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時代:商周時期
發掘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發掘領隊:徐天進
規模
考古工作者在對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11片上帶有文字,這是繼2004年之後再次在周公廟遺址區發現甲骨文字。迄今為止該遺址共發現甲骨文523個。
岐山周公廟遺址有“西周殷墟”之稱,面積約8萬平方米,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級的大型西周墓地。在這一大型墓地外圍,專家發現了長達1500餘米的西周城牆,這在西周考古史、中國建築史等方面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歷時多年的發掘,周公廟考古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7處近千座先周、西周時期不同等級的墓葬,考古專家大致探明了遺址的規模和布局。在2010年出土的甲骨文中,發現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稱謂,還有“畢公”、“叔鄭”、“周公”、“召公”等重要歷史人物以及數字卦辭等內容。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王季”為文王的父親季歷,對進一步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
考古發現
考古工作者在對陝西岐山周公廟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十一片上帶有文字,這是繼二00四年之後再次在周公廟遺址區發現甲骨文字。迄今為止該遺址共發現甲骨文五百二十三個。
岐山縣位於陝西省西部的寶雞市,因地處岐山(今箭括嶺)得名,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從周太王遷岐至周平王東遷的四百多年間,岐邑(也稱宗州)是周朝的都城所在。都城東遷後,西周王朝的宗廟仍在岐山,仍然是王室進行祭祀及一些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周公廟遺址位於岐山縣鳳凰山南麓,面積達十平方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商周時代遺址。
此次發現甲骨的地點在岐山周公廟遺址的西半部,距離二00四年廟王甲骨出土地不遠,是考古人員在三座灰坑和一座墓葬填土內發現的。現已出土了近百片卜骨與卜甲殘片,其中上面有文字的十一片,可供辨識的文字有二十八個,有關專家正在對這些文字進行研究考證。
從與甲骨同時出土的陶器判斷,這些甲骨的年代應當屬於商周時期,最晚也屬於西周早期。這是在周公廟遺址區內第四個地點發現甲骨文。到目前為止,周公廟遺址共發現甲骨文五百二十三個,為下一步研究整個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包括聚落內部的社會結構,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考古學家2010年對陝西省
岐山縣周公廟遺址出土的7000多片西周甲骨進行辨認分析,在其中發現的文字已經超過2200個,是全國8處發現周代甲骨文遺址地點中最多的。
周公廟考古隊2010年對周公廟門前一處大面積灰土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卜甲總計7000多片,有刻辭的甲骨688片。考古隊組織技術人員對這些卜甲進行了認真的清理、綴合、照相、拼對,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並聘請國內著名古文字專家前來幫助辨認。最終發現的甲骨文文字已經超過2200個,可以辨識的甲骨文有1600餘字。
在可辨識的1600多字中,首次推斷髮現了周文王父親的名字。這些甲骨文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據推斷這個名字就是指文王的父親季歷。這批甲骨文上還有“周公”、“叔鄭”、“畢公”、“召公”等重要歷史人物以及數字卦辭等內容。
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揭秘,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尤其是首次發現周文王的父親“季歷”名字,對進一步完善西周諸王年表有重要意義。
歷史解讀
北京大學教授徐天進在周公廟附近進行田野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兩片有刻辭的西周卜甲,經辨識共有 55字。這個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學術界和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關注。後來,由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了周公廟考古隊,對這一帶進行了大面積的考古鑽探和搶救性發掘。在前期的考古發掘中,共清理3座西周時期的卜甲坑。考古專家們對出土的甲骨進行了仔細的研究,將 760多片卜甲拼對綴合為 500多片,經拼對綴合後發現有刻辭者 99片,可辨識的文字達到 495字。刻辭內容多與軍事、祭祀有關,出現最多的人名為“周公”。地名中以“周”與“新邑”最為常見。這些發現,為研究當時的卜甲整治、刻辭文例提供了直接文字資料,也為判定周公廟遺址的歷史年代提供了文字證據。有“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之稱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鄒衡教授說,周公廟甲骨文的大量出土,就其學術意義而言,堪與上世紀河南
殷墟遺址的發現相比肩。
周公廟考古隊在以往考古的基礎上,對周公廟門前一處大面積灰土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卜甲總計 7000多片,有刻辭的甲骨 688片,有甲骨文1600 余字。考古隊組織技術人員對這些卜甲進行了詳細的清理、拼對、綴合、照相,在顯微鏡下仔細觀察,並聘請國內著名古文字專家前來幫助辨認。在可辨識的 1600多字中有“王季”、“文王”、“王”等周王稱謂。其中“王季”是首次發現。據文獻記載,“王季”就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少子、文王的父親季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公廟考古隊隊長王占魁說:“周文王出生的時候據說有祥瑞,於是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就決定不能把位子交給老大,也沒有交給老二,而是交給了最小的兒子、也就是文王的父親季歷,以便通過他把王位順利地傳給周文王。”據文獻記載,季歷接位後,師承古公遺道,又與商貴族任氏通婚,積極吸收商文化,加強政治聯繫,並對周圍戎狄部落大動干戈,不斷擴張軍事實力,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後因權重遭忌,為商王文丁所殺。
根據專家的解讀,這批甲骨文上還有“畢公”、“叔鄭”、“周公”、“召公”等重要歷史人物以及數字卦辭等內容。專家們認為,從卜甲文字來看,此次發現卜甲的占卜主體應是在世的王及周公。同時,周公廟大量甲骨文的出土揭秘,也為明確周公廟遺址的性質奠定了重要基礎,尤其是周文王的父親“季歷”的名字被首次發現,以及周初王朝的一些重要人物“周公”、“畢公”名字的屢次出現,表明遺存性質十分重要。
專家點評
周公廟遺址是一處先周至西周時期的重要聚落遺址。從2004年開始發掘以來,先後發現了大中小型墓葬區、居住區、 鑄銅作坊等遺蹟和零星刻字甲骨及大量遺物。2008年的重要發現,是在大型宮殿基址前面傾倒垃圾的灰坑中發現了7651塊卜甲,且多有刻字,字數達到了以往發現的先周西周時期有字甲骨的兩倍,經初步辨識,有人名、地名、方國名、祭祀、戰爭、占夢、記時、月相等內容,其中亶王、王季、叔鄭等周人先王和西周初年重要人物的名字為首次出現,對研究周族歷史和先周至西周早期周人的社會結構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