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鏟頜魚

台灣鏟頜魚

台灣鏟頜魚,學名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 1908) ,又名台灣白甲魚,俗稱苦花、鯝魚、苦偎、齊頭偎,為鯉科白甲魚屬的一種魚類。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閩江珠江長江流域,台灣西部、北部東部大型河川中、上游。水深0至1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鏟頜魚
  • 拉丁學名: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 1908)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鯉形目
  • 亞目:鯉亞目
  • :鯉科
  • 亞科:䰾亞科
  • 白甲魚屬
  • :台灣鏟頜魚
  • 分布區域:中國的閩江珠江長江流域,台灣西部
簡介,基本信息,外形,經濟價值,

簡介

台灣鏟頜魚學名Varicorhinus barbatulus),又名台灣白甲魚,俗稱苦花齊頭威,為鯉科突吻魚屬魚類。主要分布在中國的閩江珠江長江流域,台灣西部、北部及東部大型河川中、上游。水深0至10米。
台灣鏟頜魚體長可達45厘米,一般以18至25厘米較為常見,偶可捕獲30厘米的大型個體,但困難性較高。鱗片整齊,腹部結白,口部呈一直線。雄魚魚鰭為黃色,頭部較小而稍微突出,雌魚魚鰭為紅色,頭部渾圓,腹部較大。
台灣鏟頜魚對水質的要求頗高,只能在水溫17至25度之間、污染較小、水流量大的溪流中才能生存。雜食性,已括食附著在岩石上的類為主食,亦會捕捉水棲昆蟲石蠅石蠶,或攝食有機碎屑維生。食用魚,適合紅燒清蒸食用。
在台灣的溪釣活動中苦花魚是釣者最希望能釣獲的魚類之一,釣者常購買高價的日本產釣竿作為釣魚工具,並在言談之間強調釣獲數量多寡和體型大小。

基本信息

編號:
6013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目名:
鯉形目
中文科名:
鯉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亞科:
䰾亞科
拉丁亞科:
Barbinae
中文屬名:
突吻魚屬
拉丁屬名:
Varicorhinus
拉丁種名:
barbatulus
定名人:
(Pellegrin)
年代:
1908
中文名:
台灣鏟頜魚
ogenus:
Gymnostomus
原始文獻:
Bull. Mus. Hist. Nat., 14:263. 1908.
模式產地:
台灣
類型:
6
國內分布:
北江, 閩江, 靈江, 台灣以就長江下游的山溪中
資料來源:
珠東魚類志:188.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303-304.

外形

鯉科
學名Varicorhinus (Scaphesthe) barbatulus (Pel1egrin)
體紡錘形,稍側扁。頭寬短。吻圓鈍。口寬,橫裂,口裂兩側接近頭腹面的側緣,頭長約為口寬的2倍。下唇限於口角。下頜角質邊緣銳利。須2對,均極短小。背鰭無硬刺。
生活在江河下層,常在水流較急,礫石底質的江段活動,刮食著生藻類和植物碎屑。個體中等大,為產區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珠江、閩江、靈江及台灣。

經濟價值

台灣鏟頜魚屬於食用魚,適合紅燒清蒸食用。在台灣的溪釣活動中,台灣鏟頜魚是釣者最希望能釣獲的魚類之一,釣者常購買高價的日本產釣竿作為釣魚工具,並在言談之間多強調釣獲數量多寡和體型大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