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區

雙城區

雙城區哈爾濱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部,地處松嫩平原腹部,松花江南岸,地勢呈東高西低,地理坐標為東經125°41′至126°42′,北緯45°08′至45°43′,總面積3112.3平方千米。2015年總人口戶籍總人口786621人。

雙城區是哈爾濱的市轄區,於2014年5月經國務院批覆撤市設區。京哈鐵路拉濱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條公路以及松花江主航道穿境而過,距哈爾濱中心城區40千米,距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30千米。旅遊景點有承旭樓、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等。

2018年10月,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清朝以前,清朝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後,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動植物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會事業,交通,科教,文化,體育,醫療,社保,郵電,人民收入,風景名勝,雙城觀音寺,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承旭門,雙城堡火車站,

歷史沿革

清朝以前

自舜始,經、商,至周時,雙城為肅慎故地。
兩漢、三國、晉時,屬扶餘國。 南北朝,初為勿吉,末期,屬勿吉伯咄部。
隋代,仍屬伯咄靺鞨。
唐代,初屬伯咄靺鞨。唐聖曆元年,698年之後,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
遼代,初屬東京遭濱江州之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後,居其故地之女貞族興起,分生、熟女真部。生女真居長白山至松花江流域,雙城境為生女真完顏部地。
金代,屬上京路會寧府肇州屬境。
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據《經世大典》、《析津志》載:元在東北所設之驛站,"第四鋪站"。和"斡術火站",經考證即今雙城市西南大半拉子古城和今拉林鎮附近之雙城子古城,前屬雙城。
明代,初屬奴爾乾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即拉林河衛,後為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故地。《明一統志》載·永樂四年,1406年置納鄰河衛,衛所在今五常市拉林附近,拉林原屬雙城。

清朝時期

清代,初屬寧古塔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年,昂邦章京升駐寧古塔將軍,管轄今黑龍江省所屬的廣大地區,雙城地區歸其所屬。
康熙十五年,1676年將軍駐所遷吉林烏喇,今吉林市,寧古塔城置副都統鎮守。雙城地區屬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統於寧古塔將軍
雍正三年,1725年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今阿城,雙城境遂為其所轄,仍統於寧古塔將軍衙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稱吉林將軍。雙城境隸屬吉林將軍屬下之阿勒楚喀副都統。
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雙城堡委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
鹹豐元年,1851年,裁協領,改設副都統銜總管,設總管署。
光緒八年,1882年,裁總管,復設協領。同年設雙城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轄拉林,旗、民分治。此時期,仍屬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建吉林行省由巡撫衙門直轄。翌年增設濱江道,屬濱江道。
宣統元年,1909年,升廳為府,翌年濱江道改西北路道,雙城屬西北路道。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8年,改為市。翌年6月,西北路道改為濱江道,轄市仍舊。
民國17年,1923年廢道,由省直轄,為一等市。
民國21年,1932年1月31日,日本侵略軍占領雙城市,成立了偽雙城市公署。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10月,劃歸偽濱江省管轄。
1945年11月27日,雙城市民主政府成立,隸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54年8月1日,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市人民委員會由省直轄。
1958年8月16日,黑龍江省設定松花江專區。專署駐哈爾濱市。雙城市歸松花江專員公署直轄。
1959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1965年8月,又重屬松花江地區行署管轄。
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縣級雙城市
1996年11月歸哈爾濱市管轄。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雙城區。
2015年5月10日,哈爾濱市雙城區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 嘉慶中葉,初設雙城堡時,由拉林協領管轄閒荒內撥出南北70餘里,東西130餘里之地界,用於屯田。四圍設立大封堆,以別拉林、雙城堡兩協領分管界址。在適中之地設協領治所,初稱中屯,後更名為雙城堡。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續開左、右二屯閒荒,編旗設佐、分置佐領治所,輔助協領管理旗務。中,左、右三屯相互交界處,各設小封堆,以別三屯佐領分管界址。按八旗制,三屯各設八旗,每旗立5屯,計120旗屯。每屯設十家長2人,屯達1人,五屯設總屯達1人,以資約束,有事稟官辦理。此即雙城堡屯田開始後之行政區劃。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通判阮忠植創辦警察,初以城內為第一警察區,翌年12月,將全縣鄉村劃為9個警察區,共10區。宣統三年(1911年),第三區劃歸濱江,尚餘9區。此時警察區與行政區合一。
民國時期,全縣為9區,4鎮319個自然屯,其中旗屯110個,民屯218個。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施行保甲制。把原9個行政區改為9個保,保下共轄581甲,甲下轄7165牌,規定(10戶為1牌,10牌為1甲)。
偽滿康德3年(1936年),保與甲間增設常務甲,為聯絡中心,每1常務甲,轄10甲左右,時有常務甲50個。
偽滿康德4年(1937年)12月1日,偽國務院頒布《街村制》,以原常務甲為基礎,將全縣劃為2街58個籌備村。
偽滿康德5年(1938年)末,原第9區劃歸葦河縣,由2街58個籌備村變為2街38村,村名各以新,興、國、政、尚、仁、愛等字冠首。此街村制直至1945年"9·3"勝利時廢止。
1945年末,縣民主政府成立,全縣設第一區(城區)、城東區和西北區等三個行政區。1946年6月全縣重劃為11個行政區,下設83個村。原第一區改為城關區,轄33個坊。
1948年11月,將原來的十一個區,調整為16個區,12月又將以數字為序的區,改為以地名冠首。農村15個區轄239個村。城關區仍轄33個坊。
1956年3月,改區村制為鄉、村制。全縣設1鎮(轄10個街道辦事處)35個鄉(轄239個村)。
1958年3月,將原1鎮35個鄉合併為1鎮16個鄉。9月,撤銷鄉制,在鄉、鎮基礎上,建立17個人民公社,下設255個管理區。
1961年5月,重新劃出東官、金城、同心、公正4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增至21個。下轄280個生產大隊(含686個自然屯),1196個生產隊。
1970年,又劃出新興、文革、前進、紅光、躍進、團結、永勝7個人民公社,全縣計28個人民公社,12個街道辦事處,322個生產大隊(含691個自然屯),1411個生產隊。
1978年11月,太平公社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1984年,全縣將27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22個鄉,5個鎮(雙城、周家、五家、韓甸、蘭棱)。同時將原373個生產大隊改為374個村,下轄691個自然屯。
1985年,東官、農豐、杏山、單城4個鄉改鎮,全縣遂為9鎮18鄉,其中樂群、幸福為滿族鄉。鄉,鎮下設374個村居民委員會、22個街道辦事處、691個自然屯。
2006年,雙城轄8個鎮、1個民族鎮、6個鄉、9個民族鄉。
2012年,撤銷新興滿族鄉,設立新興鎮。
2014年,團結鄉、公正鄉正式撤鄉建鎮。團結鄉更名為西官鎮、公正鄉更名為公正鎮。

區劃詳情

2017年,雙城區共轄10個街道,分別為:承旭街道、承恩街道、永治街道、永和街道、新興街道、周家街道、五家街道、蘭棱街道、幸福街道、公正街道;9鎮分別為韓甸鎮、農豐鎮、單城鎮、東官鎮、杏山鎮、西官鎮、永勝鎮、聯興鎮、勝豐鎮;8鄉分別為金城鄉 、希勤鄉 、萬隆鄉、臨江鄉、樂群鄉、水泉鄉、青嶺鄉、同心鄉。

地理環境

位置

雙城區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舊屬松花江地區行政公署。西北,北隔松花江肇源肇東兩市相望,東北靠哈爾濱市,東、東南與阿城區五常市接壤;南、西以拉林河為界,與吉林省榆樹扶餘市為鄰。地理座標為東經125°41′-126°42′,北緯45°08′-45°43′。區政府駐地雙城鎮,距省會哈爾濱市中心區45公里。

地質

雙城區成土母質為第四紀沉積物。分3種類型:
地質詳情
沖積沉積物質
二級河流階地上的黃土狀粘土,發育成黑質土壤。
沖積物質
分布在江河泛濫地或靠近岸邊的一級河流階地,多為砂土或亞砂土。
風積物質
河流分選沉積的砂土,經風力吹蝕搬運堆積而成。分布在江河岸邊的高地上,形成流動砂丘或風砂土。

地貌

雙城區地處松嫩平原南部,全境為衝擊平原和階地。無山,地勢平坦,呈東高西低。東部周家鎮至西部杏山鄉為脊樑,南、西及西北部沿江河地勢由高向下低垂,呈馬鞍狀。全境海拔高程120~210米,相對高差為100米。地貌類型可分為:
地貌詳情
二級河流階地
海拔高程在160~210米範圍內,素有平崗地之稱,地勢高,有水土流失,逢春旱則對農業生產不利。
一級河流階地
海拔高程在120~160米之間,為低平原,易內澇。
江河漫灘地
松花江、拉林河沿岸的泛濫地。雨季易受洪水浸淹。

氣候

雙城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是:春季風多,少雨乾旱;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早霜;冬季嚴寒少雪。年均氣溫4.4℃,年均降水量481毫米,有效積溫2700~2900℃。
季節詳情
春季,2~4月
多西南風,持續時間長,風力大,瞬間最大風速達30米/秒。自1957年以來,發生春旱年份占67%。
夏季,5~7月
高溫多雨。日平均氣溫為21℃,其中7月份最高,平均為23℃左右,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6月上旬~7月中旬。本季降水量在350毫米左右,占年降水量的60~70%,時有冰雹。
秋季,8~10月
降水量明顯減少,氣候變化較為急劇,氣溫易出現驟升驟降,一次升降幅度可達±10℃左右。入9月,晴天較多,秋高氣爽。9月下旬時有強烈寒潮入侵,易出現早霜危害。
冬季,11~1月
太陽高度角較低,晝短夜長,地表白天吸收熱量少,而夜間散熱冷卻強烈。北方冷空氣不斷南侵,寒冷、乾燥、降水少,是全年最冷季節,平均氣溫-13~-15℃。1月份為最冷月,平均氣溫-20℃左右。最低氣溫一般在-30℃以下,最低極端氣溫出現一39℃嚴寒。11月上旬土壤穩定結凍,最大凍土深度達185公分。

水文

雙城區三面靠水,河道環繞區界。南為拉林河,北靠松花江。松花江位於北部,流經四個鄉鎮,流程全長 65公里,拉林河圍繞南、西邊境,流經七個鄉鎮,沿該市流程全長135公里。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雙城區礦產主要有火硝、砂石和石油。
礦藏分布
農豐、臨江兩鄉,鎮有部分鹽鹼甸,含鹼量較高。以前採用土法熬制,自用或出售。
火硝
雙城鎮近郊二窪地和低洼地帶有大量火硝。
砂石
沿江河一帶沖積大量江砂和砂石。
石油
在市內西部和東北一帶。

水利資源

雙城水資源由兩部分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資源一部分為境內地面徑流量,另一部分為過境的江河水。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雙城市可開採的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83億立方米,年開採量為0.3億立方米,占可開採量的16.4%。

動植物資源

野獸:狼、、狸,山貓狐狸、貂、貉子、鼬、水獺旱獺獾子、鼠等。
禽類:雉、野鴨、雁、燕、喜鵲烏鴉麻雀貓頭鷹啄木鳥、鵓鴣、沙雞蝙蝠畫眉百靈蠟嘴黃雀蘇雀
昆蟲:、蜂、蝶、螳螂蜘蛛蜻蜓蚯蚓瓢蟲、蟋蟀、蟈蟈蚱蜢、蟻、蝸牛天牛、蠅、蟑螂等。
草類:小葉樟、蒲草、羊草蘆葦靰鞡草三棱草木賊草、蓼吊草、苜蓿馬蓮浮萍等。
藥材:紅花茴香白芍赤芍車前子、柴胡、百部、防風、細辛玉竹、紫草、紫蘇紫花地丁紫荊狼毒、地黃、串地龍穿山龍艾蒿、羊齒、地錦草蒲公英老蒼子大薊、茵陳蒿、香蒿羊奶子馬糞包、和尚頭、蓖麻子芥菜透骨草黃芪、甘草、豬芽菜、黃瓜香、杏仁、龍葵指甲花等。
花類:榆葉梅紫丁香水仙芍藥大麗花百合晚香玉、雞冠花等。

經濟

綜述

2013年,雙城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2.8億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113.3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增加值192.8億元,增長14.8%。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7%、30.9%、53.4%。三次產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9.6:27.6:42.8調整為28.6:26.4:4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2210元,同比增長13.4%。2013年,雙城財政總收入21.8億元,增長6.9%;全口徑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1億元,增長16.1%;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6億元,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9億元,增長3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6428元、10568元,分別增長16%和11.5%。2013年,雀巢實現稅收6.4億元,增長30.6%;娃哈哈、盛龍酒精分別突破7000萬元和6000萬元。“三公”經費全年節支242萬元。2013年,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30億元,增長14.1%;各項貸款餘額107億元,增長50%。2013年,雙城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90000萬元,比上年增長37.7%。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按產業分,第一產業投資313742萬元,增長15.6%;第二產業投資1253606萬元,增長46.8%;第三產業投資582652萬元,增長33.3%。
2015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26.6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3.5億元,增長9.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7.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55.3億元,增長11.2%。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7.8:25.9:46.3調整為27.3:24.3:48.5。三次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0.4%、26.2%和53.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6038元,增長12.8%。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428.4億元,增長10.3%,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1.4%。

第一產業

清代、民國、偽滿3個時期、120年間,畝增產32.7~19.0公斤,年增長0.27~0.16公斤。
1949年雙城區糧食畝產為78公斤,比1946年、1947年增長30%。1952年糧食畝產達88公斤,比1949年增長73%。年均畝增長3.3公斤。
1952年開始試辦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全面實現高級農業合作化。土地由農民個體所有,轉為集體所有。1953~1957年,5年糧食平均畝產為78公斤。1958~1962年,雙城區實現人民公社化。由於自然災害、"共產風"等五風的影響,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1962年糧食畝產只有39公斤,降為歷史最低水平。
1963~1965年,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各項增產技術措施廣泛套用,3年糧食平均畝產達88.0公斤。比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增長13%,其中,1965年畝產為101公斤,比1952年增長37%。1966年~1975年,10年糧食平均畝產122公斤,比1952年增長38.6%,比1953~1955年增長56.4%;比1963~1965年增長38.6%。
1979~1982年,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各項農村政策,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4年平均糧食畝產達173公斤。比1952年增長96.5%,比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增長120%,比1963~1965年增長96.5%。
1983~1985年,雙城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平均糧食畝產達267公斤;3年平均畝產為229公斤。比1949年增長193%,比1952年增長160%。
民國3年,1914年,雙城市外運糧食4.6萬公斤;民國13年,1924年,雙城市外運糧食7.1萬公斤;1952年,國家徵購入庫糧食為13221.3萬公斤。
1962年,雙城區徵購入庫糧食為1644.0萬公斤,比1952年少購11577.3萬公斤,低87.5%;1984年徵購入庫27232.6萬公斤,比1952年多14001.3萬公斤,增長1.1倍; 1985年徵購入庫糧食19795.0萬公斤,比1952年多6573.7萬公斤,增長50%。
鄉鎮企業,始自1958年人民公社化,發展起部分公社工業。1963年調正後,保留少部分公社工業。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公社工業進行了改造、整頓、發展。1984年雙城區有中、小型鄉,鎮企業69個,年產值6.273萬元。比1983年增長16.7%。
1985年總產值為39.3萬元。比重為60 :24 :16。
2010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22679萬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農業產值739403萬元,增長8.7%;林業產值4910萬元,增長13.9%;畜牧業產值640699萬元,增長5.7%;漁業產值8100萬元,增長1.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567萬元,增長12.4%。雙城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38.09萬畝,比上年增長0.06%。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3.5萬畝,增長1.3%。全年糧食總產量達223.3萬噸,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水稻產量12.6萬噸,增長1%;玉米產量206.3萬噸,增長11.7%;大豆產量1.7萬噸,下降-19%。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426噸,比上年增長68.4%;菸葉產量200噸,下降65.2%;蔬菜產量94345噸,下降10.9%。
2013年,雙城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7.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0%。其中,農業產值100.6億元,同比增長7.8%;林業產值0.7億元,同比增長3.9%;牧業產值89.4億元,同比增長7.9%;漁業產值2.2億元,同比增長2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4.5億元,同比增長7.2%。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52.6萬畝,同比增長0.6%。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31.4萬畝,同比增長0.6%。全年糧食總產量為40.77億斤,同比增長7.9%。
2013年,雙城推進“一區五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土地規模經營比重達到15.7%;大力發展放心蔬菜產業,新建設施蔬菜園區4個,千畝露地菜園區6個,蔬菜總面積22萬畝,總產80萬噸;逆轉乳業下滑趨勢,新建規模奶牛場8個,鮮奶產量實現恢復性增長。規模豬場達118個、肉牛場21個、蛋雞場235個,畜牧業總產值89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5.3%。大牲畜、奶牛、生豬、家禽存欄為606411頭、310767頭、539406頭、1531萬隻,分別增長4.3%、5.8%、9.0%、4.0%。

第二產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估衣業始用縫紉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針織業始用手搖織襪機,宣統元年,1909年,商務印書館始用印刷機。民國6年,1917年,哈爾濱雙合盛火磨在雙城堡火車站西側設立分廠,生產機制面。粉民國元年,1912,年雙城市麗雙電燈公司開業。民國8年,1919年,電力用於制油業,螺旋榨代替了笨重的油錘。民國10年,1921年,雙城火柴公司開業,從業人員70餘人,日產醒師牌、聚寶牌火柴40餘箱,每箱100包。民國12年,1923年,雙城市市場工業、手工業鋪戶,已發展為74個行業1071家。
偽滿時期,民族工業遭到摧殘。偽滿康德10年,1943年春,一次即封閉35家磨房。偽滿康德12年,1945年,雙城工業、手工業鋪戶只剩250戶,比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減少304戶,從業人員僅有983人,比大同元年減少1948人。
1949年建立國營麻袋廠、紡織廠、火柴廠、農具廠、木器廠、酒廠,制米廠和制油廠。年底,雙城市國營工廠18家,合作工廠3家,私營工業、手工業821家。私營工業、手工業總產值為296萬元,占雙城市工業總產值547萬元的54.1%。1956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底,雙城市工業企業共有234家,工業總產值1533萬元。其中省營企業171萬元,地方國營企業869萬元,合作工廠43萬元,生產合作社318萬元,其它工業132萬元。1958年雙城市工業企業發展到435戶,年產值為2203萬元。1959年產值為3665萬元。1960年產值為6030萬元。由於這一時期在工作指導上犯了高指標,瞎指揮,盲目冒進的"左傾"錯誤,給國家人力、物力、財力上造成很大損失和浪費。
到1979年雙城市工業發展到214個廠家。其中省營1家,地方國營32家,二輕工業21家、城鎮工業11家,街道工業6家,農村鄉、鎮工業62家,其它工業81家。雙城市工業總產值為13029萬元,其中,省營1053萬元,地方國營6059萬元,二輕2336萬元、城鎮732萬元,街道239萬元,農村鄉、鎮工業2372萬元,個體工業238萬元。
1985年雙城區工業共有4685個廠家。其中,省營1家,區內全民所有制企業29家,經委所屬16家,農機工業2家,糧食工業4家、商辦工業3家、水利工業3家、其它工業1家,集體所有制企業114家,二輕系統22家、城鎮18家、街道5家、鄉、鎮69家個體工業4 541家。雙城市工業總產值為20 377萬元,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提高7.4倍,比1949年提高57倍。職工幹部人數有12 558人比1965年增加5.3倍,比1949年增加13.5倍。工業利潤為931萬元,全民企業為519萬元,集體企業為412萬元,比1965年提高5.9倍,比1949年提高44倍。
雙城市工業實現增加值594686萬元,增長16.1%。其中:採掘業完成5390萬元,增長16.4%;製造業完成585424萬元,增長16%;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3872萬元,增長19.2%。製造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98.4%。是工業生產的主要力量。
2010年,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興工業園區、臨江石油區、太平空港區四個省級工業園區以及雙城鎮、新興、永勝、周家、蘭陵、聯興六個鄉鎮工業園區已經形成了集群發展。園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6戶。占規模以上工業總數的74.2%,完成工業產值1613419萬元,比上年增長26.8%,占雙城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78%。
2013年,雙城實現工業增加值1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實現工業總產值416.6億元,同比增長22.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237.4億元,比上年增長55.5%。增加值完成47.3億元,比上年增長31.2%。主營業務收入201.2億元,增長28.7%;利稅總額18.6億元,增長37.4%;利潤10.5億元,增長42.7%。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504萬元,比上年增長17.6%。全市有資質的建築企業12家,實現建築業產值37476萬元,增長38%。2013年,雙城新增規上企業44戶,總數達到114戶。全口徑工業總產值410億元,增長26%;規上工業產值210億元,增長47.2%;規上食品工業產值147億元,增長42.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增長46.8%;進出口總額1.58億美元,增長61.2%;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3.4%。招商引資實現“雙百”目標,引進項目102個,總投資360億元,其中達鑫電梯、華飛門業等超億元項目48個。全年開復工項目176個,實際投資144億元,新開工項目79個,完成投資69億元。

第三產業

保險
偽滿時期,雙城區曾開辦過保險。由偽滿株式會社大興公司雙城"大興當"兼辦。當時只開辦火災保險。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9月設中國保險公司雙城代理處,只承辦牲畜保險、人身保險、企業財產保險和個人小額保險等4種險種。
1952年保險有:國營企業、國家機關的財產強制保險,小額保險,居民家財保險,牲畜保險,旅客強制保險,鐵路運輸保險等5個險種。
1958年全國停辦保險業務,市保險機構撤消。
1980年為適應國民經濟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全國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雙城市於1981年7月恢復保險機構,在人民銀行內設保險股,開展了保險業務。開展的險種有:企業財產保險、機動車輛及第三責任者保險兩種。
1983年,隨著保險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又增加了家庭財產保險。同時,按國家保險項目,又因地制宜地試辦了"人身保險"和農村的"養殖業保險"、"種植業保險"。
自1981年至1985年,雙城區投保額1 171 592千元,共收保險費為2 977 317元。其中:1985年投保額為268 483千元,比1981年上升18倍,共收保險費845 000元,比1981年上升2.7倍;共有承保戶3 992戶,比1981年上升13倍。
自1981年至1985年雙城區共發生保險案件509起,結案440起,賠款3 113 849元。其中:企業財產保險的賠款為2 131 439元,占整個賠款68.4%,機動車輛及第三者責任保險的賠款為540 277元,占整個賠款的17%;家庭財產保險賠款為442 133元,占整個賠款的14.6%。
2005年實現保險業增加值1082萬元,增長24.5%。年末雙城市有各類保險機構7家,全年保費收入7006萬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53萬元,增長10.1%;人壽險保費收入6253萬元,增長54.4%。支付各類賠款791萬元,比上年降低10.6%。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624萬元,增長39%;人壽險賠付金額167萬元,降低40.4%。
2013年,雙城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318萬元,同比增長8.2%。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2888萬元,同比增長31.1%;人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5300萬元,同比下降36.1%。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623萬元,同比增長29.4%。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1812萬元;人壽險業務賠款299萬元。
內銷
2010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4046萬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市的零售額339703萬元,增長20%;市以下零售額74343萬元,增長19.8%。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27993萬元,增長20.2%;非國有經濟386053萬元,增長19.9%,其中,個體經濟315100萬元,增長19.4%;私營經濟38015萬元,增長19.8%。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實現473634萬元,同比增長7.1%;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實現220377萬元,同比增長5.5%。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88.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增長,城鎮和鄉村實現零售額分別為72.2億元和15.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5.9%和7.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79.1億元;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9.1億元。
外貿
清代和民國時期,雙城區外貿業務全部由私人資本家經營。
新中國成立後,從1949年至1972年,外貿業務由區供銷社兼營。
1973年4月設立區外貿小組,隸屬市農副科領導。
1974年1月成立區對外貿易科,編制9人。
1974年10月在雙城區希勤公社慶革大隊建立國營養牛場,全場工職95人。
1975年11月建立外貿糧油食品收購站全站職工32人。
1983年10月建立區外貿土畜產品收購站,全站職工11人。
1984年了月建立區外貿工藝品收購站,職工4人。
1985年市對外貿易公司有國營養牛場1處,市外貿糧油產品收購站、市土畜產品收購站、市工藝品收購站各1處。全公司職工157人。
2010年,對外貿易總量保持增長。全年完成進出口總值517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9.7%。其中,出口總值完成424萬美元,增長33.3%;進口總值完成4754完美元,增長51.4%。
2013年,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5845.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1.2%。進口總額14961萬美元,同比增長65.1%;出口總額884.3萬美元,同比增長15.2%。
基建投資
2013年,雙城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3487萬元。商品房銷售面積34.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27.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2013年,雙城改造城區道路10條8.7萬平米;東南隅22棟16.6萬平米回遷房順利回遷,廉租房補貼1800戶,實物配租115戶;完成26棟15萬平米老舊小區房屋綜合改造;發放歷史遺留房屋權屬證80萬平米。完成哈大高鐵廣場和急救中心休閒廣場建設,啟動希望廣場改擴建項目;對承恩門、北道口、護城河進行環境綜合整治。集中供熱增容120萬平米,供熱質量明顯改善;鋪設給排水管網114公里,污水管網21.9公里。集中開展物業、棚改徵收、環境綜合整治會戰,拆除違章建築2100平米;栽補大樹1300棵、灌木6萬株,維修路燈1500盞,增設停車泊位300個。

人口民族

人口

雙城設治前,已有少許土著名民和流民在此謀生。嘉慶二十年,1815年至道光流年,1827年移來屯墾旗丁3000人.京旗487戶。當時旗人不諸耕作,需雇用大量漢族流民,所以滿漢族人口均有增加。光緒十六年,1890年,雙城廳編定民戶1831戶,口26237。雙城堡編定八旗行差人丁戶560,丁口5427。宣統二年,1910年雙城府共丁有村屯416個,62647戶,441544人。其中滿族34697戶,227321人,漢族27950戶,214223人。
民國5年,1916年雙城市共有51757戶,438951人,其中男235609人,女203342人。
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雙城市總人口為460798人。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雙城市入口為493506人。
偽滿康德12年,1945年雙城市總人口為532189人。
1946年末,雙城之拉林設市制,隨將其所屬之愛林、愛富等6個村劃歸拉林市,計7000人。1947年移民至通河、葦河兩市計1807戶,7313人,加之雙城市是當時解放戰爭的前線,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等,雙城區人口大幅度下降,時為81192戶,421899人。
1953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雙城區共82490戶,411281人,其中男206091人,女204990人。
1964年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雙城區為98851戶,508957人,其中男261584人,女247373人。比1953年增加16361戶,97676人,增長23.7%。
1982年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雙城區為147304戶,684380人,其中男348541人,女335839人。比1964年增加175423人。增長34.5%。
1985年末雙城為149726戶,697942人,比1982年增加13562人,增長1.98%。
1949年至1985年,雙城區共增加285043人,增長69%。
2010年末戶籍總人口821756人,其中:男性人口417822人;女性人口403934人。其中,城鎮人口184770人,農村人口636986人。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171092人,農業人口65066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7%。
2013年,雙城總人口83萬人。
2015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86621人,其中男性400876人,女性385745人。城鎮人口151321人,鄉村人口635300人。全年出生人口4667人,出生率5.9‰。死亡人口3489人,死亡率4.4‰。

民族

1982年雙城總人口為684380人,其中漢族552835人。占80.8%,其他14個少數民族,共131545人,占19.2%。
2010年,在少數民族中,滿族128382人,蒙古族1401人,朝鮮族601人,錫伯族595人,回族491人,壯族36人,苗族16人,達斡爾族8人,彝族4人,侗族4人,維吾爾族2人,藏族1人,土族1人。加入中國籍的外國人3人。

社會事業

交通

清代
清道光元年,1821年由京城起,出山海關,途經盛京,路過雙城堡,直達黑龍江,曾設有一條古驛道。道光四年,1824年,在雙城堡南門外一里許之箭亭,設有驛站一處。民國3年,1914年,雙城文報局成立,取代驛站,驛道隨之廢止。由雙城通往外地的道路有9條:自雙城廳起,東至吳城店,賓州廳界130里,謂東道,西至拉林河,伯都訥界140里,謂西道,南至拉林河,伯都訥界40里,謂南道,北至報馬川,呼蘭界120里,謂北道;東南至莫勒恩河,五常廳界200里,謂東南道,再至帽兒山,賓州廳界300里,謂東山道,西南至拉林河,伯都訥界120里,謂西南道,東北至田家燒鍋,賓州廳界195里,謂東北道;西北至松花江、,肇州廳界160里,謂西北道。這9條大道,全程共1410華里。
中華民國
民國2年,1913年,雙城市修築官道11條:通往吉林省城大道1條,通往賓江、阿城、榆樹、五常、扶餘市、石頭城子,三岔河、呼蘭、肇東市城大道8條,通往帽兒山、珠山大道2條,全程2415華里。
偽滿康德2年,1935年市公署修整通往哈爾濱、拉林、周家、太平、杏山、萬隆等方面的馬路6條,全程243.2公里。偽滿康德5年,1938年,市公署出資在城內又修築馬路2條。一條南起市公署、北至火車站,路寬8米,路長7華里,一條東起東門,西至西門,路寬10米,路長5華里,兩條路全程共12華里。路面用石頭修築,高低不平,但雨天可以通車。而市公署至南門尚有2華里土路,每年春季翻漿期行車困難。
解放前,歷代所修之路,除市城是石頭馬路外,其它路面皆為土路,路質不佳,遇有陰雨,行車十分艱難,過去民間曾流傳著這樣幾句話:“疙疸道、老車轍、雨天難行路、晴天受巔簸、不是打誤就翻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公路建設。雙城市在上級交通部門的指導和資助下,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財力,積極進行公路建設。1963年至1985年,經過復修、改造、平整、重建公路25條,其中:幹線公路有哈前路、哈五路共2條,路長70.5公里;市市之間公路有雙阿路、雙拉路共2條;路長58.5公里;市城公路有南北大街路,南二道街路、北二道街路、隅內路、環城路共5條,路長57.72公里;市鄉公路有雙杏路、雙太路、雙朝路、雙青路、雙團路、雙前路共6條,路長134公里,鄉鄉之間公路有希萬路、農臨路、朝金路、中幸路、興華路、政單路、聯興路,臨永路、水太路、耕永路共10條,路長133.1公里,雙城市公路全程453.82公里,其中渣油路面42.26公里,砂石路面379.75公里,七路31.81公里。
2010年末公路總里程1990公里,其中,高等級公路118公里,鐵路營運里程65公里。雙城市通公路行政村661個,通車率100%。年末擁有運輸車輛8831輛。其中,個體7015輛。
2013年末公路總里程2032.4公里,其中,縣級公路216公里,鄉級公路533.1公里。通車率100%。全年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19472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1%;公路運輸客運周轉量8138萬人公里,同比增長2.9%。公路運輸貨運量296萬噸,增長2.1%;公路運輸客運量350萬人,增長3.0%。

科教

民國元年,1912年雙城區設有中學,師範學校。農工商學校、初、高等國小亦隨之興起。至民國12年,1923年,創辦師範講習所、國民校、私塾以及俄人、宗教學校。民國15年,1926年,雙城市私塾發展到229所,學生3937人,教師229人。民國19年,1930年雙城市國小已發展到90所,私塾390所,學生22650人。更為突出之點是女子結束纏足,衝破封建勢力,走進了學校的大門,學習三民主義和數、理、化知識。
雙城人才輩出,吉林三中是知識的搖籃。該校學生勤勞樸實,學習上進,升入上級學校深造者頗多。他們衝出家門,到外省,乃至出國學習者數以百計。學後服務鄉梓,幾乎遍布全國。當時人們贊稱"南有遼陽府,北有雙城堡"。
雙城雙城
偽滿時期,學校教育雖因戰亂曾一度中斷,但秩序穩定之後,學校教育亦在城鄉興起。日偽為施行統制,改變學制,逐步改變授課內容,在學校推行法西斯教育,以迷惑人心。但一些雙城學子,不顧家庭阻攔,抗擊日寇侵略,走上抗日救國之路。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雙城教育復興,翻身的民眾除加強自身的學習之外,熱情送子女入學,掀起了文化、教育翻身的浪潮。學校不斷增多,入學率逐年提高。
1949年,雙城市中國小454所,928個班,學生50688入,救職員工984人。1985年,雙城市國小發展到385處,學生101831人;中學41所,學生31349人。中國小教職員工28347人,兆麟中學、實驗國小、吳家學校為雙城市做出了榜樣。1984年國小教育普及成為全省首批合格市份之一。
2010年末擁有各類全日制學校267所,其中,普通中學47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82所、特殊教育1所、幼稚園36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4396人,其中,高中9741人,國中24655人,國小在校學生44471人,其中。普通中學教職工人數2923人,國小教職工人數327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其中,女孩入學率100%。
2013年年末,雙城擁有各類全日制學校(園)233所,其中,普通中學44所、國小79所、特殊教育1所、幼稚園109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7248人,其中,高中9482人,國中17766人。國小在校學生40795人。普通中學教職工2857人,國小教職工282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完成5所校安工程、5所標準化學校、8所鄉鎮中心幼稚園建設,改擴建1所薄弱學校。
2013全年財政科學技術費用支出1696萬元,下降11.8%。全年我市舉辦科技培訓班120期。年底我市有科研所33個,自然科學協會40所,攻關項目3個,推廣項目1個,當年獲專利授權數62件,發明專利數10件。農村技術推廣站24所,水利站24所,畜牧獸醫站24所,林業指導站24所。

文化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雙城區始在中學堂內設圖書館,藏書近千冊。民國12年,1923年由教育界人士捐資,在勸學所內設立教育團巡迴文庫。民國16年,1927年創立雙城市圖書館,館址設在市城東南隅文昌宮內。圖書館下屬書報,畫帖兩館。書報館藏書14127冊,報紙8種。畫帖館,置四遭碑帖畫共234幅。偽滿康德3年,1936年改為雙城市立社會館圖書室。康德10年,1943年10月,改稱雙城市民眾教育館圖書室,館址遷至西北隅二道街。
1948年5月建立雙城文化館,館內設圖書室。1956年4月,圖書室從文化館分出,建立雙城市圖書館,館址在西大街文化館二樓樓上。設館長1人,館員2人,藏書6500冊。1958年藏書12000冊,每天接待讀者200人次,年流動圖書15000冊次。1959年,館址遷至南大街,館舍面積269平方米,書庫65平方米,閱覽室14平方米,1965年藏書增至10萬冊。閱覽室每天接待讀者320人次,年流動圖書45600冊次,同時農農村設圖書流動站120個。
“文化大革命”中,各圖書流動站,圖書室的圖書9450冊全部被銷毀,市館內藏書遺失8340冊。1968年7月,圖書館、文化館、評劇團,民藝團合併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2年雙城市圖書館單獨設立,當年恢復圖書流動站35個。1980年8月新館舍樓房建成設有書庫、借書處、閱覽室、閱報室。1985年年館藏書達12712種,76822冊。各種刊物518種,報紙81種,年接待讀者43928人次,流動圖書141530冊次。同時在韓甸、蘭棱等鎮設圖書分館各1處。鄉有圖書流動站11處,村屯圖書室35處,個人圖書室2處,城內機關、工廠、學校及科研部門圖書館室20處。
2010年末雙城有文化站2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電影放映單位24個,劇場、影劇院3個,藝術團體全年演出68場次;電影放映2250場次,觀眾385千人次。公共圖書館藏書8.6萬冊,件,年總流通量90千人次。電視台1座。雙城市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12.3萬戶,其中,農村8.5萬戶,城市3.8萬戶。入戶率農村61%,城市87%。
2013年,2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成使用。全區有文化站24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團體全年演出30場次。全年電影放映2952場次,觀眾310千人次。公共圖書館藏書9萬冊(件),年總流通量56千人次。電視台1座。全市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100%。

體育

新中國成立前,雙城區民眾體育,主要是民間傳統體育,活動項目繁多。
1950年市直機關、企事業單位相繼建立了體育協會。1951年,國家教育部、總工會發出推行廣播體操的通知,市鎮幹部、職工,利用空餘時間,普遍學做廣播操。1952年在"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方針指引下,雙城市開展了以廣播操、田徑、球類為重點的民眾體育活動。球類尤以籃球最為活躍。1955年,市委,市政府機關和工廠、駐軍及農村相繼建立400多支業餘籃球隊,經常自發地組織友誼賽。每逢節日舉行大型聯賽。
1956年,建立雙城縣體育運動委員會,領導雙城體育工作。1958年至1962年,由於大躍進的衝擊,加之三年自然災害影響,體育活動一度消沉。1963年以後,體育活動雖然得以恢復,但"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體育活動,又被"軍訓"所代替。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以文化站為中心,以“青年之家”為陣地的農民體育活動,方興未艾。每年麥、麻收季節,各鄉,鎮均舉辦農民籃球賽。在城鎮,長跑、練三浴功、打太極拳,氣功輔導蔚然成風。1983年雙城市有45支田徑隊,150支桌球隊,50支太極拳、三浴功、武術鍛鍊隊。有各種體育骨幹15000人,帶動雙城20餘萬人參加比賽和鍛鍊,占雙城市人口的30%以上。
1984年,農豐鄉被省評為體育先進鄉。五家、幸福、希勤等鄉,鎮被松花江行署評為體育先進鄉,鎮,有13個鄉被市評為體育先進鄉。1985年,雙城市27個鄉,鎮均舉辦了籃球賽和田徑運動會。市舉辦了"迎新春"長跑和"吉祥杯"、"國慶杯"職工晉級籃球賽,退休工人、幼兒,中小學生田徑賽運動會。中小學生還舉行12次大型比賽。在4082名運動員中有35人,33次破18項市紀錄。
1982年全省第5屆運動會上,兆麟中學被命名為全省體育工作先進集體。1983年,在全省體育工作檢查驗收中,按國家評分標準,獲得291分,被評為全省優秀單位。
1985年,雙城被省譽為“田徑之鄉”。區體委被省評為先進集體;業餘體校被省評為先進體校;幸福滿族鄉82歲農民王幫文被評為健康老人。
2010年雙城體育設施23處,田徑運動場2處,桌球室35處,籃球訓練室8處。專項訓練人員13人,業餘體校1所,教師19人。體育代表隊16個,代表隊人數210人,舉辦競賽21次,雙城經常性活動人數32.8萬人,占人口比例40.4%。
2013年雙城經常性活動人數30.8萬人,占人口比例37.6%。體育代表隊7個,代表隊人數148人。市舉辦體育競賽21次,其中,學生競賽3次。

醫療

解放前,雙城區衛生事業落後,疾病蔓延,疫病猖獗。人民民眾缺醫少藥,巫醫、神漢盛行, 信賴神仙保佑而身亡者不計其教,僅嬰兒死亡率就這30%以上。清同治五年,1886年中藥鋪始設"座堂先生"。民國8年,1919年西醫傳入雙城市 民國11年,1922年有私人開始設立西醫院。偽康德7年,1940年成立市醫院,設有病床。當時醫院設備簡陋,藥價昂貴,去醫院治病者多為官宦、士紳、富人,勞苦民眾患病多靠"散醫"和民間流傳的"偏方"醫治。
解放後,建立健全衛生機構,增加衛生設施,培養醫護人員。五十年代市、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基本形成,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控制,三大烈性病已被根除,人民民眾的健康得到保障。進入八十年代雙城市基本上控制了地甲病,1981年被省授予基本控制地甲病先進市。
2005年底雙城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9個,門診部,所,含個體門診部374個,衛生防疫站1所,結核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控制中心1所,衛校1所。共有衛生床位1762張,專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437人,衛生防疫人員43人。嬰兒死亡率9%,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
2010年年末,雙城市有各類衛生機構30家,其中,醫院3家,衛生院24家,個體開業診所66個。年末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43人,其中醫生1077人。雙城市醫療機構病床1450張,平均每萬人有病床17.7張、醫生13.2人。雙城市農村建有村衛生室661個,社區服務站6個。 衛生防疫人員498人。
2013年,雙城完成急救中心和樂群衛生院業務用房建設。全區有醫療機構29家,其中醫院5家,衛生院24家。年末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829人,其中醫生2205人。全市醫療機構床位1575張。全市農村建有村衛生室354個,社區服務站6個。衛生防疫人員498人。

社保

2013年,雙城城鎮新增就業3600人,開發公益崗位390個。新增城鄉低保1723人,發放低保金、高齡津貼8585萬元。醫療和臨時救助1400萬元。實施殘疾人扶貧、白內障手術等惠殘工程14項。2013年雙城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3個,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床位1598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408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219人。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實際參保人數23464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9294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22880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59709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8315人。

郵電

2013年,雙城郵電業務總量5923萬元,同比增長18.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523萬元,增長17.7%;電信業務總量2400萬元,增長20%。年末固定電話用戶數達到88508戶,其中,農村固定電話用戶33583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06612戶,年末網際網路用戶66037戶。全年用電量73927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0%。

人民收入

2013年,全區從業人員平均工資32110元,比上年增長5.0%。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2365元,同比增長5.1%。其中: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631元,同比增長1.0%;事業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3097元,同比下降7.6%;行政機關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1609元,同比增長6.6%。據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28元,同比增長16.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568元,同比增長11.5%。

風景名勝

雙城觀音寺

雙城觀音寺位於雙城區雙城鎮東北隅,占地2400平方米,是雙城現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
觀音寺由彌勒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脊上鑲有瓷頂大穩,二龍戲珠雕塑兩旁。三層飛檐四出,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檐下雕樑畫棟,四角刻有:“清淨廉潔、慈悲為懷”八個大字。殿內穩坐一派安祥的釋迦牟尼佛,倒坐觀音旁,佇立著文殊、普賢菩薩。

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

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是解放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東北地區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莊園。它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院始建於1917年,原吉林省警察廳長張冀為其姨太大蓋的一所私宅。占地面積5760平方米,外圍兩米高青磚牆,院內建築面積650平方米,共有青磚灰瓦木結構的硬山式房屋35間,分為東、西兩院, 中間有一月亮門相通,東院是典型型的三合院,一正兩廂各五間。

承旭門

承旭門是雙城比較古老的一座門樓,清同治七年,也就是公元1868年,時任雙城堡總管的雙福監督,重修雙城堡城牆。增建起四座門樓,東有承旭門、西有承恩門、南有永和門,北有永治門。歷經百餘年風雨滄桑,至今僅存老百姓俗稱:“東門”的承旭門一座。這座承旭門樓高11.5米,東西長8米,南北寬8.75米,總建築面積70平方米。

雙城堡火車站

始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的雙城堡火車站為俄式建築,民國十二年重建,雙城堡火車站是由寶塔和宮殿組成一組建築群落,距雙城市中心約3公里,占地1257平方米,其中客運站1041平方米,行李房182平方米。通觀整體,它是由兩座東西橫向的大殿相接而成,兩殿風格有異、主次分明,呈不對稱格局,是其布局藝術的重要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