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全文
一、現實基礎
(一)建設成效
“十三五”時期,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區一基地”區域功能定位,全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全力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去產能任務全面完成,過剩產能有效化解。堅決落實國家戰略部署,聚焦“兩高”行業過剩產能和落後產能,強化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充分發揮環保、能耗、水耗、技術、質量、安全等法律法規約束作用和標準倒逼作用,著力推動產能交易、減量置換、搬遷改造、兼併重組等工作,堵疏並重,圓滿完成重點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目標任務。“十三五”期間,全省共壓減退出粗鋼產能8212萬噸、煤炭產能5590萬噸、水泥產能1194.9萬噸、平板玻璃產能4999萬重量箱、焦炭產能3144.4萬噸、火電產能234萬千瓦,鋼鐵產能從峰值時的3.2億噸減至1.9億多噸,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焦炭產能分別壓減至0.63億噸、2.05億噸、2.15億重量箱、0.82億噸,全面實現重點行業產能壓減目標。造紙、氮肥、印染、製革、農藥等污染嚴重落後產能全部退出市場。供給質量、產業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市場競爭秩序有效規範,產業轉型升級環境條件明顯改善。
2.調結構取得重大進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深入實施最佳化產業結構系列專項行動計畫,著力最佳化存量、做強增量,產業結構顯著改善。主導產業地位增強。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1.7∶43.7∶44.6調整為10.7∶37.6∶51.7,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突破50%;12大重點產業(鋼鐵、高端裝備、石化、食品、信息智慧型、生物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商貿物流、文體旅遊、金融服務、都市農業)占GDP比重達到54.1%,其中八大重點製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71.6%,產業體系骨架更加清晰。傳統產業上檔升級。“千項技改”“萬企轉型”深入實施,一批製造業核心競爭力項目落地,河鋼集團、長城汽車等一批龍頭企業不斷壯大,超千億產業園區、超百億特色產業集群分別達到25個、48個,沿海精品鋼鐵和石化基地、沿山地區綠色建材產業帶、平板玻璃集聚區等產業集群帶動產業布局持續最佳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蓄能增量。滾動實施高技術產業化和套用示範項目,30個省級示範基地不斷發展壯大,大數據、新型顯示、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逐步形成局部優勢,高新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16%提高到19.4%。現代服務業提效擴容。實施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專項工程,石家莊等6個國家級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功能地位增強,雄安新區金融創新先行區加快建設,全域旅遊示範省初步建成,現代商貿物流、金融服務、科技服務等領域基礎設施、產業規模、服務效能得到進一步提升,現代服務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9.1%。
3.轉動能有力有效推進,新發展動能加快集聚。深入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強化科技創新政策舉措,綜合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轉型升級創新動能加快提升。創新平台加快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達到2210家,其中,國家級創新平台達到102家。與京津共建省級以上研發平台、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分別達到165家、10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投入運行,雄安國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開工建設。企業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形成科技型領軍企業3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近5倍、總數達到9400家、躋身全國前十位,科技型中小企業年均增長1.2萬家、總數突破8.7萬家。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成功舉辦兩屆中國數字經濟博覽會,大數據線上運營伺服器突破180萬台,數位化智慧型倉儲設施逐步普及,“河北旅遊雲”“農業雲”等數字平台投入運行,數字經濟規模超過1.1萬億,占生產總值比重達33.4%。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形成。開展製造業與服務業“兩業融合”試點20家,“工業設計+”不斷深化,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等新模式持續拓展,行業電商、農村電商、跨境電商等線上線下融合新業態加速滲透,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2505億元,占總額的19.7%。
4.增質效取得明顯成效,發展質量加快提升。深入實施質量強省戰略,提質量、增效益成效顯著,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多點突破,產業價值鏈加快向高端攀升。產業綠色化取得重大進展。綠色農業、綠色製造、綠色服務加快發展,綠色產業體系加快建立。鋼鐵、建材、煤電等產業有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實現全覆蓋,建成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33家、其中國家級95家,安國現代中藥工業園區等8家園區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園區,推動75%以上的國家級和50%以上的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單位GDP能耗下降21.3%,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6.1%、27.6%。質量提升工程取得重要成果。聚焦十大重點行業開展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制定地方標準超1000項,實施“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行動、發布對標結果2494項,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發布58個企業標準“領跑者”,中鐵山橋等6個單位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培育認定中國馳名商標358餘件、地理標誌商標100餘件,實現標準、質量、品牌、信譽“四位一體”聯動提升。價值鏈高端化取得明顯成效。工具鋼、家電板、汽車板、玻璃基板、液晶顯示材料、釩鈦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高端製劑等一批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高端產品實現突破,中高端鋼材比重達到77%,新型乾法水泥、優質浮法玻璃比重接近100%,省級以上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169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到100家。產業經濟效益大幅改善。鋼鐵、汽車、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其中鋼鐵產品利潤率為2015年的5.4倍、建材行業利潤率提高了64%。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038億元。
(二)主要問題。
對標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要求,對照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目標,對比國內外先進水平,全省產業發展“低、弱、散”問題仍很突出,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結構層次低。產業體系以資源能源加工業為主,能源原材料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60%以上,產業價值鏈總體處於中低端,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精密集成產品少。質效水平低。產品和服務難以滿足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單位GDP能耗高於全國70%、碳排放強度為全國的2.14倍,全員勞動生產率比全國少2.9萬元/人,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益問題突出。創新動能弱。基礎研究和研發投入強度不足,2019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7.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30%。基礎能力弱。關鍵基礎原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工業基礎能力短板弱項突出,工業網際網路、雲平台等新型基礎設施覆蓋率低。組織體系散。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區域功能優勢不突出,產業集群化、園區化發展不足,產業鏈供應鏈組織分散,產業鏈條不完整、上下游不匹配、聚合空間不合理等現象明顯。
(三)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歷史交匯期,也是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與挑戰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
1.重大機遇。
新一輪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催生髮展新動能,適逢歷史機遇。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深度滲透,綠色低碳、新能源、生物、空間、海洋開發等領域技術創新更加密集,數字經濟、網路經濟、平台經濟、個性化定製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湧現,產業融合深入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途徑進一步拓展、動能進一步增強。
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有效打開供給新空間,開啟戰略機遇。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擴大內需升級加力,內需體系加快完善,內需潛力有效釋放,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消費空間不斷拓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項目加快建設,新基建、新型城鎮化、低碳轉型等有效投資持續增長,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基礎增厚、需求動力增強。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政策持續釋放內生新活力,強化政策機遇。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和構築新發展格局,圍繞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密集落地,創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市場主體活力增強;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對外開放向深度廣度拓展,“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貿試驗區、保稅區等開放新高地加快形成,國際經貿影響力、話語權持續提升。
加快落實重大國家戰略增強產業發展新引擎,獨特發展機遇。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化,區域間產業斷層有效彌補,產業關聯更加緊密,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加快完善。雄安新區加快建設,高端高新產業支撐強化,承接產業轉移向縱深拓展,雄安質量的影響力帶動力逐步顯現。冬奧效應加快釋放,綠色冬奧、人文冬奧引領產業發展新勢能,冬奧價值鏈有效提升產業要素集聚力。
2.嚴峻挑戰。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風險加大。國際力量對比出現趨勢性變遷,世界格局進入調整變革期,大國戰略競爭、中美對抗加劇,西方主要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貿合作、產業價值分工重構,影響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特別是國際經濟循環動能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增強產業鏈自主性、可持續性和韌性要求更加迫切。
創新能力要求不斷提升。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優勢減弱,投資效率和邊際效應下降,創新發展地位更加顯著;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存在“卡脖子”現象,自主創新要求更加迫切;供給結構難以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創新引領發展更加重要。
綠色低碳約束更加突出。生態環保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大氣、水體、土壤等污染治理進一步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要求進一步提升,耕地、礦產、地下水等資源保護以及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求更加嚴格,碳達峰碳中和各項任務加快落地,資源環境約束對產業轉型升級提出更高要求。
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激烈。國際貿易和投資環境更加複雜,疊加新冠疫情影響,世界經濟衰退風險加大,加之已開發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經濟體快速成長,國際產業競爭加劇。國內經濟增速放緩,人力成本、要素資源等傳統比較優勢弱化,區域發展潛能逐步轉變,集聚高端要素、重塑發展優勢的產業資源競爭進一步加劇。
綜合國內外環境變化,我省產業轉型升級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與挑戰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抓住“十四五”這一關鍵歷史時期,乘勢而上、化危為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打開高質發展新空間的要求尤為迫切。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立足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建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目標,突出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重點產業,圍繞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最佳化產業結構,著力轉換髮展動能,著力提高質效水平,著力提升競爭能力,加快產業發展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加快產業變革質量升級、效率升級、動力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支撐製造強省、質量強省、網路強省、數字河北建設,促進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再上新台階。
(二)戰略導向
1.戰略目標:製造強省、質量強省、網路強省、數字河北。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著力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培育產品和服務品牌,推進產業網路化數位化發展,不斷提高以製造能力為核心的產業競爭力,凝聚競爭優勢,提升全球產業鏈話語權、影響力。
2.戰略主線: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緊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進一步破除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最佳化要素配置結構,著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3.戰略途徑:自主可控、安全暢通。明確我省產業在國內、國際產業鏈上的戰略定位,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暢通產業循環,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4.戰略要求:綠色低碳,更可持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降低產業活動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有效促進碳達峰碳中和,努力實現產業發展更可持續。
(三)基本原則
1.理念引領,錨定方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轉型升級方向,突出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2.系統觀念,突出重點。著眼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構築區域性、高水平完整產業體系;突出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上相統一。
3.問題導向,精準著力。聚焦我省產業發展結構不優、質效不高、動力不足、競爭力不強等突出問題,充分調動多方面力量,凝聚產業發展資源,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有效促進轉型升級目標實現。
4.改革創新,探索試驗。圍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拓展轉型升級途徑,強化改革舉措,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積極開拓、探索試點示範工程,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新範例、新模式。
5.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依靠市場競爭機制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政府統籌協調、規劃引導、政策激勵作用,保障轉型升級戰略落地、落實。
(四)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成為產業體系主體,產業高端化、數位化、綠色化、集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創新型、開放型、融合型、安全型格局更加完善,高投入、高消耗為主要特徵的規模擴張型產業發展方式得到根本扭轉,產業總體質量效益明顯提高,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
產業結構顯著最佳化。傳統產業加速升級,新興產業不斷壯大,製造業比重保持基本穩定,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農業基礎更加穩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12大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6%左右。
質效水平顯著改善。產品和服務的標準、質量、品牌、信譽聯動提升,有效供給不斷擴大,供給質量和產出效益顯著提高,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中高等水平,河北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6%以上。
創新動能顯著提升。創新平台功能充分發揮,人才環境、創新生態更加優質,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更加突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更加健全,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數字賦能創新加速推進,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0%,創新驅動能力明顯增強。
綠色低碳顯著進步。鋼鐵、石化、建材等重點產業單位產品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碳達峰碳中和進程加快推進,單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別下降15%、19%,新增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處置率達到95%以上。
組織體系顯著最佳化。重點領域產業基礎能力明顯增強,產業鏈體系加快完善提升,產業生態更加優質,“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產業集聚程度進一步提高,形成一批營收超千億元產業園區和百億元以上特色產業集群。
到2035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製造強省、質量強省、網路強省、數字河北全面建成,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功能充分發揮,協同京津、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產業發展高地加速崛起,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產業創新協同化全面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三、重點產業
堅持調優存量、做強增量、挖掘潛量,增強鋼鐵、裝備、石化、食品、醫藥、信息智慧型、新能源、新材料、現代商貿物流、文化旅遊、金融服務、都市農業等12大主導產業支撐地位,構築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為兩翼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以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深化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工藝、技術、裝備、產品升級,鞏固重點領域市場地位,提升現代化發展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實力,努力打造傳統產業升級版。
1.鋼鐵產業。堅持壓總量、提質量、減排放,加快實現鋼鐵產業由大變強。提升工藝裝備水平,繼續實施產能減量置換技術改造,2022年底前完成1000立方米以下高爐、100噸以下轉爐升級改造(鑄造用生鐵和特鋼企業除外),全省鋼鐵主體裝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加快最佳化品種結構,提高汽車、軌道交通、核電、造船、海洋工程等行業專用鋼比重,提升高強度結構鋼、軸承鋼、模具鋼、高速工具鋼、高牌號電工鋼等特種鋼的規模和水平,研發一批超輕金屬材料、3D列印金屬材料、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合金材料,支持開發高端釩鈦產品,鋼鐵產品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深入實施綠色化改造,推廣高爐綜合長壽、熱風爐高溫送風、非高爐煉鐵、電爐煉鋼等節能環保技術,支持發展氫冶金、直接還原鐵+電弧爐、全廢鋼電爐短流程等低碳冶煉工藝,提高廢鋼資源利用水平,推動鋼鐵生產向能源轉換、固廢消納、資源再生等綜合功能拓展,力爭2022年底前完成無組織排放超低排放改造。推動企業兼併重組,依託河鋼集團、首鋼集團等大型鋼鐵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方式,整合重組省內外鋼鐵企業,推動鋼鐵產能向優勢企業集中,打造具有全球市場競爭力和話語權的特大型鋼鐵集團,2025年全省前10家鋼鐵企業產能占全省70%左右。
2.高端裝備。堅持擴規模、上水平、增實力,著力打造高能級裝備製造基地。圍繞先進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專用裝備、節能環保設備等重點領域,發揮產業基礎優勢,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圍繞壯大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航空航天裝備、冰雪裝備等新興領域,著力培育競爭優勢,拓展發展空間。聚焦市場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高、發展潛力大的高速動車組、新能源汽車、大型農機、工程機械、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等,做精做強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競爭力強的龍頭整機產品和大型成套設備,帶動產業整體規模水平提升。著眼發展潛力大、規格品種多、功能要求不一的海洋裝備、工程機械、冶金礦山機械、農業裝備、應急救援裝備等,加快推進產品系列化。支持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處於產業核心地位的龍頭企業,提升發展實力、增強帶動作用;鞏固汽車輪轂、冶金軋輥等企業優勢,提升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增材製造(3D列印)、航空航天部件、高精度齒輪傳動裝置、精密軸承等企業專業配套能力,形成一大批“專精特新”配套專家、隱形冠軍企業。依託龍頭企業和重點整機產品,建設軌道交通、汽車、高檔數控工具機、重型機械和專用設備等產業集群,打造通用航空產品、航空航天部件設備、高端無人機、雷射設備等產業園區,最佳化汽車零部件、節能環保設備、冰雪裝備、農業機械等一批產業集聚區。
3.石化產業。聚焦工藝技術先進、產品結構高端、產業綠色低碳、生產安全高效,做優做強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建設沿海石化基地,以曹妃甸和渤海新區為重點,依託大型煉化企業和重大煉化項目,推動石化產業向沿海集聚,推進煉化一體化,著力構建以原油加工為源頭、以烯烴、芳烴及下游合成材料為主體、以精細化學品為延伸的“油頭化尾”產業鏈條,打造系列化、高端化產品線,形成產業鏈集群優勢顯著的世界一流石化產業基地。依託石家莊煉化、華北石化、旭陽化工等大型企業和產業集聚區,按照循環、高效、安全原則,建設現代化化工園區,推動化工企業向園區聚集。著力發展合成材料,按照“控煉、減油、增化”原則,推動煉廠從“燃料型”向“原料型”轉變,增強“三烯三苯”、環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環氧丙烷等基礎有機化工原料供給能力,重點發展乙烯、丙烯、芳烴、輕烴產品鏈條,大力發展己內醯胺、甲基丙烯酸甲酯、高端聚丙烯、聚碳酸酯、聚氨酯、丙烯酸及酯等合成材料及中間體,構築多系列高端、特色合成橡膠、合成樹脂、合成纖維等合成材料產品線,開發高性能專用材料,拓展醫療、工程、機械、鋼材替代等領域高端套用。大力發展精細化工,以化肥、農藥、塗料、染料及其助劑、中間體為重點,改造傳統精細化工產業,提高工藝技術、最佳化產品結構,加快發展各類專用肥、複合肥、配方肥,開發生產高效、安全、經濟、環保的農藥製劑,重點支持水性塗料、環保型染料等產品加快發展。圍繞提高價值、替代進口、填補空白,重點發展高性能膠粘劑、高端水處理劑、綠色塑膠助劑和表面活性劑、生物法安全型食品添加劑、新型高安全高端飼料添加劑、農藥醫藥中間體、信息用化學品、電子用化學品、生物化工產品等精細化學品,不斷拓展、完善、提升精細化工產品體系,增強競爭實力。
4.食品產業。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塑品牌,加快農產品資源大省向食品產業強省轉變。重點發展糧油加工、乳製品、方便食品、飲料和酒等四大產業,穩定麵粉、食用油、乳製品等基礎加工產業規模,鞏固乳製品、速食麵、天然色素提取物等領域領先地位,大力發展糧油加工產品、高端特色乳製品、焙烤及休閒食品、大眾廚房食品、功能食品、調理食品、優質酒和健康飲料產品等,建設覆蓋全面、產能匹配、水平先進的食品加工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精深加工,推廣套用先進加工裝備、工藝技術,提高加工效率、提升工藝水平、保障產品質量;鼓勵開發優質化、多樣化、個性化、定製化糧油產品,大力發展蛋白肽、谷朊粉、變性澱粉及衍生物等精深加工產品,支持發展乳酪、黃油、乳清粉、乳鐵蛋白等高端乳製品,科學發展功能飲料、嬰幼兒配方乳粉、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酒莊酒及專用酒等,加快形成高端、高附加值產品群。切實保障質量安全,完善和提升農產品和食品質量標準,引導和支持農副產品標準化生產,支持企業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建立首席質量官制度,推進食品企業HACCP和誠信管理體系認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風險防控體系,落實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打造食品安全標桿省。著力最佳化產業發展模式,著眼品質管控和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支持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開展從原料到終端產品的一體化經營,完善“種植養殖—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產成品”的產業鏈條,建立生產加工—物流供應—消費服務閉環產業體系,創新和最佳化食品產業經營模式。
5.其他傳統產業。推動建材、紡織服裝等優勢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產業規模、提升質量效益。嚴格調控水泥、平板玻璃、建築衛生陶瓷等高耗能產業規模,加快推廣套用高能效、低排放先進工藝技術裝備,提升城市垃圾、建築垃圾、污泥、廢渣、尾礦等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協同處置能力,打造循環經濟重要節點產業;積極發展新型牆體材料、節能門窗、防火保溫絕熱材料、環保水性塗料、新型防水材料等綠色節能建材產品,高水平發展水泥構件、玻璃深加工、玻璃鋼等建材製品;提升建材產品質量和使用壽命;結合礦山綜合治理、生態功能區建設,最佳化建材產業布局。改造提升棉毛紡和印染行業,推廣高效綠色先進技術裝備,加快發展精梳高支、多纖維混紡等精品紗線面料,提高毛紡產品精細加工能力。推動服裝家紡行業模式創新,加強創意設計,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培育以品牌、質量、設計、文化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推進碳纖維、芳綸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豐富粘膠、滌綸等功能化、差別化產品。拓展產業用紡織品在醫療健康養老、應急公共安全等領域套用,加強工程化服務能力建設。
|
1.鋼鐵工藝裝備改造升級工程。實施主體裝備大型化改造,推廣套用燒結機大型化厚料層燒結、低碳環保全全長壽高爐煉鐵、新型多功能鐵水預處理、頂底復吹智慧型煉鋼等技術,支持企業以電弧爐短流程工藝全部或部分改造替代已有長流程生產工藝,加快推動以鏈箅機—轉窯或帶式焙燒機工藝取代球團豎爐工藝,鼓勵企業之間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建設大型鏈箅機—迴轉窯、帶式焙燒機。爭取到2025年,全省鋼鐵裝備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高端裝備製造業示範基地建設工程。瞄準市場供給側和我省高端裝備製造業短板,堅持承接引進與自主創新並重,瞄準市場需求側和技術發展前沿,承接一批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重點區域轉移產業,新上一批技術先進、產業鏈長的重大項目,在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專用裝備、節能環保設備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示範基地。 3.“三化合一”示範基地打造工程。依託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以石油化工為龍頭,實施“降油增化”升級改造工程,協同發展特色氯鹼化工和現代煤化工,豐富基礎化工原料譜系,延伸發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細化工,打造特色化工產業鏈,把化工原料“吃乾榨淨”,示範帶動化工產業由“粗、重”向“細、輕”轉變。 4.食品產業“3910”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省食品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推進乳製品、葡萄酒、果品深加工3大優勢產業基地,隆堯速食麵、秦皇島開發區糧油食品、衡水開發區酒飲料等9大食品產業基地(園區),大名面業、曲周天然色素、南和寵物飼料、邱縣、定興、霸州都市休閒食品等10個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打造乳品、面品、休閒食品、天然植物提取物、植物蛋白飲料、葡萄酒、白酒、澱粉等全產業鏈。 |
(二)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聚焦信息智慧型、生物醫藥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堅持高起點、高水平、規模化發展,擴大產業規模、豐富產品種類、構築產業鏈條、增強競爭實力,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地位和市場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群。
1.信息智慧型。聚焦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要求,突出重點領域,推動技術研發、生產製造、系統集成、套用服務一體化發展,打造特色化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信息智慧型製造業,以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現代通信等為重點,發揮第三代半導體、柔性顯示、專用晶片、太赫茲、通信設備、機器人等比較優勢,嵌入國內外產業鏈條、完善細分產業鏈,大力發展相關材料、部件、儀器、設備等製造業,提升整機、終端產品規模和市場競爭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優勢明顯電子信息製造業集群,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加快建設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網路設施IPv6升級改造,加快5G網路覆蓋和商用推廣,完善新一代光纖網路,推進有線廣播電視網路雙向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最佳化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布局,加快構建工業網際網路網路體系,改造升級省級北斗導航系統,規劃建設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地面信關站。布局建設窄帶物聯網基礎設施和套用平台,加快公交、路網、管網等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全面增強信息智慧型產業發展基礎支撐能力。加快發展信息智慧型套用服務,提升數據採集、匯集、整合、存儲和利用能力,加強新型虛擬化、大規模並行分析等技術研發和雲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發展金融支付、身份認證、信用認證、密碼認證等數字信息安全產品,推進區塊鏈技術套用及產業發展,推動智慧型軟硬體、智慧型運載工具、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領域產品創新及套用,建設一批智慧交通、智慧農業、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旅遊、智慧環保等人工智慧服務示範項目,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集成創新和融合套用,大力發展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
2.生物醫藥健康。堅持創仿結合、品種最佳化、鏈條延伸,建設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及康復器具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基地。最佳化升級原料藥及化學藥,支持優勢原料藥技術創新,加快抗生素、維生素等大宗原料藥升級改造,推動原料藥向特色化、專利化轉變。做大做強丁苯酞、雙環醇片等一批重點化學藥品,積極開展針對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等重大疾病新藥研發,支持原研藥、首仿藥、新型製劑等藥品創研及產業化。大力發展生物製藥,加快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抗體、疫苗、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藥品,推動需求量大的重組人血白蛋白等品種產業化,探索開展幹細胞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醫學示範,形成一批現代微生物藥物、基因工程藥物、新型生物製劑等研發及產業化成果。加快中藥現代化,發展符合GAP規範的道地中藥材種植養殖,加強中藥新品種、現代中藥、天然藥物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中藥飲片、植物藥提取、現代中藥製劑、藥用材料等高端中醫藥產品,鼓勵中醫藥向功能食品、特殊醫學配方食品領域延伸,支持以現代化手段開展藥物設計、模擬篩選、成藥性評價等,推動中藥標準化、國際化。培育壯大醫療康養產業,加快發展高端醫療器械、智慧醫療產品、康復輔助器具等產業,鼓勵開發具備雲服務和智慧型化的移動醫療產品、可穿戴設備等大健康產品,加快功能性食品開發,支持發展特色醫療、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務,以中醫養生、健康信息服務、康養旅遊為重點加快發展大健康產業。
3.新材料。堅持以高性能、多功能、綠色化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複合材料等高端材料研發及產業化,加快由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強省轉變。加強前沿新材料研發,聚焦產品研發、工藝技術、質量標準、套用開發等,支持建立新材料供給端、需求端技術聯盟,建立完善新材料產業實驗測試、中試等成果轉化服務平台,加強石墨烯在鋰離子電池等新能源領域的技術攻關和套用研究,開展電磁、力學、射頻、耐環境等方向新材料的研發及產業化,研發套用面向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的增材製造專用材料,加快碳化矽單晶及外延材料、砷化鎵、磷化銦和單晶鍺等第三代半導體新材料研發及產業化。著力發展新材料產品,重點發展以高強高韌高耐磨合金製品、釩鈦新材料、高溫合金為重點的高端合金材料,以電子氣體、辦公自動化耗材和靜電粉末為重點的新型功能材料,以高性能碳纖維、電工級聚丙烯、金屬基複合材料、陶瓷基複合材料為重點的高性能複合材料,以石墨烯、增材製造為重點的前沿新材料,推進產業化生產和示範套用。建設新材料產業基地,依託相關產業園區和重點企業,完善研發生產、技術服務等支撐體系,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重點建設唐山鋼鐵及化工新材料、邯鄲新型功能材料、衡水新型功能及複合材料、承德釩鈦新材料、邢台高溫合金、辛集新型顯示材料等一批高端材料產業基地。
4.新能源。堅持綠色低碳、經濟高效發展方向,加速壯大多元開發、產用並重、配套支撐的新能源產業體系,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加快新能源開發利用,集中式與分散式開發相結合,合理布局、有序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加快建設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範區和張承地區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成一批整縣屋頂分散式光伏試點,積極推進太陽能光熱利用。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含沼氣)熱電聯產,以縣域為單位建設生物質天然氣工程,穩步發展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推進地熱利用示範工程,建設一批地熱供暖示範項目。增強綠色電力消納能力,開工建設一批抽水蓄能電站,鼓勵風電、光伏等電站合理配置儲能裝置,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加強新能源電力配套電網和跨區域輸電通道建設,深入推進電網智慧型化改造,積極開展局域電網、智慧型微網和直流配電網示範、試點,推進“農光互補”“牧光互補”等“光伏+”套用,大幅度提高新能源電力消納和儲存能力,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積極發展新能源裝備,大力發展高效光伏設備、高端風電設備、氫能裝備、智慧型電網、儲能裝備等,研發生產N型太陽能單晶矽製備、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等新一代產品,開發大型大容量風力發電機組及配套產品,加快新能源裝備製造產業升級,打造新能源生產和套用裝備製造基地。
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圍繞“制氫、儲運、加氫、套用”重要環節,加強氫能關鍵技術研發和裝備製造提升,有序開展氫能多元化示範套用,推動氫能全產業鏈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張家口、承德地區風電、光伏可再生資源優勢,大力推動綠氫製備工程建設,打造國內規模和技術領先的綠氫基地。利用唐山、邯鄲、滄州、石家莊循環化工園區等地焦炭、化工等工業副產氫資源,加快提純升級改造工程建設。加大對氫儲運材料研發力度,提高氫氣儲運能力和水平,滿足容量大、體積小、質量輕、安全性高的儲運要求。按照“功能集成化、資源集約化、運行商業化”的原則,加快規劃布局加氫站,建設加氫服務網路。推動張家口、保定等地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套用,重點在城市公交、環衛、物流、旅遊等領域進行商業化推廣,推動沿海港口、雄安建材通道等區域重型車輛氫能替代,拓展氫能在分散式發電、通信基站、應急電源、船舶等領域的套用。依託行業骨幹企業,加強對燃料電池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研發和攻關,實現高性能燃料電池發動機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以石家莊、邯鄲、保定、張家口市為重點打造制氫、運氫、儲氫、加氫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等核心裝備製造基地。
|
1.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壯大工程。圍繞全省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持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項目建設和產業生態打造,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營業收入千億級、百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 2.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每年篩選出100個行業骨幹企業和獨角獸培育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資源整合能力、企業家影響力達到或接近國際領先水平的標桿企業。每年扶持100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創新型初創企業和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參加產業聯盟、技術聯盟等組織,支持公共服務平台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智慧財產權、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配套服務。每年扶持1000個科技型初創企業群體,推進科技人員、海外留學歸國者、民營企業家以及“創二代”創業者、大學生創業者創業,構建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高新技術苗子企業。 3.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最佳化工程。聚焦全省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圍繞生物醫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軌道交通裝備、光電與導航、新型顯示、高端合金、氫能等產業發展需求,打造涵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的創新鏈,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配置資金鍊、配套供應鏈、部署服務鏈、謀劃替代鏈、拓展柔性鏈,推動“六鏈”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最佳化示範典型。 |
(三)提質升級縣域特色產業
突出6大領域、107個重點特色產業集群,以專業化、標準化、精品化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工業設計、創新能力、產品品質、品牌服務,加快特色向特長轉變、集聚向集約轉變、規模優勢向能力優勢轉變,著力提升發展質效和市場競爭力。
1.時尚消費領域。以紡織、服裝、家具、箱包等為重點,緊扣消費需求變化趨勢和時尚潮流,著力加強需求滿足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力。打造一批裘皮、針紡、休閒服裝和綠色童裝等紡織服裝品牌,完善一批高檔次、高附加值、綠色環保皮革皮毛產品價值鏈條。構建以綠色板材、裝飾材料、板式家具、絕熱節能材料、定製化整體家居為主體的一站式美居家具供應基地,建設產品多元化、行銷品牌化、市場國際化的中高端腳踏車(童車)製造基地,完善和提升集分梳、紡紗、設計、織衫、製衣、銷售等為一體的羊絨產業鏈,加快箱包產業向“設計、品牌、智造”三位一體轉型,推動寵物食品向寵物繁育養、寵物用品、寵物玩具加工、寵物醫療、寵物會展等多業態拓展。
2.民生健康領域。以食品、中藥、體育用品等為重點,著眼民生健康需求,突出主導產品,完善產業配套,著力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水平。推動健康食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強化食品高端原材料供給,大力發展果蔬禽蛋、飲品飲料、休閒食品、生物基製品、天然色素等特色產品,推動中央廚房、食品冷鏈物流、餐飲服務等一體化發展。繁榮中藥材交易市場,發展中藥產業,推廣中藥文化,建設一批道地中藥生產基地。圍繞醫藥中間體、診斷檢測試劑短缺藥、體外診斷設備、植介入生物醫學材料等,建設一批特色醫藥、醫療器械、健康服務等產業園區。圍繞體育器械、健身器械、戶外運動休閒裝備、康復輔助器材等,培育一批龍頭企業。
3.材料延伸領域。以電線電纜、玻璃製品、橡塑製品、複合材料等為重點,加強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成果轉化,最佳化協作配套,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大力發展高品質、高性能、多功能材料加工製品,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融入高端製造供應鏈。圍繞電力電纜、通信電纜、車用電纜等優勢產品和超導電纜、盾構機電纜、機器人電纜、核電站專用電纜、海工電纜等特種產品,打造骨幹企業引領、中小企業配套的全國線纜智慧型產業策源地。開發生產優質基片玻璃、光伏玻璃、超薄電子玻璃、特種玻璃等平板玻璃產品,著力發展藝術玻璃、裝飾玻璃、日用玻璃等精深加工製品,打造玻璃生產加工基地。圍繞聚丙烯橡塑製品、高性能膠管膠帶、工程橡塑、汽車橡塑等橡塑製品,推廣套用先進再生利用技術與裝備,提升綠色節能生產水平。大力發展高端玻璃鋼製品、高端碳纖維複合材料、航空航天用先進樹脂基複合材料等產品,打造北方新型玻璃鋼/複合材料創新與生產基地。
4.中場配套領域。以汽車及裝備零部件、金屬製品等鑄造和再製造部品部件為重點,以強化主導產業、龍頭企業配套為目標,推動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競爭實力協同提升。鼓勵優勢集群建立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開展工藝技術創新和聯合攻關、打造“設計平台+檢測平台+中試工廠+配套網路+量產基地”的系統平台。重點發展汽車發動機、變速箱、制動器、電機、電控、鋰電池、汽車電子等關鍵零部件,強化整車及新能源汽車配套。鞏固網紗、窗紗、鋼板網等優勢產品,發展石油鑽井、化工、醫學、航空航天等領域高端絲網產品,打造世界網器技術研發中心、製造基地、交易流通中心。著力發展高壓特種管件、油氣管道、電力管道等高、新、特、精管道管件,打造國內一流管道管件製造基地、國際管件貿易物流基地。鞏固標準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核能、風電等領域高端標準件,打造配套協作體系完善的標準件產業集群。支持開展特種壓鑄、半固態鑄造、精確檢測及修復、鑄造仿真等先進工藝技術攻關,推動工具機鑄件、汽車模具、工量具、平台鑄件等優勢產品精品化,加快發展鎂鋁合金、海工裝備鑄件、軌道交通鑄件等高端產品。重點發展汽車、醫療器械、機器人等高檔精密軸承,打造由核心企業、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構成的特色軸承產業集群。重點發展智慧型裝備、汽車及零部件、石油鑽采等再製造產業,推進醫療設備、工具機、油氣田裝備等關鍵件再製造。
5.先進裝備領域。以智慧型裝備、農機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裝備等為重點,突破一批核心零部件,開發一批帶動性強的重點整機產品,實現一批特色裝備本地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高檔和專用數控產品、礦山裝備、智慧型電網裝備、立體停車裝備、紙盒紙袋機、瓦楞紙箱機、綑紮機、打標機等智慧型化裝備。突破智慧型農機作業信息感知、決策智控等關鍵核心技術,重點發展播種機、收穫機械、大馬力拖拉機、割草機、撿拾壓捆機、青飼料切碎機、飼料壓粒機等“耕種管收運貯”先進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燃煤鍋爐及工業窯爐除塵脫硫、污水處理成套設備、生活垃圾分選、工業固廢處理、海水淡化等環保設備,引導企業向系統集成和設計、製造、施工、運維一體化發展。
6.數字科技領域。圍繞新型顯示、大數據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配套材料、元器件、設備部件及周邊整機產品,支持發展產品設計研發及數據採集、存儲、分析等科技服務,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完善產業鏈條和產業生態。推進OLED發光材料、彩色光刻膠、觸控一體化顯示模組等項目建設,吸引高水平掩膜版、顯示晶片、光學膜、終端整機等企業落戶,打造區域柔性顯示產業基地。推動網路機櫃、機車機箱、工業控制機箱、電力控制機房等產品高端化,發展整機產品,建設北方電子機箱產業基地。依託綠色數據中心和大數據平台,發展綠色智慧型伺服器和光通信、安防、高效製冷等設備,開展大數據科技服務,打造大數據中心和相關產業集群。積極發展5G射頻前端模組核心器件、智慧型終端用感測器等,推動半導體材料、微電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高端電子材料研發生產,打造電子信息材料及部件產業集群。
|
1.特色產業2.0蛻變升級工程。深挖各縣產業特色和優勢,強化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理念,聚焦提升縣域特色產業創新驅動、融資上市、數位化轉型、招商引資等四大能力,最佳化集群產業生態,推動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縣域特色產業。 2.特色產業綠色化改造示範工程。推進園區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綠色製造體系建設,開展綠色設計示範、綠色供應鏈示範。力爭到2025年省級綠色工廠突破200家、省級綠色園區突破20家。 3.特色產業公共服務平台完善工程。鼓勵集群企業、行業組織、高校等共同打造技術研發、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標準推廣、人才培訓、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物流配送、電商平台等多功能公共服務平台,強化基於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的平台資源共享,形成全價值鏈條公共服務體系。 |
(四)扶植培育高潛力未來產業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著力整合產業資源,支持發展有基礎、潛力大的產業,謀劃布局前瞻性、先導性、顛覆性未來產業,突破一批重點領域,構築產業梯次疊代升級體系。
1.應急產業。聚焦救援處置、監測預警、預防防護等防災減災救災重點領域,推動產品創新、產能擴張、產業集聚,加速提升應急產業綜合實力。重點發展新型應急通信指揮裝備、高精度應急預測預警裝備、高可靠風險防控與安全防護產品、緊急醫學救援專用裝備、特種交通應急保障技術裝備、消防礦山等搶險救援技術裝備、事故處置和危險環境專用裝備等,研發壯大一批人工智慧、物聯網、5G、AR/VR、北斗定位等新一代高技術產品,推進應急產品專業化、系列化、標準化,建立現代應急裝備產業體系。增強應急保障能力,以市場需求小、經濟效益低、應急保障不可或缺的產品為重點,建立生產能力動態化儲備體系,鼓勵相關企業建設柔性化生產線,保障緊急狀態轉產需要,健全應急物資收儲機制,拓展應急物資和裝備覆蓋範圍,提升儲備效能,建立和完善政府、企業、社會機構、事業單位、家庭多元化多層次物資儲備和管理體系。完善應急服務體系,圍繞應急救援、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檢驗檢測等領域,提高突發事件保障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培育安全培訓、應急安全體驗、災後心理康復疏導及恢復等應急服務,構建多種形式的新型應急服務保障體系。
2.近零能耗建築。堅持建築規模化、製造品質化、服務標準化,以推廣近零能耗建築為引領,建設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近零能耗建築產業基地。發展材料及設備部品製造,圍繞裝配構件等結構材料、節能型裝飾材料、保溫密封防水等專用材料、節能門窗等,推進傳統建築材料和部品升級換代,開發新型產品,提升質量和檔次,提高深加工率,著力發展高效儲能、熱泵、熱回收設備、空氣淨化設備等衍生設備,研發防水隔汽膜和透氣膜、真空絕熱板等一批新型產品,完善產品體系。提高建築工藝技術水平,圍繞建築節能、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提高研發設計、施工裝修、標準檢測等技術水平,不斷降低近零能耗建築成本,培育裝配式建造、3D印表機械與材料、工地信息化管理、智慧建造軟體研發等新產業,完善建築集成系統等全生命周期支撐體系。提升運維服務水平,建設智慧型化建築設施系統,搭建信息化運維管理平台,發展智慧感知、物業通訊、運維互聯等智慧運維產業,鼓勵物業管理配套升級。推動拆除再利用技術研發,發展舊建築改造服務、建築分解拆除施工、建築廢棄物清潔轉運、建築廢棄物回收分解與再利用製造等靜脈產業。
3.康復輔助器具。堅持產品製造智慧型化、配置服務專業化、研發設計高端化、服務主體多元化發展方向,完善醫療康復護理機器人、健康可穿戴設備、競技類輔具產業鏈條,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轉換延伸。立足老弱病殘人群的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健康服務需求,重點發展醫療康復機器人、健康可穿戴設備、智慧型護理機器人、競技類輔具等領域,加速推進智慧型床、智慧型輪椅、康復治療器械、健康監測檢測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產品研發,培育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拳頭產品。著力打造石家莊、秦皇島、保定、衡水康復輔助器具產業基地,張保廊唐環京津產業帶和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康復輔助器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發展水平躋身全國前列,產業集聚、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推進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康復輔助器具套用標準規範體系,培養康復治療師、輔具評估師、輔具適配師等人才,在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城鄉社區配置服務(租賃)站點,增強服務供給能力。
4.未來產業。圍繞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生物技術、區塊鏈、太赫茲等重點領域,加強謀劃布局和產業孵化,加快產業突破,打造未來產業發展先行區、新高地。導入前沿技術,緊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組織推進科技前沿攻關和前沿技術引進,動態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計畫,滾動支持一批產業化項目。布局前瞻性產業,以人工智慧、新一代網際網路、AR/VR、基因技術等為重點,引進培育一批頭部企業,推動一批核心技術向產品轉化,實現從0到1突破,協同京津打造前沿產業鏈。培育顛覆性產業,以太赫茲、區塊鏈、量子通信、碳基晶片等為重點,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形成一批先導性產品,完善產業鏈上下游配套,發展顛覆性產業集群。
|
1.高潛力未來產業孵化平台建設工程。圍繞高潛力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的創新創業需求,建設以高潛力未來產業為特色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星創天地等各級各類眾創空間,全方位、多角度地為相關企業提供從種子期、創業期發展到快速成長階段的技術平台、投融資、市場拓展、人力資源等綜合化服務,形成“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產業鏈培育模式,為高潛力未來產業發展提供重要載體。 2.高潛力未來產業服務載體建設工程。建設一批促進創新的高潛力未來產業公共服務平台,開展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技術評價、技術交易、質量認證、人才培訓等專業化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套用。搭建高潛力未來產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建立網上技術大市場,為未來產業創新成果產業化提供最優質的資源配置,提供技術向產業的轉化全流程便捷化服務,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專業化與市場化相互動的共享平台,加快未來產業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 3.高潛力未來產業展示場景創建工程。依託雄安新區和重點開發區、高新區等高潛力未來產業集聚區域,整合重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優勢資源,在類腦智慧型、量子信息、生物技術、區塊鏈、太赫茲等未來產業重點領域,選取一批前沿性、可演示、互動性較強的科技創新成果,建設高潛力未來產業展演展示中心,展示宣傳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舉行高端論壇,提升高潛力未來產業的影響力,吸引全球科技創新資源。 |
(五)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
以產業結構轉型、居民消費升級需求為導向,提質升級傳統服務業,發展壯大新興服務業,推動服務業發展與科技創新融合共生,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著力擴大有效供給。
1.現代商貿物流。全面提升商貿物流業現代化、智慧化、綠色化、國際化水平,加快構建立足京津冀、融合城鄉、輻射全國、連結全球的現代商貿物流體系,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加強國際國內物流大通道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拓展國際物流航線,推進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圖定化運營。抓好唐山市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推進石家莊、保定、邯鄲、秦皇島、滄州等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推進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和傳統商貿流通企業改造升級,與生產基地、產業聚集區、物流園區加強對接合作,建設流通樞紐節點。大力發展公鐵空水多式聯運,持續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推動物流行業信息化、可視化發展,推進車貨運站協同聯動,推廣套用智慧型運載裝卸設備,建設完善物流公共信息、數據交換和線上監管平台。暢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通道,持續推進快遞行業“兩齣一進”工程,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寄遞體系,實現全省行政村快遞服務100%全覆蓋。最佳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持續改造提升傳統商業形態和步行街,抓好便民市場建設,推動建設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造一批特色商貿小鎮、智慧街區和“智慧商圈”。推動商貿流通行業品牌化、標準化發展,提升購物、餐飲等傳統業態,布局體驗式、互動式新興業態,培育發展特色品牌、非遺技藝和老字號,引進培育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推動傳統流通企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持續推進冀商觸網行動,抓好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級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的創建,加強唐山、石家莊、雄安新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培育發展夜間經濟,打造一批試點示範街區。
2.文體旅遊。深入挖掘文化旅遊資源,提升文化產品和旅遊商品創意水平,創排優秀文化劇目,發展非遺產品和非遺衍生品,抓好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基地建設,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加快全域旅遊示範省建設,抓好A級景區、全域旅遊示範縣、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創建工作,推進長城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持續推進景區及周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加快發展紅色旅遊、短途游、自駕游,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網紅打卡地和自駕游營地。推動體育產業規模化集聚發展,提升體育產業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傳統體育消費,大力培育新興體育消費。加快發展張家口奧運經濟、秦皇島海上運動、石家莊都市體育,培育太行山和燕山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帶、秦唐滄濱海運動產業帶,打造張承冰雪產業聚集區、冀中南特色體育產業聚集區、石廊滄張定州體育用品製造聚集區。
3.金融服務。加快培育金融行業市場主體,引導社會資本和市場主體進入金融產業,鼓勵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完善市、縣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推動金融資產管理、金融租賃、信託投資、財務管理、消費金融、融資擔保、融資租賃等行業快速發展。加大“引金入冀”步伐,積極承接北京金融機構向我省疏解,吸引省外銀行、證券、保險和各種基金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協調促進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大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公司在冀機構擴權升級,加快外省股份制銀行在冀擴網布點。做大做強河北產業投資基金,推動河北股權交易所加快發展,加快雄安金融改革先行試驗區建設,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推動金融行業數位化發展,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完善縣、鄉、村三級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積極發展面向“三農”、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加強金融風險預警防控,嚴格政府債務管理,打擊非法集資行為,全面化解企業債務風險,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
1.現代物流提質工程。完善物流樞紐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做大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航空物流樞紐。推進智慧型化、自動化碼頭建設,開展物流供應鏈試點,提升全程供應鏈物流能力。最佳化運輸結構,到2025年,集中大宗貨物80%以上實現鐵路運輸。 2.服務標準建設工程。推廣傳統服務領域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加強新興服務領域省級地方標準研製。積極開展服務標準、服務認證示範,推動企業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全面實施。 3.平台服務共享工程。按照共享發展的理念,著力發展平台經濟,完善煤炭、鋼鐵等大宗原材料交易平台功能,搭建一批國際物流服務平台、跨境電子商務平台、金融服務平台,打造一批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 4.現代服務業區域協同工程。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承接北京區域性批發市場、物流基地等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爭取國家級出版社、雜誌社、培訓中心到我省建設文化產業基地;與京津共同開發文化、旅遊等資源,在環京津周邊地區布局休閒度假、文化健身、商貿流通等服務設施。 |
(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以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前提,聚焦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構建都市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為主體的現代農業體系。
1.發展科技農業。加快推進品種培優。實施現代種業提升行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調查和農業種質資源庫(場、區、圃)建設,組織農業創新團隊聯合攻關,大力提升良種育繁推體系建設和服務水平。到2025年特色優勢產業種子繁育基地面積達到60萬畝以上,重點作物和畜禽水產育種創新能力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提高設施裝備水平。適應機械化、智慧型化、遠程可視化發展趨勢,改進傳統果蔬大棚。著眼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廢棄物收集利用水平,推進畜牧水產養殖設施設備現代化。瞄準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需求,重點發展綠色高效智慧型農機及配套技術。到2025年設施蔬菜面積提升到30%以上。加強科技服務水平。建設1000個農業創新驛站,把驛站打造成農業科技創新要素聚集地、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園和特色產業發展引領區。以19個省級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和農業創新驛站為龍頭,建立覆蓋所有鄉村、服務到項目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到2025年主推技術覆蓋率保持在95%以上。
2.發展綠色農業。推進節水節肥節藥。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精品農產品生產基地等全面推廣噴灌、滴灌、微灌等水肥一體化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實現節水品種全覆蓋。強化農藥減量控害,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綠色防控產品,到2025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分別達到60%和50%以上。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和畜禽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提檔升級行動,設施先進完備的一級規模場比例由15%提高到35%。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和農膜回收,到2025年基本實現秸稈全面綜合利用。推進農業生態修復治理。推動各地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推動漁業綠色發展,壓減捕撈總量,加強漁業資源養護,積極發展海洋牧場。
3.發展品牌農業。打造高端精品。依託特色優勢產業,篩選100個名、特、優、新農產品以及具有傳統影響力的產品,在品種、外觀、口感、儲運保鮮等方面,實行全鏈條標準化管控,滿足高端消費群體差異化、個性化需求,提高附加值,實現高收益。強化品牌設計。精準定位目標市場和消費群體,借鑑工業設計理念,強化農業品牌創意塑造。每年舉辦“農業品牌創新創意大賽”“品牌專家專題對接會”“品牌設計展”等相關活動,提升品牌形象、辨識度。強化品牌行銷。利用央視和新媒體等優勢平台,舉辦品牌代言、社會評選等各類推介宣傳活動,擴大“冀”字號農產品市場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瞄準個性化消費需求,在北京實施品牌農產品“六進工程”,創新品牌行銷方式,開展精準行銷。到2025年全省培育高端產品品牌100個以上。
4.發展質量農業。健全產品標準體系。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推動全省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不斷提升,爭創國家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和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集成套用基地,培育農業企業標準“領跑者”,到2025年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強化農產品檢測。加大“雙隨機”抽樣力度,確保監測品種和範圍全覆蓋。強化全過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覆蓋,全省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加強質量監管。最佳化省級監管追溯平台功能,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六掛鈎”機制。健全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進機制,逐步實現食用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程追溯管理。加大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力度,每年全省定量檢測7.5萬批次以上。
|
1.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工程。集中打造優質專用小麥、優質穀子、精品蔬菜、道地中藥材、優勢食用菌、沙地梨、優質專用葡萄、山地蘋果、高端乳品、優質生豬、優質蛋雞、特色水產等12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和10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00個高端精品。 2.現代種業基地建設工程。重點建設1個省級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基地、20個展示評價試點、40個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促進品種更新,保障良種供應。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每個產業集群培養引進1-2個國內外種業科技領軍人才和育種攻關團隊,全省打造5-10家在全國具有領先水平的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 3.實施奶業振興工程。每年繁育優質母牛6萬頭以上,培育具有世界先進生產水平的優秀種公牛10頭,開展奶牛生產性能測定20萬頭以上。到2025年培育具有世界先進生產水平的優秀種公牛45頭以上,建設平均單產10噸以上高產奶牛核心群20個,奶牛存欄達到154萬頭,平均單產達到9噸。 4.農業產業化工程。實施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十百千工程,到2025年省農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年銷售額(交易額)超百億的企業達到10家、年銷售額(交易額)超十億元企業達到100家,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000家。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與生產基地對接、與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 |
四、主要任務
(一)補短板強弱項,打造現代化產業鏈。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突出主導產業產業鏈供應鏈,準確謀劃定位價值鏈體系,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打造更強創造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
1.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瞄準我省產業基礎存在的短板領域和薄弱環節,以重點行業轉型升級、重點領域創新發展需要為導向,聚焦市場需求量多、質量性能差距大、對外依賴程度高的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基礎軟體、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產業化、工業強基、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等項目。以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設備等高端裝備專用零部件為重點,全面提升產品性能,大幅提升產品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加快發展智慧型硬體、智慧型汽車、機器人等新型終端設備用先進作業系統,加快發展一批基礎性、通用性工業軟體,全面提升穩定性和成熟度。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合金、特種纖維、生物醫藥等所需的關鍵基礎材料。
加強質量基礎設施能力建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打造基礎研究、共性技術、前瞻技術、戰略性技術承載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動機制、落地通道,突破產業基礎瓶頸。全面加強標準、計量、認證和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健全完善質量基礎設施體系。制定和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產業質量、安全、衛生和環保節能標準,加快提高校準測量能力,有效發揮標準引領作用,提升產業基礎領域話語權、競爭力。
發展新型產業基礎設施。圍繞“新基建”和國家重大專項,完善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等通信網路設施,加強超級計算、分散式計算基礎設施和雲計算中心等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共同打造協同研發、測試驗證、數據利用、交流合作、諮詢評估、創業孵化等公共創新服務載體。聚焦重點產業鏈和產業關鍵環節,圍繞開發試製、技術支持、維護技術先進地位,打造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集成功能並不斷自我最佳化的現代核心工廠,進一步提高專業集成、“母工廠”等產業基礎能力。
2.提升產業鏈競爭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聚焦鋼鐵、石化、高端裝備、生物醫藥、信息智慧型、新能源等領域18個重點產業鏈,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對標行業先進水平,改造提升鋼鐵、石化、軌道交通裝備、汽車、農業機械、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鏈,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培育引進一批產業鏈核心企業,加快實施一批產業化示範項目,完善配套生物醫藥、太陽能光伏、氫能、大數據、機器人、現代通信、新型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培植競爭新優勢。
支持產業鏈重點企業穩定發展。鼓勵企業大力開拓多元化市場,積極對沖外需萎縮影響,努力保障在全球產業鏈中有重要影響的企業和關鍵產品生產出口。支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推動解決標準資質、行銷渠道、資金周轉等方面的問題,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加快培育世界一流企業,大力推進兼併重組、最佳化升級,打造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石化產業重大項目建設,著力培育世界一流石化企業;利用汽車電動化、智慧型化機遇,培育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網際網路等領域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領軍企業;加快培育集諮詢設計、系統集成、工程承包和全程服務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裝備製造企業集團。
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針對產業鏈可能出現的區域化、分散化、本地化等調整變化,積極主動予以應對,鞏固和拓展我省在全球重點產業鏈中的地位。以“一帶一路”區域為重點,完善“走出去”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國別指導目錄,強化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總結推廣河鋼塞鋼成功經驗,推廣“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建設模式,推動鋼鐵、汽車、建材、光伏等優勢產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強化國際循環影響力。指導企業積極維繫既有產業關係,加強與跨國公司、行業領軍企業的戰略合作,密切產業配套,強化關鍵技術協同創新,爭取更多的關鍵零部件、基礎原材料進入全球配套體系。準確把握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向,通過全球資源利用、業務流程再造、產業鏈整合、資本運作等方式,整合和集成世界性的創新資源、要素資源,推動產業國際合作由加工製造環節為主,向合作研發、聯合設計、市場行銷、品牌培育等高端環節延伸。
3.提升供應鏈安全穩定性。增強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聚焦薄弱環節和穩定風險,加強分析評估,強化安全管理,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引導企業增強供應鏈風險防範意識,培育一批現代供應鏈管理企業,探索建立行業性供應鏈管理平台,加強供需動態匹配。以對外依存度高的關鍵技術、原料、產品、設備和備品備件等為重點,指導企業拓展供應渠道,匹配備份供應商,推進供應多元化、可替代。發揮京津冀港口群、機場群、大型物流樞紐等優勢,借勢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打造國際經貿合作橋頭堡。支持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參與全球供應鏈治理,推動供應鏈穩定國際合作,努力形成多渠道、多層次供應鏈穩定保障體系。
推進供應鏈智慧型化發展。推動網際網路、感知技術和線上檢測控制裝置等先進科技在供應鏈各關鍵節點的套用,打造全鏈條、場景化監控體系,實現供應鏈可視化。積極套用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供應鏈管理技術和模式,加快數位化供應鏈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補齊供應鏈硬體設施短板。引導企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5G、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集成套用,加強數據標準統一和資源線上對接,推廣套用線上採購、車貨匹配、雲倉儲等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提高供應鏈整體應變能力和協同能力。
推動製造型供應鏈向服務型供應鏈轉型。鼓勵企業向供應鏈上游拓展協同研發、眾包設計、解決方案等專業服務,向供應鏈下游延伸遠程診療、維護檢修、倉儲物流、技術培訓、融資租賃、消費信貸等增值服務。支持供應鏈核心企業及服務企業建立集研發設計、集群決策、集中採購、生產組織、設備協作、物流分銷、品牌行銷等功能為一體的協同製造服務平台,推動供應商、生產商、中間商和零售商系統對接,實現需求、庫存、生產和物流信息實時共享,提高協同計畫、自動預測、精準製造和快速補貨能力,促進個性化需求與柔性化生產有效銜接。
4.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合作水平。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產業鏈體系。按照“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的總要求,根據我省在京津冀區域功能定位,與京津產業錯位發展、互補發展,協同打造產業鏈集群、產業鏈生態,有效提升域內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加快雄安新區集中承載地建設,依託5個協同協作平台、4個特色專業平台、33個個性化平台,加快落實產業對接、承接產業轉移成果,推動一批高端裝備、大數據中心、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商貿物流等產業項目落地。對接京津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協同謀劃產業發展布局,全面完善區域協同產業鏈,共同建設重點產業鏈生態體系,一體化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深度融入國內產業循環體系。主動加強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區等區域合作,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供應鏈強鏈補鏈對接合作點,加強技術研發、標準制定、技術轉讓、工業設計、數字經濟等合作,推動沿海知名企業和機構在我省建設產業飛地、物流園區、金融機構等。按照西部大開發戰略布局,推動鋼鐵、建材、工程機械、食品加工等行業對接西部市場,在當地建設一批產業轉移區、合作示範區;鼓勵企業在西部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區、礦山資源後備接續基地、風電等新能源開發項目。充分發揮雄安新區、冬奧建設、臨空經濟區、沿海和產業集聚區的熱點效應,高水平引進高新技術、航空服務、海工裝備、醫療康養、現代農業等高端產業項目,打造合作開放新高地。
提升區域協作配套水平。圍繞龍頭企業、核心產品,運用物聯網和EDI等現代電子商務技術,整合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就近布局配套企業,促進專業化分工協作,打造以龍頭企業、核心產品為主導、以協作配套企業為節點的供應鏈體系。加強產業鏈區域協作,積極引進省外科研機構和骨幹企業,在應急、裝備、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謀劃開展系列產業對接活動,加快推進產業鏈關聯項目建設,推進區域產業鏈優勢互補、深度融合。
|
1.產業基礎再造行動。加強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前瞻技術、戰略性技術的研究,協同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技術合作攻關,突破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基礎軟體、關鍵基礎材料等瓶頸制約,推廣先進基礎工藝,夯實產業技術基礎。 2.重點產業鏈打造行動。聚焦鋼鐵、石化、軌道交通裝備、汽車、農業機械、食品、紡織服裝、生物醫藥、太陽能光伏、氫能、大數據、機器人、現代通信、新型顯示、冰雪裝備、近零能耗建築、臨空產業、金融科技等18個重點產業鏈,謀劃實施一批延鏈補鏈強鏈創鏈項目。 3.增強供應鏈安全行動。圍繞汽車、軌道交通裝備、信息智慧型等重點產業領域,支持龍頭企業建立供應鏈管理平台,形成常態化風險預警、應對、保障機制和體系;圍繞原材料、中間產品、技術服務等環節,加強與國內外優勢企業供需合作,推進供應渠道多元化,確保供應鏈安全穩定。 4.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集群打造行動。聚焦新能源和智慧型網聯汽車、積體電路、人工智慧、智慧型裝備、醫藥健康等重點領域,協同京津,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關聯項目建設,構築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相對完善、競爭力強的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集群。 |
(二)提能力攻關鍵,增強科技創新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面向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需求,壯大創新主體、築牢創新基礎、整合創新資源、最佳化創新環境,系統布局科技創新鏈條,提高科技實力和創新體系效能,增強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支撐。
1.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基礎研究能力。聚焦主導產業相關基礎學科,實施基礎研究“攀登計畫”,集成跨學科、跨領域、跨單位優勢力量,謀劃布局氫冶金、先進材料、合成生物等一批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科研中心,支持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依託優勢高校和一流學科,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領域組建一批省級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提升創新平台能級。聚焦產業轉型升級重點技術,在重型機械裝備、空天網路安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石油勘探等領域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最佳化、調整和新建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系統提升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研發能力。
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完善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相關政策,健全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研發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承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推動創新要素向創新聯合體集聚。建立創新企業梯度培育機制、精準支持機制,引進培育一批前沿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中小企業專業化能力提升工程,推動工業企業研發機構提檔升級。
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能力。推動京津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在冀設立分支機構或技術孵化中心,支持省內高校與當地政府、駐冀院所、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及研發體系,依託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搭建產業技術研發平台、產業創新服務平台和綜合創新管理平台,依託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和重點產業集群建設一批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支持組建多主體投資、多模式組建、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增強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活力。
打造產業協同創新高地。規劃建設雄安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積極承接北京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疏解轉移,推動一批國家重大科研設施、科研機構落地,加快建設雄安國際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探索設立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加速布局高端科技創新平台、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構建國際化創新服務體系、全鏈條科技企業培育孵化體系,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推動京津冀創新資源開放共享,積極承接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外溢,推動建設河北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形成一批環京津科技園區、協同創新重要節點區,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中試基地,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高地。
2.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突出主導產業、重點產業鏈,瞄準制約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核心環節、關鍵短板,系統性整合創新資源,加大創新投入,聚集精銳創新力量,打造一批研發創造、商品化、社會效用化各環節相對完整的創新鏈條,形成科技攻關能力體系。圍繞先進金屬材料、輸變電設備、太陽能光伏等傳統優勢領域和氫能、現代通信、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部署一批共性先進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推動製造業產業鏈價值提升。圍繞區塊鏈、人工智慧、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超前部署產業化研究,加快建設套用場景,形成自主可控、協同高效、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創新鏈。圍繞京津冀具有協作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對接京津創新資源,創新合作機制,打造若干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鏈。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統籌項目、人才、平台、資金等資源,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突破一批國際一流技術、開發一批國內空白技術、攻關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布局一批前沿重大技術,加快解決“卡脖子”問題,鍛造產業和產品“殺手鐧”。圍繞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轉化套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研發推廣一批重大戰略產品。圍繞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競爭力,突破一批技術缺失和技術短板,攻克一批技術制約瓶頸。圍繞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區塊鏈、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領域,加強未來產業技術研發。聚焦糧食安全和經濟作物、畜禽、水產等種業體系,加強鑒評篩選、優異基因發掘、種質創新等基礎研究,開展作物種質與育種技術創新,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新品種。
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造科技成果轉化載體。以“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產業化集中承載地”為目標,著力構築高能級承載區。建設雄安新區、河北·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打造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完善開發區、高新區和園區設施,支持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各類園區以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試熟化基地。鼓勵有條件的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向中試研發基地轉型,支持中央駐冀軍工類院所建設國家級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台、融合技術創新示範區。
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加快建設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構築“線上線下有機融合、國際國內互聯互通”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平台,推動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系統與產權市場互聯互通。構建全省統一、聯通京津的技術交易服務網路,推動技術交易、科技成果、技術契約登記等信息數據互聯互通。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支持企業建立國際化技術經營公司,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完善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建立成果轉化激勵與免責機制,制定成果評價與轉化行為負面清單,著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行動。打造高端科技成果“快轉”高地,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推動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引進國內知名科技投融資機構,搭建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體系。聚焦主導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聚焦人工智慧、大數據、生命健康等前沿技術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科技成果轉化試點;聚焦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套用,打造一批先進套用場景示範工程。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
|
1.“卡脖子”技術攻關行動。瞄準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電子元器件、工業基礎軟硬體、先進材料等技術缺失和技術短板,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戰略產品,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在儲能、新型顯示、現代通信、大數據、機器人等領域彌補產業缺失環節,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給自足、自主可控。 2.“制高點”技術攻關行動。瞄準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前沿領域,實施急需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畫和科學工程,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加快冰雪裝備、近零能耗建築、臨空產業等特色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布局發展高潛力產業。 3.產業升級技術攻關行動。瞄準重點產業發展和重大民生需求,在先進金屬材料、輸變電裝備、太陽能光伏、軌道交通裝備、精細化工等領域,加強現代技術集成、創新鏈條全面融入,培育產業新優勢技術,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變革。 |
(三)降消耗減排放,深化綠色低碳轉型。堅持生態優先、節約優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深入實施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壓減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著力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
1.嚴控“兩高”產業規模。以鋼鐵、焦化、石化、建材等產業為重點,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建立健全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的長效機制。持續鞏固去產能成果,對去產能重點行業,嚴格落實產業準入條件,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產能減量置換調控機制,堅決防止產能反彈。進一步完善環保、質量、技術、能耗、水耗、安全等標準體系,對不達標企業實施差異化管控,倒逼過剩產能退出市場。加強規劃管理,進一步明確“兩高”項目類別,嚴格執行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規劃,統籌區域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生態保護紅線、能耗限額、環境質量改善等要求,落實“兩高”產業規劃布局。進一步加強準入管理,圍繞項目審批、產業政策、信貸融資等,完善“兩高”產業準入管理和發展調控,嚴格“兩高”項目產業政策、發展規劃、節能審查、環境評價、減量替代等審批,指導銀行機構嚴格控制“兩高”項目信貸規模,建立“兩高”項目清單管理制度,堅決清理不符合準入要求的項目。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最佳化產業結構,以嚴控“兩高”項目為基礎,加快發展壯大低能耗、高產出綠色產業,提升產業整體能效。加快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等產業,不斷壯大戰略新興產業規模,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能源要素向高效領域流動。推廣節能工藝技術和產品,突出重點耗能工業行業,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能耗限值管理,推進節能技術改造,推廣一批先進、高效、實用的節能工藝技術裝備。加強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推進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嚴格執行新建建築節能標準,新增一批近零能耗建築。推廣節能農機、節油漁船,發展節能農業大棚。推行高效用能模式,推廣工業企業智慧能源管理、節能契約管理、能源費用託管等新模式;支持工業園區、重點企業,因地制宜實施集中供氣供熱、餘熱余能利用、能源梯級利用等。到2025年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8%。
3.提高資源利用水平。聚焦礦產資源、水資源、廢舊物資、固體廢棄物等,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深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合理開發礦產資源,深入開展礦山綜合治理專項行動,提高礦山開發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提升企業開採加工技術水平,推進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推進採空區、廢棄礦山、沉陷區等生態修復,提高採收效率、降低生態影響。大力加強節約用水,著力壓減高耗水產業產能,加快淘汰高耗水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嚴格限制高耗水項目建設;深挖工業節水潛力,開展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引導和支持工業企業開展水效對標達標活動,推廣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推進企業間水資源梯級利用。大力發展現代生態高效農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打造農業節水示範區。推進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試點,建設城市廢舊物資“交投點、中轉站、分揀中心”,規劃建設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基地,推進廢舊的鋼鐵、汽車、家電、輪胎、塑膠、服裝紡織品、紙張、玻璃等集中處置、分類利用,到2025年城市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率達到70%以上。加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按照減量化、高值化、資源化原則,推進粉煤灰、煤矸石、建築垃圾、冶金渣、尾礦、農林廢棄物、生活垃圾等綜合利用;推廣一批大宗固廢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發展一批綜合利用高附加值產品,推進一批規模化利用示範項目,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基地,加快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到2025年大宗固廢綜合處置率達到95%左右。
4.降低生產排放水平。深入落實藍天、碧水、綠地行動部署和要求,控制排放總量,降低排放強度,大力降低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大氣污染排放,推進工業綠色設計、綠色製造、清潔生產,推廣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深化鋼鐵、焦化、火電、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加強工業窯爐、鍋爐深度治理;深入實施清潔取暖工程,推廣餘熱供暖、可再生能源供暖、水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實施塗裝、印刷、化工等產業分類治理,提升VOC廢氣收集、治理水平,降低塗料、膠粘劑、清洗劑等產品VOC含量;落實國Ⅵ汽車排放標準,淘汰國Ⅲ及以下營運柴油車,推廣新能源汽車和LNG動力船舶,繼續推進集疏港、物流園區、大型工礦企業鐵路專用線等“公轉鐵”建設,提高港口岸電、機場岸電使用率;“十四五”期間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四項主要污染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用水總量控制,加強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統一調度,發揮水資源價格調節功能,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突出農副產品加工、化工、印染、飲料製造等行業,推進水污染治理清潔生產改造,加強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和處理,建設活性炭集中處理中心和溶劑回收中心;提高工業水循環利用水平,推進再生水回收利用設施建設;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農藥化肥減量化、無害化,加強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開展畜禽糞污及養殖尾水無害化處理利用。
5.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科學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合理設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時間和峰值,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努力走在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前列。深化煤炭消費減量,堅持控產壓煤、政策減煤、清潔代煤、提效節煤,控制燃煤增量,壓減燃煤存量。深化鋼鐵、建材等產能減量置換,壓減重點燃煤產業產能規模;加強燃煤準入管理,嚴格落實燃煤項目減量替代政策;以燃煤窯爐、鍋爐為重點,實施“氣代煤、電代煤”,加強工業餘熱代煤;推進燃煤窯爐以大代小和工藝技術改造,提升燃煤利用效率。實施重點行業低碳改造,聚焦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行業,著力推廣低碳工藝技術和產品,不斷降低碳排放強度。推進鋼鐵行業短流程改造,試點示範富氫燃氣煉鐵等;最佳化石化化工行業原料結構,推動能量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加強煉廠乾氣、液化氣等副產氣體高效利用;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鼓勵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利用,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凝土等低碳產品的研發套用。探索低碳零碳新技術新方式,按照經濟高效原則,著眼碳中和目標,支持碳排放領域創新發展。以鋼鐵、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行業為重點,推動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攻關,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殺手鐧”技術,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加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規模化套用,逐步推動高碳行業企業全部加裝。探索利用二氧化碳製備燃料乙醇、油田驅油等方式減排固碳。
6.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探索實行用能預算管理,開展能耗產出效率評價,強化節能目標約束和責任考核。完善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探索建立環境質量—排放總量預警機制,強化預警調控、限批排放項目、特徵污染物減排等措施。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加快制修訂重點領域節能減排標準,擴大能耗和排放限額覆蓋範圍;依法推進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重點行業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示範,編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指南。強化節能監察、環境監管,全面落實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深入開展重點行業能耗、污染物達標對標活動,推動重點領域和單位持續趕超引領。健全能源計量統計制度,確保能源消費數據可追溯、可核查。完善階梯電價、差別電價政策,對超過能耗環保標準和限額的企業執行懲罰性電價。建設用能權、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動能源資源環境要素向高效方向流動。圍繞綠色設計、清潔生產、超低排放、退城入園、循環發展、末端治理等,建立和完善正向激勵機制。
|
1.高能耗行業節能減排專項行動。重點圍繞鋼鐵、化工、水泥等高能耗行業,制定節能減排率先實現碳達峰行動方案,有序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減排,打造全國節能減排碳達峰先行示範行業。 2.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示範行動。聚焦行業龍頭企業,制定企業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和實施方案,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範,支持探索碳達峰碳中和有效路徑。 3.服務業綠色發展示範行動。實施綠色物流行動計畫,開展省級物流園區綠色化改造試點示範,促進商貿企業綠色升級,培育一批綠色流通主體,持續提高物流行業新能源汽車替代率。實施信息服務業綠色轉型行動計畫,做好大中型數據中心、網路機房綠色建設和改造,建立綠色運營維護體系。 4.農業綠色發展示範行動。在黑龍港和壩上地區實施旱作雨養種植,以黑龍港地區為重點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及配套技術,建設14個萬畝以上農業節水示範區。繼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示範區建設,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調減超過承載能力區域的養殖規模,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7%。加快推進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7%以上。 |
(四)提品質增效益,提升產業供給質量。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標準、質量、品牌、信譽聯動提升,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生產供給價值,加快生產供給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有效滿足需求升級。
1.著力夯實質量基礎。完善標準、計量、認證、檢驗檢測等質量基礎體系,提升質量管理和服務水平,有效支撐質量強省建設。構建新型標準體系,加快新技術、新產業領域的新標準研製,持續提升傳統產業標準水平,加快農業新技術成果標準轉化,完善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加快生態文明領域標準研製,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體系。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聯動提升,開展系列技術標準創新族研製。加強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化示範試點建設,推廣先進的標準化生產經營模式。穩步推動團體標準培優,實施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推動企業積極採用國際標準,鼓勵引導我省企業參與國際、國家標準化活動。強化計量基礎支撐,統籌規劃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完善地方計量技術規範,構建現代化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加強計量測試技術、方法研究,攻克一批技術難題,建立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整合計量資源,加強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建設能效、水效檢測實驗室,不斷完善檢測檢定能力、能源數據採集和統計分析能力。鼓勵企業完善測量管理體系,扶持計量器具製造產業發展。提升檢驗檢測能力,推行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告知承諾制度,支持檢驗檢測機構分類整合,引導檢驗檢測機構向高新技術領域發展,推進檢驗檢測服務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規範化。打造一批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為產業發展提供“一站式”檢測服務。
2.大力提升供給質量。實施質量管理升級、質量攻關、質量安全信用工程,推進質量強市、質量強縣建設,形成一批質量效益一流的產業集群、龍頭企業,推動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質量,圍繞製造業產品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要求,開展質量問題攻關,提高產品可靠性、安全性等關鍵質量特性。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監管,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驗檢測體系。堅持“四個最嚴”要求,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實施藥品全生命周期監管。推進消費品通用指標與先進標準接軌,加快“品質革命”。推進生產性服務專業化、高端化,推動生活性服務高品質、多樣化,開展養老、保險、家政等民生服務質量提升試點,推行優質服務公開承諾和標識管理等制度。推廣先進質量技術和方法,推動企業落實“質量第一”方針,推廣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精益製造、質量診斷、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生產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質量穩定性和可靠性。大力推廣產品質量保險,促進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推廣套用新產品。引導和鼓勵企業提升質量線上監測、線上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建立覆蓋生產經營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質量管理新工具、新方法,推動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質量管理套用,建立全省信息化質量管理平台,拓展質量可追溯系統覆蓋範圍。培樹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組織企業開展標準化示範試點,建立標準化高端引領示範體系。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樹立一批質量管理標桿企業。推廣我省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經驗,樹立省級質量強市(縣)工作先進典型,持續推進質量強市(縣)建設。
3.培育塑造河北品牌。把品牌建設作為產業最佳化升級的關鍵環節,大力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培育一批享譽全國和世界的河北品牌,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水平、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以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農業、特色區域產業為重點,依託製造業領軍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和產業集群,強化激勵措施,支持培育一批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全球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圍繞高端裝備終端產品和整機產品,打造一批“第一”“唯一”產品品牌,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科技型名優產品,圍繞傳統優勢產業,培育一批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名優品牌、知名品牌,圍繞都市農業,培育一批科技農業示範園區品牌、田園綜合體品牌、現代農莊品牌和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圍繞現代服務業,培育文化旅遊、商貿物流等一批影響力大的知名品牌。聚焦區域性特色產業、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質量、技術、管理整體提升為基礎,開展地理標誌性品牌建設,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示範區、現代化服務示範區建設,創建一批全國質量品牌提升示範區,打造一批區域公用品牌、河北品牌。增強地理標誌、中華老字號影響力,加快商標品牌化進程。加強品牌管理,引導企業維護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落實品牌發展戰略。充分利用“中國品牌日”、博覽會、發布會和電商等平台,大力開展品牌培育、塑造、宣介活動,宣傳和銷售品牌產品,不斷提升河北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4.著力打造誠信河北。完善質量法規制度體系、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規規章體系,強化“雙隨機、一公開”等新型監管機制,推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強化企業質量主體地位,嚴格企業質量安全管理,推廣產品質量保險,落實缺陷產品召回、質量擔保等法定義務,全面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加強財政、金融等質量激勵政策,引導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省政府質量獎,對獲獎企業在金融、項目投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激勵。加強質量安全監管,開展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行為。完善質量誠信體系,完善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河北)和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河北),建立健全企業質量信息公示制度,嚴格執行企業嚴重違法失信名單管理,依法依規對質量違法失信企業實施聯合懲戒。開展質量宣傳活動,加強質量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暢通質量維權渠道,創建河北質量文化,營造良好質量環境。
|
1.質量管理升級工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設立首席質量官,在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培育10個以上服務質量標桿,推動100家企業導入卓越績效管理模式,引導1000家企業創新形成有河北特色的先進質量管理方法。 2.質量攻關工程。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實施服務質量標桿引領和優質服務創建,提升生產性服務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 3.質量安全信用工程。建立全省統一的質量大數據平台,率先在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等領域,建立完善質量可追溯系統。推動企業嚴格落實質量首負責任制、產品“三包”、缺陷產品召回等質量安全責任。 4.標準國際化工程。搭建國際標準化“走出去”工作機制,服務重點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標準聯通。落實標準化資助政策,支持企事業單位主持或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修訂1000項以上。 5.標準創新平台創建工程。建設高水平標準創新載體,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培育一批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推動更多企業在全國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平台公開企業標準。 6.品牌培育工程。大力實施品牌培育創建,在裝備製造領域打造一批唯一、第一產品品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打造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知名品牌,在傳統優勢產業領域打造一批生產資料特色品牌,在都市農業領域,打造一批科技農業示範園區品牌和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 |
(五)抓數字促融合,拓展產業發展路徑。聚焦數位化、網路化、融合化,促進數位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間交叉、延伸、重組、滲透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1.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進網路設施IPv6升級改造,加快5G網路覆蓋和商用推廣,完善新一代光纖網路,推進有線廣播電視網路雙向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最佳化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京津冀國家樞紐節點,加快構建工業網際網路網路體系,改造升級省級北斗導航系統,規劃建設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地面信關站。布局建設窄帶物聯網基礎設施和套用平台,加快公交、路網、管網等傳統基礎設施數位化改造,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全面增強數位化基礎支撐能力。
加強數字產業化。構建現代化數據資源體系,推動數據中心網路融合、技術融合、數據融合、業務融合,加強算力統籌和調度,加快公共數據資源有序開放和共享,鼓勵企業開放搜尋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提升數據資源匯聚、採集和分析能力。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戰略先導地位,推動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網路安全、積體電路、工業軟體、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突破,大力發展通信設備製造、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器件、新型顯示、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等產業。用足用好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重大平台,加快建設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範性強的重點園區。
加快產業數位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鋼鐵、石化、汽車等傳統產業及新興產業數位化轉型,培育一批智慧型製造標桿企業,加快智慧型化、數位化技術融合套用,培育一批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加快個性化定製、平台化設計、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數位化管理等新模式套用,培育一批企業級、行業(區域)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加快產業園區、產業集群數位化改造,打造數據驅動的製造業新業態。加快服務業數位化發展,推動數位技術與交通物流、港口及設計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數字物流新模式,加快發展數據和以數據形式存在的產品和服務貿易,開展工業和建築數字設計,積極發展數字文化創意,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推動數位技術與生活性服務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新零售、線上消費、無接觸配送、遠程辦公等新業態。推進農業數位化轉型,建設智慧農業數位化套用平台,推進智慧農業示範引領,鼓勵利用數位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全程託管、農業植保、病蟲害防治等服務,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
1.數字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行動。建設雄安新區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智慧型城市建設、數字要素流通、體制機制構建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領軍城市。 2.京津冀大數據產業協同發展行動。支持石家莊市建設“中國數字新城”,廊坊市打造中國北方IT產業名城,張家口市建設中國大數據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3.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行動。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培育一批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試點示範項目,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 4.大數據園區集群打造行動。以曹妃甸區、渤海新區等為重點,實施智慧園區建設。圍繞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示範性強的重點園區。 5.製造業供應鏈智慧化水平提升行動。鼓勵物流和供應鏈企業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開發面向加工製造企業的物流大數據、雲計算產品,提高數據服務能力,協助製造企業及時感知市場變化,增強制造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捕捉能力、回響能力和敏捷調整能力。鼓勵發展以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資源高度共享為特徵的虛擬生產、雲製造等現代供應鏈模式,提升全物流鏈條的價值創造水平。 |
2.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服務型製造。加快原材料工業和服務業融合步伐,推動原材料企業向產品和專業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加強早期研發介入合作,提供定向開發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提供社會化能源管理、安全環保、信息化等服務,支持具備優勢的企業發展廢棄物協同處置、資源循環利用、污水處理、熱力供應等服務。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深度融合,在服裝、家居等領域發展規模化、個性化定製,在家電、手機、新型終端等領域開展“產品+內容+生態”全鏈式智慧型生態服務,在家電、消費電子等領域健全廢舊產品回收拆解體系。提升裝備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水平,推動裝備製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通過市場化兼併重組培育總承包能力,發展輔助設計、系統仿真、智慧型控制等高端工業軟體,建設鑄造、鍛造、表面處理、熱處理等基礎工藝中心,加快重大技術裝備創新,帶動配套、專業服務等產業協同發展。完善汽車製造和服務全鏈條體系,推動汽車智慧型化發展,加強車況、出行、充放電等數據挖掘套用,加快充電設施建設布局,探索發展換電和電池租賃服務,建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體系,規範發展汽車租賃、改裝、二手車交易、維修保養等後市場。加強新能源生產使用和製造業綠色融合,推進新能源生產服務與設備製造協同發展,推廣智慧型發電、智慧用能設備系統,發展分散式儲能服務,加強工業設備、智慧型家電等用電大數據分析,完善氫能製備、儲運、加注等設施和服務。
發展製造服務業。圍繞提升製造業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提升商務諮詢專業化、數位化水平,加快工業設計創新發展。圍繞最佳化製造業供給質量,支持企業和專業機構提供質量管理、控制、評價等服務,加快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市場化、國際化、專業化、集約化、規範化改革和發展,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工業產品檢驗檢測平台。圍繞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加快發展一批工業軟體、工業網際網路,培育一批共享製造、共享設計和共享數據平台,提升省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功能,提高生產製造和物流一體化運作水平。圍繞支撐製造業綠色發展,推進契約能源管理、節能診斷、節能評估、第三方檢測治理、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等模式發展,推動節能環保服務向諮詢、管理、投融資等多領域、全周期的綜合服務延伸拓展。圍繞增強制造業發展活力,推進人力資源服務創新發展,抓好省級服務大數據中心建設,促進知識、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有效集聚和利用。圍繞推動製造業供應鏈創新套用,穩步推進制造業智慧供應鏈體系、創新網路和服務平台建設,健全製造業“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體系,推進重點行業供應鏈體系智慧型化。
3.推動產業跨界融合。推進產業間跨界融合。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實施農產品工業增值行動計畫,推動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協調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拓展農業休閒、生態、文化、教育、體驗等功能,培育發展創意農業、高效農業及農產品個性化定製、農業生產租賃、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業態。推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深入實施“文化+”戰略,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推進文創設計成果轉化套用,促進文化產業與旅遊、工業、農業、商業、體育、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旅遊融合發展領域,促進旅遊業與文化、農業、工業、大健康、會展和未來產業等融合發展,最佳化提升“旅遊+”和“+旅遊”產業質量。加強物流與交通、製造、商貿等產業聯動融合,大力培育以平台整合、供應鏈融合為特徵的新業態新模式。
推進產業內部融合。在農業領域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等,推廣發展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構建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工業領域推動信息技術與生物、材料等領域技術融合創新,促進相關技術在醫藥、化工、食品、新能源、原材料等領域滲透融合。支持企業圍繞上游供應鏈、企業內部生產運營價值鏈、下游分銷鏈客戶鏈拓展經營領域,構建產業生態圈和價值網路。在服務業領域推進科技服務與金融、健康養老與醫療、文化與旅遊、物流運輸與郵政快遞等各領域相互融合,打造綜合新興服務產品。
|
1.鋼鐵產業融合發展行動。支持鋼鐵企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鼓勵有條件的鋼鐵企業向汽車及機械零部件、鋼絲繩、鋼絞線、電焊條等深加工方向發展。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築,鼓勵鋼鐵企業生產加工標準化鋼結構配件,建立鋼結構配件配送中心。 2.裝備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行動。推動裝備製造企業向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支持裝備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延伸鏈條,發展諮詢設計、製造採購、施工安裝、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一攬子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引導企業通過建立監測系統,提供遠程運維、狀態預警、故障診斷等線上服務,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企業發展高端工業軟體,建設鑄造、鍛造、表面處理、熱處理等基礎工藝中心,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價值共享。 3.現代商貿物流業融合發展行動。著力推動物流與交通、製造、商貿等產業融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壯大行業發展新動能。實施服務型製造示範工程,面向重點產業基地或產業集群,遴選現代商貿物流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試點,鼓勵物流企業為製造企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支持先進制造企業依託自身產業鏈優勢,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資源,發展供應鏈庫存管理、柔性化虛擬生產、雲製造供應鏈等業務,建設一批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物流基地。 4.“文化+”“旅遊+”“體育+”產業融合創新行動。積極推動文化、體育和旅遊產業要素聚集和區域協調聯動,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條,培育新型文體旅業態,促進文體旅產業轉型升級。 |
(六)築平台建集群,著力最佳化產業布局。深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最佳化產業布局,依託各類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集聚集約發展,著力建設重點產業集群、產業鏈集群、特色產業集群,有效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和發展能級。
1.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區域功能和產業基礎,明確區域主導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與區域功能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未來發展相契合的“一核兩極四區四帶”總體空間格局。
一核。雄安新區,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轉移,吸納和集聚創新要素資源,高起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現代服務、綠色生態農業等高端高新產業,建設全球創新高地,打造高端高新產業發展核心區。
兩極。石家莊和唐山市,依託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做優做強生物醫藥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精品鋼鐵、高端裝備製造、綠色化工等優勢產業,分別打造引領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一極和引領全省製造業高端高新發展的重要一極。
四區。曹妃甸區、渤海新區、北戴河新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瞄準自身功能定位,加快引進承接一批高端優勢項目,打造環渤海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國家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國際開放門戶和航空大都市,促進海洋經濟、生物經濟、臨空經濟跨越式發展,打造帶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四帶。圍繞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明確的四大功能區定位,加快建設四大產業帶。廊坊、保定市借力京津科創資源,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功能,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健康、新材料等產業,構建廊保京津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帶。秦皇島、唐山、滄州市整合提升港口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健康、高端裝備製造、鋼鐵、石化等產業,構建沿海臨港產業帶。石家莊、邢台、邯鄲、衡水市發揮製造基礎雄厚和人力資源優勢,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食品加工等產業,構建冀中南先進制造業產業帶。張家口、承德市發揮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重點發展冰雪、大數據、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產業,構建冀西北綠色生態產業帶。
2.完善承載平台體系。緊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全省產業承載空間,推動各類產業園區最佳化升級和能級提升,加快構築與城鄉空間結構相適應的梯次銜接、集約高效的產業承載平台體系。
建設骨幹承載平台。以省級以上開發區及新城新區、自貿試驗區、臨空經濟區等為主體,建設全省產業主要承載平台。加快開發區創新發展,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集聚整合創新資源,對標建設一流營商環境,推進管理體制改革和運營機制創新,全面提升開發區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推進新城新區產城融合,以曹妃甸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冀南新區、邢東新區、北戴河新區、衡水濱湖新區、保定白溝新城等新城新區為重點,提升產業承載力、要素聚合力、人才吸引力,打造產城融合示範區。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發展,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推動重點領域首創性改革創新,促進優勢外向型產業集聚發展,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排頭兵”和對外開放新高地。拓展臨空產業平台,發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商貿物流樞紐和全球供應鏈優勢,完善空港區域規劃體系,推進基礎設施和產業空間載體建設,加快布局臨空經濟。
規範發展產業園區。分類清理規範開發區外工業園區,按照產業鏈配套原則,推進區位相鄰相近、產業定位相似、能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工業園區或工業集中片區,通過開發區擴區、調區、託管、代管等方式進行整合,探索實施“一區多園”管理模式;對不具備發展潛力和整合價值的園區予以撤銷,相關企業按照園區外企業實施分類處置。規範發展物流園區,提升物流園區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推進物流產業集聚創新發展,打造一批國家示範物流園區。有序發展特色小鎮,滾動梯次培育創建一批特色小鎮,打造高質量創新創業平台和微型產業集聚區升級版。
提昇平台承載能力。加強產業園區用地保障,合理預留發展空間。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根據平台建設進度和產業發展需求,完善能源供應、給排水、排污綜合治理等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建設5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完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標準推廣、信息服務、融資擔保、人才培訓、商貿流通等公共服務平台。推動平台協調聯動,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原則,推動各類平台開展多形式合作共建,促進資源共享、優勢疊加、產業協同。
3.建設優勢產業集群。按照全省產業總體布局,遵循產業集群形成、演進、升級內在規律,立足各地產業定位,分梯次培育發展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布局分工合理、特色優勢彰顯、差異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發展主導產業集群。圍繞12大重點產業,精準確定各地主導產業及發展重點,依託骨幹承載平台,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打造主導產業集群。最佳化提升支柱產業集群,對有較強基礎且產業生態較完整的領域,加快創新提升、鏈條延伸,著力提升石家莊生物醫藥、保定汽車、唐山重型成套裝備、邢台光伏光熱裝備製造、唐山精品鋼材、滄州合成材料等一批規模較大、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集群。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對具備一定產業基礎但產業生態不太完善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最佳化生態,全力壯大廊坊大數據云計算、石家莊液晶新型顯示、唐山軌道交通、秦皇島汽車輕量化零部件、張家口智慧型風電設備、保定智慧型電網裝備、承德釩鈦新材料等一批特色突出、創新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未來產業集群,對處於初創階段的未來新興領域,孵化轉化、搶先布局,加快發展雄安新區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研發與創新、石家莊衛星導航、保定徐水太赫茲、衡水數字信息安全、辛集智慧型感測器、保定涿州動物基因和遺傳基礎研究、廊坊智慧型機器人及智慧型製造裝備等一批知識密集、技術前沿的未來產業集群。
發展產業鏈集群。搶抓產業鏈重構機遇,著眼京津冀產業鏈融合發展,合理布局產業鏈各環節,推進產業鏈集群化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垂直貫通、橫向配套、區域協同的產業鏈集群。鋼鐵、石化等原材料產業鏈,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及下游套用消費產業,重點在唐山、滄州、石家莊、邯鄲、承德等地打造一批鏈條延伸型產業鏈集群。汽車、軌道交通裝備、工程及專用裝備等製造產業鏈,做強整機成套設備,提升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水平,延伸發展套用服務產業,重點在保定、滄州、秦皇島、唐山等地打造一批協作配套型產業鏈集群。新型顯示、現代通信等數字產業鏈,鞏固提升基礎材料和核心器件,大力培育引進終端整機產品,重點在雄安新區、石家莊、廊坊、保定等地打造一批延伸配套型產業鏈集群。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鏈,加快關鍵技術和高端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重點在雄安新區、石家莊、滄州、秦皇島等地打造一批優勢互補型產業鏈集群。氫能、近零能耗建築等高潛力產業鏈,加大技術研發和套用示範力度,重點在張家口、保定、唐山、石家莊等地打造一批供需銜接型產業鏈集群。
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深挖各縣產業特色和優勢,分類推動縣域特色產業提質升級,打造一批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突出高端化、品牌化、場景化,推進工業設計與特色產業滲透融合,加快壯大清河羊絨、辛集皮革、白溝箱包、平鄉廣宗曲周腳踏車等時尚消費類產業集群。突出高性能、多功能、綠色化,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提升遷安裝備製造、沙河玻璃、高邑新型建材、元氏精細化工等材料延伸類產業集群。突出專業化、精益化、融合化,緊盯龍頭企業、加強協作配套,加快做強永年標準件、寧晉河間電線電纜、孟村鹽山管道、安平絲網等中場配套類產業集群。突出規模化、融合化、多元化,強化質量安全保障,加快發展隆堯食品、大名面業、曲周天然色素、安國中藥、平泉食用菌等民生健康類產業集群。突出高端化、智慧型化、國際化,提升標準和質量,加快做優懷安定州汽車及零部件、武安新能源、東光包裝機械等先進裝備類產業集群。突出生態化、鏈條化、平台化,提升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布局張北大數據、三河電子信息、固安新型顯示等數字科技類產業集群。
|
1.鋼鐵產業。重點布局在唐山、邯鄲、滄州、石家莊、邢台等市,有序推進產能向沿海臨港地區適度集聚或退城進園,打造曹妃甸、京唐港(樂亭)、丰南沿海工業區、渤海新區四大臨港精品鋼鐵基地,到2025年,臨海靠港和資源富集地產能占全省70%以上。 2.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布局在唐山、石家莊、邯鄲、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秦皇島、衡水、邢台、定州、辛集等市,在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汽車及零部件、工程及專用裝備、節能環保設備及產品、現代應急裝備及服務、冰雪裝備等領域發展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到2025年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25個。 3.石化產業。重點布局在唐山、滄州、邯鄲、石家莊等市,推進產業向沿海轉移、向園區集聚,打造曹妃甸、渤海新區兩大沿海臨港石化基地,到2025年沿海地區石化產業產值占全省60%。 4.食品產業。重點布局在石家莊、衡水、邢台、承德、張家口、邯鄲、唐山、秦皇島等市,在糧油加工、乳製品、方便休閒食品、酒和飲料等優勢領域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到2025年百億級食品產業強縣達到10個。 5.信息智慧型產業。重點布局在雄安新區和石家莊、廊坊、承德、張家口、秦皇島、保定、唐山、衡水、辛集等市,在大數據、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現代通信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到2025年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達到10個以上。 6.生物醫藥健康產業。重點布局在雄安新區和石家莊、滄州、保定、唐山、秦皇島、衡水、廊坊、承德、邯鄲、邢台、定州等市,打造石家莊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北戴河國家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兩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到2025年力爭培育1個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產業集群。 7.新能源產業。重點布局在張家口、承德、保定、邢台、邯鄲等市,打造張家口、承德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及若干光伏發電基地,支持張家口建設國家氫能利用示範城市,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到25%左右。 8.新材料產業。重點布局在承德、衡水、保定、邯鄲、邢台、唐山等市,打造承德釩鈦新材料,保定高溫合金、光磁記錄材料及高性能複合材料,邢台特種合金、PPO及新型功能玻璃,邯鄲特種氣體及辦公自動化耗材,衡水高端橡塑複合材料5大產業基地。 9.現代商貿物流產業。最佳化“一環六通道多節點”空間布局,圍繞構建“6+N”物流樞紐發展格局,建設一批港口、航空、鐵路、公路和快遞物流樞紐,改造提升物流園區功能,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 10.文體旅遊產業。對接京津地區文化和旅遊資源,培育區域旅遊精品線路,共同打造京津冀文化和旅遊發展協同體,推動以雄安新區為南翼、以張北地區為北翼的文旅產業區建設,構建環京津、長城、大運河、太行山、沿渤海、壩上草原等6個文化和旅遊帶,形成“一體兩翼六帶”空間布局,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 |
五、保障措施
(一)不斷深化改革
持續推進雄安新區綜合改革。全面提升投資建設項目審批效率,落實項目建設承諾制,實行環評永久備案試點,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時限,將項目立項到開工建設審批時限壓縮至30個工作日內。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積極推進雄安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現政務服務事項100%網上可辦(除涉密及不宜網辦事項外);加大“京津冀+雄安(3+1)”政務服務跨域通辦力度。持續加大幫辦服務力度,大力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和限時辦結制,實行全程幫辦,實施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面打造優質高效的政策服務環境,大力推行疏解招商“一條龍”服務,實行“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個班子、一套方案、一跟到底”的協調服務機制。全面打造更加規範化、便利化的市場環境,提升行政執法規範化水平,加強“信用雄安”建設。
深入謀劃自貿試驗區2.0版制度創新。聚焦自貿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政府職能轉變、產業開放與產業政策轉型等重點領域,積極爭取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創新管理許可權,大力開展首創性、集成性、差別化改革探索,推動改革創新從碎片化向系統集成轉變,推動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具有河北特色的制度創新成果。
創新市場主體健康發展機制。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新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展規範化公司制改造,實現企業產權多元化、治理規範化、管理科學化。扶持和推動百家民企集團發展壯大、千家領軍民企提質增效、萬家民企加快轉型升級,打造一批製造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百年老店和民企航母。
創新要素市場配置機制。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交易規則和服務體系,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和企業信息披露制度,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
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最佳化營商環境條例》,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深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調整完善行政許可事項通用目錄、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權力清單、監管清單制度,依法依規做到應放盡放、能簡必簡。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完善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功能。清理與企業性質掛鈎的歧視規定和做法,破除各類隱性障礙,規範涉企執法行為,健全平等保護制度,營造安商親商興商氛圍。
(二)全面擴大開放
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加快把雄安片區打造成高端高新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數字商務發展示範區、金融創新先行區,構建全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建設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先行區,打造京津冀地區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創新發展“第三極”。建設雄安新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構建面向全球的數位化貿易平台。
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各片區對外開放功能作用。立足雄安片區高端高新產業開放發展引領區、數字商務發展示範區、金融創新先行區,正定片區航空產業開放集聚區、生物醫藥產業開放創新引領區、綜合物流樞紐,曹妃甸片區東北亞經濟合作引領區、臨港經濟創新示範區,大興機場片區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功能定位,引進一批影響力大、帶動力強、外向度高的高質量項目,提升自貿試驗區開放型經濟水平。
打造開發區國際開放合作高地。加快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通過共建海外創新中心、海外創業基地和國際合作園區等方式,加強與國際創新產業高地聯動發展,加大對境外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領先企業、國際創新型企業的引進力度,融入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支持省級以上開發區、高新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才交流、技術合作和跨境協作,鼓勵高新區輸出優勢產能,支持企業“走出去”,在境外建設工業園區、科技產業園區等各類合作產業園。
進一步推進國際產能合作。聚焦我省鋼鐵、水泥、玻璃、光伏、電力、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農業、基礎設施及高新技術十大行業,發揮產能優勢,瞄準產業發展方向,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傳統產業領域以在新興市場國家參與基礎設施和工業化建設進程為重點,高新技術領域以在已開發國家開展併購投資先進要素為重點,發展形成一批境外產業園區,以國際產能合作帶動裝備、技術、品牌、標準和服務“走出去”,打造國際產能合作新樣板,併購海外高端、先進要素,培育我省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三)完善財稅政策
加大新舊動能轉換財稅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開展能耗等指標收儲交易,支持全省重大產能布局調整項目。統籌財政資金實施高水平技術改造,重點支持“零增地”和智慧型化技改項目。運用稅收優惠、股權投資、政府採購首購等政策手段,支持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基地,推廣套用自主創新產品,鼓勵發展新動能。合理統籌省級財政科技資金,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和創新平台建設。
加大重點區域和特色產業集群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省級引導、市縣為主的財政投入激勵機制,引導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一核兩極四區四帶”建設發展。指導和幫助企業用好、用活增值稅抵扣、加速折舊、專用設備稅額抵免、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技術轉讓減免稅、進口設備免關稅、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零部件原材料免稅等稅收優惠政策,提升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水平。
(四)加強要素保障
強化土地保障。積極爭取用地指標,認真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完善統籌辦法,新增建設用地優先保障現代產業重點項目。鼓勵產業用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方式供應,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縮短土地供應年限,降低企業拿地成本。開展對空餘或閒置工業廠房、倉儲用房等存量地資源挖潛,摸索土地收回方式,緩解用地緊張矛盾,拓展發展空間。
強化資金支持。探索和完善政府、銀行、投資、擔保、租賃“五位一體”的金融支持產業發展長效機制。統籌省級相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工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積極爭取國家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工業轉型升級等專項建設資金基金支持,推動組建京津冀協同發展基金。加快運作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技改、新型顯示產業等股權投資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和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深入開展產融合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落實差別化信貸政策,對高端高新產業和產品給予優先支持。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支持融資擔保機構開展智慧財產權、應收賬款、動產、股權等抵質押擔保業務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融資租賃、票據業務等新型擔保產品及服務。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加快推進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建立健全裝備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等省內新產品推廣保險補償機制。
強化人才支撐。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加強人才培養,推動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元制”技術人才培養機制,支持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建設,培養一批製造業“高精尖缺”的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強海內外尤其是京津高端人才、創業創新型人才引進,鼓勵引進一批帶技術、帶成果、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產業創新團隊。
(五)加強組織保障
強化組織引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機製作用,推動各項政策、相關規劃有效銜接,形成制度合力。進一步發揮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領導小組統籌謀劃作用,加強組織、協調、督導,推動重大工程、重大項目落地實施。深入落實省、市、縣三級政府領導包在線上制,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細化任務分工,強化責任落實,將規劃目標任務分解至各地各部門,形成部門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合力。
開展綜合評價。以“畝均論英雄”“創新論英雄”“綠色論英雄”為導向,以綜合考評、績效分類、精準施策為主要內容,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開、動態管理的企業綜合績效評價體系。制定完善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方案,以縣(市、區)為實施主體,根據綜合評價得分結果對屬地內企業分類分檔,依法依規制定實施差別化政策措施。充分發揮環保、質量、技術、能耗、水耗、安全等標準約束和引領作用,扶優汰劣調整最佳化資源要素配置,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加強規劃評估。加強對規劃實施的跟蹤分析、督導檢查,全面了解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科學制定年度工作推進方案,及時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完善中期評估制度和終期總結制度,系統梳理工作成效和存在問題,及時調整規劃目標任務和應對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落地見效。
解讀
按照全省“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安排,2021年11月14日,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一、出台背景
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我省“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之一。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任務,也是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核心內容。“十四五”時期,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使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既面臨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對產業轉型試驗區建設進行謀篇布局、最佳化設計。依據《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研究編制了《規劃》,經省政府審定同意,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實施。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現實基礎。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省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第二部分是總體要求。包括“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戰略導向、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等4方面內容,提出“十四五”時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主要發展指標13項,其中,預期性指標11項,約束性指標2項。
第三部分是重點產業。突出12大重點產業,強化產業體系骨架,明確各產業發展方向、重點領域,構築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為兩翼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質升級縣域特色產業、扶植培育高潛力未來產業、做優做強現代服務業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等6個方面。
第四部分是主要任務。圍繞產業發展質量、效率、動力變革要求,聚焦安全、創新、綠色、質效、數字、集約等6個方面,明確了產業轉型升級重點任務。一是補短板強弱項、打造現代化產業鏈,二是提能力攻關鍵、增強科技創新動能,三是降消耗減排放、深化綠色低碳轉型,四是提品質增效益、提升產業供給質量,五是抓數字促融合、拓展產業發展路徑,六是築平台建集群,著力最佳化產業布局。
第五部分是保障措施。為推動規劃順利實施,提出了不斷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完善財稅政策、加強要素保障、加強組織保障等五方面措施。
為進一步聚焦規劃任務推進載體和抓手,規劃還提出了6大工程和7大行動。
三、出台意義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總要求,深入分析“十三五”發展成就和存在問題,明確“十四五”發展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對於深入實施製造強省、質量強省、網路強省、數字河北戰略,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發展動能轉換、質量效益提升,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