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恐龍化石,遺址遺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富榮鹽場宣告獨立,成立自貢地方議事會,行使地方行政權力,富榮鹽場東場設定5個鹽區,境內為豆芽灣、東嶽廟、大墳堡、涼高山鹽區之域。東至大山鋪,南至軒轅石、關外,西至大塘山、高硐,北抵二房灣至三江店。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經四川省政府批准,成立自貢市政籌備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從富順縣劃7鄉鎮及榮縣3鄉鎮,成立自貢市,境內新壋鎮、新又、大山、高硐鄉為自貢市管轄。
民國三十年(1941年)8月,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到自貢時,認為大墳堡名稱不雅,遂改為大文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新壋鎮改為大文鎮,新又鄉改為涼高山鄉。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2月,改鄉鎮為區,第六區(大文鎮)、第七區 (涼高山鄉)、第八區 (大山鄉)、第九區 (高硐鄉)。
1949年12月5日,自貢市和平解放。同月18日,中共自貢市委派幹部先後接管國民政府第六、七、八、九區政權。
1950年3月,自貢市區劃調整,境內原六、七區合併改為第三區,原第八區改為第四區,原第九區改為第六區,同年6月,第六區合入第三區。
1953年1月,民主建政,第三區改為大墳堡區人民政府,駐地望竹灣;第四區改稱第一區公所,駐地大山鋪南華宮。同年6月撤銷第一區公所。
1955年8月5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自貢市人民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將大墳堡區改為大安區。
1956年12月,經省人委會批准,1957年1月,大安區與自流井合併,稱自流井區,辦公地址自19流井新街。
1958年3月,遷廣華山。
1959年1月,以大安鹽廠為主,建立大安城市人民公社 (區級),直隸自貢市。辦公地址洞口井大安鹽廠厂部。1960年5月,遷廣華山54號。
1961年7月,政企分設,恢復大安區建制。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後,湖廣填川,人口漸增,富順縣改編為四鄉八路,北曰富義鄉,轄上北、下北路。境內為富義鄉下北路所轄之新壋鎮、新又鄉、大山鄉、高硐鄉團保。乾隆中葉,富義鄉下北路八個保,沿襲至清末。
民國初年,匪風猖獗,以保為單位進行團練,故保改作團。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境內為新壋、新又、大山、高硐團。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並團改鎮鄉,新壋鎮 (新壋團)、新又鄉 (新又團)、大山鄉(大山團)、高硐鄉 (高硐團)。同年,蔣介石統一川政。年底,富順縣按省政府指令,改鄉並區,將清代大甲(每甲100戶)改為保,實行聯保制,時境內富順第五區所轄新壋聯保(64保),新又鄉聯保(24保),大山鄉聯保(41保),高硐鄉聯保(24保)。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經四川政府批准,建立自貢市,境內4鄉鎮聯保轄153個保隸屬自貢市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行政區劃為鎮(鄉)、保(10甲為保)、甲(10戶為甲)。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以15戶為甲,10保以上、30保以下為區。將鄉鎮改為市轄區,第六區(大文鎮),26保, 409甲;第七 區(涼高山鄉),14保,200甲;第八區(大山鄉),16保,238甲;第九區(高硐鄉),12保,175甲。共68保,1022甲。沿襲至解放。
1950年至1979年,行政區劃歷經15次調整。1988年1月,何市鄉改為何市鎮。
1994年8月,撤銷愛和鄉,建立大山鋪鎮,將涼高山街所轄3個居委會29個組劃歸大山鋪鎮。
1995年8月,群樂鄉改為三多寨鎮,新店鄉改為新店鎮,勝利鄉改為勝利鎮,團結鄉改為團結鎮。
2001年4月17日,經省政府批准,對部分鄉鎮進行調整合併,撤銷新民鄉、新勝鄉,合建新民鎮;撤銷勝利鎮,將原勝利鎮所轄地域合入大山鋪鎮;撤銷鴛鴦鄉,將鴛鴦鄉所轄地域合入三多寨鎮;撤銷永和鄉,將永和鄉所轄地域合入何市鎮。同年12月,新民鎮將15個村合併為10個村,大山鋪鎮將12個村合併為10個村。城鎮64個居委會調整為42個社區居委會。
2005年7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劃入富順縣所轄的牛佛、廟壩、回龍3鎮,劃出紅旗鄉(歸自流井區管轄),8月1日起行使新的行政職權。
2006年,轄區面積398.81平方公里,轄鳳凰、和平、永嘉3鄉,新民、團結、大山鋪、三多寨、何市、新店、牛佛、廟壩、回龍9鎮和大安、龍井、馬衝口、涼高山4街道。
2009年,轄鳳凰、和平、永嘉3鄉;新民、團結、大山鋪、三多寨、何市、新店、牛佛、廟壩、回龍9個鎮;大安、龍井、馬衝口、涼高山4街道。
區劃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安區位於
四川盆地南部,
自貢市東北部,介於北緯29°19′30″—29°28′53″,東經104°44′08″—105°04′14″之間。東連
隆昌縣,南接
富順縣、
沿灘區,西鄰
貢井區、
威遠縣,北與
威遠、
內江接壤。轄區東西長36.9公里,南北寬23.1公里,轄區面積398.8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大安區地勢北部和西北部較高,東部為緩丘,中南部較低凹,地形似向南開口的 “馬蹄形”,並以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分布,明顯表現出三個夷平面。平均海拔330米左右,海拔在400米以上高丘有80餘處,最高海拔大安寨451米,最低點回龍鎮紅珠村沱江出境處海拔270.3米。
大安區境內地貌以構造剝蝕地形、剝蝕侵蝕地形和侵蝕堆積地形組成。地表丘陵錯綜起伏,溝谷縱橫切割,形態為饅頭丘、卓狀丘、脊狀丘、雞爪丘。溝谷以開闊的 “U”字形、 “箱”形谷為主,丘間沖、溝、扁、垇、谷交錯,主要表現為山丘、緩丘、溝谷、平壩河漫階地。
土壤
水稻土類,
水稻土類分3個亞類,4個土屬,11個土種。主要為沖積性水稻土、紫色土性水稻土、黃壤性水稻土,占耕地面積37.68%,其中以紫色中性水稻土為主,占34.63%。
沖積土類,
沖積土有黃壤性沖積土、暗紫色泥土2個土種,占耕地面積0.65%。
紫色土類,
紫色土有河流沖積土、棕紫泥土兩個亞類,兩個土屬,9個土種。占耕地總面積55.45%,其中棕紫色泥土占54.64%。是區內主要農耕地。
黃壤土類,黃壤土以沙黃土為主,分沙土、半沙半泥土2個土種。占耕地總面積5.95%。
氣候
大安區境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具有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四季分明的特徵。也有乾旱、洪澇、大風、秋綿雨、低溫等主要不利氣候因素。春季,氣溫回升快,但不穩定,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寒潮來時常伴有 “乾風”。3月連續4天以上平均氣溫小於12℃的低溫,年頻率為0.8%,常有春旱出現。夏季,控制大安區的氣壓系統主要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初夏,5月連續3天以上小於20℃的低溫,夏雨較集中,有時成災,夏、伏旱交錯出現。風向以偏南風為多,平均風力2級左右,雷雨時伴有陣性大風。秋季,氣溫下降迅速,歷年7月下旬至 8月上旬,平均大於35℃的盛夏高溫日數有15天(俗稱秋老虎),常有伏旱出現。9月有連續3天以上小於20℃的低溫,同時又有秋綿雨。冬季,冬乾少雨,常有冬乾出現,風力微弱,平均風力不到2級,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7.5℃,具有冬暖的特徵。
水文
大安區境內平均豐水年徑流深370毫米,年平均徑流量1.44億立方米。P=50%,年徑流量1.34億立方米;P=75%,年徑流量0.99億立方米;P=95%,年徑流量0.61億立方米。境內有大小河流46條,總長247.11公里。面積2.49萬畝,屬長江流域之沱江水系。
沱江,古名金川、雒水、中江、內水,發源四川盆地西北邊沿九龍山南麓。上源名綿陽河、
石亭江、
湔江。都江堰引岷江水系的清白江、柏系河、毗河亦匯入沱江而成雙生河流。金堂縣以下始稱沱江。全長655公里,流域面積2.8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19立方米/秒。境內流域面積1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50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10億立方米。由西北向東南流,進入中南部至瀘州入長江。
雙龍橋河,源於何市鎮雙龍橋水庫,橫穿牛佛鎮東流至沱灣街口公路入沱江,長約10公里。
三岔河,上游分三源,分別在隆昌縣斧光鄉、黃家場、復興鄉,故名三岔河。從牛佛鄉入境,又受永新龍骨山小河水,在富隆橋下入沱江,全長15 公里,境內5公里。
陳家橋河,源於回龍鎮北部,經回龍前進村陳家橋入沱江,長約4公里。
釜溪河,為沱江一級支流,由二級支流旭水河與威遠河在鳳凰鄉雙河口匯合後,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市區和鳳凰、紅旗、和平鄉後,在富順縣李家灣注入沱江,多年平均流量63.68立方米/秒。
威遠河,為釜溪河一級支流,發源於榮威高地北部相龍山,流經威遠後,在新民鎮詹家村入境,由北向南流經新民鎮、鳳凰鄉,在雙河口與旭水河匯合而成釜溪河,全長102.7公里,境內長20.6公里。
旭水河,為釜溪河一級支流,發源榮縣九宮山余脈,流經榮縣、貢井區後,在鳳凰鄉雙河口與威遠河一道匯集成釜溪河,境內長4.7公里,水域面積1324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大安區轄區面積398.81平方公里,2006年土地詳查面積為400.97平方公里,合60.15萬畝。其中,農用地46.38萬 畝,占77.1%;建 設 用 地10.62萬 畝,占17.67%;未利用土地3.14萬 畝,占5.23%。
水資源
大安區境內水資源有
地表水、過境水、境外引水、
地下水,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42.1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年均0.98億立方米,過境水年均104.67億立方米,境外引水年均0.09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均0.05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大安區礦產資源有岩鹽、
滷水、
天然氣、
石灰石、石料、型沙、河沙、
頁岩、粘土等近200餘種,以岩鹽、滷水、天然氣著稱。僅大山鋪
鹽礦的蘊藏量就達到800萬噸,優質石灰石達到500萬噸,具有規模開採價值。在和平鄉境內發現了年自然流量達到3萬噸的
偏矽酸、鍶優質天然礦泉水。
動物資源
大安區有獸類20餘種,主要有:
毛狗、
野豬、野兔、
野貓、獐子 (林鷹)、黃鼠狼、
穿山甲 (鱗鯉)、水獺等; 禽類有50餘種,主要有:
野雞 (雉雞)、鬼冬哥 (貓頭鷹)、陽雀 (杜鵑、布穀鳥)、點水雀 (水燕)、地麻雀 (四鷚)、
雁鵝、魚老鴰 (魚鷹)、黃老鴰 (黃鸝)、
野鴨、竹雞、秧雞、
斑鳩、喜鵲、燕子、
麻雀、山麻雀、
啄木鳥、馬夾雀、
畫眉、蠟嘴雀、白鶴、
烏鴉、老鷹、相思鳥、打魚雀、鷂子、胡豆雀、牛尿雀、花臉雀等;水族類,主要有:江團 (長吻 )、青鱔、白鱔 (鰻 )、
黃鱔 (黃鰻)、
白甲魚 (白鯉)、青波(中華倒刺 )、鰱胡 (鯰魚)、團魚 (鱉)、石扁頭 (螃 )、青槓 (青鰓)、黃辣丁 (黃顙魚)、翹殼(翹嘴紅")、母豬殼 (鱖魚)、紅眼棒 (赤眼鱒)、桃花浪 (南方馬口魚)、黑尾魚參、爬石子 (石斑桃)、油魚參子 (油魚)、船丁子 (蛇 )、蝦子 (蝦)、沙魚殼 (蚌)、
螃蟹、
烏龜、螺螄 (田螺)、
魚鰍 (泥鰍)和青蛙等;爬行類,常見的有菜花蛇、
烏梢蛇、紅麻子蛇 (褐麻蛇)、銅錢花蛇 (青鏈蛇)、青毒鏢蛇、四腳蛇 (蜥蜴)、爬壁虎 (壁虎)等;另有癩疙寶 (蟾蜍)、山螺螄 (蝸牛)、曲蟮 (蚯蚓)、
地牯牛等 ;昆蟲類,常見的昆蟲有40餘種:腹足類10餘種;甲殼類、斧足類、兩棲類等30餘種。
植物資源
大安區境內有野生的草(藤)本植物100餘種,主要有:芭茅草(俗名,下同)、稗子草、艾蒿、苦蒿、甜蒿、
車前草、鐵線草(行一枝)、絲茅草、
魚鰍串、爬地草、
龍膽草、香附草、散血丹、
蝦子草、牛牛草、雀雀草、官司草、鵝兒腸、馬蹄草、
馬鞭草、粑粑草 (馬唐)、細兔草、剪刀草、野萵筍、
四葉草、過江藤、蛇泡葉、筆桿草、牛兒大黃(牛舌頭)、
水花生、花生菜、水案板、竹葉菜、四楞草、
胡豆草、伸筋草、爬壁草、油草、
馬齒莧、狗地牙、鋸鋸藤、
薄荷、水茨菰、
燈籠花(蒲公英)、
狀元紅、黃菊花、
牽牛子、折耳根(魚腥草)、灰雞菜、麥麥草、蓑草、野棉花、顆草、氈連子、連毛氈、活麻、粉子頭、臭牡丹、山蔥、五穀子、牛屎片、蝦蟆葉等。還散生有馬兒桿、水竹兒、蘆稿、荷什物等。散生的主要木本植物有:
洋槐、
刺槐、構葉樹、馬桑、苦桑、鐵籬芭、黃荊、
苦楝子、刺榴等。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大安區總戶數16.05萬戶,戶籍總人口44.00萬人,比上年減少0.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9.64萬人,鄉村人口24.36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22.24萬人,女性21.76萬人。全區出生人口4297人,死亡人口2696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6.0%,人口自然增長率3.58‰。年末常住人口43.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2.05萬人,鄉村人口21.3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50.82%。
經濟
綜述
2017年,大安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2.9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6年增長7.6%(以下簡稱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56億元,增長4.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9%,拉動經濟成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136.02億元,增長7.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8.3%,拉動經濟成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62.35億元,增長7.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27.8%,拉動經濟成長2.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2445元。三次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6.74:70.10:23.16調整為6.84:63.88:29.28。單位GDP能耗為0.305噸標準煤/萬元,比2016年下降4.66%。
2017年,大安區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26.52億元,增長7.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0.8%,拉動經濟成長4.6%。
2017年,大安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CPI)比2016年上漲1.3%。其中,食品價格指數下降2.5%,非食品價格指數上漲2.3%,服務項目價格指數上漲3.8%,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0.9%。企業生產價格方面,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上漲4.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IPI)上漲7.0%。
2017年,大安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3.16億元,增長19.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6.34億元,下降29.0%;第二產業投資38.88億元,增長6.3%;第三產業投資97.94億元,增長31.4%。
2017年,大安區房地產開發投資0.22億元,下降89.8%; 其中,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22億元,下降72.8%。商品房屋施工面積47.55萬平方米,下降44.7%;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1.27萬平方米,下降58.3%。商品房銷售面積6.86萬平方米,下降55.0%;其中,住宅銷售面積4.19萬平方米,下降51.8%。商品房屋空置面積7.69萬平方米,下降48.3%。
2017年,大安區完成財政總收入80156萬元,增長38.9%;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6277萬元,增長16.0%。在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性收入21794萬元,增長0.9%;非稅收性收入14483萬元,增長49.9%。國稅收入4.08億元,增長32.5%;地稅收入2.42億元,下降20.5%。
2017年,大安區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79389萬元,增長11.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3586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13.2%,增長83.3%;社會保障性支出26934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15.0%,下降15.5%;教育支出28775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16.0%,增長24.4%;醫療衛生支出14913萬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8.3%,下降44.4%。
第一產業
2017年,大安區第一產業增加值14.56億元,增長4.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9%,拉動經濟成長0.3%。
2017年,大安區糧食播種面積20130公頃,增長0.1%。其中,大春播種面積15728公頃,增長1.5%;小春播種面積4402公頃,下降4.5%。
2017年,大安區糧食總產量10.85萬噸,增長1.2%。其中,小麥產量0.74萬噸,稻穀產量5.21萬噸,玉米產量2.26萬噸。油料產量1.13萬噸,蔬菜產量24.90萬噸。
2017年,大安區肉類總產量達到3.62萬噸,下降1.0%。其中,豬肉產量1.74萬噸,下降4.4%;牛肉產量0.26萬噸,增長0.3%;禽肉產量0.56萬噸,增長7.2%。
2017年,大安區水產養殖面積782公頃;水產品產量7808噸,增長5.2%。
2017年,大安區完成人工造林面積達到474公頃,增長7.5%,全區森林覆蓋率18.6%,比2016年下降7.3個百分點。全年有效灌溉5260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2.0萬千瓦。
第二產業
2017年,大安區第二產業增加值136.02億元,增長7.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68.3%,拉動經濟成長5.2%。
2017年,大安區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達到433.5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31.86億元,增長7.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0.488噸標準煤/萬元,比2016年下降8.88%。
2017年,大安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戶數89戶,實現工業總產值417.43億元,增長17.1%;工業增加值增長8.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19.50億元,增長12.2%;實現利潤總額16.99億元,增長8.6%;實現銷售產值416.46億元,增長16.9%,產銷率達到99.77%。
2017年,大安區規模以上工業分行業看: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2.56億元,增長21.0%;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實現產值64.84億元,增長18.9%;醫藥製造業實現產值24.22億元,增長11.5%;橡膠和塑膠製品業實現產值14.79億元,增長21.8%;非金屬礦物製造業實現產值21.51億元,增長16.7%;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產值13.37億元,增長19.2%;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產值26.82億元,增長20.2%;通用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48.93億元,增長16.3%;專用設備製造業實現產值13.98億元,下降1.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25.49億元,增長25.5%。
2017年,大安區規模以上工業分經濟類型看:股份合作企業實現產值4.57億元,增長12.4%;股份制企業實現產值396.44億元,增長1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產值13.50億元,增長13.6%;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實現2.92億元,下降17.7%。
2017年,大安區擁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5戶,實現總產值23.16億元,增長28.2%;實現增加值4.48億元,增長8.8%。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9.54萬平方米,增長40.9%,其中,新開工面積70.54萬平方米,增長90.1%;房屋建築竣工面積58.87萬平方米,增長12.2%。
第三產業
2017年,大安區第三產業增加值62.35億元,增長7.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27.8%,拉動經濟成長2.1%。
2017年,大安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3.30億元,增長13.0%。積極促進電子商務消費,自貢市天花井食品有限公司、四川鹽幫年代食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實現網上交易額798萬元。
2017年,大安區分地域看:城鎮實現零售額53.39億元,增長13.0%;鄉村實現零售額19.91億元,增長12.9%。
2017年,大安區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6.04億元,增長11.1%;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9.55億元,增長13.1%;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67萬元,增長14.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66億元,增長13.4%。
2017年,大安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銷售額35.19億元,增長22.8%;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0.70億元,增長14.8%。 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商品零售額18.03億元,增長22.2%。其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零售增長14.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增長18.8%,家具類零售增長2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增長10.1%,石油及製品類零售增長22.7%,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增長13.3%,汽車類零售增長24.6%,其他類零售21.4%,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3.4%,日用品類零售下降7.9%。
2017年,大安區全年共接待旅遊總人數945.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6.23億元。
交通運輸
2017年,大安區S207線大安區過境公路改線工程(大山鋪鐵路物流園區段)完工,縣鄉道改造149公里,農村公路窄路加寬工程160公里。
截至2017年末公路通車裡程810.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2.40公里,一級公路19.93公里,二級公路37.75公里,三級公路43.38公里,四級公路628.49公里,等外公路48.25公里。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9.56億元,增長4.0%。
政治
領導信息統計截至2019年3月,參考資料來源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大安區有文化館1個,文化站16個,文物保護單位27個。全區有公共圖書館1個,圖書總藏量12.17千冊。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0%。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大安區擁有中國小校36所,國小教學點51個。在中國小校中,中學有13所(九年制學校6所,國中4所,完全中學3所),國小有15所。轄區內擁有在校學生3.71萬人,其中:國小在校學生2.02萬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09萬人。轄區內共有專任教師1952人,其中:國小專任教師974人,普通中學專任教師695人。教學質量明顯提升,國中升學率達99.98%,高中升學率達93.7%。學齡兒童入學率達100.00%,其中女童入學率為100.00%。
科技事業
2017年,大安區組織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科技項目47項,獲得立項36項,對上爭取資金780萬元;其中,工業類項目33個,資金650萬元;農業類項目4個,資金114萬元。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0戶,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23個。全年共申請專利數524件,增長22.4%;其中,獲得專利授權的185件。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大安區有各類醫院、衛生院22所,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162張,衛生技術人員2544人,衛生防疫人員23人。嬰兒死亡率為3.1‰,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100.0%,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5.2‰。推進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96.73%;慢病管理3.02萬人,新生兒“五苗”接種率達99.84%。
體育事業
2017年,大安區有全民健身路徑49條,本年新增18條。全年舉辦體育競賽表演38場次。全年獲得市級以上獎牌9塊,獲省網球錦標賽青少年組女子金牌1枚。
人民生活
2017年,大安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409元,增長9.0%。人均消費性支出19625元,增長1.2%。在家庭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3601元,增長13.5%;經營性收入1681元,增長169.4%;財產性收入1026元,下降42.4%;轉移性收入15101元,增長4.7%。
2017年,大安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238元,增長8.9%。其中:工資性收入6766元,增長6.7%;經營性收入2176元,下降37.7%;財產性收入599元,增長1.2%;轉移性收入4697元,增長77.6%。
社會保障
2017年,大安區城鎮新增就業4702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466人,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就業5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動態消除了零就業家庭。舉辦青年技能培訓459人次,品牌培訓210人次。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0萬人。
2017年,大安區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59萬人,工傷保險參保1.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0.78萬人,失業保險參保0.9萬人。全區兩大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總計34.53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參保1.91萬人;城鄉居民參保32.62萬人,參保率達應參保人群的97.0%,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2017年,大安區城市低保累計保障10.68萬人次,發放城市低保金2920.82萬元。農村低保累計保障11.81萬人次,發放農村低保金1523.60萬元。
截至2017年末,大安區農村貧困人口5171人,比上年末減少1724人;貧困發生率1.83%,比上年下降0.61%。
歷史文化
恐龍化石
1979年12月,川西南礦區在大山鋪萬年燈基地施工發現大量化石。經古生物專家鑑定,系生活在1.6億年前的恐龍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重慶市博物館、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四川省恐龍發掘隊到此考察。初步測定,化石埋藏面積達1.7萬平方米。經過3年清理髮掘,在2800平方米範圍內,採集化石數百箱,包括恐龍家族中的
翼龍、
劍龍、
蛇頸龍、
蜥腳龍、
鳥腳龍等個體骨骼300多個,其中完整的
恐龍骨架30具。初步鑑定出含3個綱、11個目、15個科、近20種
恐龍化石。
遺址遺蹟
鹽井遺蹟
大墳堡是清朝富榮東場的鹽業主產區,在1.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曾鑿鹽井198眼(有的井已無名可查),平均600平方米就有1眼鹽井。境內尚有文字可考的鹽井31眼。還有鹽岩通腔的發源井,竹梘縱橫的澤厚井,推牛最多的天海井,第一口機器鑽鑿的鼎鑫井,
宋氏三姐妹參觀的鹹海井等。天一井位於扇子壩,清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畏堂王朗雲復淘廢井成功,月產滷水二三千擔。 永興井位於顏家灣,是桂馨堂顏昌英,從清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至道光五年(1825年)費時6年鑿成的黑鹵井,盛時燒鹽鍋300餘口,歲盈利白銀10萬餘兩,成為顏家灣首創鹽業。挖耳井,清道光十年(1830年)李振亨獲知張家沱有地,可以鑿井,遂投入資金,僱工鑽鑿,但鑿了七八年,不見功效並因資金斷絕,李振亨欲停鑿,回家將母親頭上的赤金挖耳典當, 次日備辦酒菜,款犒勞工匠後停工。工匠感恩,決定免費送鑿一天,鑽鑿成功,故名挖耳井,是李振亨的發家井。
燊海井鑿成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井深1001.42米,是當時中國深井的最高紀錄,也是世界人工頓銼深井的最高紀錄。通過修復,廠房、鹽灶、倉房、天車等生產設施均保護完好,尚能生產。 於1988年,被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鴻鶴鎮遺址
宋哲宇宗年間,河南一李姓入蜀,卜居在今大安區和平鄉,子孫繁衍,聚居成場, 商羅雲集,市井繁華,因場周圍竹木茂盛,鴻宿棲息,故地名鴻鶴壩,場名鴻鶴鎮,曾是榮德縣治喬遷所在地。 據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珍藏的清
乾隆年代續修的 《李氏族譜·世系》中載: “鴻鶴壩即宋時榮 德縣舊城池也”。又據清
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鴻鶴壩東嶽廟(上壩)碑文亦載:“夫鴻鶴鎮者,即鴻鶴場也,在宋時為榮德縣城。” 南宋末年,宋朝僅存半壁江山,朝政衰頹,
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進軍西南,輾轉入川,四川不少州、縣為躲避戰亂,紛紛擇地設衙僑治。榮德縣位於榮州(今榮縣)所在地,遂選中鴻鶴壩, 距離榮州百里之遙,與富順監 (縣)接壤,歷經40餘年,直至南宋徹底滅亡、元朝統治鞏固,榮德縣始徙去,鴻鶴鎮亦逐漸消失。
古寨
三多寨位於威遠、內江、富順三縣交界之處的牛口山脈,海拔426米,高出周邊平地70米,占 地1.25平方公里。清鹹豐三年(1853年),由鹽場巨富顏昌英、李振亨、王克家倡建,仿縣府城垣規格, 依山建寨,費銀10餘萬兩,耗工110多萬個,歷時8年竣工。寨牆全用砣石依懸崖砌成,高10米(最高處達 30—50 米),寬3米,寨牆周長4330米,辟有東、南、西(內西門)、北5道寨門,從東門 到西門,直徑1.65公里,從南門到北門,直徑1.05公里。以南寨門最為險陡,有 300 多級石級直通山下,遂以南門為主要通道,直達各門,並設集市貿易。寨門均寬 1.61 米,高3.3米,厚1米,均由 硬木用鐵皮包裹,門扇鉚有排排鐵釘,極其厚重堅固。寨牆上每1米就有一個槍垛,共有垛口2555個,四門築有24座粃台,設24個哨所。寨成後建三多寨議事廳為最高權力機構,可對外行文,自製寨規。下設平安局,常年由平安局派寨丁持槍站崗,守衛寨門。純屬一座戒備森嚴的封建堡壘。一直由李振亨後裔擔任歷屆寨長,並以 “多福、多壽、多男子”之意,命名三多寨。
大安寨,清鹹豐十年(1860 年),富順知縣胡汝開來自流井,面諭鹽紳三畏堂王朗雲,可仿效三 多寨,就近再築一寨,以作他日防禦之用。王朗雲遂約同紳商名流陳獻彰、黃懷獻,共同籌措,選址 大墳堡後山嶺,僱工開山劈石,加緊施工築寨。於
同治三年(1864年)寨成,占地0.7平方公里,海拔430.6米。寨牆高7米,厚3米,墊以石基,堅不可摧,上覆瓦屋,綿延數里。寨分3門,設炮台7座,槍垛、炮台相互接應,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曾抗拒 “李蘭起義軍”獲勝,遂命名大安寨。恐義 軍再來,又在大坳口山上再築一寨,命名久安寨,形成畸角之勢,以利戰爭。並設有團防局,養有寨丁。許多鹽商、富紳紛紛入寨,修建豪華住宅,亭台樓閣,糧倉、金庫達500餘處,人口逾萬,以王姓家族為主。
李亨祠
李亨祠位於新民鎮董家村2組屈家山,系三多寨李振亨的家祠,占地3040平方米,建築面積2080平方米,分上、下兩殿,皆搬鰲作脊,屋頂塑造人物,檐下雕樑畫棟,左右配有廂房數十間,作 為春秋祭祀、族人住宿。上殿(正殿),高11米,寬21米,進深11.5米,中壁供歷代高曾祖考妣神位。下殿,正中為大門,左右有側門,殿後有大花廳、池、橋,池畔左右有一小廳,設施齊備。祠堂 整體尚存,住有居民,但已成危房,待維修保護。 李莊 在大山鋪鎮糖房村以東150米,地名伍家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原房主姓名 不詳,光緒初年出售給三多寨李敬才,經整修為鄉村別墅,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中軸線上三重堂, 分左右兩廳,4個院落,4個天井,共有廳堂、居室53間,建築面積3009平方米,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1995年1月14日,公布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宮
萬壽宮系江西會館,位於牛佛鎮后街,坐東北朝西南。清康熙前期由江西客商集資修建, 建築占地面積約 3959平方米。山門頂額塑壽星老,正殿塑無量壽佛,全廟9尊神像。清宣統三年(1911年),被人縱火燒毀。民國初,縮小面積修復成禮堂式廟宇,占地約1000平方米。在長達19米的 地基中軸線上,大門、廳堂、廂房依次布建,四周則以山牆環繞。屋頂前後共有36隻檐角,三重檐馬頭牆對稱布建於廳堂左右,大門飾有人物木雕和垂花,後門飾有花鳥石刻。廟會一般定於農曆十月十八日,有時也擇期趕會。民國時,鐘孝欽曾任首人。
矽化木遺址
1983 年9月30日,愛和鄉新燕村長山嶺 (今屬大山鋪鎮)採石場開採石料時發現,報經專業技術人員確認。隨即發掘出兩株不同樹種的
矽化木,一株長達23.3米,最大直徑為1.3米,小分枝10個,樹種為銀杏類;另一株長13米,直徑1.08米,樹種為松樹類。兩株矽化木埋藏在距今1.6億年前的涼高山砂岩之中,產地與大山鋪恐龍化石相毗鄰,同屬於一個地質構造單元。1985年,被列為自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前,由市統一管理,建有臨時展覽棚。後移交大安區直接管理,設有專職管理人員。現已鋪設旅遊小道,入口處建有矽化木遺址石門,築有圍牆、木欄,沿路設有路標、簡介。
風景名勝
恐龍博物館
1982年5月20日,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強調要修建一座博物館,並題寫 “恐龍群窟、世界奇觀”8個大字。1984年4月5日,自貢恐龍博物館破土動工,1987年竣工,占地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立館建築6000平方米。由國務委員方毅題寫 “自貢恐龍博物館”館名。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 “中國旅遊勝地40佳”。恐龍博物館分為館舍、綠化地帶、附屬建築3個部分。整體建築分成地下室、一樓、二樓,共8個展廳。知識廳,陳列各種實物標本、繪畫、圖表和電動模型,構成一個藝術化的信息庫,為遊人提供有關恐龍起源、發展、絕滅等知識。骨架館即標本陳列廳,有9隻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恐龍及其他古生物骨架。地下室,在1350平方米的化石埋藏廳內,化石骨骼層疊橫陳,展現在遊客面前。2001年3月,自貢恐龍博物館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全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西山公園
西山公園位於鳳凰鄉境內,建成於1996年。占地76.6公頃,包括6山4溝2嶺,背靠謝家松林山,山高海拔439.8米。自貢電視台發射塔建於山頂之上,塔高143.6米,與公園互為借景。公園設4個出入口,以南大門為主,按每日1.2萬遊人控制。整個公園布局分為:登高望遠區、文化娛樂區、林壑休閒區、青少年活動區、公園管理和生活服務區。其中,按內容不同分為8個景區:“桃林春曉”“電塔秋情”屬登高眺遠區,地處土地坡山頂地帶,有知春亭、留春亭、秋爽亭、菊花茶莊、電視塔、飛霞閣及登山索道。“迷你名都”“鏡湖秀色”屬文化娛樂區,地處電視塔南坡和南大門入口北部,景區內保留了天車之最的達德井鹽場井架,高達113.4米,布置了中外名城微縮景觀和名都影視館。鏡湖可划船遊樂,鏡湖周邊是聽琴、知魚、捉月諸亭和聽雨軒、綠楊酒家等文化休閒、餐飲、娛樂園林建築。“獅峰幽趣” “動物雕塑” “四時花景”3 景區屬林壑休閒區,地處公園東部。有知風、憩香、芳華、美蕖、染霜、暗香等亭榭供遊人觀賞。“山水樂園”屬青少年活動區,地處公園南入口西側,建有長 1.4公里的單軌遊覽車、灰姑娘城堡、摩天輪、滑浪飛船、空中索道、仿長城等諸多青少年活動項目。園內還特建了 “風雨同舟亭”和 “抗日戰爭警世碑”人文景觀。
天車
天車是千年鹽都的標誌,2006年,境內尚存天車6架,分布在楊家沖吉成井等鹽井遺址4架; 大山鋪源通井1架;達德井天車1架,是全區最高的天車,高達113.4米,現保護在西山公園內。
牛佛鎮
牛佛鎮位於大安區東部沱江之濱,是川南地區有名的商埠和水碼頭。遠在
東漢時期,牛佛地區就是重要的人類聚居地。
宋時名為高市鎮,已有兩千年歷史。因
沱江對岸有一座山,山形似牛, 名牛王山,渡口稱牛佛渡。
明初,鎮因牛佛渡而得名。清初形成九街十八巷格局,建有五省八廟:禹王宮,即兩湖(湖南、湖北)會館;南華宮,即兩廣(廣東、廣西)會館;萬壽宮,即江西會館;天后宮,即福建會館;川主廟、王爺廟、火神廟,則為川人所建,廟宇輝煌,香火不絕。清
鹹豐十年(1860年)李藍義軍從雲南昭通牛皮寨起義,轉戰入川,進占自流井,隊伍發展達20萬之眾,在牛佛渡建都,於天后宮設皇宮,宮前稱御街,將牛佛鎮改稱牛佛都。境內文物已有12處被列為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自
清代以來,牛佛的川劇坐唱遠近聞名,逢年過節,耍龍燈、舞獅燈、劃龍船。牛佛耍龍燈,已被自貢市列為
非物質文化遺產。1994年,牛佛鎮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次年被列為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2003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重點鎮。2009年“魅力四川輝煌三十年旅遊評選活動”,牛佛鎮當選為四川省 “十佳”魅力風情名鎮。同年10月,被批准為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遷海井公園
遷海井公園原是一條綠色長嶺,橫跨大雲盤山、小雲盤山等7座山頭,東、西部長兩公里。園林廊道自東向西貫通山嶺,小逕自廊道深入山林野地。自南麓沿階而下,則是東段的園中園,仿古建築的歌舞廳、茶樓依山傍崖,餐廳、野餐園,或近水域,或臨山丘。彩彈射擊場、游泳池、兒童遊樂設施,均沿自然地勢而建。1999年3月動工,歷時3年建成第二期工程 “秋月空明”、“原始部落”景點,主要工程新建1萬平方米的大草坪,1座70平方米的迴廊,1座占地15平方米的四角亭,兩座占地20平方米的草亭,1座面積240平方米的主樓。
青龍湖風景區
青龍湖風景區位於大山鋪鎮青龍村,原系一條溪潭。1960年2月,建成青龍湖水庫,壩高12.8米,占地4平方公里,成為一處風景旅遊區。1999年,建成三級水泥旅遊公路,路寬7米。旅遊水路線成 “三點二線”的 U字形。三點,即以青龍湖為中心,向北到鯉魚石,向南到伍家堰;二線,即指楊柳河和伍家堰河,這兩條河在青龍湖匯合,形成湖面。
寺廟
青蓮寺位於大山鋪鎮新燕村燕子山,始建於
唐代。西岩頂端有一天然溶洞,寬闊平坦,岩檐如 棚,洞中有滴泉多眼,長年不竭,遂以溶洞為廟宇,石刻諸佛,主供觀世音,寺名青岩洞。後來,由 於一次自然災害,溶洞垮塌,神像被埋,香火中斷。直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邑人陳氏兄弟修復青岩洞,新塑觀世音及諸佛神像,延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6年,釋寂清從廣華山觀音閣到寺定居。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政策,1985 年,經批准,青岩洞正式開放,恢復神像。
佛祖寺位於三多寨鎮牛口山脈,海拔427米,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初名佛子寺。清鹹豐九年(1859年),建成三多寨,佛祖寺位於南寨門中部,得益於寨內富紳的贊助,擴建廟宇,改名佛祖寺。 “佛寺曉鐘”,屬三多寨 “八景”之一。每當晨曦,嘹亮的鐘聲,聲聞十餘華里。20世紀50年代,隨 著三多寨寨牆的拆除,佛祖寺亦廟廢神毀,香火中斷,古鐘亦不知去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經批准,三多寨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同意恢復佛祖寺。1998年,經大安區宗教辦聘請, 從浙江杭州東天竺調回釋慧定住持佛祖寺,遂廣結善緣,擴建寺廟規模。歷時8年,全寺占地10多畝,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分別建成前後山門,擁有佛殿6座,依次為哼哈殿、四大天王殿、大悲殿(千手觀音)、如來佛殿、地藏王殿、普賢殿,以及客廳、茶座、齋堂、廚房。
著名人物
吳堅仲(1878—1930年),名石存,字堅仲,號滌石,富順縣大山鋪(今屬自貢市大安區)人。清 末附貢生,博學多才,文思敏捷,擅長詩詞,兼工書畫。畢業於四川警官學堂(七班),曾出任署員、 科長、秘書局長、所長等職。
李述成(1912—2004年),出生於安徽省六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民國 20年(1931年)1月在安徽六安縣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11師32團任戰士。
江竹筠(1920—1949年),又名
江竹君、
江志偉。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
大山鋪鎮江家灣的一個農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
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
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重慶軍統渣滓洞監獄,受盡酷刑仍堅不吐實,1949年11月14日被敵人殺害並毀屍滅跡。同志們習慣稱她江姐,以表敬愛之情。
榮譽稱號
2017年,大安區獲全國婦聯授予的“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
201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大安區“2016年脫貧攻堅先進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