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周公在歷史上的巨大
功績和非凡影響,曾被歷代統治者追封為
周元公、元聖文憲王等,並為其立祠建廟。
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舊址上重建,明
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及清康熙、乾隆、光緒年間又曾多次重修。
1989年,周公後裔,台灣賴、羅、傅宗親會首次拜謁周公廟,尋根問祖;1993年,台灣賴、羅、傅宗親會再次拜謁周公廟,並在定鼎堂前豎立了“追本
溯源,根在河洛”碑;1994年,全球董、楊宗親會拜謁周公廟,周公廟在國內外的影響不斷擴大。
歷史
周公廟始建於(618年)隋唐都城
洛陽城內,為隋將
王世充首創。
唐太宗貞觀和
唐玄宗開元年間予於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舊址重建,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重修。
洛陽周公廟坐北面南,現存一組古建築。依
中軸線自前到後依次為定鼎堂、禮樂堂(會忠祠)、三殿及東、西廊房,凡664平方米,是洛陽市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四角飛檐起翹,拓展伸張,比例勻稱,節奏和諧,既莊嚴穩重又雋秀靈巧,按我國著名古建專家
鄭孝燮先生所言,這是一座保留有遼金
建築風格的藝術傑作,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殿內現供奉周公、召公、畢公及周公長子伯禽、次子君陳五尊聖像。定鼎堂後為會忠祠,清代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兩間。
現陳列一組人物群像,再現了當年周公制禮作樂的場面,置身此殿仿佛能聆聽到典雅而悠揚的韶樂,故改名禮樂堂。
後殿為清代單檐硬山式帶前廊建築,現陳列
洛陽五大都城遺址
出土文物,並展示
隋唐東都城宮城、皇城
沙盤模型。東、西廊房為清代硬山式建築,擬闢為《周公史跡陳列》展室 。
現狀
洛陽周公廟坐北面南,正門正對著五賢街,現為三進院落,依中軸線自前到後依次為定鼎堂(大殿、也是主殿)、禮樂堂(二殿)、先祖堂(後殿)及東、西廊房。
它的西門與原洛陽日報社只有定鼎路一路之隔。據史料記載,現存洛陽周公廟乃明清遺存,它原是四進院落,正門前原來有一座牌坊和東、西廂房,正門左右側原為鐘鼓樓,在定鼎堂前,還有一個元聖殿。
可惜早已被毀,只剩下幾處基石。大門上題額“周公廟”三個大字,是洛陽書法家李松茂的墨寶。
沿中軸線北移,首先來到的是定鼎堂。定鼎堂的堂匾為國民黨元老、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的戴傳賢所題。
殿內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畢公,長子伯禽、次子君陳五尊聖像。殿堂四周的牆壁上,採用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方法,用6幅畫面,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周公牧野之戰、輔佐成王、東征平亂、分封諸侯、營建洛邑和制禮作樂等六大功績。
穿過定鼎堂,就到了二殿禮樂堂。這裡原名會忠祠,陳列的是一組周公及其分封的列位諸侯人物群像。再往後就到了先祖堂,陳列著洛陽五大都城遺址出土文物,並展示隋唐東都城宮城、皇城沙盤模型,殿中供奉周公及其子孫後代108個姓氏的牌位。
位於禮樂堂與先祖堂之間的,是東、西廊房,現闢為《周公史跡陳列》展室,以大量豐富生動的圖文和實物,讓人們了解到了周公一生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及其對中國歷史的重大影響。洛陽的定鼎路、五賢街的命名,都與周公有關。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