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是指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不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一般認為,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包括壟斷、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場失靈
  • 外文名:Market failure
  • 所屬學課:個體經濟學
  • 原因: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
定義,分類,主要類型,型態,失靈表現,原因,公共產品,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應對對策,與政府調控,巨觀調控對策,中西差異,

定義

假如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不存在,經濟運行存在無效率、不公平問題。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干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分類

(1)收入分配缺陷
(2)通貨膨脹風險
(3)信息不完備性
(4)商業保險的市場失靈
從財政方面來看,市場失靈分為兩種
(1)條件性市場失靈,是指現實的市場條件不符合純粹的市場經濟所必須的條件假定。
(2)原生性市場失靈,是指即使具備純粹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完整運行環境,市場經濟的調節效果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主要類型

條件性市場失靈
基於1、不完全競爭 2、外部效應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場失靈
基於1、收入分配不公 2、經濟波動失衡
(1)壟斷
一、壟斷的成因
規模經濟和政府特許是固體廢棄物治理行業形成壟斷的2個主要原因。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大件垃圾、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綠化垃圾、糞渣、動物屍骸、醫療垃圾、廢棄車輛、危險工業固體廢棄物及其他有害廢棄物這些固體廢棄物治理的細分市場具有廢棄物產量有限、行業利潤微薄和體制分割特點,處理企業生產的規模經濟需要在一個較大的廢棄物處理量範圍和相應的較大的資本設備的生產運行水平上才能體現出來,對某一地區的固體廢棄物細分市場而言,如果發揮規模經濟的效果,僅需少數幾家或一家大型企業便可處理某一細分市場的固體廢棄物量,加上政府出於服務水平的考慮往往實行政府特許這種壟斷競爭政策,因而形成了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的壟斷競爭或自然壟斷
二、壟斷的低效率
壟斷產生壟斷價格,導致低效率,損失經濟福利,而且,為獲得與維持壟斷地位,壟斷企業將進行非法的“尋租”活動,導致經濟福利進一步減小。
以圖1.3給出的自然壟斷情形為例,壟斷狀態為a點,帕累托最優狀態為d點。壟斷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極大化,將把產量定位Qm,此時,邊際成本曲線(MC)與邊際收益曲線相交(MR)。在該產量下,壟斷價格為Pm,這個價格明顯高於邊際成本(MC),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是一種低效率狀態,存在帕累托改進的餘地。帕累托最優狀態出現在需求曲線(D)與邊際成本曲線(MC)的交點(d),此時,產量為Qc,價格為Pc,達到帕累托效率,不再存在帕累托改進餘地。
壟斷狀態下,消費者剩餘為為aPmf,壟斷企業的經濟利潤即壟斷利潤為abPzPm,經濟福利(即企業的經濟利潤與消費者剩餘之和)為abPzf。價格Pz為平均成本曲線(AC)與需求曲線(D)交點所決定的平均成本,此時,經濟利潤為0,企業僅獲得正常利潤。帕累托最優狀態下,消費者剩餘為dPcf,企業的經濟利潤為-cdPcPz,經濟福利為cPzf。由此可見,壟斷狀態下,消費者剩餘減少了(cdPcPz+abc),經濟福利減少了abc,而且,經濟福利的減少和企業的壟斷利潤都轉嫁給了消費者,這就是壟斷的低效率和不公平。
此外,壟斷企業為了獲得和維持壟斷地位,將不惜犧牲部分甚至全部的壟斷利潤abPzPm,進行非生產性的尋利活動,即所謂的“尋租”活動,從而導致較壟斷價格引起的經濟福利損失abc更大的經濟損失。當整個市場上存在多個尋租者時,單個尋租者的經濟損失較只有一個尋租者時更大,而且,隨著尋租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而不斷增大,總的尋租損失即所有尋租者的經濟損失之和更是驚人。尋租導致經濟福利的損失,更嚴重的是導致腐敗,並進而惡化市場失靈。
三、壟斷的價格管制
從上述分析可知,壟斷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和社會不公,雖然壟斷企業獲得壟斷利潤,但消費者的利益與社會的經濟福利都受到損失,這說明有必要對壟斷進行政府管制。政府對壟斷的管制工具主要是反壟斷法和價格管制。這裡僅介紹價格管制。
從圖1.3可以看出,降低價格可以增大消費者剩餘和經濟福利,但現實中如何確定管制價格卻是件比較複雜的事。價格管制一般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儘量將價格確定在帕累托最優狀態附近。常見的定價法有邊際成本定價法、平均成本定價法、雙重定價法和資本回報率定價法。
1)邊際成本定價法。
邊際成本定價法就是政府將價格定在邊際成本曲線(MC)與需求曲線(D)的交點所確定的邊際成本Pc的水平上,此時,價格管制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效率。但我們看到,當價格為Pc時,企業的經濟利潤為負,即企業的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為維護企業的利益,政府補貼企業的虧損。
2)平均成本定價法。
平均成本定價法就是政府將價格定在平均成本曲線(AC)與需求曲線(D)的交點所確定的平均成本Pz的水平上,此時,價格管制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經濟利潤,企業獲得正常利潤。
3)雙重定價法。
實際管制過程中,為了減少財政補貼,同時儘可能兼顧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可採用雙重或多重定價法,即允許企業對部分消費者收取介於壟斷價格(Pm)和平均成本(Pz)之間的較高的價格,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利潤,同時,要求企業對購買能力較低的消費者按邊際成本定價法收取較低的價格,制定價格計畫的原則是企業的總的經濟利潤為0,即企業從較高價格獲取的利潤補償因較低價格所遭受的虧損。
4)資本回報率定價法。
資本回報率定價法是指政府也可以通過規定一個接近“競爭的”或“公正的”資本回報率來管制價格,成為資本回報率定價法。資本回報率相當於等量的資本在相似技術和相似風險條件下所能獲得的平均市場報酬。
資本回報率定價法必須解決以下問題:①確定“公正的”資本回報率的客觀標準,②消除企業的信息優勢,③計算未折舊資本量,④儘量減小管制滯後的影響。
(2)外部性
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存在外部不經濟性,固體廢棄物處理存在外部經濟性。消費者排放固體廢棄物,既減少了環境容量,又使社會付出廢棄物處理成本。相反,廢棄物處理者通過妥善處理廢棄物,向社會提供了環境容量及其它服務,但因固體廢棄物被人為地冠以“公共資源”屬性而環境容量與服務性產品又具有公共物品屬性等多種原因,消費者並未為其排放行為做出補償,廢棄物處理者也並未從其利人行為獲得應有的報酬,從而產生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和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
一、外部性的低效率
當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時,因排放者從廢棄物排放或消費中獲得利益卻不為排放的廢棄物處理買單,將縱容排放者消費並排放更多的廢棄物。顯然,排放者可以從收益中拿出一部分用於減小社會成本,即存在帕累托改進餘地,換言之,當廢棄物排放存在外部不經濟性時的排放狀態不是帕累托最優狀態。
同樣的,當廢棄物處理存在外部經濟性時,可以從社會所得到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來補償企業的損失,即存在帕累托改進餘地,因此,廢棄物處理存在外部經濟性時的狀態也不是帕累托最優狀態。至於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如何導致低效率,可從圖1.4得出。當廢棄物處理存在外部經濟性時,企業的邊際成本(MC)高於社會的邊際成本(MC+ME),ME即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企業為追求利潤極大化,按邊際成本(MC)等於邊際收益(MR)組織生產,產量為Qc,但社會利益極大化要求社會的邊際成本(MC+ME)等於邊際收益(MR),即產量應為Qe。顯然,Qe>Qc,即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將導致企業的投資趨於保守,其產量低於社會所要求的最優水平。
二、外部性的管制政策
在廢棄物排放與處理存在外部性條件下,依靠市場機制,不能實現帕累托改進。一是因為責任分散效應(旁觀者效應),廢棄物排放者會儘量推卸責任,很難在廢棄物排放者與處理者之間,及在排放者內部,達至一致意見。二是因為搭便車效應,很難防止一些消費者不負擔一攬子支付計畫而享受低價格的好處。此外,固體廢棄物治理還存在鄰避效應不值得定律。正是因為這些心理效應的存在,加上廢棄物排放者與處理者對政府的依賴心理,同時,也為了降低交易成本,廢棄物排放者與處理者都會選擇不合作占優策略。為了糾正外部性引起的資源配置不當,政府必須採取適宜的政策工具進行管制。可能採用的政策工具有稅收和津貼、產權的確認和可轉讓、主體整合。
1)稅收和津貼。
對廢棄物排放者收稅或收費,提高排放成本,減小外部不經濟。理論上,稅(費)數額應該等於排放者給社會其他成員造成的損失。目前,要求排放者承擔的費用主要有廢棄物處理費和生態補償費,這是“污染者負責”和“受益者補償”原則在稅收上的體現。固體廢棄物處理費用於支付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理、處置等作業的費用。生態補償費用於生態恢復和補償因廢棄物與廢棄物處理引起的發展機會的流失所招致的損失。
對廢棄物處理者給予津貼,補償外部經濟,使得企業收益與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相等,提高企業加大投資的積極性。
2)產權的確認和交易。
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很大原因在於廢棄物“產權”不確定。如果明確廢棄物排放前屬於排放者的“私人物品”,即對“排放權”確權,則排放者必須為排放前廢棄物的分流分類、儲存、排放與付費負責,即可將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部分內部化,同時,允許排放權交易,築牢廢棄物排放的經濟門檻,又可進一步內部化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廢棄物產權(排放權)的確認和交易使排放者為其外部不經濟影響支付了代價,從而減小了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性。
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也很大程度是因為“環境權”或“環境容量”產權的不確定。廢棄物處理的“環境權”或“環境容量”可以通過處理者擁有的廢棄物處理能力加以評估,一般而言,廢棄物處理能力是較方便評估的。如果對環境權或環境容量進行了確權,並制定了計量計價標準,則可減小搭便車效應,減小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進一步,也允許“環境權”或“處理能力”交易,可進一步減小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性。環境權或處理能力產權的確認與交易使廢棄物物處理的受益者為其收益支付了代價,表現在圖1.4上的ME減小,因而MC曲線與(MC+ME)曲線靠近,Qe與Qc靠近。
3)主體整合。
通過整合外部不經濟性的主體與外部經濟性的主體,讓外部性“內部化”。固體廢棄物治理的主體整合的重點與難點是整合廢棄物排放者與處理者。通過整合廢棄物排放者和處理者,使之形成利益共同體,讓廢棄物排放的外部不經濟消化廢棄物處理的外部經濟,即所謂的外部性“內部化”,可以消除廢棄物治理的外部影響。主體整合的具體措施有“屬地負責,劃片而治”,允許廢棄物處理者參與源頭需求側管理並將源頭需求側管理資本化,建設生態工業園,合併外部不經濟性的生產企業與外部經濟性的生產企業。
(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
信息的不完全,不僅指因信息傳播途徑受阻和人的人士能力限制引起的信息不完全,還包括市場經濟本身不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信息並有效地配置它們。信息不對稱是指一主體擁有比其他主體更多或更有價值的信息。
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情況下,廢棄物處理者的投資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廢棄物排放者的消費可能出現“失誤”,社會對廢棄物治理的不完全認識可能產生誤解甚至嚴重阻礙廢棄物治理規劃和計畫的實施,委託人對代理人的監督可能“失效”,等等,這些都將導致資源配置不當和市場失靈。
遏制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首先是要在規劃、設計階段充分考慮避免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方式方法與途徑,二是及時總結與發布信息,完善信息傳播渠道,增大信息透明度,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型態

不完全競爭市場獨占(Monopoly)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獨買(Monopsony)
寡占(Oligopoly)
卡特爾(Cartel)
買方寡占(Oligopsony)
獨占性競爭(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差別取價(或稱差別定價,Price discrimination)
價格吸脂策略(Price skimming)

失靈表現

簡介
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⑴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雇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⑵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污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⑶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併。一旦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⑷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製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巨觀看,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巨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運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⑸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現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採,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⑹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信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⑺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對象,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儘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制度規範,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市場失靈的表現還有許多,它要求人們科學地認識市場機制的作用。

原因

公共產品

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私人物品,一類是公共物品。簡單地講,私人物品是只能供個人享用的物品,例如食品、住宅、服裝等。而公共物品是可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一個人對公共物品的享用並不影響另一個人的享用,非競爭性是指消費者的增加不會引起生產成本的增加。例如國防就是公共物品。它帶給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國家安全時一點都不會影響公民乙對國家安全的享用,並且人們也無需花錢就能享用這種安全。
市場失靈

壟斷

對市場某種程度的(如寡頭)和完全的壟斷可能使得資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對這種情況的糾正需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政府主要通過對市場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干預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這方面的干預屬於政府的產業結構政策

外部影響

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互惠的交易為基礎,因此市場中人們的利益關係實質上是同金錢有聯繫的利益關係。例如,甲為乙提供了物品或服務,甲就有權向乙索取補償。當人們從事這種需要支付或獲取金錢的經濟活動時,還可能對其他人產生一些其他的影響,這些影響對於他人可以是有益的,也可以是有害的。然而,無論有益還是有害,都不屬於交易關係。這些處於交易關係之外的對他人的影響被為外部影響,也被稱為經濟活動的外在性。例如,建在河邊的工廠排出的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他人造成損害。工廠排廢水是為了生產產品賺錢,工廠同購買它的產品的顧客之間的關係是金錢交換關係,但工廠由此造成的對他人的損害卻可能無需向他人支付任何賠償費。這種影響就是工廠生產的外部影響。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害時,就稱之為外部不經濟。當這種影響對他人有益時就稱之為外部經濟。比如你擺在陽台上的鮮花可能給路過這裡的人帶來外部經濟。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非對稱信息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收入分配不公或經濟波動
由於市場存在的局限性,如果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應對對策

與政府調控

醫藥行業的人士可能清楚記得,2003年2月中旬的廣州,市場曾出現每袋幾毛錢的板藍梗暴漲到50元以上一袋,其它抗病毒的藥品價格也跟著大幅上漲,遠遠偏離正常的市場價格;四月下旬的北京,由於有了廣州市場的前期教訓,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北京市場的藥品零售價格雖然沒有出現大幅上漲的現象,但藥品流通的中間環節和以前是完全不同,變得異常熱鬧,正常情況下在批發價50%以下就可售出的一些藥品,一下子要按批發價的90%以上甚至零售價賣給零售商(藥店和醫院),若直接賣給相關團體單位藥品價格就沒有譜了,中草藥的價格就高的太離奇了,確實讓一些“藥商”歡喜了一陣。筆者在此稱“藥商”是因為在4月中下旬,很多藥品不是通過正規的醫藥商業企業流轉到消費者手中,而是一些炒作市場的一些藥品商販。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充分競爭完備的市場上,由於價格和競爭等市場機制的作用,廠商和消費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自願達成了雙方均能接受的契約,商品的價格達到了均衡、市場出清,在“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下,稀缺的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自動”達到了“帕累托最優”,全社會的福利達到了最大化。市場調節價格機制發生作用的前提條件是完備的充分競爭的市場,但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實現充分競爭的條件不具備,所以現實中的市場本身不是萬能的。在2月中旬的廣州、4月的北京,藥品市場乃至食品市場有明顯失靈表現。局部區域藥品的供應量不能夠解決市場需求的平衡,導致局部市場藥品價格大幅上漲(事實上很多藥品就全國市場是供過於求的);市場上出現很多假冒偽劣的防治非典的產品,如不合格的口罩、消毒水體溫計防護服、甚至過效期的藥品等;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不採取相關的非典防控措施,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威脅;類似現象嚴重損害了普通消費者的利益,造成社會整體福利的降低。
斯蒂格里茲論證過“市場失靈”,是基於“信息不對稱性”。在非典市場中,正是由於消費者、藥品零售商、藥品批發商、生產商、原料供應商以及我們的政府,相互之間的信息是嚴重的不對稱所致的市場失靈。消費者缺乏對非典知識的了解,加上謠言傳播,產生恐懼心理,完全憑自己的經驗或從部分媒體了解到的有限信息,盲目的跟著感覺走,進行“搶購”;同時又對市場上商品的供應情況缺乏了解,漲價、缺貨假象加劇了“搶購”心理,從而價格越高,越要大量採購。藥品零售商、批發商對整體市場藥品供應情況也缺乏了解,出現先付款後提貨,價格提高也同樣採購,儘快去迎合顧客的需求。在這種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就出現了很多不法的“個人藥商”,進一步加劇市場惡化,所以廣州竟出現每袋板藍梗50多元的現象。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看不見的手失靈需要由看得見的手來矯正,即政府來調節市場機制,彌補市場缺陷,糾正市場失靈。上面出現的失靈現象,政府立即通過及時通報各種信息、價格管制、政府組織採購、責令相關單位強制執行預防非典措施,廣州、北京的市場失靈現象在很快得到了控制,可以說政府的調控措施是相當有效的。

巨觀調控對策

從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個新的歷史跨越,也艱難而偉大的實踐。排除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要求我們轉變政府職能,改善巨觀調控,解決好市場失靈問題。既要使經濟以市場機制為主體進行配置資源,又不能讓它完全自發的運行,政府應該有所作為。轉變政府經濟職能,關鍵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轉移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在巨觀調控時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政府儘量不參與資源配置;二是一旦參與要以市場的手段來進行。針對市場失靈的三大表現,作為經濟主體的各級政府,發揮應有的經濟職能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可以採取如下對策。
首先,政府要做好提供公共物品的工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保證整個國民經濟有良好的“硬體條件”。同時,政府還要承擔起那些投資規模大、資金回收期長而又是對經濟發展起重大影響作用的項目,如國防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三峽工程等等。這樣,既解決了市場不能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給問題,保證了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同時,政府投資在過程中還可以解決相當一部分下崗工人的再就業問題,也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投資和生產,從而推動經濟的繁榮。近些年來,中國政府連年發行國債以專門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些帶有行政壟斷性質的經營性行業,政企不分、以行政權力阻止商業競爭對手進入其市場壟斷範圍。其高經濟收益的取得是與行業的行政壟斷地位聯繫在一起的,含有大量的非公平競爭因素。長此以往,諸如此類的市場失靈現象就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對於經濟發展中的壟斷問題和其他不正當競爭問題,政府要站在仲裁者的立場,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並嚴格執法加以解決。第二,政府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和具體的運行體制,制定各級各類中長期的發展規劃,降低交易成本,為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軟體條件”。制度或體制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如缺乏良好的激勵制度,個人或企業的勤奮勞作未能獲得應有的報酬,就會降低其工作積極主動性,小而言之是企業的損失,若社會的大氣候如此,損失的就是國家了。再如若某人被搶劫而無人問津,沒有一個健全的制度能夠保證其財產安全或財產所有權,這個社會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和經濟安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諾斯甚至將制度的變遷視為經濟成長的原因,可見制度建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從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說,當務之急是完善財產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決定》也指出,要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和研究,提出發展的重大戰略、基本任務和產業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
市場失靈市場失靈
醫療行業中的市場失靈
第三,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凱恩斯的國家干預使西方世界走出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夢魘;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撐中國順利走過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歲月,而且5年來一直保持7%以上的GDP的增長率,成為世界經濟的“一枝獨秀”。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巨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成長、最佳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第四,政府要通過收入政策稅收政策和其他相關政策,努力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距,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要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鼓勵東部有條件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90年代末,作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其背景就是考慮到東部、中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拉大引發了問題以及縮小差距所能帶來的收益前景,抓住了世紀之交的歷史機遇有目標、分階段的推進西部地區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近期中央再次作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也是看到東北地區制度滯後、技術落後、下崗人數眾多等情況,抓住重工業化時代的到來的機遇而作出的正確決策。在收入分配方面,政府要進行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導向,通過政策的傾斜,對不同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公平與否的評價和調整。通過轉移支付、完善稅收制度、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扶持弱勢群體,調節公眾的心理平衡,達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的目的。
最後,政府在實現其調節職能時,要注意不斷提高面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SARS”的傳播是對中國政府的執政能力的考驗。“SARS”之所以對經濟影響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一點是人們心理上的“不確定性”,即不知道如何預防、如何治療、何時結束、何時捲土重來等等。產生這些不確定的原因是信息沒有及時、精確、有效的披露和傳達。面對目前經濟全球化、系統開放化、行為自由化的社會,政府的效率高低衡量標準就是能否在最短的時間裡,付出最小的代價而得到最優的方案來解決問題,實現對巨觀經濟的有效調控。所以,不論對於醫療衛生問題,還是金融危機、經濟安全問題,甚至國防安全問題,政府的工作效率要不斷提高。中國正處於有史以來發展的最好時機。我們要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指引下,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的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保障中國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健康、穩定、持續地增長。

中西差異

(一)中西市場失靈產生原因比較
1.中國市場失靈主要源於市場發展不完全和市場之外的原因
中國打破計畫經濟桎梏開始發展市場經濟起於1978年,至今還不到30年,市場發展不完全。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求的,新的計畫體制還未形成;②在資源配置上,市場的基礎作用和國家計畫指導作用未能很好發揮,二者有機結合還為形成;③在計畫管理上,實施計畫調控的物質手段乏力,計畫的法制化建設滯後;④在新的巨觀調空體系中,計畫、金融、財政等巨觀調控部門之間相互配合的機制尚未形成,既影響計畫制定和實施的統一性和有效性,又妨礙巨觀調控整體功能的發揮。[2]市場不完全導致市場調節力量薄弱或調節範圍狹小,需要國家公權力予以協調。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開始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地方和行業予以放寬放活,取得一定成效,同時也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致使行政權不充分不公正介入。由於局部或個人的利益的驅使,行政主體常人為剝奪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出現地方行政機構為了保護局部利益和政治利益,與所屬的企業聯合起來,運用行政權力干預並操縱市場,構築市場壁壘來達到限制競爭的目的。另外,有些行業的管理部門利用其擁有的投資權、資源管理權、財政權,為所管轄的企業構築政治壁壘,以形成一種排他性控制。行政權力的私利化,使得行政觸角過分介入經濟,操縱了社會資源的流向,將社會資源引向政治市場而非經濟市場。
行政權力控制著尚不完善的市場,使資源流向和配置背離了傳統價值規律的作用。使得價值規律在面對強而有力的行政權力只能束手無策,如何正確合理的限制行政權力的過分介入,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2.西方市場失靈源自市場自身的缺陷,及自由放任經濟形態
西方市場經濟經歷了工業革命以後商品經濟的飛速發展,市場發展充分。西方經濟社會普遍推崇自由放任的經濟形態,而由於市場自身的缺陷,以及政府以“守夜人”的身份出現,這使得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時間時,市場的顯著效力特性被打破,也便出現了“市場失靈”的現象。
市場自身的弱點和缺陷主要是:市場障礙,市場惟利性以及市場調節機制的被動性和滯後性。[3]市場障礙體現為市場發展的兩種不良傾向,即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兩種現象的出現會嚴重阻礙市場發展。“同一行業的人們聚集到一起,很少是為了消遣,他們談話的目的是為了策劃某種不利於公眾的陰謀,或採取某種欺詐手段抬高物價。”[4]占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主體,往往依靠其市場支配地位違背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獲取非法利益,或採取不正當的手段排除,限制競爭。另外在資本主義社會環境中,資本家們往往關心的是眼前有利可圖的行業商品,而很難涉足投資公用和公益的市場。這些領域是市場調節很難涉足和發揮資源配置的天職。此外,市場反映信息的被動性和滯後性,在西方各國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西方各國一次次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可見一斑,這些缺點是市場很難克服的。
(二)中西市場失靈的表現形式的差異
由於源自歷史和與現實政治、經濟體制的差異,當在中西方的土地上同時出現市場失靈的現象時,其表現形式也有較為明顯的差異。
1、中國市場失靈表現為行政壟斷突出和競爭機制尚未形成。
行政壟斷是指中國在經濟市場化過程中,企業與行政機構以某種形式聯合起來,利用行政權力構築政治壁壘而形成的一種排他性控制。就目前中國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主要存在兩種形式的行政壟斷,即地方性壟斷和行業性壟斷。由於行政權力的過分介入,使得社會資源常常為行政權力所控制,並排斥利益外的生產經營者與之進行競爭。行政壟斷嚴重的地區對外地產品的銷售數量進行嚴格控制,對價格進行控制,而對本地產品實行地方性補貼,對外地產品實行高質檢、技檢等方面的歧視性限制,同時嚴格控制勞動力的流入和流出。
市場秩序管理過嚴的一個嚴重後果是使中國市場競爭機制形成受阻。目前,中國的競爭機制尚未形成:地方與地方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干預十分普遍,國內市場基本處於半封閉狀態,這與市場經濟的要求還相距甚遠。部分地區的行業與部門往往只注意保護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必須承認的是保護和扶持本地區本部門的利益具有相當的社會思想基礎,短時間可以收到一定利益,從長遠來看,勢必阻礙整個市場機制的形成和發展。
市場失靈
2、西方市場失靈多表現為經濟壟斷和自由壟斷
西方的壟斷形式主要表現為經濟壟斷和自由壟斷,行政壟斷相比之下較為薄弱。這是中西方在壟斷形式方面的重要區別。
經濟壟斷是指經濟主體利用市場壁壘對市場形成的一種排他性控制。經濟壟斷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壟斷形式。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迅猛發展,市場發揮著積極的調節作用,進行著優勝劣汰的選擇,部分生產者被排擠,而另一部分則不斷發展壯大。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大,部分經濟主體占據了市場支配地位,並操縱和控制著市場,對商品的生產、價格、數量實現排他性控制。
自然壟斷是指由於存在著資源稀缺和規模經濟效益、範圍經濟效益等技術理由或特別的經濟理由而形成的壟斷或寡頭壟斷。[6]自然壟斷主要存在於第三產業中,這在西方各國歷史上均有出現。如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等國對通訊、運輸、金融和能源等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了放鬆管制的規定。自然壟斷在反壟斷法通常屬於適用除外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