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城東南角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東城區北京火車站東南。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京城東南角樓
  • 外文名稱: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in the city
  • 地理位置:北京城內東城區
  • 著名景點:北京城東南角樓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明正統二年(1437年)施工,正統四年完工。明《英宗實錄》載:“(正統)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建成後,歷代均有修繕。1935年大修,曾將內部的大木結構上的彩繪改為滿堂紅油飾。
明清時期北京內城東南角城防建築。在北京市建國門南北京火車站東南。建於明代正統四年(1439),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1935年維修時,部分構件有改動,但基本保存明代結構,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角樓,建築別具一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角樓建於明代內城的東城牆和南城牆結合處,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 15米。樓沿城台外緣轉角建造,高 17米,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35米,南北長35米,寬16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四面砌磚垣,重檐七檁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脊飾獸頭。樓體外側辟有4層共144個箭窗,亦稱射孔。樓體內側 (背面)出抱廈,亦相連成轉角房,辟2門,一向西,一向北。門上設直欞窗。樓內立兩排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骨幹。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鑲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徑70厘米,上徑45~50厘米。金柱上承三層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墊、枋,形成角樓主體框架。外金柱一側沿箭窗由承重枋隔為 3層,承重枋之間由四根楞木橫向聯接,上鋪樓板,站在樓板上可從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角樓城磚大小一致,規格為43×24×12厘米。有些磚的一頭印有嘉靖、隆慶等年號或窯記、私人印記等。
建國後城牆逐段拆除,東南城角一帶亦因1958年新建北京火車站受到影響,只保留了角樓城台和迤西近百米的一段城牆,當時由文物管理部門作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殘留的角樓和城牆並未遭到破壞。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人為的破壞,再加年久失修,圮敗日趨嚴重。1981年由政府拔款修繕,1983年修竣。根據不改變原狀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民國年間修繕後的舊貌。並設立了保管所,籌備展覽,對社會開放遊覽。
195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角樓以及城牆採取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1981年國家撥款對角樓進行了全面修繕,1983年竣工,並設立了保管所。

主要景點

在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北京火車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牆上,矗立著一座雄偉的建築物,俯視著乘火車進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徵北京的明顯標誌,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東南角上的角樓。原北京有內城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的,除於九門興建城樓、瓮城和箭樓外,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於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樓一座、其名稱應是城角箭樓,簡稱角樓。此處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東南角的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
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通高29米,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磚垣,重檐歇山頂。樓體外側向東、向南兩闊面和向西、向北兩側面均辟箭窗(射孔),共4層144孔。樓體內交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結構。角樓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明清城防和城樓建築的獨特例證。
北京城東南角樓
北京城東南角樓的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