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五門

三朝五門

三朝五門,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曰:“天子及諸侯皆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又注《禮記·明堂位》曰:“天子五門,皋、庫、雉、應、路。諸侯三門。”這就是“三朝五門”的由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朝五門
  • 記載:東漢鄭玄注《禮記·玉藻》
  • 五門:皋門,庫門,雉門,應門,路門
  • 三朝:外朝,治朝,燕朝
五門,三朝,歷代三朝五門,清朝的三朝五門,

五門

外曰皋門,二曰庫門,三曰雉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
三朝五門
1.皋門:“皋者,遠也。皋門是王宮最外一重門;
2.庫門:庫有“藏於此”之意,故庫門內多有庫房或廄棚;
3.雉門:門前有雙觀,魏明帝改稱為閶闔門
4.應門:應者,居此以應治,是治朝之門;
5.路門:路者,大也,路門為燕朝之門,門內即路寢,為天子及妃嬪燕居之所。”

三朝

三朝的稱謂隨時代而變遷,古稱: 外朝,治朝,燕朝;唐稱:大朝,常朝,入闔;宋代稱:大朝,常參,六參及朔望參(每五日及朔、望一參)。也就是:大規模禮儀性朝會,日常議政朝會,定期朝會三種。

歷代三朝五門

實際上,自戰國以後,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制者無幾,隋代恢復三朝五門制度,唐長安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建設,基本布局沒有太大的變化。唐長安有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和三朝(外朝奉天門、中朝太極殿、內朝兩儀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宮殿則又用此制,其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永樂十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作為留都,北京的建設基本按照南京的布局。清朝仍然以北京為都城,順治時,將大明門改為大清門。奉天殿改為太和殿,乾清宮改為處理日常政務之所,其他沒有作太大的變動。明代五門為:大清門(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而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天安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三殿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三朝五門的具體位置及名稱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區別。

清朝的三朝五門

三朝,對應三殿:(由外至內)太和殿;頒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會、皇帝慶壽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預備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會、殿試進士。
五門:(由外至內)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
紫禁城和三朝五門相對應的是大明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和太和門,這是明代的。到清代時因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門,到清代從康熙開始把常朝挪置乾清門,這樣從清代來說這個五門的位置就是從天安門開始,然後端門、午門、太和門和乾清門。通常認為,天安門以外是外朝,午門以內是治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