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雙翅目蚊科昆蟲)

蚊(雙翅目蚊科昆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蚊(mosquito)屬於雙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又稱“蚊子”,是最重要的醫學昆蟲類群。蚊分布很廣,種類很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巨蚊亞科、按蚊亞科、庫蚊亞科),35屬,3600多種和亞種。中國已發現370餘種,其中按蚊、庫蚊、伊蚊3個屬的蚊種超過半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蚊
  • 拉丁學名:Culicidae
  • 別稱:蚊子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Insecta
  • 亞綱:有翅亞綱
  • :雙翅目Diptera
  • 亞目:長角亞目Nematocera
  • :蚊科Culicidae
  • 英文名:mosquito
基本資料,生物種類,形態結構,形態,內部結構,成長過程,生理生態,疾病病種,防制原則,生活習性,孳生習性,吸血習性,棲息習性,蚊子壽命,蚊子危害,應對方法,傳播肝炎,驅蚊方法,蚊與生態鏈,

基本資料

蚊 wén
蚊(蚊科昆蟲類)蚊(蚊科昆蟲類)
mosquito
用廣東話讀蚊就是元的意思。
複數作mosquitoes或mosquitos。
雙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昆蟲,有3600多種。因雌蚊吸血而為重要的醫學昆蟲。傳播黃熱病瘧疾絲蟲病登革熱。蚊體細長,覆蓋鱗片,足細長外觀脆弱,口器在長吻內。雄蚊觸角絲狀,有環毛,一般較雌蚊濃密。雄蚊食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有時亦食,但多數需吸血一次後體內的卵才成熟。不同的蚊種對寄主有不同的偏好,但多種情況下並無嚴格限制。卵產於水面,孵化為水生幼蟲(孑孓)。幼蟲以急促扭動動作游泳,吃藻類和有機碎屑,少數肉食性,甚至吃其他蚊。蚊蛹與大多數昆蟲不同,能活動,靠胸部的呼吸管呼吸。成蚊從蛹殼鑽出後立即交配。壽命依種類而迥異。蚊似乎為寄主的濕氣、乳酸、二氧化碳、體熱及運動所吸引。蚊似乎靠嗅覺發現宿主。蚊的叫聲是翅的快速扇動引起;雌蚊扇動頻率較低,以此可被雄性識別。繁殖習性多樣。防治方法包括消除孳生地,水上噴灑油層以阻塞孑孓的呼吸管,以及藥殺孑孓。室內可用合成有機殺蟲藥消滅成蚊。

生物種類

蚊(mosquito)屬於雙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最重要的醫學昆蟲類群。蚊分布很廣,種類很多,迄今為止全世界已記錄蚊蟲共3亞科,35屬,3600多種和亞種。蚊有3個重要的屬。
按蚊屬(Anopheles,瘧蚊)是瘧疾的唯一媒介,還傳布絲蟲病和腦炎。靜止時喙、頭和身體成一直線,但與著落面成一角度,故易於辨認。翅上有不同顏色的鱗片形成斑點。卵單個地產於水面。幼蟲體軸與水面平行,通過腹部的後氣孔呼吸,無其他多數孑孓的呼吸管。常在植物茂盛的水中繁殖。生活史從18天至數周不等。
庫蚊屬(Culex)是病毒性腦炎的媒介,在熱帶和亞熱帶還傳布絲蟲病。靜止時體軸與著落面平行,喙稍彎向下方。翅脈和翅緣有鱗片,但翅的顏色一致。雌蚊腹部末端鈍,有縮回的尾須。幼蟲細長,有帶毛束的呼吸管,頭下掛,與水面成45°角。在幾乎所有淡水(包括靜止的污水)中繁殖。卵在水中集成塊狀,數目約100多。生活史10~14天,天氣冷時可能長些。尖音庫蚊(C. pipiens pipiens)多見於北方,五帶淡色庫蚊(C.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多見於南方。
具環洗蚊(Theobaldia anulata)具環洗蚊(Theobaldia anulata)
伊蚊屬(Aedes)傳布黃熱病、登革熱和腦炎。著落時身體與表面平行而喙向下,與庫蚊相似。翅單色,與庫蚊的區別在於胸部呈銀色,有白斑紋,有氣孔後剛毛。雌蚊腹端尖,有可突出的尾須。幼蟲短粗,呼吸管有一對毛束,頭下垂與水面成45°角。通常在洪水、水坑或鹽沼中繁殖,卵可耐長期乾旱。生活史可短到僅10天,氣候涼時可長達數月。埃及伊蚊(A. aegypti)為黃熱病的重要媒介,足上有白帶,胸腹部有斑點。可在花盆、丟棄的汽車外胎等各種容器中繁育。鹽沼伊蚊(A. sollicitans),A. taeniorhynchus及背點伊蚊(A. dorsalis):是鹽沼的主要蚊種,繁殖快,善飛,騷擾動物和人。我國已發現蚊類有18屬374種(亞種)。
蚊類和其它雙翅目昆蟲的主要區別是:
  1. 喙細長,比頭部長几倍,便於吸食液體食物或穿刺吸血。
  2. 翅脈特殊,被有鱗片。
  3. 足細長,足及身體其它部分均有鱗片。

形態結構

形態

蚊是小型昆蟲,成蚊體長約1.6~12.6mm,呈灰褐色、棕褐色或黑色,分頭、胸、腹3部分。
  1. 頭部:似半球形,有複眼和觸角各1對。觸角(antenna)分15節,第1節稱柄節(scape),第2節稱梗節(torus),第3節以後各節均細長稱鞭節(flagellum)。各鞭節具輪毛,雌蚊的輪毛短而稀,雄蚊的輪毛長而密。在雌蚊觸角上,除輪毛外,還有另一類短毛,分布在每一鞭節上,這些短毛對空氣中化學物質的變化有反應,對二氧化碳和濕度尤其敏感,在雌蚊尋覓吸血對象時起重要作用。觸鬚1對,兩性按蚊的觸鬚均與喙等長,雄蚊的觸鬚末端膨大;庫蚊、伊蚊的雌蚊觸鬚甚短,不足喙之一半;庫蚊的雄蚊觸鬚長於喙,伊蚊的雄蚊觸鬚與喙等長。蚊的口器常稱為喙(proboscis),屬刺吸式口器,由上內唇、舌各1個,上、下顎各1對,共同組成細長的針狀結構,包藏在鞘狀下唇之內。上內唇細長,腹面凹陷構成食物管的內壁,舌位於上內唇之下,和上顎共同把開放的底面封閉起來,組成食管,以吸取液體食物。舌的中央有一條唾液管。上顎末端較寬如刀狀,其內具細鋸齒,是蚊吸血時用以切割皮膚的工具。下顎末端較窄呈細刀狀,其末端具有鋸齒,在吸血時隨皮膚切開之後,起鋸刺皮膚的功用。下唇末端裂為二片,稱唇瓣(labella)。當雌蚊吸血時,針狀結構刺入皮膚,而唇瓣在皮膚外挾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則向後彎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護與支持刺吸器的作用。雄蚊的上、下顎退化或幾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膚,因而不適於吸血。
  2. 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後胸。每胸節各有足1對,中胸有翅1對,後胸有1對平衡棒,是雙翅目昆蟲的特徵。中胸、後胸各有氣門1對。中胸特別發達,其背板幾乎占據全胸背,由前而後依次為盾片、小盾片及後背片(圖18-4)。庫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三葉狀,按蚊的小盾片後緣呈弧形。蚊翅窄長,膜質。翅脈簡單,上有鱗片覆蓋。翅的後緣有較長的鱗片,稱翅遂。鱗片可形成麻點、斑點或條紋,是按蚊分類的重要依據。蚊足細長,自前而後分別稱前足、中足和後足。足上常有鱗片形成的黑白斑點和環紋,為重要分類特徵。
  3. 腹部:分11節,第一節不易察見。第2~8節明顯可見,在其背面,有的蚊種具有由鱗片組成的淡色橫帶、縱條或斑。最末3節變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須1對,雄蚊則為鉗狀的抱器,構造複雜,是鑑別蚊種的重要依據。

內部結構

蚊具有消化、排泄、呼吸、循環及生殖等系統。
  1. 消化系統: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腸及肛門。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均在胃內進行。在前腦內有1對唾腺,各分3葉,每葉有一小唾腺管,最後匯合成總唾腺管,通入舌內。唾腺分泌和貯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種酶,包括抗血凝素(anticoagulin),溶血素(haemolysin)和凝集索(agglutinin)等。
  2. 生殖系統:雄蚊有睪丸1對,自每一睪丸發出的輸精管在遠端膨大為儲精囊,兩者會合成射精管。射精管遠端為陰莖,陰莖兩側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對。兩輸卵管在匯成總輸卵管前的膨大部稱壺腹(ampulla)。總輸卵管與陰道相連。在陰道遠端有受精囊(spermatheca)和1對副腺的開口。陰道則開口於第8、9腹節交界處的腹面。每個卵巢由多個卵巢小管組成。每個卵巢小管包括3種發育程度不同的卵泡(follicle)。頂端的為增殖卵泡,中間為幼小卵泡,靠近輸卵管的為成卵卵泡。卵泡依次逐個發育成熟。當成卵卵泡中的卵成熟排出後,幼小卵泡,又發育為成卵卵泡,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下1個膨大部(inflation)。

成長過程

蚊的發育為完全變態,生活史分四個時期,即卵、幼蟲、蛹和成蟲。前三個時期生活於水中,成蟲生活於陸地。
1.卵
蚊子的卵根據種類的不同可能產在水面、水邊或水中三種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和家蚊,水邊的如伊蚊。按蚊和家蚊約在二天內孵化,而伊蚊則在三至五天。
雌蚊產卵於積水中。蚊卵小,長不足1mm。按蚊卵呈舟形,兩側有浮囊,產出後浮在水面。庫蚊卵呈圓錐形,無浮囊,產出後粘在一起形成卵筏。伊蚊卵一般呈橄欖形,無浮囊,產出後單個沉在水底。蚊卵必須在水中才能孵化,在夏天通常經2~3天后幼蟲孵出。
2.幼蟲
蚊子的幼蟲稱為孑孓。孑孓用吸管呼吸。攝食有機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會產生水流,流向嘴巴。這個時期約維持10~14天,經4次蛻皮後變成蛹。
初孵出的幼蟲長約1.5mm,幼蟲共分四齡。經3次蛻皮,成為第四齡幼蟲時,體長可較第一齡幼蟲增長8倍。幼蟲體分為頭、胸、腹3部,各部著生毛或毛叢。頭部有觸角、複眼、單眼各1對,口器為咀嚼式,兩側有細長密集的口刷,藉助口刷的迅速擺動以攝取水中的食物。胸部略呈方形、不分節。腹部細長,可見9節。前7節形狀相似,第8節背面有氣孔器與氣門或細長的呼吸管,是幼蟲期分類的重要依據。庫蚊呼吸管細長,伊蚊呼吸管粗短;按蚊缺呼吸管,但有氣門,各腹節背面有掌狀毛(float hair),有漂浮作用。在氣溫30℃和食物充足的條件下,幼蟲期經約5~8天發育,蛻皮4次變為蛹(pupa)。
3.蛹
側面觀呈逗點狀,胸背兩側有1對呼吸管,是分屬的重要依據(圖18-3)。蚊蛹不攝食,但可在水中遊動,靠第一對呼吸角呼吸,常停息於水面,遇驚擾時迅速潛人水中。蛹的抵抗力強,在無水情況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濕潤,仍能發育羽化為成蚊。 經二天完全成熟。
4.成蚊
新羽化的成蚊經1~2天發育,即行交配、吸血、產卵。自卵發育到成蚊所需時間取決於溫度、食物及環境等諸因素,在適宜條件下約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沒有硬之前無法起飛(羽化)。 雄蚊在羽化後24小時之內其腹節第八節以後全部反轉180°完成交配姿勢。交配的動作因種類而有不同,有的黃昏時刻在田野廣曠之處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單純由一種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幾種不同蚊種集合而成。此時雌蚊見到群舞光景,就飛近蚊柱與同種雄蚊交配離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一生只交配一次,後其一生(100多天后)產下的卵尚可受精。
按蚊、庫蚊、伊蚊生活史各期主要鑑別特徵
按蚊:卵舟形,有浮囊,分散,常排成圖案狀浮於水面;幼蟲無呼吸管,具氣門;有掌狀毛;靜止時與水面平行;蛹呼吸管粗而短、漏斗狀口闊、具深裂隙,體大多灰褐色;成蚊觸鬚雌、雄與喙等長,雄蚊末端膨大呈棒狀,翅多具黑白斑,足有無白環不定,停息時體與喙成一直線,與停落面成一角度。
庫蚊:卵圓錐形,無浮囊集成卵筏,浮於水面;幼蟲呼吸管長而細,有呼吸毛多對;無掌狀毛;靜止時頭下垂,與水面呈角度;蛹呼吸管細長、管狀、口小、無裂隙,體大多棕褐色;成蚊觸鬚雌蚊甚短,短於喙之半,雄蚊則比喙長,翅多無黑白斑,足多無白環,停息時體與喙有角度,體與停落面平行。。
伊蚊:卵橄欖形,無浮囊分散,沉於水底;幼蟲呼吸管短而粗,有呼吸管毛1對;無掌狀毛,靜止時狀態同庫蚊;蛹呼吸管長短不一、口斜向或三角形、無裂隙,體黑色;成蚊觸鬚雌蚊同庫蚊,雄蚊與喙等長,翅無黑白斑,足有白環,停息時同庫蚊。

生理生態

1.孳生習性 成蚊產卵的地點就是幼蟲的孳生地,蚊蟲孳生地的區分在調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義。各種蚊蟲對孳生環境有一定的選擇,可分為5種類型:
(1)田塘型:田塘型主要包括稻田、沼澤、蘆葦塘、各類池塘、草塘、人工湖等大型或較大積水場所,是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的主要孳生地。
(2)緩流型:緩流型主要包括清潔的小溪、灌溉溝渠、溪床、積水梯田、滲水坑岸邊等,是微小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3)叢林型:叢林型主要包括叢林濃蔭下的山溪、蔽蔭的山澗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潔積水體,是大劣按蚊的主要孳生地。
(4)污水型:污水型主要包括窪地積水、陰溝、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淺潭、清水糞缸、積肥坑、污水池,是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的主要孳生地。
(5)容器型:包括積水的人工容器(如缸、罐、壇、桶、盆、碗、瓶、盒、廢舊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樹洞、竹筒、葉腋、椰子殼等可以積水的部分),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的主要孳生地。
2.成蚊交配 蚊羽化後1~2天便可交配,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交配是在群舞時進行的,群舞(group dancing)是幾個乃至幾百、數千個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飛舞的一種性行為。雌蚊飛入舞群即與雄蚊完成交配,然後離去。通常雌蚊一生只需交配一次。
蚊的活動主要是指尋覓宿主吸血的行為,其活動能力與溫度、濕度、光照及風力等有關。多數蚊種在清晨、黃昏或黑夜活動,伊蚊多在白天活動。在我國偏嗜人血的按蚊,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其活動高蜂多在午夜前後。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華按蚊。嗜人按蚊吸血活動始於日落後0.5~2小時,可持續至黎明5時,吸血高峰通常在上半夜。
3.吸血習性 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雌蚊必須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卵巢才能發育、產卵,同時在吸血過程中獲得病原體而成為傳播媒介
蚊蟲對宿主的選擇性因蚊種而異。大劣按蚊、嗜人按蚊、白紋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庫蚊、淡色庫蚊等嗜人血;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等偏嗜家畜血。偏嗜人血的蚊可兼吸動物血,嗜吸動物血的也可兼吸入血。即使是同一蚊種,其吸血習性也可發生變化,如在海南島的微小按蚊主吸人血並內棲, 而大陸的微小按蚊則不同程度地吸取家畜血液並外棲。這種差別也反映在它們的媒介效能上,即偏嗜人血的蚊,傳播人體疾病的機會較多,往往是蚊媒疾病的主要媒介。因蚊能兼吸人和動物的血,故能傳播人獸共患疾病,如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黃熱病。蚊吸血習性是判斷蚊與疾病關係的一項重要內容。
4.生殖營養周期和生理齡期 蚊每次從吸血到產卵的周期稱為生殖營養周期(gonotrophic cycle)。生殖營養周期分3個階段:①尋找宿主吸血;②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③尋找孳生地產卵。三個階段所需的時間主要決定於胃血消化和卵巢發育的速度,並受棲息場所內的溫度和濕度影響。正常情況下,兩次吸血的間隔時間與其卵巢周期發育相一致,稱為生殖營養協調,通常約為2天。但也有個別蚊種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發育成熟。一般蚊一生中有生殖營養周期3~7次,產卵總數幾十個至幾百個不等。雌蚊的生殖營養周期的次數是蚊蟲存活時間的一個度量指標,稱為生理齡期(Physiological age)。蚊蟲每排卵一次,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個膨大部,所以根據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數目多少,可判斷雌蚊的生理齡期。生理齡期的次數越多,傳播疾病的機會也越多,故生理齡期的判斷在流行病學上具有重要意義。
5.棲息習性 雌蚊吸血後即尋找比較陰暗、潮濕、避風的場所棲息。室內多棲於蚊帳內、床下、屋角、門後、牆面及雜物上。室外多棲於草叢、洞穴、樹下及人畜房舍附近的農作物中。棲性大致分為3類:①家棲型:蚊吸飽血後仍停留室內,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飛離房舍,尋找產卵場所。如淡色庫蚊、嗜人按蚊。②半家棲型:吸血後稍在室內停留,然後飛出室外棲息。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③野棲型:自吸血至產卵完全在野外。如大劣按蚊。此分型並非絕對,即使同一蚊種,因地區、季節或環境的不同,其棲性也會改變。蚊蟲的活動和棲息習性關係到殺蟲劑的套用效果,特別是室內滯留噴灑和蚊帳處理的效果。
6.季節消長和越冬 蚊的季節消長與溫度、濕度和雨量等密切相關。我國氣候南北懸殊,各蚊種季節消長亦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的不同蚊種,或不同地區的同一蚊種,也因蚊本身的習性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季節消長情況。如中華按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每年3月初出現第一代幼蟲,成蚊密度在5月起始上升,7月達高峰,9月以後下降;但在台灣省每年4月至9月間有兩個高峰。我國大多數地區在6~9月是成蚊密度高峰季節。媒介蚊蟲的季節消長與疾病流行的季節有關。
越冬是蚊對氣候季節性變化而產生的一種生理適應現象。蚊本身規律性生理狀態受到阻抑,進入休眠或滯育狀態。以成蚊越冬的雌蚊表現為不吸血,卵巢停止發育,脂肪體增大,隱匿於山洞、地窖、牆縫、暖房、地下室等陰暗、溫暖、潮濕、不通風的地方,不食不動,新陳代謝降至最低點;到次年春暖時,蚊開始復甦,飛出吸血產卵。以成蚊越冬的有致倦庫蚊、淡色庫蚊、中華按蚊等;以卵越冬的多見於伊蚊,嗜人按蚊也可以卵越冬;以幼蟲越冬的多見於清潔水體孳生的蚊種,如微小按蚊,騷擾阿蚊的幼蟲也能越冬。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全年平均溫度均達10℃上,蚊蟲無越冬現象。越冬機制複雜,受外界因素如溫度、光照、內分泌調節、種的遺傳性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疾病病種

蚊類不僅吸血騷擾,而且傳播多種疾病,在我國,重要的傳病蚊種如下:
  1. 嗜人按蚊(An.anthropophagus)成蟲灰褐色,雌蚊觸鬚較細,末端兩白環寬,常相互連線;翅前緣基部一致暗色;後足跗節僅有窄端白環;腹側膜上無T形暗斑。該蚊是我國獨有蚊種,分布在北緯34°以南地區,主要孳生於植物遮蔭較好、水質清涼的靜水或緩流小積水中,如稻田、茭白田、水坑、灌溉溝等。是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傳瘧作用高於中華按蚊。
  2. 中華按蚊(Anopheles sinesis)雌蚊觸鬚具4個白環,頂端2個寬,另2個窄;翅前緣具2個白斑,尖端白斑大;腹側膜上有T形暗斑;後足1~4跗節具窄端白環。分布於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國各省區,是廣大平原,特別是水稻種植區瘧疾和馬來絲蟲病的重要媒介。雖然不是高效的傳播者,但由於種群數量大,可引起暴發性流行。幼蟲主要孳生於緩流清水中,如小溪、溝渠、滲出水等。
  3. 微小按蚊(An.minimus)棕褐色小到中型蚊種。雌蚊觸鬚具3個白環,末端兩個白環等長並夾一約等長的黑環;觸鬚後半部有一較窄白環,上述黑、白環也可有變化;翅前緣具4個白斑;各足跗節一致暗色。分布在北緯 32°以南山地和丘陵地區,是該地區瘧疾的主要媒介。
  4. 大劣按蚊(An.dirus)灰褐色中型蚊種。雌蚊觸鬚具4個白環,頂端白環最寬。翅前緣脈具6個白斑,第6縱脈有6個黑斑。各足股節和脛節都有白斑,後足脛節和第1跗節關節處有一明顯的寬白環。大劣按蚊是熱帶叢林型按蚊,主要孳生於叢林邊緣蔭蔽的溪床積水、淺潭、小池等處。大劣按蚊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海南島以及雲南西部和 廣西南部的少數地區,通常有較高的自然感染率,是海南島瘧疾媒介防制的主要對象。
  5. 淡色庫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和致倦庫蚊(Cx.P.quinquefasciatus)褐色、紅棕或淡褐中型蚊種。成蚊的共同特徵是:喙無白環;各足跗節無淡色環;腹部背面有基白帶。致倦庫蚊和淡色庫蚊的形態、生態習性近似,但在我國的地理分布不同,以北緯32~34°分界,致倦庫蚊分布在南方廣大地區,淡色庫蚊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在分界區可有它們的中間型。兩者都被稱作“家蚊”,是室內常見的刺叮吸血蚊蟲,是城市滅蚊的主要對象之一。幼蟲主要孳生在小型,特別是污染的坑窪、水溝以及容器積水。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是班氏絲蟲病的主要媒介。
  6. 三帶喙庫蚊(Cx.tritaeniorhynchus)棕褐色小型蚊種。喙中段有一寬闊白環,觸鬚尖端為白色;各足跗節基部有一細窄的白環;第2~7腹節背面有基部淡色帶。廣布除新疆自治區以外的全國各省區,是絕大多數地區稻田蚊蟲的優勢種,但也廣泛孳生在沼澤、池塘、灌溉渠、窪地積水等處。雌蚊人畜血液兼吸,而偏吸牛、馬、豬、犬等血液,是我國流行性乙型腦炎的主要媒介。
  7. 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分布較廣,北達瀋陽(約北緯41.8°),西北至寶雞,西南到西藏自治區,但以北緯34°以南為常見,多孳生在居民點及其周圍的容器(如缸、罐、盆、廢棄輪胎等)和植物容器(如竹筒、樹洞等)以及石穴等小型積水中。
  8. 埃及伊蚊(Ae.aegypti)深褐或黑色而具銀白色或白色斑紋的中型蚊種。中胸背面兩肩側有一對由白寬彎鱗形成的長柄鐮刀狀斑,兩白斑之間有一對金黃色縱線,形成一弦琴狀斑紋。分布限於北緯 22°以南的海南,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和台灣省的南部。主要孳生在室內及其周圍容器積水中。雌蚊偏吸人血,而且在一個生殖營養周期中有多重吸血的習性,因而增加了傳播疾病的機會。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我國登革熱的媒介。

防制原則

由於蚊蟲的抗藥性愈來愈嚴重,加之殺蟲劑對環境的污染及對生態平衡的影響,單純依賴化學滅蚊的做法已不可取,當前多採用綜合治理的辦法,包括環境治理、化學防制、生物防制及法規防制等。
1.環境治理 通過環境處理和環境改造改變孳生環境。對稻田型孽生地的處理,宜採用間歇灌溉、剷除岸邊雜草和稻田養魚;對污水型草生地處理,可通過疏通下水道、污水溝、改陽溝為暗溝並封閉、污水井加蓋、填平污水池等方法達到減少蚊蟲孳生地的目的。對容器型孳生地則需採用搞好環境衛生,平窪填坑、堵塞樹洞、處理竹筒、翻缸倒罐及清除廢棄器皿、加強輪胎堆放的管理等措施。
2.化學防制 雙硫磷、倍硫磷、毒死摔、殺螟松和辛硫磷等是殺滅蚊幼蟲的主要藥物。滅成蚊有下列方法:
(1)室內速殺:通常採用化學藥物複合配合劑,用噴霧器、氣霧罐等器械噴灑室內或蚊蟲棲息場所。氣霧罐的複合劑配方通常由擊倒劑、致死劑、增效劑以及香精、去臭煤油和拋射劑等組成。
(2)室內滯留噴灑滅蚊:多用於媒介按蚊的防制,是防制瘧疾的主要措施之一,對家棲蚊類有明顯效果。常用的滯留噴灑殺蟲劑有DDT、馬拉硫磷、甲嘧硫磷和擬除蟲菊酯類等。可濕性粉劑配製的水懸劑適於噴灑吸水性強的泥牆、磚牆,乳劑適用於木板、水泥等表面光滑的牆面。
80年代起,在我國使用溴氰菊酯或其他擬菊酯類殺蟲劑浸泡蚊帳或噴灑蚊帳,經現場試驗,對降低嗜人按蚊、中華按蚊及大劣按蚊密度和控制瘧疾發病率效果明顯,是近年抗瘧工作中媒介防制的重要進展。
(3)室外滅蚊:一般用於某些蚊媒病,如登革熱或乙型腦炎流行時,進行區域性或病家室內外及其周圍處理。在疫區大面積採用超低容量噴灑法快速滅蚊,在居民點一般用辛硫磷及馬拉硫磷合劑;在村莊周圍可用馬拉硫磷乳油。
3.生物防制 生物防治包括放養食蚊魚類和施放生物殺蟲劑。例如在水溝、水池、河溪放養柳條魚,在荷花缸、太平缸及賓館公園內的小型水池放養觀賞魚類,在飲用水缸放養塘角色、尼羅非魚、中華鬥魚,在稻田內放養鯉魚、非洲鯽魚以及在灌溉溝內放養草魚等。對一時不能改造的污水池、蓄水池、消防池以及城市的一般水池可採用投入化學殺蟲劑或生物殺蟲劑如蘇雲金桿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i-14株或球形芽胞桿菌(B.sphaericus,Bs)製劑的方法。
4.法規防制 利用法律或條例規定防止媒介蚊蟲的傳入、對蚊蟲防治進行監督以及強制性的滅蚊。特別要加強機場和港口的檢疫,防止媒介攜帶入境,通過運輸工具擴散。

生活習性

蚊子還有著以下的生活習性

孳生習性

蚊蟲都孳生於水中,不同性質的水質和積水類型孳生不同種類的蚊蟲。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制本措施。
水體類型主要孳生蚊種
嚴重污染水體,如糞坑、糞池
騷擾阿蚊
輕度污染水體,污水坑(溝)、糞坑,窪地積水等
致倦庫蚊、淡色庫蚊
面積較大的清潔水體,如稻田、荷溏、沼澤等
中華按蚊、三帶喙庫蚊
清潔而流動水體,如山溪或溪床等
微小按蚊
小型自然水體,如樹洞、竹筒、壇、罐等積水
白紋伊蚊、仁川伊蚊
家宅內外的器,如水缸、椰子殼積水等
埃及伊蚊

吸血習性

蚊也是通過吸血傳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習性能察知其與疾病的關係。
只有雌蚊才吸血,雌蚊必須吸血其卵巢才能發育,繁衍後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故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棲息習性

掌握蚊的棲息習性是制定滅蚊措施的依據。
蚊羽化後和吸血後均須尋找地方棲息,一般講蚊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如屋內多在床下、櫃後、門後,牆縫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叢、山洞、地窖、橋洞、石縫等處。
據吸血後棲息習性不同把蚊分為以下三種:家棲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棲型:如中華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後有些在室內,有些到室外棲息。野棲型:如大劣按蚊、白紋伊蚊等吸血後要飛到室外消化胃內的血液。

蚊子壽命

蚊子的壽命,在自然條件下雄蚊交配後約 7~10 天,但在實驗室可活到 1 至 2 個月;
雌蚊至少可活 1 至 2 個月,在實驗室曾活到 4 個月。

蚊子危害

在蚊子中,最可惡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因為它只有在吸血後,才能使卵巢發育。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蚊子的一對觸鬚和三對步足上,分布著很多輪生的感覺毛,每根感覺毛上密集地排列著圓形或橢圓形細孔。黑夜裡,蚊子可以憑著這種感測器感知空氣中人體散發出來的二氧化碳,在1‰秒內作出反應,就能正確敏捷地飛到吸血對象那裡。蚊子在吸血前,先將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與血混和,使血變成不會凝結的稀薄血漿,然後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陳血,吮吸新鮮血液。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隻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體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還會“挑肥揀瘦”,專門尋找合乎“口味”的對象。蚊子在熟睡的人們的枕邊“嗡嗡”盤旋時,依靠近距離感測器來感應溫度、濕度和汗液內所含有的化學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體溫較高、愛出汗的人。因為體溫高、愛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氣味中含有較多的胺基酸、乳酸和氨類化合物,極易引誘蚊子。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瘧疾這種病是由瘧蚊傳染的。 瘧疾又稱瘴氣。據1935年衛生署的調查,在瘴氣盛行的區域裡,居民血液內有瘧原蟲的占50%,患惡性瘧疾的占72%。1936年江蘇皋縣因患瘧疾死亡二萬人左右,1876年開鑿巴拿馬運河時曾因黃熱病及瘧原死了無數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後經昆蟲學家解決了蚊子的問題才得以繼續完成運河工程。1930年遠東熱帶病醫學會的報告指出:泰國每年死於虎口約50人,而死於瘧疾者達五萬人。
蚊子是怎樣把病原傳入人體的呢?當瘧蚊吸食患有瘧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瘧原蟲(瘧疾的病源)吸進體內。它們再咬人時,瘧原蟲又從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體內了。十天以後,瘧原蟲開始在接近皮膚的血管內出現。它們在患者的紅血球內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蟲,這些小原蟲破壞紅血球並釋放一種毒素。每個小瘧原蟲又侵入其它紅血球而繼續繁殖,使得病人體內瘧原蟲和毒素越來越多,引起患者發冷和發燒。得了瘧疾的病人首先發冷,全身抖個不停,但體溫表測驗體溫是高的。大約經過一小時,病人才覺得發燒,這時體溫繼續上升,三、四小時之後開始出汗、體溫下降,再過幾小時病人覺得鬆快,病好像過去了,其實這時小原蟲已侵入新的紅血球,又開始繁殖。當瘧原蟲再次破壞紅血球而出時病人又發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獲得適當的治療否則這種發作將有規律地繼續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瘧疾給人類造成的損失是相當大的,病人身體衰弱,工作效率低,嚴重時還會喪失生命。目前用藥品已可治療和預防此病,但最好的辦法是消滅傳染這種疾病的蚊子--瘧敗。
流行性乙型腦炎(這是一種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也是由蚊子傳帶的,這種病又叫日本乙型腦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腦炎。患者有發燒、頭疼、嘔吐,抽風、昏睡、昏迷等現象。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品,所以病死率相當高。
蚊子咬吸了合有本病毒的人或動物的血液後,經過一個相當時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沒有免疫力的人時可以使被咬者發病。傳染這種病的蚊子叫庫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發生與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傳染外,必須大力進行滅蚊,消滅傳播者。此外,庫蚊和按蚊還傳播絲蟲病(象皮腫)。
我國能傳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叫按蚊,俗名瘧蚊,主要傳播瘧疾。據不完全統計,1929年的1年內,全世界因患瘧疾致死的約200萬人。另一類叫庫蚊,主要傳播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第三類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紋,又叫黑斑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登革熱。
在夏天適宜的環境裡,雌蚊將卵產在水中,一二天后就孵化成幼蟲,叫孑孓。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變成蛹,蛹繼續在水中生活兩三天,即可羽化成蚊。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雌蚊多在羽化後2-3天開始吸血,溫度、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可影響蚊的吸血活動。氣溫在10°C以上時開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庫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則愛吸家畜的血,但沒有嚴格的選擇性,因此蚊可傳播人獸共患病。
科學家們從很早以前就發現二氧化碳對蚊子有很強的吸引作用, 但是,僅僅是二氧化碳還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因為事實表明畢竟蚊子更愛叮咬人們的手臂和腿腳。因此,二氧化碳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是皮膚肯定還釋放了其他對蚊子更充滿誘惑力的物質。
科學家發現蚊子對一些混合物的反應非常劇烈,在他們所實驗的346種物質中有三種特殊化學物質的混合在實驗中每次都能吸引90%的蚊子。而伯尼爾發現他自己的胳膊和手卻只吸引7隻蚊子。“而有時候將30種物質混合蚊子卻一點都不被吸引”,伯尼爾說。但是,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們始終沒有發現任何可以100%吸引蚊子的引誘劑。
研究人員還發現可以釋放出類似人的體味的混合物對蚊子有更高的吸引力。但是,這離製造出更好的引誘劑還差得很遠。因為引誘劑必須得比在它附近的人體對蚊子更具吸引力才能達到效果,伯尼爾等人說“接近人體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做到。”
消滅蚊子是保證人的身體健康,避免疾病傳播的關鍵。蚊子的-生經過卵, 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里,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裡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后,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就是蚊子)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視窗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卯,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套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血,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黃昏天暗蚊子開始往屋內飛,所以這時滅蚊效果最好。而屋內牆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後等是蚊子最喜歡躲的地方,因此,噴射氣霧劑的時候,要特別留意。

應對方法

在了解蚊子的生活習性之後,那么有什麼對付蚊子的好方法呢?下面就教幾招:
物理驅蚊第一招 :消滅蚊子生存環境 (對於在宿舍就無辦法啦,下面太多草同垃圾
有的居住環境差,周圍死水多,需要經常噴藥,這不僅滅蚊難度大,還會因此花費很多錢。所以不妨用一些物理方法滅蚊。
解決辦法:及時清理垃圾,不要留死水。
物理驅蚊第二招 :肥皂水
關上門窗,在窗前放置一個盆子,盆中加點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會有一些死去的蚊子”。
每天持續使用這種方法,幾乎可以不用再 噴殺蟲液去殺蚊子了。而且 蚊子也會越來越少。
物理驅蚊第三招 :大蒜、維生素B
還有兩件驅蚊的制勝法寶,您不可不試,這就是大蒜、(花生)維生素B。
物理滅蚊第四招 :鹽水、牙膏
如果你一不小心還是被蚊子給咬了,也不要急著用手抓。來一點鹽水或牙膏,塗在患處可以迅速幫你止癢。
我們看看另一種辦法——把用過的失去藥力的蚊香藥片,輕輕滴上幾滴風油精,插上電源,就能達到較強的驅蚊效果,又節約藥片。遇上停電還可以把用過的一兩片藥片,一塊點燃,幾分鐘後,就能起到驅蚊滅蚊的效果。
蚊毒遇到高溫即可解,被蚊子咬過後,蚊毒最怕高溫,立即用熱毛巾敷5分鐘就可以了。或者用熱水瓶瓶塞(瓶裡面當然要有熱水)稍燙,點敷小包,以不燙傷為準。3~5分鐘即可。
以上省錢滅蚊法你也可以試試。如果你習慣使用噴霧劑對付蚊子,就要選擇最佳時間和重點部位來滅蚊。

傳播肝炎

生物通編譯:一些無法解釋的C型肝炎感染病例可能是由於蚊子叮咬引起的嗎?研究者發現病毒可以在蚊子的細胞中結合併進行複製,為這一可能提供了某種程度上的證據。但是,許多專家不同意蚊子可以傳播C肝病毒的觀點。
全世界大約有17000萬人被丙性肝炎病毒感染,這種病毒導致患者的肝臟炎症,從而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病毒是通過感染的血液製品和污染的針頭傳播的,但是在大約20%的感染者中不存在這樣的危險因素。丙性肝炎屬於黃病毒屬,而這個屬的病毒中包括可通過昆蟲傳播的病毒,如西尼羅病毒,登革熱病毒和黃熱病毒。這一點使得由法國Université Joseph-Fourier Grenoble I in La Tronche的Emmanuel Drouet領導的一個研究組開始懷疑是否丙性肝炎病毒可以在蚊子細胞中複製。
研究者們從一個丙性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體內分離到病毒,並將其加入到Aedes pseudoscutellaris蚊子的細胞和非洲綠猴的腎細胞中,這兩種細胞系都是其它黃病毒常用的培養細胞系。在今年5月出版的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中,這個研究組報導說通過測定感染後長達28天時間內的病毒的RNA水平,病毒可以結合蚊子和猴的細胞並在細胞內進行複製。相反在人B細胞活肝癌細胞中大約一周后感染失敗。Drouet說,這可能表明蚊子傳播C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儘管還沒有人在蚊子體內發現C型肝炎病毒。
美國軍隊感染性疾病醫學研究中心的昆蟲學家Michael Turell說,由於C型肝炎病毒與黃病毒之間的關係,這種病毒能夠在蚊子細胞中複製並不令人感到出乎意料。
許多科學家強烈反對蚊子可以傳播C型肝炎的看法。他們指出C型肝炎病毒感染沒有地域或季節分布的特點,而這些是蚊子傳播的特徵。他們認為目前一些無法解釋的病例可能僅僅是性傳播或者隱瞞了吸毒的事實。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David Thomas說:“現在仍然缺乏蚊子傳播這種疾病的證據。”

驅蚊方法

贏家生活小參謀:有關專家建議,夏季不妨採用以下安全且天然的驅蚊方法:
  1. 用蚊帳或紗窗把蚊子隔絕在外,蚊帳既能避蚊又能防風,還可吸附飄落的塵埃,尤其適合兒童。紗窗則可讓新鮮空氣進入室內,同時讓有害的煙霧流到室外去。
  2. 在臥室內放置幾盒揭蓋的清涼油和風油精,或擺放一兩盆盛開的夜來香、茉莉花、米蘭、薄荷或玫瑰等,蚊子會因不堪忍受它們的氣味而躲避。
  3. 室內安裝橘紅色燈泡,或用透光的橘紅色玻璃紙套在燈泡上,開燈後蚊子會因懼怕橘紅色光線而逃離。
  4. 用空酒瓶或口盅裝上糖水或啤酒放在陰暗處,蚊子聞到甜酒味就會往瓶子裡鑽,會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
  5. 生吃大蒜、口服維生素B,通過人體生理代謝從汗液排出體外,會產生一種蚊子不敢接近的氣味。
據了解,化學合成驅蚊劑,如蚊香、殺蚊(蟲)氣霧劑等,存在刺激性、不正確使用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疾病、皮膚病等疾病,遇到劣質產品甚至還能致癌。天然驅蚊劑如驅蚊花露水等,雖然具有清涼、止癢、驅蚊的功能,但因其液體需塗抹於皮膚,皮炎及皮膚破損者使用後會產生刺激,不適合嬰幼兒、孕婦、過敏體質者。而老人及嬰幼兒的呼吸道抵抗力較弱,對外界刺激較敏感,使用中草藥驅蚊現優勢。
據蘇州市立醫院藥學部副主任中藥師朱莉紅介紹,中藥驅蚊包經臨床使用證實環保、安全、有效。市立醫院本部驅蚊草藥配方為金銀花、丁香、艾葉、白芷、藿香、石菖蒲、紫蘇葉、薄荷(12克)各10克,將這八味中藥用透氣布袋包在一起,通過藥草散發出氣味,達到驅蚊目的。

蚊與生態鏈

由一種蚊子的消失引起的生態缺口很快就會被其他生物的填滿
許多人會說在對待蚊子這個問題上答案很明了:把它們一網打盡,從地球的表面抹去。沒有人提過這樣的建議把它們從歷史上抹去或懲罰它們,這也表明了蚊子雖滿世界都是卻多么的微不足道。對蚊子們而言好景不長了。
假如蚊子滅絕真的對生物有好處的話,這一結果可能歸結於這一物種的微不足道和自然的快速變化性質;甚至可能是因為那些吃蚊子的物種只不過把它們當點心而已。沒有動物因為它的消失而挨餓,都能活得好好的。
在其它地方,蚊子確實沒表現為生物鏈的必要一環,它們可以被簡單地替換;在許多情況下,會有一個競爭昆蟲願意替換掉蚊子的生態位。一隻飲食結構為50%蚊子和50%飛蛾的青蛙會愛上光吃飛蛾,假如可吃的飛蛾數量能翻倍的話。但是,必須承認有算計失靈的時候,蚊子的滅絕可能導致一些捕食者魚或鳥的滅絕,這可能引起當地生態系統的波狀循環。不變的是,蚊子沒有真正控制任何種群,因此不可能看到任何受這個常見蚊群牽制的危險物種的大爆發。
然而科學家發現,在很多情況下,由一種蚊子的消失引起的生態缺口很快就會被其他生物的填滿。生活將會跟以前一樣,甚至還會更好。考慮到它們是主要的疾病傳播媒介,“很難說消滅它們會有什麼壞處,只是保不準有點附帶損害。”伊利諾州立大學的昆蟲生態學家史蒂文·朱利亞諾(Steven Juliano)說。沒有蚊子的世界將會“對我們更安全”,來自巴西聖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醫學昆蟲學者卡洛斯·布里索拉·馬孔德斯(Carlos Brisola Marcondes)說,“蚊子的消失對於人類而言影響重大。”
人們有能力把這個吸血者清理掉嗎?一項蓬勃發展的運動給出了肯定回答。假如向前邁進一步的話,最可能利用的是武器基因學武器;噴霧劑和捕蚊網不到可能順利完成任務。
《自然通訊》6月10日發表研究論文,公開講述這種用來控制蚊子數量的“性彆扭曲”法。這個念頭60年前就已經問世,但直到現在才首次成功演示。
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與美國、義大利同行合作進行的這項研究中,他們嘗試給瘧疾的主要傳播者甘比亞按蚊注射一種“內切酶”,以“切割”並破壞蚊子X染色體中的DNA,使這些蚊子只能繁衍出雄性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