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是天津市農業農村委發布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索引號:11120000MB18849449/2021-00576
  • 發布機構: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 主題:農業農村\漁業
  • 發文字號:津農委〔2021〕40號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

印發通知

市農業農村委關於印發《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涉農區農業農村委,市農業農村委系統各單位,機關有關處室,各有關單位:
為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我們編制了《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參照執行。
天津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2021年12月14日

內容全文

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總體要求,結合漁業發展實際,制定《天津市漁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第一章規劃背景
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期間,天津漁業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以及天津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深入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為宗旨,堅持綠色發展、提質增效、改革促漁、依法治漁、生態富漁,著力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培植漁業產業發展、強化資源環境保護、落實執法監管責任,有力地促進了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提升了依法治漁的能力和水平,實現了天津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漁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十三五”期間,全市基本保持漁業減量不減收,漁民收益有所增加,漁業產出效率得到提高。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衝擊下依然保持了水產品穩定供應,為“菜藍子”產品穩價保供做出了貢獻。2020年,全市水產養殖面積35.56萬畝,其中淡水養殖面積34.1萬畝、海水養殖面積1.46萬畝,全市水產品產量28.48萬噸,其中淡水養殖產量23.73萬噸、海水養殖產量0.97萬噸、淡水捕撈產量0.47萬噸、海洋捕撈產量2.70萬噸、遠洋捕撈產量0.61萬噸。漁業產值69.9億元,在農林牧漁產值中占比14.3%,漁民人均純收入2.78萬元,全市休閒漁業實現總產值2億元。
(二)漁業政策引領作用不斷凸顯。制定印發了《天津市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天津市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天津漁業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天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等專項規劃方案,以及《天津市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天津市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漁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意見》《天津市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總體實施方案(2015-2019年)》等一系列政策指導性檔案,形成了推進漁業發展“1+3+N”的政策體系,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果。逐步構建了水產原良種、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生態環境監測、水生動物疫病防控等體系,全市漁業生產發展框架得到鞏固。
(三)漁業綠色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加快推進設施漁業提升工程,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72家,建成現代漁業園區70個,新建、改造工廠化養殖車間50萬平方米,新建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4萬畝,推動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0萬畝,實現了漁業生產從粗放型經營向生態化、集約化發展的轉變。按照渤海污染治理攻堅戰的目標要求,積極推進養殖尾水排放專項整治工作,完成清淤、改造淡水養殖池塘15萬畝,退養、退漁還濕面積15萬畝;完成養殖池塘尾水治理任務5.79萬畝、工廠化養殖尾水治理30家。同步推廣魚蝦混養生物防控、連片池塘內循環養殖等9種健康養殖技術,全市漁業企業養殖尾水循環利用率、達標排放率得到顯著提升。加快推動漁業產業融合發展,創建全國精品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個,全國休閒漁業示範基地10個,打造了寶坻晨輝、北辰君林、寧河天祥等一批具有文化品位的觀賞魚、休閒漁業、特色漁業發展基地。
(四)漁業資源養護工作紮實推進。按照農業農村部漁船“雙控”制度要求,超額完成各項任務指標。累計壓減近海捕撈漁船68艘,核減功率6655千瓦,更新改造漁船50艘。2020年海洋捕撈產量已降為2.70萬噸,相比於2015年減少42%。“十三五”期間,在渤海灣天津海域增殖放流中國對蝦、半滑舌鰨、褐牙鮃、三疣梭子蟹、梭魚、青蛤、毛蚶、菲律賓蛤仔等苗種87億單位;在內陸重要漁業水域增殖放流鰱鱅魚、草魚等各類淡水苗種1億單位。累計籌措資金4000多萬元,在濱海新區塘沽、漢沽海域投放各類礁體1.38萬塊、4.9萬空方,大神堂海洋牧場示範區成為農業農村部公告的第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渤海和海河流域休禁漁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我市漁業資源、水域生態環境等得到有效保護。
(五)漁業治理能力成效顯現組織開展中國漁政“亮劍”執法行動,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8萬人次,處罰違規漁船710條,清理各類網具3萬張(頂),罰款622.47萬元,移送司法機關13起案件線索,進一步規範了漁業生產秩序。充分發揮油補資金政策引導作用,用於現代漁業基礎設施建設、漁政漁港和信息化建設等油價補助資金51290萬元,建成了漁業應急指揮平台、航標監測遙控平台,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實現全覆蓋,促進了漁船漁港軟硬體升級改造,有效提升了漁業信息化水平。全力抓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建成放心水產品基地93個,認定無公害水產品企業162家,產地水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六)漁業科技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強化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鼓勵水產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平台,組建了天津市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創建了觀賞魚、海洋牧場、引育種等市級技術工程中心,改造提升了重點實驗室和各類科技創新平台,持續加大了漁業產學研用力度。“十三五”期間實施國家和市級漁業科技項目234項,登記科技成果190項,其中25項獲部、市級獎勵,有效提升漁業科技創新水平。大力實施水產種業發展扶持工程,建成國家級原良種場2家、市級原良種場15個,擁有國家認定的津新鯉、黃金鯽等新品種11個,全市苗種繁育量達到130億單位以上。做強做大9家市級漁業龍頭企業,累計帶動農戶1500家以上,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二、發展挑戰
“十三五”期間,天津漁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面臨著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與現代都市型漁業發展目標仍存在較大差距。
(一)漁業發展空間受到較大擠壓。目前受天津市城鎮規劃、土地整合、退養還濕、禁養限養,以及受地下水壓采、禁采和養殖尾水治理等政策措施的影響,傳統養殖水域和工廠化養殖面積受到擠壓和不斷減少,漁業發展空間受限,水產養殖面積仍存在下降趨勢。比“十二五”末減少了23.93萬畝,水產品穩產保供面臨極大壓力。
(二)漁業設施裝備老化程度依然存在養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傳統養殖池塘更新改造任務依然艱巨,大部分缺乏養殖尾水處理工藝和設施;漁港基礎設施薄弱,功能作用單一;老舊漁船多,還以木質漁船為主;機械化裝備水平低,路電網等配套設施不健全。
(三)漁業產業結構亟待提升。生產經營分散、品種結構單一的狀況仍舊存在;漁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程度還不高;行業內二、三產業發展不夠,以水產品精深加工為代表的二產發展較為滯後,以休閒漁業為代表的三產發展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漁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漁業基礎研究薄弱,追蹤水產前沿技術和團隊建設方面略顯不足;水生動物防疫、水產品質量、水產技術推廣、漁政執法、漁船管理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還需完善;漁業科研、水產保種育種、標準化及品牌建設等經費投入不足。漁業從業人員總體文化水平不高,組織化程度低,規範有效管理難度加大。
三、發展機遇
(一)巨觀政策環境為漁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關鍵承接期和重要機遇期。2019年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我市出台了《天津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天津市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天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等政策。國家實施種業振興戰略將有力推動水產種業快速發展。“一帶一路”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在我市交匯疊加,為現代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依據和發展環境。
(二)漁業現有發展基礎為現代漁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三五”期間,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多資源要素向三農領域聚集,農業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將為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我市東臨渤海,僅近海魚類就有20多種,內陸水域有池塘、水庫、河道、灘涂、濕地等多樣化的水域資源,為漁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證。特別是經過“十三五”發展,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具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在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為今後五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成功經驗。
(三)漁業轉型升級為漁業發展拓展了空間。全市基本構建了淡水魚、海珍品、觀賞魚、蝦蟹類四個特色產業體系,形成了從育苗到養殖、銷售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稻漁綜合種養、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養殖、池塘多營養層級複合生態循環養殖、鹽鹼水養殖等技術開發與完善,開拓了漁業發展新空間。淨水漁業、低碳漁業等新技術新模式新材料的廣泛套用,拓展了漁業新功能。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和漁業的多功能潛力,為拓展漁業發展空間增添巨大帶動力。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完善,“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廣泛套用,為漁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增殖漁業、休閒漁業兩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堅實基礎。
(四)生態文明建設為漁業多功能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為漁業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依據。增殖放流、海洋牧場等系列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尾水治理、退漁還濕等環境治理工程,為我市漁業多功能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範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為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進入新時代,城鄉居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環境的需求快速增長,也為漁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堅持新發展理念,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滿足人民對優質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為目標,以保障水產品供給為第一要務,以最佳化漁業生產結構、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為重點,以綠色養殖、適度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以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為著力點,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實現天津漁業“漁池美、漁業強、漁民富”。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合理開發利用漁業資源,加強漁業資源養護,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發揮漁業增匯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做出漁業貢獻。
(二)堅持最佳化結構,融合發展。全面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改進生產技術和條件,穩住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基本盤。大力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三)堅持創新驅動,科學發展。提升漁業科技創新能力,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生產、經營、管理和制度創新,激發人才創新、企業創新活力,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動力,有效拓展漁業功能。
(四)堅持政策引領,協調發展。通過政策導向,強化養殖業地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引導水產品消費升級,培育消費新理念新模式新市場,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提升養殖業綜合效益。
(五)堅持依法治漁,有序發展。完善和落實基本經營制度,加強普法宣傳,強化漁業行政執法能力建設,提升漁業安全監管與應急處置水平,切實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漁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漁業經濟總產值達到80億元,增殖漁業、休閒漁業等新興產業取得長足發展,漁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萬元。大力發展海淡水綠色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水產養殖面積力爭達到100萬畝,力爭水產品產量達到26~28萬噸。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業資源養護效果不斷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持續穩定,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區域布局
根據天津市現代都市漁業發展定位及產業發展方向,全市養殖水域在保持穩定規模的同時,構建三種類型高標準養殖區、現代漁業基地、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並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發展布局,形成“3331”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區域布局。
一、三種類型高標準養殖區
(一)高標準池塘養殖區。濱海新區優質海產品高標準池塘養殖區,環城四區、寧河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高標準池塘優質魚蝦生態養殖區,薊州區、寧河區、寶坻區、武清區、靜海區、西青區高標準池塘大宗淡水魚及特色水產品養殖區。
(二)稻漁綜合種養規模化養殖區。形成以寶坻、寧河為中心,覆蓋全市的稻漁綜合種養格局。在全市推廣“稻蟹共作”“稻鰍共作”“稻魚共作”等模式的套用。養殖主要品種為中華絨螯蟹,部分品種為泥鰍、觀賞魚、蝦類等。
(三)設施化養殖區。10個有漁業生產的區,濱海新區主要發展海水工廠化養殖,主要品種為南美白對蝦、半滑舌鰨、石斑魚、大菱鮃等;在寧河、寶坻、西青等其他9個區主要發展淡水設施化養殖,主要品種為南美白對蝦、梭鱸、羅非魚、大口黑鱸等。
二、三種類型現代漁業基地
(一)現代水產種業基地。在濱海新區構建海水良種苗種繁育基地、在寧河區構建淡水漁業優質良種苗種繁育基地。
(二)現代特色漁業基地。以振興天津現代漁業為引領,力爭到2025年各涉漁區達到“一區一品”“一區一業”戰略,打造一批“津漁”產業化龍頭企業。
(三)現代水產養殖示範基地。根據《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管理辦法(試行)》,在現有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創建國家級池塘養殖、工廠化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各類示範區。力爭到2025年,在規模較大的涉漁區均創建1個以上示範區。
三、三種類型生態高效漁業發展區
(一)水產綠色養殖發展區。在薊州區、寧河區、寶坻區、武清區、靜海區重點推動建成優質、高效淡水養殖生產發展區,達到漁農、漁果、漁菜、漁藕多種形式並存的生態漁業發展模式。
(二)集約化設施化發展區。以濱海新區為主重點打造集約化、設施化漁業發展區,建成高檔海珍品生產、加工基地,集散物流中心,提升產品附加值。
(三)休閒觀賞漁業發展區。以環城四區及武清、寧河、寶坻等區養殖水域打造都市型休閒觀賞漁業發展區。依託雙城生態屏障區、北運河、潮白河休閒觀光帶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品位的觀賞魚、休閒漁業發展區。
四、推進水產品加工流通產業發展布局
在濱海新區、東麗區,打造大中型水產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在津南區、西青區、武清區、寶坻區、靜海區發展水產品初級加工;在濱海新區、靜海區、薊州區發展當地特色風味的水產品傳統加工,如:北塘蝦醬、漢沽八大餷、獨流燜酥魚、於橋水庫雜魚小蝦等。同時,充分發揮好天津市寶坻區水產品可追溯儲養場龍頭帶動與示範作用。
第四章重點任務
一、堅持“三個推進”
(一)推進漁業綠色發展。全面落實《天津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穩定和保護水產養殖發展空間。落實水域灘涂養殖證發證登記制度,保障合法養殖者權益。全面落實《天津市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開展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範區創建,加快發展池塘標準化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大水面增養殖、稻漁綜合種養、“魚菜共生”、鹽田生態養殖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充分發揮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和行業規範管理的支撐作用,實施重大先進技術模式集成創新、水產新品種示範推廣、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水產養殖規範用藥、冰鮮幼雜魚飼料替代等技術推廣“五大行動”,集合創新一批養殖技術,並示範推廣。提高水產養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標準化水平,提高單位水體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二)推進漁業資源管護髮展。貫徹《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落實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任務。堅持並不斷完善海洋伏季休漁、海河禁漁期等制度,抓好海洋牧場建設,改善海洋和重要內陸水域生態環境。紮實做好增殖放流工作,加強增殖放流苗種管理,開展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強化監管,確保增殖放流效果。持續開展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和漁業資源調查,建立健全漁業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指導並監督保護和修復措施的落實。嚴格控制海洋捕撈強度,開展近海限額捕撈,落實捕撈業準入制度,推動實施漁具準用制度。提升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水平,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動物有效保護和嚴格監管長效機制,實現多環節聯防聯控,嚴厲打擊非法捕捉和經營利用水生野生動物等行為,並探索推進建立水生野生動物救助站。“十四五”期間力爭放流各類苗種50億單位以上。
(三)推進漁業全產業鏈發展。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對傳統漁業生產場所進行生態化、景觀化、休閒化改造,推動養殖、加工、流通、休閒服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融休閒垂釣、觀光體驗、餐飲服務、終端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宣傳普及水產品健康營養知識,提高國民水產品消費意識,從供應端和消費端共同發力,開展多種形式水產品宣傳推介活動。
二、堅持“三個提升”
(一)提升水產種業水平。積極搭建鮃鰈類、鯉鯽魚、中華絨螯蟹、觀賞魚等遺傳育種平台。提升海淡水良種繁育基地設施化水平,提高規模化覆蓋率和良種繁育能力。收集引進各類水產種質資源5個;完成水產種質資源速生、抗逆、性別等重要性狀鑑定技術研發3個,創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水產種質資源3個。到2025年,力爭國家級和市級水產原良種場達到18家,全市良種苗種供給能力達到200億尾,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將我市打造成為北方水產種業基地。
(二)提升漁業品牌建設。以品牌創建帶動漁業增收,抓好特色品牌和特色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區域品牌、產品品牌和企業品牌,推進從“賣產品”到“賣品牌”的轉變,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實現質量與效益的同步提高。以“北魚南移、洋魚中養、海魚淡養”為手段,拓展特色淡水魚產業;優先發展七裏海河蟹和寶坻黃板鰍等地理標誌產品養殖,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培育天津漢沽“鹽汪子”對蝦等具有天津特色的漁業品牌。唱響“七裏海河蟹”“潮白河鯽魚”“換新”“天祥”“昌翠”等一批水產精品。鼓勵寶坻區“黃板鰍”,薊州區“州河鯉”,西青區“大口黑鱸”,寧河區“大鱗䰾”“梭鱸”“鯉鯽”,濱海新區“半滑舌鰨”等一批特色魚水產品基地創建知名品牌,擴大我市水產品影響力。
(三)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組織開展品種培育、綠色養殖、病害防控、營養與飼料、精深加工等產業技術研發,提升產業素質和競爭力。組織開展養殖尾水處理科技攻關,研究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模式,推進生態綠色養殖。組織開展重要海水經濟動物育種及病害診斷技術開發和套用研究,高質量完成淡水魚生態健康養殖、海水工廠化養殖、觀賞魚設施化健康養殖及產業經濟科研任務。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強化現代水產產業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引導和鼓勵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發平台,支持和鼓勵漁業重點龍頭企業成為漁業科技創新主體,引導企業不斷增加漁業科技研發投入,形成創新合力。加強推廣隊伍建設,建立適應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制定地方行業規範,推廣示範新技術,切實解決漁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新型職業漁民培訓和官方獸醫(漁業)培訓,增強漁民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漁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漁船的通訊和定位能力,提升漁政執法現代化水平,引入更多信息化、無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果和取證效率。
三、堅持“三個行動”
(一)養殖水域環境整治行動。實施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工程,執行國家水產養殖尾水排放有關規定。開展養殖節水減排行動,充分利用進排水改造、動植物淨化、人工濕地等技術措施,開展規模化養殖場尾水處理,推動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或達標排放。加強養殖尾水監測,落實養殖設施所有者和生產者環境保護主體責任,以及養殖尾水排放屬地監管職責。加強池塘周邊廢棄物綜合整治,推進網具、飼料包裝袋、藥品包裝等養殖生產副產物集中收置和資源化利用。發揮水產養殖生態修復功能。在我市主要的水庫、濕地和生態綠廊水域等大水面發展不投餌濾食性、草食性魚類等增養殖,實現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以漁養水。探索發展淺海貝藻類增養殖,構建立體生態養殖系統,增加漁業碳匯。到2025年,力爭全市集約化養殖和200畝以上集中連片養殖池塘達到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要求。
(二)“漁政亮劍”執法行動。深入開展“中國漁政亮劍”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實施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非法漁具整治,嚴打捕撈、養殖、水生野生動物經營利用、安全生產等領域違法行為。推動健全漁政執法體系,加大培訓力度,提高漁業執法隊伍整體素質;加強漁業執法隊伍制度建設,規範執法行為;加強漁業執法裝備建設,改善執法手段,完善漁業執法監督機制,強化漁業執法督察,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強宣傳與輿情監測,正面引導輿論,妥善做好應急處置。加強與公安、海事等部門合作,構建上下聯運、部門協作、社會監督的長效機制,持續保持高壓態勢,開展系列專項執法行動和經常性巡查工作,嚴厲打擊涉漁違法違規行為。
(三)漁業質量安全行動。堅持質量興漁、綠色興漁,突出水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強化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管理,加強規範用藥宣傳培訓。繼續落實水產養殖投入品使用記錄製度,做好水產養殖用藥指導工作,嚴格遵守獸藥安全使用管理規定、獸用處方藥管理制度以及飼料使用管理制度,強化水產養殖投入品使用執法檢查力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加強水環境改良劑等製品的管理。健全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支持水產養殖業開展誠信文化建設,建立企業誠信檔案,推動水產養殖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抽檢,開展產地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監督抽查工作,深入開展風險隱患排查,確保我市產地水產品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做好海洋水產品貝毒抽樣檢測與養殖海域溯源檢測調查工作。
四、堅持“三個強化”
(一)強化漁業安全生產。加強漁港建設,推動漁港港長制,全面落實漁港安全主體責任,改善環境,提高信息化水平。各漁港完成港章制定,全面實施漁船進出漁港報告、漁船船位監測、漁獲物定港上岸管理等制度。紮實推進“平安漁業”建設,提高漁船管理、漁船安全通訊裝備現代化和漁業管理手段現代化水平。推進漁船安全、通訊裝備、漁船定位、避碰系統、漁業航標、信息化監管系統等漁業安全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落實漁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風險隱患預防控制,常態化開展安全隱患排查。建立健全漁業安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安全救助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並完善與氣象、海洋和交通等部門的漁業防災減災協調合作機制,提高災害預警預報和事故險情救助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實效性。開展漁民安全技能培訓,提高漁民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完善並高水平運行水生動物疫病遠程監控會診系統。嚴格水產苗種生產監管,落實苗種產地檢疫制度。加強檢疫能力建設,強化水生動物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開展國家水生動物重大疫病監測和水產養殖動物疾病測報。健全漁業官方獸醫隊伍,強化水生動物疫病淨化和突發疫情處置,提高重大疫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
(二)強化漁業政策落實。建立政府引導、生產主體自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因地制宜支持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項目。將生態養殖有關模式納入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探索金融支持服務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方式,創新綠色生態金融產品。鼓勵各類保險機構開展水產養殖保險,有條件的區將水產養殖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範圍。支持符合條件的水產養殖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發展漁業產業的市場化投融資新格局。進一步落實新一輪國內漁業捕撈和養殖業油價補貼政策。積極爭取稻漁綜合種養、高標準池塘建設、水產種業工程、漁港建設、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等項目資金。大力支持海洋捕撈漁船減船轉產和更新改造工作。實施走出去戰略,爭取繼續落實遠洋漁業企業運回自捕水產品補助和遠洋漁船更新改造補助政策。鼓勵扶持有條件的遠洋漁業企業開展境外技術合作。
(三)強化依法治漁能力。建立完善組織保障體系、政策保障體系、科技保障體系、產業融合保障體系和人才隊伍保障體系。建立完善良種繁育、資源養護、疾病防控、質量檢測、漁政執法等支撐體系。完善地方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修訂頒布後,及時對《天津市漁業管理條例》進行修改。依據我市漁業發展方向,進一步建立健全漁業標準體系;加快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項目等亟需的天津地方標準起草工作;推動天津市漁業地方標準制定,實現依標生產,產品質量可追溯。強化漁業標準在執法、生產、貿易中的作用。
第五章重點工程
一、稻漁綜合種養工程
重點做好稻田綜合種養標準化改造、優良苗種繁育生產基地、區域化示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儲養銷售平台、人才隊伍培養等建設,開展科技攻關與技術推廣服務、名優品牌創建與宣傳、產業融合發展等工作,推進全市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大發展。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示範項目建設,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建設2個市級河蟹苗種繁育基地,提高蟹苗、蟹種本地化供給率。推動成蟹儲養基地建設,探索成蟹本地收儲、分級、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平台及運營模式。
二、高標準池塘建設工程
重點開展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養殖尾水治理。編制完成《天津市高標準池塘建設規劃》,制修定《天津市高標準池塘建設標準》《天津市淡水池塘養殖尾水處理工藝》等標準辦法。主要完成養殖生產區、生態淨化區、生產管理區等功能區劃分。重點實施池塘結構、進排水系、場地道路、供水供電、生產用房等改造建設,以及配置漁業機械、輔助設施等。達到“實用、簡便、美觀、整潔”的養殖生產需求和“生態、健康、高效、節能”的綠色發展要求。通過高標準池塘建設,增加有效養殖水體,提高養殖空間,提高養殖池塘綜合生產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管理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出率,養殖池塘水質得到明顯改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得到提升。“十四五”期間力爭發展高標準池塘50處、6萬畝,畝產量增加10%~20%、畝效益增加5%~10%。5年內打造出優質海珍品養殖區、南美白對蝦生態養殖區、優質魚蝦生態養殖區、大宗淡水魚及特色水產品養殖區。爭取建成一批標準化、設施化、信息化、生態化的高標準池塘養殖基地,全面提升我市現代漁業發展水平。
三、水產種業提升工程
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供種能力提升、種業企業扶優和種業市場淨化“五大行動”。完成首次天津市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建設水產保種場和水產種質資源庫,提高我市水產原良種保種供種能力、水產遺傳資源保護和保存能力。圍繞我市水產重點養殖品種,以國家級或市級水產原良種場為依託,建設天津市水產原良種保種供種體系。建設和完善天津市水生動物種質鑑定中心、引育種中心和水產遺傳育種中心,逐步建立品種性能評價等支撐保障體系。探索建立天津市水產種質資源基因庫,研究開發水產動物生殖細胞、胚胎、活體三個層次的種質保存技術,收集、整理、保存水產種質資源。加大自主選育創新力度,加快培育適應性廣、生長性能優、抗逆性強的養殖新品種。規範良種生產流通管理和水產苗種生產秩序,完善種業服務保障體系,開展水產保種育種研究,加強我市特色水產動物開發與利用。促進特色種業產業發展,扶持國家級、市級原良種場及種業基地創新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科研人員以多種方式參與企業研發,全面提升水產良種質量。通過工程實施,全面提升我市水產原種場和良種場建設水平,提高水產原良種苗種質量和覆蓋率,提升水產種業創新能力。培育5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完成天津市寧河區名優淡水魚繁育基地建設項目和天津市鯉鯽魚水產種質資源場建設項目。推動漢沽鹽場現代水產養殖科技示範區建設。
四、漁業資源養護工程
加強漁業資源養護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科學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海洋牧場工程。通過增殖放流,對已經衰退的中國對蝦、半滑舌鰨、牙鮃、梭子蟹、毛蚶等重要漁業資源量進行恢復;通過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為魚、蝦、蟹、貝類生長、繁殖和索餌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進而恢復渤海灣漁業資源、修復生態環境,提高渤海灣天津海域漁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天津市“十四五”海洋牧場規劃》為依託,進一步完善天津大神堂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管理,加強效果跟蹤監測和評價。開展海洋牧場漁業碳匯研究,探索推進海洋牧場平台建設,提升海洋牧場管護能力。加強重要水產種質資源和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能力建設,強化珍貴瀕危物種就地保護,防止瀕危物種滅絕和遺傳資源消失。科學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促進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相得益彰。發揮增殖漁業生態功能,以漁抑藻、以漁淨水,提供優質生態、綠色水產品。積極推動天津海洋生態科技園建設。
五、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工程
到2025年,完善建成水生動物防疫技術支撐系統、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系統、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系統及水生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系統。通過防疫體系運行,全市水生動物疫病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控覆蓋全市80%以上的水產養殖水域,抗菌藥物使用量減少20%,水產苗種產地檢疫率達到100%。2021年建成天津市水生動物疫病監測中心。“十四五”期間實施完成天津市水生動物疫病專業實驗室建設項目。
六、漁船漁港升級改造工程
繼續堅持和深化國內海洋捕撈漁船“雙控”制度,推進漁船捕撈能力評價體系建設,推動將總噸位替代總功率作為主要控制指標,推進高科技設備配備,降低海上漁業生產風險。針對我市海洋捕撈漁船“船齡老化、設備簡陋、資源破壞性大、安全性能差、作業區域小”等突出問題,進行漁船減船轉產及更新改造,支持海洋捕撈漁船配備防污染、製冷、通導與安全等裝備,提升漁船整體現代代水平和安全生產保障能力。對我市北塘漁港、東沽漁港、大神堂漁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推進漁港航標智慧型化。
七、智慧漁業工程
加強漁業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加快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通信、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漁業管理、生產、經營、加工各領域的轉化運用。推動網路體系建設,逐步構建漁業生產和管理的智慧漁業技術體系,實現水產經營主體決策信息化、生產智慧型化、物流銷售數位化、管理科學化。主要推動智慧綠色水產養殖、漁船漁港智聯、數位化水產品流通和漁業漁政大數據等網路體系建設。
八、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提升工程
支持推動天津市海水養殖、淡水養殖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發揮水產體系首席專家、崗位專家、試驗站站長及團隊骨幹作用,提高創新團隊人員素質水平,建立適應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創新團隊,更好服務我市漁業工作。主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以提升水產產業技術為核心,以解決海水、淡水養殖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為目標,通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範;收集、分析水產品的產業及其技術發展動態與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諮詢,向社會提供信息服務,為企業開展技術示範和技術服務,為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系統的技術支撐;構築高效生態健康可持續的具有天津特色的海水、淡水產業發展模式,以達到服務水產產業、提升水產產業、支撐綠色水產產業持續發展的總體效果。
第六章保障措施
一、嚴格落實責任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履行好行業發展管理和服務職能,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合力推進現代漁業建設。要積極爭取並認真落實好現代水產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促進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發展,全面提高監管和服務能力,不斷破解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推進現代水產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依法保護養殖者權益
穩定集體所有水域灘涂養殖承包權,依法確定合理的承包期。落實好水產養殖管理制度,核發水域灘涂養殖證要做到應發盡發、限期發放。保護依法取得水域灘涂養殖證從事水產養殖生產的權利。因公共利益需要占用合法養殖的水域灘涂,按國家規定予以補償。
三、加強執法監管
加強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有關制度和標準建設,加大執法力度,積極做好行刑銜接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犯罪行為。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三定”規定明確的監管職責和監管事項,依法對水產養殖進行執法。相關部門要發揮在規則和標準制定、統籌協調等方面的作用,指導本部門開展事中事後監管。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力度,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工作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四、廣泛宣傳引導
深入開展漁業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增強漁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法律意識,營造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會環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及時總結推廣各區推動漁業現代化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切實加大對漁業現代化的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講好漁業故事,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