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是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1年12月28日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 發布單位: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時間:2021年12月28日
制定背景,規劃內容,發展背景,總體要求,發展框架,重點任務,支撐體系,保障措施,政策解讀,

制定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加快智慧天津建設,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以數位化、智慧型化全面賦能城市發展,推進本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

規劃內容

發展背景

(一)“十三五”時期天津智慧城市建設成效
“十三五”以來,本市緊緊圍繞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戰略部署,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服務、城市治理、智慧套用、產業轉型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為全面建設智慧天津奠定了堅實基礎,譜寫了天津城市數位化轉型的新篇章。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鄉信息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移動寬頻、固定寬頻下載速率均躍居全國第三位,光纖到戶/辦公室(FTTH/O)用戶數增速排名全國第16位。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規模建設不斷深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主城區等區域實現5G網路全覆蓋。網際網路協定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順利推進,完成城域網和接入網IPv6升級改造,實現IPv6城域網與國家IPv6骨幹網互聯互通。網路安全不斷加強,電子政務外網實現網路邊界安全、接入安全和網間數據交換安全防護,“政務一網通”平台通過核心數據加密、審計、脫敏、防泄漏等措施,確保平台和數據安全。本市在全國率先建成電子政務萬兆骨幹光網,國家、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網路實現貫通,全網共鋪設光纜路由60000芯公里,接入9600家單位,實現各級政務部門互聯互通。完成市級政務雲建設,形成10.78萬核計算能力、27拍位元組(PB)存儲規模,承載全市232個業務系統。
二是政務服務持續最佳化。穩步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設,建成天津網上辦事大廳和“津心辦”政務服務應用程式(APP),除特殊事項外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網上實辦率達到98%,做到讓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腿。通過整合企業註冊、組織機構代碼、稅務登記等系統,實現數據實時共享交換和業務協同,做到了“一口受理、分類審批、一口出件”。信息資源共享開放持續深化,建成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台,上連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台,下連16個區,接入67個市級政務部門和5個公共服務機構,梳理髮布信息資源目錄40593類,累計交換數據量超過1550億條次。建成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開放平台,51個部門面向社會提供數據開放服務,開放數據總量超過7292萬條,市民、企業和數據開發者可以通過網站、移動端、微信小程式三個開放渠道進行訪問。
三是城市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社會治理一體化不斷推進,建設完成“津治通”全市一體化社會治理信息化平台,實現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貫通套用。升級最佳化天津市便民熱線信息服務平台,整合全市76個政府熱線號碼和服務資源,集市民諮詢、求助、投訴、辦事於一體,全方位提供24小時服務,完善格線化報送、市民隨手拍等輿情風險發現渠道。智慧環保成效顯著,大氣污染防治信息化體系逐步完善,實現水、土、聲、核輻射、應急監測等領域的信息化全覆蓋。在國家首批“網際網路+監管”試點地區中率先完成系統主體建設,建立了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全市統一的監管風險預警模型,為監管創新提供高效技術支撐。完成市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建設,初步建成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有力支撐應急處置和科學決策。
四是智慧套用場景不斷豐富。啟動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構建“雲、網、端”一體化的智慧校園服務體系。持續深化“網際網路+智慧醫療服務”,通過智慧門診、“健康天津”應用程式(APP)等方式為市民提供預約掛號、自助機服務、線上支付等便民惠民服務。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天津微醫網際網路醫院迅速推出“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台”,向全國推廣“天津模式”。智慧養老打通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養老服務業務管理平台和老年人助餐服務信息平台建設不斷深化。“網際網路+人社”持續推進,已開通“天津人力社保”應用程式(APP)、“津社保”微信公眾號等服務平台,電子社保卡簽發量排名位居全國前列。
五是產業轉型持續深入。科技創新支撐作用持續增強,新一代超級計算機等國家級創新平台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高端中央處理器(CPU)晶片、自主可控作業系統等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新興產業加快壯大,設立百億元智慧型製造專項資金,智慧型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動能加快成長,信創產業已構建完整產業鏈條,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成功獲批,信息安全、動力電池兩個集群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產業加快轉型,高端裝備形成了以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機器人等為代表的產業集群。現代都市型農業加快發展,建成了一批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畝均效益明顯提升。
“十三五”時期,本市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好成績,但與國家發展戰略要求、人民民眾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數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數據質量和數據資源共享開發不足,數據價值未充分發揮;二是信息化套用效能不高,信息技術使用場景仍處於較淺層面,套用單一、缺乏深層次創新,對業務的支撐、融合及變革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產業創新發展不足,網際網路與製造業等行業未能充分融合創新,發展潛能尚未有效釋放;四是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缺乏創新,建設過於依賴政府財政資金,社會力量參與不足,民眾的體驗感、獲得感有待提升。
(二)“十四五”時期智慧天津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時期。以智慧城市建設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對加快構築新階段天津發展優勢、更好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大局,具有重要意義。
緊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機遇,全方位推進城市數位化建設。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智慧天津建設指明了方向、創造了契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基於天津獨特的區位、產業、港口、交通等優勢,以及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先行先試的優越條件,本市應全面把握機遇,進一步拉長板、補短板,以智慧天津建設為抓手,推進城市治理、農業農村現代化、公共服務、產業經濟等紅利普惠人民民眾,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品位。
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機遇,搶占新科技革命制高點。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5G、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基礎前沿技術的加快突破,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技術引發的工業基礎變革,以及數據驅動和場景驅動帶來的新趨勢,為城市數位化轉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革與重組。目前,我國在一些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存在,對創新研發、培育重大原創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本市應搶抓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機遇,努力實現技術的創新突破、趕超發展,加強技術與城市深度融合,強化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不斷推動本市釋放數字經濟活力、變革生產生活方式、發掘城市創新潛力、搶占新科技革命制高點。
狠抓京津冀區域聯動協同發展機遇,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品位。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推動本市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和內生動力,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著力點。本市作為京津冀的海上門戶以及華北、西北地區與世界貿易的重要橋頭堡,結合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全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天津城市功能定位、布局,做好智慧城市建設對於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更有利於本市在我國新一輪擴大開放中積極主動作為,把握先機,建立與國際接軌、國內領先的開放經濟新體系。“十四五”時期,本市將堅持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歷史機遇,加快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等領域進程,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探索形成整體統一、良性發展的三地智慧城市系統,實現“1+1+1>3”的協同發展局面。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緊扣“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以“新基建”為驅動、夯實城市數字基礎,以創新為引領、豐富城市數字生活,以協同為基調、破解雙城治理難題,以發展為前提、助推數字經濟發展,以改革為根本、引航城市發展方向,構建發展新格局、催生髮展新動能,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升級,打造智慧天津新局面,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區域商貿中心城市,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戰略布局,創新發展。立足天津,放眼國際,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緊扣本市發展定位,著眼於構建新階段智慧城市發展的戰略優勢,發揮智慧城市對數字時代城市生產方式系統變革、生活方式多維變遷、治理方式演進升級的統籌、引領、協調、推動作用;厚植創新沃土,培育發展動力,在增強創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理念引領,跨越提升。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打開腦袋上的“津門”,全面梳理智慧天津建設成績、找準智慧天津建設問題、挖掘智慧天津發展需求,精準制定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經濟建設等領域專項規劃,深度聚焦改革和創新,強力聚合數據和資源,實現智慧天津更高質量、更強效益、更加普惠、更可持續、更為智慧型的發展。
統籌協調,變革重塑。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建立跨部門、跨層級的協同工作機制,打通數據、業務壁壘,統籌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數位技術創新帶動科技變革、產業變革和城市治理方式變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引導社會服務更加精細化和政府治理更加現代化,推進場景再造、業務再造、管理再造、服務再造,實現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
以人為本,惠民利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提升人民民眾的滿意度、幸福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需求為導向,從民眾、企業最關心的問題和城市治理的痛點入手,制定科學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打造數位化生活新場景、產數融合新格局、精細治理新篇章,讓人民民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多元參與,共建共享。以黨的全面領導為核心築牢本市超大城市治理的穩固底盤,加強政府統籌和市場引導,增強制度彈性,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建立反饋、交流、互動渠道,強化政民、政企互動,著力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共同體,做好智慧天津建設“新答卷”。
(三)實現目標
到2025年,智慧天津實現數字基礎支撐、生產生活方式、城市運行態勢、產業發展模式、試點創新套用的全面最佳化創新。萬物互聯、動態感知、智慧型聯動的數字支撐體系達到國際一流水平,數據資源要素實現高效配置,以“城市大腦”為核心的城市決策指揮體系高效運轉,生活服務、城市治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領域智慧型化套用水平不斷提升,市民生活滿意度持續提高、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雙城治理水平日益升級、經濟活力加速釋放,構築基礎設施智慧型互聯、民生服務普惠均等、社會治理精細高效、數字經濟引領發展、試點創新落地套用的智慧城市發展格局,加快建設高水平“數字天津”,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數字基礎賦能新格局。通過構建“城市大腦”底座,打造虛實共濟的數字孿生城市環境,推動形成“端—網—中心—平台”全覆蓋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推動5G基站建設7萬個,實現5G網路全覆蓋,示範套用場景超過100個。強化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能源、通信、應急等多領域的套用,打造天地一體化、通導遙一體化、測運控一體化城市新套用。提升政務數據資源共享開放水平,實時、動態的共享數據資源占總共享數據資源比率達到50%以上。依託政務雲平台,實現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政務雲遷移率100%。統籌全市數位化支撐平台建設,建成全市統一的物聯網平台、視頻雲平台、區塊鏈平台和人工智慧平台等。
數字生活達到新水平。建成“津心辦”數字社會綜合套用平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民生服務領域深入套用,圍繞智慧社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交通出行、旅遊休閒等領域,分批有效落地30個強感知、優體驗的套用場景。建成智慧教育示範區3個、數字鄉村試點60個、智慧社區試點300個、網際網路醫院達到30家以上。提升線上政務服務水平,政務服務線上辦理事項數量達到3000項以上,政民零距離滿意度達到98%以上。基本建成跨部門業務協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信息體系和覆蓋全市居民的智慧化社會服務體系,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城鄉數字鴻溝基本彌合,民眾辦事和生活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數字治理得到新提升。加快建設智慧天津“一網統管”城市治理體系,建設50個數字治理典型套用場景,形成一體化社會治理新格局。依託“城市大腦”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運行態勢監管、公共事件預警預報,實現全要素管理和服務數據的採集匯聚以及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業務聯動。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在交通管理、環境監測、治安防控等領域套用,提升城市治理監管水平,實現重要路口、路段交通誘導覆蓋率100%、重大危險源高危工藝實時參數接入率100%、城市管理事件辦結率100%。打通市、區、鄉鎮(街道)各級應急信息傳遞鏈路,形成全覆蓋的應急指揮系統,實現應急管理專業化、精細化、智慧型化。
數字經濟邁上新台階。積極探索實踐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模式,建成“津產發”數字經濟綜合套用平台,健全以製造業、商貿業、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為重點的數字經濟“1+3”政策體系,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穩步提升。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重點領域智慧型製造水平顯著提升,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蓬勃發展,新增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超過400個,新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40個,車聯網套用場景覆蓋區域超過600平方公里,天津港港區智慧型貨櫃水平運輸設備規模達到50輛以上。加速推動信創、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本市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數字產業發展新格局。
創新示範實現新突破。通過在重點區域和關鍵領域的先行先試,著力打造不同區域特色、不同行業領域的示範標桿,形成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天津經驗,以點帶面推動全市智慧城市建設。開展試點示範創新,推進智慧港口建設,打造一批智慧城區、智慧園區。精心謀劃創新套用場景,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場景套用建設,實現技術融合、場景融合、業務融合。發揮數據要素創新引擎作用,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立統一規範的數據管理制度,提高數據質量和標準,豐富數據套用產品;建立數據資源確權、流通、交易、套用開發的規則和流程,加強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管理。

發展框架

堅持以國家層面關於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數字經濟等戰略部署為指引,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雙城發展新格局,依託本市智慧型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態勢、天津港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建設高水平“數字天津”,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為主線,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面向政府、企業、公眾,打造高效、便利、融合的數字治理體系和數字服務體系。堅持以政府為引領,多元主體共建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強化政企、政民互動合作。以問題為導向,強化智慧天津規劃、建設、運營等全過程評估考核,按需反饋、疊代最佳化,打造智慧天津可持續發展閉環體系。
(一)總體架構
圍繞智慧天津的總體定位,搭建“1+5+3”的總體架構。“1”即一條主線:建設高水平“數字天津”,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5”即五大任務體系:一是“數通全域,夯實智慧型互聯新基建”,夯實新型基礎設施,搭建共性支撐平台,為全市智慧化建設賦能;二是“數惠京畿,塑造生活服務新模式”,推進城市智慧型化運行,打造精細化城市治理體系;三是“數治津城,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提供高水平的政務服務、生活服務,打造普惠舒適的人居環境和高效便捷的營商環境;四是“數燃經濟,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提高主導產業智慧型化水平,推進數字經濟建設,推動天津經濟轉型發展;五是“數鑄發展,打造創新示範策源地”,打造天津特色化試點示範、信息技術套用場景和數據要素市場,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本市智慧型化水平。“3”即三大支撐體系,分別是建設運營體系、標準規範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為智慧天津建設全方位保駕護航。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智慧天津總體架構
(二)技術架構
立足建設高水平“數字天津”,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推進規劃建設落地,構建智慧天津技術架構:感知層,統籌謀劃布局,推進物聯感知體系、基礎網路、城市部件集約建設,為各領域業務開展提供基礎層支撐;數據層,匯聚數據資源,依託全市統一的大數據中心、政務雲平台,推進資源共享,提供數據層服務;平台層,以服務為導向,依託數據共享交換平台、人工智慧平台、物聯網平台、區塊鏈平台等面向全市提供共性技術支撐,依託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統一電子證照系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面向全市提供業務系統支撐;套用層,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融合,提升本市惠民服務、城市治理、經濟建設等領域的智慧型化水平;服務層,面向政府、企業、公眾構建全市統一的“城市大腦”、統一服務入口等,提高政府科學決策水平,最佳化對外服務能力,塑造智慧天津品牌形象。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智慧天津技術架構
(三)數據架構
全面梳理本市數據資源體系,構建國家、市、區三級數據架構,以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台為核心,橫向整合市公安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水務局等各委、辦、局業務數據,縱向對接各區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全市數據資源統一匯聚、整合、梳理、共享、開放,同時進一步完善基礎庫、主題庫,為全市智慧化建設提供支撐,深化數據套用,釋放大數據效能;以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台為載體,向上對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及全國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實現數據資源縱向延伸。
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
數據架構
智慧天津數據架構

重點任務

(一)數通全域,夯實智慧型互聯新基建
推動人工智慧、5G基站、數據中心、智慧型計算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城市感知、網路傳輸、計算存儲等為著力點,打造全域感知、萬物互聯、智慧型融合的智慧城市數字基礎體系;構建掌控全局、協同聯動、科學決策的“城市大腦”,精準洞察城市運行態勢,為全市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支撐。
1.推動新型基建物聯智慧型
高質量推進城市網路建設。實施千兆5G和千兆光網建設提升工程,穩步提升全市5G網路覆蓋質量和建設水平,擴大千兆寬頻覆蓋小區範圍,建設“雙千兆城市”。推進5G全域示範套用,提升端到端網路切片、邊緣計算、高精度室內定位等關鍵技術支撐能力,聚焦工業、醫療、媒體、教育等垂直領域開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5G套用協同創新。開展5G、窄帶物聯網(NB-IoT)和增強機器類通信(eMTC)多網協同發展。基於“IPv6+”布局超寬頻、低時延、服務化、智慧型化的新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區域分中心,支持汽車、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推動量子計算在軍工企業、金融、科研機構等領域的套用。構建全覆蓋、全方位、全區域的政務行動網路,滿足全市各級黨政機關移動政務服務需求,強化網路安全防護。
提升政務雲服務能力。利用政務雲有序開展現有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實現全市政務資源“一盤棋”的集中調度。豐富政務雲資源服務能力,在提供基礎性、通用性、組件化的計算、網路、存儲、安全功能的基礎上,探索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推動分散式雲邊端設施協同有序發展,優先在數據量大、時延要求高的套用場景集中區域部署集網路、存儲、計算於一體的邊緣計算中心,打造技術超前、規模適度的邊緣計算節點布局。積極推動信創雲建設及套用,構建開放可擴展的信創雲平台架構,提升信創雲平台資源彈性擴容能力。統籌推進全市政務雲災備服務體系建設,實現關鍵數據異地災備和關鍵套用雙活備份;建設遠程災備數據中心和容災備份數據中心機房,容納全市政務部門基礎數據和業務數據,確保核心業務系統快速恢復,保障數據安全。
推動感知體系建設。按照全市統一、集約化建設的原則,在相關領域構建智慧型物聯感知體系,建設物聯網服務平台,推動物聯設備統一接入、集中管理、共享共用。加快物聯感知技術推廣套用,推進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的前端智慧型感知終端廣泛覆蓋,深入推進部署高精度感測器、射頻識別(RFID)、高清攝像頭和無人機等感知設施建設,加強對通信、道路橋樑、水利、地下管網等重點公眾場所、重要經濟目標等動態監測。構建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體系,打造具備泛在感知功能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推動重點監控場所智慧型監控覆蓋,統籌推進相關部門視頻監控資源跨網互聯、融合共享、智慧型分析、綜合套用。統籌推進綜合桿塔等多功能公共設施集約建設,融合照明、氣象、無線網路、信息互動、應急求助、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功能於一體。推進智慧型感測器、電子標籤等前端智慧型感知終端在道路橋樑、地下管網、公共治安等城市場景的深度覆蓋和集成共享。拓寬移動物聯網在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智慧型硬體、醫療衛生、健康養老等領域套用廣度和深度,形成泛在、安全、高效、全面感知的移動物聯網路。
2.促進數字資源融合聯動
強化數據整合匯聚。構建以數據目錄、供需對接清單為基礎的政務數據開放共享體系,優先將更多直接關係企業和民眾辦事、套用頻次高的數據納入共享範圍。聚焦提升以數據要素為核心的城市治理能力,完善全市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台,與國家部委專屬垂直管理系統全面對接。整合城市多維實體數據,建立統一的數據編碼體系,打通線上線下統籌管理和服務渠道。廣泛整合企業和社會數據資源,打造城市數據資源池。強化數據動態更新和數據質量評估,進一步清洗、加工、整合,形成結構化、高可用、高價值數據資源。完善天津市信息資源統一開放平台,出台公共數據運營服務管理辦法,加大民生服務、公共安全、社會治理等領域的數據資源開放和套用研發。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建設,制定數據確權、資產認定、交易定價等管理辦法,開展數據資源交易。探索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推動政務數據套用場景創新,提升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水平。
完善算力支撐體系。依託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產業優勢,構建超算資源算力供給體系,提供多層次智慧型算力服務,開展基礎軟硬體套用適配和示範推廣工作。引入社會資本建設集成基礎算力資源和公共數據開發利用環境的公共算力服務體系,釋放數據商用、民用、政用價值,助推中小微企業數位化轉型。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京津冀樞紐節點,深化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實施京津冀大數據基地、大數據中心等項目。打造新型智慧型化計算設施,加快與量子計算、區塊鏈技術融合發展,建設超大規模人工智慧計算與賦能平台,實現數據中心從數據存儲型向計算型轉變,打造國際數據港。
3.強化數字平台服務支撐
推動共性技術服務支撐平台建設。加快推動全市統一的公共安全視頻雲平台、大數據平台、人工智慧平台、區塊鏈平台等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社會治理、政務服務、產業賦能等各類場景的套用開發提供公共能力支撐。建設視頻雲服務平台,依託“雪亮工程”,多渠道融合政府、社會等各類視頻資源,實現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套用“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完善大數據平台,提升多源異構數據接入、整合、分析、套用的體系化能力,支撐數據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與服務。打造人工智慧服務平台,基於人工智慧套用創新的共性需求,構建混合增強智慧型、群體智慧型、自主協同控制與最佳化決策、類腦智慧型計算等技術支撐平台,提供先進、開放、完備的人工智慧服務。構建區塊鏈服務平台,優先開展數字金融、商品溯源、產權保護等領域的示範套用,重點支持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電子商務、跨境貿易及電子交易等領域的區塊鏈套用,重塑可信體系。
加強業務協同服務支撐平台建設。聚焦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領域不同業務的共性需求,構建全市統一的各類業務協同服務平台。整合身份認證平台,實現多終端統一賬戶獲取全市政務服務,支撐多種核驗方式,提供多種場景的跨系統服務,實現全市所有業務辦理系統的同一賬號單點登錄服務。整合電子證照平台,與國家政務服務平台統一電子證照系統對接,實現電子證照全國互認互信,提供電子印章認證、數字簽名認證和信息加解密等服務。最佳化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開展信用綜合評價、大數據分析、全方位業務協同與管理,有力推動信用監管、政務誠信建設,推進信用信息更高水平開放套用。
4.構建“城市大腦”智慧中樞
打造“城市大腦”。以建設“城市大腦”為核心,打造“物聯感知城市、數聯驅動服務、智聯引領決策”的城市數字底座。建設“城市大腦”前端綜合套用,打造“津產發”數字經濟綜合套用平台、“津心辦”數字社會綜合套用平台、“津治通”社會治理綜合套用平台,基於政務雲平台建設政務服務智慧型化平台。構建城市運行生命體徵指標體系,推動格線管理、城市事件、交通運行等數據對接上屏、多維呈現,實現“一屏觀津門”。打造“全時監控預警,實時聯動調度”的領導指揮決策系統,為城市精細管理和科學決策構建“數字駕駛艙”。建設市、區、鄉鎮(街道)三級“城市大腦”運行中心,打造“輕量化、集中化、共享化”的城市智慧型中樞,對各類數據和信息進行實時感知、智慧型分析、研判評價。構建“城市大腦”樹狀型神經元體系,傳導大腦智慧型,映射城市需求,完成城市各空間、各領域的數位化場景轉換,形成實體城市和數字城市精準映射、虛實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構建可持續運營模式。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建設運營模式,成立天津市“城市大腦”建設工作專班,強化資源統籌和部門協同聯動。創新數位化公共服務合作運營機制,設立“城市大腦”創新實驗室,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開展“城市大腦”關鍵技術、套用場景、標準規範、高端產品等研究研發,完善創新容錯機制,推動“城市大腦”服務可持續運營。聚焦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加強三地跨區域協同聯動,推動基於“城市大腦”的業務融合套用創新,樹立區域城市群合作發展典範。
(二)數惠京畿,塑造生活服務新模式
充分發揮信息化促進公共資源最佳化配置的作用,通過數位化轉型增強服務輻射功能,主動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區建設。回響民生訴求,實現政務服務“一次登錄、全網通辦”。完善智慧養老、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未來社區、數字鄉村等民生套用建設,大幅提升線上線下協同、服務監管統籌能力,進一步推進政務服務便捷化、智慧型化、高效化。
1.深化政務服務疊代升級
推進政務服務場景化新體驗。進一步完善全市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形成規範化、標準化、集約化的全市政務服務“一張網”。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線上”辦理,延長網上辦事鏈條,持續深化政務服務移動端“津心辦”套用服務能力,拓展微信小程式、支付寶等第三方平台登錄渠道,打造智慧型化辦事“指尖”移動服務體系。最佳化“津心辦”和“政務一網通”平台功能,推進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提升業務辦理跨部門協調和前台綜合、後台整合能力。構建移動客戶端、自助服務端、網廳服務端為主要入口,綜合服務視窗和智慧大廳為線下主要支撐,多種業務辦理的綜合服務體系。加大自然語言處理、服務機器人在政府熱線、入口網站、服務視窗的套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效能。深化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在政務服務主動性方面套用,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共性服務為個性服務,推動服務由“可用”向“好用”轉變,從“好用”向“愛用”轉變。聚焦個人與企業全發展周期服務鏈條,以面向對象服務視角,提供高頻、痛點、亮點政務服務,提升市民、企業獲得感與幸福感。打造政務服務智慧型化平台(PC端、移動端),基本建成智治協同、運轉高效的整體數字政府,有效提升科學決策、精細化治理能力。深化智慧型化自助服務,加強自助服務終端在社區、銀行、商圈等重點區域的投放,真正實現“無人辦、隨時辦、智慧型辦”。
加快推動政務服務流程再造。圍繞與民生領域相關的政務服務高頻事項,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場景建設,打造“一件事一次辦”政務服務品牌,深化政務數據在政務服務、行政審批、執法監督、社會治理等方面的融合套用,提升輔助政務決策、支撐政府履職、服務企業和民眾的能力,推動政務事項由辦理向服務轉變。在強化流程再造制度保障、突出流程再造關鍵環節等重點領域,最佳化“一鏈辦理”流程、完善“一網通辦”信息支撐、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健全“過程監督”權力管控。依託全市統一電子證照庫、電子印章系統等,大力推廣電子證照、電子檔案、電子印章、電子簽名等共享共用,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業務的互信互認,做到“一處辦理、處處認可”,有效提升政務服務全程電子化套用與監管水平。拓展“津治通”套用範圍,加快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網合一。通過“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政務數據共享體系”最佳化政府部門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和政務流程再造,重點推動事項辦理過程中證照、材料、數據資源共享互認、監督協調協同,促進政務服務全流程的數據共享與權力行使規範運行。高標準開展國家“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多級聯動套用試點建設工作,打造全市統一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息化平台,提升監管效能。
強化京津冀政務服務協同。基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推進三地跨省市數據共享套用,建立聯席會議等長效工作機制。依託全國一體化線上政務服務平台,梳理跨區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及相關電子證照清單,推進信息共享、證照互認等。對接三地跨區域電子證照服務體系,升級完善公共服務系統和業務系統,最佳化辦事方式流程,通過“津心辦”平台,推動跨區域的電子亮證、線上核驗、線上提交、智慧型感知等,實現“掌上辦、指尖辦”。聯合北京市、河北省建立跨區域電子證照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各單位安全責任,保障跨區域數據使用安全。
2.創新教育教學數字模式
構建智慧化現代教育體系。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個性化教育資源匯聚共享,最佳化天津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功能,加大“三個課堂”套用推廣力度,提升線上資源智慧化供給能力。探索信息化校園建設與教育治理新模式的發展融合,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管理數據與信息,推進數字資源、優秀師資、教育數據的有效共享,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推動教育服務供給模式升級。加強公民數字技能提升,建設數字素養學習資源,增強全民數字素養。
推進智慧教育場景化建設。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5G等新興技術在教育信息化領域套用,探索多元智慧教育套用場景。推動基於5G的數位化校園網路提升建設,開啟5G體驗式教學,依託5G技術實現遠程協同教學、虛擬操作培訓、線上資源共享等。推動教育平台智慧型化轉型升級,構建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教育教學方式、學習交流情境、信息感知環境。探索基於數據資源的個性化服務模式,實現教育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提升教育數字資源質量。進一步最佳化“一站式”管理服務、個性化教學服務、精準化科研服務、智慧化生活服務,全面支持教育服務業態創新。
推進智慧校園示範建設。推進高校智慧校園環境升級,加強“雙萬計畫”一流課程資源建設,推進校際數位化資源共建共享,整合提升資源與管理平台服務效能,全面提升高校信息化治理水平。推進特色化高水平職業教育課程資源建設,推動虛擬現實與教學資源相結合,建設天津職業教育虛擬仿真實訓中心,打造職業教育學習服務資源中心,同時為“魯班工坊”輸送優質的教學資源。開展智慧教育示範區和中國小數位化校園建設,深化中國小個性化學習服務支撐,創新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3.構建醫療衛健數治體系
開展醫療健康大數據治理。大力推動天津健康醫療大數據超級平台建設,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提升數據匯集、治理、套用水平,健全數據安全保障體系,推進健康醫療數據在監測決策、分析評價和信息服務方面的創新套用。依託醫療健康大數據,推動各級醫院提升醫療服務、診療技術、藥品耗材、設備後勤、業務套用、運行管理的智慧型化管理及服務水平。完善跨省異地就醫體系,提高異地就醫經辦、管理、結算效率。打造“惠民就醫”、“疫苗接種態勢全感知”等套用場景,提升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提升智慧型健康服務水平。拓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領域,探索“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與醫療服務深度融合,支持網際網路醫療領域頭部企業參與建設普惠、均等、共享的數字衛生健康共同體。推進“網際網路+”與公共衛生、家庭醫生服務、疾病監測等領域的融合套用,鼓勵醫療機構運用可穿戴設備為家庭醫生服務簽約患者和重點隨訪患者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監護等服務,實現線上線下醫療服務有效銜接。推進全市雙向轉診和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基層衛生信息化規範建設、“一卡(碼)通”套用等重點工作;推進智慧型養老社區和機構建設,加強群體智慧型健康管理、居家健康管理,構建安全便捷的智慧型化養老基礎設施體系,推動智慧醫療與養老、體育等業態的融合發展。
4.促進社會保障便利均等
推動“智慧人社”平台建設。推進數據治理與經辦服務深度融合的天津“智慧人社”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智慧型治理體系、智控風險體系、智聯業務體系、智惠民眾體系。提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務服務能力,做到經辦業務“應上盡上”。利用“智慧人社”平台,打造“人才直通車”套用場景,實現就業形勢分析的時效性、及時性和精準性,為市民提供就業指導服務。疊代金保平台功能,賦能就業需求調查、失業預警監測等場景,健全城鄉一體化公共就業信息網路,提供平等就業創業服務。
推進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行”。聚焦社保轉移接續、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需求,最佳化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推進社會保障“一卡通”建設,強化社會保障卡、電子社保卡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探索構建基於實體社會保障卡和電子社保卡的可信身份認證體系和金融支付體系,提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便捷化、均等化、精準化水平。持續拓展社會保障卡跨部門、跨業務套用範圍,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跨地域全網通、多元化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卡服務生態圈。加快簽發電子社保卡,豐富線上服務內容,提升人民民眾用卡體驗。充分發揮社會保障卡金融賬戶的優勢地位,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動服務,提高民生與金融服務的便捷服務水平。
5.打造未來社區美好生活
開展未來社區試點示範工程。圍繞居民“交往、健康、生活、物業”等領域,推動無人配送、無接觸服務等社區商業新模式發展,逐步構建雲端集成、智慧型生活、科技時尚的社區現代生活場景,打造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未來社區新格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試點建設智慧家庭,推廣普及智慧家居家電、智慧型服務機器人、網路安防監控等智慧型家居產品,提升生活品質。完善社區生活服務、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構建社區治理智慧平台,建設數位化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布局智慧藥櫃、智慧型充電樁、智慧型安保機器人、智慧型快件箱(信包箱)等便民服務設施,推動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向社區、鄉鎮(街道)延伸。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分級治理,統籌布局社區垃圾分類、中轉、處理等智慧型化設施,提高社區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打造綠色低碳環保的無廢社區。完善社區物聯感知體系,統籌推進智慧社區、智慧鎮街建設,推動智慧型輔具、健康監測等智慧型化終端產品在示範鄉鎮(街道)、社區、樓宇中套用,打造無感管理、有感服務的智慧套用場景。
創新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推進養老服務信息與戶籍、醫療、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信息資源對接,形成智慧養老大數據平台,推動線上線下養老服務信息和資源聯動,打造“養老市集”。推動“網際網路+”與居家養老、醫養結合等服務融合發展,打造“銀髮”智慧型服務平台和智慧康養社區,配備物聯網智慧型感知終端,匯集獨居老年人等重點關愛人群起居數據,快速處置應急事件。依託養老信息服務平台,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以智慧手段服務線下安全監護、健康管理、情感陪護等,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準、優質、便捷的醫療健康和養老服務。加快消除老年人“數字鴻溝”,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頻事項,提供更多智慧型化適老產品和服務,堅持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豐富老年人數字生活。鼓勵養老服務企業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溫度的智慧養老服務。
6.推動數字鄉村全面振興
創新鄉村社會治理。積極推進“網際網路+黨建”,推動網際網路技術與農村黨建工作深度融合,藉助信息平台,及時公布各類重大問題、重要事項,促進網路政民互動,暢通社情民意。深化平安鄉村建設,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完善鄉村出入口、重點區域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與市級視頻監控網聯網對接、數據共享,提升智慧型化、立體化防控能力。推動政務服務入口向基層延伸,打造鄉鎮(街道)“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體系。推動“網際網路+社區”向農村延伸,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加快鄉鎮政務服務數位化轉型,提高服務民眾的辦事效率。
深化信息服務惠民利民。強化城鄉信息化一體設計、同步實施、協同並進、融合創新,打造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加強西青區、津南區等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推進光纖入園和有套用需求的農業園區實現5G網路覆蓋,推動農村生活服務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發展。發展“網際網路+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及套用全覆蓋。推進天津市統一遠程醫療信息平台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完善農村留守老年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信息服務體系,實現精準關愛、精準幫扶、精準保護。
(三)數治津城,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
以黨建為引領,建設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一網統管”全域城市治理體系,依託“城市大腦”,開展城市基礎設施管理、城市運行態勢監管、公共事件預警預報,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在交通管理、環境監測、治安防控、能源創新等領域套用,創新政府治理理念、最佳化治理方式、重構治理流程、探索運營模式、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數位化分析決策、執行實施、監管督查閉環管理執行鏈,實現數據輔助決策向數據驅動決策的升級。
1.提升城市治理智慧水平
最佳化城市智慧治理體系。著眼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城市,深化視覺識別、安全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在城市治理中的融合套用。強化格線化綜合管理機制在城市運行中的協調指揮、監督評價作用,探索“一網多用”職能疊加的格線套用新模式,實現平台受理、分析研判、分流交辦、全程監督、評價反饋等基礎業務流程閉環。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推進平台套用體系、數據體系、基礎環境和管理體系建設,與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實現業務對接,實現城市管理“一網統管”的目標。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設,構建包括基礎地理信息、建築物和基礎設施三維模型、標準化地址庫等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基礎資料庫,形成城市三維空間數據底板,推動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領域套用。重點做好意式風情區、五大道、文化中心等區域的建築信息模型和城市信息模型(BIM+CIM)建設,為打造數字孿生城市提供樣板。鼓勵市場化、社會化服務力量等多元主體參與格線化治理,形成社會資源整合和基層協同治理新格局。
夯實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積極探索基層治理全周期管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匯聚基層實時數據,建立“房、車、人、物”數字檔案,為基層管理提供數據保障。加快建設“智慧矛調”、“慧眼識津”、“城市智管”、“違章停車柔性執法”等社會治理套用場景,促進社會治理領域管理模式、服務模式多維提升。依託“津治通”平台打造基層治理運管中心,通過大數據開展重點村(社區)、重點鄉鎮(街道)問題分析,實現態勢監控、指揮調度、輔助分析,支持基層鄉鎮(街道)開展個性化套用建設。推動基層公安機關治安防控業務模式創新,完善警務信息綜合套用平台智慧社區警務功能。打造移動警務平台體系,推進移動警務組件化、場景化、智慧型化套用,實現“警務通”、“警輔通”、“津治通”三端打通,做到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
2.布局應急管理協同格局
構建數位化應急管理體系。完善城市應急回響和指揮決策一體化平台,匯聚各部門各行業相關運行數據,實現與各級應急管理部門、重點生產經營單位的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應急管理綜合套用平台,編制全域覆蓋的感知通信“一張網”和預測預警預報綜合防控“一張圖”,打造扁平高效和移動便捷的管理服務工具,構建快速回響和綜合協調的應急指揮體系。加快建立針對重特大突發事件風險的規範化初期快速回響制度,建立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恢復重建等各環節的工作指南。建立和完善市級巨災應急預案體系,結合新形勢下的城市管理和社區治理,全面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依託社區格線化管理系統,開展人防要素格線化管理研究,探索人防智慧型管理新模式,對人防要素等資源信息進行系統採集、動態管理、實時處置。
豐富智慧應急套用場景。深入開發4K超高清和5G超高速回傳智慧型無人機現場監控、應急投送、人口熱力圖動態分析、人員流動實時監控等新技術新套用,提高防災減災信息服務水平。因地制宜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應急演練,提高災害事故發生後的轉移避險能力和災害事故救援中的安全防護意識。鞏固深化人防警報與氣象部門聯合預警試點成果,開展人防預警報告系統與市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和公共媒體的技術連結研究,拓寬人防警報信息發布渠道,服務城市應急所需。大力開展應急通信系統建設、應急管理科技創新、城市智慧消防管控、應急電力保障等重點工作,有效提升應急管理通信領域的整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提高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打造天津應急通信新名片。
3.推進交通運行綠色高效
構建智慧化交通管理體系。推動前沿技術與交通運輸行業有機融合,推進智慧型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智慧型網聯汽車試點示範建設,積極發展無人機(車)物流遞送,探索研究城市地下物流配送等。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智慧型化改造,有序推進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設施智慧型化升級,大幅提升生產運輸效率。推動交通大數據共享套用,構建綜合運輸一體化大數據體系,加強交通大數據在交通出行、運輸生產、審批管理等方面的套用,推進城市交通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開展出行即服務(MaaS)系統試點套用。加快公路、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航空數位化改造,推進“5G+智慧交管”新套用,建立一體化新型智慧型交通指揮平台,打造智慧型交通樞紐城市。
提升智慧出行服務水平。積極開展城市軌道交通TOD模式(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建設,聚焦“軌交、生態、智慧型”,推動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實現人、車、軌合理布局,打造“軌道+公交+慢行”多樣化綠色出行。以數位化、格線化、智慧型化為引領,打造智慧交通服務體系、交通安全監管體系、交通執法智慧平台。對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需求,推進信息採集和監測設施同步規劃、建設、改造,完善路網運行狀態信息監測體系,實現路網管理、車路協同、出行信息服務智慧型化。推動企業參與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整合多種運輸信息資源,實現跨運輸方式出行的信息查詢、客票預訂等“一站式”信息服務。重點聚焦公路、鐵路、航空、軌道交通、城市客運、港口、物流等領域,推動形成“一站式”公眾出行與“一單制”貨物運輸模式。
4.保障城市環境生態宜居
推動科技賦能生態建設。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為重點,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構建完善的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路,推進環境質量、生態質量和污染源全覆蓋監測;不斷加強本市大氣、地表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測點位與國家生態環境網路的互聯互通。建設智慧生態環境平台,構建生態環境信息資源共享資料庫,推動經濟社會、污染排放、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等信息互聯互通;加強生態環境數據綜合分析,提升生態環境綜合數據產品供給能力。對接本市“網際網路+監管”系統,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綜合管理信息平台,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台賬、一張網路、一個視窗。推進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一代數位化技術在污染防治、環境監測、執法監管領域的套用。
推動智慧水務縱深發展。完善水務信息資源分類,建立完整的水務數據資源體系,構建集中、統一、規範的水務信息資源庫,進一步提升水務綜合服務能力。加強水務感知信息覆蓋和共享共用,最佳化水務信息採集站點。充分挖掘水務數據價值,為水務業務綜合套用、智慧型化分析、模型計算、調度決策、評估評價提供有效信息支撐。完善水務綜合信息“一圖全覆蓋”,逐步實現水務大數據的智慧分析處理,強化全市水務資源共享協同套用。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智慧水務業務協同套用平台,重點開展防汛抗旱、城鄉供水、城市排水、水環境水資源等業務智慧套用建設和最佳化升級,形成上下貫通、業務協同的套用中心,為社會公眾、各級水務管理部門提供業務服務和決策支持。
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加強“全區域、多維度、全要素、天地空”的一體化智慧型氣象觀測網建設。建設智慧氣象運行中心,匯聚多渠道氣象數據,實現氣象業務運行可視化、故障應急處置聯動高效化、業務管理決策科學智慧型化。以場景套用為導向,探索開展“無感”公眾氣象服務、精準高效的決策氣象服務等。加強生態文明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支撐能力建設,提高氣象工作服務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能力。加速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與氣象工作深度融合,搭建天津氣象科技創新平台,加快打造智慧氣象助力智慧城市示範區、北方國際航運氣象保障核心區、氣象科技創新先行區,更好服務全市高質量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
推動智慧能源創新發展。加強能源網際網路建設,構建以電力為中心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分散式電源和微電網發展,滿足分散式清潔能源併網和多元負荷用電需要。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與智慧型電網融合發展。加快濱海能源網際網路綜合示範區建設,集中推廣一批引領性、前瞻性能源網際網路核心技術和套用場景。深化電網智慧型化,建設與配電網智慧型調控、智慧運檢、智慧用電等業務相適應的信息支撐體系,加強配電網互聯互通和智慧型控制,推進智慧輸電、智慧變電站、智慧調度場景構建,探索“5G+智慧型電網”套用示範建設,提升電網實時感知、廣泛互聯、安全可控水平。推進大數據技術在能源領域套用,推動煤、氣、油、電、熱等多種能源數據的融合匯集,持續輸出能源大數據套用系列產品,服務政府科學決策和社會治理,加快能源數位化轉型。
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規劃超大新型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推廣清潔算力,提高使用低碳、零碳能源比例。推進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建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穩步推進天津電力“雙碳”先行示範區建設,在智慧能源、電力物聯網等領域形成試點示範。健全能源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化水平,提升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效率。探索建立綠色低碳、數字智慧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本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現代化治理能力。
(四)數燃經濟,激活城市發展新動能
圍繞本市“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以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全力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依託智慧型製造、信創、人工智慧等產業,著力構建“1+3+4”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推動建設製造強市、質量強市、網路強市、數字強市,持續最佳化產業創新生態環境,激發城市發展活力,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發展。
1.加速數字產業創新發展
加快信創產業發展。以“中國信創谷”為載體,創建中國軟體名城,打造部市共建的信創產業基地,形成合理布局、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信創產業空間布局,創新信創產業發展“天津模式”。聚焦信創產業鏈,細化關鍵產品和技術,扶優做強重點企業,延伸布局薄弱環節,打造信創產業高地。壯大信創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向高端躍升,圍繞創新龍頭企業,做好接鏈、補鏈、強鏈工作。統籌推進信創套用場景建設,推動信創產品從電子政務向金融、能源、國防科技工業、衛生健康等重點領域行業延伸,樹立信創“天津品牌”。
加快人工智慧產業發展。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聚焦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超腦實驗室”等科研機構,開展人工智慧共性技術、套用技術和戰略研究。引育一批人工智慧創新性項目和龍頭企業,建設相對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鏈本地化配套集群,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人工智慧先鋒城市建設。藉助京津冀協同發展契機,積極開展人工智慧領域重大項目研發合作,吸引更多在京的人工智慧優質企業來津投資或延伸業務,真正實現京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加快物聯網產業發展。加強物聯網產業技術攻關,超前布局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建立健全移動物聯網產業鏈,加強上下游企業協同聯動機制,提高產品開發和產業化能力,加快推動窄帶物聯網(NB-IoT)產業鏈建設,形成本市物聯網產業競爭新優勢。積極布局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化部署基於蜂窩車聯網(C-V2X)技術的基礎設施網路,開展重點區域交通配套設施車路協同功能改造和能力提升,搭建車聯網示範套用場景,高水平建設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推動物聯網共性技術平台、實驗室搭建,為企業發展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支撐和服務
加快區塊鏈產業發展。支持企業開展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區塊鏈核心算法和底層技術的研發,為各種區塊鏈套用開發提供基礎支撐。支持企業利用區塊鏈技術,面向製造業、物流、醫療、能源、電力等重點行業開發通用產品研發項目。探索建立適應區塊鏈技術機制的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推動區塊鏈細分產業發展,探索“區塊鏈+”模式,促進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京津冀三地聯合推動區塊鏈向對公支付、建築業、金融業等多領域滲透。
2.推進產業經濟智慧型升級
全面發展智慧型製造。推動企業加快套用智慧型製造新模式,重點推進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行業數位化集成套用,發展共享製造和製造服務業。加速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全面推進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以及企業級四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建設,持續培育“5G+工業網際網路”套用試點示範,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示範區。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做強海洋工程裝備、海水淡化等海洋經濟優勢產業鏈,提升數字經濟“兩谷兩園兩區”(中國信創谷、北方聲谷、河西區數字經濟主題園、武清區大數據主題園)服務效能,構建數字經濟新增長極。深化京津冀產業協同,圍繞產業規劃、園區共建、產業鏈構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汽車製造等重點領域,促進產業布局最佳化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與京冀共同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依託天津智慧型農業研究院,創立智慧型農業產業服務聯盟,連結全球智慧型農業技術資源,實施一批重大農業信息化科技攻關項目。強化5G、物聯網、大數據、遙感、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節水、耕種、施肥、飼餵、病蟲害防治、環境監測、採收等生產管理環節的套用,實現生產設備網路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現場無人化,提升園藝、畜牧、水產、種業、農機等領域智慧型化水平,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格線化智慧監管,將食用農產品達標合格證制度與追溯管理制度相結合,不斷完善地產農產品產地數位化溯源體系。推動建設智慧型水產、智慧型園藝、智慧型畜牧、智慧型種業、智慧型農機等重點領域的智慧型農業示範園區。深化農業電商創新服務,紮實推進“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構建農產品網路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支撐保障體系。
加快發展數字文旅產業。盤活本市文化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內容IP+科技”,發展沉浸式、體驗型消費服務。圍繞津門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都市現代農業等特色資源內容,推出本市文化場館和國家4A級以上旅遊景區線上虛擬旅遊,構建數字身份、數字誠信、金融支付、數字消費等全域旅遊數字生態體系,打造“極速入住”、“極速暢遊直通車”等套用場景,形成集旅遊、住宿、購物、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新型旅遊產業模式,面向全球遊客提供精細化、場景化、個性化服務。最佳化市文化和旅遊大數據決策分析套用平台,整合接入出入境、客運、住宿、消費等涉旅數據,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加大推動“夜遊+”發展,依託裸眼3D視覺、全息技術、高清屏、互動技術、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等技術,進一步擴大“夜遊海河”、“夜賞津曲”等品牌影響力。基於京津冀旅遊大數據協同平台,依託京津冀文化圈、旅遊帶,持續推動京津冀五大旅遊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打造區域IP品牌旅遊產品,構建區域一體化的平台服務體系。推進服務業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貿易、網路電商等產業領域,構建新型數字商業套用場景,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3.最佳化產業創新生態環境
完善企業綜合服務體系。構建統一的政策微門戶,匯聚產業服務類數據資源,多渠道展示法律法規、幫扶優惠政策、招投標資訊、政企溝通渠道等,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務。以“津產發”平台為支撐,匯集數字經濟產業鏈、創新鏈相關數據要素,進行即時分析、引導、調度、管理,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雙向融合。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重點聚焦投融資、創業輔導、人力資源、市場開拓、法律等領域,為企業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最大限度營造良好服務氛圍。構建生態商業服務,聚合產業鏈上下遊資源,促進企業與服務機構、企業之間的供需關注、信息交換、商機交換、資源置換等,真正實現“政府搭台、企業唱戲”。
完善企業研發創新體系。圍繞本市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沿科學中心,加強前瞻性戰略布局研究,推動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享服務平台、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平台、重點實驗室等,引聚國家級大院大所,深化科技創新平台鏈條建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海河實驗室,探索實驗室階梯培育機制,構建高能級創新平台,推動“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加速攻關。加強智慧財產權服務,支持濱海新區、東麗區建設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試點城區。發揮京津冀原始創新、自主創新、源頭創新優勢,加快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形成與北京全國科創中心聯動機制,充分發揮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作用,推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互聯互通。
完善企業金融服務體系。構建綜合性智慧金融服務平台,基於區塊鏈技術連結銀行、企業、徵信機構,以供應鏈金融為切入點,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全生態鏈的綜合金融服務。加大對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採購力度,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促進創新產品研發和規模化套用。創新企業項目投資收益機制,鼓勵通過資源互換、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創新融資和保險模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發展債券融資、信用保險保單融資、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數據資產質押等融資服務,引導支持保險機構開發科技保險產品。提升天津市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服務水平,完善基礎平台、套用平台和監管平台功能,智慧型化服務中小微企業信用融資。
(五)數鑄發展,打造創新示範策源地
堅持創新在智慧天津建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智慧港口、智慧城區、智慧園區等創新建設,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場景套用,探索發展數據要素市場,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示範引領、整體推進”的原則,建設一批特色化試點示範項目,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樣板工程,打造全國創新示範策源地。
1.推進智慧試點示範突破
打造智慧型化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智慧港口,充分把握智慧化引領未來港口發展的大方向,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套用,深化5G技術在大型裝卸設備遠程操控、港口自動駕駛等方面套用示範。加快實施天津港北疆C段智慧型化貨櫃碼頭工程、天津港綠色智慧專業化碼頭科技示範工程。推廣套用貨櫃進口提貨單電子化平台,實現港口貨櫃主要業務單證無紙化。搭建天津港智慧物流平台,提供線上訂艙、全程物流跟蹤等便捷服務。推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港口生產和物流中的套用。通過陸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污染防治、推進清潔生產等措施,推動綠色港口建設。
推進智慧城區試點示範。以中新天津生態城、海河柳林“設計之都”、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等區域作為智慧城市試點示範,推進5G全域示範套用,打造智慧化融合場景,創新數字經濟建設模式,全面提升民生服務水平,最佳化營商環境,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智慧城市樣板間。以示範城區為載體,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融合,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大數據示範套用。全面提升智慧成果市民體驗度,打造超級應用程式(APP),創新政務服務套用和生活服務模式,拓展“政府+居民”雙向互動渠道。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促進產學研用創新主體共創共享。
推進智慧園區試點示範。以濱海新區、武清區、西青區為試點地區,開展相關產業園區智慧化建設。以各園區發展需求為切入點,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規定,加強光纖寬頻網、移動通信、通信機房信息化管理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公共信息、電子商務、智慧物流、智慧型會展、生活信息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開展園區事務、環境監控、智慧型交通、智慧卡、安防與樓宇自控、地下管網等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搭建集園區招商管理、物業服務、綠色能源利用、資源計畫管理、應急安防等於一體的信息系統,構建基於網際網路的一站式園區管理服務模式。
2.創新套用場景多元融合
推進人工智慧套用場景建設。繼續深化人工智慧套用,以天津港無人駕駛電動貨櫃卡車示範運行、中新天津生態城智慧交通C-V2X車路協同、高清晰三維成像機器人外科手術系統等示範套用為突破,穩步推進人工智慧場景需求、產品和技術發布,重點解決人工智慧示範套用中供需信息不對稱、對接渠道不暢的問題。吸引一批國內人工智慧龍頭企業來津發展,推動人工智慧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利用智慧型製造專項資金的引導,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型交通、醫療與健康、智慧型商貿物流、智慧型金融等領域示範套用,拓寬人工智慧軟硬體產品及服務套用市場,形成一批典型示範工程。
推進“區塊鏈+”套用場景建設。在“區塊鏈+可信數據交換”方向,探索建立區塊鏈與智慧型契約相結合的數據交換與業務協同新模式。在“區塊鏈+健康醫療”方向,探索處方流轉、醫保支付等跨醫療機構、跨醫保部門共享使用;提高醫保基金監管能力,促進醫保基金智慧型監管推廣套用。在“區塊鏈+教育服務”方向,探索搭建教育數字身份鏈、教育數字資產鏈等教育基礎鏈,為實現全市教育數字身份認證與鑒權強基擴容。在“區塊鏈+不動產登記”方向,發揮分散式記賬模式和數據加密技術優勢,實現各級不動產登記管理機構數據實時更新、同步安全共享,為企業和民眾提供跨區域、不間斷的不動產信息查詢服務。在“區塊鏈+金融服務與監管”方向,建設非法金融活動監測預警體系,探索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險控制難、非法金融活動發現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推動普惠金融業務發展。
推進大數據套用場景建設。深入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推動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進一步推進本市“大數據套用場景建設計畫”落地,加速推進數字孿生城市、城市安全數據AI與VR演練、智慧能源小鎮、5G網聯無人機等套用場景建設。發揮大數據在民生服務領域的重要作用,緊扣交通、醫療、環保、就業、教育等重點民生問題,深化大數據套用的廣度和深度。推進大數據在智慧型製造、企業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經濟領域的融合套用。探索大數據與金融領域的場景融合,通過多渠道的信息數據來源降低監管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風險,利用大數據為金融行業提供風險防控、行業監管等服務,提高金融監管能力。
3.規範數據要素市場運作
建立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搭建數據交易平台,鼓勵政府、社會組織、第三方服務機構依託數據交易平台,構建數據創新套用實驗室,創新公共數據開發利用模式。健全數據要素價格形成體系,根據數據要素特性,建立數據的定價和計價機制,奠定數據流通交易基礎。健全數據要素市場交易規則體系,對數據來源、交易主體、使用目的、使用範圍等加以規範,保障數據有序流動。健全數據清洗、數據挖掘、產權界定、價格評估、流轉交易等配套服務體系,形成完善的數據要素流通產業服務。完善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信用體系、行業管理、安全管理等市場監管體系,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鼓勵數據交易服務機構與各類金融機構、中介機構合作,形成完善的數據交易綜合服務體系。培育規範的數據交易平台,探索多種形式的數據交易模式,扶持一批特色鮮明的創新型企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據企業集群,形成立足天津、面向京津冀的數據要素交易流通市場。
擴大數據要素配置範圍。最佳化數據開放審批流程,建立公共數據開放和數據資源有效流動的制度規範,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無縫即時流動。推動數據向基層服務部門回流,形成數據上下流通的循環體系,提升基層數據套用活力。推動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匯聚融合,構建多方參與的數據合作機制,在交通、氣象等重點領域探索數據互換、合作開發等數據共享模式。加快推動公共資源開放開發,建立數據融通的數據要素流通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對智慧城市建設、數字公共服務發展、數字經濟發展、創新創業等支撐能力。促進企業間數據流通交易,支持社會化數據流通平台建設和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降低企業運行成本。
推進數據要素市場體制機制建設。加快完善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數據跨境流動等方面制度,為數據要素市場健康發展構建法制保障。加快推進政務數據、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等各類數據在採集、存儲、流通、開發、利用、保護各環節業務流程、標準規範等制定工作,提高數據要素流通開發的可操作性和規範性。加強數據要素的安全保護,研究完善數據要素的產權性質,推動建立數據要素的分類、保護和審查制度,制定數據要素價值評估框架和指南,健全數據要素市場監管體系,推進數據依法有序流動。建立數據資產登記、確權制度和價值評估體系,明確數據交易規則,開展數據交易活動,提高數據質量和規範性。

支撐體系

(一)構建多元參與的運營體系
構建多元共建體系。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協調的原則,打造“多元支撐+共建共治”智慧城市建設格局。在項目建設上,依據項目性質和建設需求,採取政企合作共建、政府自建、企業自建等不同模式。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作用。充分引入第三方機構,開展智慧城市規劃設計、標準制定、項目管理、考核評估等工作。進一步發揮專家諮詢委員會作用,吸納多方智力資源,對智慧天津的發展思路、重大問題、政策制度等相關內容提供決策諮詢,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調研、任務考察、專家審核等。
強化社會參與監督。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公眾力量,加強智慧城市規劃實施的社會監督與政民雙向互動。加大智慧天津建設政策信息、建設成績、項目實施等資訊宣傳推廣力度;依託政務平台、第三方平台等搭建智慧城市社會監督反饋平台,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培養公眾參與意願。完善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體系,推進各級政務服務機構、各類政務服務平台開展“好差評”工作,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覆蓋、評價對象全覆蓋、服務渠道全覆蓋。將“民意調研”納入智慧城市評估評價工作體系中,深入了解智慧成果民眾體驗感和滿意度,通過“以評促建”的方式,進一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普惠於民。
(二)建立多維立體的安全體系
強化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圍繞信息系統的物理環境、區域邊界、計算環境等方面,加強信息安全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推動前沿技術提升信息基礎設施的監控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確保數據的安全預警、感知、溯源、防護。聚焦數據資源存儲和套用的災備體系建設,構建兩地三中心災備體系,滿足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和相關行業安全規範。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構建覆蓋數據採集、傳輸、存儲、使用、共享、刪除和歸檔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體系。強化和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護制度和責任制,推動網路安全防護能力建設,開展網路安全檢測和風險評估,建立並落實網路安全事件和網路威脅的報告制度。
提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安全。依託本市安全可靠技術的基礎和優勢,掌握一批信息領域核心技術和設備,打造安全可靠創新鏈。推動形成滿足涉密辦公需求的自主可控、安全保密的信息技術產品體系。開展重點單位涉密網路整網安全可靠工作試點,逐步實現涉密信息系統中計算設備、存儲設備、網路設備、外部設備、安全保密設備、基礎軟體等軟硬體產品安全可靠,大幅提升本市涉密信息系統安全保密能力。
構建網信安全管理保障體系。以網路安全保障為核心,通過“規劃、實施、檢查、評估”的持續改進,建立健全本市網路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建立責任追究機制,推動制定修訂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個人隱私保護等政策法規,建立網路和信息安全監控預警、應急回響聯動機制,完善網路安全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化和網路安全知識宣傳普及,增強全社會網路安全防範意識和公眾自我保護能力。依法打擊網路黑客、電信網路詐欺、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等違法犯罪行為,維護人民民眾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信息安全測評認證體系,健全網路安全檢測評估機制,落實等級保護測評、風險評估等網路安全要求,提升網路安全工作水平。推進工業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提升企業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水平。
(三)制定統一規範的標準體系
制定統一技術標準體系。建立全市統一的技術標準框架體系,推動各部門現有業務系統按照“統一門戶集成、統一接入管理、統一用戶管理、統一授權管理、統一資源管理、統一安全防護”要求深化整合,最佳化業務流程、實現業務重構,強化各單位信息化建設項目審核,進一步縮減部門內部政務信息系統數量,加強集約化建設,推動本市共性平台等基礎資源建設。
制定統一數據標準體系。在現有目錄基礎上啟動2.0版信息資源目錄和信息已分享資料夾的梳理、編目工作,建立政府信息資源全量目錄。制定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深化落實依職能共享和“一數一源”,進一步明確基準信息的採集、核准和提供。開展自然人和法人基礎數據標準制定和共享平台接入規範修訂,指導基礎數據規範化和證照電子化使用。制定數據質量相關管理制度,對各區、各部門政務數據開展監測和評價,確保數據狀態可感知、數據使用可追溯、安全責任可落實。

保障措施

(一)強統籌,提升組織協調能力
制定規劃實施方案、行動計畫和年度具體工作安排,明確重點任務、責任分工和實施路徑,確保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在分管市領導同志組織推動下,圍繞智慧城市建設五大重點任務,組建數字基礎、數字生活、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創新示範五個工作組,建立日常工作聯絡及信息通報制度。
數字基礎工作組(包括智慧型基礎設施、“城市大腦”、共性技術支撐平台等領域):由市委網信辦、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牽頭,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局等相關單位及各運營商組織實施。負責統籌推進全市雲平台、通信基礎網路、數據支撐平台、“城市大腦”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智慧型互聯城市基礎設施。
數字生活工作組(包括數字政務服務、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數字人社、數字鄉村等領域):由市委網信辦、市政務服務辦牽頭,會同市市場監管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民政局等相關單位組織實施。負責統籌推動全市數字生活場景構建、套用及推廣,深化數字政務服務綜合套用,推進教育、醫療、社保、鄉村等領域服務數位化轉型。
數字社會工作組(包括智慧城市治理、智慧應急、智慧交通、智慧水務等領域):由市委網信辦、市公安局牽頭,會同市城市管理委、市政務服務辦、市應急局、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等相關單位組織實施。負責統籌推進全市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相關平台建設、套用拓展、場景構建等工作,推進市域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應急、交通、水務等領域創新,實現基層全科格線全貫通。
數字經濟工作組(包括智慧型製造、智慧農業、數字文旅、數字產業化、數字經濟支撐平台等領域):由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會同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委網信辦、市商務局、市科技局等相關單位組織實施。負責統籌全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工作協調、重點項目建設及重大問題決策,推進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升級,推動新型數位技術產業化發展。
創新示範工作組(包括智慧園區、創新場景、數據融合開放等領域):由市委網信辦牽頭,會同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大數據管理中心等相關單位組織實施。負責統籌推進全市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套用場景創新示範、數據融合共享開放等方面工作,營造良好創新發展氛圍。
(二)繪路徑,強化工作考核機制
以著力解決民眾最關切的民生服務問題為出發點,以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實施“夯實基礎,重點領域優先突破”、“融合協同,全面深化城市數位化轉型”、“創新引領,形成特色鮮明城市品牌”三步走計畫。
——2021年以“夯實基礎,重點領域優先突破”為導向,建立協同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穩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全市建設完成5G基站3.3萬個,完成城域網和接入網IPv6升級改造,“津產發”平台穩步建設,補齊重點領域剛性需求和民生領域短板,夯實城市數位化發展基礎。
——2023年以“融合協同,全面深化城市數位化轉型”為導向,統籌推進數字經濟、數字公共服務、數字生活、數字鄉村、數字政府、“城市大腦”等領域重點套用建設。到2023年,高標準建成“津產發”數字經濟綜合套用平台、“津心辦”數字社會綜合套用平台、“津治通”社會治理綜合套用平台,全面提升城市數位化服務能力。
——2025年以“創新引領,形成特色鮮明城市品牌”為導向,持續提升生活服務、城市治理、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領域智慧型化套用水平。到2025年,實現5G網路全覆蓋,建成智慧教育示範區,進一步拓展數字鄉村、智慧社區試點,線上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實現城市運行態勢、政府治理模式、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最佳化創新,建設高水平“數字天津”,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完善規劃實施監督評估制度,對全市各區開展智慧城市重點業務發展水平年度評估,並以天津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的形式總結建設成果並向社會公布。在評估過程中,對涉及民眾切身利益,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業務領域,通過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充分聽取社會公眾意見,提高智慧城市建設公眾參與度。
(三)拓渠道,加強項目資金保障
合理安排財政資金投資,對智慧城市核心項目的建設發揮財政資金“指揮棒”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投融資模式,加強對智慧天津重點項目的資金保障力度。發揮海河產業基金、濱海產業發展基金等政府基金的引導作用,在數字鄉村、智慧農業、數字生活等重點領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拓寬智慧城市建設資金渠道。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融資和保險模式,發展新型融資服務。推進政銀企民金融服務共享平台建設,依託“津心融”對接融資平台等,拓寬數字經濟領域高成長企業、小微企業投融資渠道。落實軟體和積體電路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小微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稅收優惠政策。
(四)引人才,組建專業人才隊伍
深化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加強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完善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共建聯合實驗室、實訓基地,將數字人才納入本市高端緊缺人才崗位需求目錄。認真實施“海河英才”行動計畫、“項目+團隊”等政策,深入落實《中共天津市委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入實施人才引領戰略加快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本市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擴大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等領域人才培養規模。依託天津市十大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將智慧天津打造成為產業發展新高地、科技成果轉化新引擎、人才集聚新磁場。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設的專家智庫,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高端決策諮詢。
(五)促合作,加強國際互動交流
藉助世界智慧型大會、夏季達沃斯論壇、城市治理國際論壇等渠道,搭建智慧城市國際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加強國內外智慧城市領域先進技術和理念交流對接,吸引國際領先企業和研究機構參與構建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的創新網路與產業聯盟,積極推廣智慧城市技術服務,增進國際間合作。加快建設一批面向國際合作、有影響力的智慧城市產業技術聯盟和協同創新中心,支持企業、高校、第三方諮詢服務機構等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創新發展,加強智慧城市領域國內外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合作與資源整合,匯聚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天津智慧城市建設。

政策解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加快智慧天津建設,打造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天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就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制定《規劃》的背景和依據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作為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多次對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企業復工復產、城市治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後疫情時代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第十六章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中,專門列出“建設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一節,提出要“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當前,我市正處於城市數位化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本次將智慧城市“十四五”規劃納入天津市“十四五”重點規劃之一,擬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新發展,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通過新模式、新路徑、新定位,打造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在此背景下,市網信辦會同有關區、市級有關部門起草編制了《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中一方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意見,編制組抽調專人通過座談會、走訪等形式,累計調研70家單位和企業,收集各類意見建議,同時組織相關院士、國家部委專家及專業團隊內部研討20餘次,為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支撐,4次徵求16個區、76個委辦局意見建議,並達成一致;另一方面對標對表,做好規劃銜接,主動對標《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任務要求,同時與《天津市加快數位化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天津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進行銜接,最佳化目標任務。
二、制定《規劃》的目的和意義
《規劃》旨在以數位化、智慧型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鞏固提升城市能級、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城市更聰明、更智慧、更有溫度,同時鼓勵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力量參與和協同實現城市公共價值塑造,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智慧城市。
《規劃》全面梳理智慧天津建設成績、找準智慧天津建設問題、挖掘智慧天津發展需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扣發展需要,統籌城市建設、管理、生產、生活、生態、創新等各方面,聚焦社會治理、百姓民生、社會關注的難點痛點焦點問題,提升民眾的體驗感、獲得感,充分發揮智慧城市建設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協調與推動作用。
三、《規劃》的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5G網路全覆蓋,建設5G基站7萬個,示範套用場景超過100個;建成智慧教育示範區3個、數字鄉村試點60個、智慧社區試點300個、網際網路醫院達到30家以上;建設50個數字治理典型套用場景;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穩步提升;打造一批智慧城區、智慧園區試點。
到2025年,智慧天津將實現基礎設施智慧型互聯、民生服務普惠均等、社會治理精細高效、數字經濟引領發展、試點創新落地套用的智慧城市發展格局,把天津打造成為全國智慧低碳的新型智慧城市標桿。
四、《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什麼
《規劃》共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總結了“十三五”期間我市智慧城市發展基礎和發展機遇。第二部分闡述了“十四五”期間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三部分為發展框架,系統性地提出了今後五年我市智慧城市建設“1+5+3”(即一條主線、五項任務、三大支撐)的總體架構。第四部分為五大重點任務。第五部分為支撐體系,從建設運營、安全保障、標準規範三個方面為我市智慧城市建設全方位保駕護航。第六部分為保障措施。
五、《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
《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期間“智慧型新基建、智慧生活、數字治理、數字經濟、創新示範”五項重點任務:
一是以城市網路、物聯感知、數字平台、城市中樞等為核心的智慧型化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以政務服務、教育教學、醫療衛健、智慧社區、智慧養老、數字鄉村等為主要內容的數字生活服務建設。
三是以市域治理、應急管理、交通管理、生態、氣象、水務、能源等為重點的全域城市治理體系建設。
四是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位化以及產業創新生態建設為主的數字經濟發展。
五是針對智慧城區、智慧社區、智慧港口、創新套用場景、數據要素等方面,以點帶面推進智慧天津特色化建設。
六、為保障《規劃》順利實施,採取了哪些保障措施
一是統籌協調機制,組建數字基礎、數字生活、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創新示範五個工作組,建立日常工作聯絡及信息通報制度。
二是明確實施路徑,以重點項目、平台建設為抓手,制定了2021、2023、2025年三步走計畫。
三是加強資金保障,形成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資本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投融資模式。
四是組建專業人才隊伍,深化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深入推進“海河英才”、“項目+團隊”等政策。
五是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搭建智慧城市國際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加強智慧城市領域國內外合作與資源整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