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表(標誌或裝飾用的大柱)

華表(標誌或裝飾用的大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樑、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須彌座,上面雕刻有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表
  • 外文名:Ornamental column
  • 別稱桓表、表木或誹謗之木
  • 解釋:中國傳統建築形式
  • 類型建築
  • :9.57米
  • 直徑:98厘米
  • :約2萬公斤
  • 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特色,源流,歷史,意義,作用,紀念標識,圖騰標誌,書寫諫言,樂器演變,儀器儀表,

特色

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讀hǒu,中國神話傳說中北方食人之獸)蹲立,下面橫插雲板,柱身雕刻雲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品。由於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後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的石犼,面向宮內,故在古老的傳說中,人們把宮前的石犼叫“望君歸”,意為盼望皇帝外出遊玩不要久久不歸,應快回宮料理國事;面向宮內的石犼叫“望君出”,勸戒皇帝不要老待在宮內尋歡作樂,應常到宮外去了解百姓的苦難。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0000公斤。

源流

1983年版《辭源》解釋如下:
華表華表
古代用於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柱。晉· 崔豹《占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 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涑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古代立於宮殿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紋,北魏·楊衍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宣陽門外叫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南北兩序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風凰似欲沖天勢。”
房屋外部裝飾物:《文選》三國·魏·何平叔(晏)《景福殿》:“故其華表則鎬搞鑠鑠,赫奕章灼。”註:“華表,謂華飾屋外之喪也。”

歷史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誌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誌,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南朝時期華表南朝時期華表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意義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誌。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誌。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承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鑑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

作用

紀念標識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誌,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圖騰標誌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誌。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犼”,中國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誌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誌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誌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書寫諫言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誌。

樂器演變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儀器儀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誌。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