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期
元朝建國,
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
劉秉忠、
郭守敬師徒二人會集風水名家共同規劃。
風水學對城市的選址講究山和水。北京山勢既定,唯一的缺憾就是水流不夠。二人於是引地上、地下兩條水脈入京城。地上水,引自號稱“
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人工引泉渠流經太平橋--
甘水橋--周橋,直入
通惠河,因水來自西方的八卦“金”位,故名“
金水河”。元大都地下水脈,也是來自
玉泉山。此井水甘甜,旱季水位也恆定,後來成為皇宮祭祀“
龍泉井神”的聖地。
總體概括
北京中軸建築
明清時期
燕王遷都
明朝燕王朱棣選定北京為都城,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氣,又要廢除元代的剩餘王氣。當時的風水師便採用將宮殿中軸東移,使
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鑿掉原中軸線上的御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這樣,主山(景山)--宮穴(
紫禁城)--
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
燕墩”)的風水格局又重新形成了。
風水格局
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更為細緻。她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
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
天帝三垣。
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
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
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
華蓋殿(
中和殿)、謹身殿(
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
太微垣下的“
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
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
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
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
紫微垣十五星之數。而
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
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
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建築特色
在色彩套用上,也完全反映“五行”思想。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屬光明正大。屋頂用黃色,黃屬土、屬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宮東部屋頂用綠色,屬東方木綠,屬春,用於皇子居住。皇城北部的
天一門,牆色用黑,北方屬水,為黑。所有單體建築,也因性質不同而選用了不同的顏色,藏書的
文淵閣,用黑瓦、黑牆,黑為水,可克火,利於藏書。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
天安門至端門不栽樹,意為南方屬火。
建築風水布局,還表現在名稱上合於《易經》之理。南端的
麗正門,合於離卦的卦辭“日月麗乎天”。
順承門、
安貞門在北部後宮,合於坤卦“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地,應地無疆”。皇帝的
乾清宮,皇后的
坤寧宮,合於乾、坤之義。不宜加木,木生火,在此不利於森林結構的防災。
此外,在數理上,也合於易理。易卦陽為九,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而尚未即位的稱為“潛龍”)。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
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
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檐角獸飾九個。九龍壁面由270塊組成(含九),故宮角樓結構九梁十八柱。為此,明代洪武三十五年又明文規定軍民不許九五間數。“九五”為皇帝專用,成為一種規定。
故宮內總共房間數為9999.5間,亦隱喻“九五”之意。甚至在建築細部裝飾上,都處處含有風水布局,宮廷古建築,高低錯落,勾心鬥角,為化解風水上的煞氣,多取太極化解法(而很少用鎮壓法,反射法的暴逆製法)。如梁、柱之間的
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
風水學中常用的
化煞法,符合“曲生吉,直生煞”的風水觀念。
故宮廣用紅色,紅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也符合易理和風水原理。
現今發展
由於歷代政府對北京(故宮),加以保護,特別是解放後,中央政府將故宮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使故宮成為世界上唯一保存完整的歷經五個世紀的古都。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完全在中國風水理論指導下規劃建設的,大至選址、布局,小至細部裝修,處處寓涵風水思想,是
風水學的典型實物例證。
明清布局建制
歷史前沿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是中國
六大古都中唯一繼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國都城建設之大成。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籌建北京宮殿城池,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⑤,歷時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
元大都城的改建,北牆南縮5里,南牆向南展出2里,成為東西向的長方形。重建了宮城和
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築外城⑥,僅築成南側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輪廓已經構成,即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
基本規模
宮城即
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宮,位於內城中部偏南地區,周長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面積0.72平方千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宮城設定八門,南五門,即
承天門(清改為
天安門)、端門、
午門、左
掖門、右掖門,東為
東華門,西為
西華門,北為
玄武門(清改為
神武門)。①宮城內壓在中軸線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築物,以
乾清門為分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即前朝後庭。前三殿為
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清改為太和)、
華蓋殿(同上改為中極,清改為中和)、謹身殿(同上改為建極,清改為保和),後三殿為
乾清宮、
交泰殿、
坤寧宮。宮城周圍有護城河,寬達52米,稱為御河(清稱
筒子河)。清代
紫禁城的建築物多有重建,名稱也有變遷,但基本上維持了明代的規模。
皇城在宮城之外,周長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長2.75千米,東西寬2.5千米,面積6.87平方千米。東部為宮城,西部為西苑(元為西御苑),中部為太掖池(即元
太液池,增開南海)。皇城有六門,“正南曰大明,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
大明門東轉曰長安左,西轉曰長安右”。清改大明門為
大清門,北安門為
地安門。
嘉靖時築“重城,包京城之南,轉抱東西
角樓,長二十八里。門七,正南曰
永定,南之左為左安,南之右為右安;東曰廣渠,東之北曰東便;西曰廣寧(清稱廣安),西之北曰西便”。今實測東西長7.95千米,南北寬3.1千米,面積24.49平方千米。內、外城面積合計為60.06平方千米,大於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國首都中,僅次於
唐長安城、
北魏洛陽城為第三大城。
街道格局
北京內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個城門的街道最寬,為全城的主幹道,大都呈東西、南北向,斜街較少,但內、外城也有差別。外城先形成市區,後築城牆,街巷密集,許多街道都不端直。通向各個城門的大街,也多以城門命名,如
崇文門大街、長安大街、
宣武門大街、
西長安街、
阜成門街、
安定門大街、
德勝門街等等。被各條大街分割的區域,又有許多街巷,根據《
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的統計,北京內、外城及附近郊區,共有街巷村1264條左右,其中胡同457條左右。比較而言,以正陽門裡,
皇城兩邊的中城地區街巷最為密集,達三百餘條。這是由於中城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全城的中部,又接近皇城和
紫禁城,人口自然稠密。
周圍居民區
居民區仍以坊相稱,坊下稱鋪,或稱牌、鋪。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
四合院。中城區(正陽門裡,
皇城兩邊)有9坊,68鋪;東城區(
崇文門里,街東往北,至城牆並東關外)有5坊,朝陽、東直關外,鄭村霸,37牌,199坊;西城區(
宣武門里,街西往北,至城牆並西關外)有4坊,
河漕西,
朝天宮西,阜成、西直關外,20牌,101鋪;南城區(正陽、崇文、宣武三門外,新城內外)有8坊,49牌,247鋪;北城區(北安門至安定、
德勝門里並北關外)有7坊,安定、德勝關外,90鋪。全城及附近郊區共有33坊,106牌,705鋪。以北安門街和棋盤街(正陽門裡)為界,以西屬
宛平縣管轄,以東屬大興縣管轄。西城全屬宛平,東城全屬大興,中、北、南三城兩縣分治。其中宛平縣有坊13,胡同312條。由此可見,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東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明代北京城除設定二縣外,還設定與二縣地位相當的
五城兵馬司,名為專理“刑名盜賊”,實際上其行政職能已接近今天的市政機構。中城兵馬司在仁壽坊(東安門外東北),東城
兵馬司在思城坊(東安門外東南),南城兵馬司在城外正陽街,西城兵馬司在鹹宜坊(西安門外西南),北城兵馬司在教忠坊(
北安門外東北)。
繁榮經濟
北京的市場沿街道布設,但形成幾個主要的市場區。明初的市主要集中在
皇城四門、
東四牌樓、
西四牌樓、
鐘鼓樓,以及朝陽、安定、西直、阜成、
宣武門附近。因為明初為了招商,在上述城門附近修建了民房、店房,稱作“廊房”。從廊房的分布可知,商業市場區主要在城的西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區不斷增多,而且地區分布也有變遷。最主要的有
正陽門里棋盤街、燈市、城隍廟市、內市和
崇文門一帶的市場十分繁榮。
大明門(皇城南門,清改為
大清門)前棋盤街,“百貨雲集”,由於“府部對列街之左右”,“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一派熱鬧景象。這顯然是位置居中,又接近皇城、宮城和政府軍、政機關,來往人多,商業自然繁榮。燈市“在
東華門王府街東,崇文街西,互二里許。南北兩廛,凡珠玉寶器以逮日用微物,無不悉具。衢中列市棋置,數行相對,俱高樓……市自正月初八日起,至十八日始罷”。在開市之日,“貨隨隊分,人不得顧,車不能旋,闐城溢郭,旁流百廛”,也是熱鬧異常。清代的“燈市在東華門崇文街,今亦在
琉璃廠”,可見,明清兩代的燈市也在不斷變遷,並非固定在一個地方。東華門外的燈市,今名燈市口(東西向街),琉璃廠在外城,也是一條東西街。以上所說的東華門,應為
東安門,因為東安門外才是王府街。
城隍廟市在西城西南隅,即今
復興門里以北,“月朔望,念五日,東弼教坊,西逮廟西墀廡,列肆三里。圖籍之舊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鏡之曰秦漢,書畫之曰唐宋,珠寶、象、玉、珍錯、綾錦之曰滇、粵、閩、楚、吳、越者集。”證明這裡是明清北京城的古董市場,規模宏大,生意興隆。內市是皇親貴族購物的市場,位於“禁城(
紫禁城)之左(東),過光祿寺(東安門內街北)入內門,自
御馬監以至西海子一帶,皆是。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三日,俱設場貿易”。也就是說,內市在東安門裡,每月有三天的交易時間,多為高檔商品,有貂皮、狐皮、平機布、棉花、酒、寶石、金珠、藥材、犀象等②。
崇文門為里城南牆東邊城門,為北京諸城門中徵稅最多的一處。尤其是萬曆初年規定,凡進城貨物一律“赴崇文門並納正條船三稅”,使崇文門一帶也形成一個繁華的市場區③。明清兩代,運河進城也只有崇文門一線,水路交通方便,商業自然繁榮。清代時崇文門額徵正稅銀94483兩,為各個額徵點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證。
西苑位於
西華門之外,也就是元代的西御園。“西華門之西,為西苑。榜曰西苑門,入門為
太液池。”“自金盛時,即有西苑太液池之稱。名跡如
瓊華島廣寒殿諸勝,曆元迄明,苑池之利相沿弗改,然以供遊憩而已。”也就是說,西苑是皇帝遊樂的場所,殿亭樓閣與太液池交相輝映,景色壯麗。清代進一步開發,並成為皇帝召見王公大臣和接見外賓的地方,像敦敘殿、涵元殿、
瀛台、紫光閣等都成為皇帝休息和進行國事活動的場所。太液池也就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南海為明代所開鑿。今天北海已經分出,
中南海也就是國務院所在地,
新華門即南海的
寶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