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洛陽

宋代洛陽

宋代洛陽,主要指北宋洛陽,它是宋代的西京。與都城汴京合稱為“兩京” 。洛陽的歷史地位在唐朝已經奠定。武則天時期,以洛陽為神都,又叫洛州為都城。後唐曾建都於洛陽。北宋定都汴京開封,稱為東京,稱洛陽為西京,即汴京的陪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代洛陽
  • 朝代:北宋
  • 地點:洛陽
  • 別名:西京
北宋皇陵,西京城遺址,

北宋皇陵

北宋皇陵在洛陽東邊的鞏縣(現鄭州鞏義市),從乾德元年(963年)開始,前後一共經營了一百六十多年。北宋九個皇帝,徽、欽二帝被金兵虜去,死在五國城(今黑龍江省境),葬地不詳。現存陵墓有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炅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加上趙匡胤父趙弘殷永安陵,統稱“七帝八陵”。在帝陵旁還附葬有后妃、皇親、皇族、未成年子孫和功臣墓約三百多座。在鞏縣修建宋陵,據說與趙匡胤準備遷都洛陽有關。遷都洛陽之議,由於大臣們反對,沒有實現,但在鞏縣修建宋陵卻成定製。
四十多年來,除皇陵外,洛陽地區發現發掘的宋代墓葬有數百座,這是研究洛陽地區歷代墓葬演變不可缺少的一環。這些墓葬從形制上看,多數為土洞單室墓,磚室墓占少數。小型土洞墓到處都有零星發現,磚室墓則集中在澗西地區。磚室墓的結構一般平面有方形、圓形或多邊形,穹窿頂,均為仿木結構,有的還有彩繪。在個別彩繪磚室墓門的正面牆上一般繪的是墓主人的生活、宴飲等寫實畫面。這些都是研究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社會習俗和繪畫藝術等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仿木結構的宋代壁畫墓是洛陽宋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數量較多,而且分布範圍也較廣,經過科學發掘的約20座,遍布市區和郊縣。壁畫內容多為宴飲、花卉、孝子、侍女動物等。
現以嵩縣城關鎮新安石寺壁畫墓為例。
位於嵩縣城關鎮北元村的宋代磚雕彩繪墓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墓葬。這座宋代壁畫墓發掘於1987年,其年代當屬宋徽宗時期。墓的結構保存完好,從墓壁到墓頂,滿室彩繪,內容豐富,所有構件全為水磨或雕飾青磚砌成,是一座典型的宋代仿木建築磚雕壁畫墓。
該墓墓道為南窄北寬的豎穴式,用長方形磚鋪砌。墓室平面呈八角形,棺床砌在進甬道的以北,和北壁相連,東西兩端和東西壁相連,棺床東西長2.86米,南北寬2.86米,高0.24米。墓室周壁及門窗斗拱,以赭、紅、黃、白諸色彩繪,斗拱以下壁周有六棱形倚柱八根。兩倚柱間為七對浮雕彩繪稜子門窗,門額和倚柱平行,八根倚柱各有斗拱一朵,斗拱為五鋪作單抄單下昂的柱頭。從墓底到檐,整個墓室呈須彌座形,墓頂呈寶蓋式穹窿頂。該墓彩繪壁畫分布於整個甬道和墓室內壁,壁畫布局規整,色彩鮮艷明快,繪畫技巧嫻熟,內容豐富。甬道內壁兩側分別各繪一鬥神。在北壁正門兩側的格扇門下部裙板位置,分別有男女墓主生前生活畫像,右側為男墓主,右側為其妻。在八個斗拱之間又分上下兩層(甬道為一層),畫有十五幅《孝子圖》。從墓室至頂心整個壁畫,在構圖造型上頗具裝飾性,頂心繪白底,墨線描邊,塗紅心的彩色兩層七瓣蓮花藻井。蓮下,兩層各八朵流雲,雲間八隻丹頂鶴展翅飛翔,雲下為八個瓶插牡丹

西京城遺址

在北宋西京宮城內考古發現的重要遺蹟有:矩形房屋、廊房建築和宋代衙署庭園遺址等。
矩形房屋建築遺址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用一層土、一層瓦片夯築而成,夯土外砌磚包邊。其中南部東西長21.65米,南北寬10.85米,發現東西向磉墩4排,南北向6個,總計24個。磉墩近正方形,磉墩上的柱石坑呈方形,邊長0.5米,深0.1—0.45米。廊房建築遺址坐西朝東,南北殘長32.5米,東西寬17米。為黃褐色土夯打而成,東西兩側用磚包砌,磚外鋪有散水設施。在基址上有南北向磉墩3排,東西向7行,殘留17個。該建築基址規模較大,前面出廊並設有檐柱,應是重要殿址的配房。
衙署庭園遺址位於今中州路老城段南側,遺址東西兩側是2條長廊,寬4.5米,長達50餘米。兩廊中部偏南,有一條連線二者的東西向花磚路。花磚路中部有一東西向門樓基址,門址北側與一條南北向的夯土牆相接。夯土牆長38米,寬1.75米,將庭園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有一花榭,其基址長5.7米,寬4.4米。在花磚路南側有一長方形蓄水池和兩座並排的殿亭基址,其中一座長9.4米,寬7米,台基上並列著四排磉墩。衙署門址位於庭園以南40米處,由地袱石、門扉結構、車道和踏道組成。車道由兩排平行的石條組成,石條的中線間距1.55米,即為當時車軌的寬度。該門址建於夯土之上,兩側設地袱石、門扉結構、車道和踏道組成。車道由兩排平行的石條組成,石條的中線距離1.55米,即為當時車軸的寬度。該門址建於夯土之上,兩側設地袱石以立排柱,中有車道和踏道,橫中部有嚴謹的門扉結構,應屬於宋《營造法式》中所述的在地袱石之上立有排叉柱的“過梁式”木構門洞。該庭園遺址保存基本完好,為研究宋代園林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在宋洛陽城西郊,今紗廠路中段,發現了兩座宋代磚瓦窯和三處作坊工作面,以及各種磚瓦建築材料和製作瓦當、脊飾的范模等。其中部分板瓦上有“內西王福官工工”、“內西蔣興官工工”的印文,筒瓦上的印文還有“內西劉貴官工工”等。根據瓦文推斷,此窯址應該是北宋時期專為宮城燒制各種建築材料的官營窯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