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種類,生長習性,地理分布,栽培技術,藥用價值,功效,治病功效,食療方,功效,化學成分,炮製方法,主要成分,藥理套用,成藥套用,文獻論述,營養知識,配伍效用,質量分析,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觀賞作用,歷史考證,民間故事,生藥材鑑定,形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真偽鑑別,
形態特徵
一年生纏繞草本,全株密被白色長毛。葉互生,闊心形,全緣;葉柄與總花梗近等長。花序有花1~3朵;萼片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長約1cm,先端尾尖;
花冠白色、藍紫色或紫紅色,漏斗狀,長5~8cm;雄蕊5;子房3室。
蒴果球形。種子5~6粒,卵形,黑色或淡黃白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種子似橘瓣狀,長4~8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有1條淺縱溝,腹面接線的近端處有1點狀
種臍,微凹。質硬,浸水中作龜裂狀脹破,內有淺黃色子葉兩片,緊密重疊而皺曲。味辛、苦,有麻感。
種類
牽牛花種類繁多
牽牛花約有60多種。常見栽培的有裂葉牽牛。葉具深三裂,花中型1朵至3朵腋生,有瑩藍、玫紅或白色。圓葉牽牛,葉闊心臟形,全緣,花型小,有白、玫紅、瑩藍等色。當前流行的大花牽牛,葉大柄長,具三裂,中央裂片較大,葉易長具不規則的黃白斑塊。花1朵至3朵腋生,總梗短於葉柄,花大型,花徑可達10厘米或更大,原產亞洲和非洲熱帶。本種在日本栽培最盛,稱朝顏花,並選育出眾多園藝品種,花型變化多樣,花色豐富多彩,各地廣為流行。
生長習性
生於山野灌叢中、村邊、路旁;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通風適度,不怕高溫酷暑。
地理分布
原產於熱帶地區,全國各地有分布。
栽培技術
1.氣候土壤:牽牛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溫和的氣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宜。過於低濕或乾燥瘦嵴之地,生長均不良。
2.種植:以種子繁殖,於4~5月播種。播種前翻土作畦(如利用籬邊、牆邊、田埂等地種植,則不需作畦),畦寬約1.3m,按株距23~33cm、行距30~50cm開穴,每穴播種子4~5粒。播後覆細土一層,以種子不露出為宜。種子發芽後,幼苗生長真葉2~3片時,便須間苗、
補苗,亦可進行移植。以每穴保留2~3株即可。
3.田間管理:在
藤蔓尚短時,可以進行鬆土除草1~2次。至藤蔓較長時,須設立支柱,或間種玉米、高粱等作物使其攀援其上,以代支柱。施肥,在前期施以
人糞尿、
硫酸氨等氮肥為宜,後期多施草木灰、骨粉等磷鉀肥為宜。
喇叭花發芽適溫:20~25℃
播種期:春、夏;
生長適溫:22~34℃
開花期:夏、秋
育苗:先將種子浸溫水4~6小時或用硫酸處理,播種後覆土約1公分,保持土壤溫濕,5~6天后發芽,本葉二枚可移植,株距30公分。
栽植:選擇排水良好的培養土,給於充分日照和通風良好的環境,生育期盆土表面略乾時需灌水,半個月施稀液肥一次,氮肥不宜太多,以免莖葉過於茂盛。盆栽需設支柱撐著。
藥用價值
性味:性寒,味苦;有毒。
成分:含牽牛子甙(樹脂甙類)、脂肪油、有機酸等。
功能主治: 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用於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痰飲積聚,氣逆喘咳,蟲積腹痛,
蛔蟲、
絛蟲病。
用法用量:3~6g。水煎服。研末吞服,每次0.5~1克,每日2~3次。
來源:為
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或圓葉牽牛的乾燥成熟種子。
資源分布:生於山野灌叢中、村邊、路旁;多栽培。全國各地有分布。
採制: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乾,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炮製方法:
1、牽牛子:取淨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搗碎。
2.炒牽牛子:取淨牽牛子,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裂聲,稍鼓起,顏色加深,微有香氣,斷面黃色,取出晾涼。用時搗碎。
成品性狀:
1、牽牛子:呈三棱形,形似橘瓣狀。表面灰黑色(黑牽牛子)或淡黃白色(白牽牛子)。種皮堅韌,背面有一縱溝。味辛苦,有麻舌感。
2、炒牽牛子:色澤加深,稍鼓起或有裂隙,微具香氣,質脆。
炮製作用:
1、牽牛子:味苦,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功積的功能。生牽牛子長於逐水消腫,殺蟲。用於水腫脹滿,二便不通,蟲積腹瀉。
2.炒牽牛子:炒後降低毒性,藥性緩和,免傷正氣,以滌痰飲,消積滯見長,且炒後氣香,消積之中略有健脾作用。可用於痰盛喘咳,飲食積滯。同時外殼破裂,質地酥脆,酶被破壞,易於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利於苷類成分保存(殺酶保苷)。
用藥禁忌
1.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本草衍義補遺》: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本草備要》: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
2.用量過大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及便血、腹痛、嘔吐等副反應。因此,該品只宜轉用,正氣虧虛所致的虛脹不宜套用。
3.用於腹水腫脹,可配合攻下逐水藥如
甘遂、
芫花、
大戟等同用。用於痰壅氣滯、咳逆喘滿,常與
葶藶子、杏仁等配合套用。用於蟲積腹痛,常配伍
檳榔、大黃等同用,對蛔蟲、
絛蟲都有驅殺作用。
4.牽牛子為峻下的藥品,少用則通大便,多用則瀉下如水,且能利尿,故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腹水腫脹、二便不利及宿食積滯、大便秘結等症。至於用治痰壅氣滯、咳逆喘滿,則只宜暫用,不可久服。如屬脾弱胃呆、氣虛腹脹者,當以健脾補中為要,不宜用該品攻瀉消積,克伐胃氣。
功效
牽牛子,又稱二醜、喇叭花,常生長與山野灌叢中,路邊也會經常看到,秋末果實成熟,果殼還未開裂的時候采割,曬乾後可以打下種子。
中醫認為,牽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具有殺蟲功積、消痰滌飲、瀉水通便的功效,可治滌蟲病、氣逆喘咳、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等症。
治病功效
1、冷氣流注,腰疼不能俯仰
黑牽牛子三兩(炒),破故紙二兩(炒),延胡索二兩,三種藥材研成細末,煨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煎蔥須鹽湯送下,飯前服用。
牽牛子頭末三錢,沒藥、乳香各一錢,穿山甲二錢(煅),大黃二錢,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次取三錢服用,用白湯調服。
3、風熱赤眼
取適量牽牛子,研末,調蔥白湯敷在患處。
4、小兒腹脹,小便赤澀,水氣流腫,膀胱實熱
牽牛子生研一錢,清皮湯空腹下,一加木香減半,煉製蜜丸,服用。
5、水腫
取適量牽牛子,研末,加水調和服用,每天一次,以小便利為度。
食療方
牽牛子粥
材料:生薑2片,粳米80克,牽牛子1克
做法:粳米洗淨放入鍋中,加清水、薑片熬成粥,牽牛子研末,倒入粥里,攪拌均勻即可。
食用方法:每天一次,空腹食用,剛開始吃要少量食用,牽牛子粥不適宜長期、大量服用。
功效:瀉水消腫,通便下氣,水腫、
便秘患者都可以食用。
功效
具有瀉下、利尿、消腫、驅蟲等功效,主治肢體水腫、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便秘、蟲積腹痛等症。 炮製牽牛子: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用清水洗淨泥土,曬乾。炒牽牛子,取牽牛子,置炒藥鍋內,用微火加熱翻炒至微鼓起、透香氣、顯火色時,取出,攤涼。成品偶見焦黃色。炒後,可緩和其利水通便的作用。
性味:性寒,味苦
功用:歸肺、腎、大腸經;有小毒;瀉水,驅蟲。
主治:適用於腹水、腹脹便秘、蛔蟲病等。
牽牛子含棕櫚酸、赤黴素甲3、赤黴素甲20、赤黴素甲26、甲27,牽牛子酸丙、丁等。雖有小毒,但可治水腫、痰滿喘咳、便秘、蛔蟲、?蟲、腳氣等症。孕婦及氣虛脾虛者忌服。
化學成分
1.牽牛 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約3%,系樹脂性甙,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裂葉牽牛子酸(nilic acid),α-甲基丁酸(α-methylbutyric acid)及戊酸(valeric acid)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牽牛子酸C系由番紅醇酸(ipurolic acid) 與2分子D-葡萄糖(D-glucose)縮合而成的甙,牽牛子酸D比牽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種子還含生物鹼;裸
麥角鹼(chanoclavine),野麥鹼(elymoclavine),
狼尾草麥角鹼(penniclavine),田麥角鹼(agroclavine),麥角醇(lyser-gol)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
赤黴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黴素(gib-berellin)A3、A5、A20、A26、A27;赤黴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Ⅰ、Ⅱ、Ⅳ、Ⅴ、Ⅵ、Ⅶ、F-Ⅶ。
2.
圓葉牽牛種子含赤黴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聖苯素-7-O-β-D-
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eriodictyol-7-O-β-D-xylopyanosyl-O-β-D-arabinopyranoside),2-
羥基-1,4-戊二酮(2-hydro-xy-1-phenyl-1,4-pentadione),2,3,22,23-四羥基膽甾-6-酮(brassinone),
栗木甾酮(castasterone)和麥角類生物鹼(ergot alkaloid)。
炮製方法
1.牽牛子《雷公炮炙論》:“凡使牽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曬乾……臨用舂去黑皮。”《世醫得效方》:“取仁。”“生取末。”《綱目》:“今多隻碾服取頭末,去皮麩不用。”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撈出,曬乾。用時搗碎。生品擅於瀉水消腫,殺血攻積,多用於水腫脹滿,蟲積腹痛。
2、炒牽牛子
《史載之方》:“妙熟。”
《本事方》:“用新瓦入火(爆),得通赤,便以牽
牛頓在瓦上,自然一半生一半熟,不得撥動。”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炒黃,取末。”
《普濟方》:“五兩,內將二兩生杵取半兩,餘三兩於銚內炒,候勻熟便杵為末,稱三分。”“八兩,擇淨,慢火輕妙四兩,生用四兩,同取頭末四兩。”“炒焦。”
《奇效良方》:“炒,鍋內煮數沸。”“一斤,炒碾,頭末半斤。”
《串雅內編》:“頭末炒半生。”現行,取淨牽牛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顏色加深微帶焦斑,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炒後易於搗碎和煎出有效成分,藥性緩和,毒性降低,以消痰滌飲,多用於痰飲咳嗽,水腫脹滿,二便不通,氣逆喘咳。貯乾燥容器內,炒牽牛子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主要成分
種子含牽牛子甙(Pharbitin).牽牛子甙經鹼水解生成牽牛子酸(Pharbitic acid),經皂化得到牽牛子酸的混合物,其中主要含牽牛子酸A、B、C、D,它們經稀酸水解生成牽牛子次酸(Ipurolic acid)及D-葡萄糖和L-鼠李糖等.種子含脂肪油,亦含麥角醇(Lysergol)、裸麥角鹼(Chanoclavine)、野麥鹼(Elymoclavine)等生物鹼. 未成熟種子中含多種赤黴素(Gibberellin)和赤黴素葡萄糖甙(Gibberellin glucoside).
藥理套用
1. 瀉下作用 牽牛子甙的化學性質與瀉根素(Jalapin)相似,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甙在腸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一般在服後 3 小時即出現瀉下,量大則瀉出水樣便.動物實驗表明: 種子的乙醇或水浸出液按 1.5~3g/kg 給小鼠灌胃產生瀉下作用,但用其煎劑則瀉下作用消失.黑醜、白醜的瀉下作用無明顯區別.牽牛子的瀉下機制與硫酸鎂、大黃不同,不引起血糖的劇烈變化.除去牽牛子甙的水溶液仍有瀉下作用,提示除牽牛子甙外,可能還含有其他瀉下成分.
2. 利尿作用 牽牛子甙能加速
菊糖在腎臟的排出,故可能有利尿作用.
3. 對平滑肌的作用 牽牛子甙對離體兔腸及離體大鼠子宮均有興奮作用.牽牛子甙的
水解產物鹼性鹽經1分鐘的潛伏期,可使豚鼠小腸、大腸、盲腸收縮,其敏感程度依次為: 大腸>小腸>盲腸.但該品煎劑及牽牛子甙無此作用.
4. 其他作用 體外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尚有驅蟲效果.
成藥套用
1.牽牛湯(《聖濟總錄》)治水腫:牽牛子、檳榔、木香、陳皮、茯苓各9g。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方中牽牛子逐水退腫,為君藥。
2.牽牛大黃丸(《奇效醫述》)治內熱腹痛,熱氣上沖而嘔:黑牽牛(炒半生,取頭末36g)120g,馬蹄大黃(酒拌炒)45g,檳榔、枳實、厚朴、三棱、莪術各18g。上為末,米飲為丸,如菜子大,飢服9g。方中牽牛子瀉下去積,為君藥。
3.利膈丸(《博濟方》)治三焦氣逆,胸膈壅塞,頭弦目昏,涕唾痰涎,精神不爽:牽牛子(半生半熟)120g,皂角(酥炙)60g。上為末,生薑汁煮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荊芥、生薑煎湯送下。方中牽牛子瀉下去積,為君藥。
文獻論述
1.李杲:牽牛子,《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為備言之,若病濕勝,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
2.《湯液本草》: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
大黃引則入血。
3.《綱目》:牽牛,自宋以後,
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李明之目擊其事,故著其說極力?之。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梁而多優郁,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
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入佐
沉香、
杜仲、
破故紙。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方見《醫學發明》。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但貴施之得道耳。
4.《本草正》: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5.《本草正義》:牽牛,善泄濕熱,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別錄》謂其苦寒,至李氏東垣,以其兼有辛薟氣味,遂謂是辛熱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專長,試細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實腫脹滿,二便不通,則東垣以為辛熱,張石頑和之,亦謂辛溫,皆屬不確,當以《別錄》之苦寒為正。又薟氣戟人喉舌,細味之亦在皮中,所謂有毒,蓋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稱止用頭末,正以其皮粘韌,不易細碎,只用頭末,則棄其皮,而可無辛薟之毒,頗有意味可思。《別錄》主治專破氣分之壅滯,泄水濕之腫滿,除風利便,固皆以實病言之,此藥功用,固已包舉無遺,甄權申之,則日治痃癬氣塊,利大小便,東垣謂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瀕湖謂逐痰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亦皆主結滯壅塞立論。而甄權乃又謂除虛腫,則誤矣。《日華本草》謂治腰痛,蓋亦指濕熱阻塞,腰脊不利之症,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屬非是。
6.《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7.《藥性論》: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
水氣,虛腫。落胎。
8.《日華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膿,並一切氣壅滯。李杲: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
9.《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10.《江蘇植藥志》:適用於急性關節炎。
11.《新疆中草藥手冊》:瀉下,利尿,殺蟲。治便秘,消化不良,腎炎水腫,小兒咽喉炎。
營養知識
牽牛子知識介紹:
牽牛子為旋花科植物牽牛、圓葉牽牛成熟的種子。
牽牛子種子似橘瓣狀,略具3棱,長5至8毫米,寬3至5毫米。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色(白醜),背面有一條淺縱溝,腹面稜線的下端有1種臍。質硬,橫切面淡黃綠色,子葉皺縮摺疊,顯油性,有明顯粘液,氣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無果皮等雜質者為佳。
牽牛子補充信息: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牽牛子、炒牽牛子,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炒牽牛子密閉,置通風乾燥處。
牽牛子適合人群:
孕婦及脾胃氣虛者禁服。
牽牛子食療作用:
牽牛子味苦、辛,性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氣雄降泄;
具有瀉水逐飲,下氣消痰,除積殺蟲的功效。主治水腫腹水,腳氣腫滿,痰飲喘咳,大全秘結,食滯蟲積,癰疽腫毒。
牽牛子食物相剋:
該品不宜與巴豆、巴豆霜同用。
牽牛子做法指導:
生用力峻,炒用性緩。
凡濕熱內蘊所致水腫腹水者,可與甘遂、大黃、滑石等配伍,以增強清熱瀉水之功;凡痰壅胸滿喘咳者,可與葶藶子、桑白皮、杏仁、橘皮等配伍,以增強瀉肺化痰平喘之功;凡內熱結聚,腹痛便秘者,可與大黃、檳榔、枳實等配伍,以清熱瀉下通便。
配伍效用
1.配大黃:牽牛子偏走氣分,大黃偏走血分,二藥相伍,一治氣分之水濕壅結,一治血分之實邪結滯,相濟為用,瀉下之力甚峻,具有導濕利水,泄瀉熱毒,破積通滯之功。
2.配葶藶子:增強瀉肺行水,定喘消腫之功。
3.配木香:牽牛子得木香使氣行,木香又可防牽牛子苦寒傷胃。二者合用,可用於水飲內停,胸腹積水,腹大脹滿,小便不利等症。
4.配檳榔:發揮協同作用,從而加強殺蟲藥力,並可借二藥的利氣,消積,破滯作用,排除蟲體。
5.配茴香:專入下焦以消腫,止痛療疝之功。
牽牛子配伍檳榔:牽牛子瀉下逐水、殺蟲驅蟲;檳榔殺蟲、消積、行氣.二者配伍 有較好的驅殺寄生蟲作用 用於治療蛔蟲、絛蟲等多種寄生蟲.
牽牛子配伍小茴香:牽牛子逐水消腫;小茴香溫陽行氣.二者伍用 有溫陽行氣利水之功效 用於治療停飲腫滿及寒濕水疝、囊腫如水晶 大小便不利等.
質量分析
檢查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IX H第一法)測定,不得過10.0%。
總灰分 不得過5.0%(附錄IX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1.0%(附錄IX 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項下的冷浸法(附錄X A)測定,用乙
醇作溶劑,不得少於15.0%。
含量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
乙腈為流動相A,以0.04%磷酸溶液(含2%
異丙醇)為流動相B,按下表進行
梯度洗脫;檢測波長為325nm。理論板數按咖啡酸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時間(分鐘)流動相A(%) 流動相B(%)
0~12 13 87
12~13 13→54 87→46
13~19 54 46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咖啡酸對照品、咖啡酸乙酯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各含10μg的混合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該品粉末(過四號篩)約2g,精密稱定,置
索氏提取器中,用
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2小時,棄去石油醚液,藥渣揮乾溶劑,加入
三氯甲烷-甲醇(3
:1)混合溶液提取6小時 ,提取液回收溶劑至少量,轉移至10ml量瓶中,用同一溶劑洗滌容器至同一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該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咖啡酸(C9H8O4)和咖啡酸乙酯(C11H12O4)的總量不得少於0.20%。
觀賞作用
牽牛花不僅是籬垣柵架垂直綠化的良好材料,也適宜盆栽觀賞,擺設庭院陽
台,盆栽宜在4月初,用普通培養土與素麵沙土各半,裝二號筒盆(內徑13厘米),每盆點播4米至5米種子。因種皮較厚,發芽慢,可在種臍上部,用小刀刻破一點種皮。播種後保持25℃,7天左右發芽。觀察兩片子葉長平時分苗移植,可整坨脫盆把小苗帶土分開。作盆栽時隨之將主根下端去掉1厘米,用普通培養土栽在二號筒盆,每盆一株。注意露地移植牽牛,絕不許碰傷主根,移苗宜小,宜早,土坨越大越好。
當小苗長出6片至7片葉即將伸蔓時,整坨脫出,換上坯子盆(內徑24厘米)定植,盆土要用加肥培養土,並施50克蹄片做底肥。栽後澆透水。待盆土落實,在盆中心直插一根1米長的細竹竿。再用3米左右長的鉛絲,一端齊土面纏在竹竿上,然後自盆口盤旋向上,形成下大上小勻稱的塔形盤旋架。鐵絲上端固定在竹竿頂尖。牽牛花為左旋植物,鉛絲的盤旋方向必須符合牽牛花向左纏繞的習性,當主蔓沿著鉛絲爬到竿頂時,摘去頂尖。側蔓每長到6片至7片葉時掐尖,這樣可使花朵大,不斷發蔓開花。
歷史考證
《雷公炮炙論》云:“草金鈴,牽牛子是也,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陶隱居云:“作藤生,花狀如扁豆,黃色,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梂子核。”
《新修本草》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
《本草圖經》云:“牽牛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二三丈,其
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毬,每毬內有子四五枚,如蕎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
《綱目》載,“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如
旋花而大。其實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但色深
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帶長寸許,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
民間故事
1.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村子,村中很多人得一種怪病。腹脹難忍,四肢腫脹、大便乾燥並有蟲子。很多醫生都治不好這種怪病,人們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有一個與牛相依為命的
牧童,非常聰明。一日,牛突然開口對他說話:“遠方有一座大山,山中長著許多像喇叭的小花,我帶著你找到它的種子,就可以治好全村人的病。”牧童聽後,帶著乾糧,牽著牛去尋找遠方的大山。歷盡千辛萬苦,牧童終於找到了像喇叭的小花,並帶著花的種子牽著牛順利回到家鄉。得病的村民吃了花的種子,都神奇的治好了病,恢復了健康。大家為了記念牧童,把這種花的種子叫“牽牛子”並把它種到地下,為更多的百姓治病。
2.李時珍鐘愛牽牛子
牽牛子是一味中藥,為瀉下類藥,性苦寒而峻烈,有瀉下、逐水、去積、殺蟲等功效。縱觀祖國醫藥史,對牽牛子頗有研究並善用者,首推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下面說說李時珍用牽牛子治病的故事。
有一60歲的病人找到李時珍,自訴患“腸結病”數十年,大便數日一行,且行之艱難,甚於婦人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胸脘痞悶不適;服硝、黃之類通利藥,也毫無感覺,如此30餘年,深為痛苦。
李時珍為其診治時,見病人體胖,每日吐痰碗許,李時珍認為該病人屬三焦之氣壅滯,以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飲,不能滋潤腸腑而致,並非血燥,用濡潤之藥則留滯;用硝黃之類,走血分,無益痰阻,故均無效果。於是李時珍以牽牛子末,用皂莢膏為丸與服,一服即大便通利,且不妨食,繼而神爽。李時珍對此解釋說:“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
由此可見,李時珍不僅諳熟藥性,且深知醫理。通過臨床實踐,他創立的牽牛子能“走氣分,通三焦”、“達命門,走精隧”之說,以及治療“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的論述,豐富了牽牛子的藥性理論。
可見,牽牛子是一味很好的瀉下類藥。
3.牽牛子與牽牛娃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黑醜山下住著一家王姓夫婦,家中只有兩口人,男的叫王安,兩人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兩口子倒也過得和和美美。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天,王安下田耕作歸來,覺得自己兩腿發沉,第二天竟然臥床不起,妻子望著丈夫滿身水腫,腹部腫脹,心中痛苦無比。雖四處求醫,也沒有治好丈夫的病。
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王安仍不見好轉。一日,有一個牽牛娃從王家門前經過,見一向辛勤勞作的王大伯躺在床上呻吟,忙問到:“伯母,大伯怎么躺下了?”王氏回答說:“你大伯患了水腫,腹脹病,不能下地了。”牽牛娃說:“這好辦,我去采些藥來試試。”說著,牽牛娃一溜煙兒跑到山上,采了好多瓜瓣形的黑色顆粒的花籽來,遞給王安:“大伯,你用這花籽熬藥喝看看效果咋樣”?
王安的妻子半信半疑地接過這一大包花籽。每天熬兩碗湯藥喝兩次。喝了不到一個月,滿身水腫消退,腹脹消失,兩腿也活動自如能下地走路了。又過了幾天,竟能下田地耕作了,王安和妻子都很驚奇,又採集了幾大包這種花籽,服用了一段時間後,各種症狀全部消失,病人痊癒了。
後來,王安找到牽牛娃表示感謝,問到:“你給我采的那種花籽叫什麼名字?”牽牛娃搖搖頭說:“我也不知道。”王安牽著牛來到花叢鞠躬表示謝意,牽牛娃在旁邊見了,隨口說到:“這種花就起名叫牽牛花吧,我采的花籽就叫牽牛子得了。”於是,牽牛子的名字就這樣傳下來了,沿用至今。
4.牽牛花又叫喇叭花、大花牽牛、胡顏、黑五、白醜等。關於牽牛花的來歷,民間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伏牛山有一對雙生姐妹,她們在8.]地時,刨出個白光閃閃的李良喇叭。神仙告訴她們說:“金牛山裡有一百個金牛,這隻喇叭就是開金牛山的鑰匙。打開山門之後,人進去,袍回一頭金牛,可吃喝一輩子。但有一條,不艙用嘴吹,一吹,金牛就會變成活牛跑出來。姐妹倆想了半天,最後決定把金牛變成活牛,分給窮苦的鄉親們。於是,姐妹倆告訴了鄉親們並打開了山門,姐妹跑進去一看,果然有一百頭金牛,她們拿起一隻,便吹了起來,隨著喇叭聲響,金桌上的金牛都變成了活牛,順著山洞向外沖,到最後一頭牛的時候,這頭牛被卡在了山洞裡,姐妹倆怕牛卡在裡面,又跑了回去,用力把牛推了出來。她們剛準備出門,可是,山門已經閉合了,她倆被卡在了裡面。第二天,山洞中的那隻銀喇叭被朝陽一照,變成了一朵喇叭花。後來,鄉親們為了懷念這對雙生姐妹,就把這喇叭花叫做“牽牛花” 。
生藥材鑑定
形狀鑑別
種子似桔瓣狀,略具3棱,長5~7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弓狀隆起,兩側面稍平坦,略具皺紋,背面正中有一條淺縱溝,腹面稜線下端為類圓形淺色
種臍。質堅硬,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摺疊的子葉2片。水浸後種皮呈龜裂狀,有明顯粘液,氣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無果皮等雜質者為佳。
顯微鑑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略呈切向延長,有的含棕色物,間有分化成單細胞的非腺毛表皮下方為1列扁小的下皮細胞。柵狀細胞層由2~3列細胞組成,靠外緣有一光輝帶。營養層由
數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及頹廢細胞組成,有細小
維管束,薄壁細胞中含細小
澱粉粒。內
胚乳最外1~2列細胞類方形,壁稍厚,內側細胞的壁粘液化。子葉落歸根
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圓形的
分泌腔,直徑約至108μm;薄壁細胞中充滿
糊粉粒及脂肪油滴,並含草酸鈣簇晶;直徑約18μm。
理化鑑別
1.取該品,加水浸泡後種皮呈龜裂狀,手捻有明顯的黏滑感。
2.該品粉末淡黃棕色。種皮表皮細胞深棕色,形狀不規則,壁微波狀。非腺毛單細胞,黃棕色,稍彎曲,長50~240μm。子葉碎片中有
分泌腔,圓形或橢圓形,直徑35~106μm。草酸鈣簇晶直徑10~25μm。柵狀組織碎片及光輝帶有時可見。
3.取該品1g,研碎,加2mol/L鹽酸乙醇溶液30ml,加熱回流1.5小時,濾過,濾液加水40ml,置水浴上蒸至無醇味,水溶液置分液漏斗中,加苯30ml振搖提取,分取苯層,回收溶劑,殘渣加
無水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牽牛子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
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
薄層板上,以
環已烷-醋酸乙酯(9:1)為
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真偽鑑別
臨床上常見牽牛子的偽品也均為旋花科植物的乾燥成熟種子,正品及偽品在外形上極其相似,為便於臨床套用時正確區分,現將牽牛子正品及偽品的鑑別方法介紹如下。
正品
1.1 植物形態
裂葉牽牛Pharbitis nil(L.)choisy.為1年生纏繞性草本。莖左旋,長2 m以上,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葉互生;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基部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單一或2~3朵著生於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披毛;苞片2,線形或葉狀;萼片5,近等長,狹披針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狀,長5~10 am,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絲不等長,基部稍闊,有毛;雌蕊1,子房無毛,3室,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3瓣裂。種子5~6顆,卯狀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黃色。
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urea(L.)Voigt形態與牽牛相似,主要區別點是葉片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通常全緣。花腋生,單一或2~5朵成傘形聚傘花序,萼片卵狀披針形。
1.2鑑別要點
其種子呈三棱狀卵形,似橘瓣,兩側稍平坦,背面弓狀隆起,長約4~8 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正中有一條縱直凹溝,兩側凸起部凹凸不平,腹面為1稜線,稜線下端有類圓形
種臍。質堅韌,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摺疊的子葉。水浸後種皮呈龜裂狀,有明顯黏液。無臭,味辛、苦,有麻舌感。種子含牽牛子苷約3%,系樹脂性苷,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
巴豆酸,裂葉牽牛子酸、d一甲基丁酸及
戊酸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可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還含有裸
麥角鹼、野麥鹼、
狼尾草麥角鹼、田麥角鹼、麥角醇等生物鹼,以及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脂肪油成分主要是
烷烴類化合物,其次為酸類。圓葉牽牛種子含
赤黴素A3,As,A8,A17,A19,Mo,A26,A27,A29,A33,A44,Ass。又含聖苯素一7—0一β—D
吡喃木糖基一0一β—D一吡喃阿拉伯糖苷,2,3,22,23一四
羥基膽甾一6一酮,
栗木甾酮和麥角類生物鹼。
偽品
2.1 月光花Calonyction aculeatum(L.)House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圓形略扁,長8~10 mm,寬5~7 mm。表面淡棕黃色,平滑光亮,背面弓形隆起,中央微顯縱溝,腹面為一稜線,棱的一端有明顯圓形白色的種臍凹下。質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摺疊子葉。無臭,味微辛,苦。未成熟種子含有
赤黴素A8,A17,,A19,A27,A29,A30,A31,A33,A34,還含
貝殼杉酸及6一羥基貝殼杉酸。分布於陝西、江蘇、浙江等省。在廣西發現有充牽牛子作藥用情況。
2.2
北魚黃草Merremia sibirica(L.)Hall.f.【Convolvulus sibiricusL.;Ipomoea sibirica(L.)Pers.】的乾燥
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多呈圓球形的1/4狀,長4~6 mm,寬3~5 mm。表面灰褐色,披金黃色鱗片的非
腺毛,脫落處粗糙,呈小凹點狀,背面弓形隆起,中央有淺縱溝,腹面為一稜線,種臍明顯,在稜線及背面交接處呈缺刻狀。質硬,橫切面淡黃色,可見2片皺縮摺疊的子葉。無臭,味微辛辣。分布於吉林、山西、陝西等省。在東北、內蒙古及浙江部分地區誤作牽牛子用。
2.3
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Convolvulusjaponicus Thunh]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多呈圓球形的1/4狀,長3~5mm,寬2~3 mm。表面灰黑色,有眾多小突起,種臍明顯,呈缺刻狀。質硬,橫切面可見2片子葉。無臭,味淡。根莖含防己內酯,掌葉防己鹼,葉含山柰酚一3一半乳糖苷。花中抗壞血酸含量及胡蘿蔔素含量高。分布於全國各地,在遼寧發現有誤作牽牛子用的現象。
2.4蕹菜Lpomoea aquatica Forsk.【Convolvulus repens Vahl;I.reptansPoir.]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形,長4~6 mm,寬3~5 mm。表面黑色,種臍明顯,呈缺裂狀,和背面的交接處有3個明顯的瘤狀突起,中間一個較大,左右兩瘤對等。質硬,橫切面可見2片子葉。無臭,味淡。莖葉含蛋白質、糖、脂類、
酚類、萜類、
三萜類化合物、
谷氨醯胺、
丙氨酸、蔗糖、a一生育酚及β一胡蘿蔔素、葉黃素、葉黃素環氧化物、堇黃質、新黃質等十幾種胡蘿蔔素。分布於中國中部和南部。在貴州
羅甸地區發現有作牽牛子用的情況。
2.5
圓葉蔦蘿Ouamoclit Coccinea Moench的乾燥成熟種子。種子呈卵圓形或球形,多呈圓球體的1/4狀,1/3或1/2狀,比牽牛子略小。表面黑色,上面布滿小圓點。在天津地區發現充牽牛子藥用。
3小結
牽牛子及其偽品
月光花、
北魚黃草、
打碗花、
蕹菜、圓葉蔦蘿的種子在外形特徵上很相似,但只要掌握了它們的性狀鑑別,就容易區分。牽牛子的化學成分研究較深入,
月光花種子成分還需深入研究,而北魚黃草、打碗花、蕹菜、
圓葉蔦蘿的化學成分只對其莖葉進行了部分研究,種子的成分研究還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