持農民購置先進適用農機具,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完成徐聞大水橋水庫除險加固,推進20宗城市防洪、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節水改造和雷州半島擴大治旱工程建設。發動民眾興修水利設施,整治水渠2300條。完成縣通鎮公路改造172公里、鎮通村委會公路硬底化800公里,新建改建橋樑30座。完成造林24萬畝。加快農村電網改造,確保農用電供給。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推廣徐聞、吳川、廉江等地生態文明村建設經驗,掀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熱潮。各村要制定一個合理規劃,發展一個特色產品,推進一批改造工程,建設一個公共村場,營造一個潔淨環境,種上一片成蔭綠樹,動員和組織農民建設文明富裕安康的新生活。認真抓好農村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為農村穩定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加快實施農村安居工程,改造水庫移民新村64條,努力推進農村貧困戶危房和茅草房改造。完成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
  三、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營造良好人居和創業環境
  強化城市規劃的龍頭作用。完成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的報批。組織編制市域資源環境保護規劃和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編制實施《湛江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明確“十一五”期間城市發展目標、建設重點和實施手段,加強對城市各項具體開發建設行為的統籌與調控,重點加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和市區人行系統的改造規劃。套用系統理念規劃城市配套設施,合理布局公共停車場、港灣式公車站、居民活動場所等,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嚴格控制國道、省道等交通主幹線兩側建設,防止沿公路兩旁線狀布局工商業項目。依託即將建成的海灣大橋拓展港灣東岸,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海東新區,形成“一灣兩岸”的城市發展格局。修訂《湛江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和制定《湛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標準》,加強對規劃工作的公開監督,規範規劃修編和實施程式。用鐵的手腕嚴格實施規劃,堅決制止和查處違法建設行為。
  推進基礎設施和市政建設。實施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浚深工程,建設湛江港寶滿港區貨櫃碼頭一期、大型散裝化肥、散貨以及成品油專業碼頭,加快霞山、調順、霞海港區技術改造,推進海安、流沙港和國家級硇洲中心漁港建設,逐步建立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體系。建成疏港大道,動工建設海灣大橋西連線線公路、市區至雷州一級公路和5個公路主樞紐站及8個縣、鎮級樞紐客運站場,大力支持黎湛鐵路河唇至湛江段增建二線加快建設,推進湛徐高速公路、茂湛鐵路和湛江鐵路樞紐項目前期工作。完善城鄉電網基礎設施,確保500千伏港城輸變電和奧里油電廠送電及其配套工程建成投產。加快構建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確保海灣大橋年內建成通車,動工建設和改建奮勇大道、南方路片路網首期、體育南路、北站路、站前路及城市出入口道路,續建百蓬路、機場路延伸段、湖港路和東盛路,啟動湛江大道建設前期工作,改造人民南、文明路等5條道路路燈,加強市區無障礙公共設施建設,鼓勵市轄區改造內街小巷。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啟動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活動,推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推進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林業生態縣和省級生態示範村鎮創建工作。全面實施碧水、藍天、寧靜、潔淨、生態和治污保潔工程,加強九洲江、鑒江、南渡河等重點流域和天然水體、農村水網的保護,加強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繼續實施赤坎江、綠塘河、文保河、霞湖片等排水截污整治工程;建成金沙灣觀海長廊二期和霞山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啟動建設赤坎污水處理廠二期管網工程和麻章污水處理廠;建設市區生活垃圾處理場一期封場工程,繼續改造一批垃圾轉運站和公廁;完善中心鎮垃圾處理設施。嚴禁生產經營粘土實心磚。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大力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逐步實施餐飲業和汽車油改氣工程。繼續最佳化城市人居環境,完成霞湖公園改造,啟動建設南國熱帶花園、濱湖公園、中澳友誼公園、綠塘河公園二期工程,年內建成10個以上小遊園、小綠地,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推進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堅持規劃先行、整體開發、逐步推進、完善功能配套的原則,加快實施舊城區改造步伐,確保霞山漢口路片舊城改造取得實質性進展。採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加快城中村、城郊村改造進程,出台實施專項規章,堅決遏制違法建築蔓延的勢頭,確保不再出現新的違法建築,已有的違法建築限期依法拆除。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採取“一村一策、一村一案”的方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努力把城中村和城郊村改造成為符合城市發展要求的現代新型社區、生態園林區和特色文化區,年內分別在霞山、赤坎和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選村試點,精心組織實施。
  進一步強化城市管理。堅持建管並重,規範管理,依法治城。完善“二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城市管理體制,試行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權下放,充分發揮區、街道、社區在城市管理中的主體作用,發動民眾積極參與城市管理。以市場化為取向,推進市容衛生、園林綠化、公共運輸等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的創新。強化以街道為單位的市容環境衛生管理,制定實施《衛生街區標準》,全面開展創建衛生街區活動。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效能,重點加強市區出入口、次幹道和內街小巷的綜合治理,突出整治亂擺賣、亂張貼、亂拉掛、亂停放、亂堆挖和亂搭建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容市貌。建立城市管理熱線投訴系統,及時解決市民反映強烈的問題。
  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增創體制新優勢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以財務監管為核心的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加快委派財務總監、監事會進駐直管企業,實施《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完善國有資產收益收繳制度。整體規劃、分類推進市屬153家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經營機制轉換,盤活存量資產。建立完善資本市場服務體系,推動優勢企業股份制改造,實現產權多元化。加快推進配套改革,促使國有劣勢企業有序退出市場。全面完成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任務。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實行投資項目核准制和備案制。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推出一批項目面向市場招標,引入社會投資主體參與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和經營性公用事業建設。規範政府投資行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廣泛吸引民間投資和境外投資。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加強財源建設,加大稅費征管力度,實現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和“收支兩條線”制度,將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的範圍延伸到所有市直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加大財政支出全過程監督,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改革財政資金審批制度,全面推行財政扶持性項目公開招投標,提高財政資金投向的透明度。理順市對區的財政收入分配關係,推廣村財鎮管的財會管理模式。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促進地方金融事業發展。
  深化城鄉體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係,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社會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目標,全面推進戶籍管理、土地流轉、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城鄉配套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積極開展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穩步推進”的思路,加快事業單位結構調整。進一步規範事業單位機構性質和經費形式,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做好財政供養人員總量控制。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員聘用契約制和崗位管理制度,新增人員全部公開招聘。推進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改企、改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運營機制。
五、擴大對外開放,推進招商引資
  強化招商引資工作。抓住國際產業和資本向沿海地區轉移的有利時機,堅持引進外資與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相結合,引導外資投向重化工業、農海產品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等領域,全力以赴主攻引進輻射力強、產業鏈長的大項目,引進龍頭型、基地型大企業,爭取更多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和地區總部落戶湛江。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擴大網上招商,建立對外推介項目庫,有針對性地策劃、包裝一批可操作性強的項目推出招商。注重發揮我市海外華僑華人作用,拓展招商引資渠道。完善招商引資責任制,加大獎勵、考核力度,充分調動各級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今年每個縣(市、區)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
  努力保持出口穩步增長。主動適應出口退稅新政策,調整企業出口策略。堅持科技興貿、以質取勝,鼓勵擴大一般貿易,加快發展加工貿易,注重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和附加值。著力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培育優勢品牌,擴大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農海產品出口,不斷開拓新的出口市場。積極應對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其他國外貿易壁壘,提高抵禦國際貿易市場風險能力。加快“大通關”建設,完善口岸配套設施,全面提升口岸競爭力。注重培育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特色商品出口基地。每個縣(市、區)今年完成外貿出口3000萬美元以上。
  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以及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平台,努力擴大與東協、港澳台以及環北部灣、大西南等地區的交流和經貿合作,積極主動接受珠三角的產業轉移。注重選擇互補性強的國內外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提升與友好城市間的合作水平。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好2006年湛江工業博覽會和湛江對蝦節。
  六、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港口物流業。充分發揮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優勢和作用,精心打造港口服務品牌,加快培育建設石油、礦石、糧食、化肥等大宗貨物集散中轉基地;拓展港口腹地,深化與中西部地區貨物進出口的中轉合作,共同發展港口運輸、貨代、船代、倉儲、貨運場等相關項目;引入國內外有實力的船務公司和貨代、船代企業來湛投資合作,拓展國際貨櫃運輸和中轉、加工、倉儲、貿易業務。力爭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7500萬噸。
  發展商貿服務業。組織實施《湛江市商業網點規劃》,改造提升一批重點商業圈,加快商貿物流、高檔寫字樓、購物中心等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和港澳台服務業的合作,吸引國內外知名商家進駐建設大型超市和高檔賓館酒店,著力培育城市中央商務區。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和現代流通方式,促進發展文化、中介、社區、公共服務等新興服務業,逐步改造城區肉菜市場。扶持發展商業龍頭企業,增強帶動作用。以市場化運作為手段,加快培育發展會展業。推進信息化進程,加快信息資源的開發,普及信息技術的套用,發展廣播電視、電信和電子信息服務業;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擴大服務業發展領域。
  發展特色旅遊業。加快旅遊資源整合和集中統一開發,推動景區景點上檔升級。逐步開發港灣及濱海體育休閒旅遊、生態農業旅遊、臨港工業旅遊和特呈島、東海島、硇洲島等海島旅遊項目;開發半島火山遺蹟等新興景點,建設環湖光岩自然生態旅遊區;充分利用醒獅、飄色、人龍舞等紅土文化藝術資源,進一步豐富旅遊內容;舉辦湛江旅遊美食節;建設旅遊購物一條街,開發特色旅遊商品,增強遊客市場的吸引力。加強珠三角、港澳地區、大西南和粵桂九市等區域旅遊合作,擴大旅遊招商,拓展旅遊客源市場。認真做好迎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復檢和湖光岩風景區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工作。
  發展房地產業。進一步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完備用地手續,規範經營性房地產項目土地使用權出讓行為,盤活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和效益;政府出讓土地堅持先修路、綠化、建配套設施,帶動土地升值,再推向市場,提高土地公共收益。加快發展房地產業,實行小區連片開發,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和物業管理。繼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住房公積金和住房貨幣分配製度。進一步激活和規範房地產市場,大力發展建築業和裝飾業。
  七、建設節約型社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
  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把節約理念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引導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產業和項目,廣泛推廣節能節水節材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力爭年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以上。深入開展建築節能節材活動,城市照明推廣採用節能燈具及節電自控設備,廣泛套用農業噴灌、滴灌等技術,積極實施節水工程。突出抓好高耗能、高耗水等重點行業的100家重點企業的節能節水工作。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倡導厲行節約,努力建設節約型機關、節約型單位。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致力於建設創新型湛江,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以提高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加強科技項目的實施工作,努力實現從跟蹤模仿向創立自主品牌轉變,從單項創新向系統集成創新轉變,從各自科技攻關向聯合攻關轉變。繼續實施名牌帶動戰略,爭創更多國家、省名牌產品。爭取年內組建各級工程中心6家、企業技術開發機構5家,培育特色專業鎮5個。鞏固和擴大校市合作,建立一批產學研示範基地。大力推進專利技術和成果轉化示範工程,年內專利技術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增長10%以上。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15%。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加大基礎教育投入,最佳化城鄉校網布局。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示範性高中建設。積極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和學校改造,繼續擴大中學學位。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生活設施和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政策,規範教育收費,努力解決民眾上學難、上學貴問題。整合資源,推進校企聯合辦學,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支持駐湛高校做大做強。
  努力建設文化大市。加快文化體制改革,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一批民間藝術之鄉,抓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普查及申報工作,推進南疆文化走廊建設。加強社區、企業、校園等文化建設,因地制宜深入開展農村特色文化村、文化室、文化節活動,豐富城鄉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建成市廣播電視中心。實施市區數位電視部分轉換。建設市電子文檔數據中心。開展第二屆地方志編修工作。加強文藝人才引進和培養,壯大文藝隊伍。
  促進醫療衛生和體育事業發展。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公共衛生應急反應機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愛滋病等重大傳染病的防控工作。強化醫療收費管理和整治,倡導建立平價醫院、平價門診、平價病房、平價藥房,積極推行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辦法。發展社區和農村衛生事業,重點改造37間鄉鎮薄弱衛生院,開展衛生村創建活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年內實現農村人口參加合作醫療覆蓋率達到60%以上。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民眾性體育設施建設,認真備戰第12屆省運會,辦好市第七屆體育節。
  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認真貫徹人口與計生工作法律法規,落實計畫生育目標管理和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抓好計生新機制試點,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度,最佳化計生技術服務,積極開展無政策外多孩生育、村(居)無政策外出生和優質服務年活動,加強流動人口計生管理和服務,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確保完成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各項指標任務。
  全面做好各項社會工作。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和人民防空事業建設,繼續抓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爭取第三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抓好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落實僑務政策,依法保護歸僑、僑眷合法權益。加強物價管理,建立價格監測、預警機制。繼續加強統計巡查和城調、企調工作,搞好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推進殯葬改革,鞏固殯改成果。做好外事、口岸、氣象、測繪、防災減災以及婦女兒童、老齡等工作。
  八、著力扶持民生,建設和諧湛江
  堅持為民辦好實事。堅持為民務實,切實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繼續實施全民安居、擴大與促進就業、農民減負增收、教育扶貧、濟困助殘、外來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全民安康、治污保潔、農村飲水和城鄉防災減災“十項民心工程”,務必取得新的成效,使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
  擴大就業和再就業。進一步落實“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強化就業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大力扶持就業困難人員創業,確保有就業願望的新增城鎮“零就業家庭”年內實現每戶至少1人就業。落實稅費減免、社保崗位補貼和小額擔保貸款等優惠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全市新增就業崗位4萬個。實施“農村青年培訓工程”,年內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6萬人。穩步推進沿海漁民轉產轉業工作。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加強地稅部門全責徵收社保費,確保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實施大病救助和醫療補充保險辦法,逐步解決困難企業、關閉破產轉制企業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完善工傷、失業保險和企業職工生育保險制度。年內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淨增1.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淨增500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淨增1.2萬人。
  加強扶貧濟困助殘工作。突出抓好整村推進扶貧試點和產業化扶貧,支持扶貧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增收;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1.15萬人,加快轉移就業。鞏固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點保障無經濟來源、無勞動能力、家庭長期有老弱病殘的對象和下崗退役傷殘軍人。推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著力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新建村級敬老院120間。重視發展殘疾人事業,進一步實施“扶殘助學”工程,為殘疾人傾注社會關愛。擴大法律援助,使更多困難民眾得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保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切實保障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生產安全、治安安全、環境安全,提高百姓生活的安全度。全面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加快食品安全和餐飲衛生檢測體系、農產品檢測中心和國家級海產品檢測中心建設,建立市區肉菜、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和檢測工作,最大限度減少農藥或有害物殘留超標食品進市,讓廣大民眾吃上放心的食品。強化各級安全生產責任制,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專項治理,及時排查和堅決消除重大安全隱患,加強消防基礎建設,提高城鄉消防能力,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堅持領導定期接訪、下訪、重點巡訪制度,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全面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堅決打擊交通、農產品流通等行業和地區非法壟斷行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完善社會穩定預警、公共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反恐、反走私工作體系,切實解決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和黑惡社會勢力,全力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民眾安居樂業。
九、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構建文明法治社會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繼續開展“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現代公民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形成熱愛祖國、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知書達理的道德風尚和行為規範。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抓好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文明行業和文明單位建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和城市的文明形象。
  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積極支持人民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堅持市政府組成人員向市人大報告工作制度。重大決策實行社會公示和聽證,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
  繼續推進依法行政。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落實各行政部門的職責分工,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深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工作。啟動“五五”普法工作,規範管理律師、公證行業。
  充分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大力推進各種形式的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通過健全激勵機制、改革幹部人事制度、建立扶貧脫困致富工程機制、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和完善創業競爭機制,激發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人民民眾、人才隊伍以及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創造精神,努力形成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奮發上進的局面。
  十、加強政府建設,提高執政能力
  面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思想,充分體現黨的先進性,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善於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解決政府管理中的問題和矛盾,切實提高依法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嚴格執行《廣東省行政機關規範性檔案管理規定》,把好規範性檔案審查發布關,從源頭上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完善行政複議制度,規範行政執法行為。
  提高從嚴治政能力。梳理劃清各級行政部門的權責範圍,逐項列出向社會公布,切實解決行政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相互推諉的問題。加快完善決策責任、執行責任和追究責任制度體系,明晰權責關係,落實問責對象。全面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度,加強政府層級監督,加大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問責力度,實行行政機關過錯追究與個人過錯追究相結合、一般工作人員責任追究與領導幹部責任追究相結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全面實施《公務員法》,建立公務員績效評價體系,把公務員管理和監督納入法制化軌道,促進公務員勤政廉政、令行禁止、提高工作效能。
  提高為民執政能力。強化為民服務意識,摒棄官僚作風,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機關。加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進一步規範運行,提高效率。堅持推行一站式辦公、一視窗服務,完善市長、局長辦公日和部門辦事工作日制度,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實行“陽光操作”,最大限度地方便企業和民眾辦事。切實轉變機關作風,深入基層,了解民意,盡心竭力為民眾謀利益,千方百計為民眾排憂解難,使執政為民成為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為規範和自覺行動。
  提高科學理政能力。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市場、企業的關係,深入推進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政社分開,切實將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提高按市場經濟規律履行職能的能力。推進政府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健全決策規則,規範決策程式,強化決策責任,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
  提高廉潔從政能力。貫徹落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和中紀委六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履行政府廉政承諾,嚴格執行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做到清正廉潔,乾淨幹事。要以改革統攬預防腐敗工作,在更廣範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減少滋生腐敗的土壤。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和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繼續實行審計結果和整改情況公告制度。嚴厲查處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中的以權謀私等違紀、違法行為,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切實解決人民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湛江正處在加快發展的新時期,新的目標令人鼓舞,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湛江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團結實幹,發憤圖強,為開創“十一五”時期湛江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興港口工業城市和美麗的南方海濱城市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