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物理電子、
光電子、
微電子與電路系統領域內寬廣理論基礎、
實驗能力和專業知識,能在該領域內從事各種電子元器件、
積體電路、乃至集成
電子系統和光電子系統的設計、製造和相應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開發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
技術人才。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並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2.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
基礎理論;
3.具有較強的本專業領域的實驗能力,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測試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
4.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主幹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電子線路實驗、計算機語言和算法實踐、
課程設計、
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一般安排20周。
本科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
該專業以電子器件及其系統套用為核心,重視器件與系統的交叉與融合,面向
微電子、光電子、
光通信、高清晰度顯示產業等
國民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在通信、電子系統、計算機、
自動控制、電子器件等領域具有寬廣的
適應能力、紮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實踐能力、具備創新意識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並掌握一定的
人文社會科學及經濟管理方面的基礎知識,能從事這些領域的科學研究、
工程設計及
技術開發等方面工作。
主修課程
培養方向
信息光電子科學與技術
微電子技術
套用電子技術
新型電子器件與系統
畢業相關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發展簡史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中微電子技術和光電子技術的前身是半導體專業和雷射專業。
到了1970年前後,隨著對
半導體器件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
大型電子計算機對
積體電路需求的推動,促進了國內半導體工業的發展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全國很多高校都先後增加了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於國內半導體器件和積體電路生產還缺乏競爭力,受到進口元器件的衝擊,很多
半導體器件廠下馬或轉產,市場不景氣導致了很多高校的半導體專業被迫取消,專業萎縮。
進入20世紀90年代,由於
微型計算機、通信、家電等
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普及,對
積體電路晶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此外幾場
局部戰爭讓全世界接受了
電子戰、
信息戰的
高科技戰爭的理念。微電子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半導體技術專業由此更名為
微電子技術專業。為了在資訊時代和高科技領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國家加大了對微電子技術行業的支持力度,並不斷吸引外資,市場對微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的需求不斷增加,從而迎來了微電子技術專業發展的新高峰。
發展趨勢
微電子技術
微電子技術一般是指以積體電路技術為代表,製造和使用微小型
電子元器件和電路,實現電子
系統功能的
新興技術學科,主要涉及研究積體電路的設計、製造、封裝相關的技術與工藝。由於實現信息化的網路、計算機和各種
電子設備的基礎是
積體電路,因此微電子技術是電子信息技術的
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技術,是
信息社會的基石。
微電子技術相關行業主要是積體電路行業和半導體製造行業,它們既是
技術密集型產業,又是投資密集型產業,是
電子工業中的
重工業。與積體電路套用相關的主要行業有:計算機及其外設、家用電器及民用電子產品、通信器材、
工業自動化設備、國防軍事、醫療儀器等。
(1)國際概況
(2)國內概況
中國微電子技術產業現狀分為大陸和
台灣地區。
中國台灣地區,90年代半導體工業進入迅猛發展時期,1991—1997年間其工業規模
年均增長率高達32%。已經成為世界半導體製造中心和國際上主要的晶片供應地。特別是在半導體晶片生產方面,其產量占全世界晶片產量的20%。
中國內地,積體電路起步於1965年。但在之後30年間發展緩慢,與世界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愈拉愈遠。到了
“九五”計畫期間,國家加大投資,才拉開了新世紀中國內地加速發展
微電子產業的序幕。通過啟動“909工程”,成功建成25條晶片製造線。中國積體電路市場持續快速增長。2003年中國積體電路產量為96.3億塊,產值達到1470億元,比2002年增長22.5%。巨大的
市場吸引國際知名
積體電路企業紛紛來華投資。
(3)發展趨勢
1965年摩爾提出了關於積體電路
集成度發展的“
摩爾定律”,這個定律說,集成度(即電路晶片的電子器件數)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保持不變甚至下降。幾十年的發展狀況基本上符合了這個定律。由此可見這一領域
發展速度之快,競爭之激烈。
現代
經濟發展的數據表明,
GDP每增長100元,需要10元左右電子工業產值和1~3元積體電路產值的支持。據美國半導體協會(SIA)預測,到2012年,積體電路全行業銷售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它將支持6萬億到8萬億美元的電子裝備、30萬億美元的電子信息服務業和約50萬億美元GDP。
光電子技術
(1)國際概況
許多國家,特別是工業已開發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光電子技術和產業,雖然2000—2002年
光通信領域出現較大滑坡,但是根據美國光電子
行業協會(OIDA)的統計,全世界
光子技術產業的
市場規模已達1.5萬億美元。國外
光電子產業主要在美國、日本和西歐,美國和日本的光電子
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具有
代表性。美國將光電子技術的
套用領域分為民用和軍用兩大類:民用包括計算、通信、娛樂、教育、電子商務、公共衛生和交通運輸;軍用包括部隊指揮和控制系統、照相、雷達、飛行感測器和光
制導武器。光電子技術行業的主要產品包括:雷射器、光碟、
成像感測器、光纖以及
關鍵部位使用光
電子元器件的所有儀器和系統。在
北美(美國和
加拿大)有大約15萬人從事光電子方面的工作,光電子技術產業創造的稅收從1991年的40億美元增長到2003年的超過200億美元。
(2)國內概況
中國光電子技術產業的現狀分為大陸和台灣地區。近20多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內地的雷射、光電子科學事業的發展立足創新、面向市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在多項國家級戰略性科技計畫中,雷射、光電子技術受到重視。“
863計畫”七大領域中有雷射技術和光電子技術(包括用於信息領域的雷射技術),1995年又增列了“
慣性約束聚變”(高功率雷射及
雷射核聚變)項目。國防預研光電技術作為跨部門項目正式立項。國家“六五”和“七五”
攻關計畫,雷射、光電子技術被列為重大項目。
(3)發展趨勢
光電子產業是21世紀的
支柱產業之一。
國家發展委員會從2002年開始組織實施光電子產業化專項,擬分3年實施。光電子專項產業化目標是:①根據中國在光電子
研究開發方面所具有的
技術優勢和資源特點,重點支持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光電子產品,實現
產業技術升級,並儘量形成規模生產。②“
十五”期間初步形成具有智慧財產權和產業優勢的光電子產業體系。通過對中國已有技術和資源優勢並在
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光電子產品的重點支持,力爭在“十五”期間使國內光電子產業能夠滿足國內各行業的需要,並進入國際市場。③通過技術創新和
項目建設的帶動,扶持
光電子產業基地的形成。
問題分析
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
教育質量、規模、結構和市場的關係是一種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辨證關係。教育應該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因此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規模和結構必然受到行業市場冷熱的影響。若成為
熱門專業,必然導致優秀生源增加,從而使
教學質量提高;就教方而言,教育質量除了受到教師、教材、課程,方式等純
教學因素的影響之外,同樣受到專業規模和結構的制約,比如招生規模擴大造成
教學資源的短缺(人均空間、時間、師資和設備的減少)、
專業結構設定和不同專業結構教學規範的不合理等。這些因素都會使教學質量下降。
專業設定中的問題:
社會需求對本專業的培養規格和模式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不同層次的大專院校開辦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也應定位於不同的培養層次上。一般來講,大學
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通用性
專門人才,
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研究型專業人才,但是各校的辦學目標不能一刀切,應根據需求分出層次。另外,布點應根據
市場需求,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教學環節中的問題:在
社會環境和
市場調節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重大和綜合性課題。影響教學質量的校內要素是“教”與“學”,“教方”的要素有:教師隊伍、
課程設定、教材選擇、教學方式;“學方”的要素是學習目的、上課態度。在這些方面存在著:教師隊伍老化,年輕教師不願乾教學,授課教師不穩定;課程設定不規範,不是按需設課而是“因人設課”,實驗和實習環節有流於形式的趨勢;教材選擇和講授內容沒有統一標準,仍然是“因人而異”;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相互結合不夠;“寬進嚴出”的原則正被“寬進寬出”所取代;學生學習多以“自我為中心”,學習目的比較盲目等問題。因此,學校必須從以下的“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抓“質量”,只有經過“教”與“學”雙方要素的
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社會需求
根據前面對國內外電子科學與技術行業的現狀和發展
趨勢分析,美國、
西歐、日本、韓國、
台灣地區的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已經步入
上升軌道。中國隨著市場開放和外資的不斷湧入,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開始煥發活力。中國
“十一五”規劃的
建議書將
信息產業列入重點扶植產業之一,
中國軍事和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也必然帶動電子科學與技術行業的發展和
內需。中國電子科學與技術產業將有一個明顯的發展空間,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發的產品將進入市場,形成自主研發和來料加工共存的局面;中國大、中、小企業的分布和
產品結構趨於合理,出口產品將穩步增加;
高技術含量產品將向民用化發展,必然促進產品的內需和產量。隨著
社會需求會逐步擴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總體就業前景看好。
國家重點
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一級
重點學科的高校(排名不分前後):
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的高校(不含已擁有電子科學與技術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高校):
有關排名
教育部學科評估是教育部官方按照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要求對全國各高校的所有
一級學科進行的綜合性排名,是評價大學的具有官方性質的排名,分別於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進行了四次。
信息領域主要的一級學科共有4個,分別是:0809電子科學與技術、0810信息與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學與工程、0812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四個一級學科
覆蓋面廣、積澱深厚、發展迅速、熱門度高、開設廣泛,是信息領域的核心學科,也是中國各大高校——尤其是C9高校和其他985高校重點發展的對象,因而競爭極其激烈。此外,0803光學工程、0835軟體工程這兩個國小科也屬於信息領域。2015年,出於加快網路空間安全
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目標,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設一級學科0839網路空間安全,同屬於信息領域學科。
本一級學科中,全國具有“博士一級”授權的高校共52所,本次有49所參評;部分具有碩士授權的高校參加了評估;
參評高校總計106所。 (註:評估結果相同的高校排序不分先後,按學校代碼
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