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承天門(天安門))

天安門(天安門)

承天門(天安門)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須彌座,總高34.7米。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裡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安門
  • 外文名稱:Tian’anmen Rostrum
  • 地理位置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
  • 氣候類型:北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金水橋、城樓、天安門廣場等
  • 文物級別:國家級
  • 文物批次: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物編號:30號
  • 始建時間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
  • 設計者:蒯祥(明代)
歷史沿革,元朝,明朝,清朝,建國以後,建築特點,結構形制,城門特徵,文物遺存,主要景點,重大活動,開國大典,天安門升旗儀式,接見紅衛兵,歷次大閱兵,文物保護,地位價值,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元朝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至元四年(1267年)開始興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歷時18年。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大城

明朝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
1906年的天安門1906年的天安門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就位後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
永樂十五年(1417年),徵召全國各地能工巧匠,開始大規模重建北京城。其時,江蘇省蘇州府吳縣香山人蒯祥奉命設計建造皇宮,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作承天門。
永樂十八年(1420年),承天門建成,為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因建造時完全模仿南京的承天門,故命名承天門。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
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天順元年(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毀。
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由蒯祥設計並領銜重建了承天門。此次重建後的承天門,只是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承天門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是當時北京城裡最大、最高的一座門樓。本次重修,也奠定了天安門的形制。
開國大典的天安門開國大典的天安門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京城再次被毀。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門。

清朝

清順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在原址廢墟上大規模改建,並更名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康熙年間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

建國以後

天安門天安門
1949年8月9日至14日,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一致決定:整修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當時的北平市政府動員全市人民對市區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清理,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國誕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舉行盛大的開國大典。毛澤東率領黨、政、軍和各民主黨派、民眾團體的負責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近260年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
1956年,對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台欄桿扶手。為確保天安門的絕對安全,1957年8月至9月,有關部門在對天安門城樓進行防雷工程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在頂部安裝了避雷設施。
1966年4月,邢台地震發生地震後,政府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4月7日,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比以前高了83厘米。此次重建將原勾頭滴水瓦頭的龍紋改為葵花紋,將原大點金旋子彩畫改為金龍和璽彩畫,枋心繪西番蓮,且將大木改造。
1980年,又一次大修,按9度抗震能力設計施工。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
1988年,城樓開始對公眾開放。
1991年,天安門城樓上裝置了238組立面泛光照明設備。
1992年,為迎接黨的“十四大”勝利召開,又在城樓上安裝了14道光芒四射燈。
1994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5周年,對天安門及兩側紅宮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粉刷,新式大紅燈籠取代了舊燈籠,更換了城樓地毯和大廳內壁畫,廳內的紅漆木柱、菱花格窗也全部進行了油飾。
2009年,天安門城樓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展開修繕。此次天安門城樓修繕工程將主要以對樑柱、屋頂等部位的重新粉刷和彩繪為主。
2011年國慶節前,天安門進行每年例行圍擋施工,通過施工,工人還將檢查天安門城樓主體部分是否有開裂、漏水等情況,然後進行修補。此外,還將對天安門城樓、東西紅牆等進行外牆粉刷。
2012年,為迎接國慶節和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天安門城樓紅牆將被重新粉刷。
2013年5月2日至6月6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對天安門城樓實施“琉璃瓦屋面除草、清壟維護保養工程”施工。院內地面將進行鋪裝改造,解決地面防滑和破損問題。
2018年6月12日,天安門城樓及城台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准,於2018年6月15日正式開工。預計2019年4月底恢復對外開放,5月底全部完工。
天安門夜景天安門夜景

建築特點

結構形制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
城樓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梁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斗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梁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城樓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大殿內有60根直徑為92厘米的紅漆木柱,承受著屋頂建築大部分重力。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正面的36扇門窗為中國傳統的菱花格式,屋頂上的天花藻井畫的是團龍圖案,在殿廳堂縱橫交錯的梁枋上繪的是金龍和璽彩繪;17盞古雅的大型宮燈,最大的那盞稱為主燈,有8個面,全高6米,直徑2.8米,重約450公斤;其餘16盞為6個面的輔燈,每個高6米,直徑2.2米,重約350公斤。每盞燈上的角各有一盞傘形小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
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
城台
城台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兩幅大型標語。
天安門全景圖天安門全景圖

城門特徵

天安門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懸掛的毛澤東畫像造型典雅,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毛主席第一幅畫像毛主席第一幅畫像

毛主席第二幅畫像毛主席第二幅畫像

毛主席第一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2月12日,慶祝北平解放大會,主筆:董希文。
毛主席第二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7月7日,紀念“七七”抗戰12周年大會,主筆:董希文。
毛主席第三幅畫像毛主席第三幅畫像

毛主席第四幅畫像毛主席第四幅畫像

毛主席第三幅畫像懸掛時間: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主筆:周令釗
毛主席第四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主筆:辛莽
毛主席第五幅畫像毛主席第五幅畫像

毛主席第六幅畫像毛主席第六幅畫像

毛主席第五幅畫像懸掛時間: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主筆:辛莽
毛主席第六幅畫像懸掛時間: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主筆:張振仕
毛主席第七幅畫像毛主席第七幅畫像

毛主席第八幅畫像毛主席第八幅畫像

毛主席第七幅畫像懸掛時間: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主筆:張振仕
毛主席第八幅畫像懸掛時間:1967年10月1日,主筆:王國棟

文物遺存

金絲楠木盒
天安門城樓除底座是磚混結構外,整個城樓為木結構。60年代重建隊伍在天安門最高的脊瓦處數脊瓦數時,意外的發現中間黃色的琉璃脊瓦中藏著一塊金絲楠木盒,改琉璃瓦厚60厘米、寬80厘米,工人們雜碎後露出一個30厘米見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顯露出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工人們用撬棍戳破後,木盒酥了。木盒內藏有塊拇指大的紅寶石、硃砂。此外還有五彩糧:黃豆、高粱、黑豆、穀子和玉米等物品,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絲楠木盒裡的所有東西後來全部上交國庫。
炮彈
天安門城樓炮彈在拆除西山牆時,一名工人取出一發直徑9.5厘米、高約45厘米的完整炮彈,指揮部立即指示公安部門連同周圍的土全部取走研究。後來在拆除中又先後起出6發規格相同的炮彈,這7發炮彈始終是個謎。

主要景點

金水橋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亘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及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及以下官吏和兵丁走的,叫“公生橋”。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天安門前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天安門前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
華表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華表是天安門的一個重要標誌,與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雍容典雅的金水橋、威武雄健的石獅子渾然一體,已成為天安門前一道特有的美麗景觀。天安門前華表頂上的那隻蹲獸叫“犼”,望著皇宮外頭,人們稱它“望天犼”、“望君歸”。在天安門城樓後邊也有兩座同樣的華表,頂端也蹲著一隻石犼。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北,朝著皇宮的方向,人們稱它“望君出”。“望君出”就勸誡皇帝不要老是待在宮殿里,該到民間看看百姓的疾苦。
華表華表
天安門前金水橋畔兩座對稱的華表,原來並不在此位置。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廣場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月一日,都要舉行盛大的遊行集會等民眾活動。為方便遊行隊伍和交通的便利,1950年8月把華表分別向東、向西並向北挪移數米至金水河岸邊並列擺放。
天安門前獅子
天安門前金水橋南北各安置一對身軀龐大的石獅。這四個白玉石大獅子,雕刻精緻。據《中國獅子藝術》一書記載:“這兩對石獅雕刻於明代永樂十五年(1417年),高2.5米,加上底座總高近3米,頭頂13個疙瘩,按當時規制,是最高等級的石獅。”這兩對石獅雕刻比例協調,瞪著大眼睛,微微側歪頭,半咧著嘴,鬣毛工整地纏捲成渦旋狀,前腿上有一個不大的“圓錢”紋,身披纓絡盤結錦帶,胸綬帶上有環鈴和纓絡穗墜。石獅的用材是一種灰白中夾帶著均勻淺灰綠色斑的石頭,抗自然風化能力強。石獅用整塊料石雕鑿而成,造型、尺寸和刻工都一樣,體現了明朝的雕刻工藝,是北方石獅的代表。
天安門前石獅子天安門前石獅子
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廣場。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五星紅旗在廣場上空高高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廣場的中央;人民大會堂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東西兩側遙遙相對;毛主席紀念堂和正陽門城樓矗立在廣場的南部。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天安門(承天門(天安門))

重大活動

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即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當天下午二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三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委員就位。在民眾的歡呼聲中,毛澤東用他那帶著湖南口音的洪亮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毛澤東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隨即,毛澤東向全世界宣讀中央人民政府第一號公告,接著舉行盛大閱兵式。
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

天安門升旗儀式

天安門升旗儀式北京市旅遊委指定旅遊項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親自按下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1990年10月1日這一天,《國旗法》頒布,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莊嚴隆重。從2004年6月1日起,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每月逢“1”的3次大升旗的勤務改成每月1日進行大升旗,36名國旗護衛隊員和62名武警軍樂團隊員和以往大升旗一樣,現場演奏三遍國歌。升旗時間視具體日出時間而定,一般為5:00~7:00。
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

接見紅衛兵

1966年8月,紅衛兵運動風靡全國。隨後,全國紅衛兵開始大串聯,並逐步集中到首都北京。這樣,從1966年8月到11月,毛澤東主席共八次、分十批接見了紅衛兵和民眾,總人數約1100萬。
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1966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①在1966年8月18日上午7時半,組織了80萬紅衛兵和民眾,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民眾大會”。大會結束後,紅衛兵和民眾隊伍開始通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檢閱。②8月31日下午5時,組織了70萬人,主要是外地來京串聯的紅衛兵。③9月15日下午5時,組織了80萬紅衛兵,其中有300名紅衛兵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接受毛澤東主席的直接接見。④10月1日,與國慶17周年慶典結合在一起。這次組織了110萬紅衛兵和民眾參加。有3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工農兵代表、少數民族代表和紅衛兵代表,分批登上天安門城樓,站在毛澤東主席身旁參加節日慶典。⑤10月18日中午12時50分開始。這次接見是以民眾夾道的形式進行。接見了150萬名紅衛兵,全程約50里。⑥於11月3日上午10時10分在天安門廣場舉行。⑦因人數多,分兩批進行。第一批接見在11月10日上午10時,接見地點在天安門。第二批接見在次日,以民眾夾道的形式進行。⑧分兩批、三處地點進行。第一批接見在11月25日上午11時半,組織了70萬紅衛兵,在天安門舉行民眾遊行。毛澤東主席等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下午3時半結束。第二批接見在11月26日,分兩處以民眾夾道的形式進行。下午5時結束。

歷次大閱兵

時間
人數
參閱部隊
閱兵首長
閱兵指揮
1949.10.1
19248
空中梯隊因同時擔負空中警戒任務,攜彈飛行
朱德
1950.10.1
24209
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次國慶閱兵
朱德
聶榮臻
1951.10.1
13348
噴氣式飛機、民兵方隊
朱德
聶榮臻
1952.10.1
11300
公安部隊
朱德
聶榮臻
1953.10.1
10038
朱德
1954.10.1
10384
傘兵首亮相,騎兵最後一次受閱
彭德懷
楊成武
1955.10.1
10344
實行軍銜制後第一次閱兵
彭德懷
楊成武
1956.10.1
11929
國產“解放牌”汽車,雷達探照燈初次公開亮相
彭德懷
楊成武
1957.10.1
7064
國產的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殲擊機首次受閱
彭德懷
楊成武
1958.10.1
7856
士兵船形帽最後一次出現於國慶閱兵式
彭德懷
楊成武
1959.10.1
11018
國產第一代主戰坦克,受閱裝備絕大部分已實現了國產化
林彪
楊勇
1984.10.1
10370
戰略飛彈部隊、武警部隊和女兵首次受閱
鄧小平
1999.10.1
11000
陸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特警和預備役部隊
江澤民
2009.10.1
8000
三軍女兵、後勤裝備、女飛行員部隊、東31甲核飛彈、垂直發射飛彈、陸射巡航飛彈、空警-2000、空警-200殲-10、無人機、特種兵
胡錦濤
房峰輝
2015.9.3
12000
海軍空軍第二炮兵武警部隊,解放軍四總部直屬單位,共編50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1個,抗戰老同志乘車方隊2個、裝備方隊27個、空中梯隊10個,受閱約1.2萬人,動用40多種型號裝備500多件、20多種型號飛機近200架。
習近平
2019.10.1
15000
閱兵總計59個方(梯)隊,其中:徒步方隊15個:領導指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院校科研、文職人員、武警部隊、女兵、預備役、民兵、維和部隊;裝備方隊32個,分為陸上作戰、海上作戰、防空反導、信息作戰、無人作戰、後裝保障、戰略打擊7個模組;空中梯隊12個,分為空中護旗、預警指揮機、海上巡邏機、運輸機、支援保障機、轟炸機、加受油機、艦載機、殲擊機、陸航突擊、教練機等;受閱官兵約1.5萬人,各型飛機160餘架、裝備580台套。
習近平
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

文物保護

1949年夏秋之際,為迎接開國大典,原北平市政部門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污物進行了清除,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整修。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對天安門城樓進行大修。
具有550多年歷史的天安門城樓,由於兵火戰亂,長期失修,建築結構已嚴重壞損變形,主體已嚴重下沉。新中國成立後雖經多次維修加固,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1969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了6到7.5級強烈地震,使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甚。年底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天安門城樓。該工程196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整個工期112天。
1984年,有關技術部門對城樓防雷設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和遙測,增加了防雷引下線,考慮到城樓頂上彩燈、廣播新聞、電影等電器線路較多的原因,將彩燈電纜線單取線路,引出大頂部位並安裝了避雷器。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抗戰70周年花卉全景天安門抗戰70周年花卉全景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交通信息

天安門
①乘北京捷運1號線,1、5、10、20、52路公共汽車天安門東下車。
②乘北京捷運2號線,9、17、22、44、59、66、67、69、71、120、673、93、622、608、901、特2、特4路、BRT1等公共汽車前門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