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紫微城之所以位於都城西北隅而不居中,是因為
洛陽盆地西高東低,東廣西狹,而紫微城的中軸線又因對準伊闕而偏向西北;洛河在軸線以西為東北流向,難以營造
里坊,在此自然因素的限制,使得紫微城處於都城西北隅而未能居中。而
隋唐洛陽城的西北隅是全城的最高處,紫微城選在此處可
高屋建瓴,俯瞰全城,有利於紫微城防禦。
宮名考義
“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後漢書·卷四十八》)為突出皇宮的正規性、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達到“
天人合一”,古人便將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人間皇帝自詡為天子,其居所應象徵天帝居所紫微宮,故而隋唐洛陽城“
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立宮。”紫微宮即
紫微垣,是天上星官
三垣(
太微、紫微、天市)的中垣,位於北天中央的位置,稱
中宮,有“紫微正中”之說,符合“擇國之中立宮”的規劃理念。
歷史沿革
大業始建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
隋煬帝下詔遷都洛陽,
東京皇宮紫微城開始建設
(由將作大匠宇文愷規劃設計,衛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布下兵夫70萬人築造城牆,60日便已築成,工速之快乃歷代皇宮之最。用工數量總計170萬人
(城內諸殿基、牆院,又役10餘萬人,僅土工監便常役80萬人,而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卻再役10餘萬人),比秦
阿房宮所役人數(70萬左右)整整多出100萬,乃世界歷史之最。
在營建東京時,宇文愷“揣帝心在宏侈,於是東京制度窮極壯麗”,而他又巧思絕倫,因此紫微城“製造頗窮奢麗,前代都邑莫之比焉”,成為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築群。
大業三年(607年),
裴矩奉命出使西域,從東京紫微城出發,前往
張掖監管互市,經略
西域,以打通被阻斷已久的絲綢之路。此間,裴矩撰成最早的絲路全圖《
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
大業六年(610年),各國遣使至紫微城大獻方物,突厥啟民可汗以下,皆是國王親自來朝賀。
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弒。六月,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
楊侗為帝,即
隋哀帝;公元619年,
王世充廢隋哀帝,自立為帝,國號鄭,定都洛陽,占據紫微城,對其中部分宮殿、城門名稱做了更改。
盛唐榮光
貞觀之治
貞觀三年(629年),
唐太宗將修紫微城,被
戴胄以“戶口單弱、帑藏空虛”為由勸止;次年考慮到“
洛陽土中,朝貢道均”再次發兵修繕,但被
張玄素諫言:“襲亡隋之弊,恐甚於煬帝。”李世民只好罷役停工。
高宗修繕
武皇修葺
唐睿宗
光宅元年(
684年),太后
武則天臨朝稱制,改洛陽“東都”為“
神都”,又將紫微城號為“
太初宮”。隨著唐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全面東移,紫微城也不斷得到擴建和修整,規模宏大,華美壯麗達到頂峰。
垂拱四年(
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91.43米,“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號稱“
萬象神宮”,使得
萬人空巷。武則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
萬象神宮,又賜予酒食,攬盡民心。
吐蕃等世界各國聞之,紛紛遣使來賀。
證聖元年(
695年)正月十六日夜
二更,武則天面首
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
天堂,延及明堂,至清晨,二堂俱毀。三月,武則天又下詔重建明堂。天堂原址改為佛光寺。
神龍元年(
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等在紫微城發動“
神龍革命”,包圍
集仙殿,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
開元盛世
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唐玄宗毀明堂之上層,平座上新建八角樓,樓上設有捧著火珠騰空而起的八條龍,改修下層為新殿。次年(
740年)佛光寺火,廷燒廊舍,改新殿為
含元殿。
毀於兵燹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十二月攻入唐東京洛陽。次年正月,
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定都
洛陽,改元
聖武,占據紫微城。
廣德元年(
763年)十月,
唐代宗因吐蕃攻陷長安而東逃陝郡,宦官
程元振勸他都洛陽以避吐蕃。代宗乃下詔幸
洛都。郭子儀聞之,奏稱洛都“久陷賊中,宮室
(紫微城)焚燒,十不存一。”唐代宗只好收回成命。
永泰元年(
765年)十一月,
宰臣王縉請求削減各道軍資錢四十萬貫,以
修繕紫微城,唐代宗應允了他。雖再次修繕,但也無力恢復盛唐之氣派。
中和四年(
884年),黃巢起義,蔡州秦宗權遣將孫儒攻擊河南尹、東都留守李罕之,“據京月余,焚燒宮闕,剽掠居民”。
唐昭宗天復四年(
904年)前,朱溫準備遷唐都於洛陽,命張全義“繕治洛陽宮城,累年方集”。又命羅紹威等重修五鳳樓、朝元殿。
天復四年(
904年)正月,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城,取材沿渭河運至洛陽。四月,朱全忠奏洛陽宮室已成,唐昭宗抵達洛陽,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謀殺唐昭宗,矯皇后令,太子李祝於柩前即位,是為唐哀帝。
天祐四年(
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
五代時梁、唐、晉曾都在此建都。宋時稱為“
西京”,宋金之際,紫微城全體毀於戰亂。
紹興十年(1140年),金兵南侵,"盡焚西京而去",於是,包含紫微城在內的隋唐洛陽城整體毀於戰亂,前後歷時530餘年。
宮城新生
195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
隋唐洛陽城進行勘查;1959年調查了宮城、皇城及周圍諸小城的平面布局,確定一些門址的位置,並發掘了皇城南牆的右掖門;1960~1965年繼續調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場的位置,同時發掘了宮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聯合調查、鑽探和發掘了含嘉倉城;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市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又多次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內進行發掘。1963年列為省級文保單位,1988年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利用好隋唐洛陽城歷史文化遺產,洛陽市堅持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的有機結合,積極推進隋唐洛陽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在紫微宮遺址內實施了明堂天堂遺址、
九洲池遺址和
應天門遺址的整體保護展示工程。特別是明堂天堂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建成開放後,稱為
明堂天堂景區,既大大改善了城市環境和文化品位,也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已成為展示古都洛陽文化魅力的新地標和城市名片。如今,
隋唐洛陽城已成功入選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洛陽市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省委省政府《關於支持洛陽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和市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精神,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全力建設國際文化旅遊名城,日前,洛陽市正圍繞著力建設歷史隋唐、生態隋唐、品質隋唐、國際隋唐的規劃定位,積極推進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規劃建設,對47平方公里隋唐遺址實行全場保護。
2018年,隋唐洛陽城“兩坊一街”和南城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已開工建設;在紫微城遺址內,
九洲池遺址保護展示工程主體建設已完成,計畫2019年9月完成;
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現正按計畫進行施工,計畫2018年12月完成。屆時,一個國際標準的國家歷史
文化公園將展現世人面前。
宮城布局
紫微城位於皇城之北,“以象北辰籓衛”,為天子所居之地。隋代洛陽城紫微城的規劃分七個小城,中為洛城(即大內),是皇帝居住和朝政之所,是象天樞,左右四城(東西夾城、東西隔城)為四輔星,北側二城(曜儀城、圓壁城)為禁軍所在,此七小城與北斗七星相對,故稱為紫微城或紫微宮。唐代時,在曜儀城南增加了玄武城。
規模面積
紫微城東西2100米,南北1840—2160米,總面積約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
紫禁城的6倍,唐
大明宮的1.3倍。
據《新唐書》記載,唐洛陽宮城長1620步,廣805步,周4921步,高四丈八尺(16米),名為“
紫微城”,武則天時又稱“
太初宮”。唐長安宮城長1440步,廣960步,周4860步,高三丈五尺(11.6米),神龍元年稱“
太極宮”。由此觀之,紫微城的規模大於太極宮,是唐兩京最大的宮城。
範圍劃分
據《舊唐書》記載:“宮城有隔城四重”,從南到北依次是洛城、
玄武城、
曜儀城、
圓璧城。
洛城為紫微城主殿區,由大內、東西隔城、左右夾城組成
,“左右環列,翊衛之象也”,面積為2.5平方公里。
大內在洛城中央,呈方形,邊長1030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南接
皇城,東西各兩重小城,北三重小城,“以象
北辰籓衛”。
諸小城東、西、北三面拱衛大內,承擔著宮城的部分功能,歸屬宮城。如東隔城為太子居住的
東宮,西隔城為皇子公主居住的九洲池宮苑區,北面為
御林軍駐守之地。
前朝後寢
大內前為朝區,後為寢區。
朝區最前為大內正門
則天門,上建高兩層的門樓,門外左右建闕,形制與大興宮承天門近似,而規模過之。朝區主殿為
乾陽殿,是面闊十三間、高約50米的巨大殿宇,四周有廊廡,四面開門,形成全宮最大的宮院。南門乾陽門南對則天門。東西門外各有東西向街,東門街北為文成殿,西門街北為武安殿,二殿與
乾陽殿東西並列,也各有門廡,形成獨立宮院。東西門南側為官署,東為
門下省,西為中書省。
在乾陽、文成、武安三殿之北是宮中第一橫街,東西端分別通入東西隔城,街北即寢區,是朝寢兩區分界線。
寢區中為主殿大業殿,南有大業門,是皇帝隔日見群臣聽政之處。大業殿左右各有若干殿與之並列,均為獨立宮院。大業殿之北為宮中第二橫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寢宮,外臣不得進入。寢宮中軸線上主殿名徽猷殿,它的左右和後方又有若干殿。大業、徽猷兩組宮院前後相同,加上周圍各殿,用圍牆封閉,共同組成寢區。
大內之西,在西隔牆內北部有九洲池,也是
苑囿區。池北為皇子住所,池南有舉行大宴會的五殿,是由五座殿聚合成的巨大樓閣。
城牆形制
紫微城的
城垣高四丈八尺(約16米),寬度在十五至十六米左右,夯層厚八至十厘米。就目前考古發掘發現來看,紫微宮城牆內外皆包磚,而西京大明宮城牆僅在城門兩側及宮牆轉角處內外表面包磚,其他皆是版築夯土而成。
與同時代的其他皇宮相比,
隋唐長安城宮城(
太極宮)高三丈五尺(約11.6米),
興慶宮高一丈八尺(6米)。長安
大明宮、神都
上陽宮依據山川形勝而建,城牆高度記載不明。而如今保存下來的明清北京
紫禁城的城牆高約10米。由此觀之,紫微城是當時我國最高的宮城。
據考古勘察,紫微城的北牆從郭城的西北角往南五百八十四米,再東折一百八十米,即北牆的西端起點,往東經今孫家坑,全長一千四百米;
西牆由北牆的西端點起,往南至中州路北側,全長一千九百七十七米。
南牆頗多曲折,從西牆南端起,往東經今
定鼎南路、
周公廟至予通街國小操場以東三十米處,全長兩千零七十米。南牆東西兩端各長三百四十米一段,均北曲五十七米,形成東南與西南兩角內凹的對稱形狀;
東牆自北牆東端點起,往南折二百七十五米,後向東折三百三十米,至統角村東北角又復南折,全長一千二百七十五米,整個宮城呈倒“
凸”狀。
建築分布
城門
紫微宮共有十一座城門。
南面六門:中為
應天門(原名
則天門,又稱
五鳳樓),東為
明德門(隋稱興教門)、
重光門、
太和門,西為
長樂門(隋稱光政門)、洛城南門。
北面二門:東為安寧門,西為
玄武門(景龍元年改稱
神武門);
東面一門:重光北門。
西面二門:北為嘉豫門(隋稱寶城門),南為洛城西門(也稱方渚門)。
應天門是一座由
門樓、
朵樓和東西闕樓及其間的
廊廡為一體的“凹”字形巨大建築群,門上有兩重觀,上寫“紫微觀”;左右
連闕,宛若空中樓閣。城門東西長137米,大於紫禁城
午門(120米)。其中兩側闕高120尺
(約35.3米),有今天十三層樓高,比北京的天安門
(34.7米)還要高。應天門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總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最高等級。“兩重觀”、“
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這種建築形制對北宋汴梁的
宣德門和明清
北京故宮的
午門影響深遠,在中國宮城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大殿
紫微城三大殿依次為:
乾陽殿(唐改
乾元殿,武周改
明堂)、
大業殿(唐稱
貞觀殿)、
徽猷殿。三朝前後相重,以宮城正門
應天門(則天門)為大朝(外朝),朝區正殿
乾陽殿為日朝。寢區正殿大業殿為常朝。其中乾陽殿規模最大,其體量和面積為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之一。乾元殿不僅為上朝之殿,帝國每年的元日大朝會和新皇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隋乾陽殿
乾陽殿是紫微宮三大殿之首,首創三
重檐制度,是中國古代宮殿建制的最高規格,乾陽殿的殿基高達九尺(2.6米),總高270尺
(折合今80米),面闊十三間
(長105米),進深二十九架
(寬64米);而其柱子更是達到了驚人的二十四圍(周長36米),大到需要“二千人曳一柱”。其規模比明清
太和殿(長64米,寬37米,高35米)、
祈年殿(長寬32米,高38米)都要大出許多,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宮城正殿。隋末李世民攻克洛陽,看到乾陽殿後忌其過於奢華,於是“焚東都
紫微宮乾陽殿”。唐人評價:“阿房成,秦人散;乾陽畢工,隋人解體。”
唐乾元殿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在隋
乾陽殿的基礎上重建,又名
乾元殿,屋檐改作兩重檐,高度縮減至20尺,合今約為35.28米。這座建築在高度上已經與如今尚存的明清故宮
太和殿的高度十分接近了,但其面廣與進深的尺度,卻是太和殿的1.5倍。乾元殿規模雖比乾陽殿小,但其規制影響深遠,宋元明清宮城正殿皆此類形制。
武周明堂
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年),
武則天下詔拆除
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高
91.43米,“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號稱“
萬象神宮”。共三層,底層方形,象徵四季。中層十二邊形,效法
十二時辰。上層二十四邊形,法二十四節氣。頂層置金鳳,九龍捧之。中有巨木十圍(周長15米),上下通貫,是中國歷史上體量最大的木構建築,其建築和施工技術
驚世駭俗,是唐代建築的巔峰之作。
證聖元年(
695年)被毀,次年重建號“
通天宮”。
價值影響
政治影響
隋煬帝營建的
洛陽城,南對
伊闕,北倚
邙山,東逾
瀍河、
洛水縱貫其間,都城分郭城、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園壁城和耀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唐、五代、北宋仍作都城或陪都,相繼沿用530餘年。洛陽宮城和皇城偏隅郭城西北部的獨特布局,整齊劃一、以里見方的棋盤狀里坊布局而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長期居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也曾以此為都,但都城範圍遠比隋唐洛陽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陽城的宮城紫微宮。
歷史價值
隋唐洛陽城在隋唐時期是
大運河的
樞紐城市,它將國家
漕運系統與城市布局進行了密切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史上城市格局與物流能力直接結合的典型案例,對我國古代漕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建築影響
隋唐洛陽城的整體格局中包含了諸多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模式,如空間布局軸線、城郭制度、里坊制度等,是中國農耕文明中期傳統城市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對我國北方和東亞各國古代城市的規劃產生過深遠影響。如:渤海國的龍泉
上京與中京、東京以及日本7世紀後半葉到8世紀後半葉修建的藤原、
難波、
平城、
長岡、平安五座都城的規劃設計,都明顯受到隋唐洛陽城的影響。隋唐洛陽城的洛南里坊遺址區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現僅存的具備系統地進行考古研究的里坊遺址區,是中國農耕文明時期城市住居模式的最佳範例。
武則天時期紫微城正殿——
明堂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
禮制建築,為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為北京天壇“
祈年殿”所延用。
文藝形象
史料記載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宮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
《舊唐書·本紀·卷一》:“庚寅,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
《新唐書·地理志·卷二十八》:“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 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衛,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新唐書·列傳·卷十》:“時紫微宮尚閉世充扣門。”
唐·韋述《兩京新記》:“東京紫微宮,城南面六門:正南應天門,門外觀相夾肺石、登聞鼓。”
《資治通鑑·唐紀·一》:世充令亂斬殺之,進攻紫微宮門,皇泰主使人登紫微觀,問:“稱兵欲何為?”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內城亦曰皇城,唐曰太微城,在都城西北隅周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宮城唐曰紫微城,亦據內城西北隅周九里三百步。”
《河南志·卷一·周城闕古蹟》:“至隋煬,聽蘇威言,南當伊闕,東去王城五里為宮,大業十三年遂平毀王城。而皇城處城西偏,外築宮城,宮城東復為東城。又南跨洛水,北踞邙嶺,大為羅城。而洛貫其中,以象天津。號紫微城,唐、五代、宋因之。”
《河南志·卷三·隋城闕古蹟》:“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在都城之西北隅。衛尉卿劉權、秘書丞韋萬頃監築宮城,兵夫七十萬人。城周匝兩重,延袤三十餘里,高三十七尺,六十日成。其內諸殿及牆院又役十餘萬人,直東都土工監當役八十餘萬人,其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又十餘萬人。”
《河南志·卷四·唐城闕古蹟》:“宮城,因隋名曰紫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城中隔城四重,最北曰圓璧,次曰曜儀,次曰玄武,最南曰洛城。”
《河南志·卷五·宋城闕古蹟》:“宮城,舊名紫微城,周九里三百步,疑西與北經損滅。”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