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作

鋪作

鋪作既為斗拱,是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特有的結構構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在結構上承重,並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經斗塊傳遞到柱上。它又有一定的裝飾作用,是建築屋頂和屋身立面上的過渡。此外,它還作為封建社會中森嚴等級制度的象徵和重要建築的尺度衡量標準。宋代稱為鋪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鋪作
  • 類別:建築構件
  • 所屬地區:中國
  • 別名:斗拱
起源,簡介,分類,作用,

起源

木架建築特有的結構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懸臂樑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這種結構部件層層相疊鋪設而成,因此在宋代稱“鋪作”,在清代稱“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則稱“牌科”。
鋪作鋪作
唐宋以前,斗栱的結構作用十分明顯,布置舒朗,用料碩大;明清以後,斗栱的裝飾作用加強,排列叢密,用料變小,遠看檐下斗栱猶如密布一排雕飾品,但其結構作用仍未喪失。
此外,鋪作也指斗栱類型,斗栱出一跳謂之四鋪作;出兩跳為五鋪作,三跳六鋪作,以此類推。

簡介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特有的構件,用於柱頂、額枋和屋檐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以及漢代保存下來的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鋪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稱斗科,通稱為斗栱。斗是斗形木墊塊,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按斗,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時,它同梁、枋結合為一體,除上述功能外,還成為保持木構架整體性的結構層的一部分。明清以後,斗栱的結構作用蛻化,成了在柱網和屋頂構架間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構件。

分類

斗栱的種類很多,形制複雜。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為內檐斗栱、外檐斗栱、平座斗栱。在柱頭上的斗栱稱為柱頭鋪作(清稱柱頭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體;在兩柱之間置於闌額(清稱額枋)上的斗栱,稱為補間鋪作(清稱平身科),起輔助支撐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稱為轉角鋪作(清稱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結構部件。室內斗栱通常只支撐天花板的重量或作為梁頭節點的聯繫構件,其結構作用不及檐下斗栱明顯。
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柱頭鋪作、補間鋪作、轉角鋪作

作用

斗栱在中國古代建築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它位於柱與梁之間,由屋面和上層構架傳下來的荷載,要通過斗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基礎,起著承上啟下、傳遞荷載的作用。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層的桁檀挑出一定距離,使建築物出檐更加深遠,造形更加優美、壯觀。三、它構造精巧,造形美觀,如盆景,似花蘭,又是很好的裝飾性構件。
西安城隍廟牌樓西安城隍廟牌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