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甲魚

白甲魚

白甲魚是一種鯉科、白甲魚屬類生物,又稱瓜溜、圓頭魚,體較高,頭短闊,吻圓鈍。棲息於流水石底河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甲魚
  • 拉丁學名:Onychostoma sima
  • 別稱:白甲、爪流子
  • :鯉形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白甲魚屬
  • 生境:流水石底河流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現狀,多鱗白甲,南方白甲,四川白甲,高體白甲,細長白甲魚,少鱗白甲,稀有白甲,小口白甲,珠江卵形,主要價值,烹飪方法,營養價值,繁殖方式,1 人工授精,2 幼苗培育,

形態特徵

白甲魚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又稱瓜溜、圓頭魚,體較高,頭短闊,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成負無須。側線鱗46~49。背鰭硬刺具鋸齒。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處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頜刮取藻類為食。雌魚體重約l市斤開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灘上產卵。肉細嫩、富脂肪。生長較快,3年魚體重2公斤以上。個體較大,最大能長至7市斤。為地區性經濟魚類。
白甲魚白甲魚
白甲魚屬於廣溫性魚類, 適應溫度範圍為0~ 36攝氏度 , 最適攝食生長溫度18~ 28攝氏度 , 水溫在8 攝氏度 以上時開始攝食, 但攝食量占體重的比例較少, 水溫31攝氏度以上食慾減弱, 水溫超過35 攝氏度 時基本上停食。當飼養水體中溶氧量低於1. 343mg /L時開始浮頭, 當溶氧量低於0. 584mg /L時魚遲鈍, 呼吸頻率加快而產生死亡 。正常活動及攝食生長的pH 值範圍為6. 5~ 8. 5。

生活習性

鰠病防治
白甲,地方名白甲,隸屬鯉形目,鯉科,鯉亞科,白甲魚屬,主要分布於長江水系的幹流、支流,具有半洄游的習性,屬於江河流域中生活的底棲性魚,為四川省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該魚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頗受消費者所喜愛。白甲魚自然資源日益減少,其人工繁殖和養殖已有一定進展,但還未見該魚疾病的報導。本文就筆者遇到的白甲魚錨頭鰠病引起親魚性腺發育及魚種死亡的病例進行總結,以供人家參考。
發病症狀
我所養殖的白甲成魚,體重1.5千克左右,從2006年10月初(水溫16℃左右)開始在水面緩慢遊動,不攝食,而魚種極度瘦弱,零星死亡。從池中撈取病魚進行檢查,病原為錨頭鰠,主要寄生在魚的鰓、皮膚、頭部等處,死亡的魚種身上通常有3~4個蟲寄生。錨頭鰠頭部插入負體肌肉、鱗下,身體大部露在魚體外部且肉眼可見。鏡檢可見蟲體上布滿藻類和固著原生動物,寄生處周圍組織充血發炎,形成潰爛,導致細菌、水霉的繼發感染。
治療方法
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0.5毫克/升,連用2天。用藥後,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死亡量逐漸減少,病魚的遊動和攝食均趨於正常。對成魚也可採用10~20毫克/升高錳酸鉀浸浴1.5~2小時,此法可徹底殺死錨頭鰠的幼蟲和成蟲。
小結
白甲魚作為一種名貴的經濟養殖新品種,具有很好的養殖前景,未見其疾病的研究報導。錨頭鰠病是養殖魚類的一種常見病,適宜發病的季節一般在水溫15~23℃的季節。對各齡魚均可造成危害,主要危害對象為魚種,3~4個蟲寄生即可引起死亡,甚至1~2個蟲的寄生也能使負種生長停滯,身體瘦弱,甚至產生畸形的彎曲。成魚感染此病,魚體逐漸瘦弱而失去食用價值。親魚患病後,負體消瘦,影響性腺發育。由於白甲魚市場價格較高,加之較為嬌嫩,對環境要求敏感,因此對用藥濃度應嚴格控制。用藥時儘可能降低水面,以達到更好的藥效,並防止魚體出現不適,以便加水解救。
對於錨頭鰠病的治療在養殖上已較為成功,主要還是靠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消毒,放養密度合理,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自身抵抗力來防止感染。
於長江中上游。

種群現狀

白甲魚大多棲息於水流較湍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中,喜游弋於水的底層。每年雨水節前後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後則順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幹流的深水處亂石堆中越冬。常以鋒利的角質下頜鏟食岩石上的著生藻類,兼食少量的搖蚊幼蟲、寡毛類和高等植物的碎片。攝食強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節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攝食。3冬齡達到性成熟,產卵期較長,長江流域為4-6月,珠江流域為2-3月。產卵場多為礫石及沙灘的急流處,卵附著在水底礫石上進行孵化。
白甲魚白甲魚
白甲魚分布於長江中、上游乾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魚是長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經濟魚類之一。生長速度較快,1-3齡較顯著,3冬齡魚平均為37.1厘米,平均體重達1.14公斤,3冬齡以後增長較緩慢。常見個體為0.25-2公斤,最大個體達6.5公斤。它在產區的捕獲物中所占比重較大,肉細嫩,味鮮美,在市場中,除長吻鮠、鯰、銅魚外,與鯉、倒刺䰾等同居於大眾所喜食之魚類。此魚很有可能發展成山谷水庫的飼養對象。

多鱗白甲

所屬綱目多鱗白甲魚(Onychostoma macrolepis)原名多鱗顏頜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俗稱:錢魚、梢白甲、赤鱗魚。英文名:Largescale shoveljaw fish 。
形態特徵體長,稍側扁,背稍隆起,腹部圓。頭短,吻鈍,口下位,橫裂,口角伸至頭腹面的側緣。下頜邊緣具銳利角質;須2對,上頜須極細小,口角須也很短。背鰭無硬刺,外緣稍內凹。胸部鱗片較小,埋於皮下。體背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鰭和尾鰭灰黑色,其它各鰭灰黃色,外緣金黃色,背鰭和臀鰭都有一條桔紅色斑紋。
多鱗白甲魚多鱗白甲魚
生活習性棲息在河道為礫石底質,水清澈低溫,流速較大,海拔高程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藉助河道中溶岩裂縫與溶洞的泉水發育,秋後入泉越冬。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於夜半三更,頭部朝內,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內出完。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齡以上,雌性為4-5齡,懷卵量為0.6-1.2萬粒,生殖季節於5月下旬至7月下旬。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及著生在礫石表層的藻類為食,取食時用下頜猛鏟,進而將體翻轉,把食物掰入口中。取食後的石塊,可見白斑點點。分布於嘉陵江水系和漢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東泰山。
多鱗鏟頜魚肉嫩味鮮,有滋補明目下乳之功效,為山溪魚產中之上品。在產區種群數量較大,特別是在陝西南部山區為優勢種群。4月中旬當魚群出泉時,數量很大,一些較大的魚泉最多可達萬斤以上,一般多為幾千斤,小魚苗也在百斤以上,是當地民眾喜食的山區特產。今後如能對其天然資源加以保護,同時解決人工繁殖等技術問題,它將是山區漁業中一種很有前途的養殖魚類。

南方白甲

南方白甲魚屬於鯉科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gerlachi (Peters)又叫香欖魚、灘頭鯪、石鯪、紅尾欖。體長,稍側扁。頭短寬,吻圓鈍。口頗寬,橫裂,擴展至頭腹面的兩側。下唇僅限於口角。下頜外露,具角質緣。成魚無須。背鰭刺稍粗,後緣具鋸齒,分枝鰭條8。尾柄極細長。尾鰭深叉,末端尖細。
南方白甲魚南方白甲魚
生活在急流、底多礫石的江段,刮食藻類,以硅藻、綠藻為主。4月底至6月在砂石底的急灘或深潭產卵。中等體型,常見體重250~1000g,肉嫩,多脂,味美,為地區性主要經濟魚類。分布於珠江元江、瀾滄江和海南島各水系。

四川白甲

四川白甲魚口下位,口角稍向後彎。上頜後端達到鼻孔後緣的下方;下頜具有銳利的角質前緣;上唇薄而光滑,為吻皮所蓋。須2對,吻須極短小,頜須稍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點,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黃,背鰭上有黑色斑紋,尾鰭下葉鮮紅,其它各鰭亦略帶紅色。生殖期間雄魚吻部、胸鰭、臀鰭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鰭及臀鰭呈鮮紅色;雌魚吻部珠星不明顯。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礱江中下游等水係為多見。生活習性與白甲魚相近,均為底棲性魚類,喜生活於清澈而具有礫石的流水中。常以具銳利的下頜角質邊緣在岩石及其它物體上刮取食物;食物以著生藻類及沉積的腐植物質為主。
四川白甲魚四川白甲魚
四川白甲魚四川白甲魚
通常個體大的產卵期要早些。親魚待性成熟後,即上溯至多礫石及沙灘的急流處產卵,卵常粘附著在水底砂石上進行孵化。
四川白甲魚為長江上游一帶中型的食用魚,其產量雖不如白甲魚,但其肉質更佳,為產區人們日常喜食的魚類之一。可以馴化作為池塘養殖對象,在水庫中加以繁殖更是優良品種。

高體白甲

高體白甲魚 高體白甲魚(Onychostoma alticopus)又稱高體鏟頜魚。屬鯉形目,鯉科,䰾亞科,白甲魚屬。俗稱:高身鯝、赦免、兔仔。英文名:Sharp-jaw barbel 。
瀕危等級:易危。
體高而長,稍側扁,背鰭前方為最高處,腹部圓,尾柄細。頭小而短,頭頂顯著隆起。吻短,寬圓。吻皮向下伸展覆蓋上唇。口下位,橫裂,下頜具銳利角質緣。無須。眼小。側線前段微彎,側線鱗43-44。背鰭無硬刺,起點近吻端,前於腹鰭起點;臀鰭外緣平截;尾鰭尖長。體背側青灰,頭略帶黑色,腹部銀白,鰓蓋下緣、偶鰭及臀鰭粉紅色,背鰭灰黑,鰭膜紅色,尾鰭暗黑,中間淺紅色。一般生活在山溪的中游,常喜在水流湍急、底質為礫石的小河及水流量較大的溪流中棲息。以刮食附著於石面上的著生藻類和水生昆蟲等為食。
高體白甲魚高體白甲魚
本種僅分布於台灣省南部和東部的河流和山溪。為我國台灣省特有種。
本種過去曾為台灣省產的淡水重要經濟魚類之一。由於河川自然環境受到人為因素的破壞;水利建設工程引起水文條件變化,水流量減少,水位降低,魚類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響;工農業廢水的排放造成水體水質的惡化,原有生境有比較明顯的改變;加之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促使本種數量的急劇下降。現已處於易危狀態。

細長白甲魚

細長白甲魚綱名: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 目名: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
科名: 鯉科 (Cyprinidae )
屬名: 突吻魚屬 (Varicorhinus Ruppell )
種名: 細長白甲魚 (Onychostoma elongatus Fang )
分布描述:廣西融水縣三防,瀾滄江

少鱗白甲

少鱗白甲魚 鯉科學名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canthopterus (Fowler)體紡錘形、稍側扁。頭短寬。吻圓鈍。口下位,橫裂,頗寬,與該處頭寬相等,頭長約為其2倍。下唇僅限於口角。下頜外露,具銳利角質緣。無須。鱗片較大。背鰭硬刺帶鋸齒,分枝鰭條11~12。尾柄細長。
少鱗白甲魚少鱗白甲魚
喜生活於江河流水環境。個體中等大,常集小群活動。以著生藻類為食。
分布於瀾滄江水系。

稀有白甲

稀有白甲魚 學名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俗名沙魚,鯉科體側扁,略高。頭短而寬,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側線鱗42~44。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第1根分枝鰭條短於頭長。
稀有白甲魚稀有白甲魚
生活在礫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著生藻類。常見體重0.5~3市斤。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小口白甲

小口白甲魚 學名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俗名紅尾子,鯉科體長,稍側扁。頭短,圓鈍。口較小,下位。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背鰭具有帶鋸齒的硬刺。尾柄較細。
小口白甲魚小口白甲魚
為江河流水生活的魚類。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珠江卵形

珠江卵形白甲魚 鯉科
學名:Varicohinus (Onychostoma) ovalis rhomboides Tang俗名:三角鯪、短頭鯪、砧板
珠江卵形白甲魚珠江卵形白甲魚
體側扁,較高,略呈菱形。頭短寬,吻圓鈍。口甚寬,橫裂,占整個吻腹面。下唇限於口角。下頜外露,角質邊緣鋒利。須2對,短小。背鰭刺強,具鋸齒,分枝鰭條8~9。尾鰭深分叉。
生活在江河流水中,常在激流石灘刮食著生藻類。常見體重0.5~1kg。肉細味美,為地區性經濟魚類之一。
分布於珠江烏江水系。

主要價值

烹飪方法

剁椒蒸魚 
主料:新鮮白甲魚魚肉一塊(選魚頭以下魚尾以上腹部一段,一斤左右), 剁椒一瓶
配料:大蔥、生薑、紅椒、香蔥、香菜 蒸魚醬汁:普通生抽 +米酒+老陳醋(有蒸魚醬油也可,不過自己配的口味豐富一些)做法:大蔥剖半切段、姜切片,一半鋪於蒸魚盤底,另一半備用;紅椒和另一部分姜切米,香蔥切成蔥花,備用;香菜切成小段,備用;魚用米酒、花椒粉醃一下,再均勻塗抹上剁椒,放入蒸盤中擺好,上面再鋪上一些薑片,蔥段,不必加味素雞精之類 要新鮮原味。
剁椒蒸魚剁椒蒸魚
蒸鍋內水燒開,把魚放入蒸架上(一定要先燒開水再放魚,無數前輩無數次這樣說到,總不會錯的),蓋上蓋子大火蒸七八分鐘,關火後虛蒸七八分鐘。
撿出表面上的蔥段、薑片丟棄,撒上備好的紅椒米和姜米、蔥花、香菜,如果用紅剁椒的話,可以最後不用紅椒米,如果刀功好的話,用大蔥和生薑切成又細又長的蔥薑絲灑在上面,也相當漂亮。
淋上蒸魚醬汁(醬汁要熱的味道才好,可以和魚同蒸,也可用微波加熱)。
淋上適量熱油,油溫也一定要高,去腥提鮮香。
酸菜魚 
酸菜魚的做法:
鮮白甲魚1尾 1250克 泡青菜 200克 姜 15克 味素 1克
蒜 10克 雞蛋清 2個泡紅辣椒 15克 鮮湯 1500克
川鹽 5克 混合油 50克 胡椒粉 3克料酒15克 花椒 1克
酸菜魚的做法1. 將四川酸菜改刀切片,用水泡一下,然後再沖洗一下,以免太鹹。
酸菜魚的做法2. 將鯉魚宰殺乾淨,待用;
酸菜魚的做法3. 在魚頭和魚身連線處,將魚肉和魚頭用刀劃開,但不要將魚骨砍斷,從魚尾開始,順著魚骨用刀將魚肉和魚骨分開,直至魚頭,這就分開了一側的魚肉,另一次同樣處理; 酸菜魚的做法4. 將魚肉改斜刀切成大片,加精鹽、味素、粉、蛋清抓勻上漿,淋上濕澱粉,待用;
酸菜魚酸菜魚
酸菜魚的做法5. 魚骨切5厘米長的段; 魚頭從中間劈開,一份為二,待用; 在油鍋內下入泡椒、大蒜,爆香; 後入四川酸菜,小火慢炒1分鐘,倒入高湯或清水,大火燒開; 然後,放入魚頭和魚骨,蓋上鍋開,大火燒5分鐘; 加入少量、味素和胡椒粉; 最後慢慢下入魚片,看到魚片全部發白後半分鐘就可以出鍋了。
工藝關鍵:
1.必須用鮮活白甲魚,方可做湯菜,亦可整魚入饌,去鰓及內臟,剔甲洗淨,兩側剞刀,斜切兩段,入湯碗時對齊。
2.整魚不要炸硬,過油除腥即可。武火熬魚,才能出白色奶湯。泡青菜後下,煮的時間一長,湯色發黑髮暗,湯味皆差。

營養價值

白甲魚肌肉中共檢測出19 種胺基酸 . 胺基酸總量的平均值為64.12% , 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達7.86%, 占胺基酸總量的12.26% , 而谷氨酸是腦組織生化代謝中的重要胺基酸, 參與多種生理活性物質的合成; 賴氨酸的含量同樣較高, 占胺基酸總量的9.05% , 賴氨酸是人乳中第一限制性胺基酸, 因而白甲魚是優質的催乳食品; 色氨酸含量最低, 僅為0.14%, 這種含量高低的分布規律與所報導的月鱧、鰻鱺 、中華鱉 、異育銀鯽 、黃鱔等水產品基本一致.
白甲魚肌肉中賴氨酸( Lys) 的含量超過FAO/WH O 模式和雞蛋蛋白質, 為前者的11 46 倍, 這對於以穀物食品為主的膳食者來說, 它可以彌補穀物食品中賴氨酸的不足, 從而提高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率.
白甲魚肌肉中主要含有18 種脂肪酸 , 即飽和脂肪酸( SFA) 8 種, 不飽和脂肪酸( UFA) 10 種, 其中單不飽和脂肪酸( MU FA) 3 種, 多不飽和脂肪酸( PUFA ) 7 種. 脂肪是加熱產生香氣成分不可缺少的物質, 尤其是高含量的PU FA 能顯著地增加香味,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肌肉的多汁性. 白甲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占肌肉脂肪酸的81.35% ,白甲魚肌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 其中鈣磷含量比較高, 銅鐵鋅的比值也較合理.

繁殖方式

1 人工授精

2000年在長江中收集親魚, 在長江水體中用網箱進行人工繁殖, 2004年從長江中收集親魚, 利用池塘進行人工繁殖。
結果表明, 白甲魚完全可以通過人工培育進行魚苗繁殖。人工授精應選擇卵巢輪廓明顯、具有流動感、腹部較軟、生殖孔腫脹微紅的產卵雌性親魚個體; 雄魚則選擇輕壓腹部有精液流出、精液見水後立即散開的個體。催產藥物選用鯉魚腦垂體素( PG), 用量為3~ 4mg /kg體重; 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 LRH - A2 ), 用量為5~ 10 Lg /kg體重;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用量為800~ 1 500 IU /kg體重。雌魚分2次注射,第一次為總劑量的1 /6 ~ 1/8, 第二次注射餘量, 注射時間間隔10~ 12 h; 雄魚1次性注射, 劑量為雌魚的1 /2。產卵效應時間確定按具體水溫而定, 水溫18~ 27. 5 攝氏度 , 其效應時間為15. 5~ 31. 5 h。由於白甲魚受刺激後愛跳, 故催產池上面需加蓋網具。人工授精是待親魚發情達到高潮時, 立即將產卵池中的親魚撈取進行人工授精。具體方法是將卵粒和精液同時擠入乾淨的容器中, 輕微攪動1~ 2m in, 然後加入清水, 邊攪動邊加水, 3~ 5 min後, 待卵的黏性自動脫落, 將受精卵放入微流水孵化槽中孵化。

2 幼苗培育

剛出膜的仔魚有卵黃囊, 卵黃囊較大, 呈球形, 約占體長的1 /3, 淡黃色, 喜集群於池角。身體不能平游, 只能側臥在水底, 經過5~ 6 d, 魚苗才能自由平游並開始進食。在仔魚平游和開口後, 採用在室內具微流水的小水泥池進行短期培育,每日投餵2~ 4次經過40目網布過濾後的蛋黃、枝角類或橈足類昆蟲、輪蟲等, 其成活率可達90%以上。
育苗用水池以具有流水條件的水泥池為佳, 面積為10m2 以上, 水深為50~ 60 cm, 要求池底及池壁四周光滑, 長期有微流水。放養密度為3 000~ 4 500尾/m3。放養魚苗時首先將培育池中水溫調節好, 溫差不能超過2 攝氏度 , 魚苗放池1 d後首先用紗布過濾的蛋黃漿投餵, 第二天開始投放天然的生物餌料如小型枝角類、橈足類無節幼蟲及輪蟲。魚苗生長到體長2 cm 以上時進行分池培育, 分池放養密度為1 000 ~1 500尾/m3, 池水溫差調節不超過2. 5 攝氏度 , 魚苗分池放養後開始投餵浮遊動物, 並開始逐步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含蛋白質40% ~ 42% )。待魚苗體長生長到3 cm以上時進行大規格池塘魚种放養, 此時池塘大小擴大到1 000~ 1 500 m2, 保證水源充足, 水深在1. 5 m 左右, 放養密度為4 000 ~ 5 000尾/667m2。白甲魚種苗培育階段常見寄生蟲和病害有小瓜蟲、車輪蟲、杯體蟲等以及細菌性病害如白頭白嘴病、爛鰓病等, 要定期加強魚病防治, 防治方法與四大家魚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