閶闔門遺址(閶闔門)

閶闔門遺址

閶闔門一般指本詞條

閶闔門,漢魏時期洛陽故城宮城城門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漢魏洛陽城宮城南牆中央偏西,為宮城正門。2001—2002年進行發掘。根據地層疊壓關係判斷,閶闔門始建於三國曹魏初期,西晉、北魏沿用。北魏宮城正南門閶闔門基本上沿用魏晉舊制,向南正對全城中軸大道銅駝街,向北直抵太極殿。閶闔門主體在宮城南牆上,兩側前方建有巨大的闕台,闕台東西對稱,相距40餘米。城門與闕台圍合成宮城門前廣場。為迄今考古發掘所見最早的雙闕樓式宮城門址,不僅為秦漢門闕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演進資料,而且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門闕制度具有學術價值。該門址現已復原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閶闔門遺址
  • 拼音:chāng hé mén
  • 發掘時間:2001年11月起至2002年5月底
  • 發掘機構:中科院考古所
閶闔門遺址的發掘,相關歷史,意義,

百科名片

閶闔門(閶闔門)
--------------------------------------------------------------------------------
  1. 古宮門名
閶闔門遺址

閶闔門遺址的發掘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對北魏宮城正南門——閭闔門遺址作了全面發掘。發掘證實,門址位於北魏洛陽城中軸線大街銅駝街北端,門址台基為長方形,東西44米,南北24米。城門結構複雜,城門兩側前方修東闕和西闕,東西對稱,兩闕台之間間距達40餘米,兩闕台各長19米、寬6米。東西闕台之間有東西並列的三條門道,門道各寬4.8米,進深8.6~8.8米。閶闔門巍峨壯觀,是一座面闊七間、有三個門道的殿堂式建築。這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開啟了隋唐洛陽宮城正門應天門乃至故宮午門門前置雙闕的先河。閶闔門闕的形制、結構和建築技術對於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門闕制度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真正的城門遺址在地下約1米深的地方,在探明了城門遺址的結構,分布後,為了保護遺址,也為了展示遺址,就原址上先鋪墊一層5厘米厚的細砂隔離層,再在隔離層上覆蓋1.4米厚的土進行保護,之後才在原址對遺址現象進行復原展示:門址台基及闕間廣場地面採用三合土地面;門址台基上的墩台和隔間牆、東西闕台採用三合土夯築,高度為80厘米。

相關歷史

作為象徵帝王威儀的禮儀性建築,閶闔門是舉行帝王登基或接見四方朝貢者等重大活動的地方,極少於用通行。這座門址正對大城南北軸線大街銅駝街,主體後坐於宮城南牆,城門兩側前方夾建有兩個規模巨大的大型土闕,闕台分為東闕和西闕,闕台東西對稱分布,單個闕體長度接近30米,兩個闕台之間間距40餘米,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據專家介紹,這座城門無論從布局還是形制上,都較國內以往發掘的同一性質城門特殊,又是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的年代最早的都城宮城正門,從而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研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考古學資料,同時為中國古代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閶闔門前的左右雙闕也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它不僅為秦漢門闕的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演進的資料,而且它也為已發掘出的北齊鄴南城門朱明門前雙闕、隋唐洛陽宮城正門應天門雙闕找到了直接的歷史源頭。閶闔門闕的形制、結構和建築技術對於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門闕制度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意義

一、規模宏大。發掘顯示,閶闔門為一門三道的殿堂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四間,修建在有完整柱網的夯土基座上,門址上有巨大的城門樓建築。雙闕的基址在城門基址南側的宮城南牆缺口的兩端,規模巨大,左右對稱分布,平面皆呈曲尺形,為一母二子的子母闕式。城門南側的東西雙闕之間為寬闊的廣場,東西寬41.5米,南北長約37米,約有如今半個足球場大小。從總體上看,這座宮城城門所特有殿堂式城門樓在門前兩側巨大雙闕的拱衛下,顯得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二、形制獨特。這座門址無論從布局還是形制上,都較國內以往所見的同一性質城門特殊。其城門樓不是坐落在宮城城牆上,而是位於宮城南牆缺口北側數十米處;在門前安置的左右雙闕,不是單獨矗立或伸向門前兩側前方,卻直接坐落在宮城南牆門址缺口的兩側。閶闔門門、闕、牆之間這種獨特的平面關係和布局為以往發掘與傳世資料所不見。而且它採用殿堂式城門樓建築格局,也與後世常見的使用密集排叉柱的抬梁式城門和更晚的過洞式城門不同。
三、價值重大。閶闔門獨特的形制布局,是目前所知宮城正門建造的最早實例。它是採用殿堂式柱網布局建造城門的較早範例,其門前的左右雙闕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它的形制、結構和建造技術,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特有的門闕制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