磉墩:用磚或石砌的柱基礎,上置柱頂石。
早在1974年底,工人就在文化局大院挖防空洞時發現特大磉墩(柱基)遺蹟。
磉墩:用磚或石砌的柱基礎,上置柱頂石。 早在1974年底,工人就在文化局大院挖防空洞時發現特大磉墩(柱基)遺蹟。 ...
磉墩之間砌磚牆,與柱礎下皮平,稱“攔土”。階基建築下部的台基宋代稱階基,後世俗稱“台明”。考究的全部用石包砌(見石作);一般的在階條石和好頭石之間不用...
柱下結構是整個房屋支撐構架的主要受力點,它由上往下包括:柱頂石、磉墩和領夯石。在施工前必須先根據龍門板上的柱中標記,用白灰將縱橫柱中線過渡到地基上,以便...
在遺址北部,幾處瓦礫夾雜在斷面土層中,這是元明時期的磉墩遺蹟。暴露在地表的磉墩斷面,東西一線共九個方形、邊長2.6米到3.0米的磉墩,磉墩用瓦礫夾灰土逐層夯築...
前者的東端和後者的北端相接,其中前者的西端被F2 的西山牆牆基打破,與中部迴廊建築遺址(HL1)的南側早期牆基處於同一條直線上;後者的南端被F2 的磉墩打破。...
在古建築中,磉墩之間砌築的牆體作為“攔土”。...... 在古建築中,磉墩之間砌築的牆體作為“攔土”。中文名 攔土 在古建築中,磉墩之間砌築的牆體作為“攔土”。...
南越國宮署遺址 發掘,現場發現有東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個磉墩,每個磉墩邊長近3米。由此可確定宮殿的進深為三間。發掘現場的殿基南面是殿前廣場,其東側有一寬6...
磉墩上面有的還存有柱礎石;局部有磚砌方形遺蹟2處。TJ3西部被TJ2東部夯土疊壓,即TJ3的修建應略早於TJ2。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4表層距地表深0.1米—0.2米,...
通過對其建築形制與規模的分析可知,其為太子城遺址內單體面積最大、磉墩最大、台基最高的建築基址,推測應為太子城遺址中規格最高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