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安城

唐長安城

長安城,即隋大興城,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京師,是中國隋唐時期最大的都城。

唐長安城是按照中國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城市由外郭城、皇城和宮城、禁苑、坊市組成,面積約87平方公里(包括唐代新建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是同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宮殿參差毗鄰,最多時人口近100萬,顯示出古代中國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

唐朝末年這裡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基本介紹

簡介,長安圖,建造背景,面積布局,設計思想,選址與初創,布局,西市東市,風水特徵,里坊,宮殿,外郭,特點,文化交融,政治文化,商業文化,宗教文化,朝覲文化,

簡介

唐長安城,隋朝稱之為大興城,其興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為隋唐兩朝的首都,是中國古代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宏偉都城,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宏偉氣魄。為體現統一天下、長治久安的願望,城池在規划過程中包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法天象地”,帝王為尊,百僚拱侍。為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遷徙江南被滅各國貴族以實京師的宏偉計畫,將城池建設得超前邁古,面積達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此後幾千年間,她一直是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城”。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王朝的建立後,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範。
唐長安城古今對照圖唐長安城古今對照圖

長安圖

《長安圖》是北宋名士呂大防曾慕唐長安城規劃之精,據前朝遺圖和遺址繪製了石刻《長安圖》是中國現存碑刻最早、幅面最大、範圍最廣、註記最多的古都平面圖,圖上內容之豐富、符號之多樣、註記之齊備(多達近千處)、比例之準確,在世界都市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堪為世界古都圖中一絕。 北宋名士呂大防曾慕其規劃之精,據前朝遺圖和遺址繪製了石刻《長安圖》,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圖。流傳至今,《長安圖》僅存原碑殘塊及一些拓片,不足原圖三分之一。
呂大防主持繪製的石刻《長安圖》詳細標註了長安城鼎盛時期的城市布局。繪刻完成時,距離唐長安城被毀僅僅176年,遺蹟尚歷歷在目,是現存最可靠的古代唐長安地圖。日本研究隋唐史的學者妹尾達彥曾評價這幅殘缺的地圖:“無愧於天子之都的,既有秩序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浮現在眼前。”
然而這幅珍貴的地圖卻“命途多舛”,它在金末毀於戰亂,後有人翻刻拓印,但都不知所蹤。清末時有部分殘塊重見天日,後又遺失。民國時又於西安市小湘子廟街道旁的污泥中發現石碑殘塊,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這便是今人所能目睹的原碑殘塊。
長安古圖再現
2016年,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首次公布了該校王樹聲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歷經數年首次補繪完整的這幅《長安圖》,唐長安城及城外的山水格局由此得以全貌顯現,中國城市規劃的智慧亦隨之呈現。
十多年來,王樹聲團隊翻閱了3000餘部地方志和歷史文獻,收集了1000多萬字的古代文獻,並在對我國1400餘個古代都城、省城、府城、州城乃至縣城所存上萬幅城市地圖進行蒐集整理的基礎上,總結出了結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規劃、城市人文空間規劃、城市古蹟保護與文化傳承等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理念。
在這浩繁的研究中,通過查閱考證歷史文獻,參考古代地圖信息,最終,殘缺不全的呂大防《長安圖》歷經兩年補繪完成,共補繪原圖缺失內容320處,其中郭城內及北部漢城禁苑等處補繪缺失內容300處,城南至終南山等處補繪缺失內容20處。
在王樹聲學術團隊補繪後的《長安圖》中,都城與城郊山水田園共同構成有機整體。城內格局方正端莊,街道筆直寬闊,建築鱗次櫛比,呈現出典型的東方都市氣象。城內大到巍峨壯觀的宮殿、苑囿、坊市、寺觀,小到各坊坊門、庭院園池,均詳細標註呈現。城外則南山屏護,河渠橫貫,良田、寺觀、名園相映,長安人居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場面躍然在目。補繪完整後,他們曾嘗試將拼接後的《長安圖》殘片與現今考古勘測的長安城復原圖相疊合,結果是與現代考古勘測基本重合。

建造背景

公元581年2月,楊堅受禪代周稱帝,國號大隋。由於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需要。
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鹹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於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
唐長安城唐長安城
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 因此楊堅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線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
唐長安城
李淵起兵造反,攻大興城建立唐朝,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改大興宮為太極宮。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為其父李淵修建避暑行宮,最初叫做永安宮。不料工程進行到一半,太上皇李淵就溘然長逝,永安宮的建造隨之中斷。後來唐高宗李治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宮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的再建工程,使之不再是一座離宮別殿,而是作為象徵帝國無上皇權而使用的正式皇宮,並改名大明宮。太極宮很快就被大明宮所取代。中唐時期隨興慶宮的修建又帶來街東里坊的變遷。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得十分迅速。在盛唐時期,長安城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長安城的人口極勝階段超過100萬。安史之亂後逐漸衰落。唐末黃巢攻入長安,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東遷,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著325年歷史的隋大興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面積布局

唐長安城,隋朝稱之為大興城,其興建於隋朝,唐朝易名為長安城,為隋唐兩朝的首都,是當時中國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它是隋文帝君臣建立的宏偉都城,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宏偉氣魄。為體現統一天下、長治久安的願望,城池在規划過程中包攬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法天象地”,帝王為尊,百僚拱侍。
唐代長安城唐代長安城
為容納更多的人口以及遷徙江南被滅各國貴族以實京師的宏偉計畫,將城池建設得超前邁古,面積達84平方千米,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古羅馬城也只是她的五分之一,她是當時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城”。
西安市與唐代都城位置關係圖西安市與唐代都城位置關係圖
長安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超過100萬。唐王朝的建立後,對唐長安城進行了多方的補葺與修整,使城市布局更趨合理化。龍首原上大明宮的建立,使李唐王朝統治者更加占有高亢而優越的地理位置。站在龍首原上,俯瞰全城,更顯一代帝國一統天下的氣度與風範。
唐長安城在城市規劃的布局上,十分注重利用地形。長安城有特殊 的六條高坡地形,故在此基礎上利用自然的地形規劃新都。在六坡經過 的地方,分別布置宮城、皇城和寺塔。長安城採取了嚴格的左右對齊布局。全城以南北方向的朱雀大街作為中軸線,東西兩側整齊排列著數目 與面積相等的坊市。街衢與坊里整齊地並排在一起,東西向與南北向大 街成格線狀交叉。將外郭城進行格線式分區,每個格線就是一個坊里。 皇城中的12條大街呈相互交錯狀,將皇城地區進行格線式分區。由此可 見,唐長安城的布局極其整齊,規制嚴密。它在繼承前朝都城傳統規劃 制度的基礎上,因勢改革,開創了新的都城規劃制度,成為我國歷史上 規劃最為規範的一座城池。

設計思想

在唐長安城的城市規劃設計中,充分表現了政治身份的等級差別。 建造者充分利用自然空間,將長安城劃分為甸、候、綏、要、荒五種社會 階層。宮城與皇城根據嚴格的營造方式建造,形成了整齊、宏偉的立體 輪廓,與外郭城的商業建築和民居形成鮮明對比。在唐長安的坊里設計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設計思想。縱橫交錯的 25條大街將全城分為 東、西兩市,一共 108個坊里,其中蘊含著季節變化和周禮之制。所有坊 里全部沿著中軸線整齊對稱、均勻分布,是唐長安城特有的布局形式。

選址與初創

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圖唐長安城明德門復原圖
新的城址選在哪裡?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征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
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為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布局

漢長安城選取了龍首原北地勢最平坦的一塊,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準備放棄漢都,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今天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說,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
唐長安城 位置唐長安城 位置
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今天的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西安市與唐代都城位置關係圖西安市與唐代都城位置關係圖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建設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建設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里、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巨製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唐長安城-修繕與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布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著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唐長安城裡坊碑刻里坊和東市鳥瞰復原圖唐長安城裡坊碑刻里坊和東市鳥瞰復原圖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著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占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布”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中國古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
唐長安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里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布局嚴整,堪稱中國古代都城的典範。
唐長安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根據考古實測,從東牆的春明門到西牆的金光門之間,東西寬為972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從南牆的明德門到北牆的玄武門偏東處之間,南北長為8651米(包括兩城牆厚度)。兩相比較則東西長出1070米,周長約35.5千米,面積84平方千米。全城建築分三大部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宮城位於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宮城之南,外郭城則以宮城、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展開。
唐朝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它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米,全城周長36.7 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比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大1.4倍,是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內共有三個建築群:位於北部正中的是宮城,為皇帝和皇族所居;宮城南面是皇城,面積比宮城略大,是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宮城和皇城之外是外郭城,為居民區和商業區。
整座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它銜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城的明德門,把長安城分成了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東部是萬年縣,西部是長安縣,東、西兩部各有一個商業區,稱為東市和西市。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10坊,其形狀近似一個圍棋盤。
唐長安城唐長安城
長安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啟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和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們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通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毀。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承天門(隋稱廣陽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太極宮(隋稱大興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今天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辟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布著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從城市的平面布局來看,規劃者嚴格講求左右對稱。全城以宮城的承天門、皇城的朱雀門和外郭城的明德門之間的連線,也即承天門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為南北向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向左右展開。為突出北部中央宮城的地位,以承天門、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門等一組組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壓在中軸線的北端,以其雄偉的氣勢來展現皇權的威嚴。之後,隨著不斷增添新殿,才使這種格局有所變化。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深受這一思想的影響,地上的城市往往是天上的寫照,從而使城市稱為宇宙的象徵。“天子”居住的都城更是如此,唐都長安城這一人間傑作亦不例外。
宇文愷將龍首原六坡與《周易》的乾卦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地形制定規劃,終於成就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謹嚴、布局井然的大都市。

西市東市

西市布局圖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裡商賈雲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
西市布局圖西市布局圖
東市的面積,據文獻記載:“南北居二坊之地”。據考古實測:東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廣24米,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開二門,共有八門.市周牆處大街北(即春明門大街)寬120米,東、南、西三面各寬122米。這一寬闊街道的效用是便於商業運輸和市民入市前車馬的停靠。
東市分布在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學以西、西安鐵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寬都近30米,約是西市街寬的1倍。今天西安交大校園尚有西區部分建在東市和市東街道之遺址上。
東市由於靠近三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周圍坊里多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長安志·東市》),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需要。
唐長安的東市和西市跟里坊一樣,四周皆有高大的圍牆,宋敏求《長安志》等記載其規模相當龐大,每個市約占2個坊的面積,市內有4條大街,圍牆四面各有2個門,這在對兩市遺址進行全面勘察與測量時得到證實。"作為長安城乃至全國最主要的市場,西市進行的是封閉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將若干個同類的商品聚集起來,以'肆'(或相當的'行'、'店')為單位組成的,市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局和平準局。交易區也都是集中在一個四面有牆、開設市門的較為封閉的場所內。"
根據考古發掘成果,西市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1031米,東西927米,面積0.96平方公里,其範圍在今西安蓮湖區東桃園以東、老糜家橋以西、東桃園橋以北、中國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先勞南市場位置。
發掘時,西市的北面、東面尚有夯築的圍牆基址,牆基皆寬4米多。西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均寬16米的平等街道各兩條,四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將整個市內劃分成9個長方形區域,其中東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兩側均設有水溝,在水溝的外側還發現有1米寬的人行道。
東市布局圖西市的9個區域四面均為街道,這樣每個區域的周邊都臨街,便於交易。每個區域內還有便於內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還有磚友砌的暗排水道與大街兩側的水溝相連。臨街部分出土的商業店鋪遺址表明,房屋的規模不大,面闊4至10米,進深3米多,均沿街毗連;而出土的同類物品相對集中的現象,也證明了某一類型店鋪的存在,如珠寶商的店鋪就多料珠、珍珠、瑪瑙、水晶等製品,鐵器店鋪就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鐵釘、鐵棍與小鐵器殘塊等。"
東市布局圖東市布局圖
而西市則距三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業較東市繁榮,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
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這裡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及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里。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官僚,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則時有少年光顧。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
唐政府對長安城市場特別是東、西兩市實行嚴格的定時貿易與夜禁制度。兩市的大門,亦實行早晚隨唐長安城城門、街門和坊門共同啟閉的制度,並設有門吏專管。

風水特徵

長安城龍首原六坡與乾坤關係示意圖建設都城是國之大事,所謂“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它關係到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重影響,也影響著都城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建築布局上總要有一些原則與方法,尤其在中國古代,精神信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城市布局上往往都被賦予某些象徵性意義,隋、唐都城規劃布局仍然不能逃脫這種窠臼。以都城的平面布局來看,所謂“建邦設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在這裡得到了更大的發揮與闡揚。
宮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宮城象徵北極星,以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徵環繞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徵向北環拱的群星。因此,唐人即有詩吟“開國維東井,城池起北辰”,說的就是這種布局效應。當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據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傳統思想的一種體現,它作為歷代帝王治國總的指導思想,貫穿始終,也體現到都城的規劃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權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風水四象圖風水四象圖
宋敏求《長安志》引《隋三禮圖》記載,大興城的街數、坊數的設計也都有所依憑。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皇城兩側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無論事實是否如此,將其附會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設計則是都城設計的普遍規律。
另外,隨著中國古代風水思想的發展,宇文愷也將這一思想引入大興城的規劃設計當中。大興城址選在漢長安故城之南,地勢敞闊平遠,有東西走向的六條土崗橫貫,如果從空中俯視西安大地,就能看出這種地面形狀很像《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橫貫西安地面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從六坡的高度看,地勢從南到北漸次降低。那么宮城所處的位置則相對較低。不把宮城設定在最高處是另有原委。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於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環抱著它。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布置在北邊中央位置。而且北邊有渭河相倚,從防衛的角度看,也比較安全。
卦論認為初九是潛龍,勿用。九二高坡是“見(現)龍在田”,因此只能“置宮室,以當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這裡,正可以體現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於是宮城與皇城分別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卻最尊貴,所謂“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這條高崗的中軸線部位,東西對稱地建築了兩座規模宏偉的寺觀,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觀,東面是佛教的興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鎮壓住這個地方的帝王之氣。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這條“九五”高坡上,被人藉機誣陷為“宅據岡原,不召自來,其心可見”。其實唐代住在這條高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張說、韓愈、李宗閔、楊國忠、李晟、柳公權。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占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徵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徵著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徵著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徵著《周禮》一書中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隋文帝政府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
中國傳統風水學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築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中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群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徵寓意(八卦中坎象徵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裡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築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唐長安城-宮殿布局 太極宮復原鳥瞰圖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
長安城龍首原六坡與乾坤關係示意圖長安城龍首原六坡與乾坤關係示意圖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原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裡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布著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併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
興慶宮復原圖興慶宮復原圖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布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里坊

外郭城是一個大長方形,面積74.6平方千米,完全採取棋盤式對稱布局。城內東西14條大街,南北1l條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朱雀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和主幹道,以此為界將全城分成東西兩半。城的東半部與西半部各有五條南北向的大街,構成街道的對稱格局。根據考古實測,這11條街道以朱雀街最寬,約為150米(北部最寬處達155米),也是全城最寬的街道。其以東的5條南北向街道,依次寬為67米、34米、68米、68米和25米(東順城街);以西的5條南北向街道,依次寬為63米、108米(殘存寬度)、63米、42米(殘存寬度)和20米(西順城街)。
唐長安城裡坊復原圖唐長安城裡坊復原圖
從實測結果不難看出,儘管朱雀街以西5條南北街的寬度均比以東的5條街略窄,但應該承認,在略去建築施工上的誤差以及地形地勢的影響,仍基本上保持了東西對稱的格局。另一方面,隋初在設計大興城時,東、西、南、北均各開三門,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通向南牆城門的三條街道都要寬些。啟夏門街與安化門街寬度大體相當。外郭城牆內側四面的順城街都窄,大體在20米一25米左右。這樣設計既保持了東西對稱布局的特徵,同時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東西向的14條街道也是同樣布設,通向東西城門的街道比較寬,其中皇城南面的橫街直通春明門(東牆中門)、金光門(西牆中門),寬達120米。這些街道在城內縱橫交錯,排列整齊,將居民區劃分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因為街道寬窄不一,排列在街道兩側的里坊也就大小不等。宮城兩側的里坊大體東西寬955米,南北長588米;皇城兩側的里坊大致東西寬955米,南北長808米;朱雀門街東西兩側第一列各9坊東西寬514米,南北長477米;第二列各9坊東西寬661米,南北長477米,三至五列里坊東西寬955米,南北長477米;共五組大小不同的里坊。整個城市以宮城、皇城、朱雀門街為正中,東西兩側里坊不僅兩兩對稱,而且排列整齊。白居易曾寫詩形容“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非常貼切。這種描述在唐代詩文中多有反映。
唐長安城繼承和發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區按坊里劃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諸坊,作為都城百萬人口住宅的分布區,這種坊里布局及結構嚴密而整齊,猶如一個個方塊形的居住小區
唐長安城
長安城內的“坊里”是由外郭城中的東西向十四條大街、南北向十一條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興城時將此棋盤式格線區域定名為“坊”,煬帝時改稱“里”,唐時又稱“坊”。因此,在唐人詩文中常可見到“里”、“坊”並用的情形。
唐長安城到底有多少“里坊”,歷來說法不一。或雲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應該說,隨著都城建設的發展,長安城裡坊之數前後是有變化的,大的增減變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興城時,按外郭城的面積以東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來分割,將之劃分為110坊另2市(每市各占兩坊之地)。以朱雀街為中界,街東與街西各55坊另1市。但當時都城東南隅曲江一帶並未設坊,故街東減去一坊,實際大興城應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東54坊加東市,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時的坊里數。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修建大明宮,為開通丹風門南北大街,將郭城東北部丹鳳門前的翊善坊、永昌坊一分為二,形成光宅、翊善、永昌、來庭四坊。這樣,街東比初唐的54坊增加2坊,成56坊,然與此分合時間差不多久,也就是高宗、武后東封歸來,以皇子漸長,“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這就是後來的十六王宅,位於朱雀街東第五街,即皇城東第三街從北向南第一坊。這一坊無坊名,“盡一坊之地築入苑”,這樣,經過高宗時期這兩次改建,朱雀門街東又形成55坊另1市的格局,因此,從高宗到開元初時,長安城共有里坊110坊另2市。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為建興慶宮占去街東隆慶坊一坊之地。這樣,街東坊里又減少一處,由原來的55坊變為54坊。興慶宮後來雖又向勝業、永嘉、道政坊增擴,但並未引起坊數的變化,這樣,街東54坊、街西55坊,合計全城共有109坊另2市,這是從開元二年以後長安城中的坊里之數,經此變故,長安城坊里之數基本再無變化。
唐長安城
里坊作為唐長安城內單獨的居住單元,猶如今天的居民小區,它排列整齊,規則劃一,十分有序。這些小區均呈長方形形狀,由於各街道寬窄不一,故各小區大小也不完全一致。全城裡坊面積大小可分五類(參表7—1)。大體來說,最大的應屬皇城東西兩側12坊,南北長約808.5米,東西寬約955.5米,面積有0.77平方千米。最小的是朱雀街東西兩側的18坊,南北長514米,東西寬477米,面積約0.25平方千米
里坊外圍均有高大的圍牆環繞,坊牆牆基厚度一般為2.3米至3米不等,均為夯土板築。各坊內一般都開闢東西南北十字街,四面各開一門。只有皇城南36坊只開闢東西街和東西門,不開南北街和南北門,史言“不欲開北街泄氣,以沖城闕”。事實上,長安城南36坊面積本身就相對較小,居民人口也少,只開東西街已能滿足需要,無須再開南北街。凡有十字街的坊,十字街的寬度均為15米。被十字街隔開的4區,又各有十字巷,把全坊分為16個小區。這些巷的寬度一般達2米多。按照唐人習慣稱呼,對坊的四角都使用東南隅、西南隅、東北隅、西北隅的名稱。對靠近東、西、南、北四坊門的部位,則稱為某門之南、某門之東、某門之西、某門之北。對靠近坊內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區域,則稱為“十字街東之北”、“十字街東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這些稱謂在唐人文集中常可見到。

宮殿

唐長安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裡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太極宮復原鳥瞰圖太極宮復原鳥瞰圖

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線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唐長安城 布局唐長安城 布局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110坊(隋稱“里”)。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了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布著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衛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
長安城中遍布著佛寺和道觀,總持寺、莊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占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東市(隋稱都會市)、西市(隋稱利人市)兩座市場,各占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特點

隋大興唐長安城總體上是中軸對稱的格局,設計時參考了鄴城建康城的布局。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附會《易經》中“乾卦六爻”的說法,根據龍首原分為六條崗地的特點,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築。此外,在城市的邊緣規劃了園林區,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成為民眾的遊覽場所,是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創舉。
大明宮模型圖大明宮模型圖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歷代有許多文人學士進行過考證和研究。盛唐時期韋述的《兩京新記》、宋代宋敏求的《長安志》、程大昌的《雍錄》、趙彥衛的《雲麓漫鈔》、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清代徐松的《唐兩京城坊考》等著述,都對唐長安城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和闡述。北宋的呂大防還曾將唐長安城的布局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後世。現此圖雖僅存一部分,但仍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
唐長安城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和地區的都城建設。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就是效仿了長安的規劃。日本國的平城京、平安京、藤原京、難波京以及長崗京不僅形制和布局模仿長安,就連一些宮殿、城門、街道的名字也是襲用了長安城的相應名稱。
長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化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文化交融

唐朝是我國古代社會發展過程中最為興盛的時期,成就了我國歷史上最為長久牢固的政權。國家達到空前的繁榮與統一,國泰民安,為唐朝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形成了博大包容的文化特性。

政治文化

長安城作為唐朝都城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至高無上的王權政治文化成為唐長安城的主流文化,它是皇權和貴族權力的集中體現。最能體現其政治文化的實體規劃不是宮城建築的高高 在上,而是城牆的規劃。城牆存在的意義最開始是為了抵禦外敵入侵, 出於一種安全上的考慮,所以各朝各代都極為重視城牆的修建。在唐 長安城中,皇城處於城市中心位置,東、西、南三面都築有城牆。皇城 東、西兩面的城牆分別和宮城東、西兩面城牆相連線,實際上就是宮城城牆向南邊的延伸。

商業文化

唐長安城不僅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空前發達,經濟也得到了快 速發展,商業文化日漸成熟。唐長安城在皇城南部設定了東、西兩個市 場,城中的工商貿易圍繞兩市展開。兩市相比,西市的規模更為龐大、物 品更加豐富、經營範圍更廣。同時西市聚集了許多外商,是當時著名的對外貿易市場。東市是長安城的手工業生產中心,西市有“金市”的美 稱,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相比東市更加繁華。唐代中後期商業發 展達到極盛,這也體現在當時的城市規劃設計中。

宗教文化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宗教發展的興盛時期,長安作為唐朝的都城是 全國的宗教中心。由於國家對外交流密切,許多宗教從西方傳入長安, 唐朝統治者對外來文化兼容並包,所以當時唐朝同時存在著多種宗教, 宗教活動極盛,如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其中,佛教文化是影響唐長 安城規劃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佛教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境內, 漢明帝在洛陽城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寺建築——白馬寺。

朝覲文化

因為仰慕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文明,前來長安朝覲、留學、進行 學術交流和經濟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300多個。日本 13次向中國派出遣 唐使,高麗、新羅、百濟也多次派遣留學生前來中國。唐朝與東南亞、中 亞、西亞和非洲等國家進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在國子監有許多來自這些國家的留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