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是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21年6月26日發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 索引號:111200000001250229/2021-00109
  • 發文字號:津政辦發〔2021〕23號
  • 發布機構: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主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業發展規劃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政策解讀,

印發通知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委、辦、局:
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將《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照此執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6月26日

內容全文

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市,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增強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核心競爭力,依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天津工業調結構、夯基礎、育動能的重要五年,特別是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全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以智慧型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全力推進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工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加快形成。
1.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2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41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7%。“十三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6%。智慧型科技產業成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營業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到23.5%。人工智慧產業加快培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成功獲批。產業結構明顯改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8.6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5.4%。360、TCL北方總部等總部企業成功落戶,雲賬戶、今日頭條、滴滴出行等新業態企業加快培育壯大。綠色轉型步伐加快,114個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入選國家綠色製造名單,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6%。
2.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產業全國領先,打造了涵蓋晶片、作業系統、資料庫、伺服器的完整產業鏈。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46.1%。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8家,位居全國重點城市第3名。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4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培育建設現代中藥、車聯網、作業系統等9家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總數達到22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家。中科曙光成為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形成中科院工生所、天津藥研院、中汽中心、“芯火”雙創基地等一批產業創新平台。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原型機、重組伊波拉病毒疫苗、首款腦機接口專用晶片“腦語者”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3.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十三五”時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5.6%。實施50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與技改項目1300項,累計投資5400億元,為工業經濟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空客A330、愛旭太陽能電池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竣工投產,長征五號、七號、八號運載火箭和空間站核心艙完成總裝,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彩虹—5”批量生產。中芯國際全球單體最大8英寸晶圓生產線等項目順利實施。中沙新材料園、“兩化”搬遷、中石化液化天然氣(LNG)等一批重大項目持續推進,南港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加快建設。
4.智慧型製造深入推進。成功舉辦四屆世界智慧型大會,設立了百億元智慧型製造財政專項資金,累計支持五批1726個項目,市、區兩級財政共支持資金52.1億元,形成1∶20的放大帶動效應,建成丹佛斯、海爾第五代移動通信(5G)智慧型工廠等一批全球智慧型製造標桿,累計創建102家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培育了中汽研、宜科電子等一批行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超過6000家工業企業上雲。重點企業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1.9%,生產設備數位化率達到53.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4.8%。移動寬頻、固定寬頻下載速率從全國第11位、第7位均躍居全國第3位,累計建成5G基站2.4萬個,打造“寬頻中國”示範城市。
5.產業布局不斷最佳化。“兩帶集聚、多極帶動、周邊輻射”的產業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累計建成11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增強。濱海新區工業產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發揮;其他各區都市產業、高端產業、特色產業等加快培育。“鋼鐵圍城”基本破解,通過局部退出、減量調整,實現集中布局、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園區圍城”治理基本完成,完成246個園區治理,整合形成以國家級園區為龍頭、市級園區為支撐的空間格局,為產業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
同時,工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發展瓶頸:製造業占比有所下降,工業基礎地位有所弱化;新動能“底盤”偏小,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缺少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際化本土品牌;產業鏈處於中低端環節,水平有待提高;園區主導產業不突出,集約化水平不高,產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要素資源保障不足,企業直接融資占比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水電氣等要素成本較高,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天津工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發生新變化,總體上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一是新發展階段提出新要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必須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給天津製造業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保持戰略定力,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更好地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立足國內大循環、謀篇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打造新引擎、厚植新優勢,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二是新發展理念賦予新使命。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發展韌性強勁,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這為天津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天津作為國內重要的工業城市,承擔著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歷史重任,要堅持把製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加快建設製造強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支撐全市高質量發展。
三是新發展格局提出新任務。“十四五”時期,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製造業發展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天津工業歷史悠久,產業門類齊全,同時也面臨著新舊動能轉換不暢、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挑戰。要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要堅持系統觀念,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做大新動能“底盤”,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穩住工業發展基本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全面增強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核心競爭力。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製造業立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之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著力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強化製造業對天津經濟發展的引領支撐,加快建設製造強市,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和全國領先的信創產業基地,成為國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基本建成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作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構建創新平台集中、創新人才集聚、企業活力迸發、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提升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
——堅持質效優先。著力提高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地發展。
——堅持融合發展。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升級。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加快產城融合步伐,構建集約、高效、安全的產業發展生態。
——堅持綠色轉型。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圍繞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決策部署,加快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行業結構低碳化、製造過程清潔化、資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堅持協同開放。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最佳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強化區域產業協同,攜手打造創新平台和新增長極。推動製造業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中厚植競爭新優勢。
——堅持系統推進。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強化底線思維,統籌發展與安全、製造與研發、新興與傳統,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研發製造能力強大、產業價值鏈高端、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質量效益躍上新台階。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累計增長6.5%。
——結構升級實現新突破。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全面形成,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智慧型科技產業營業收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和限額以上信息服務業比重達到30%。
——創新發展得到新提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更加健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35%,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60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0家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
——綠色集約達到新水平。“兩帶集聚、雙城最佳化、智谷升級、組團聯動”的市域產業空間結構基本形成,工業用地產出效率提高到40億元/平方公里,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降幅完成國家任務,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
——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國前列,數位化製造基本實現,網路化製造全面推廣,服務型製造深度套用,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位化企業比例達到6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
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
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
到2035年,製造業綜合實力大幅躍升,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領軍企業和世界級產業集群,核心產業競爭力處於國內第一方陣,建成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三、全面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定位,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智慧型科技產業為引領,著力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加快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動冶金、輕紡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升級,打造製造強市。
(一)大力發展智慧型科技產業
加快發展以人工智慧產業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引領、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慧型基礎設施為關鍵支撐、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天津智港”。
人工智慧。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加快建設天津(濱海新區)人工智慧創新套用先導區。以套用為牽引,以場景為驅動,重點推動基礎軟硬體、智慧型終端、智慧型套用三位一體發展,突破新一代人工智慧晶片、高端智慧型感測器、套用軟體、智慧型終端產品,加快培育類腦智慧型、腦機接口等前沿領域。以系統集成和技術服務為切入點,面向公共服務領域發展智慧型安防、智慧型物流、智慧型金融、智慧型醫療等產品集成及綜合解決方案,加快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套用,形成一批智慧型套用試點示範,全力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積體電路、高性能伺服器、網路安全設備、可穿戴設備等,推動作業系統、資料庫、中間件、辦公軟體等領域研發創新,不斷向產業前沿和高端領域邁進,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地。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65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產業3000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500億元,年均增長10%。
5G。建設創新孵化體系完善、網路基礎設施先進、套用場景智慧豐富、核心產業集群匯聚、可控的5G產業生態,打造全國一流5G城市。重點支持5G基帶晶片、終端核心射頻器件、智慧型感測器、關鍵材料、天線、模組等關鍵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加快5G核心產品規模化、產業化步伐。引導企業開發基於5G標準的套用解決方案。加強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信息技術與5G融合套用,滿足高精度定位、智慧型人機互動、可信安全運維等套用領域典型需求,推動行業套用軟體向服務化、平台化轉型。
(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1.生物醫藥
鞏固提升化學藥和現代中藥優勢,加快培育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等新興產業。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0%,成為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研發轉化基地。
化學藥。著力推動化學原料藥、化學製劑、仿製藥與創新藥發展,推進關鍵藥物中間體和高端原料藥的研發製造。支持企業進行二次仿製創新,開發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常見多發疾病的新藥、重大仿製藥以及大品種化學合成創新藥物等。加快建設天津藥物研究院藥物創新中心,提升原創藥開發能力。
現代中藥。拓展組分中藥、中藥製劑新產品,推進中藥材有效成分提取、分離與純化技術的產業化。加快建設生物醫藥(中醫藥)產業園,支持企業建立中藥種植、研製一體化模式,促進中藥產業鏈的構建與提升。加大重點品種和品種群的建設,在全國中藥市場塑造“衛藥”品牌。
生物藥。重點布局抗體藥物、蛋白及多肽藥物、系統靶點藥物等生物製品。推進腫瘤、愛滋病、新冠等新型疫苗研發生產,加快建設高標準綜合性人用疫苗產業化基地。開發培育幹細胞器官再生藥物等新型單抗藥物,開展高端仿製藥、首仿藥等引進生產,提升基因與再生醫學仿製藥質量水平。加快建設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二期等產業創新平台,提升原創藥開發能力。
高端醫療器械。加快發展一維超聲振幅波型/二維斷層剖面圖(A/B型)超聲測量儀等專科診療設備,壯大植介入器械和高價值生物醫用材料產品,突破人類免疫抗體臨床檢測試劑盒等高端醫用試劑產品,支持基因測序產品、生物檢測產品以及與儀器配套使用檢測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攻克原料抗體、酶等關鍵開發製備技術。
智慧醫療與大健康。重點發展醫用智慧型感測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監控儀器設備、理療床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智慧醫療檢測與診療輔助設備,加快開發針對感染性疾病、常見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檢測診斷設備、血液檢測配套設備、診斷儀器設備等重大產品,加快建設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範區,提高智慧醫療與大健康水平。
2.新能源
擴大鋰離子電池產業優勢,壯大風電產業規模,強化太陽能產業集成,加快氫能產業布局。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1200億元,年均增長8%,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
鋰離子電池。圍繞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電芯及電池系統等領域,重點發展高鎳、高電壓等正極材料和高端石墨、碳矽等負極材料,加快布局電解液和隔膜材料領域。加快開發固態電池生產關鍵裝機及配套工藝、高功率電極的製備工藝、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生產工藝等,研發退役動力電池異構兼容利用與智慧型拆解技術,加快鋰離子電池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深度融合,拓展在電動船舶、電網儲能、智慧型和信息裝備等方面套用。
風電。圍繞風電機組及關鍵零部件生產製造、風電場設計建設施工控制運維等重點環節,打造風電全產業鏈。重點加強4兆瓦(MW)及以上大功率風電機組、10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設備研發和產品推廣,提升複合材料風電葉片、齒輪箱、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的自主化生產水平和配套能力,促進風電裝備採購本地化。
太陽能。重點發展新型高效光伏電池,突破高效疊瓦組件等先進生產技術。升級光伏電池、光伏組件和光熱裝備製造工藝,提升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和可靠性。擴大12英寸超大矽片、高效智慧型太陽能電池片等先進產品生產規模,推動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鼓勵“光伏+5G網路”、“光伏+數據中心”、“光伏+充電樁”等特色行業智慧型光伏套用。
氫能。大力整合企業副產氫資源供應能力,支持高效低成本制氫技術研發,積極發展高壓氫氣存儲材料與設備、液態氫儲運裝備等配套產業,加快儲氫、運氫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大功率電堆、高性能長壽命關鍵材料、高可靠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及系統集成產業化,積極推進氫燃料大客車、物流車、叉車的研發生產,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檢測基地項目建設。
3.新材料
面向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材料、節能環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點領域。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2400億元,年均增長8%,建成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擴大8—12英寸矽單晶拋光片和外延片產能,加快6英寸半絕緣砷化鎵等研發生產。開發生產高精度、高穩定性、高功率光纖材料,提升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水平。推動氟化氬光刻膠、正性光刻膠材料綠色發展,改進光刻膠用光引發劑等高分子助劑材料性能,提升拋光液材料環保性。推進聚碳酸脂類改性材料在智慧型硬體殼體套用,增強產品美觀性、耐磨耐熱性和絕緣性。
生物醫用材料。加大鈦合金椎弓根釘、純鈦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開發力度,提高關節類、創傷類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點開發生物仿生納米藥物控釋材料,增強納米粒子靶向、緩釋、高效性能。發展醫用苯乙烯類熱塑性彈性體等醫用高分子材料,提升醫用泌尿植入管、醫用導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藥用包裝的安全性。
新能源材料。重點突破高端鈷酸鋰等鋰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發展矽碳附屬檔案、中間相炭微球等負極核心材料,推進六氟磷酸鋰電解液材料生產線落地。引入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企業,研髮長壽命高分子質子交換膜,發展高性能碳纖維紙等氣體擴散層基材。推進太陽能光伏矽材料擴大產能,加快發展銅銦鎵硒等太陽能薄膜電池材料。
高端裝備材料。積極開展首批次套用示範,推進高強度止裂厚鋼板及船用耐腐蝕鋼產業化技術開發。面向國產大飛機需求,引入先進航天材料生產技術和工藝,發展飛機風扇、反推裝置用碳纖、玻纖等高性能纖維材料。開展鎂鋁合金薄板產業化製備技術攻關,加快輕量化鎂鋁合金材料在汽車車身、底盤、輪轂等領域套用。開發綜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慧型製造裝備感測器、伺服電機用釹鐵硼永磁體、釤鈷永磁體性能。
節能環保材料。發展混合基質膜、高性能中空纖維膜等氣體分離和水處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氣污染治理領域套用。推進矽氣凝膠、碳氣凝膠技術革新,降低氣凝膠生產成本,擴大氣凝膠在建築節能、保溫領域套用。重點開發低輻射鍍膜玻璃、熱反射鍍膜玻璃等高檔節能玻璃,加速產品最佳化升級。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推進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
前沿新材料。深化與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進石墨烯材料產業基地建設,發展石墨烯防護裝甲材料、石墨烯導電漿料、石墨烯彈性體材料等。推進高溫超導電纜材料開發,革新高溫超導薄膜技術,推動超導技術實用化。發展三維(3D)列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納米陶瓷材料,開發粉末霧化製備關鍵技術和快速制模工藝。
(三)做精做強優勢產業
1.裝備製造
聚焦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系統集成和服務等核心環節,壯大智慧型裝備產業,提升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著力打造海洋裝備產業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2800億元,年均增長7%,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產業示範基地。
智慧型裝備。圍繞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專用成套裝備、關鍵系統部件和基礎零部件等領域,著力突破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微納感測器、智慧型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加快發展高檔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醫療製造裝備、金屬材料3D列印裝備等,集成開發一批重大智慧型成套裝備。
海洋裝備。最佳化提升海洋油氣及石油化工、海洋交通運輸等優勢產業,重點打造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海水淡化等產業鏈,推動形成海洋裝備五大產業集群,建成國內海洋裝備製造領航區。重點發展淺海鑽井平台、深水半潛式儲卸油生產平台等海洋油氣裝備,海洋環保船、科考船等高附加值智慧型船舶,多功能錨艇、大型吊機等大型港口航道機械裝備,大型膜法/熱法海水淡化成套裝備等海水淡化裝備,以及新型高效波浪能發電裝置等海洋能開發利用裝備。
軌道交通裝備。著力推動車輛裝備、軌道裝備及產品、軌道交通設計和服務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完善城軌車輛產品技術平台,形成適應不同技術標準要求、滿足全球細分市場需求的多系列城軌車輛產品譜系。大力發展輪軸軸承、傳動齒輪箱、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成套控制系統以及通信系統/信號系統、綜合監控系統,突破一批配套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
2.汽車
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型化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提升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鼓勵產業間跨界融合,增強產業國際化水平。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年均增長5.5%,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型網聯車發展高地。
節能汽車。重點發展整車設計、控制、節能、安全技術,著力推動發動機高效化、變速器多檔化、車身輕量化等技術研發套用,突破傳動系統、汽車電子、助力轉向等領域核心技術,支持低耗油、高功率混合動力節能車型快速發展,提高節能車型產能和產量,持續降低平均油耗。
新能源汽車。大力推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汽車發展,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加快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積極引進高效安全的電池管理系統(BMS)生產企業,不斷開展驅動電機、電機控制器與減速器深度集成的電驅動一體化總成技術研究,積極推進動力電機和混合動力變速器產業化。
智慧型網聯車。支持複雜環境感知、智慧型網聯決策與控制、信息物理系統構架設計等關鍵技術研發,突破車載智慧型計算平台、高精度地圖與定位、車與外界全方位網路連線的新一代信息和通信(V2X)、線控執行系統等智慧型網聯核心技術,引導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車載平台、車載攝像頭、車規級晶片等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推進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5G智慧型網聯創新智慧城建設,打造智慧型網聯汽車典型示範套用場景,構建“虛擬測試—封閉測試—開放道路測試”三級測試體系。
3.石油化工
圍繞精細化、綠色化、智慧型化,最佳化提升傳統化工,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大力發展烯烴深加工、高端精細及專用化學品,拉長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轉型升級。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2600億元,年均增長7.5%。
石化深加工。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適度推動煉油產業從“燃油型”向“化工型”轉型升級,最佳化化工原料資源,充分挖掘資源耦合和副產品深度加工的增值潛力,促進下游產業鏈綜合發展,豐富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提升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比例,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
烯烴深加工。加快輕烴裂解、丙烷脫氫等低碳資源利用項目建設,推動烯烴原料輕質化、多元化,夯實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學品生產原料基礎,建設高端新材料技術研發基地,研製滿足高水平套用場景和精細化性能需求的烯烴產品,形成以烯烴為主導的產業集群。
高端精細及專用化學品。充分整合現有產業資源,從產業鏈中段突破,圍繞航空航天(大飛機)、高端裝備製造(高鐵)、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領域需求,採用自主研發技術與國際先進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向下游專用樹脂、特種工程塑膠、高端聚烯烴、高端彈性體、特種合成纖維、高性能膜材料、電子化學品等方向延伸,實現差異化發展。
4.航空航天
重點發展飛機關鍵配套協同、直升機研製維修套用、無人機研發製造套用、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等四個領域,全面提升產業智慧型化水平和創新能力,構建集研發、製造、維修、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體系。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50億元,年均增長20%,形成具有國際先進研發製造水平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
航空產業。發展壯大航空製造業,加快空客A350完成和交付中心建設,推進波音公司三期新建及一、二期改擴建工程,大力發展西飛機身裝配等本地零部件配套項目。提升直升機研發製造水平和維修保障能力,不斷拓寬套用領域,推動中航工業天津直升機研發中心做實做強。加快濱海新區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建設,開展新型無人機、大載重無人直升機研製,強化零部件配套和套用服務,做大做強無人機產業。
航天產業。提升運載火箭和超大型太空飛行器研發製造及套用能力,重點推動新一代長征重型運載火箭基地項目落地,實現長征五號、七號、八號火箭系列化生產,以運載火箭總裝為龍頭,帶動相關零部件產業落地。著力開展載人空間站核心艙、試驗艙等超大型太空飛行器總裝測試,形成年產6—8顆太空飛行器總裝測試能力,保障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實施。積極建設衛星網際網路系統整星生產線,實現年產100顆以上衛星能力,依託國家衛星通信網際網路系統工程,打造衛星網際網路系統智慧型製造示範基地,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天產業高地。
(四)提升發展傳統產業
1.現代冶金
堅持精品、高端路線,加快調整最佳化產品結構,打造優特鋼棒線材、高端板材、高端無縫管等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推動生產過程智慧型化、生產模式綠色化,延長產業鏈、修復生態鏈,打造與城市共生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邁向高端。
推動產品結構高端化。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鋼材產品檔次,加快產品轉型升級。優特鋼產品,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優特鋼產品,提升大規格B鋼、球磨鋼等優特鋼產品比例,推動油艙用耐腐蝕鋼板研發生產。長材產品,重點發展軸承鋼、齒輪鋼、彈簧鋼等優特鋼棒線材產品。板材產品,重點加強與汽車、家電、造船等下游產業協同,加快汽車板、家電板、矽鋼等高端產品研發生產,進一步拓展高檔汽車面板、海工用鋼等鋼板材產品。管材產品,重點發展抗腐蝕油套管、頁岩氣套管、船板及海工用管等中高端無縫管產品。
加快生產智慧型化和綠色化。支持鋼鐵企業引入先進鋼鐵潔淨化、綠色化製備及高效精確成形成套裝備,利用物聯網加強工藝生產一體化,構建企業內部與外部產業鏈協同平台,實現全過程信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集成。大力推進電爐鋼,引導高爐余壓回收利用、燒結煙氣循環、鋼渣綜合回收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等節能改造和超低排放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
2.現代輕紡
順應消費升級需求,以高端化、品牌化為主線,大力發展食品、腳踏車、手錶、工藝美術、日用化學品、紡織服裝等優勢行業,煥發“老字號”品牌活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天津製造品牌。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2200億元,年均增長5.5%,打造時尚消費品之都。
食品工業。推動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品牌化發展,做大做強綠色食品工業。面向消費市場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提升產品價值和品牌價值。大力拓展糧油精深加工、乳製品、食品飲料、果蔬加工等領域,發展保健食品、屠宰及肉類加工、方便食品、食用植物油等領域,提升食品安全和保障水平。
輕工業。重點發展家電、腳踏車、電動車、手錶、日化品等領域,以智慧型製造、模式創新為抓手,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產品行銷等環節深化大數據、智慧型化技術套用,推廣個性化定製,不斷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紡織服裝。著力建設一批國內領先的紡織服裝技術研發中心、時尚創意中心、高端製造中心,支持本地紡織服裝企業創立品牌,做深做強主導產品,打造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品質美譽度好、市場影響力強的優勢拳頭產品。
四、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
(一)總體布局
按照生態優先、產業集聚、資源節約、城產融合、區域協同的原則,最佳化工業園區布局,調整傳統產業布局,謀劃新興產業布局,著力形成“兩帶集聚、雙城最佳化、智谷升級、組團聯動”的市域產業空間結構,保障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兩帶集聚:依託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帶和臨海先進制造產業帶,著力發展海洋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產業集聚發展。京津高新技術產業帶,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臨海先進制造產業帶,北部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新天津生態城為核心,與城市功能相結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南部以臨港經濟區、南港工業區為核心,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石化產業向南港集聚,著力推進現有產業轉型升級。
雙城最佳化:依託“津城”和“濱城”,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鼓勵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高端產業。“津城”核心區補“產業”功能,鼓勵發展都市產業,避免產業空心化。“濱城”核心區補“城市”功能,提升教育、醫療、生活等配套能力,強化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津城”和“濱城”其他區域以國家級開發區、市級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加快新興產業集聚,嚴格控制產業類型,提高投資和建設強度。
智谷升級:依託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推進產業升級,以海河教育園區為核心,打造“天津智谷”,重點發展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以及相關生產性服務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控制並逐步縮減工業用地規模,以創新發展為核心,以綠色產業、綠色業態為主導,強化政產學研聯動的政策體系,打造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組團聯動:以天津寶坻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寧河現代產業區、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市薊州經濟開發區等重點開發區為主要載體,整合聯動周邊若干園區,打造多個產業組團,形成承接北京、對接河北的重要支點,帶動區域經濟成長。
(二)各區布局
圍繞“1+3+4”重點產業,布局各區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協同聯動、集聚發展。
1.濱海新區
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等開發區為核心載體,集中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含新能源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到2025年,濱海新區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60%以上,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陣地。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大數據、5G、核心硬體及基礎元器件)、生物醫藥(生物藥、醫療器械與大健康)、汽車(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車、汽車關鍵零部件)、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機器人、高效節能及先進環保裝備)。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港工業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烯烴綜合利用、精細化工、能源儲備)、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化學藥)。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安全軟體與服務、晶片及核心硬體、智慧型安防、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現代中藥、生物藥、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大健康)、新能源(風電、動力電池、光伏)、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超導材料)。
天津港保稅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軟體、人工智慧)、裝備製造(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食品加工、機器人、車用氫能)、航空航天(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生物藥)。
2.中心城區
充分發揮現代服務業的基礎優勢,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雲計算、數字文化創意、工程設計服務等都市型產業,打造產業融合發展核心區、高技術服務和都市產業聚集區。
和平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網際網路、雲計算)、高技術服務業。
河東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套用創新、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光伏)、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高技術服務業。
河西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大數據)、設計產業(工程設計、工業設計)、高技術服務業。
南開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網際網路、雲計算)、生物醫藥(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大健康)、高技術服務業。
河北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創意(創意設計、數字內容)。
紅橋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數字創意(數字文化創意)、檢驗檢測認證服務。
3.環城四區
重點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積體電路、智慧型網聯車、智慧型製造裝備、生物醫藥等產業,優先培育新技術業態的前沿產業,打造新興產業先導區、高端產業聚集區。
東麗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藥、醫療器械)、新材料(先進鋼鐵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先進焊接材料)、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汽車(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車、汽車關鍵零部件)。
西青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核心硬體及基礎元器件、人工智慧、軟體、積體電路、大數據、5G)、生物醫藥(生物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大健康)、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汽車(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車、汽車關鍵零部件)。
津南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大數據、5G)、生物醫藥(生物藥、醫療器械)、新材料(先進鋼鐵材料、前沿新材料)、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軌道交通裝備)。
北辰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5G)、生物醫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生物藥、智慧醫療與大健康)、新能源(太陽能、風電)、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通用設備製造、機器人)。
4.外圍五區
重點發展生物醫藥、人工智慧、智慧型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加快高端資源轉化落地,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升級,打造區域轉型升級示範區、產業發展協同區。
武清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生物醫藥(生物藥、現代中藥、智慧醫療與大健康)、新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裝備製造(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先進節能環保設備)。
寶坻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醫藥(生物藥、醫療器械)、新能源(動力電池、氫能)、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
寧河區重點發展新材料(先進鋼鐵材料、新型建築材料)、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航空配套)、汽車(新能源汽車、汽車關鍵零部件)、輕工(綠色食品)。
靜海區重點發展新能源(動力及氫燃料電池、資源循環利用、高效節能)、新材料(先進鋼鐵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航空裝備)、生物醫藥(生物藥、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獸用藥品)。
薊州區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裝備製造(智慧型製造裝備)、新材料(前沿新材料、稀土新材料)、輕工(綠色食品)。
五、實施專項行動
(一)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發揮創新引領作用,完善產業創新生態,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各類創新主體高效協同互動、要素最佳化配置,提高關鍵核心技術源頭供給能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產品和品牌,打造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產業高地。
1.推進產業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實施重點產業創新工程,加快構建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以生物產業和高端裝備為重點的“一主兩翼”產業創新格局。信創產業以實現全國率先突破為目標,做大做強基礎軟體、CPU設計和積體電路、網路安全、套用軟體、外設終端等五條產業鏈,加快建設中國信創谷,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全力打造基礎堅實、技術領先、創新活躍、生態兼容的信創產業發展高地。生物產業以生物技術賦能醫藥、綠色製造、種業等為重點,加強技術研發,布局建設合成生物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加快“生物製造谷”、“細胞谷”建設。高端裝備著力攻關智慧型機器人、高性能智慧型感測器、增材製造、軌道交通等高端裝備製造技術,突破一批重大短板裝備和“卡脖子”技術裝備,增強對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積極布局未來產業,以量子科技、無人駕駛、先進材料、深海深空等為重點,搶占產業創新發展先機。
2.加快技術創新。依託海河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著眼突破“卡脖子”技術,深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原創性、突破性的重大創新成果。大力發展精準醫療、下一代基因組學等前沿技術,力爭在合成生物技術、智慧型決策控制、新型人機互動等領域實現突破,在工業仿真、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細胞治療等領域形成一批代表國家水平的研發成果,搶占科技制高點。
3.促進轉化創新。抓住孵化、轉化、產業化三個環節,系統布局製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打通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斷點、堵點、卡點,實現重要領域技術領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到2025年,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90家左右,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800家。力爭新增10個國家級創新平台、1至2家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市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達到10家,打造10個左右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
4.激發人才活力。全面最佳化升級人才政策體系,打造“海河英才”行動計畫升級版,研究實施以企業需求、人才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定製化政策,建設更具吸引力的人才高地。發揮十大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作用,加強創新型、技術型、套用型人才培養。積極涵養產業基礎人才,完善人才培訓體系,培養“海河工匠”高技能人才。著力引進高端產業需求的領軍人才,探索“項目+團隊”培育模式,實現“帶土移植”,構築梯次引育、開放創新的人才生態。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民族特色、世界水準的企業家隊伍。
(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行動
圍繞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以串鏈補鏈強鏈為抓手,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構建生態,以主題園區打造提升空間載體,構建新興產業鏈,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全產業鏈最佳化升級。
1.強化串鏈補鏈強鏈。圍繞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優選10條以上重點產業鏈,實施串補強鏈工程,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做優“強鏈”,做強信息技術套用創新、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打造一批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特色產業鏈;壯大“新鏈”,發展壯大車聯網、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鏈,構建一批引領現代化發展的新興產業鏈;延長“短鏈”,拉伸補齊積體電路、綠色石化、航空航天等存在短板和薄弱環節的產業鏈,完善一批引領競爭力提升的優勢產業鏈。全面推行“鏈長制”,推進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配套,進一步串聯關鍵環節,補齊薄弱環節,強化優勢環節,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
2.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著力推動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工業基礎軟體、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等領域研發創新、重點突破,強化產業技術基礎研究攻關,提升產品和技術競爭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支持企業通過“揭榜掛帥”等方式承擔重大攻關項目,加快解決共性基礎問題,增強自主保障能力。積極承接一批國家級重點產業基礎項目,引導產學研用聯合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加快實現產業化突破。重點推動唯捷創芯5G終端高集成度射頻模組、國芯可信計算系列系統級晶片(SOC)等核心基礎零部件項目,實施中環領先材料積體電路矽片、金橋焊材高端焊接材料等關鍵基礎材料項目,以及北特汽車輕量化鋁合金精密成型自動化製造等先進基礎工藝項目。
3.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依託產業鏈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龍頭企業,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聚集,著力構建開放協同、精準有效的新型集群發展促進體系,梯次培育若干新興產業集群,打造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做強信息安全、動力電池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5000億級產業集群,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成為3000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現代冶金、輕工紡織成為2000億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成為1000億級產業集群,全力打造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4.建設特色主題園區。實施主題園區培育工程,聚焦“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按照“一園一特色、一區一品牌”原則,推進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促進產業與城市、人文等功能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國信創谷”、天津港保稅區“北方聲谷”、西青車聯網(智慧型網聯汽車)、北辰京津醫藥谷、靜海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範區、寶坻動力電池、薊州磁性新材料、河西數字經濟、南開智慧醫療等30個主題園區,成為新動能引育的沃土、園區建設發展的標桿。
(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
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搶抓新基建機遇,強化5G、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加快製造業企業智慧型化改造步伐,推進制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升級,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制定促進智慧型製造的地方性法規,積極創建國家智慧型製造中心城市和典範城市。
1.大力發展新智造。推動企業智慧型化改造,以智慧型製造產業鏈、創新鏈的重大需求和關鍵環節為導向,支持企業購置先進設備,提高工藝裝備水平。鼓勵企業設備聯網上雲和業務系統雲化改造,推動萬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台,提高工業裝備數位化能力。到2025年,重點領域企業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90%,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60%,生產設備數位化率超過60%。實施智慧型製造推廣套用工程,圍繞原材料、裝備製造、消費品等重點領域,大力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產品換代、機器換人,加快提升企業數位化管理、智慧型化生產、個性化定製、網路化協同、服務化延伸能力,創建一批標桿企業。完善智慧型製造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有行業、專業特色的智慧型製造和工業網際網路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提升智慧型製造服務能力。到2025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基本實現數位化套用,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突破500個,培育10家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
2.加快布局新基建。聚焦5G、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等重點領域,構建“泛在互聯、全域感知、數據融合、智慧協同、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加快5G網路規模部署,實施千兆5G和千兆光網“雙千兆”工程,到2025年實現5G網路室內空間區域深度覆蓋,建成全國一流5G城市。持續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外網建設和區域網路改造,加快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特定場景的企業級平台,大幅提升工業網際網路的產業賦能能力。大力發展新型智慧型化計算設施,推進京津冀大數據基地、清數科技園、國富瑞數據中心、西青區大數據中心、騰訊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華為鯤鵬生態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域分中心,有效提升海量信息交換和數據存儲能力,培育一批數據資源服務提供商和數據服務龍頭企業。構建網路安全保障體系,確保數字基礎設施安全平穩可靠運行。
3.推動發展新業態。以數字產業化催生新動能,加強新興數字產業領域基礎研究,開展智慧型感知、高性能控制、人機協作、精益管控、供應鏈協同等共性技術攻關,推進虛擬現實、可穿戴類、公共服務類、行業套用類智慧型產品研發套用,做大做實數字經濟“底盤”。以產業數位化激發新活力,加強工藝數字建模、流程仿真、質量管控、能耗最佳化管理等核心環節建設,提升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園區數位化水平,賦能製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產業鏈大數據平台,整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等數據資源,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進行分析引導、調度管理,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大力培育共享製造、定製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等新業態新模式,構建以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和創意設計為主導的全設計業務鏈,推動製造業向研發設計、增值服務等價值鏈高端延伸,培育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
4.拓展豐富新場景。實施“十百千”工程,建設“10+”綜合展現天津城市魅力的特色示範場景,打造“100+”智慧型科技產業套用案例,培育“1000+”具有示範意義的智慧型製造企業,形成更多創新性的共性技術解決方案及標準,實現“試點示範項目—重點行業/重點區域轉型—全域數字經濟升級”的由點及面發展跨越。推動5G與垂直行業融合發展,大力開發工業網際網路軟體和5G工業模組,建設一批5G+產業園區,以中新天津生態城為試點,推進5G全域示範套用,打造國內智慧城市標桿。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先導套用,推出一批全國知名的創新標桿。聚焦工業升級改造需求,加強京津冀套用場景合作共建。
(四)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
著力引育領航企業,加快發展單項冠軍,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構建以領航企業為引領、單項冠軍企業為支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跟進躍升的梯度發展格局,推動企業融通發展。
1.大力培育領航企業。聚焦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遴選培育在行業中處於先進水平、在產業鏈和資源配置中占據重要地位、具有產業鏈帶動作用的企業(集團),支持企業兼併重組,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緊盯世界製造業500強、國內製造業500強企業,招引一批領軍型、平台型企業,形成示範帶動作用。吸引集聚一批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的央企和總部型企業,在天津市設立企業總部、二級公司,建設研發轉化中心和高附加值生產基地。到2025年,力爭培育市級領航企業10家,積極爭創國家領航企業。
2.加快培育單項冠軍。支持企業專注細分市場,突出主業,深耕細作,形成一批發展前景好、市場占有率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市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加快培育國家級單項冠軍,實現技術質量雙提升、國內國際雙領先,形成冠軍級的市場地位和技術實力,打造若干創新引領的排頭兵企業和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鼓勵各區建立梯度培育體系,帶動一批企業成長為單項冠軍。到2025年,累計培育市級單項冠軍100家,爭創一批國家級單項冠軍企業、產品。
3.著力發展“專精特新”企業。重點建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種子庫、天津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庫、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庫,深入發掘一批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逐步形成種子期、培育期和發展期的培育格局,推動企業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帶動全市中小企業提檔升級、做優做強。到2025年,挖掘種子企業2000家,累計培育1000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一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形成示範帶動作用。
(五)綠色製造轉型升級行動
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以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為重點,以“示範培育+項目建設”為抓手,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加快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
1.構建綠色製造體系。高質量推進綠色製造示範單位“五個一批”建設,開發一批綠色產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發展一批綠色園區,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培育一批綠色數據中心。強化綠色監管和服務,大力培育綠色製造服務機構,建立實施“有進有出”的綠色製造示範單位動態管理機制,提高工業企業、園區綠色技術裝備服務水平。到2025年,國家級綠色製造示範單位達到200家,引導大型和超大型數據中心設計電能使用效率值不高於1.3。
2.穩步提升工業能效。推進結構節能。依法依規淘汰落後產能,加快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技術節能。推廣國家工業節能技術裝備及“能效之星”產品,加大先進成熟技術及設備套用力度,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效提升。提升管理節能。推動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實施高耗能行業能效領跑者制度,推進工業節能診斷服務行動計畫,開展能效對標達標活動。實施國家重大工業節能監察。
3.加快提高工業水效。推動建立市、區兩級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加強工業用水大戶管理。加強京津冀區域協同聯動,促進區域工業節水協同發展。加快推廣先進成熟的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提升用水效率。以鋼鐵、石化、化工、紡織、食品等行業為重點,積極開展示範創建,培育一批節水型工業企業和水效領跑者。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主要節水指標保持全國領先。
4.深入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以電力、冶金等行業為重點,推進粉煤灰、鋼渣、脫硫石膏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推進餘熱余壓及廢氣綜合利用。圍繞廢鋼鐵、廢塑膠等領域,推進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推進新能源汽車退役動力電池梯次回收利用試點建設,探索形成京津冀區域協同管理模式。到2025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保持98%以上。
(六)天津製造品牌提升行動
發揮管理支撐、標準引領和品牌促進的綜合作用,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提高製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天津製造美譽度。
1.推動管理創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引導企業實施六西格瑪、精益製造等管理模式,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提升供應鏈質量水平。鼓勵企業套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先進手段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構建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打造一批管理創新標桿示範企業。支持引導行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發展,暢通政企互通渠道,搭建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培訓、諮詢服務平台,提高行業服務水平,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2.強化質量標準。開展質量標桿經驗推廣活動,推進重點領域示範套用,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技術和方法。以鋼鐵、有色、石化、機械裝備為重點,穩步推進工業產品質量分級工作,圍繞產品性能、技術能力、用戶需求等,研究制定產品質量分級標準,開展質量分級示範套用。廣泛開展質量改進、質量攻關、質量管理小組等多種形式的民眾性質量管理活動,提升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強化製造業標準引領,支持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參與或主導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樹立一批企業標準領跑者。
3.加快品牌培育。引導企業建立以誠信為基礎、以質量為內涵的多樣化品牌化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三品”戰略,打造一批品質卓越、服務優良、市場公認的天津品牌,提高品牌價值,建設北方消費品之都。推動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引導集群內企業加強標準協調、創新協同和業務協作,形成特色鮮明、影響力強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深入開展工業老字號品牌振興行動,推動工業老字號企業“一品一策一方案”振興計畫,打造天津工業老字號品牌集群。
(七)產業協同開放推進行動
深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立足三地產業基礎,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構築互利共贏的產業鏈合作體系,提升京津冀地區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密切與國內外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1.深化京津冀產業協同。積極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圍繞產業規劃、園區共建、產業鏈構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三地代表性產業,共同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鏈,促進上下游協同和布局最佳化,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武清京津產業新城、北辰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中日(天津)健康產業發展合作示範區等承接載體建設,探索建立“通武廊”產業合作示範園區。主動對接雄安新區建設和發展需求,加強產業轉移與承接的協同聯動。
2.強化國內外合作交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密切與長三角、粵港澳、環渤海等地區的經濟聯繫,提升重點產業配套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加強國際產能合作,高水平建設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和中醫藥出口基地,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全球布局。充分發揮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天津港等海上門戶優勢,促進航空航天、海洋裝備、融資租賃等產業發展,吸引全球要素資源向天津集聚。
3.做強做實世界智慧型大會品牌。堅持“政府主導、市場辦會、企業參與、賦能百業”,深度打造“會展賽+智慧型體驗”四位一體的高水平國際化平台,全面展示天津城市良好形象。堅持以會興業,藉助大會平台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金融機構、平台組織來津投資,推動各國在智慧型科技領域內的廣泛交流與合作,實現合作共贏。政企協同打造一批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專業化論壇、平台,激活各類資源。堅持以會引才,通過舉辦海河英才創新創業大賽等賽事,吸引智慧型科技領域代表性、初創型等各層次創新人才來津創業就業。
六、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推動
充分發揮天津市落實製造強國戰略暨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推動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建設、重點企業發展,協調解決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各區人民政府要建立相應工作機制,明確任務目標,主動作為、上下聯動、協同作戰,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發揮智慧型科技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行業協會、專業智庫等作用,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大政策支持
充分發揮智慧型製造專項資金政策和新動能引育政策引導作用,培育壯大積體電路、人工智慧、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大力促進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新模式套用,加快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軟體首版次示範,發展新基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著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鼓勵先行先試新型產業用地政策,提升產業層級和用地效率,進一步增強配套服務能力。
(三)加強項目支撐
圍繞製造業立市,加快建設一批好項目、大項目,為最佳化產業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建立全市工業重大項目協調推進機制,採用掛圖作戰方式,強化跟蹤與服務,推動項目建成投產。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業項目,落實綠色通道制度,簡化審批程式,優先保障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安排。深入實施精準招商行動,完善招商目標企業庫,構建梯次接續、動態推進的項目儲備格局。大力推動平台招商、產業鏈招商、套用場景招商,帶動龍頭企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和服務對象來津發展。
(四)促進產融對接
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等股權投資機構作用,支持引導企業上市融資,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完善融資擔保體系,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激發中小企業發展活力。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推動海河產業基金等與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合作,發揮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作用,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以及高成長性項目支持力度,助力優質企業加快成長。
(五)完善產業生態
整合科研機構、創業孵化、公共平台、股權投資、管理服務等各類要素,形成各主體深度連結的平台生態網路。完善園區配套環境,提升產品認證、檢驗檢測、成果推廣、智慧財產權服務等綜合公共服務能力,加快集聚企業、高校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多元主體,實現科技+產業+城市+人文多功能複合,構建資源要素聚集、產業環境最佳化、各類主體和諧共生的“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體系,提升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六)強化安全環保
樹牢安全發展理念,強化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推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指導重點行業規範安全生產條件。落實“三線一單”管控措施,完成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控制指標要求。積極推廣環保管家服務、第三方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等,指導服務企業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七)最佳化營商環境
持續推動“一制三化”改革,全面推行信用承諾審批制度,不斷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擴大“多證合一”改革覆蓋面,實施政務服務標準化,以更大力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打通各類辦事堵點,最佳化辦理流程,切實方便企業和民眾的生產生活。放寬市場準入,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最佳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尊重愛護企業家,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營造安商親商興商氛圍。
(八)強化監測評估
健全規劃實施動態評估機制,開展規劃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全局性重大問題。密切關注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最佳化規劃實施手段,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政策解讀

1.《天津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製造業規劃》)出台背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關於堅持製造業立市、建設製造強市的決策部署,根據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安排,2019年下半年以來,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會同有關區、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了《製造業規劃》。
一是成立工作小組。印發了《天津市工業和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組建了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並與各有關單位多次溝通協調,統籌推進檔案編制各項工作。
二是深入開展調研。前期開展了23項重點課題研究,對工業“十三五”發展進行了總結評估。先後赴12個區、52個重點園區、40餘家重點企業調研座談,並赴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先進省市調研學習,為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支撐。
三是廣泛徵求意見。堅持開門問策,先後三次徵求16個區、21個委辦局意見,並達成一致。組織召開專家研討會、企業家及“兩代表一委員”座談會,廣泛徵求社會公眾建議,做到應采盡采、應納盡納。
四是做好規劃銜接。與《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津市製造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畫(2021—2023年)》《天津市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進行銜接,最佳化目標任務。
2.“十三五”時期天津製造業取得了哪些成就
《製造業規劃》從產業結構、創新能力、重大項目、智慧型製造、產業布局五個方面,總結“十三五”時期我市工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202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41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7%。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8.6個百分點。
二是產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到46.1%,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8家,位居全國重點城市第3名,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4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02家。
三是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十三五”時期,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5.6%,一汽大眾華北基地、空客A330、愛旭太陽能電池等一批重大項目竣工投產,長征五號、七號、八號運載火箭和空間站核心艙完成總裝。
四是智慧型製造深入推進。設立百億元智慧型製造財政專項資金,累計支持五批1726個項目,市、區兩級財政共支持資金52.1億元,累計創建102家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移動寬頻、固定寬頻下載速率均躍居全國第3位。
五是產業布局不斷最佳化。“兩帶集聚、多極帶動、周邊輻射”的產業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累計建成11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增強。“鋼鐵圍城”基本破解,“園區圍城”治理基本完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騰出空間。
3.“十四五”時期天津製造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市工業系統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製造業立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競爭力,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建設製造強市。到2025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6%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0%,高技術產業(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以上,基本建成研發製造能力強大、產業價值鏈高端、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4.“十四五”時期如何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十四五”時期,將以智慧型科技產業為引領,著力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鞏固提升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優勢產業,加快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動冶金、輕紡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升級,打造製造強市。
智慧型科技產業發展以人工智慧產業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引領、以信創產業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慧型基礎設施為關鍵支撐、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天津智港”。
生物醫藥產業鞏固提升化學藥和現代中藥優勢,加快培育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智慧醫療與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成為國內領先的生物醫藥研發轉化基地。
新能源產業著力擴大鋰離子電池產業優勢,壯大風電產業規模,強化太陽能產業集成,加快氫能產業布局,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
新材料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生物醫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材料、節能環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點領域,建成國內一流新材料產業基地。
裝備製造產業聚焦研發設計、高端製造等核心環節,壯大智慧型裝備產業,提升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打造海洋裝備產業集群,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產業示範基地。
汽車產業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慧型化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智慧型網聯汽車,提升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率,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與智慧型網聯車發展高地。
石油化工產業圍繞精細化、綠色化、智慧型化,最佳化提升傳統化工,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發展烯烴深加工、高端精細及專用化學品,拉長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和轉型升級。
航空航天產業重點發展飛機關鍵配套協同、直升機研製維修套用、無人機研發製造套用、火箭和太空飛行器等四個領域,形成具有國際先進研發製造水平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
同時,推動現代冶金、現代輕紡等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慧型化升級。現代冶金產業堅持精品、高端路線,打造優特鋼棒線材、高端板材、高端無縫管等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加快邁向高端。現代輕紡產業以高端化、品牌化為主線,大力發展食品、腳踏車、手錶、工藝美術、日用化學品、紡織服裝等優勢行業,煥發“老字號”品牌活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天津製造品牌,打造時尚消費品之都。
5.“十四五”時期如何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
《製造業規劃》提出,按照生態優先、產業集聚、資源節約、城產融合、區域協同的原則,最佳化工業園區布局,調整傳統產業布局,謀劃新興產業布局,著力形成“兩帶集聚、雙城最佳化、智谷升級、組團聯動”的市域產業空間結構,保障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同時,圍繞“1+3+4”重點產業,布局各區主導產業,推動產業協同聯動、集聚發展。
6.“十四五”時期實施哪些行動
實施七大專項行動:
一是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構建以信創為主攻方向、以生物和高端裝備為重點的“一主兩翼”產業創新格局。依託海河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台,深入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關,形成一批原創性、突破性的重大創新成果。
二是產業鏈現代化攻堅行動,實施串鏈補鏈強鏈工程,推行“鏈長制”,培育10條以上重點產業鏈,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實施主題園區培育工程,按照“一園一特色、一區一品牌”原則,打造天津港保稅區“北方聲谷”、西青車聯網(智慧型網聯汽車)、北辰京津醫藥谷等30個主題園區。
三是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行動,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強化5G、工業網際網路等信息基礎設施支撐,加快發展服務型製造,積極創建國家智慧型製造中心城市和典範城市。智慧型工廠和數位化車間突破500個,建成全國一流5G城市。
四是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行動,著力引育領航企業,加快發展單項冠軍,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構建以領航企業為引領、以單項冠軍企業為支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跟進躍升的梯度發展格局,推動企業融通發展。
五是綠色製造轉型升級行動,開發一批綠色產品,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發展一批綠色園區,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培育一批綠色數據中心,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國家級綠色製造示範單位達到200家。
六是天津製造品牌提升行動,發揮管理支撐、標準引領和品牌促進的綜合作用,強化標準體系建設,全面提升製造業產品和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天津製造美譽度。
七是產業協同開放推進行動,深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最佳化區域產業布局,提升京津冀地區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密切與國內外經濟合作,充分利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大對外開放力度。
7.為保障規劃實施,將採取哪些具體舉措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天津市落實製造強國戰略暨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協調解決重大問題。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發揮智慧型製造專項資金等政策作用,鼓勵先行先試新型產業用地政策。三是加強項目支撐,實施重大項目,開展精準招商。四是促進產融對接,助力優質企業成長。五是完善產業生態,形成平台生態網路。六是強化安全環保,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七是最佳化營商環境,實施政務服務標準化,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八是強化監測評估,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