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是2018年11月1日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賈康、馮俏彬、劉薇、蘇京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模型與實踐路徑
  • 作者:賈康、馮俏彬、劉薇、蘇京春
  • 出版時間:2018年11月1日
  • 出版社:企業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1641699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基礎上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濟學原理。 書中在從巨觀入手研究考察我國改革開放 40 年實踐的同時,還從中觀視角分析這 40 年間主要產業及銀行業的發展。從微觀層面闡釋國有企業、 民營企業的改革歷程, 進而闡釋和發掘豐富的中國實踐所蘊含的經濟學原理。
  書中各篇報告運用獨具特色的 “長周期+寬視野+定量定性相結合” 的研究範式, 是很有分量、 不可多得的關於改革開放歷程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研究成果,也是對改革開放 40 周年的很好紀念。

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論供給側改革的創新意義 / 001
第一節 供給側改革是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創新 / 001
一、新供給絕非供給學派的簡單模仿 / 002
二、“三破”:破偏頗、破脫節、破滯後 / 003
三、“四立”:立框架、立原理、立融合、立體系 / 005
四、基於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創新服務全局 / 007
第二節 供給側改革是問題導向下引領新常態、激活要素潛力的
 動力體系再造創新 / 008
一、需求側總量調控不可以“包打天下” / 008
二、結構性動力體系的作用空間需在“供給側”構建 / 010
三、要素層面要破解“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 / 012
第三節 供給側改革是通盤規劃的系統工程式全局長遠創新 / 013
一、框架:實現法治框架下的規劃先行 / 014
二、制度:打開制度結節,開展以多規合一為取向而先行、
動態最佳化的多輪頂層規劃 / 014
三、分類融合:要素分類視角對“多規合一”的把握 / 015
四、動態最佳化:鎖定不同發展階段每輪頂層規劃的主要矛盾 / 016
第四節 供給側改革是以改革為核心、現代化為主軸的制度供給創新 / 018
一、現代國家治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020
二、現代市場體系: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 023
三、現代財政制度:財政是國家治理基礎、重要支柱與全面改革支撐 / 027
四、現代政治文明:全面改革聯結“全面法治化” / 030
五、現代發展理念: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改革為“關鍵一招”的守正出奇 / 036
第二章 供給側改革相關基本學理的認識框架 / 038
第一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基本思路與要領 / 038
第二節 經濟發展動力體系的完整認知 / 043
第三節 供給側五大要素組合的最佳化,要聚焦全要素生產率 / 049
第三章 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大縱深、理論模型與實施路徑 / 054
第一節 長周期:我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縱深時代背景 / 054
第二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模型—諸要素及其運動規律 / 057
一、影響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是供給側的五大要素 / 057
二、要素始終處於循環往復、相互繼起的運動過程之中 / 058
第三節 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政府與企業定位 / 061
第四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 / 065
一、從低效、過剩領域中釋放要素:以五大重點任務為切入點 / 065
二、破解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和障礙:深化重大關鍵領域的改革 / 066
三、最佳化要素配置:大力促進實體經濟升級和積極發展新經濟 / 068
第四章 改善供給側環境與機制,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創構發展新動力
 —“十三五”時期創新發展思路與建議 / 071
第一節 中國特色的巨觀調控:必須注重理性的“供給管理” / 072
第二節 我國基本國情與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 / 075
一、高度重視三大國情約束條件 / 075
二、未來經濟戰略目標與戰略分期 / 077
第三節 解除供給抑制、放鬆供給約束是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
 變微觀潛力為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 / 079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是依靠供給側改革 / 079
二、當前我國經濟仍面臨嚴重的“供給約束”與“供給抑制”,
呼喚著實質性的供給側改革創新舉措 / 080
三、新供給經濟學首先是改革經濟學:攻堅克難的改革是統領,
改革中“守正出奇”是關鍵 / 083
第四節 最佳化供給側環境與機制,釋放潛力托舉經濟質量“升級”式
 增長的主要政策建議 / 084
一、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最佳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 / 085
二、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 / 086
三、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 086
四、切實以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鬆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 / 087
五、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平人才,有效建設
創新型國家 / 088
第五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補” / 094
第一節 把握供給側三個詞語的聯結關係 / 094
第二節 “去槓桿”須區分巨觀與微觀 / 095
第三節 “去產能”應正確把握實質和機制 / 096
第四節 及時總結去產能的正反兩方面經驗 / 098
第五節 房地產“去庫存”亟應對於“分化”的情況分別施策 / 100
第六節 “降成本”方面,政府的職責是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成本 / 101
第七節 “補短板”,需要因地、因企、因行業制宜的定製化方案 / 101
第六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性改革 / 103
第一節 基礎性改革的主要內容 / 103
一、能夠有效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現代市場體系的
產權基石以及微觀基礎層面的改革 / 104
二、能夠在市場作用旁邊“更好發揮作用”的政權體系的職能
合理化與架構合理化的改革 / 107
第二節 以基礎性改革配套融匯合成供給側改革的六大重點政策建議 / 109
一、推動大部制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及“多規合一”制度建設 / 109
二、繼續深化財稅改革,有效對接和支撐政府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 / 110
三、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國有資產收益和存量的轉置 / 111
四、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全面深化金融改革 / 112
五、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解決凸顯的制度供給不足問題 / 112
六、改善收入分配與再分配相關制度,打造“橄欖形”現代社會結構 / 113
第七章 基於“胡煥庸線”的考察:以供給側“非常之策”,
 破解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非常之局” / 115
第一節 對經濟發展中“胡煥庸線”的再審視 / 116
第二節 必要的學術交代:相關理論綜述式點評與廓清 / 119
一、本研究定位:交叉學科的集成創新 / 119
二、能源經濟學及其與本研究的關係 / 121
第三節 對基本國情的認識:三重疊加的“半壁壓強型”發展制約 / 122
一、實證量化考察:“劃線”與“不劃線”的迥異 / 122
二、在“胡煥庸線”因素之上“壓縮型—密集式”發展階段因素的疊加 / 126
三、中國基礎能源“以煤為主”形成的第三層疊加因素 / 128
第四節 最佳化中國能源、環境戰略必須把握的特殊針對性 / 135
一、發電方面為何擺脫不了以煤為主的局面 / 136
二、取暖方面為何擺脫不了以煤為主的局面 / 137
第五節 與“供給管理”的天然聯繫和特定的要求 / 138
一、“問題導向”引出的供給側挑戰 / 139
二、對“供給管理”的特定要求:使管理調控與特定針對性相結合 / 142
第六節 供給端發力的路徑探析及對策重點 / 145
一、路徑探析 / 145
二、對策重點 / 147
第七節 小結與餘論:以理論燭照、引領實際—正視供給管理的重大課題 / 151
第八章 增供與收稅:房地產領域的改革思路與策略 / 153
第一節 如何認識房地產領域的現狀與問題 / 153
第二節 在“稅收法定”軌道上推進房地產稅改革 / 161
一、稅收法定,加快立法 / 162
二、房地產稅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 / 164
第三節 房地產稅制改革的推進要領 / 173
第九章 PPP創新的制度供給效應、特徵與法治化關鍵要領 / 176
第一節 PPP的六大正面效應 / 176
一、緩解城鎮化、老齡化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構建政府履行職能的
有效機制 / 176
二、以PPP的推進實現社會公眾的共享發展,形成“1+1+1>3”的
公共服務績效提升機制 / 177
三、拓展一批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有利於進一步構建成熟健全的
現代市場體系 / 178
四、實現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在聯通,形成國企改革和民企
發展的共贏局面 / 179
五、以一種選擇性的“聰明投資”機制促進“過剩產能”轉變為
有效產能,增加有效供給,引領新常態 / 179
六、天然對接“全面依法治國”,倒逼、催化中國高標準法治化
營商環境的打造 / 180
第二節 PPP的四大重要特徵 / 181
一、PPP的創新性 / 181
二、PPP的規範性 / 182
三、PPP的專業性 / 183
四、PPP的長期性 / 184
第三節 PPP創新發展中制度機制的探索實踐 / 185
第四節 PPP的立法應正視和解決矛盾,以合理法規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 188
第十章 論國土開發城鄉頂層規劃與供給體系的最佳化提效 / 191
第一節 思考的起點 / 192
第二節 西方規劃學理論脈絡梳理與反思 / 194
一、源起與發展 / 194
二、社會學批判 / 195
三、一些重要反思 / 196
第三節 規劃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 197
一、政府規劃關聯經濟學原理中的市場失靈範疇 / 198
二、發展經濟學強調的後發優勢闡釋後發經濟體對頂層規劃的訴求 / 199
三、空間經濟學與制度經濟學基於“交易”描述城市靜態均衡 / 200
四、新古典研究架構強調城鎮化進程中的“自由遷徙” / 202
五、新供給經濟學解困:供給最佳化騰挪城鎮化及城鄉一體化永續發展空間 / 202
第四節 從中國看頂層規劃的供給管理屬性 / 205
一、中國規劃前瞻性不足、水準不高的表現及影響 / 205
二、經濟趕超戰略實施中的城鎮化迫切要求頂層規劃 / 209
三、頂層規划過程正是供給管理過程 / 211
四、頂層規劃這一供給管理活動的牽頭主體應是政府 / 213
第五節 從國際典型案例看規劃供給管理的實踐及實現路徑 / 214
一、從規劃到頂層規劃的巴黎供給管理案例:奧斯曼規劃及“奧斯曼”回歸 / 215
二、產生於頂層規劃的巴西利亞:靜態與動態理性看待兩極評價 / 216
三、多輪頂層規劃下的日本:經濟趕超下城鎮化的典型範例 / 217
四、頂層規劃下所完成的供給管理是經濟成長與發展的關鍵之一 / 219
第六節 “多規合一”頂層規劃的供給管理對策建議 / 220
一、實現法治框架下的規劃先行 / 221
二、打開制度結節,開展先行的多輪頂層規劃 / 221
三、基於要素分類對“多規合一”的內在把握 / 222
四、鎖定不同發展階段每輪頂層規劃的主要矛盾 / 224
第七節 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 / 226
第八節 結語:供給側最佳化的實現與經濟成長潛力、活力釋放 / 231
第十一章 要素供給與制度創新(之一) / 233
第一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針及基本要領 / 233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內涵和基本要領 / 234
二、Z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要領:聚焦“全要素生產率”的規劃先行 / 236
三、要把“三去一降一補”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體邏輯關聯之內 / 240
第二節 Z市現階段“三去一降一補”的基本情況、重點任務和對策 / 242
一、Z市現階段“三去一降一補”的基本情況 / 242
二、Z市現階段“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任務 / 249
三、Z市“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的對策分析 / 250
第三節 推進Z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思路 / 260
一、以前期“三去一降一補”的工作為基礎,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最佳化產業鏈條,實現新一輪實業振興帶動的升級發展 / 261
二、依託基礎設施優勢和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Z市超常規“躍升”式發展 / 261
三、立足市情,精準把握Z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內涵 / 262
四、克服眼前困難,堅持以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供給側改革,實現
經濟成長新舊動能轉換 / 262
第四節 推進Z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建議 / 263
一、加大投融資機制創新,為產業升級換代提供多樣化的資金支持 / 263
二、構建房地產市場熱銷與產業升級發展的內洽機制,實現“宜業、
宜居”雙目標 / 265
三、抓住某新區發展契機,促進Z市產業升級 / 266
四、大力發展文化教育醫療服務業,最佳化軟環境,提升Z市
產業發展的接續能力和後勁 / 267
五、銳意改革,最佳化升級發展的制度環境 / 268
附屬檔案一 財政支持科技支行的H市經驗及啟示 / 269
一、H市銀行科技支行的業務概況 / 270
二、H市銀行科技支行集成政府資源與市場資源的主要方式 / 272
三、H市財政通過支持科技支行業務發展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的啟示 / 275
附屬檔案:H市銀行科技支行相關情況一覽 / 278
附屬檔案二 “珍珠項鍊”模式、科技金融生態創新與新供給管理 / 282
一、ZX公司概況:一家有理想和創新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公司 / 283
二、從供給端以“珍珠項鍊”模式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本土創新 / 286
三、最佳化巨觀供給管理,改善科技金融生態的思考 / 295
第十二章 要素供給與制度創新(之二) / 300
第一節 認清有關工業園區的巨觀指導思路 / 300
第二節 以供給側改革創新推動S市工業園區的升級發展 / 303
第三節 總體思路的進一步凝練 / 310
一、打開放牌 / 310
二、過改革關 / 313
三、搭創新台 / 315
四、促結構優 / 316
代跋:將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偉業進行到底 / 319
一、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意義 / 319
二、已有的巨大進步,前行的任重道遠 / 321
三、改革發展現階段的四個基本特徵 / 324
四、全面改革中攻堅克難的壓力、動力與可用經驗 / 326
五、回顧“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全面配套改革衝過“歷史三峽”
而迎接現代化偉大復興 / 328
參考文獻 / 334
鳴謝 / 338

作者簡介

  賈康: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行政學院、南開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高層次學術帶頭人。1988年曾入選亨氏基金項目,赴美國匹茲堡大學做訪問學者一年。多次參加國家經濟政策制訂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參加國內外多項課題,撰寫和出版多部專著和千篇論文、數千篇財經文稿。擔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財稅體制改革”專題的講解人之一。孫冶方經濟學獎、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和中國軟科學大獎獲得者。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2013年,發起成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並積極推動“PPP研究院”(任院長)等交流活動,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和跨界、跨部門學術交流平台。馮俏彬: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博士後。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副秘書長。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兼職教授。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第三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獲得者。2005-2006年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
  著有《私人產權與公共財政》,《應急財政:基於自然災害的資金保障體系研究》,《應急管理與公共財政》、《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行政層級與行政區劃改革研究》等四本專著,參著、參編若干(近期重點參編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書)。已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文摘》、《財政研究》、《經濟學動態》、《財貿經濟》等重要報紙、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文章200餘篇,在政府經濟管理、公共經濟理論與實踐等方面有獨到建樹。近年來關於減稅降負、供給側改革的系列文章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與好評。先後主持或參與省部級、各類委託課題38項。劉薇:經濟學博士,中青年經濟學者,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中心副研究員。 蘇京春:經濟學博士,財政科學研究院巨觀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中青年經濟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