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寢規制
乾隆元年園寢饗殿前增設抱廈,大門外兩廂各增兩間。
前為園寢門三,前為饗殿五間,燎爐一。前為大門三間,繚以周垣,左右兩廂各五間(原為三間),東西班房各三間,前為石橋一。
奉安神位
乾隆二年奉旨:景妃園寢饗殿兩次間增造寢室牀龕,並定諸妃神位次序:
乾隆六年,奉安
成妃神位於東龕內居首,九年奉安
順懿密妃神位在成妃神位之次,十九年奉安
純裕勤妃神位在順懿密妃神位之次,二十二年奉安
定妃神位在純裕勤妃之次。
奉安妃嬪
貴妃一位
溫僖貴妃,康熙三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日薨,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未時奉安,十王之母。
妃十一位
平妃,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薨,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奉安。
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薨,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巳時奉安,八王母。
榮妃,雍正五年閏三月初六薨,雍正五年十二月初四日未時奉安,三王母。
惠妃,雍正十年四月初七日薨,雍正十年九月初七日未時奉安,大王之母。
宜妃,雍正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午時奉安,五王、九王母。
宣妃,乾隆元年八月初八薨,乾隆二年九月二十一午時奉安。
成妃,乾隆五年十月三十日薨,乾隆六年三月二十四日巳時奉安,七王母。
順懿密妃,乾隆九年十月十六日薨,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奉安,十五王、十六王、十八王母。
純裕勤妃,乾隆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午時奉安,十七王母。
定妃,乾隆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薨,乾隆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巳時奉安,十二王母。
嬪八位
謹嬪,乾隆四年三月十六日薨,乾隆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午時奉安,二十二王母。
襄嬪,乾隆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薨,乾隆十一年七月十六日辰時奉安,,十九王母。
通嬪,乾隆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薨,乾隆十年十月十六日辰時奉安。
靜嬪,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薨,乾隆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二日辰時奉安,二十三王母。
熙嬪,乾隆二年正月初二薨,乾隆二年四月十二日午時奉安。
僖嬪,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薨,康熙四十四年二月初九日未時奉安。
貴人十位
馬貴人,康熙五十七年八月十八日午時入園。
常在八位
瑞常在,雍正二年六月十七日午時入園。
尹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入園。
祿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入園。
徐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入園。
石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入園。
壽常在,雍正三年三月十一日未時入園。
答應十位
妙答應,雍正十一年九月初七日未時入園。
秀答應,雍正十三年九月初六日巳時入園。
春答應,乾隆十九年三月十二日午時入園。
治答應,乾隆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卯時入園。
墓寢位置
在景陵妃園寢中,以上四十九人的墓寢分為七層,按左東右西發順序排列:
據《陵寢易知》記載:
清朝時,為祭祀時不致出現差錯,陵寢官員編了一首歌謠,以助熟記:
景妃園寢主位多,四十九位式如何?
十八阿哥三層東,緊挨成妃襄嬪宮。
西邊宜妃平妃是,寶頂相連如雁翅。
四層妃位更尊嚴,純惠溫順慧榮宣。
五層尹貴合謹嬪,相連空券十分準。
六層文藍二貴人,常瑞袁貴常在真。
徐貴石常常勒貴,壽常雜券下相隨。
七層尹路常在共,妙秀慶靈號答應。
西邊春曉治牛雙,五位答應緊靠牆。
若能熟習此位歌,園寢奉祀不難說。
妃園寢圖考
十八阿哥
《
星源集慶》記載:第十八子允祄,無嗣,康熙四十年辛已八月初八卯時生,母
順懿密妃王氏,知縣王國正之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九月初四日巳時卒,年八歲。
其母
順懿密妃王氏,《
星源集慶》記載:知縣王國正之女,初入侍宮中,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冊封密嬪,雍正二年六月尊封密妃,乾隆元年十一月尊封順懿密太妃,乾隆九年甲子四月十八日薨。
空券
在《
昌瑞山萬年統志》和《陵寢易知》的圖考中都標有一座空券,今人多認為為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留。現有的張佳氏叢葬景陵的記載,全部為雍正朝後的資料,無康熙朝記載。
章佳氏本系滿洲鑲黃旗
包衣,經內務府上三旗宮女選拔入宮,生前未獲冊封,為庶妃,卒於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一個星期以後閏七月初二
康熙帝追封其為
敏妃。章佳氏康熙年間並未撥出
包衣,系雍正登基後將其家族合族人等撥出
包衣。按照雍正朝以後的記載,章佳氏雍正元年從葬景陵,關於章佳氏金棺奉安事宜,雍正諭旨原文:‘皇考曾降諭旨:暫安於陵寢琉璃花門之內寶城近處,俟入寶城。’
現有的章佳氏從葬景陵的資料全部為雍正朝後的資料,無康熙朝皇帝下旨從葬的資料。關於章佳氏的奉安記載是互相矛盾,迷霧重重,在《
昌瑞山萬年統志》中,更出現章佳氏於雍正元年六月及九月從葬景陵的記載。在清文獻資料中,
康熙帝與其他后妃的奉安事項也都是早就開始準備,各種文獻都是記錄
康熙帝為雍正元年九月初一奉安,完全一致;其他后妃的喪儀也早就開始準備,有些甚至長達幾年,但各種記載都只有一個奉安日期。可見“奉安準備”根本就解釋不了章佳氏出現多個奉安日期的疑點。而且根據清朝陵寢專家徐廣源的考證,景陵地宮正面棺床安放了一帝四後,正面棺床已經滿員,根本沒有多餘的地方安放章佳氏金棺,可見
康熙帝完全沒有打算讓其從葬。
根據以下史料記載可知,其實敏妃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後當年就已入葬:
*《陵寢易知》記載章佳氏:
“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十三王母。”
《陵寢易知》內記載了很多清朝皇室殯葬官方資料《
昌瑞山萬年統志》所不載的秘聞,如乾隆繼後那拉氏死後不享祭祀等,而乾隆繼後確實無享祭祀記載。《陵寢易知》所載為清皇室官方不願提及的秘聞(不願記載的原因不言而喻),更為詳細。而
景陵妃園寢中也恰有一座空墳冢,與《陵寢易知》的記載相呼應。
“ 康熙三十八年薨逝,帝諭曰禮部:妃章佳氏性行溫良,克嫻內則,久侍宮闈,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為軫悼,謚為
敏妃。應行禮儀,
爾部察例行。”——該諭旨說明,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已行葬禮,再看“
察例行”三字,說明章佳氏葬禮只是照章舉行,沒有任何不同之處。
章佳氏於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薨,一個星期以後閏七月初二康熙皇帝才降諭旨追封其為
敏妃,再查康熙朝的所有妃嬪冊封記載,都沒有章佳氏的冊封記錄。這說明,章佳氏生前並沒有得到冊封。
康熙帝僅僅追封其為第四等級的妃。
“ 三十五年六月二十日平妃薨,一應禮儀與康熙九年
慧妃喪禮同;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敏妃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平妃喪禮同,雍正元年追封為
敬敏皇貴妃。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
良妃薨,一應禮儀與三十五年
平妃喪禮同。”該記錄也與章佳氏康熙朝喪儀為“查例行”相呼應 。
“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薨與康熙四年
壽康太妃喪禮同;
可見只要是相同的喪禮,後者記載可與前者任何一位先薨后妃同,《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對記錄順序並沒有要求。另外從清朝史學和陵寢專家
徐廣源根據其所丈量的景陵嬪妃寶頂實際占地面積而繪製的妃園寢圖可以發現,
平妃、
良妃都是妃位寶頂,而且寶頂位置在妃位版圖內,而
敏妃是貴人級別寶頂(可能是章佳氏生前後宮地位),並且安奉於貴人常在等
庶妃版圖內,因此可佐證出
平妃、
良妃喪儀與
敏妃的不同之處即在於此。
章佳氏去世於康熙三十八年,在此之前
康熙帝的帝陵早已於康熙二十年修好,
康熙帝的三位皇后梓宮也早已奉安入了帝陵,就等待著皇帝梓宮奉安後關閉帝陵。章佳氏本系
包衣奴才出身,如果
康熙帝真打算讓章佳氏從葬,於三十八年當年就可以將其家族撥出包衣,追封章佳氏為皇貴妃,甚至貴妃而不僅僅是第四等的妃,並且也可以同三位皇后那樣,將章佳氏
直接放入地宮中。但是康熙帝都沒有這樣做。
《清史稿》已經道出了章佳氏追贈皇貴妃和從葬景陵的真正原因:“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
允祥賢,追進封。“ 章佳氏皇貴妃系雍正因怡王追贈。
雍正不僅追贈其為皇考皇貴妃、將其遷葬景陵,其家族合族人等也是被雍正撥出包衣。綜合以上資料的記載,章佳氏只是
康熙帝待遇普通的一名后妃,並已於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過,可說明景陵妃衙門中空券的來歷。
章佳氏從葬景陵並非康熙帝旨意,清歷史學家、清陵寢專家
徐廣源先生也提出了質疑並做出了考證,以下摘取自論文內容:
一般晉封妃嬪,特別是晉為皇貴妃這樣重要的事情,都以皇帝發布諭旨的形式。而追贈
敬敏皇貴妃,並沒有以諭旨的形式,在《世宗實錄》中只是載:“追封聖祖
敏妃為皇考皇貴妃。”
《世宗實錄》記載追封敏妃為皇貴妃的日期是雍正元年六月壬申。六月為戊申朔,壬申則為二十五日。可是《大清會典》則記載為二十六日,到底是哪一天封的?慣例,封妃分兩步進行,先由皇帝發布諭旨,稱之為“詔封”,經過幾個月的準備後,舉行冊封禮,稱之為“冊封”。而追封敏妃為皇貴妃,既沒詔封,也沒冊封。……
“敬敏”二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些都 還是迷。從專門記載東陵的皇家秘笈《
昌瑞山萬年統志》、《陵寢易知》中得知
敬敏皇貴妃在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與
康熙帝、孝恭皇后同日葬入了景陵。
當年敦肅皇貴妃就是與雍正和孝敬皇后同日葬入泰陵的,在《高宗實錄》中有明確的記載。為什麼敬敏皇貴妃與皇帝、皇后同日入葬在《世宗實錄》和《大清會典 皇帝皇后喪儀》中都不予記載?
康熙帝既已開創了皇后先葬地宮,地宮門不關,等待皇帝的制度。
敏妃死時,景陵地宮內已葬入了孝誠皇后、
孝昭皇后和
孝懿皇后。
康熙帝既然想將敏妃葬入景陵地宮,為什麼不直接將敏妃也葬入地宮?何必增加許多麻煩而停靈於陵院內。在琉璃花門之內,寶城近處怎么停靈?那裡既沒有房屋,也沒有地下室。金棺絕不會露天停放吧,那就得蓋房子,建殯宮。在陵內建殯宮,可能嗎?
景陵地宮內正面棺床上已安放了1帝4後,正面棺床已經“滿員”,根據裕陵地宮棺槨的安放位置,
敬敏皇貴妃的棺槨只能安放在左或右側的垂手棺床上。
——摘自清陵和后妃史學家
徐廣源所著《迷霧重重的敬敏皇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