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棺床為紅砂岩石建築,位於中室的正中而稍偏後。……床作須彌座式,高 o.84,長7.45,寬3.36米。床上鋪珉玉版一層,周邊用47厘米見方、厚5厘米的玉版正嵌,中心則用較小的玉版(36厘米見方)斜嵌,鑲心四角及中心則兼嵌綠色珉玉。須彌座的方澀厚11.5厘米,東、南、西三面皆刻龍戲珠。南面刻二龍;東、西兩面各刻三龍,並問以雲氣紋,北面僅刻雲氣紋。罨澀厚約6厘米,雕仰蓮一周。
棺床-歷史資料
1:前蜀王建墓的棺床
在棺床的東西兩面排列著十二神。《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說:
棺床東西兩側列置十二神,每側六人,東一、東六、西一、西四為單置,余皆兩兩相併。神像僅刻半身,股以下則埋於地中。自股至頂高約50-60厘米。神身著甲,頭束髮或戴盔,雕刻極為精細。盔甲上原皆敷色貼金,但大半已脫落。
十二神所披之身甲為前後兩方,於肩上革帶扣系,腰束帶。背甲作連鎖狀,或者亦即所謂鎖子甲。胸甲則各不同,其屬鐵甲的有魚鱗式的胸甲、有札甲,另也有皮甲,披膊亦各不同,有作魚鱗式,亦有皮甲式者。
十二神像中有六人戴冠,計為東二、東四、東六、西二、西四和西六,冠形僅繞額一周,頭頂則露髻於外。其他六像皆著盔,計有東一、東三、東五、西一、西三和西五,視其樣式,似為皮製。此十二神中,戴冠者與戴盔者相間,在造像上必有一定意義。
王建墓棺床力士雕塑各神像皆以雙於置手棺床之下,似將棺床抬起擁護者然。
2:後蜀孟知祥墓棺床
後蜀孟知祥墓(和陵)是一座建築規模浩大,結構獨特的墓室。墓室全用青石砌成,呈並列的三個圓錐形穹窿頂結構,頗似三個並列的佛塔。三室中以中室較高大。中室的穹窿頂以蟠龍封頂,為棺室,兩側為耳室,有門道與墓室相通,為放置隨葬品之用。棺室內橫置為紅砂石所砌的棺床,長5.1、寬2.75、高2.1米,為須彌座,底坐下為仰蓮,上為覆蓮。底坐前、後各雕刻有裸身、捲髮、圓臉、鼓眼的力士五人,力士雙手放置膝上,表現出用力負重的形象,作跪地負棺之狀,力士頭上腳下各刻有一圈雲氣。
3:後蜀張虔釗墓的棺床
棺床設在中室,為一紅砂岩石建築。床作須彌座式,長約6.9、寬3.6、高 o.82米。方澀厚10厘米,刻牡丹花。罨澀厚8厘米,雕仰蓮。床腳上部刻覆蓮。床身四周有十六個長方形柱子,每邊各四個,高48、寬約28厘米,均刻力士像。力士捲髮披頭、高鼻、鎖眉、大嘴、鼓眼、赤足。有的右手叉腰,左手托棺,或左手叉腰,右手托棺。柱子之間嵌鑲壹門;南北兩面各三,每方寬66、高46厘米;東西兩側各五,每方寬94、高46厘米;總計十六方(清理後僅發現十四方,其中一方已殘)。南面自西至東刻馬、獅、獅。北面自東至西刻獬豸、獬豸、。東面自南至北刻口、口、羊、馬、鹿。西面自北至南刻鹿、麒麟、貘、馬、獅。殘方為貘,嵌鑲何處已不得而知。
王建墓棺床蓮座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