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方案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方案》是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印發的行動方案。

發展歷史,檔案全文,

發展歷史

2023年6月,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印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行動方案》並發出通知。

檔案全文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天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主戰略、大戰略。為切實把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付諸行動、見諸成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制定如下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27年,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顯著提升,“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基本實現,區域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公共服務水平趨於均衡,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
──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規模實力明顯增強。產業創新體系更富活力,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萬億元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突破1萬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7%左右。
──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服務輻射功能明顯增強。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樞紐型網路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建成,世界級港口城市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能力顯著提升,天津港貨櫃吞吐量力爭達到2700萬標準箱,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進入全球前18位。
──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特色優勢明顯增強。科創金融、數字金融、航運金融等重點金融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融資租賃、保理行業保持全國領先,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5%左右。
──改革開放先行區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建成世界一流自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額突破1萬億元,利用外資持續穩定增長,年實際使用外資70億美元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推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走深走實
1.明確用力方向,準確把握承接目標。重點承接總部企業、研發轉化資源、教育資源、醫療機構、金融資源、事業單位、先進制造業、國際航運資源、現代服務業等功能,全力爭取更多符合“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天津。到2027年,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新增項目投資額累計超過8000億元。
2.聚焦重點平台,加快承接項目資源。提升重點平台要素承載能力,建立與國家部委、央企、中管高校等國家資源及北京市地方資源的高效高頻“握手通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推動濱海新區強化配套服務功能,提高產業發展質效,培育形成一批高質量、有特色、有規模的產業集群,高標準打造“一基地三區”核心區。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落實新一輪合作共建協定,建立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建設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建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示範區。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發揮中關村在京外首個重資產投資項目的資源優勢,建設空間載體,厚植產業環境,完善城市服務,建成京津協作高質量產城融合示範區。武清京津產業新城:按照“一核、多點、全域”布局,錨定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重要節點目標,打造高端產業集聚新高地、京津科技人才創新城。京津合作示範區:理順“飛地”管理機制,完善配套服務功能,強化項目招商和產業導入。
3.完善承接格局,提升全域承載能力。推動中心城區更新提升,高水平建設天開高教科創園、金融街,有序推動中央商務區(CBD)、中央創新區(CID)建設,創建更多服務業擴大開放示範園區,重點承接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總部經濟、平台經濟等產業,帶動“津城”產業能級提升,逐年提高現代服務業比重,形成對全市產業布局最佳化的有力支撐。其他各區選取基礎較好的園區,因地制宜打造各具優勢的特色載體。依託高鐵、城際和重點區域,在薊州站片區、寶坻站片區、靜海團泊健康產業園、天津西站京津冀同城商務區等謀劃建設定位明確、特色鮮明、職住合一、規模適度、專業化發展的承接平台。
4.創新政策措施,確保工作有力有效。圍繞落戶企業和員工關心關注的問題,從貢獻獎勵、金融服務、人才支持以及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逐年制定對接清單,設定年度新增承接項目投資額目標,建設對接服務北京信息平台,實施“1+2+N”系列招商活動。各區選優配強專業化招商隊伍,健全招商專員工作機制和考核激勵辦法。
(二)推動“一基地三區”建設走深走實
5.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以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為路徑,促進融合化、鏈群化、協同化發展,以智慧型科技產業為引領,提升綠色石化、汽車、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加快冶金、輕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和智慧型化升級,創建一批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聚焦工業軟體、工業母機、基礎材料等領域開展重大科技攻關。實施重大項目牽引,推進西青12英寸晶圓代工、南港120萬噸乙烯、濱海新能源電池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
6.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爭取國家成立津冀組合港聯合管理機構,推進世界級港口群建設。試點建設零碳碼頭、低碳港區,實施天津港30萬噸級主航道、大港港區10萬噸級航道提升及黃萬鐵路電氣化改造等工程。增強天津港市場開拓能力,建立與物流央企及北京陸路港、重點產業園區、重要商貿集團的常態化聯繫機制,深挖貨源渠道,織密行銷網路,量身打造全程物流服務。建立市場化協同機制,深化天津港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合作。最佳化區域鐵路客貨比例調配,增開北京―天津港貨櫃鐵路班列,全力推動區域整車及零部件經天津港出口,不斷拓展國際航線,穩步提高天津港京冀貨櫃進出口貨物比重。發展海洋裝備、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適港產業,加快北方國際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打造郵輪產業聚集區。實施天津濱海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新開加密全貨機航線航班。到2027年,貨櫃海鐵聯運量達到200萬標準箱。
7.加快建設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推動特色金融創新發展。引聚科創金融、數字金融、航運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特色機構,深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鞏固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全國領先優勢,推動金融創新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基礎設施、金融行業標準和創新研發平台,提升特色金融機構運營質效。將金融街和于家堡打造成為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的核心區。
8.加快建設改革開放先行區。推動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的高水平改革開放。深化市場化改革,落實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178條舉措,爭取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國家試點;推動國家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落地實施;落實京津冀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合作協定,擴大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和“同事同標”範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落實最佳化民營經濟政策環境支持民間投資發展若干措施,制定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相關舉措。拓展制度性開放,深化三地聯席會議機制,實施一批自貿試驗區系統化集成化改革創新舉措;加快臨港綜合保稅區申建和驗收運作;爭取積體電路產業全流程保稅試點,做大保稅展示交易規模;探索跨境電商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最佳化跨境電商退換貨流程;擴大“一次錄入、雙方共享‘一單兩報’通關模式”創新套用;推進航運物流、金融等服務業開放。依託國家會展中心(天津),謀劃籌辦航運類國際博覽會。辦好用好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促進天津高水平開放。
(三)推動基礎設施同城化一體化走深走實
9.加快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建成津興城際鐵路、京濱城際南段,形成4條高鐵城際聯通京津雙城格局。建成津濰高鐵,高效聯通京津冀與長三角。啟動津承城際北辰至天津西聯絡線建設。到2027年,高鐵城際運營里程達到510公里。
10.加快建設便捷高效公路網。實施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滄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新建濱唐高速公路天津段。建設團大、津歧等省際公路及九園、寶武、漢南等市域公路。實施一批農村資源路、產業路、旅遊路建設項目。
11.實施北大港水庫擴容工程,完善南水北調中線市內配套工程。實施薊運河、北運河、潮白河等一級行洪河道堤防達標治理和大運河木廠船閘工程。
12.加快建設創新協同新型基礎設施。實施千兆5G和千兆光網建設提升工程,前瞻布局6G網路。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京津冀樞紐節點,打造中國聯通京津冀數字科技產業園、中國電信京津冀大數據基地、騰訊IDC數據中心等一批項目。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構建豐富多維的示範套用場景。
13.加快建設互聯互通能源管網。建設中石化、國家管網LNG接收站以及北京燃氣LNG應急儲備項目,加快蒙西煤制氣、唐山LNG外輸管線等互聯互通工程建設。推動新建“大同―懷來―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壓通道,擴建天津南特高壓站。
(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走深走實
14.深化產業協同。落實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聚焦三地優勢產業,構建跨區域產業鏈。深化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型網聯車深度合作,以整車和“三電”等關鍵零部件為牽引,建成全國重要整車及配套生產基地。深化數字經濟對接合作,加快人工智慧、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製造業,建設京津冀工業網際網路協同發展示範區。深化生物醫藥協同合作,依託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共繪產業圖譜,做強京津冀生命健康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15.深化科技創新協同。加強與科技部、教育部合作,爭取相關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力爭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20家。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醫學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合作,建設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立京津冀技術交易數據、大型科研儀器開放等共享機制,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發揮天津版“國之重器”作用,推動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更深入、更緊密、更市場化服務全國和區域產業發展。發揮天津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吸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津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解細繩”2.0行動,建立市場化概念驗證機制和中試平台等科技服務載體,聚焦科技服務業培育,強化政策和服務保障,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16.深化人才協同。修訂人力資源服務區域協同地方標準。創新完善人才合作機制,遴選五大開發區、重點園區幹部到北京對口區域掛職。建立職業人才信息對接平台,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汽車等領域開展人才和項目合作。協同引才育才,探索建立頂尖科學家工作室,引育一批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頂尖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高質量舉辦全國職業技能大賽。
(五)推動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走深走實
17.最佳化擴大生態空間。持續推進“871”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構建貫穿天津南北的生態廊道。實施白洋淀―獨流減河―渤海灣和南運河生態綠脈保護。串聯打造“一環十一園”植物園鏈。推進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合作。
18.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持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聯合治理,實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推進重點行業、重點設施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重點企業除塵、脫硫、脫硝煙氣淨化裝置提升改造。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19.強化水環境聯保聯治。實施“六河五湖”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推進永定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大運河、大清河、潮白河等重點流域環境治理保護。落實第三期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定,加強潘大水庫、於橋水庫等水源保護。建設美麗海灣,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強與中央氣象台、北京市氣象台對接,建立預測數據模型,提高防汛防災能力。
(六)推動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協同走深走實
20.深化社會政策協同。健全三地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定信息協調機制。擴大異地就醫住院、普通門診和門診慢特病費用直接結算範圍。健全跨區域就業信息協同和發布制度,完善三地勞動人事爭議協同處理機制。在交通通信、身份認證、社會保險、住房保障等領域推出一批“一卡通”、“一網通”、“一次辦”等便民措施。
21.深化公共服務協同。落實來津企業員工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安置政策。建設北京協和醫學院天津校區和中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創建血液病、中醫等國家醫學中心。強化養老服務標準、養老機構等級評定結果互認。
22.深化商貿文旅協同。推進商貿聯動,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服務京津冀消費大市場。發揮平行進口汽車消費拉動作用。提升百年金街、古文化街、意式風情區、佛羅倫斯小鎮等地標商圈品質,挖掘“河、海、洋樓”獨特資源,打造文化中心、五大道、國家海洋博物館、航母主題公園等一批主題消費旅遊目的地。推進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建國家文化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旅遊休閒街區,推出20條度假游、多日游文旅線路,打造成為京津冀遊客打卡地。與頭部企業合作,打造“I・游天津”旅遊品牌,策劃五大道海棠花節、京冀媒體採風行等系列活動,舉辦京津冀地區旅行者峰會,推動京津冀旅遊互為資源、互為市場,實現旅遊資源、市場客源一體化。
(七)推動區域內改革試點示範走深走實
23.深化“通武廊”改革試驗。聯合建設科創“飛地”,強化與北京亦莊、永樂等開發區和廊坊開發區對接協作。加強市場一體化改革,建立一體化市場準入機制。統一企業登記標準,實施登記名稱自主申報改革。簡化異地就醫跨區域登記備案程式,實現定點醫療機構異地門診卡碼通結。推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資源共享和聯動協作,實現跨區域雙向轉診。
24.打造“京東黃金走廊”。積極融入通州與北三縣一體化發展,寶坻區、薊州區、武清區強化與北京通州區產業政策銜接,放大區域優勢,做強特色產業。建立京唐、京濱高鐵沿線園區“點對點”協作機制,共同打造動力電池、智慧型裝備、磁性材料等優勢產業鏈條。實施寶坻區鈺華街和西環路跨潮白河特大橋建設。開展與北京捷運平谷線東延連線的前期研究。
25.傾力服務雄安新區建設。深度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推動天津與雄安新區在功能上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推進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雄安協作校區等建設,打造適應雄安新區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專業組群。選派技術人才支持雄安新區醫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做強天津港集團雄安服務中心,與周邊保定、勝芳、白溝等物流服務節點形成聯動,構建京津冀地區內陸物流網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責任傳導、工作督導。完善市委市政府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工作機制。充實市協同辦工作力量,組建產業、交通、科技創新、民生和社會服務、生態環保等協同工作專班,強化統籌協調和推動落實。壓實各區各部門責任,以高效務實作風和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狠抓落實。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會同市協同辦定期開展工作督導,建立與年度績效考評掛鈎的評價機制。
(二)健全向上溝通爭取、京冀橫向對接、市區聯動落實機制。加強與國家部委、央企等有效銜接,全力爭取規劃、政策、資金、項目等支持。堅持三省市黨政代表團互訪制度,定期召開省市領導聯席會議,完善三地協同辦常態化交流機制。健全全市“一盤棋”工作機制,形成密切聯動、同向發力、務實高效、狠抓落實的局面。
(三)強化政策、項目、事項調度。提高各區域、各領域政策協同水平,加強基於需求的政策儲備,定期開展政策評估。加大市協同辦工作推進力度,充實駐京工作團隊力量,牽頭推動各區各部門建立周跟進、月報告、季調度機制,跟蹤重點項目進展,推動跨區域項目建設。建立曬成績單機制,通過現場會、蹲點調研、“回頭看”等方式,推動各項任務落細落地落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