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京洛陽宮城

北宋西京洛陽宮城,號為紫微城,是由隋唐洛陽城宮城演變而來。

營建背景,歷史沿革,規模範圍,宮城布局,

營建背景

五代洛陽城經唐末兵火之後呈現出“城邑殘破,戶不滿百”,宮室“不及故時卿相家”的局面,後來雖經河南尹張全義竭力修葺,重修了五鳳樓、朝元殿和清暑樓等,但仍不及隋唐盛況。

歷史沿革

公元960年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建立北宋 。北宋繼了後周的政治衣缽, 以開封為東京,洛陽為西京。洛陽在北宋享有較高的政治地位 ,甚至宋太祖時期幾近取代東京成為首都。宋太宗以後 ,洛陽 “因山陵在焉 ”,仍不失其政治地位。宋真宗以後 ,西京因帝王不再巡幸而地位衰微 。宋徽宗重修西京城 ,洛陽迎來再次輝煌 。
宋太祖開寶九年,宋太祖至洛陽。有事圓丘,御宮城五鳳樓,大赦。
宋真宗景德四年,二月幸西京洛陽,甲申,御宮城五鳳樓觀酺,召父老五百人,賜飲樓下。
宋朝定洛陽為西京後,對洛陽城進行了大規模重建。宮城仍為隋唐五代舊址。

規模範圍

《宋史·地理志》記載,宋代西京洛陽城由宮城、皇城與京城組成,均沿襲隋唐洛陽城之舊,周長略有變化。宮城是西京城核心,為北宋王朝中樞,承襲自隋唐洛陽宮城。
文獻記載隋代宮城以大內為中心,東、西各兩重隔城,北面三重隔城;唐代宮城僅指大內及其東西的四重隔城。依據最新考古研究,隋唐時期宮城為以大內為核心,北面三重小城,東西各有兩重小城的布局。
大內位於宮城中部,平面呈方形,實測邊長1040米。大內以北由南而北依次為玄武城曜儀城圓璧城
大內兩側對稱分布東、西隔城和東、西夾城。
東、西隔城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實測東西均寬350米。
東、西夾城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實測東西均寬180米。
唐代宮城包括大內、東西隔城和東西夾城,其東西總寬為2100米。
依據陳夢家先生唐代一里為442.5米的推算,2100米折合四里二百二十三步,1040米折合二里一百零五步。《河南志·唐城闕古蹟》載唐代洛陽宮城“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與實測範圍相當。
《宋史·地理志》“西京”條記載“宮城周回九里三百步”,《河南志·宋城闕古蹟》也有同樣的記載。
唐代宮城周長與宋西京宮城周長不同,學者認為是“宋洛陽宮城可能有所縮小”。
唐洛陽城宮城大內平面呈方形,考古實測邊長1040米,大內周長4160,折合九里一百二十步,與北宋西京的宮城周長“九里三百步”基本相當,照此,北宋西京應以唐洛陽城大內作為宮城。

宮城布局

宮城周回九里三步,有五鳳樓等6門。正殿為太極殿,另有宮殿10餘座。
城門是確定宮城範圍的重要坐標。《宋史·地理志》“西京” 條記載西京宮城有六門,“南面三門,正中日五鳳樓,東日興教門,西日光政門。東面一門,日蒼龍門(隋之重光門)。西面一門,日金虎門(隋之寶城門,唐之嘉豫門)。北面一門,日拱宸門(隋唐之玄武門,大中祥符改)”。《河南志·宋城闕古蹟》也有同樣的記載。北宋宮城南面三門與唐代宮城大內南面三門位置一致。
宮城正門五鳳樓位於宮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其南有皇城端門、郭城定鼎門,北有太極門和拱宸門。梁翰周《五鳳樓賦》對其進行了詳細描述”。考古發掘表明,五鳳樓在唐代應天門的基礎上增修、擴建,形制與唐應天門相同,平面呈倒凹字形,以城門樓為主體,兩側輔以朵樓,向外伸出闕樓,其間以廊廡相連。城門是一門三道,闕樓是雙向三出。
蒼龍門,文獻記載即隋代的重光門、唐代的重光北門。隋代重光門文獻記載混亂,位置不能確定。但唐代重光北門,經考古勘探確認為東宮之東門。唐代東宮即東隔城,東門位於東隔城東牆之上。門址距宮城南牆約570米,位於現環城西路南口西關旅社樓北端,建樓時發現的這--門址遺蹟寬約4米。門址東側曾探查到路土,呈黑黃色,質硬且髒,距地表1.27、 厚0.2、 寬約5米"。所以蒼龍門可能位於唐代東隔城東牆。
金虎門,文獻記載即隋代的寶城門、唐代的嘉豫門。嘉豫門,1959年考 古勘探確認其位置為北距宮城西北角670米,曾發現大批基石和礎石。礎石柱槽有圓形及長方形兩種,還有嵌鑲細腰之基石。據復原圖,門址在西隔城西牆21。西隔城西牆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為唐代,殘寬9.3米,兩側發現包牆磚溝,晚期為宋代,在唐代城牆東側補築夯土形成。洛陽市文物工作隊也發現城牆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牆寬約8米,兩側有包邊磚,晚期寬11米餘。發掘者認為早期城牆屬唐代,晚期城牆屬宋代4。所以金虎門應位於唐代西隔城西牆。
拱宸門,文獻記載即隋唐宮城的玄武門。該門址並未發掘,但可確定位置在隋唐宮城大內北牆正中,東距大內東牆525米,在今洛陽市唐宮路煤廠後院車庫下。1986年門址南北兩側鑽探發現南北向路土,距地表1.7、寬7.5、厚0.2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