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節

市場調節

市場調節是由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經濟的運行。即由供求變化引起價格漲落,調節社會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各個部門的分配,調節生產和流通。符合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能夠比較合理地進行資源配置,使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市場直接聯繫起來,促進競爭。但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一面,因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必要加強巨觀調控。 由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引起的價格變動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的調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場調節
  • 外文名:market regulation
  • 調節:價值規律
  • 符合:商品經濟
  • 促進:促進競爭
  • 領域:經濟
定義,解釋,條件,作用,特徵,微觀性,事後性,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面臨問題,缺陷,結果,證券問題,房地產業,

定義

價值規律調節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表現形式。當商品的生產超過需要時,市場上供過於求,價格下跌,利潤減少,當價格跌到價值以下時,利潤率低於平均水平,商品生產者就會縮減生產,使市場上供給減少,求大於供,價格又會回升。

解釋

市場: ①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亦作商品買賣的場所。反映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種經濟關係。可按商品品種、地區、行業、發達程度等分類。隨著商品交換和生產的發展而產生,直到資本主義社會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經濟現象。參見“市場經濟”。②借指流行的範圍、地位:這種觀點在工薪階層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市場調節市場調節
調節: 1.從數量上或程度上調整﹐使適合要求。2.整治﹐調理。3.使曲調合於音律。4.指陰晴風雨調勻而適度。

條件

價格可以自由運動,隨著供求關係的變化而漲落。
市場調節圖市場調節圖
商品貨幣形式是社會資源分配的基本的和積極的工具。
生產者有權根據市場價格變化進行生產。
消費者有權根據市場價格和自己的貨幣收入狀況選購商品。

作用

調節商品供求
①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則上漲,這時商品的需求減少,供給增加;當某種商品供大於求時,價格下跌,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和供給減少。
市場調節市場調節
②調節經濟資源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和各企業間的分配。
③調節物質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
可以促使企業開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可以激勵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具有生機和活力。
調節經濟資源在社會各方面間的分配
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稅率和利率等經濟參數誘導經濟資源流動,達到資源配置的最佳化。
調節物質利益在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分配
市場調節以利益誘導為基本手段,任何經濟參數的變化都會引起物質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
價格以價值為中心上下波動,使社會勞動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得到調節,使生產和需要趨向平衡;
市場調節能靈活地反映和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引導生產和消費,促使企業按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和經營;
可以促使企業開展競爭,實現優勝劣汰;
可以激勵企業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使經濟具有生機和活力。

特徵

微觀性

市場調節在單個商品的供求平衡方面具有靈活便利的特點,但難以自發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巨觀平衡;

事後性

市場調節以價格為基本信號,但價格的變動,只有在供求出現矛盾時才會發生,因此沒有預先調節的功能。

自發性

由於對於更高利潤的追逐,導致哪裡有更高的利潤的市場機會,各種市場資源便會自發的給哪裡增加。

盲目性

由於市場中的每個生產經營者對於市場前景的判斷並不能從巨觀層面做準確的把握,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因此所有生產經營者的決策都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滯後性

在個體的經營者看來合理的決策,在巨觀層面上有可能是已經滯後。市場調節是一種事後調節,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商品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

面臨問題

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發展,是通過市場的調節作用使資源達到最優配置與組合。對於市場調節的功能,已是家喻戶曉。但是,對其弊端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比如,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大多屬於公共物品,它沒有進入市場而具有外部效應,即經濟人的行為對環境作用產生的效果,並沒有通過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來,在這方面市場失靈了。

缺陷

一般來講,單純的市場調節具有以下缺陷:
第一,單純的市場調節難以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量平衡,容易
市場調節市場調節
造成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市場調節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波動來實現的,由於單個生產者對經濟總體及有關市場信息的掌握是有限的,對未來看法往往出現偏差,個別企業的計畫難以簡單地自發綜合為全國統一的計畫,決策者之間很難相互協調。比如,他可能僅僅了解區域市場的有關商品供求及價格狀況,但難以了解全國市場的狀況,很可能盲目生產,導致過剩或不足,而當這種矛盾達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經濟波動甚至經濟危機,導致社會財富的浪費和生產力的倒退。這就要求政府提供計畫指導,並通過財政、金融政策進行調節,平抑經濟周期,避免經濟較大波動。
第二,單純的市場調節難以解決國民經濟長期發展問題。這裡有兩種情況。首先,市場經濟中各個商品生產者基本上是根據價格進行決策,但價格所反映的供求關係往往是短期的,而不能反映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要求。如果任憑生產者根據這種價格變化進行決策,很可能不利於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比如,某些產品特別是高科技新產品,潛在需求很大,對未來經濟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但它尚未被人們所認識,需求不大,價格不利,所以生產者往往不願意進行投入,如果政府不進行指導或實行優惠政策,就有可能影響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最佳結構。另一種情況是:某些基礎性產業、高科技產業等,投資規模大,投資期長,個人和企業無力承擔,也要求政府承擔或實行傾斜政策,否則也會影響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最佳結構。
第三,單純的市場調節無法解決經濟的外部性問題,影響社會的整體效益。經濟的外部性是指有些經濟活動的社會效果同個體效果之間,社會成本同個體成本之間存在差別。就是說,對個體有利的經濟活動,不一定也對社會同樣有利,甚至可能造成損害。例如,化工廠生產化工產品,利潤頗高,但排出的污水卻污染了河流,不僅使在同一條河流取水的食品工廠無法生產,也影響了廣大民眾的飲水安全。相反的情況是,有些項目可能社會效益很好,對地區經濟發展有好處,但在企業內部的經濟核算上並不理想。以上兩種情況都不能單純地通過市場調節得到解決,最終必將影響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政府有必要採取非市場方式進行調節和引導。比如,用行政規劃限制某些污染行業的發展,或徵收排污費用以治理環境、補貼受影響的廠家和居民等。
第四,單純的市場調節容易導致壟斷的產生,難以保證競爭機制的正常作用,從而影響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競爭為前提的,但競爭並不具有自我持續的特性。完全的自由競爭,其結果必然是壟斷的產生。比如在某些規模經濟意義顯著的行業,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最終通過“大魚吃小魚”的合併過程,形成幾家大企業壟斷的局面,而這些壟斷企業通過壟斷原料、壟斷技術、壟斷價格等手段操縱市場,使競爭機制失去效力,最終損害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反對壟斷,保證公平競爭,是政府行政干預的重要內容和必不可少的職責。在市場體系不發達的國家,競爭的作用還受市場發育程度低、市場秩序不健全的制約,因此,政府還承擔著培育和組織市場的重要職責。
第五,社會公共產品難以通過正常的市場價格機制來進行分配。公共產品是向整個社會共同提供的產品,其特點是無法分成若干份額,分別劃歸為某些個人或企業消費,而拒絕其他個人或企業消費,消費的增加也不會引起社會邊際成本的增加,這就是所謂公共產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不可阻性。比如氣象台通過電視網公布的天氣預報,所有收看電視的人都可受益,究竟是5000萬人收看還是5億人收看,並不影響當日預報播出的成本,也無法向收看人單獨收費。公共產品的例子還有國防、警務、環境保護、某些公共設施等。還有不少產品被稱為“準公共產品”,也具有上述某些特徵。這些產品完全依靠市場調節是無法解決的,一般由政府承擔,納入財政職能範圍,有的要由政府定價和實行虧損補貼,以保證社會得到足夠的公共產品。第六,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容易產生收入不均和兩極分化現象。市場競爭以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為原則,同時也承認不公平和機遇的存在。在任憑市場競爭自由發揮作用的經濟中,一是由於生產者占有的生產資源的質量和數量不同,一進入市場就決定了競爭的勝負,同時與市場波動相關的風險性因素也會影響競爭的勝負。因此,會造成收入差別擴大和兩極分化現象,加劇社會矛盾和衝突,影響社會安全和穩定。因此,政府必須通過各種收入分配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防止收入差距擴大和兩極分化,並實行必要的社會保障。總的來說,市場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手段,並不是盡善盡美的,由於這些缺陷的存在,決定了單純的市場調節不足以保證社會資源達到最合理的配置,也不能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必須由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巨觀調控。

結果

首先,一些生態資源(如空氣、河流、海洋等)不存在產權或產權模糊,影響人們對生態資源保護、管理和投資的積極性,容易引起普遍的短期行為;
其次,一些生態環境資源形成不了市場,或者是市場競爭不足,沒有價格或價格偏低,造成了過度利用和浪費;
第三,由於多數生態資源具有類似於公共物品的性質,如清潔的空氣、自然水源、野生動物等,其使用和消費不具有排他性,無法由市場自發地提供,由此導致有些廠家無所顧及地向空氣中和河水中排放廢氣和廢水,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於是導致在市場調節作用下,作為公共物品的自然環境,誰都可以污染,污染了也可以不承擔相應責任,治理污染又出現“搭便車現象”,有的人甚至甘願冒著道德風險去尋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市場調節是與為利潤而生產相適應的一種經濟運行的調節手段,它強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看似無規則的經濟行為通過市場調節的作用,總體上將呈現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果,使資源達到最優組合。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調節的弊端日益凸顯出來。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 ”的失靈,易形成各種各樣的生態問題,市場調節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卻難以顧及全局利益與長遠利益。市場調節不僅激勵不到和解決不了最緊迫的生態問題,反而隨著自身的發展,使這個問題進一步惡化。“市場萬能論”並不萬能,在調節經濟上市場的確起到了無可比擬的作用,但由於市場調節具有短期性、自發性、盲目性、分散性和滯後性等弱點,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證券問題

市場調節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市場缺乏有效的自我調節機制。十多年來,深滬股市經常表現出暴漲暴跌的市場運行態勢,股票估值要么低于海外新興市場甚至成熟市場的水平,要么高于海外成熟市場股票估值水平的2~3倍,較少處於合理的投資區域。在極具投資價值的低點時,深滬股市往往缺乏市場反彈的力量;在極具投機風險的高點時,深滬股市往往缺乏市場自我調整的力量。二是行政調節股市的跡象較為明顯。由於深滬股市市場調節機制缺失,基於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考慮,管理層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採用了一些行政調控市場的手段。這種調控有時增加了中國股市運行的“政策市”的色彩,但有時未必能達到調控目標。
市場調節市場調節
缺乏有效的自我穩定與調節機制的主要成因
中國證券市場缺乏有效的自我穩定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證券市場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市場,市場機制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市場機理需要反覆磨合才能發揮作用。中國證券市場設立至今只有十幾年,還處於“新興+轉軌”的階段,市場機制的形成和作用機理的磨合都處在初級階段,市場穩定與市場調節離有效性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
2.市場運行環境的急劇變化,影響了市場穩定與調節機製作用的發揮。中國證券市場設立和運作十多年來,也是中國經濟體制經濟成長方式經濟結構急劇變化的十幾年。這些變化都對中國證券市場的運行產生了直接的或間接的、重大的或細微的、短期的或長期的影響,從而使得中國證券市場自身脆弱的穩定與調節機制更難以發揮作用。

房地產業

市場調節發展更健康
房地產行業一直以來是最市場化的行業,沒有準入限制,沒有資格限制,而由於競爭激烈,開發商日子不好過,房價在過去許多年並沒有大幅度上漲,但恰恰從2004年開始,國家開始調控這個行業,土地信貸控制得很厲害,供給預期減少導致了房價的催升。房價出現調整是經濟規律使然,而非政策調控,也就是說即使房地產政策放鬆,房價仍將下跌,同股市一樣,政策逆著市場規律不會見效。
市場調節市場調節
如果政府不救市,市場的低迷必然導致新開工面積的下降以及房地產投資額的降低,也將導致二到三年後房地產市場供給的減少,從而短期內房價的調整和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就成為下一階段行業健康發展的新的基石,這個過程中房地產企業優勝劣汰,房屋質量將進一步提升,購房者得到實惠。
而關鍵是地產行業很難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調整,已經陸續有地方政府出台政策來保護這個行業,我們估計長則在上半年,政策放鬆結果有兩個:一方面土地和信貸的放鬆將增加供給,將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按揭政策的放鬆將繼續吹泡沫,理性的調整無法實現;所以我們認為政府不需要也不應該救市,也許救市就是害市。
綜上分析,如果政府不救市,儘管短期內情緒可能更悲觀些,但我們可以樂觀地看中長期;如果政府救市,短期可能樂觀,但中長期會悲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