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子丸

牽牛子丸,主治痃氣,口吐酸水,醋心,常似有物在胸膈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牽牛子丸
  • 主治:痃氣,口吐酸水
  • 來源:《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 用量:每服10丸,漸加至20丸
藥物組成,處方來源,製備方法,用法用量,

藥物組成

牽牛子(生,搗羅為末,以生薑汁1升,慢火熬如餳)2兩,硇砂(湯中慢火熬,取霜)1兩,檳榔(煨,銼)3分,木香3分,桃仁(湯退,去皮尖雙仁,炒黃,別研)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乾薑(炮)3分,人參3分,丁香3分。

處方來源

《聖濟總錄》卷九十七。

製備方法

上藥除煎研外,為末,入硇砂、桃仁研令勻,同入牽牛子煎中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漸加至20丸,空心、食後煎生薑湯送下。以利下積滯物為度。
牽牛子為旋花科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裂葉牽牛或圓葉牽牛的成熟種子,表面灰黑色者稱黑醜,淡黃色者稱白醜,功效大致相同。性味苦寒,有小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攻痰瀉水,通利二便,殺蟲去積”之良效。《本草綱目》云:“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別錄》亦曰:“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石教授認為,牽牛一藥,功用特殊,有攻痰瀉水,通利二便,殺蟲去積之多重功效,尤其是通利二便之功,更屬鮮有,世醫畏其峻猛有毒,然其毒甚小,若能合理運用於臨床,其效則立竿見影。
入煎劑以3—12g為宜,丸散為1.5—3g,虛人慎用,孕婦禁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