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影響研究

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影響研究

《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影響研究》是2020年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影響研究
  • 作者:樊莉
  • 出版社:天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9月1日
  • 頁數:15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18678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影響研究》共包括七章內容。第一章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和意義,概括了各章的主要內容和技術路線圖,指出了研究取得的創新和存在的不足,明確了未來進一步深入的方向。第二章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文獻綜述,包括對非實體性要素的界定以及與實體性要素的關係研究,區域非實體性要素轉移和配置,對金融創新的界定及其對要素轉移配置的影響,“流動空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說,明確了研究的客體,即科學技術、教育、信息、知識創新和社會資本五種非實體性生產要素。第三章總結了金融創新對非實體性要素轉移配置的五類影響機理和八條影響路徑,為後文的實證研究做好了理論上的準備。第四章關注了金融創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狀,通過梳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進程,總結了發展過程中要素流動的制約因素。第五章測算了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的空間錯配程度和產出缺口;利用2006-2017年的京津冀地區面板數據,通過計算要素價格相對扭曲係數來衡量要素資源配置的扭曲程度。第六章測算了金融創新影響下的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再配置效應。第七章從要素間、區域間以及區域經濟協同一體化三個層面,提出了促進新常態下金融創新對區域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對策建議。

圖書目錄

一、導論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二)研究內容和方法
(三)研究創新和不足
二、文獻綜述
(一)非實體性要素
(二)區域非實體性要素轉移和配置
(三)金融創新及其對要素轉移配置的影響
(四)“流動空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說
(五)文獻述評
三、金融創新對非實體性要素轉移配置的影響機理和路徑
(一)影響機理
(二)影響路徑
四、金融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歷程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的要素制約
(三)金融創新在區域要素轉移配置中的定位及作用
(四)金融創新推動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配置的現狀及問題
五、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的空間錯配及產出缺口測算
(一)相對扭曲係數與產出缺口的模型構建
(二)數據選取與處理
(三)非實體性要素的生產函式估計
(四)非實體性要素資源錯配程度及產出缺口測算
(五)結論和建議
六、金融創新影響下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再配置效應測算
(一)空間計量的模型構建
(二)指標與數據來源
(三)非實體性要素空間相關分析
(四)金融創新對京津冀非實體性要素轉移配置的影響研究
(五)結論與建議
七、促進新常態下金融創新對區域非實體性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對策建議
(一)金融創新對區域非實體陛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差異化發展策略-一要素視角
(二)金融創新對區域非實體性要素最佳化配置的差異化發展策略-一區域視角
(三)推動區域經濟協同一體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